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赵堡太极拳经典理论 《太极秘术》
赵堡太极拳功夫架【赵堡太极拳上乘功夫: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
赵堡太极拳功夫架【赵堡太极拳上乘功夫: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赵堡太极拳功夫架【赵堡太极拳上乘功夫: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这两句拳诀几乎成了赵堡太极拳人的口头禅,但这不是一般的口头禅,而是长年修炼经验的总结。
这是赵堡太极拳的经典之谈,也是赵堡太极拳的特点之一。
它不只是一种理论,也是赵堡架修持之目的。
要达到“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的境界,只有不断努力,不断体悟。
此句在赵堡太极拳历代的拳谱中都有,如《天远机论》中就提到:“操演时面前如有人,交手时视有人如无人。
前手起,后手紧催,起前脚,后脚紧跟,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
”在老师教我们太极拳时,经常以此来指导我们。
我们操演拳术时,每一个动作都有它的技击作用,我们虽然是练架子,并无人对打,但是我们就要如同与真人交手。
凡动作都是交战,似与无形之人相互交手,这是修炼太极拳的一种似真打法,是锻炼圆活灵变的基础。
但是真正交手时,却似面前无人,如入无人之境,这样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技击效果,所谓“打人如蒿草”。
在赵堡拳谱中的《太极拳论法》中有“起望落,落望起,起落相随,身手齐到是为真。
剪之股,望眉斩,加上反背,如虎搜山。
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起手如闪电,打下如迅雷”,这也是此句的最好印证。
“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这二句话不好解说,赵堡太极拳传人中就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各持己见。
有一位太极拳名家是这样解说的:“面前有手不见手,即练架时,掌心朝外旋,也就是自己看不到自己的掌心,这就是‘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就是两肘始终要下沉。
”所谓“沉肩垂肘”,这种解释对技击散打有一定的作用,但这对“不见手,不见肘”是很难说通的。
在走架时,原则上要做到“肘落肘窝,手落手窝”,手有手的位置,肘有肘的地方,但这毕竟不能理解为“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以上的解说,尚难自圆其说。
在赵堡太极拳谱中,另有一篇《太极拳诀》曰:“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
武当赵堡太极拳技法
武当赵堡太极拳技法武当赵堡太极拳是传统太极拳,拳式轻松柔和,小巧紧凑,技击性强。
在推手、散打方面有独特的技术,有着武当内家拳贴身短打的风格。
赵堡太极拳在演练方面,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规则,既要步步到位,也要“不贪不欠”,才能把拳架练好。
要练好拳架,首先必须知道该拳的技法基础,才能达到姿势规范。
一、手型赵堡太极拳手型有掌、拳、勾手三种。
1.掌:二、五指自然伸开,手指中间微分,自然伸展而不僵硬,手心微鼓起。
此种掌型叫刀片掌、剑掌、弓形掌。
掌有立掌,掌面与自身垂直,掌面向外,指尖向上;俯掌(阳掌),手向外平伸,手心向下;仰掌(阴掌),手向外平伸,手心向上;侧立掌(半阴半阳掌),掌向前伸侧立,手型微斜,指尖向前;左手侧立时,手心向右,手背向左,右手则手心向左,手背向右。
此手型用处最多,因为掌侧立对方不易采拿,是技击看门,棚、捋、挤、按中随时运用的手法。
2.拳:四指并拢屈握,拇指屈扣压在食指第二指节上。
拳不可握得太紧,拳面要平,直腕。
腕直而顺,气贯手心,拳浑实而有力。
拳有立拳,拳眼向上,手腕直伸;仰拳,拳心向上,拳背向下;俯拳,拳心向下,拳背在上;斜拳,拳伸出偏斜,在手心向下的角度中,拳眼倾斜。
3.勾手:手四指撮屈,拇指屈指尖点按在中指第二节的中间,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二、手法手法是技击的基础技术,只有掌握了才能在搏击格斗中得心应手。
赵堡太极拳手法要求在走架中的两手按尺寸,一手领,一手催,上下左右缠绕,两手紧密配合,手腕灵活多变,不走直线。
在此基础上,推手、散打时,形成了出手于无心,击人时无意,把手法当成了对抗性技术的关键。
现将有关手法要求分述如下:掌:掌的用法有正掌、立掌、垂掌、反掌、侧掌、侧立掌、仰掌、俯掌、托掌、压掌、按掌、挤掌、平掌、插掌、分掌、挑掌、劈掌、切掌、滚掌、抹掌、探马掌、倒卷掌等。
不论掌法怎样变化,有一条基本法则,就是掌从心中发,落向鼻尖。
凡是发掌,不论左右手,有一手从胸前心窝处发,落时,也是要有一手由鼻尖下落。
赵堡太极拳前贤生卒年探析_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前贤生卒年探析_赵堡太极拳近年来,随着赵堡太极拳系第四代传人王柏青所著的《太极秘术》残本的发现(《太极秘术》残本见郑瑞、谭大江编著的《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使我们有可能大略地推算出王柏青的生年,并以此为基准推导出自其往上两代师、祖的大致生年。
这个证据链条对于拨开太极拳源流之谜团,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笔者以王柏青为基点,依据大量的书刊资料,梳理出一个赵堡太极拳系前贤的生卒年表(见附表)。
表中所列出的各太极拳传人的生卒年,可以确定(含公认)的用圆括号()标示。
暂时不能确定而推导的生卒年用方括号[]标示。
附表张三丰(1247-?)年?代数传王宗岳[1540―1620]年1、蒋发(1574―1654)年2、邢喜怀[1594―1674]年3、张楚臣[1623―1703]年4、王柏青[1653―1733]年陈敬柏(1707―1791)年5、张仲禹[1673―1753]6、张彦(1723―1807)年7、陈清平(1795―1868)年8、和兆元(1810―1890)年9、武禹襄(1812―1880)年本表中蒋发、陈敬柏、张彦、陈清平的生卒年在拳史或地方志书中有确切记载。
既然陈王廷(约1600~1680年)的生卒年人们用推论方式确定而后基本被公认,那么王宗岳、邢喜怀、张楚臣、王柏青、张仲禹的生卒年也是可以以合乎情理的方式假设和推导出来的。
推理的理由和方式如下:王宗岳的生年是假设他比蒋发年长34岁而定的。
因口碑资料(传说)中说蒋发去山西王宗岳家学拳时,王因年纪大,不耐多言,便让女儿教蒋发,故此赵堡太极拳中留有女性动作。
邢喜怀的生年是假设他比蒋发年轻20岁而定。
理由是蒋发学成回乡后又过了数年才相中一个青年人,这样师徒间年龄上的差距应在20岁以内。
张楚臣的生年是假设他比邢喜怀年轻29岁而定的。
另外,王柏青说自己从学于张楚臣,师徒间相差25~30岁是有可能的。
王柏青的生年根据《太极秘术》残本原序文及落款而推定。
武当赵堡太极拳经典理论《太极秘术》
武当赵堡太极拳经典理论《太极秘术》《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一、邢喜怀、张楚臣、王柏青著述之始末。
按:承蒙武当山《武当》杂志编辑谭大江先生不吝赐教,将其珍藏之未传世之秘籍,武当赵堡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邢喜怀先师《太极拳道》、《太极拳说》;第三代传人张楚臣先师《太极拳秘传》;以及第四代传人之一王柏青先师《太极丹功义诠》,《太极丹功要术》以及王柏青在清雍正六年冬月所《自述》,赠予本人,实感荣幸,感谢大江仁兄深情厚谊。
同时感谢刘枫梧先生及先祖刘恒山前贤能为本门派保存并贡献此秘籍,实属人品可贵,值本门派诸门人众弟子,感恩带德,永铭垂青,祝愿刘恒山前贤永远福荫后世,家门昌盛,万古留名。
上述秘籍,均为得道真言,乃为太极拳界之至宝,现附录于此,供同道切磋学习,以便继承,并发扬光大之。
注:文中标点符合为笔者所加,原文没有。
括号()内的字因看不清楚,为笔者据意揣磨而补之,不当之处望读者见谅。
二、王柏青留示(题目为笔者加)余从师温州张楚臣先师,曾曰:是术得之於道门精微(之妙微)不可言传之,妙德不修者不与之,名利重之难成者,方不足(传)之,故择者不易尔,宜慎密勿惰。
余秘之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更(恭)以道家丹法始悟其源流之泽长,光耀九洲。
然修之不易,犹如深海寻珠,循宝光而不舍,历艰辛而不颓,始得而获,更加珍贵,虽万金而不售,斯道气常存者也。
