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凹陷症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合集下载
颅底陷入症诊断与治疗PPT

01
颅底陷入症的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选择: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 药物,如抗炎药、止痛药等
药物疗程:根据病情发展情况确 定药物疗程,一般需要长期治疗
药物剂量: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 患者体质确定药物剂量
药物副作用: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如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解除颅底陷入症的症状,恢复颅底正常结构 手术方法: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如颅底重建术、颅底减压术等 手术风险:手术风险较高,可能发生颅内出血、脑损伤等并发症 术后护理:术后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并发症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并治疗颅底 陷入症
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避免 过度摄入高脂肪、高糖等食物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 劳累、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 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并发症对预后的影响
颅底骨折:可能导致颅内出 血、脑损伤等,影响预后
神经功能障碍:如视力下降、 听力下降等,影响生活质量
保持良好的睡眠 习惯,保证充足 的睡眠时间
定期进行身体检 查,及时发现并 治疗疾病
颅底陷入症的并发症及处理
常见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脑积水: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脑神经损伤:视力下降、听力下降等症状 脑脊液漏: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颅内感染: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颅内出血: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其他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抗炎药物、止痛 药物等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除病灶, 解除压迫
物理治疗:通过按摩、热敷等方 法缓解症状
康复治疗:通过康复训练,提高 生活质量
颅底凹陷症影像学诊断 ppt课件

桃体下缘变尖,进入椎管。
正常
PPT课件
异常
异常
25
脊髓空洞:枕骨大孔狭窄,脑脊液回流阻力增加,造成脑脊液在脊髓中
央管集聚,空洞形成。
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
PPT课件
T2压脂信号无降低 T1增强无强化
26
环枕融合、颈椎分节不全畸形:环椎与枕骨大孔完全或部分融合,
齿状突上移。颈椎融合,造成病人短颈外貌。
正常波氏角小于13°
PPT课件
12
二腹肌线:两侧二腹肌沟(乳突根部内侧)之间连线,如齿状突至此线 的距离小于1cm, 提示颅底凹陷症。
正常齿状突至此线距离大于1cm
PPT课件
13
双乳突尖连线:齿状突超过此线1-2mm,为异常,提示颅底凹陷征。
正常齿状突不超过此线2mm
PPT课件
14
克劳指数:齿状突至鞍结节与枕内粗隆连续的垂直距离。小余3cm,提示颅底凹 陷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PT课件
8
正常测量线展示:
PPT课件
9
钱氏线:硬腭后缘与枕骨大孔后上缘的连续。齿状突超过此线3mm,可诊断颅底凹陷症。
正常齿状突位于钱氏线以下
PPT课件
10
斜坡延长线:如此线相交于齿状突基底部或枢椎,表明枕颈区脱位,如齿 状突脱位。
正常齿状突位于斜坡延长线下方
PPT课件
11
BULL角(波氏角):硬腭平面与环椎平面所形成夹角,大于13°,提示颅底凹陷征。
PPT课件
22
环枢关节脱位:环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前缘距离大于3mm(成人),5mm(儿
童)。MRI齿状突前间隙见高低混杂信号填充。
PPT课件
正常
PPT课件
异常
异常
25
脊髓空洞:枕骨大孔狭窄,脑脊液回流阻力增加,造成脑脊液在脊髓中
央管集聚,空洞形成。
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
PPT课件
T2压脂信号无降低 T1增强无强化
26
环枕融合、颈椎分节不全畸形:环椎与枕骨大孔完全或部分融合,
齿状突上移。颈椎融合,造成病人短颈外貌。
正常波氏角小于13°
PPT课件
12
二腹肌线:两侧二腹肌沟(乳突根部内侧)之间连线,如齿状突至此线 的距离小于1cm, 提示颅底凹陷症。
正常齿状突至此线距离大于1cm
PPT课件
13
双乳突尖连线:齿状突超过此线1-2mm,为异常,提示颅底凹陷征。
正常齿状突不超过此线2mm
PPT课件
14
克劳指数:齿状突至鞍结节与枕内粗隆连续的垂直距离。小余3cm,提示颅底凹 陷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PT课件
8
正常测量线展示:
PPT课件
9
钱氏线:硬腭后缘与枕骨大孔后上缘的连续。齿状突超过此线3mm,可诊断颅底凹陷症。
正常齿状突位于钱氏线以下
PPT课件
10
斜坡延长线:如此线相交于齿状突基底部或枢椎,表明枕颈区脱位,如齿 状突脱位。
正常齿状突位于斜坡延长线下方
PPT课件
11
BULL角(波氏角):硬腭平面与环椎平面所形成夹角,大于13°,提示颅底凹陷征。
PPT课件
22
环枢关节脱位:环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前缘距离大于3mm(成人),5mm(儿
童)。MRI齿状突前间隙见高低混杂信号填充。
PPT课件
颅底凹陷lzlPPT课件

2020/7/13
.
6
本病主要是由于枕骨大孔狭窄、颅后窝变小, 导致延髓、小脑、高位颈髓、后组脑神经(舌 咽、舌下、迷走、副)和颈神经根受压迫或刺 激,并影响椎动脉供血和脑脊液循环,从而出 现各种神经症状和体征。晚期常出现脑脊液循 环障碍、梗阻性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
2020/7/13
.
