初中语文阅读中情境教学的实践优秀获奖科研论文_1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阅读中情境教学的实践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初中语文阅读中机械的程式化教学,标准答案的追求,专门研究怎样应付考试的功利课堂,让阅读教学显得乏味、低效。针对这一窘境,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简要概述了情境教学的含义和作用,重点介绍笔者在阅读教学各个环节中进行情境教学的点滴实践。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境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长期以来,初中语文阅读中机械的程式化教学,标准答案的追求,专门研究怎样应付考试的功利课堂,让阅读教学显得乏味、低效。如何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的窘境,为师生寻找一条阳关大道呢?我认为情境教学无疑是有效的。

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呢?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一、情境开场,叩击心灵

于漪老师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即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课伊始,巧妙地利用生动的故事、图片、游戏、多媒体资源等艺术地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叩响学生心灵。以下几种方法较行之有效。

1.游戏起兴法。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玩意儿。在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开头,我拿出一个眼罩和一束塑料花,邀请一个男孩子戴上眼罩从座位走到讲台上摘花。小男孩在磕磕碰碰中走到台上,毫无把握地在桌上乱摸一通,台下同学都忍俊不禁。接着我让他摘下眼

罩重复刚才的摘花行为。然后问他,两次摘花有什么不同感受?答曰:第一次很紧张;第二次太轻松了。于是我深沉地对学生们说:“在座的都是健康的孩子,看到“失明”的孩子的笨拙动作觉得滑稽可笑。今天这节课,请把你自己当成一个盲孩子,好好去感受一下盲孩子的苦乐酸甜吧……”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的心灵被轻轻叩击。

2.故事激趣法。故事讲得好,往往能引人入胜。在上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时,我用往年报纸上《谈判专家吟诵普希金诗歌救下跳楼少女》的新闻报道作故事导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创设情境:假如你是那位专家,你会怎样朗诵这首诗?请快速背诵本诗,然后比比谁能胜任这项任务。

3.视频导入法。有些文章是作者在特定的环境或背景下写成,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此时采用视频导入法作背景介绍,既直观又形象。如在教学《土地的誓言》一文时,多媒体展示的“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为其体会作者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做了铺垫,对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境推进,加深理解

开头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了,但不可能一劳永逸,还需趁热打铁。文本对话的核心部分,如能在情境中推进,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产生情感的体验。以下是我最常用的方法。

1.音乐渲染法。对于一些感性的文章,不妨把音乐引入课堂。选择的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应与课文相符。恰当的背景音乐可以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渲染课堂氛围。在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中,我让学生沉浸在《永恒的爱》的旋律中进行分角色诵读,他们似乎真的成了盲孩子和影子,看到了萤火虫那闪烁的、灵动的光点。在上《黄河颂》一诗中,我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黄河的雄健、壮美。

2.实物展示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实物一出,学生则如临其境,豁然领悟。如《端午的鸭蛋》课上我展示了一个“高邮咸鸭蛋”,让学生看着咸鸭蛋的形,闻着咸鸭蛋的香,尽情体会着文本字里行间的情味。

3.角色扮演法。学生喜欢表演,也喜欢看表演。富有情趣的角色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异感,更使他们激动不已。根据课文的需要,让学生担任角色表演,学生对教材中的角色的语言、动作以及思想感情,都会有更真切的理解,其语言能力也可得到训练。在上《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我设计了“演技大PK”活动。要求先与同桌从“剧本”中各选一角色,背诵台词,揣摩人物表情、動作、语气后演一演。在一阵练习后,请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并请“导演”点评。在活动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力也得到了训练。

4.情境质疑法。对于平常不过的课堂提问,许多浮躁的学生早就失去了思考的兴趣。此时,教师就要想办法让他们有兴趣去思考。在区级“新秀杯”比赛篇目《奇妙的克隆》的设计中,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定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用记者访谈的形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教师在课堂上化身记者,学生们化身科学家谈家桢。记者问1:“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部分,您没有按时间先后来写,请问您是怎么考虑的?记者问2:克隆知识是非常艰深的科学知识,但是您的文章读起来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准确而又生动。请问您在写这篇科普说明文时,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做到的呢?此刻,学生踊跃发言,说出了自己对文本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理解。教学目标轻松达成。

三、情境创作,发展想象。

亚里斯多德说:“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创造力,拓展学生思维。因此我经常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情境创作。

1.改头换面法。“尽信书不如无书”。有时候对本文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不妨也要问一句:如果让我来写这篇文章,我可能会写成怎样的?因此把文章的情节进行改编,也是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选择。如在《女娲造人》最后一个环节可以这样设计:请你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过程进行改编。很多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和女娲一样,享受创造的快乐。

2.填补留白法。留白是一种艺术。在文本中不乏一些空白点,此时我善于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能力去补充和完善课文中省略的部分,以达到激发学生灵性,弘扬个性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