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分诊实用标准临床检查高质量控制
急诊科质量控制标准

急诊科质量控制标准急诊科质量控制标准引言急诊科作为医院中最重要的科室之一,其质量控制标准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至关重要。
以下是急诊科的质量控制标准。
1. 患者安全急诊科应建立患者安全的管理体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措施:在急诊科流程中加强患者识别和标识,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无误。
定期对急诊科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开展急诊科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其对患者安全的意识和知识水平。
建立患者投诉和意见收集机制,及时处理患者的反馈。
2. 医疗质量急诊科应确保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具体要求如下:提供急性病情的快速评估和处理,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治。
对各类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及时救治,积极配合其他科室进行转诊。
开展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持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医疗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
定期进行医疗质量评估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措施。
3. 设备与药品管理为了确保急诊科医疗设备和药品的品质和安全使用,以下要求必须被满足:维护医疗设备的完好和正常运作,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
管理和使用药品的规范,遵守药品的保存要求和有效期限。
开展医疗设备和药品的库存管理,定期进行清点和盘点。
4. 团队合作急诊科是一个高度协作的工作环境,以下要求能确保团队合作的有效性:建立科室内良好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建立团队的学习氛围,促进经验和知识的交流。
定期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结论急诊科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离不开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通过患者安全、医疗质量、设备与药品管理以及团队合作的方面来确保急诊科的质量控制,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急诊科应不断改进质量控制标准,适应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变化,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急诊分诊流程和分诊标准[荟萃知识]
![急诊分诊流程和分诊标准[荟萃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4120a8e4028915f804dc270.png)
(1)初步评估(primary survey)(ABCDE程序)
A、气道情况(airway):分诊护士可采用询问的 方式与病人对话,如病人答话清楚,可以判定气
道畅通。昏迷病人可因舌后坠阻塞气道,急性过
敏的病人易引发喉头水肿阻塞气道,分诊护士应 加以注意。
实施(I):告诉病人到急诊外科就诊,并通
知医生来了一位急性右下腹痛的病人,
一旦治疗室有空,马上安排病人就诊。
评价(E):在病人就诊前,至少每15分钟要
评估病人以此,监测病人疼痛或生命体
征的改变。
专业精制
26
五、护理评估技巧:
在某些专项评估中可借助一些技巧 使评估简单,完整、迅速,充分体 现分诊工作的专业性。
年轻男性,双手捂住肚子,缓慢步行来诊,表情痛
苦。查生命体征:BP120/70mmHg,HR:120次
/份,呼吸:28次/分,T:38°C。病人皮肤苍白、
温暖。
专业精制
25
诊断(A):
初步的医疗诊断是急性阑尾炎。病
人伴有急性腹痛,可能需要急诊外科手
术,分诊到急诊外科。病情分级: II类
计划(P):分诊病人到急诊外科。
疼痛不能忍受按照1~10的数字排列, 让病人说出对应自己疼痛的程度的那 个数字; ① T(time,时间):描述疼痛的起止时间,持续
时间。
专业精制
29
3、AVPU描述法:
A.警觉(alert);
V.对声音的反应(responds vocal stimuli);
P.对疼痛的反映(responds only painful stimuli);
急诊科急诊服务质量控制标准

急诊科急诊服务质量控制标准引言急诊科作为医院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门,承担着提供紧急医疗救治的重要角色。
为了确保急诊科的服务质量,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控制标准。
本文将介绍急诊科急诊服务质量控制标准的相关内容。
服务标准1. 急诊科设备标准•所有急诊科设备应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技术标准,并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急诊科设备应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和处理;•根据患者的需求,确保急诊科设备的使用率合理,避免资源浪费。
2. 人员素质标准•急诊科医生应具备丰富的急诊诊治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迅速诊断和处理各类急诊患者;•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急救技能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急诊科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3. 急诊服务流程标准•急诊科应制定详细的服务流程,包括挂号、接诊、诊断、处理、转诊等环节,并确保流程简洁、高效;•急诊科应设置合理的候诊区域,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诊疗服务;•急诊科应建立快速反馈机制,对服务流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和改进。
4. 急诊科环境标准•急诊科应保持清洁、整洁的工作环境,定期进行卫生消毒,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急诊科应建立合理的空气流通系统,确保室内空气清新;•急诊科应提供充足的座位和舒适的等候环境,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诊体验。
质量控制措施1. 急诊科质量审核•急诊科应定期进行质量审核,评估服务流程是否规范、人员素质是否达标、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等;•质量审核应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质控小组进行,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并制定改进措施;•急诊科应建立质量审核的长效机制,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2. 急诊科患者满意度调查•急诊科应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服务质量的评价;•调查可以通过问卷、面谈等方式进行,确保调查方法科学可靠;•调查结果应及时总结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提升患者满意度。
3. 急诊科持续改进•急诊科应建立改进机制,定期召开改进会议,对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总结和评估;•根据质量审核和患者满意度调查的结果,制定改进计划,推动科室的持续发展;•急诊科应鼓励医护人员提出改进建议,并及时采纳和落实。
急诊科急诊服务质量控制标准正规范本(通用版)