7
三、临床表现
2020/7/13
.
28
8.Wackenheim线
定义:斜坡延长线 正常情况下,此线应
位于齿状突尖上方, 如有异常多提示寰枕 脱位。
2020/7/13
.
29
9.Boogard角
定义:又称波氏角,枕大孔前后缘连线和枕骨斜 坡所形成的角度。
MCRAE 线与WACKENHEIM 线之间的夹角。 异常:正常为119.5°-136°,颅底凹陷症时此角增
②后组脑神经损害: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 嘶哑、构音障碍、舌肌萎缩、咽反射减弱等延髓麻 痹症状,以及面部感觉减退、听力下降、角膜反射 减弱等。
③上位颈髓及延髓损害:四肢轻瘫、锥体束征及 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以及吞咽及呼吸困难等。伴有 延髓、脊髓空洞症者表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
2020/7/13
.
9
④小脑损害:以眼震为常见,晚期可出现小脑性 共济失调,表现为步态不稳、说话不清等。
anormaly )
2020/7/13
.
4
(二)颅底凹陷
缩小枕骨的骨组织以枕骨大孔为中心向颅腔 内陷入,致寰椎和枢椎齿状突高出正常水平而进 入颅内,枕骨大孔前后径变短,后颅窝容积变小, 从而压迫延髓、小脑及牵拉神经根产生一系列症 状。
2020/7/13
.
5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颅底凹陷症诊断与治疗PPT

治疗
治疗前应进行全面的检查,明确诊断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变化 治疗后应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 劳累和熬夜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 紧张和焦虑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 暴食和过度饮酒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 颅底凹陷症
手术风险:手术难度大,风险 高,可能出现并发症
术后护理: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感染,定期复查
药物治疗:使 用抗抑郁药、 抗焦虑药等药
物进行治疗
心理治疗:通 过心理咨询、 心理辅导等方
式进行治疗
物理治疗:使 用物理疗法如 电刺激、磁刺 激等方法进行
治疗
手术治疗:对 于病情严重、 药物治疗无效 的患者,可以 考虑进行手术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避免过度 劳累和熬夜
保持良好的饮食 习惯,避免辛辣 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过度 紧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体检, 及时发现并治疗 颅底凹陷症
视力下降:由于视神经受压, 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头痛:颅底凹陷症最常见的 症状,可能与颅内压增高有 关
听力下降:由于耳蜗神经受 压,可能导致听力下降甚至
物理治疗:包括 按摩、热敷、电 刺激等
运动疗法:如瑜 伽、太极、游泳 等
心理治疗:如认 知行为疗法、心 理支持等
生活方式调整: 如合理饮食、规 律作息、避免过 度劳累等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 强患者信心
提供心理辅导,帮助患者 调整心态
鼓励患者参与康复训练, 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提供家庭支持,帮助患者 适应生活变化
提高生活质量: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前应进行全面的检查,明确诊断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变化 治疗后应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 劳累和熬夜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 紧张和焦虑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 暴食和过度饮酒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 颅底凹陷症
手术风险:手术难度大,风险 高,可能出现并发症
术后护理: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感染,定期复查
药物治疗:使 用抗抑郁药、 抗焦虑药等药
物进行治疗
心理治疗:通 过心理咨询、 心理辅导等方
式进行治疗
物理治疗:使 用物理疗法如 电刺激、磁刺 激等方法进行
治疗
手术治疗:对 于病情严重、 药物治疗无效 的患者,可以 考虑进行手术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避免过度 劳累和熬夜