噫,孰鉴道之难于此乎。
而身不其验,动不明其用,辄言得道。
津津善辩而惑人辈,犹为可悲耳。
诈伪横溢四海,真言不屑而闻。
故大道当隐俟,时渐复此,亦道之至理所含也。
雍正六年冬月愚叟王柏青留示三、刘风梧序(题目为笔者加)余幼失怙,习祖遗之医略,於《景岳全书·卷九·杂证十三卷·瘟疫》处:得先祖手录太极秘术方胜数折,字草潦乱幸尚可辩识,故复录之存义,然实未睹其术焉。
先祖刘恒山道光八年人,初经药商,后习医道。
咸丰十一年,路遇困病危者,施救罔效。
祖怀善念,奔波镇里,挽一老医者复临乃处,老扶脉摇首而去。
赵堡太极拳行拳理论及分解教学(五)
赵堡太极拳行拳理论及分解教学(五)《太极拳论》——王宗岳——紫微天子注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
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
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
我顺人背谓之黏。
动急则急应。
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
而理为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
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
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
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
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
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
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
盖皆由此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
虽势有区别。
概不外乎壮欺弱。
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
手慢让手快。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
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拔千斤之句。
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
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
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
不能运化者。
率自为人制。
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阳不离阴。
阴不离阳,阴阳相济。
方为懂劲。
懂劲后。
愈练愈精。
默识揣摩。
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
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
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转圆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周敦颐(1017一1073)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
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
赵堡太极拳十三字精义和七层功夫
赵堡太极拳十三字精义和七层功夫赵堡太极拳的十三式的内容是: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
他说:命名十三式。
总而合之,为十三,因各有效用,故不得不列为十三。
他又说:其中所包一圆、两仪、四象、八卦,各有秘诀,一丝不乱。
一太极图之中而十三式俱现,秘莫秘于此矣。
七层功夫说:1、一圆即太极,2、上下分两仪、3、进退呈四象,4、开合是乾坤、5出入综坎离、6、领落错震巽、7、迎抵推艮兑首先说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就三项基本内容,即修炼、建体、至用。
谈拳论道,不能混同的说,必须要修炼、建体、至用分明,而能一以贯之。
古人云:“涵养之以静以蕴其继(体),灵妙之以动以畅其用。
体非无以立其大本,用非无以彻其元功”。
下面就从修炼、建体、至用三项内容,系列的剖析赵堡太极拳的十三式的内容和七步功夫说的内容之精义。
一、圆,一圆即太极:此层从背丝、缠丝分出阴阳,其练是缠法,其用是捆法。
此圆者,从体立论,即自己的法身道体,即太和一气之圆满的体象。
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所描述的内容,其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道体无形无象,但确是妙有。
后人将此称为“太极”之体。
而关于此法身道之体的论说,历来圣贤皆有描述。
这个法身道体能生万法之用,何能十三个字就概括的了的。
但是,运用此十三个字是可以概括的论说了。
当然,这也是运用融化法融化的说法。
如以境界说: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剔透,无一丝杂气搀入其中。
言之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合天道。
与圣人并立,与太虚同体。
太极的法身道体之说法的来源:源于《易经》的“健顺和之至也,太和一气”。
道也,天地人物之通理,名之曰太极。
背丝者,8字运行的劲势方法之法式;缠丝者,内气、外形双曲螺旋的劲势动变方法之法式。
故曰:其练是缠法。
就是顺逆缠丝法,亦名:阴阳逆从、劲形反蓄法。
其用是捆法,因有内气、外形顺随而用的“内吃外靠、外吃内靠”的两种技法功夫,可造成一点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拳势,虽不打敌而敌莫敢乱动,足下如站在圆石上一般,不动都欲跌倒。
武当赵堡太极拳
武当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太极拳是中国太极六大派系之一,在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武当赵堡太极拳渊源於道教圣地湖北武当山,由云游道人张三丰所创的“内外兼修”的武当太极拳。
张三丰传拳于山西王宗岳,王宗岳将太极拳传给了河南温县赵堡镇人蒋发。
故而命名为武当赵堡太极拳。
太极拳道源流太极拳道源远流长,众说纷纭,笔者查阅诸多资料认为中国人民大学徐兆仁先生所主编的《东方修道文库》丛书中《太极道诀》一书述之最详。
现将《太极道诀〃前言》部分全文摘录,以述太极拳道源流。
太极道的创始人为张三丰《三丰全集〃派考记〃道派》对张三丰的学术渊源作了如下的述评: 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五传而至三丰先生。
虽然,老子之所传亦甚多矣,其间杰出者,尹文始,王少阳。
支分派别,各有传人。
今特就文始言之,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
或以为隐仙派者,文始隐关令、隐太白,麻衣隐石堂、隐黄山,希夷隐太华,火龙隐终南,先生隐武当,此隐派之说也。
夫神仙无不能隐,而此派更为高隐。
孔子曰:“老子其龙乎,”言其深隐莫测也,故又称犹龙派云。
按:老子之道,文始派最高,少阳派最大。
少阳传正阳,正阳传纯阳,纯阳首传王重阳,重阳传邱长春,开北派,纯阳又传刘海蟾,海蟾传张紫阳,开南派。
再按:文始一派至麻衣而传希夷,少阳一派,刘海蟾亦以丹法传希夷,两派于斯一汇。
是三丰先生谓为文始派也可,谓为少阳派也亦可。
特其清风高节,终与麻衣、希夷、火龙相近云。
在道教史上,麻衣道者,陈抟老祖,即希夷,、火龙先生、三丰真人都属于传奇式的人物。
他们臹慧卓越,鉴往知来,高论如泉,深不可测,不仅在超越人生的理论上独树一臶,而且在内修实践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其各自所处的时代中有着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
但正因为他们都是些传奇式的人物,所以想详细地了解其一生的经历,是十分困难的。
就张三丰来说,历史上就曾经有人将他混同于主张阴阳双修的道教东派人物——张三峰。
当然,丰、峰二字同音,导致了混淆。
武当赵堡太极拳关键修炼方法“内功精要”,都是干货!