急诊科急诊服务质量控制标准1. 引言急诊科是医院中最重要的门诊科室之一,承担着及时、高效、安全地为患者提供紧急救治的责任。
急诊科急诊服务的质量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院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立急诊科急诊服务质量控制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对急诊科急诊服务质量控制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服务流程的规范、医护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设备设施和环境的要求等方面。
2. 急诊服务流程急诊科的服务流程对于保证急诊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是急诊服务流程的几个关键环节:2.1 患者接待•确保接待区域干净整洁,有充足的座位。
•接待护士应礼貌、热情地接待患者,询问病情并记录相关信息。
•尽量减少患者等待时间,避免出现排队拥堵现象。
2.2 评估和分诊•评估护士需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分诊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合理安排患者就诊顺序。
•分诊护士应对患者进行简要的初步体格检查,以便及时判断患者需要进行哪种急救处理。
2.3 治疗和观察•医护人员应按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进行救治。
•医护人员应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治疗过程和处理结果,做好相关文档的整理和归档工作。
•对于需要住院观察的患者,应提供相应的舒适的床位和医疗设备。
2.4 出院管理•出院医生应向患者提供详细的出院指导和用药指导。
•出院医生应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解答相关问题。
•出院护士应确保患者离院手续的顺利办理。
3. 医护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为了保证急诊科的服务质量,医护人员需要具备技术能力:•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急诊医疗知识。
•具备应对各种急诊情况的能力,包括病情评估、急救处理和紧急手术等。
•熟练掌握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操作各类急救设备。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其他医护人员协同工作,提供高效的急诊服务。
4. 设备设施和环境要求为了保证急诊科的服务质量,医院需要提供合适的设备设施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急诊科应设立符合相关标准的急救设备室,确保设备齐全、功能正常。
急诊科质量控制标准

游仙区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质量控制标准急诊科质量控制以“零缺陷”为最高目标,并有相应的制度和要求来进行管理。
1、科内须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全科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教育;定期进行医疗、护理质量检查,建立检查登记和质量控制信息反馈登记。
2、质量控制指标要求:①预检分诊正确率≥95%;②急诊诊断正确率:三级医院≥90%,二级医院≥80%;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三级医院≥85%:二级医院≥80%;④病历合格率100%,优良率≥85%,无病历丢失;急危重症抢救记录和监护记录合格率≥95%,三测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准确、详细且全面,合格率≥95%;⑤处方合格率达100%。
⑥医疗事故零发生。
3、预检分诊护士护龄应在10年以上,以保证预检分诊的及时准确。
4、制定常见急、危重症抢救规范或程序;抢救室有抢救规程备查。
5、制定并落实急诊病人告知制度:危重病人告知签名制度;急诊手术知情同意书、有创操作知情同意书、输血知情同意书、特殊诊疗知情同意书等。
6、建立急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
对药物不良反应按要登记、上报和及时处理。
特殊(包括麻醉、剧毒)药品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7、专科诊室基本齐全,诊室医生不脱岗,科间协调、无推诿。
省级医院实行总住院医生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
二线咨询班医生应召能在20分钟内到达急诊现场。
8、抢救室和监护室原则上应实行封闭式管理。
9、综合治疗室(输液注射室)要求设施完好,布局合理,操作规范。
10、处置室要求有专人负责,用物分类清楚、整洁、有标识。
11、挂号、收款处应该安全、方便、服务热情,无排长队现象。
12、急诊药房应该单设,药物满足常规急救需要。
13、急诊化验室应位于急诊区内,三级医院急诊科化验室应能开展动脉血气、血糖和心肌酶学和肌钙蛋白等项目的快速检测。
14、影像学检查室(含X线检查室、B超室、CT室)应位于急诊区内。
15、有条件的医院胃镜、纤支镜和血液净化等检查和治疗应能床旁实行。
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内容