保持良好的饮食 习惯,避免辛辣 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过度 紧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体检, 及时发现并治疗 颅底凹陷症
视力下降:由于视神经受压, 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头痛:颅底凹陷症最常见的 症状,可能与颅内压增高有 关
听力下降:由于耳蜗神经受 压,可能导致听力下降甚至
物理治疗:包括 按摩、热敷、电 刺激等
运动疗法:如瑜 伽、太极、游泳 等
心理治疗:如认 知行为疗法、心 理支持等
生活方式调整: 如合理饮食、规 律作息、避免过 度劳累等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 强患者信心
提供心理辅导,帮助患者 调整心态
鼓励患者参与康复训练, 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提供家庭支持,帮助患者 适应生活变化
提高生活质量: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提高生活质量。
颅底凹陷症影像学诊断

正常测量线展示:
钱氏线:硬腭后缘与枕骨大孔后上缘的连续。 齿状突超过此线3mm,可诊断颅底凹陷症。
斜坡延长线:如此线相交于齿状突基底部或枢椎,表明枕颈区脱位,如齿 状突脱位。
BULL角(波氏角):硬腭平面与环椎平面所形成夹角,大于13°,提示颅底 凹陷征。
二腹肌线:两侧二腹肌沟(乳突根部内侧)之间连线,如齿状突至此线 的距离小于1cm, 提示颅底凹陷症。
二、参照Chamberlain标准:
正常齿状突位于钱氏线以下,齿状突若超 过钱氏线以上3mm,即可诊断为颅底凹陷症, 超过0-3mm为疑似诊断。影像表现为齿状突高 耸,陷入枕骨大孔。
三、其它辅助测量线---麦氏线、斜坡延 长线、二腹肌线、双乳突连线、BULL角(波 氏角)、克劳指数等6条,可用于进一步证实 颅底凹陷症诊断。
2、经口咽前路环椎前弓、齿状突、斜坡、部 分枢椎切+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3、枕骨大孔扩大术、小脑扁桃体切除术。
病例一 齿为2.4cm。二腹肌线及双乳突连线异常。波氏角大于13°,为18.6°
病例二:女,43岁。右侧肢体麻木,乏力,伴四肢、头部阵发性胀痛,进而出现对侧肢 体麻木、乏力,行走不能。
齿状突高于钱氏线9.6mm。 齿状突高于斜坡延长线 克劳指数约2.6cm
鉴别诊断:
1、颈髓肿瘤。 2、颈椎病。
1、颈髓肿瘤:囊实性肿瘤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与颅底凹陷症合并脊髓空
洞相似,可用MRI增强鉴别。肿瘤病人缺乏头颈特征外貌及颅底结构异常的 影像表现。
T1 低信号
T2高、等信号
T1增强见团状明显强化
2、颈椎病:颅底凹陷症常被误诊为颈椎病,临床症状相似。但颈椎病空
临床表现:
好发于青壮年。病情进展缓慢、隐蔽且逐渐加重 ,偶有缓解,有些病人可无症状。患者因畸形程度 及合并症不同,症状、体征差异较大。
颅底影像解剖PPT演示幻灯片

26
颈动脉管
* *
*
27
颈动脉管(入口)
* *
*
*
28
颈动脉管(水平段)
*
*
*
*
29
颈动脉管(出口)
* *
*
*
30
后颅窝
由枕骨、颞骨岩部后面构成 重要孔管:内耳道、颈静脉
孔、咽鼓管、颈乳孔、舌下 神经管、枕骨大孔
31
内耳道
位于颞骨岩部内的骨性管 道,由内向外接近水平走 行,正常成人长10~20mm
14
眶上裂
眶上裂 视神经管
15
圆孔
位于眶上裂下方,蝶骨大 翼内缘,与蝶窦外侧壁关 系密切
三叉神经上颌支(Ⅴ2)、
圆孔动脉、导静脉 翼腭窝━中颅窝
16
* *
圆孔
*
*
17
卵圆孔
位于颅中窝底鞍旁,圆孔后外方,椭圆形,大小 约4.2mm×9.0mm
三叉神经下颌支(Ⅴ3)、导静脉、副脑膜中动脉 颅中窝━颞下窝
*
*
18
卵圆孔
* *
*
*
19
棘孔
位于卵圆孔的后外侧,呈圆形,直径约3~4mm 脑膜中动脉
颅中窝━颞下窝Βιβλιοθήκη * ***
20
棘孔
*
*
*
*
21
破裂孔
位于颈动脉沟的后端、后 床突的外侧
由颞骨岩尖内侧、蝶骨体、 枕骨斜坡外侧缘围成
内口与颈动脉管内口相通, 外口由下蝶岩韧带封闭
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
舌咽神经(Ⅸ)、迷走神经(Ⅹ)、副神 经(Ⅺ)、颈内静脉
舌下神经(Ⅻ)、咽升动脉脑膜支
副神经,延髓,椎动、静脉,脊髓前、后
颈动脉管
* *
*
27
颈动脉管(入口)
* *
*
*
28
颈动脉管(水平段)
*
*
*
*
29
颈动脉管(出口)
* *
*
*
30
后颅窝
由枕骨、颞骨岩部后面构成 重要孔管:内耳道、颈静脉
孔、咽鼓管、颈乳孔、舌下 神经管、枕骨大孔
31
内耳道
位于颞骨岩部内的骨性管 道,由内向外接近水平走 行,正常成人长10~20mm
14
眶上裂
眶上裂 视神经管
15
圆孔
位于眶上裂下方,蝶骨大 翼内缘,与蝶窦外侧壁关 系密切
三叉神经上颌支(Ⅴ2)、
圆孔动脉、导静脉 翼腭窝━中颅窝
16
* *
圆孔
*
*
17
卵圆孔
位于颅中窝底鞍旁,圆孔后外方,椭圆形,大小 约4.2mm×9.0mm
三叉神经下颌支(Ⅴ3)、导静脉、副脑膜中动脉 颅中窝━颞下窝
*
*
18
卵圆孔
* *
*
*
19
棘孔
位于卵圆孔的后外侧,呈圆形,直径约3~4mm 脑膜中动脉
颅中窝━颞下窝Βιβλιοθήκη * ***
20
棘孔
*
*
*
*
21
破裂孔