武当赵堡太极拳关键修炼方法“内功精要”,都是干货!我们要知道,一个裆是二个胯的组合,当我们在走架、推手时,两个胯的左旋右转,它的运作不完全相同,一个虚胯则另一个是实胯,一个是上提转则另一个是下落旋。
例如金刚的最后一个动作,在捣捶时它是前后上下的旋转,也是由裆胯的组合来完成。
所以两个胯并非是同一个方向运作的,整个裆胯的运作,以及配合技击的打法,千变万化,我们把它叫作变裆。
裆胯是太极拳的天机。
所谓“天机”者,玄机关窍之意,凡动作变化全凭于此。
不得此中奥秘,难以练成太极功夫。
所以学练赵堡太极拳主要练的是运裆。
“裆”是天机玄窍,没有裆的运作,就不存在赵堡太极拳,其重要程度由此可见。
裆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运作,很难用言语来表达。
以前老师用木偶戏的表演技巧来比喻太极拳裆胯的作用。
木偶戏是用手来表演的,离开了手,就不存在戏文了。
我想这样形象化的解释颇为得当,余练功几十年深感“以裆代手”的重要性。
练赵堡太极拳如何“运裆”不可不知太极拳高手郑悟清老师,他之运裆极为精微,虽有若无,显于见微。
为什么说“虽有若无”为之佳者?大凡功夫高者深者,其走圈亦小,不显于形,所以若有若无,使对方不知其深浅,未能知其变化,深藏不露,适于灵变。
否则的话,也容易给对方看出破绽,泄于活机,亦非高人之所为也。
裆即由两个胯组成,在一个中心两个不固定的位置上旋转,既有重心,而不知其重心何在,这是一个太极图的摆轮,是太极拳运作源泉,是阴阳变化之枢纽,动静开合,虚实变幻之裆机。
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两脚有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两手有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或忽阴或阳、亦阳亦阴,这是阴阳消长重心虚实变换之关键。
“以裆代手”,“以身领手”是赵堡太极拳由裆胯带动手和全身动作,继之由裆胯来带动腹式呼吸,带动丹田运转,所谓“腹中有轮,旋转如规”。
使之“聚而鼓荡,状若璇玑,意活而运,气如轮转。
”由外达内,由内达外,裆胯成为沟通之桥梁。
[网摘]赵堡太极拳口诀太极拳心法
[网摘]赵堡太极拳口诀太极拳心法一.太极拳系内家拳,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坚肉厚,而求气沉骨坚,故无张筋错骨之苦,无跳跃奋力之劳,顺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为返本归原之功夫。
-二.练太极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
如身法正确,则进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觉。
学者宜细心体味之。
-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铛,到老无成。
有十年太极拳不如三年外家拳讥。
故第一须勤,第二须悟。
功夫如何,视智慧如何。
但勤能补拙,须自勉之。
-四.练拳时呼吸不要勉强行深呼吸。
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否则有害无利。
-五.太极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导引者导引气血也,故功夫纯熟气血调匀,百病消除。
千万不可自作聪明。
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等类,功夫到后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强求。
-六.松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于肩背。
要将力移至臂部肘前一节(注:即为曲池发劲),此乃意会而不是能言传者。
学者要细心体味之,不可拘泥而行之,不得滞重力沉难于轻灵。
-七.提顶吊裆,提顶要天柱(背脊)直也。
吊裆,裆气由尾閭向上提(注:尾闾后翻)也。
收劲时胸要稍稍含虚,发劲时要天柱中直,切不可含胸驼背,以致肺部受伤。
-八.练拳一次至少三趟。
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校正姿势,第三趟再加意形。
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注:即为拳意上手),则进步更速。
倘每次一趟,日练十余趟也无用处。
如年老活动血脉者,不在此例。
-九.知觉懂劲要多推手,自得粘(沾)连黏随之妙。
如无对手,勤练架子,及时时两臂模劲,假想敌人进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劲。
惟进步较慢。
-十.推手时要细心揣摩,不可将对方推出以为笑乐,务要使我之重心对方不能捉摸。
对方重心时时在我手中。
-十一.太极拳行立坐卧,皆可行功。
其法以心行气,而求知觉(注:时时揣摩)。
譬如无意之间,取一茶杯,用力持之如何感觉,行路之时,举步轻重。
立定之时,屈腿而立,直腿而立;一足着力,双足着力均可体验之。
-十二.初步练拳时觉浑身酸痛,此乃换力,不可驚恐,亦不要灰心。
解读赵堡太极拳内功诀
解读赵堡太极拳内功诀武当赵堡太极拳是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的汉族传统拳术。
赵堡太极拳以明朝山西王宗岳为师尊,在河南赵堡村内单传六代,由陈清平老师传于世人。
而以赵堡村传人和兆元在原来基础上大改而成。
由于赵堡村规严,世代祖训不外传,所以至今外人对赵堡太极拳知识不多。
下面就和店铺解读赵堡太极拳内功诀,欢迎参考。
解读赵堡太极拳内功诀原文道自虚无生有为,便从太极中规循。
天地分判阴阳义,人法自然意合神。
道心玄秘守天根,凡丹培育成在坤。
精气合炼延年药,浑然天人俱忘春。
悟得天心道基尊,长生妙境育灵根。
抛欲名利海天阔,环中明月随心神。
两支慧剑定中土,一团和气冲玄门。