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内容一、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概念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危急程度和医疗需求,对急诊患者进行合理分类和分诊,按照不同的分级标准和标准流程进行相应的医疗安排和处理措施的一种管理制度。
它主要是通过对急诊患者进行分级评估、分级分类和分级治疗,将急诊患者合理地分派到相应的急诊治疗点、分诊区域和医疗资源,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提高了急诊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急诊医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内容1. 急诊分级标准的确定急诊分级标准是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它是根据急诊患者的病情轻重、病情危急程度和医疗需求等方面,确定不同的急诊分级标准和标准流程,对急诊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级和分诊。
急诊分级标准一般包括:生命威胁指数、临床病情评估、症状体征评估、检验检查结果、诊断治疗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2. 急诊分级分诊程序的规范急诊分级分诊程序是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具体操作要求,它主要包括:急诊患者的就诊登记、急诊患者的分级评估、急诊患者的分级分类、急诊患者的分级治疗、急诊患者安排就诊等具体操作程序和规范要求。
3. 急诊分级分诊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急诊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分级分诊知识和技能,医院要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的分级分诊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分级分诊能力和水平,保障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
4. 急诊分级分诊流程的优化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要求医院不断优化急诊分级分诊流程,为急诊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分诊服务,提高急诊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急诊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治疗。
5. 急诊分级分诊效果的评价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对其效果进行持续的评价,医院要建立完善的急诊分级分诊效果评价体系,对急诊分级分诊的相关指标和效果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版)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版)一、前言急诊科是医院中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具有病情紧急、变化快、救治难度大等特点。
为了提高急诊科的救治质量和效率,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至关重要。
本指标旨在为急诊科医护人员提供明确的救治目标和方向,为医院管理层提供评估急诊科工作质量的依据,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急诊医疗服务。
二、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1. 急诊就诊流程(1)就诊时间:从患者到达急诊科至开始接受治疗的时间应在规定范围内,如30分钟内完成初步评估、60分钟内完成进一步评估。
(2)分诊准确性:分诊护士应准确评估患者病情,确保将急危重症患者及时送入抢救室。
(3)抢救室使用率:抢救室的使用率应达到规定要求,如≥80%。
2. 急诊诊断与治疗(1)诊断准确率:急诊科医生对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应达到规定要求,如≥90%。
(2)治疗方案合理性: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制定,确保治疗措施的合理性。
(3)抢救成功率: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成功率应达到规定要求,如≥95%。
3. 急诊护理质量(1)基础护理合格率:基础护理操作应规范、准确,合格率应达到规定要求,如≥95%。
(2)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对危重患者的护理应细致、周到,确保患者安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3)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护理文书应真实、准确、完整,反映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过程。
4. 急诊科管理与培训(1)人员配置:急诊科医护人员数量应满足工作需求,保证24小时值班制。
(2)培训与考核:定期开展急诊专业培训,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确保各项操作熟练、规范。
(3)应急预案:制定并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急诊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 患者满意度(1)满意度调查:定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急诊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2)满意度指标:患者满意度应达到规定要求,如≥90%。
三、总结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是衡量急诊科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
急诊科质量控制标准

急诊科质量控制标准急诊科质量控制标准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承担着应急医疗救治任务,对患者的抢救、治疗和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急诊科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急诊科需要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标准。
目标和原则急诊科质量控制标准的目标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1. 以患者为中心:患者的需求和安全应放在首位,确保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2. 以科学为基础:制定的标准应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验证性。
3. 追求持续改进:标准应不断更新,适应新的医疗技术和工作流程,以提高医疗质量。
标准内容急诊科质量控制标准应涵盖以下内容:1. 急诊医生和护士的教育培训要求:包括医学知识、急救技能、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2. 急诊科常用设备和药物的选择和管理:要求科室配备符合规范的医疗设备和药物,并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3. 急诊医学记录的质量要求:要求医生和护士记录完整、准确的医学信息,并保护患者的隐私;4. 急诊科人员的工作流程和协作要求:确保医护人员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5. 急诊科质量评估和改进机制: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和反馈机制,通过持续改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质量控制实施急诊科应建立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执行质量控制标准。
具体的实施步骤包括:1. 制定标准和流程: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工作流程;2. 培训和教育:组织急诊医生和护士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3. 设备和药物管理:建立设备和药物的采购、使用和管理制度,确保设备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管理;4. 文书记录管理:建立规范的医学记录要求,加强记录的审核和质量控制;5. 风险管理和事件报告:建立急诊科的风险管理制度,及时报告和处理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6. 质量评估和改进: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反馈,找出问题并改进工作流程和服务质量。
医院急诊质量与安全监控方案