位于颈动脉沟的后端、后 床突的外侧
由颞骨岩尖内侧、蝶骨体、 枕骨斜坡外侧缘围成
内口与颈动脉管内口相通, 外口由下蝶岩韧带封闭
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
舌咽神经(Ⅸ)、迷走神经(Ⅹ)、副神 经(Ⅺ)、颈内静脉
舌下神经(Ⅻ)、咽升动脉脑膜支
副神经,延髓,椎动、静脉,脊髓前、后
颅底凹陷PPT课件

颈、蹼颈、后发际低、后颈疼痛、头颈部活动不
灵、强迫头位以及身材短小等特殊外貌。
8
2.枕骨大孔区综合征的症状体征: ①颈神经根症状:枕颈部疼痛、活动受限或强 直。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肌无力、肌萎缩和腱反 射减低或消失等。
②后组脑神经损害: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
音嘶哑、构音障碍、舌肌萎缩、咽反射减弱等延髓 麻痹症状,以及面部感觉减退、听力下降、角膜反 射减弱等。 ③上位颈髓及延髓损害:四肢轻瘫、锥体束征
及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以及吞咽及呼吸困难等。伴
有延髓、脊髓空洞症者表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
9
④小脑损害:以眼震为常见,晚期可出现小脑 性共济失调,表现为步态不稳、说话不清等。 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作性眩晕、恶心、
呕吐、心悸、出汗等。
⑥颅内压增高症状:早期一般无高颅压,晚期 因脑脊液循环障碍而出现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 等高颅内压症状,可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及脊髓空 洞症等。
3
包括: ① 扁平颅底(platybasia) ② 颅底凹陷(basilar invagination) ③ 寰枕融合(Occipitalization of atlas)
④ 颈椎分节不全(block cervical vertebra)
⑤ 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d dislocation)
10
四、诊断标准
病史 体征 症状 影像
颅底凹陷
11
影像学诊断
诊断依据:X线、CT及MRI上测量齿状突的位置。
测量方法:
4条线:钱氏线、麦氏线、二腹肌沟连线、
双乳突连线
3个角:Bull角、基底角、 Boogard角
2个高度指数:克劳氏指数、 外耳孔高
《颅底影像学诊断》课件

变,提高颅底肿瘤的检出率。
MRI诊断
1
MRI诊断是颅底影像学诊断的重要补充,通过 MRI可以观察颅底的软组织结构及病变情况。
2
MRI可以清晰显示颅底肿瘤的边界、形态及与周 围组织的毗邻关系,有助于肿瘤的定性诊断。
3
MRI诊断具有无辐射、无创伤、软组织分辨率高 等优点,适用于颅底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颅底神经分布
三叉神经
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经,支配面部、口腔及头顶部的感觉和咀嚼肌 的运动。
面神经
支配面部表情肌和部分味觉器官的感觉。
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共同组成副神经,支配咽、喉、气管、食管及胸腹腔器官的感觉和 运动。
颅底肿瘤分类与特点
良性肿瘤
01
生长缓慢,边界清晰,不会发生转移,常见的有脑膜瘤、垂体
通过颅底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了解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信息,为制定治 疗方案提供依据。
02
颅底影像学基础知识
颅底骨骼结构
颅底骨骼构成
颅底骨的生长与变化
颅底骨骼主要包括头骨和脊椎骨,具 有保护大脑和脊髓的功能。
颅底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形态和 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诊断颅底 病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颅底影像学诊断 》PPT课件
目 录
• 颅底影像学概述 • 颅底影像学基础知识 • 颅底影像学诊断技术 • 颅底影像学典型病例分析 • 颅底影像学展望
01
颅底影像学概述
颅底影像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01
颅底影像学是通过医学影像技术 对颅底结构和病变进行观察和诊 断的一门学科。
02
颅底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 要意义,能够为医生提供直观、 准确的病变信息,有助于疾病的 早期发现和治疗。
MRI诊断
1
MRI诊断是颅底影像学诊断的重要补充,通过 MRI可以观察颅底的软组织结构及病变情况。
2
MRI可以清晰显示颅底肿瘤的边界、形态及与周 围组织的毗邻关系,有助于肿瘤的定性诊断。
3
MRI诊断具有无辐射、无创伤、软组织分辨率高 等优点,适用于颅底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颅底神经分布