沧海无浪缘龙蛰,青天恬溢赤子心。
精气神喻三祖孙,气为先祖万物根。
精乃气子生神意,积气生精自全神。
出玄如牝呼吸循,念念归底海容深。
俟至他火喷涌时,百脉俱活修全真。
三花妙合统在神,五气聚分权由心。
修德培土孕内丹,日月真息火候存。
三魂息安昼夜分,两弦期活朔望临。
但使方寸宅谨守,黄芽白雪何须寻。
汞借水银喻人心,铅如钢铁比人身。
婴儿姹女也如是,黄婆撮合土意真。
坎离分合水火轮,注生定死本命根。
上下左右皆非是,中腰阴阳两肾门。
子午上星下会阴,戊己神阙并命门。
庚中金气土德藏,坤火巽风意息存。
乾中阳失翻成离,坎得中实转为坤。
化阴抽阳还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
寅时西南守天根,舒形缓息渐寂隐。
恬淡会沉入深海,无物腹虚静无尘。
大道无声缓缓运,一缕绵绵下归引。
渐细渐长谷底满,收聚散气团仙真。
口追月坠晓星临,三光先后开天门。
深山寂幽溶溶夜,恰是道基初生根。
贪龙欲腾行沛霖,怒虎出洞将吃人。
天符一道玉音降,虎归龙伏修清心。
阴阳媾合龙虎吟,意凝神醉恋魂魄。
心肾交合水火济,田蒸海温好浴身。
紫气炎焰冲玄门,肌爽窍开乐人伦。
甘露琼浆天地满,饵津润藏涤身心。
潜龙勿用筑基因,见龙在田产灵根。
飞龙在天运武火,亢龙有悔行退阴。
祖气复入闭开门,腹胎意转运法轮。
能令十息缓缓吐,三十息上可调神。
精生灵根气护体,神定身中息自沉。
武当赵堡太极拳经典理论张三丰祖师《太极拳论》
武当赵堡太极拳经典理论张三丰祖师《太极拳论》张三丰祖师《太极拳论》注译[原文]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注译]太极拳为内家拳,内家拳区别于外家拳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尚意不尚力”。
因此练拳时一定要丢掉后天之拙力、僵劲、通身要自然轻灵。
如“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随风飘动。
尤:更。
贯串:贯,古代穿麻钱的绳。
贯串,指从头至尾,始终如一。
此指初练太极拳时要“一意到底”绵绵不断。
不贯串则断意、断力,敌必乘虚而入。
[原文]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注译]气:太极拳讲究“精、气、神”。
“意、气、力”。
此处“气”为“意、气、力”之气。
指练拳时行于全身之“气”。
鼓荡:充荡全身、随意而行。
意到、气到;气到、力到。
使其无间隔,敛:收敛、凝聚,不散乱。
神:精神。
精神,凝聚专一,不可心猿意马。
[原文]无使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注译]凸凹:高低不平。
指练拳时身形,手法、步法、运行轨迹要圆融,平滑、饱满。
不要枉生圭角。
断续:指练拳时体内意、气、力的运行要连续,不要中断。
凡有凸凹,有断续时,都说明拳架尚未圆满。
易于为人所制。
“意气力”有断续时,就会给人可乘之机,都是导致失败的根由。
[原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
[注译]庄子《南华经》曰:“至人之息以踵”。
太极拳术要腹式深呼吸,故其呼吸深长,上可至顶,下可至踵(脚根)所以太极拳一招一式转换变化,其根在脚。
由脚而上至腿,由腿而上至腰。
腰为转换中枢,故有“命意源头在腰隙”之说,是为主宰。
由腰而行于手指,完整一气。
故太极拳以手发放人,而跌出者,绝非手指之力可为。
其力乃发于足跟。
上手、下足、中腰无处不相应,自然得机、得势。
机:机会、机遇。
势:势能、优良的态势。
处在优先地位的姿势。
[原文]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注译]病:缺点、缺陷、毛病。
太极拳习练者在盘架、推手、散打中,凡有不得机、得势的状况出现时,身姿就会变形,神态就会散乱。
武当赵堡太极拳郑悟清功法口诀
武当赵堡太极拳郑悟清功法口诀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武当赵堡太极拳,乃国之瑰宝,神州大地,天高地阔,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慧眼难辨。
在传统社会中,自古讲究,祖传秘宗,父子相继,师徒相授,内外有别。
而河南温县赵堡太极拳的第十代传人郑悟清先生,早在日寇侵华、国难当头之际,以大无畏的爱国精神,为扬我民族之神威,洗刷“东亚病夫”的奇耻大辱,毅然破除单线秘传之师训,开始择徒授艺,从此,赵堡太极拳的奇技绝招走出家门,走向社会。
那时,郑公在西安司令部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国术馆任教官,先后授艺四十余载,从者如流,佼佼者辈出。
郑老在赵堡太极拳秘传的基础上汇通三教之精华,吸取各家之特长,饮誉武坛,名震西北,形成了独特的融气功、中医、太极于一体的郑悟清拳法。
郑公拳法影响其入室弟子吴忍堂先生,吴忍堂先生12岁时拜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代宗师郑悟清先生为师。
跟随郑悟清身边27年,至今五十余载。
他的孜孜追求、刻苦钻研,完整继承了赵堡太极拳及郑悟清先师的拳法精髓。
吴忍堂师父对道教哲学、易学和中医都有很深的研究,因为父亲是西北易经王,一位得道的仙人,看病救人,跟郑公是结拜兄弟。
吴师父能把中医,点穴融入太极拳,在太极推手、擒拿、分筋错骨和散打等方面均有建树,他精通拳法、棍术、剑术。
在太极拳界以扎实的太极功底,独特的赵堡风格,科学有序的教学方法得到武林界专家的好评和众多太极拳爱好者的赞扬。
被誉为当今赵堡太极拳的实力派和为数不多的顶级代表人。
全国各地来验证的不计其数,如佛山的咏春,青岛的螳螂拳,泰拳,散打等等。
吴师父对徒弟言传身教,他能行、能讲、能用,传拳先传理,要求徒弟以拳悟道,以道习拳,修身先修德,重视养生和修心养性。
特别重视对太极拳搏击技艺的教学,在授拳时注重对弟子实战技能培养和训练,这是对传统太极拳教学的一大突破。