急诊质量与安全监控方案为提高医院急诊科的工作质量,保证急诊医疗安全,保障全市人民群众的急诊医疗需要,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法律、行政法规、指南的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急诊科设置要求:急诊科用房面积不得少于1000m2,设置诊断室、抢救室、留观室、治疗室、处置室、手术室及其他辅助配置。
抢救床位≥5张;留观床≥20-30张,设立急诊监护床,床位实际开房数大于22张。
二、急诊科设备:急诊科应按卫生部和省卫生厅《急诊科医疗器械装备标准》、《监护病房医疗器械装备标准》配备急救仪器设备,并达到标准所规定的基本数量和质量要求。
(一)总体要求:医院必须配备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洗胃机、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设备、输氧装置。
急救仪器设备完好率100%。
急诊科基本的诊疗设备必须完备。
抢救车物品齐备,抢救药品齐全、充足。
(二)各单元配备要求:抢救室:监护仪每床1台,除颤起搏器仪每2-3床≥1台,气管插管设备≥1套。
呼吸机1台,输液泵每2床≥1台,降温仪≥1台,心电图机≥1台。
监护室(EICU):参考急诊抢救室配置,应配备中央监护站,配备血气分析仪及无创心功能、呼吸力学、呼气末二氧化碳测定等。
留观室:床单位设施完整,配备功能良好的病床传呼系统。
清创室:配有清创台,有完备的各类清创设备,用物分类清楚、整洁、有标识。
手术室:有条件建立者,参照手术室配置标准执行。
洗胃室:配备洗胃机,处于可正常使用状态。
三、人员配备:(一)人员数量急诊科医师应根据本院实际情况配置。
固定医师不得少于10人,医师配备必须结构合理。
固定医师与轮科医师的比例大于或等于75%。
另根据各医院的实际情况配置适当数量的工人、护理员、保卫人员等。
(二)人员资质要求:1.医生⑴固定医师:①有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均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⑵轮科医师:必须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且在急诊科轮训不少于3个月,熟悉急诊规章制度,掌握了一般常用的急救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
急诊分诊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伤寒论》中的汗法《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它是中医史上第一部按照疾病不同体证、不同病因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成为中医临床诊疗的重要参考。
其中的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传统手段之一,下面将对《伤寒论》中的汗法进行介绍。
一、汗法概述汗法是传统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通过人体排出体内湿气、毒素,调节人体精气神,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伤寒论》中提倡以汗法为主,治疗感冒类疾病的方法,认为汗法能够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整气血,增强人体抵抗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大汗法大汗法是通过将人体置于高温环境下,使人体大量出汗,通过排出体内毒素和湿气,起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效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伤寒论》中提倡以大汗法治疗外感型疾病,如太阳伤寒、少阳证等,能够有效地消除疾病。
2、小汗法小汗法是通过局部或全身性刺激,使人体轻度出汗,从而起到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人体免疫力等作用,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疾病。
3、沸汤汗法沸汤汗法是通过人体接触高温液体,使其出汗,通过排汗消毒等作用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沸汤汗法适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炎、风寒感冒等疾病。
4、热身汗法热身汗法是通过运动、按摩等方式,使人体产生轻度出汗,从而起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热身汗法适用于疲劳、虚弱、肌肉酸痛等症状。
三、汗法注意事项1、汗法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选择,不宜盲目使用。
2、对于体弱、老年人和孕妇等人群,不宜适用大汗法,以免引发身体不适。
3、汗法过程中应注重体温调节,避免过热或过凉,以免引起中暑或感冒等症状。
4、汗法后应补充充足的水分和营养,以避免身体脱水或营养不良等情况。
总之,汗法是传统中医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选择,避免过度使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急诊科质量控制标准

急诊科质量控制标准1. 引言急诊科作为医疗机构中的关键部门,其质量控制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急诊科质量控制的标准应该全面、科学、严格,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以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高质量的急诊医疗服务。
2. 急诊科质量控制的原则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患者的需求和体验,尊重患者的权益,确保提供安全、高效、高质量的急诊医疗服务。
临床决策的科学性:医务人员在进行临床决策时,应依据科学的医疗知识和经验,确保诊疗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急诊科应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标准化的操作规范,确保医疗行为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
不断改进和创新:急诊科质量控制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应不断经验,吸收新知识,打破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提高急诊医疗质量。
3. 急诊科质量控制的内容急诊科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3.1 人员管理严格按照法定的资质要求和岗位职责进行人员管理,确保急诊科医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定期进行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定期进行医务人员的考核与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激励或纠正措施,激励医务人员积极工作,纠正不足之处。
3.2 设备设施管理定期检查急诊科的设备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安全性。
制定设备的使用规范和操作流程,保证设备的正确使用,避免因设备问题导致的医疗事故。
3.3 医疗流程管理制定急诊科的医疗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医疗行为的一致性和规范化。
提供急诊科医疗流程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医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和正确执行流程和规范。
3.4 质量监测与评价建立急诊科的质量监测体系,监测关键指标和质量问题。
定期对急诊科的质量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4. 急诊科质量控制的实施与监督急诊科质量控制的实施与监督应由医院的质量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其他相关部门和医务人员也应积极参与其中。
实施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和权限。
急诊科急诊服务质量控制标准