三叉神经
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经,支配面部、口腔及头顶部的感觉和咀嚼肌 的运动。
面神经
支配面部表情肌和部分味觉器官的感觉。
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共同组成副神经,支配咽、喉、气管、食管及胸腹腔器官的感觉和 运动。
颅底肿瘤分类与特点
良性肿瘤
01
生长缓慢,边界清晰,不会发生转移,常见的有脑膜瘤、垂体
通过颅底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了解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信息,为制定治 疗方案提供依据。
02
颅底影像学基础知识
颅底骨骼结构
颅底骨骼构成
颅底骨的生长与变化
颅底骨骼主要包括头骨和脊椎骨,具 有保护大脑和脊髓的功能。
颅底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形态和 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诊断颅底 病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颅底影像学诊断 》PPT课件
目 录
• 颅底影像学概述 • 颅底影像学基础知识 • 颅底影像学诊断技术 • 颅底影像学典型病例分析 • 颅底影像学展望
01
颅底影像学概述
颅底影像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01
颅底影像学是通过医学影像技术 对颅底结构和病变进行观察和诊 断的一门学科。
02
颅底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 要意义,能够为医生提供直观、 准确的病变信息,有助于疾病的 早期发现和治疗。
颅脑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脑血流量下降—功能衰竭—泵衰竭—神经细胞肿胀 (细胞毒性水肿阶段)—细胞不可逆破坏—液化
➢周围区灌注高于中心区(半暗带),及时恢复灌注量则 可恢复正常功能。
梗塞——超急性期
➢脑梗塞发生的6小时内。 ➢神经细胞肿胀但尚未破坏,属于细胞毒性水肿阶段。 ➢T1WI、T2WI尚不能显示异常信号。 ➢DWI可明确诊断是否存在细胞毒性水肿,对超急性期梗塞的 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梗塞出现30分钟即可作出诊断)。
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 顺磁性物质(如黑色 素瘤、钆)
水肿
机制
常见 特点
血管源性水肿 细胞毒性水肿 间质性脑水肿
血脑屏障 破坏
占位周围 手指状
脑缺氧 造成细胞肿胀
脑脊液渗入 脑室周围白质
脑梗死
脑积水
血管供血区(DWI) 脑室周围边缘光滑
图像
星形胶质细胞瘤 /Astrocytoma
▪ 幕上Ⅰ、Ⅱ级星形细胞瘤诊断要点
梗塞—急性期
6小时后的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塞
多发急性脑梗塞伴少许出血
梗塞——亚急性期
➢梗塞发生后1天~2周。时间跨度较大,变化较 多。 ➢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开始出现脑实质增 强,而血管内及脑膜强化开始减弱。 ➢脑回增强是亚急性期的特征性表现,DWI仍为 高信号。
脑回增强
亚急性脑梗死
周边:低信号环
中心: T1W低 T2W高
周边:低信号环
CT
MRI
出血——亚急性后期
脑出血(亚急性期晚期)
亚急性—晚期血肿
脑内慢性血肿
硬膜外血肿--亚急性期
硬膜下血肿—亚急性期
慢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 完 全 性 视 网 膜 剥 离
出血MRI信号不一致的原因
➢周围区灌注高于中心区(半暗带),及时恢复灌注量则 可恢复正常功能。
梗塞——超急性期
➢脑梗塞发生的6小时内。 ➢神经细胞肿胀但尚未破坏,属于细胞毒性水肿阶段。 ➢T1WI、T2WI尚不能显示异常信号。 ➢DWI可明确诊断是否存在细胞毒性水肿,对超急性期梗塞的 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梗塞出现30分钟即可作出诊断)。
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 顺磁性物质(如黑色 素瘤、钆)
水肿
机制
常见 特点
血管源性水肿 细胞毒性水肿 间质性脑水肿
血脑屏障 破坏
占位周围 手指状
脑缺氧 造成细胞肿胀
脑脊液渗入 脑室周围白质
脑梗死
脑积水
血管供血区(DWI) 脑室周围边缘光滑
图像
星形胶质细胞瘤 /Astrocytoma
▪ 幕上Ⅰ、Ⅱ级星形细胞瘤诊断要点
梗塞—急性期
6小时后的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塞
多发急性脑梗塞伴少许出血
梗塞——亚急性期
➢梗塞发生后1天~2周。时间跨度较大,变化较 多。 ➢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开始出现脑实质增 强,而血管内及脑膜强化开始减弱。 ➢脑回增强是亚急性期的特征性表现,DWI仍为 高信号。
脑回增强
亚急性脑梗死