在境内境外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太极拳人材,从而将赵堡太极拳,特别是郑悟清拳法推向一个新的局面。
武当赵堡太极拳郑悟清功法练气秘字诀这是郑公经过两位仙家指点,其中一位是华山老人。
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传统七十五式诀的介绍
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传统七十五式诀的介绍推荐文章练太极拳的合力运用简单介绍热度:太极拳歌口诀介绍热度:警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_警察面试个人介绍热度:入党申请书个人优点介绍热度:入党申请书个人情况介绍范文热度: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由师傅口传和身教。
武当赵堡太极,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在推拿方面,以二人立步推手,掤、捋、挤、按之动作,活步推手,以练采、列、肘、靠之法。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传统七十五式诀的介绍。
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传统七十五式诀(一)起势纳新吐故起混元,摄得真金鼎内煎。
披身滚臂展双棚,鼓荡往返折叠全。
(二)金刚上步出手金刚掌,上下八法势中藏。
连环玄肘扣搬拦,捣心顶档跺脚面。
(三)拦扎衣太极拳法妙无穷,二十四法扎衣生。
棚捋挤按连殊用,采挒肘靠紧着根。
(四)左白鹤亮翅白鹤亮翅腾了空,合手端肘倒栽葱。
含胸拔背立圆进,顾盼轻灵立鹤群。
(五)单鞭拉开单鞭中堂站,左象箭来右似弓。
上下绕打用不尽,鞭捶击根追人魂。
(六)斜金刚上步出手金刚掌,上下八法势中藏。
连环玄肘扣搬拦,捣心顶档跺脚面。
(七)右白鹤亮翅白鹤亮翅腾了空,合手端肘倒栽葱。
含胸拔背立圆进,顾盼轻灵立鹤群。
(八)斜行正隅互变斜行进,贴身壁腿把敌封。
十字手法变中论,肘靠膝胯顺势攻。
(九)琵琶势怀抱琵琶上下翻,打了两头打中间。
左右连环掌中窍,步走顺拗亦坦然。
(十)跃步斜行跃步中定人称奇,专采两臁并两膝。
斜行靠进十字肘,壁腿一落根制敌。
(十一)小开合正身卸步拉满弓,进步放箭按法成,此式开合称虎扑,意到俱到方为真。
(十二)转身琵琶势透步圆转琵琶成,掏腿倒卷采挒蕴。
滚按卷挤绽开放,得机妙发最精良。
(十三)跃步斜行上金刚跃步中定人称奇,专采两臁并两膝。
斜行靠进十字肘,壁腿一落根制敌。
(十四)伏虎若遇搂抱欲解束,十字抱胸意沉蓄。
武当赵堡太极拳简介
武当赵堡太极拳简介(武当)赵堡太极拳简介;(武当)赵堡太极拳是由武当张三丰→云游道士刘古泉→山西王宗岳(1525-1606)首传赵堡蒋发一支。
〈1代〉赵堡镇蒋发-→〈2代〉赵堡邢喜怀. →〈3代〉张楚臣. →〈4代〉张柏青、陈敬柏→〈5代〉张宗禹→〈6代〉张彦、<霍文毅>、→<7>张应昌*、<7>陈清平→<8>和兆元→<>和庆喜→<>郑悟清、郑佰英、和学信等。
(<7>张应昌*-→<8>张汶、张金梅→<9>张敬芝传→<10>侯春秀),由赵堡蒋发起400多年传承历史-→称赵堡太极拳。
由武当张三丰起600多年传承称武当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太极拳是中华太极拳之母拳。
(赵堡笫8代传人)和兆元、字育庵(1810-1890),传子和润芝、和敬芝、长孙和庆喜、孙和庆台、苗延升。
延升传王思明、王恩恭(功);庆台传和学俭。
和学俭为人忠厚,秉承家学,在赵堡镇独立门户,成立“和式太极拳研究会”除传子侄外,广为传人,大力宣扬赵堡和式太极拳,已使多家辞典、刊物登载“和式太极拳”条目,和家后人全国各地参加各种武术会议,传播祖传“和式太极拳”。
赵堡和式太极拳已被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正式确定为中国太极拳六大门派之一。
当代杰出代表人物有和定乾、和有禄等。
(赵堡笫9代传人)和庆喜字福棠(1862-1936),教授有方,传弟子多人,均名声显赫。
其传人有和学信、和学敏、和学惠、郝玉朝、郑锡爵、郭云、郑悟清、柴玉柱、刘世英、李俊秀、郑瑞等。
郝玉朝功夫为最,郭云在山西赤手打死金钱豹,郑锡爵1931年在开封举行的华北五省擂台赛中过关斩将勇夺魁首。
郑悟清荣任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武术教官。
郑锡爵、郑悟清因定居西安广有传人,名声显赫,武林人称“西北二郑”。
称郑锡爵为“大架郑老师”,称郑悟清为“小架郑老师”。
郑瑞乃郑悟清之长子,自幼习拳与父同师,为协助其父成就太极功业,除练功外,主要精力操持家务,备受艰辛。
赵堡太极拳技法阐秘
赵堡太极拳技法阐秘赵堡拳是六大太极拳主脉之一。
其架子,则是主脉上的一条老根,传统、古朴、实用、性命双修。
本文拟通过寻摸脉络,探求技击和推手技法窍要。
一、赵堡太极拳脉络赵堡太极拳,自赵堡小留村人蒋发,学于山西人王林贞后,始传于赵堡街邢喜怀,得以扎根落户,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这其间代有传人。
邢喜怀传张楚臣,张传陈敬柏,陈传张宗禹,张宗禹传张寒、张彦。
张彦人称其为神拳,除传子张应昌外,又传陈清平。
陈清平广传其拳,其传人中最著名的有两位:一位是著名的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河北永年县武禹襄先生;另一位便是本村人和兆元先生。
和兆元传子和敬芝、孙和庆喜,和庆喜传本镇人郑伯英、郑悟清。
郑伯英1961年去世,其所传架式宽大舒展,世称大架子;郑悟清1984年去世,其所传架式小巧紧凑,被称为赵堡小架子。
张应昌继承家学衣钵,传张汶,张汶传张金梅,张金梅传张敬芝(此系均为张家一族后裔)。
张敬芝晚年因生活上的原因,得益于本镇做小本生意的侯春秀多方照顾,机缘使二人得以朝夕相处,张敬芝遂将全部技艺倾心相授于侯春秀。
侯春秀所传张家架,因其与二郑大小架子相比,较为适中,人称其为中架子。