急诊科急诊服务质量控制标准急诊科急诊服务质量控制标准1、引言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门诊部门,对急性疾病、急症及急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负有重要责任。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以及提高急诊科的服务质量,制定本文档,明确急诊科的服务标准、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要求。
2、急诊科服务基本要求2.1 医务人员素质要求2.1.1 急诊科医生应具备相关临床技能和知识,并能熟练进行常见急诊病例的初步诊断和处理。
2.1.2 护士应熟练掌握基本护理技术和急诊护理技能,并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2.1.3 行政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协调医护人员的工作,并保证急诊科的正常运转。
2.2 院内协作要求2.2.1 急诊科与其他科室应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确保患者的转诊和转运工作顺利进行。
2.2.2 急诊科应与实验室、放射科等相关科室保持良好的沟通,确保检查结果能及时和准确地提供给急诊医生。
2.2.3 急诊科应与住院部门建立有效的转院机制,对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进行及时转诊和安排。
3、急诊科服务流程3.1 患者到达与接诊3.1.1 急诊科接诊台应配备专业的护士或行政人员,负责接待患者、登记相关信息和引导患者就诊。
3.1.2 急诊科应设置合理的分诊系统,将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划分为不同的就诊队列。
3.2 初步评估与治疗3.2.1 急诊医生对每位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等。
3.2.2 根据初步评估结果,急诊医生应给予及时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操作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
3.3 检验与检查3.3.1 急诊科应配备必要的实验室设备和检查设备,能够进行常规检验和简易影像学检查。
3.3.2 检验和检查结果应能在有限时间内提供给急诊医生,并及时进行解读和诊断。
3.4 判定与处理3.4.1 急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判断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和可在急诊科进行治疗的患者,并及时安排相应的处理措施。
3.4.2 对于需要治疗的患者,急诊科应妥善安排转院和转诊工作,并及时与住院部门进行沟通。
急诊质控标准

急诊质控标准急诊科的服务质量是医院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了保证急诊科的服务质量,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标准和方法。
以下是基层医院、卫生服务中心急诊科急诊服务质量控制标准及考核项目。
考核项目1:制度、职责考核标准:急诊科人员必须遵守科室制度和岗位职责,制度和危重病抢救流程必须上墙。
考核方法:实地查看急诊科的布局流程、区域划分和设备设施,并要求主管职能部门了解急诊科建设的基本要求。
分值扣分标准:急诊科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必须符合要求,每一项不合格扣1分。
急诊科的布局要求必须合理,设备设施完善并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相关要求。
考核项目2:人员培训考核标准:急诊科医护人员必须全部经过急诊专业培训,并有培训考核记录。
急诊科主任必须具备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护士长必须具备护师及以上任职资格和有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
所有医护技能评价与再培训间隔时间不超过2年,急诊抢救室由专职医护人员负责,单独排班。
考核方法:查看急诊医护人员的相关资质和科室专科培训考核资料,查看排班和现场核实值班医护人员资质,并查看应急预案。
分值扣分标准:急诊医护人员必须每年一次三基培训,并进行考核。
对轮转医师和护士有上岗前质量与安全工作培训与教育的记录。
有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落实。
每一项不合格扣1分,排班不合理扣0.5分。
考核项目3:设备维护考核标准:仪器设备及药品配置必须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基本标准。
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抢救技能,正确使用抢救设备。
考核方法:查看急诊医护人员使用各种抢救设备情况,急救设备及药品有专人管理,并查看应急预案。
分值扣分标准:设备缺一项扣1分,不熟悉设备使用扣1分。
考核项目4:急救预案考核标准:必须有紧急状态下应急预案及人员调配方案,并进行应急预案演练。
考核方法:追踪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了解院级领导指挥、职能部门协调管理及各科室协作的情况,并查看演练记录。
分值扣分标准:无应急预案扣1分,无紧急状态下人员调配方案扣1分,突发事件处置方案不合理扣1-2分,无演练记录扣1分。
急诊科急诊服务质量控制标准

急诊科急诊服务质量控制标准急诊科急诊服务质量控制标准1·引言1·1 目的1·2 背景1·3 适用范围2·急诊科管理体系2·1 急诊科组织架构2·2 急诊科职责2·3 急诊科工作流程3·急诊服务流程3·1 急诊患者接待3·2 急诊患者分诊3·3 急诊医生接诊3·4 急诊检查与诊断3·5 急诊治疗与处置3·6 急诊观察与监护3·7 急诊转归评估与处理4·急诊设备与设施4·1 急诊设备采购标准4·2 急诊设备维护与保养4·3 急诊设施要求5·急诊医疗质量管理5·1 急诊医疗质量指标5·2 急诊医疗事故处理5·3 急诊医疗纠纷处理5·4 急诊医疗风险评估与控制6·急诊科人员管理6·1 急诊医生技术要求6·2 急诊护士技术要求6·3 急诊科人员培训与考核7·急诊科内部沟通与合作7·1 急诊科与其他科室的合作机制7·2 急诊科内部沟通机制 7·3 急诊科例会与病例讨论8·急诊科设备更新与技术创新 8·1 急诊设备更新计划8·2 急诊科技术创新项目9·急诊科绩效评价9·1 急诊科工作量统计9·2 急诊科质量评估指标 9·3 急诊科绩效奖励与考核10·文档控制10·1 文档发布与修订流程 10·2 文档审查与验证要求附件:1·急诊患者接诊流程图2·急诊科设备清单3·急诊科职责分工表4·急诊科人员培训记录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医疗质量管理:指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医疗活动进行全面监督和控制,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综合医院急诊医学科质量控制标准