周边:低信号环
中心: T1W低 T2W高
周边:低信号环
CT
MRI
出血——亚急性后期
脑出血(亚急性期晚期)
亚急性—晚期血肿
脑内慢性血肿
硬膜外血肿--亚急性期
硬膜下血肿—亚急性期
慢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 完 全 性 视 网 膜 剥 离
出血MRI信号不一致的原因
颅底凹陷症影像学诊断

迫和重建颈部稳定性。主要手术方式有:
1、颅骨牵引+经口咽入路环枢椎关节松 解复位+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2、经口咽前路环椎前弓、齿状突、斜坡、 部分枢椎切+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3、枕骨大孔扩大术、小脑扁桃体切除术。
了解临床手术方式,有助于我们掌握病 人术后改变情况,从而做出合理诊断。
谢谢大家
(血管母细胞瘤,伴脊髓空洞)
2、颈椎病:颅底凹陷症常被误诊为颈椎病,临床症状相似。但颈椎病
空洞小而局限,且颅底结构多正常。
(颈椎病伴脊髓空洞)
治疗:
对于没有或仅有轻微症状而无进行性神经损害 的颅底凹陷患者不需治疗,定期随访 。有学者 主张早期治疗,以免脊髓空洞加重。有神经压迫 症状患者则需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解除延髓压
正常
异常
异常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小脑扁桃体下部超过枕骨大孔以下5mm。小脑
扁桃体下缘变尖,进入椎管。
正常
异常
异常
脊髓空洞:枕骨大孔狭窄,脑脊液回流阻力增加,造成脑脊液在脊髓
中央管集聚,空洞形成。
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 T2压脂信号无降低 T1增强无强化
环枕融合、颈椎分节不全畸形:环椎与枕骨大孔完全或部分融合
愈率。但因发病率较低,易造成漏诊。
临床表现:
好发于青壮年。病情进展缓慢、隐蔽且逐渐加重 ,偶有缓解,有些病人可无症状。患者因畸形程度
及合并症不同,症状、体征差异较大。
·外貌体征: 头颈部偏斜、颈短、颈部活动受限、后发际低 ·延颈髓交界区受压、颈胸脊髓空洞表现: 肢体瘫痪(不全性单瘫、不全双上肢或下肢瘫 、四肢瘫)。肢体感觉障碍(节段性分离感觉障碍 )、神经刺激征、椎体束征肌肉萎缩、疼痛、吞咽 困难,声音沙哑,听力减退、大小便失禁等。
1、颅骨牵引+经口咽入路环枢椎关节松 解复位+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2、经口咽前路环椎前弓、齿状突、斜坡、 部分枢椎切+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3、枕骨大孔扩大术、小脑扁桃体切除术。
了解临床手术方式,有助于我们掌握病 人术后改变情况,从而做出合理诊断。
谢谢大家
(血管母细胞瘤,伴脊髓空洞)
2、颈椎病:颅底凹陷症常被误诊为颈椎病,临床症状相似。但颈椎病
空洞小而局限,且颅底结构多正常。
(颈椎病伴脊髓空洞)
治疗:
对于没有或仅有轻微症状而无进行性神经损害 的颅底凹陷患者不需治疗,定期随访 。有学者 主张早期治疗,以免脊髓空洞加重。有神经压迫 症状患者则需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解除延髓压
正常
异常
异常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小脑扁桃体下部超过枕骨大孔以下5mm。小脑
扁桃体下缘变尖,进入椎管。
正常
异常
异常
脊髓空洞:枕骨大孔狭窄,脑脊液回流阻力增加,造成脑脊液在脊髓
中央管集聚,空洞形成。
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 T2压脂信号无降低 T1增强无强化
环枕融合、颈椎分节不全畸形:环椎与枕骨大孔完全或部分融合
愈率。但因发病率较低,易造成漏诊。
临床表现:
好发于青壮年。病情进展缓慢、隐蔽且逐渐加重 ,偶有缓解,有些病人可无症状。患者因畸形程度
及合并症不同,症状、体征差异较大。
·外貌体征: 头颈部偏斜、颈短、颈部活动受限、后发际低 ·延颈髓交界区受压、颈胸脊髓空洞表现: 肢体瘫痪(不全性单瘫、不全双上肢或下肢瘫 、四肢瘫)。肢体感觉障碍(节段性分离感觉障碍 )、神经刺激征、椎体束征肌肉萎缩、疼痛、吞咽 困难,声音沙哑,听力减退、大小便失禁等。
(医学)扁平颅底与颅底凹陷影像诊断详解(医学健康行业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McGrego线:枕骨大孔 后缘的最低点至硬腭
后端的连线。正常时
齿状突尖位于此之上, 但小于4.5mm。大于 6mm可确诊。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Chamberlain线和McGrego线:
枕骨大孔后缘至硬腭后端的上缘边线 枕骨大孔后缘的最低点至硬腭后端连线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扁平颅底的诊断主要依据颅底角的大小。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颅底角定义:
从蝶鞍中心点向鼻根 部(鼻额缝)和枕骨 大孔前缘各做一连线, 两线的夹角为颅底角。