侯春秀在西安传拳几十年,从学者甚众,形成赵堡太极拳在西安的重要一枝,他与定居西安的二郑所传大小架子,共同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成为西安武术界的一个有相当影响的门派。
侯春秀先生1904年生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因其排行第四,故西安人多称其为侯老四。
其所传拳架为七十五势,极讲究拳架、推手、散手三者合一,故谱云:“太极三合一,承架传授稀”。
此外亦有四门捶、五十捶之秘传散手和鞭杆、刀、枪、剑、棍、杆、大刀、双棍等器械套路。
侯氏尤擅采拿手法和太极散打术,其推手术中的技法变化,环环相扣、巧妙变着、冷脆快狠、连珠炮动,以及乱环手法的使用堪称一绝,在西安太极拳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1937年侯先生为躲避战乱,先到陕西宝鸡做生意,后因和警察发生冲突,只身用一条扁担与30多名警察打遍了一条街,被传为佳话。
武当赵堡太极拳
转帖太极拳为什么能健身————武当赵堡太极拳班教师徐聪各位拳友大家好!我在前面讲过,太极拳源于《易》,成于《医》。
《医》就是《皇帝内经》,太极拳以”气血”和“经络”为切入点,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使“气血平和”,“经络通畅”达到健身的目的。
你可以不懂《易经》和《黄帝内经》,但你知道正确的练拳方法就能收到最好的健身效果。
现代人面临最大问题就是“身心疲惫”,这个问题使很多人处于不健康和亚健康状态,太极拳是解决“身心疲惫”的有效方法。
真正的太极拳是教你身体放松和思想放松。
“松”是太极拳的根本练法。
太极拳有不同门派,门派之间无好坏之分;但就健身效果而言确有很大差异,差异在于谁松?谁松的彻底?下面讲太极拳怎样练才能最健身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学员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要谈的重点。
(—):选择太极拳以松为标准———太极拳有很多种,初学者很难判定它们的差异,就健身而言它们是有区别的。
以“松”为佳,越“松”越佳,这就是选择的标准。
理由有二。
第一:太极拳遵从《道德经》的反向求法,以“慢练快”、以“柔练刚”,越慢越柔效果越好。
第二:太极拳的运动以疏通经络为手段,只有放松才能达到经络通畅的目的。
一处不放松一处不通畅,一刻不放松一刻不通畅;那种“刚柔相济”的练法对健身肯定是不利的。
好,今天就先谈到这里;下次我要谈谈怎样放松?真心欢迎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与我共同探讨!明理得法练太极-------武当赵堡太极拳班教师徐聪各位拳友大家好!我在长春市老年大学教赵堡太极十三式和二十四式太极拳已满一学期了,在我学拳和教拳的过程中;我认为"明理得法"很重要,“明--理才能得法”,“得法才能获益”。
为了教好太极拳、为了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受益,下面谈谈我对太极拳的感受,恳求与同道人共同探讨。
第一:先有太极思想后有太极拳———行里人讲:“太极拳源于《易》成于《医》。
《易》就是《易经》,《医.》就是《皇帝内经》。
《易经》的历史很悠久,可以追述到周朝以前。
武当赵堡三合一太极拳【武当赵堡承架三合一太极拳的健身机理(下)】
武当赵堡三合一太极拳【武当赵堡承架三合一太极拳的健身机理(下)】(接上期) 长期进行太极拳锻炼,之所以能促使血压下降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第一,太极拳是一种放松、缓慢的圆形运动,在动静结合中,可以改善人体内脏的活动状况,平衡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这两个过程的调节,使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调节达到平衡调节,相互制约。
这样,就有效地抑制了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从而减少了向小动脉传出的收缩冲动,使小动脉扩张,血管容量增加,阻力减少,使血压得到下降。
第二,太极拳的运动是全身肌肉放松的运动,而肌肉的放松,又能及时引起血管的放松,从而促使血压下降。
据报道,国内有人曾对20名高血压患者练太极拳前后进行过测量对比,发现其平均值由154/82.7毫米汞桩,下降到134/80毫米汞柱,证明太极拳锻炼对于治疗高血压病症确有疗效。
第三,练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即意念下行于小腹部,这样必然导致气血下行,从而使血液向下集中,流向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
同时,又由于大脑处于安静平和状态,根据巴甫洛夫有关兴奋点转移的理论,兴奋点由大脑转向下腹部,从而排除了对大脑的不良影响。
因而,太极拳运动治疗高血压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了。
第四,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生活与工作的种种压力,必然导致紧张与兴奋,这是高血压产生的重要诱因。
但太极拳运动的放松与入静,则强有力地缓解了紧张情绪,抑制了大脑皮层兴奋点,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了高血压病症。
另外,练太极拳可以促使精神安宁,心态平衡,久而久之,使人产生一种全新的太极思维能力与和谐安宁的人生新价值观。
长久处于这样一种恬静美好的心境中,毫无疑问,对于治疗各类慢性病、疑难病,恢复健康,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是大有裨益的。