综合医院急诊医学科质量控制标准陕西省综合医院急诊医学质量控制标准为提高急诊诊疗水平,规范急诊医学发展模式,保障急诊医疗安全,陕西省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09)》、《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09)》《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 年版)》以及《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2013)》等规定,制定陕西省三级、二级综合医院急诊医学质量控制标准。
总则一、急诊医学特点⒈急诊科是医院急、危、重症的入口,是普通急诊和危重病急救患者就医的首诊场所,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⒉急诊患者发病急、变数大、病情轻重相差悬殊,常以症状或体征就诊而不以某病为主导,病情涉及面广,可供诊断的资料少,医生常常是面对未经筛选的急危重症。
因此,急诊医学需要具备高度责任心和专业的医疗急救技能的医护人员,需要有定期专业培训和准入机制,并常需与各专科协作配合;⒊急诊患者多因遭受意外伤害或突然病情变化而急诊就医,患者及家属缺少心理准备,易惊慌失措,对诊治要求紧急迫切;4.急诊医疗随机性强,患者就诊时间、数量、病种及危重程度均难预料。
二、急诊医学科建设原则⒈全年、每天24小时对社会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为患者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⒉突出快速、高效、准确、安全的原则;⒊急诊诊疗一体化,即急诊抢救室-留观或急诊综合病房-急诊ICU或综合ICU(三级急诊手术室)一体化的救治原则;⒋急诊科独立建制、有75%固定编制医护人员;5.儿科急诊遵从国家儿科急诊建设要求。
三、急诊医学科运行体制⒈急诊医学科与院前急救、重症监护病房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相互联系的3个部分,急诊医学科是EMSS的中心环节。
2. 急诊医学科实行连贯性一体化的救治管理体制,即抢救室-留观病房或急诊综合病房-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或综合监护病房(GICU),以保证急诊绿色通道的快速高效运行。
急诊分诊统一标准临床检查质量控制

急诊分诊原则临床检查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宁菠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张战华学习目的:理解国内外急诊分诊原则掌握我院急诊急诊原则中病情评估、病情分级、分区与分流。
定义急诊分诊是指急诊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安排患者诊断秩序,使患者在相应区域得到及时诊治。
当代急诊分诊己不在简朴“分科分诊”,而是依照患者病情为患者安排就诊“病情分诊”。
急诊分诊原则是人为制定协助并指引医护人员分诊工具。
国外惯用急诊分诊原则当代分诊原则建立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前国际公认有:1、澳洲分诊量表(ATS)加拿大检伤及急迫度量表(CTAS)英国曼彻斯特分诊量表(MTS)4、美国急诊危重指数(ESI)以上这些分诊原则均为5级分诊原则,即按病情危急限度将患者分为5级。
澳洲分诊量表(ATS)ATS由澳大利亚急诊医学院于1993年牵头制定,1994年在澳大利亚各大急诊科推广应用。
依照患者可等待时间将患者分级,即分诊人员考虑患者可等待多长时间而不会发生危险。
1级:需要及时予以复苏2级:可在来诊后lOmin内予以救治解决。
3级:为紧急患者,可在来诊后30min内予以解决。
4级:为次紧急患者,可在来诊后lh内予以解决。
5级:为非急诊患者,可在来诊后2h内予以解决。
ATS分级原则(2级)级别描述临床描述即将威胁生命如有气道危险,严重喘息、需要时效性治疗严重呼吸困难,有循环系统极度疼痛威胁、皮肤发绡、低灌注、低血压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
ATS分级原则(2级)注意:在分诊时,不能将患者生命体征作为唯一决定分诊级别根据, 而应将患者最紧急临床征象作为分诊根据。
ATS对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分诊原则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
加拿大检伤及急迫度量表(CTAS)1995年在澳洲分诊量表基木上制定。
,依照CTAS内容开发了大脑分诊程序(eTRIAGE),分诊护士将患者主诉录入分诊系统后,系统会自动选取一种与患者主诉相相应分诊模块,模块包括了所有分诊时用到区别要点,分诊护士据此对患者进行迅速评估,并将收集数据录入电脑分诊程序中,电脑会自动计算出患者分诊级别。
急诊科急诊服务质量控制标准