正常值:135±10°, 如大于145 °则提示 扁平颅底,而小于正 常值时一般无临床意 义。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在矢状位MRI上测 量颅底角时,有时 很难判定鼻额缝, 可以采用额骨与颅 前窝底交界培训课件)
正常人与患者比较:
颅底角124°
颅底角147°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二、颅底凹陷
是指枕骨大孔周围的颅底骨向上方凹陷进 颅腔,并使之下方的寰、枢椎,特别是齿 状突升高甚至进入颅底。
轻度的颅底凹陷患者可无临床表现,重者 可继发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增高、脊髓 空洞等。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颅底凹陷的影像诊断方法:
颅底凹陷的影像表现为齿状突高耸。 测量齿状突高耸有多种方法,常用的参考
线有: Chamberlain线和McGrego线。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Chamberlain线和McGrego线定义:
Chamberlain线: 由枕 骨大孔后缘至硬腭后 端上缘的连线。齿状 突尖位此之上超过 3mm为异常。
(医学健康行业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颅底凹陷症影像表现PPT

正常波氏角小于13°
二腹肌线:两侧二腹肌沟(乳突根部内侧)之间连线,如齿状突至此线 的距离小于1cm, 提示颅底凹陷症。
正常齿状突至此线距离大于1cm
双乳突尖连线:齿状突超过此线1-2mm,为异常,提示颅底凹陷征。
正常齿状突不超过此线2mm
克劳指数:齿状突至鞍结节与枕内粗隆连续的垂直距离。小余3cm,提示 颅底凹陷症。
枕骨大孔前后径变短,后颅窝容积变小 ,从而压迫延髓、小脑及牵拉神经根产生一 系列症状。
可分为先天型、继发型。继发性常见于 成骨不全、佝偻病、甲旁亢等。近年来有人 发现本病有遗传倾向。
颅底凹陷症是枕骨大孔区畸形中较为常 见的一类,也是引发脊髓空洞的常见原因之 一,发现后经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治 愈率。但因发病率较低,易造成漏诊。
正常测量线展示:
钱氏线:硬腭后缘与枕骨大孔后上缘的连续。齿状突超过此线3mm,可 诊断颅底凹陷症。
正常齿状突位于钱氏线以下
斜坡延长线:如此线相交于齿状突基底部或枢椎,表明枕颈区脱位,如齿 状突脱位。
正常齿状突位于斜坡延长线下方
BULL角(波氏角):硬腭平面与环椎平面所形成夹角,大于13°,提示颅底 凹陷征。
5mm(儿童)。MRI齿状突前间隙见高低混杂信号填充。
正常
异常
异常
齿状突脱位患者常合并枢椎关节面倾斜,会进一步加重齿状突脱位。
正常
异常
异常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小脑扁桃体下部超过枕骨大孔以下5mm。小脑扁
桃体下缘变尖,进入椎管。
正常
异常
异常
脊髓空洞:枕骨大孔狭窄,脑脊液回流阻力增加,造成脑脊液在脊髓中
正常齿状突与此线的距离为41±4mm。
病例一:女,44岁。左头部及颈后部阵发性胀痛,双手小指末端麻木、左鼻 前庭间歇性异痒感2月。
二腹肌线:两侧二腹肌沟(乳突根部内侧)之间连线,如齿状突至此线 的距离小于1cm, 提示颅底凹陷症。
正常齿状突至此线距离大于1cm
双乳突尖连线:齿状突超过此线1-2mm,为异常,提示颅底凹陷征。
正常齿状突不超过此线2mm
克劳指数:齿状突至鞍结节与枕内粗隆连续的垂直距离。小余3cm,提示 颅底凹陷症。
枕骨大孔前后径变短,后颅窝容积变小 ,从而压迫延髓、小脑及牵拉神经根产生一 系列症状。
可分为先天型、继发型。继发性常见于 成骨不全、佝偻病、甲旁亢等。近年来有人 发现本病有遗传倾向。
颅底凹陷症是枕骨大孔区畸形中较为常 见的一类,也是引发脊髓空洞的常见原因之 一,发现后经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治 愈率。但因发病率较低,易造成漏诊。
正常测量线展示:
钱氏线:硬腭后缘与枕骨大孔后上缘的连续。齿状突超过此线3mm,可 诊断颅底凹陷症。
正常齿状突位于钱氏线以下
斜坡延长线:如此线相交于齿状突基底部或枢椎,表明枕颈区脱位,如齿 状突脱位。
正常齿状突位于斜坡延长线下方
BULL角(波氏角):硬腭平面与环椎平面所形成夹角,大于13°,提示颅底 凹陷征。
5mm(儿童)。MRI齿状突前间隙见高低混杂信号填充。
正常
异常
异常
齿状突脱位患者常合并枢椎关节面倾斜,会进一步加重齿状突脱位。
正常
异常
异常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小脑扁桃体下部超过枕骨大孔以下5mm。小脑扁
桃体下缘变尖,进入椎管。
正常
异常
异常
脊髓空洞:枕骨大孔狭窄,脑脊液回流阻力增加,造成脑脊液在脊髓中
正常齿状突与此线的距离为41±4mm。
病例一:女,44岁。左头部及颈后部阵发性胀痛,双手小指末端麻木、左鼻 前庭间歇性异痒感2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二、参照Chamberlain标准: 正常齿状突位于钱氏线以下,齿状突若超
过钱氏线以上3mm,即可诊断为颅底凹陷症, 超过0-3mm为疑似诊断。影像表现为齿状突高 耸,陷入枕骨大孔。
7
三、其它辅助测量线---麦氏线、斜坡延 长线、二腹肌线、双乳突连线、BULL角(波 氏角)、克劳指数等6条,可用于进一步证实 颅底凹陷症诊断。
正常波氏角小于 13°
12