七、通经活血,祛病延年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全身经络畅通有密切关系。
太极拳习练者到一定时间后,一般都会产生腹鸣、指尖酸麻、发胀等感觉,中医认为这是体内行气的现象,是经络畅通的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当赵堡太极拳经典理论《太极秘术》《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一、邢喜怀、张楚臣、王柏青著述之始末。
按:承蒙武当山《武当》杂志编辑谭大江先生不吝赐教,将其珍藏之未传世之秘籍,武当赵堡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邢喜怀先师《太极拳道》、《太极拳说》;第三代传人张楚臣先师《太极拳秘传》;以及第四代传人之一王柏青先师《太极丹功义诠》,《太极丹功要术》以及王柏青在清雍正六年冬月所《自述》,赠予本人,实感荣幸,感谢大江仁兄深情厚谊。
同时感谢刘枫梧先生及先祖刘恒山前贤能为本门派保存并贡献此秘籍,实属人品可贵,值本门派诸门人众弟子,感恩带德,永铭垂青,祝愿刘恒山前贤永远福荫后世,家门昌盛,万古留名。
上述秘籍,均为得道真言,乃为太极拳界之至宝,现附录于此,供同道切磋学习,以便继承,并发扬光大之。
注:文中标点符合为笔者所加,原文没有。
括号()内的字因看不清楚,为笔者据意揣磨而补之,不当之处望读者见谅。
二、王柏青留示(题目为笔者加)余从师温州张楚臣先师,曾曰:是术得之於道门精微(之妙微)不可言传之,妙德不修者不与之,名利重之难成者,方不足(传)之,故择者不易尔,宜慎密勿惰。
余秘之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更(恭)以道家丹法始悟其源流之泽长,光耀九洲。
然修之不易,犹如深海寻珠,循宝光而不舍,历艰辛而不颓,始得而获,更加珍贵,虽万金而不售,斯道气常存者也。
噫,孰鉴道之难于此乎。
而身不其验,动不明其用,辄言得道。
津津善辩而惑人辈,犹为可悲耳。
诈伪横溢四海,真言不屑而闻。
故大道当隐俟,时渐复此,亦道之至理所含也。
雍正六年冬月愚叟王柏青留示三、刘风梧序(题目为笔者加)余幼失怙,习祖遗之医略,於《景岳全书·卷九·杂证十三卷·瘟疫》处:得先祖手录太极秘术方胜数折,字草潦乱幸尚可辩识,故复录之存义,然实未睹其术焉。
先祖刘恒山道光八年人,初经药商,后习医道。
咸丰十一年,路遇困病危者,施救罔效。
祖怀善念,奔波镇里,挽一老医者复临乃处,老扶脉摇首而去。
病者,知无生,托祖善后,祖诺。
其感,探怀示祖簿册,嘱录而殉葬。
祖怜而草缮,复置其怀,其奄然溘逝。
先祖俯乡人善葬焉。
此於录后,言之一二。
因系祖手泽,且理玄奥,故誊而录存是序。
民国六年仲春月汜水刘风梧拜识四、三丰《太极拳论》(题目为笔者加)按:此篇三丰《太极拳论》没有记述全,笔者根据原件揣摩为篇章遗失故。
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上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五、邢喜怀著《太极拳道》先师曰:习拳,习道,理义须明。
功不间断,其艺乃精。
夫拳之道者,阴阳之化生,动静之机变也。
知气养而增命,善竞扑而全身,此为习拳之妙理。
气何以养,寅时吐钠,神守天根,意沉海底,心静息寂,神意互恋,升降吞液,腹中如轮,旋转循规,是以知水火之和气,为两肾所出,比人身性命之本,须刻刻留意为是。
扑何以善,手脚四肢皆听命於心神。
动静虚实,随意气而定取。
上动下合,左转右旋,前移后趋,惟心神之所向,意气之所使也。
腰为真机,而贯串肢节,势无所阻,是内意者用耳。
六、邢喜怀著《太极拳说》夫太极者,法演先天,道肇生化焉。
化生於一,是名太极。
先天者,太极之一气。
后天者,分而为阴阳,凡万物莫不由此。
阳主动,而阴主静。
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阳生。
有生有死,造化之流行不息。
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
体象有常者可知,变化无穷者莫测。
大小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
太极之理无乎不在。
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
阴阳之气,修身之基。
上阳神而下阴海,合之者,而元气生。
左阳肾而右阴肾,合之者,而无精产。
背外阳而怀内阴,皆合者,而元神定。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本乎阳者亲上,本乎阴者亲下。
是则手以阳论,脚以阴名,相合者而身自灵。
虚实分而阴阳判,动静为而阴阳变。
纵者横之,刚者柔之,来者去之,开者阖之,无非阴阳之妙理焉。
然阴阳和合,斯理孰持,胜负两途,斯验孰主。
一判阴阳两极分,聚合阴阳逢在中。
是以其妙者一也,其窍者中者。
夫太极拳者,性命双修之学也。
性者天上潜於顶,顶乃性之根。
命者海下潜於脐,脐乃命之蒂。
故知双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
真意为其中,使而有所验。
动之始则阳生,静之始则柔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刚生。
阴阳刚柔,太极拳法。
四肢义通且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刚柔之中,复有刚柔。
故有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太刚太柔,少刚少柔,太极拳手之八法备焉。
曰:“棚、捋、挤、按、采、捩、肘、靠”。
一以中分而阴阳出,阴阳复而四时成,中为生化之始,合时成五气行焉。
东有应木之苍龙,西有属金之白虎,北陆玄龟得水性而潜地,南方赤鸟得火气而飞升,中土孕化以生成而明德,五行生克太极拳脚之五步出焉。
曰:“进、退、顾、盼、定”。