急诊科急诊服务质量控制标准引言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门诊科室,承担着对急病和危重病人进行及时救治、抢救的重要任务。
为了确保急诊科的工作质量,提高急诊服务的水平,制定急诊服务质量控制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急诊科急诊服务质量控制标准,分析急诊科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改进方法,以确保急诊科的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效果。
急诊科急诊服务质量控制标准1. 急诊科设施和设备1.1 急诊科设施应符合卫生院相关规定,包括清洁、整齐、明亮等方面要求。
1.2 急诊科的医疗设备应满足国家标准,并保持正常工作状态,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
1.3 急诊科设有急诊手术室的,应保持手术室设备的完好,并在手术室内配备应急药品和急救设备。
2. 医务人员配备与素质要求2.1 急诊科应配备足够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及其他支持人员。
医务人员的配备应根据急诊科的工作量和病人数量来确定。
2.2 医生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且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2.3 护士人员应具备护理技能,且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2.4 医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
3. 急诊服务流程3.1 急诊科应建立健全的病人接诊流程,确保病人快速得到救治。
3.2 急诊科应设立分诊台,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初步判定病情,根据病情轻重将病人分流到相应的急诊治疗区域。
3.3 急诊科应实施绿色通道制度,对于病情危重、生命垂危的病人,应优先进行救治。
3.4 急诊科应设立急诊观察室,对于病情不明确或需要进一步观察的病人进行监护和观察。
4. 急诊服务质量考核与改进4.1 急诊科应定期进行服务质量考核,包括病人满意度调查、医疗纠纷案例分析等。
4.2 急诊科应根据考核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并将改进措施纳入工作计划,进行有效的执行。
4.3 急诊科应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并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外部评估。
医院评审和急诊质控指标