二腹肌线:两侧二腹肌沟(乳突根部内侧)之间连线,如齿状突至此线 的距离小于1cm, 提示颅底凹陷症。
正常齿状突至此线距离大于1cm
13
双乳突尖连线:齿状突超过此线1-2mm,为异常,提示颅底凹陷征。
正常齿状突不超过此线 2mm
14
克劳指数:齿状突至鞍结节与枕内粗隆连续的垂直距离。小余3cm,提示颅底凹 陷症。
4
·小脑受压症状: 共济失调(行走不稳),闭目难力,指
鼻试验不准、眼震、构音不清等。 · Nhomakorabea内压增高表现:
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呼吸停止等 ·椎动脉受压表现:
发作性眩晕、恶心、视力障碍等。
5
诊断标准:
一、检查方法 1、颈椎DR平片。
2、颈部CT三维平扫。
3、颈部MRI多平面扫描。
平片测量精度不够,CT及MRI能精确 测量颅底径线,MRI也能观察神经结构病 变。
3
临床表现:
好发于青壮年。病情进展缓慢、隐蔽且逐渐加重, 偶有缓解,有些病人可无症状。患者因畸形程度及 合并症不同,症状、体征差异较大。
·外貌体征: 头颈部偏斜、颈短、颈部活动受限、后发际低
·延颈髓交界区受压、颈胸脊髓空洞表现: 肢体瘫痪(不全性单瘫、不全双上肢或下肢瘫、
四肢瘫)。肢体感觉障碍(节段性分离感觉障碍)、 神经刺激征、椎体束征肌肉萎缩、疼痛、吞咽困难, 声音沙哑,听力减退、大小便失禁等。
8
正常测量线展示:
9
钱氏线:硬腭后缘与枕骨大孔后上缘的连续。齿状突超过此线 3mm,可诊断颅底凹陷症。
正常齿状突位于钱氏线以下
10
斜坡延长线:如此线相交于齿状突基底部或枢椎,表明枕颈区脱位,如齿 状突脱位。
正常齿状突位于斜坡延长线下方
11
BULL角(波氏角):硬腭平面与环椎平面所形成夹角,大于13°,提示颅底凹陷征。
正常齿状突与此线的距离为 41±4mm。
15
病例一:女,44岁。左头部及颈后部阵发性胀痛,双手小指末端麻木、左鼻 前庭间歇性异痒感2月。
齿状突均高于钱氏线以上3mm,约5.6mm左右。
16
颅底凹陷症
1
定义:
颅底骨以枕骨大孔为中心向颅腔内陷入, 致环枢椎(齿状突)升高进入颅内。
枕骨大孔前后径变短,后颅窝容积变小, 从而压迫延髓、小脑及牵拉神经根产生一系 列症状。
2
可分为先天型、继发型。继发性常见于 成骨不全、佝偻病、甲旁亢等。近年来有人 发现本病有遗传倾向。
颅底凹陷症是枕骨大孔区畸形中较为常 见的一类,也是引发脊髓空洞的常见原因之 一,发现后经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治 愈率。但因发病率较低,易造成漏诊。
二、参照Chamberlain标准: 正常齿状突位于钱氏线以下,齿状突若超
过钱氏线以上3mm,即可诊断为颅底凹陷症, 超过0-3mm为疑似诊断。影像表现为齿状突高 耸,陷入枕骨大孔。
7
三、其它辅助测量线---麦氏线、斜坡延 长线、二腹肌线、双乳突连线、BULL角(波 氏角)、克劳指数等6条,可用于进一步证实 颅底凹陷症诊断。
正常波氏角小于 13°
12
二腹肌线:两侧二腹肌沟(乳突根部内侧)之间连线,如齿状突至此线 的距离小于1cm, 提示颅底凹陷症。
正常齿状突至此线距离大于1cm
13
双乳突尖连线:齿状突超过此线1-2mm,为异常,提示颅底凹陷征。
正常齿状突不超过此线 2mm
14
克劳指数:齿状突至鞍结节与枕内粗隆连续的垂直距离。小余3cm,提示颅底凹 陷症。
4
·小脑受压症状: 共济失调(行走不稳),闭目难力,指
鼻试验不准、眼震、构音不清等。 · Nhomakorabea内压增高表现:
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呼吸停止等 ·椎动脉受压表现:
发作性眩晕、恶心、视力障碍等。
5
诊断标准:
一、检查方法 1、颈椎DR平片。
2、颈部CT三维平扫。
3、颈部MRI多平面扫描。
平片测量精度不够,CT及MRI能精确 测量颅底径线,MRI也能观察神经结构病 变。
3
临床表现:
好发于青壮年。病情进展缓慢、隐蔽且逐渐加重, 偶有缓解,有些病人可无症状。患者因畸形程度及 合并症不同,症状、体征差异较大。
·外貌体征: 头颈部偏斜、颈短、颈部活动受限、后发际低
·延颈髓交界区受压、颈胸脊髓空洞表现: 肢体瘫痪(不全性单瘫、不全双上肢或下肢瘫、
四肢瘫)。肢体感觉障碍(节段性分离感觉障碍)、 神经刺激征、椎体束征肌肉萎缩、疼痛、吞咽困难, 声音沙哑,听力减退、大小便失禁等。
8
正常测量线展示:
9
钱氏线:硬腭后缘与枕骨大孔后上缘的连续。齿状突超过此线 3mm,可诊断颅底凹陷症。
正常齿状突位于钱氏线以下
10
斜坡延长线:如此线相交于齿状突基底部或枢椎,表明枕颈区脱位,如齿 状突脱位。
正常齿状突位于斜坡延长线下方
11
BULL角(波氏角):硬腭平面与环椎平面所形成夹角,大于13°,提示颅底凹陷征。
正常齿状突与此线的距离为 41±4mm。
15
病例一:女,44岁。左头部及颈后部阵发性胀痛,双手小指末端麻木、左鼻 前庭间歇性异痒感2月。
齿状突均高于钱氏线以上3mm,约5.6mm左右。
16
颅底凹陷症
1
定义:
颅底骨以枕骨大孔为中心向颅腔内陷入, 致环枢椎(齿状突)升高进入颅内。
枕骨大孔前后径变短,后颅窝容积变小, 从而压迫延髓、小脑及牵拉神经根产生一系 列症状。
2
可分为先天型、继发型。继发性常见于 成骨不全、佝偻病、甲旁亢等。近年来有人 发现本病有遗传倾向。
颅底凹陷症是枕骨大孔区畸形中较为常 见的一类,也是引发脊髓空洞的常见原因之 一,发现后经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治 愈率。但因发病率较低,易造成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