夫太极拳者,呼吸二五之中气,手运八法之灵技,脚踩五行之妙方。
上下内外与意合,节节贯串於一身。
因而,万千之变无乎不应。
此所以根出於一,而化则无穷,太极拳之所寓焉。
俾使学者默识心通,故为说之而已哉。
第五节、张楚臣著述太极拳秘传太极拳功有济世之法,技有运身之术,示外者足矣。
而修行之秘,须宝而重之,不得轻授,傥传匪人,则遗祸为害,宁不惕哉。
诀曰:沉气於腹,以意定之,不得妄提。
聚而鼓荡,状若璇玑。
意活而运,气如轮转。
其要不离腹中,此所以刻刻留意者耳。
神领全身,以手为先,脚随手动,身随脚转。
意与神通,气随意走。
筋脉自随气行,此所以举动用意者耳。
夫太极拳者,内气之鼓荡运动,须与外形之势同。
凡举动神意互恋,神领手诀,而意令气运,,由手而肘而肩,由脚而膝而腰,自可达以众归一之道,此既上下内外合为太极之妙术也。
手有八法而一神虚领,气有百环皆随意而定。
神主阳而行外势也,形也,意主阴而守内精也,气也。
手为阳而动於上,脚为阴而移於下。
妙在俱合,灵在俱松。
势未动而意已动,神意俱在形之先,势不可执,以神意为机变,无须以成架为局焉。
第六节、王柏青著述一、太极丹功义诠道自虚无生有为,便从太极中规循。
天地分判阴阳义,人法自然意神合。
道心玄秘守天根,内丹培育成在坤。
精气合练延年药,浑身天人俱妄春。
悟得天心道基尊,生生妙境育灵根。
抛却名利海天阔,圜中日月随心神。
两只慧剑定中土,一团和气冲玄门。
苍海无浪缘龙蜇,青天恬谧赤子心。
精气神喻三祖孙,气为先祖万物根。
精乃气子生神意,积气生精自全神。
出玄入牝呼吸循,念念归底海容深。
俟至地火喷涌时,百脉俱活修全真。
三花妙合统在神,五气聚分权由心。
修得瑞土孕内丹,日月真息火候存。
三魂息安昼夜分,两弦期活朔望临。
但使方寸宅勤守,黄芽白雪何须寻。
汞借水银喻人心,铅如钢铁比人身。
婴儿姹女亦如是,黄婆撮合土意真。
坎离分合水火轮,注生定死本命根。
上下左右皆非是,中腰阴阳两肾门。
子午上星下会阴,戊己神阙并命门。
庚申金气土得藏,坤火巽风意息存。
乾中阳失翻成离,坎得中实转易坤。
化阴抽阳还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
寅时面南守天根,舒形缓息渐寂隐。
恬澹念沉入深海,无物腹虚静无尘。
大道无声缓缓运,一缕绵绵下归引。
渐细渐长谷底满,收聚散气团仙真。
日追月坠晓星临,三光先后开天门。
深山寂幽溶溶夜,恰是道基初生根。
贪龙欲腾行沛霖,怒虎出洞将噬人。
天符一道玉音降,虎归龙伏修清心。
阴阳媾合龙虎吟,意痴神醉恋魂魄。
心肾交合水火济,田蒸海温好浴身。
紫气炎焰冲玄门,肌爽窍开乐人伦。
甘露琼浆天池满,饵津润脏涤身心。
潜龙无用筑基因,见龙在田产灵根。
飞龙在天运武火,亢龙有悔形退阴。
祖气复入闭出门,腹胎意转运**。
能令十息缓缓吐,三十息上可调神。
精生灵根气护神,神定身中息自沉。
内息气运精神固,此真之外更无真。
神行气行元海运,一轮始终胎息匀。
善养生者在守息,物欲善者勤养根。
太极一气延年药,气命神性双修门。
天地合育续命芝,但知求我不求人。
肢松心沉入脐轮,太极未分是真阴。
一阳动处天意现,神令手运移昆仑。
挽起光圜转乾坤,气滚意池腹中寻。
龙翔九天云伴起,虎啸幽谷风摧林。
借势循向在心神,贴从璇玑妙进身。
顺力浑然跌不觉,勿用气力返伤根。
腹虚若海载万均,能运沉浮善曲伸。
神形意气能一处,移山倒海翻乾坤。
阴摧阳转阳摧阴,可知玄奥在腹心。
丹田一球璇玑活,舒合恬逸动无尘。
孰晓腹气圆活真,调腑理脏顺经筋。
若待寿高神体健,不枉当初勤练身。
二、太极丹功要术天地人灵,道存唯此。
欲修丹功,象天法地。
参自然而合人身,夺造化在悟玄机。
人内三宝,精气神也。
修者,寅时合道,须择幽静之处。
背北面南,气收地灵。
直立两肩之中,安定子午之位。
气沉腹脐,意导孕合。
心静而息寂,呼吸悠长,若无脉流。
而气摧神意俱,会似如失意。
导气运腹轮,常转杂念止。
则内外松,适心念静,而呼吸若一,意气互感,暖流回转。
其态若轮,生生不息。
此为一气浑圆,修之可享遐龄。
气流转而无微不到,阴阳和合而化育五脏。
运行于筋骨经脉,营卫於肌肤毛孔。
通连於天地祖气,气机循环还升降有序。
身遂升降而起伏,手随机势而运形。
形动而神静,意会而势灵。
微风亦能顺化,叶落亦能知警。
蹬此门堂,许为初成。
功既有成,须明用道。
太极之妙,首在心神。
惟心静,能详察进退之机。
惟神领,可体悟起伏之道。
进因降而起,退而合而伏。
其法,曰:神,曰:气,曰:形。
神者能轻灵,气者有刚柔,形者可纵横。
以神击敌为先,身未动威先发於瞳,伤敌之神,令彼胆寒。
以气击敌势未成,而无畏浩气出,破敌之气,令彼心怯。
以形击敌俟敌动,身应形合之制敌之形,令彼跌仆。
内静外动,外疾内缓。
神静而意动,心静而气动,息静而身动。
眼欲疾而神须缓。
步欲疾而气须缓,手欲疾而心须缓。
内态静缓,外形愈疾。
息无此乱,无虞自疲。
运功发劲,外柔内刚。
卷之则柔,发之成刚。
柔为长劲,刚为瞬间。
化敌之力,缠绵如丝。
圆而劲柔,击敌空门。
势若奔雷。
循方直达。
柔则松弛,内气如缕不断。
刚则开张,瞬间一泻千里。
意深如此,惟气行之。
动如簧弹箭发,静如山岳雄峙。
功不间断,持久通灵。
气机活泼,由心外场。
感应神通,人来临身,已知来犯之处。
意令气发,去则攻其无救,人未明立仆警心寒。
第七节陈清萍著述摘自候尔良《和式太极拳精义》。
太极拳论解溟溟军沌,窥窟莫测,虚而无象,焉知其极,故曰无极。
即日由无极而生,须明无极之义。
自无而有,一气动荡,虚无开合,化生于一。
浑圆廓象,阴阳感如,喻而名之,是为太极。
故曰:若论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着功夫。
太极者,为万物初始也。
太极为浑圆之一气,怀阴阳之合聚,此气动而阴阳分,此气静而阴阳合。
动静有机,阴阳有变。
太极阴阳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有刚柔之义,顺背之谓,曲伸之分,过与不及之谬也。
习者与人相搏,须随其势曲而旋化蓄劲,引其过与不及而击之,击伸发劲以直达疾速,此圆化为方之义。
彼刚攻而以柔虚实,此谓走化。
彼欲抽身的粘缠,缓随急应,彼莫测而胆寒;虚实互换,彼崩溃而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