? 4.8.2.2 医院管理部门对急诊实施管理与协调。 ? C1.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抢救由院级领导负责指挥协调。 ? C2.有关职能部门职责明确,负责协调急诊科日常管理。 ? C3.有紧急情况下各科室、部门的协调与协作流程。 ? C4.相关管理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急诊各部门各阶段停留急诊病人数 重要的质控参数(动态数据)
? 等候就诊病人数,正在就诊病人数; ? 等候缴费或记账病人数,正在缴费人数; ? 等候取药人数,正在取药人数; ? 抢救室停留病人数,正在抢救人数; ? 等床住院人数; ? 输液治疗人数; ? 临时观察人数; ? 等候检查人数; ? …………
而分诊和分级就诊是急诊质量的重要体现, 在分级就诊中体现的数据才是合理的急诊质 量数据。
根据医院评审细则可引申的质控指标
? 质控工作包括质量控制和定标 ? 我们可以把医院评审细则中的指标看成质控的定标 ? 举例:4.8.1.4C 有明确的各部门、各科室职责分
工与服务时限要求。 ? 服务时限是具体的、重要的定标项目 ? 如:普通急症在分诊处等候时间,具体要求是几分
“绿色通道”概念及实施细则
? 4.8.4 实施急诊分区救治、建立住院和手术的“绿色通道”,建立 创伤、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 服务流程与规范,需紧急抢救的危重患者可先抢救后付费,保障 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 医院对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 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 时限有明文规定,并且在技术、设施方面提供支持。
出血、开放性骨关节损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等) 在“绿色通道”停留时间。( 高危病人急诊平均停留时间 ) (5)急诊高危患者收住院比例( %)。(高危患者入院率 ) (6)对急诊创伤患者实施“严重程度评估”。 ? 留观时间(原则上要求小于 72小时);要求有制度,有措施 ? 检诊分诊准确率( 4.8.3.1),要求有不断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分诊标准临床检查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战华
学习目标:了解国外的急诊分诊标准
掌握我院急诊急诊标准中的病情评估、病情分级、分区
与分流。
定义
急诊分诊是指急诊医护人员依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患者的诊疗秩序,使患者在相应区域得到及时诊治。
现代急诊分诊已不在简单的“分科分诊”,而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安排就诊的“病情分诊”。
急诊分诊标准是人为制订的帮助并指导医护人员分诊工具。
国外常用急诊分诊标准
现代分诊标准的建立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国际公认的有:
1、澳洲分诊量表(ATS)
2、加拿大检伤及急迫度量表(CTAS)
3、英国的曼彻斯特分诊量表(MTS)
4、美国的急诊危重指数(ESI)
以上这些分诊标准均为5级分诊标准,即按病情危急程度将患者分为5级。
澳洲分诊量表(ATS)
ATS由澳大利亚急诊医学院于1993年牵头制订,1994年在澳大利亚各大急诊科推广应用。
根据患者可等候的时间将患者分级,即分诊人员考虑患者可等候多长时间而不会发生危险。
1级:需要立即给予复
2级:可在来诊后10min给予救治处理。
3级:为紧急患者,可在来诊后30min给予处理。
4级:为次紧急患者,可在来诊后1h给予处理。
5级:为非急诊患者,可在来诊后2h给予处理。
ATS分级标准(2级)
级别描述临床描述
即将威胁生命如有气道危险,严重喘息、
需要时效性的治疗严重呼吸困难,有循环系统极度疼痛威胁、皮肤发绀、低灌注、
低血压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等。
ATS分级标准(2级)
注意:在分诊时,不能将患者生命体征作为唯一决定分诊级别的依据,而应将患者最紧急的临床征象作为分诊依据。
ATS对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分诊标准的制订产生了很大影响。
加拿大检伤及急迫度量表(CTAS)1995年在澳洲分诊量表的基础上制订的。
2003年,根据CTAS的容开发了大脑分诊程序(eTRIAGE),分诊护士将患者主诉录入分诊系统后,系统会自动选择一个与患者主诉相对应的分诊模块,模块包含了所有分诊时用到的区别要点,分诊护士据此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并将收集的数据录入电脑分诊程序中,电脑会自动计算出患者的分诊级别。
加拿大检伤及急迫度量表(CTAS)近年来,在CTAS的基础上,还发展制订了适用于儿童的分诊标准及
相应的电脑分诊程序。
目前,CTAS不但在加拿大应用广泛,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认可,由美国急诊护士协会和美国医师协会组成的五级分诊联合工作组,在2005年发表声明建议美国急诊科应用ESI或CTAS。
英国的曼彻斯特分诊量表(MTS)MTS由52个分诊流程图组成。
由6个鉴别点:
1、病情或症状是否威胁患者生命(无有效气道、无自主呼吸、无
自主循环等);
2、活动性出血;
3、疼痛程度;
4、发病剧烈程度;
5、意识水平;
6、体温。
英国的曼彻斯特分诊量表(MTS)患者就诊时,分诊护士首先评估患者的主诉,然后根据与患者的主诉相对应的流程图的要求,从以上6个鉴别点评估患者,将患者分至相
应的级别。
MTS不但在英国广泛,也是荷兰多数急诊使用的分诊标准之一。
2000年,MTS被引入葡萄牙,之后MTS亦被引入欧洲其他国家如瑞典等国的医院急诊科使用。
美国的急诊危重指数(ESI)美国急救医学中心的Wuerz博士领导的,
ESI工作小组,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研究制订。
主要特点:特殊的分诊流程将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和医疗资源需求结合在一起。
美国的急诊危重指数(ESI)MCHugh等2009年的调查显示,在美国有57%的医院急诊科在使用ESI 作为分诊标准。
主要从ABCD4步进行分诊
A:患者是否会死亡:即患者是否需要立即给予抢救生命的措施,如果是,则患者为1级。
B:患者是否能等:若患者需要立即诊治,则将患者分为2级
C:医疗资源评估:若需要1种医疗资源将患者分为4级,若不需要
医疗资源则将患者分为5级。
D:评估生命体征:若生命体征平稳则将患者分为3级,否则可考虑将患者分为2级。
美国的急诊危重指数(ESI)
ESI将医疗资源分为9类:
包括心电监护、专科会诊、诊断试验(心电图、实验室检查、X线平片、特殊影像)及治疗性操作(静脉用药、血液制品使用、机械通气)。
国常用急诊分诊标准
2006年,协和医院制定了协和医院急诊分诊标准
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救中心设计了新的急诊预检分诊模式。
华西医院急诊科设立了以流程为中心的新型导向型预检分诊。
国常用急诊分诊标准
2011年4月,卫计委印发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的绿色通道管理部分明确规定: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2011年8月,卫计委公布《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
意见稿)》将急诊医学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病人的病情分为“四级”,简称“三区四级”分类。
宁蒗县医院急诊科分诊标准
1、病情评估
2、病情分级
3、分区与分流
病情评估
病情分级
分区与分流
分流
1级、2级病人安置进入红区进行支持,抢救和诊疗。
其中:
1级病人应立即(0时刻)应诊。
2级病人需要迅速急诊处理(10分钟)。
3级病人安置进入黄区进行诊治,候诊时间应当不超过30分钟。
4级病人安置进入绿区就诊,候诊时间不超过120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外常用急诊分诊标准的使用现况及评价【中华护理杂志】第
49卷第1期2014.
2、急诊分诊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展【2014年第26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