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掌握本文的新闻结构和语言表达。

(2)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历史感和现实意义,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3)赏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叙事方式,学习记者对重大事件的敏锐洞察力和精彩呈现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航天人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体会新闻报道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阅读并理解课文,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赏析文中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意义和航天人精神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新闻的语言节奏和情感表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4. 赏析感悟法: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语言、描写手法和叙事方式,感悟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和航天人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中国航天发射的视频或展示一些航天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中国航天的壮丽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新闻报道的特点和本文的背景,引出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

2.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1)介绍本文的作者和新闻背景,让学生了解新闻的来源和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表达。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新闻结构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新闻结构图,快速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选用合适的新闻结构,记录身边的新闻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感受中国航天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畏艰险的崇高之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成为理性读者。

教学重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难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方法微课教学、任务驱动法、例文教学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创新亮点一、例文教学举一反三《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新闻在学生阅读之前,有如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径。

本课我从新闻结构入手,让学生读懂新闻。

通过学习这“一文”的阅读技巧,实现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的阅读技巧的提升,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离新闻突破了实用文教学窠臼。

实用文实用的特征,决定了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学鉴赏。

常规课堂教学信息获取与分析枯燥无趣,学生始终是一个看客,游离与教学之外。

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新闻任务,设置了播音员、编辑、记者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自主代入。

学生在新闻中完成新闻知识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1、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以上为微课视频截图)2、发放导学案第一课时:1、我是播音员——我播新闻重温新闻这一刻:给定新华社新闻报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读。

2、我是编辑(1)画图解惑本文刊发在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上。

第二天就收到个别读者来信,表示本文文不对题,且结构混乱不符合新闻要求。

如果你是编辑该如何解答?尝试用结构图的方式解决读者疑问。

(2)填补结构图请在已画出结构图的基础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补结构图。

(3)撰写结语为纪念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报社想做一个中国载人航天历史回顾专题展。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探索》教材第七章“航天与航空”第三节“飞向太空的航程”。

详细内容包括: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火箭的原理与构造、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太空生活的特殊性、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掌握火箭的基本原理与构造。

2. 理解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标准及太空生活的特殊性。

3. 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火箭的原理与构造,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

难点:火箭的工作原理,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火箭模型、航天员模型、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神舟十号飞船发射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与构造。

3. 例题讲解:讲解火箭的工作原理,分析火箭各部分的构造与功能。

4. 课堂互动:让学生模拟航天员选拔与训练,体会航天员的艰辛。

六、板书设计1. 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2. 火箭的原理与构造火箭的工作原理火箭的各部分构造与功能3. 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4. 太空生活的特殊性5.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火箭的工作原理。

(2)列举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主要内容。

(3)描述太空生活的特殊性。

2. 答案:(1)火箭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推进剂燃烧产生的气体反作用力,使火箭向前飞行。

(2)航天员选拔与训练主要包括:身体素质选拔、专业知识培训、心理素质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等。

(3)太空生活的特殊性体现在:无重力环境、极端温差、辐射防护等方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航天技术的基本知识。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需加强课堂组织与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最新的航天动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通讯的特征,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利用课前“双导提纲”做好预习: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理清结构。

②师生互动,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③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解读标题的特定含义,体会重点语句蕴含的感情,把握文章的特殊结构,品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习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二、学法点拨①利用“双导提纲”做好预习: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理清结构。

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启思维,主动去发现问题,然后深入挖掘,解决问题。

三、背景介绍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征空,9年间的7次飞行如同7个台阶,它们所记录的,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突破,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

神舟一号:横空出世。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神舟一号飞船座舱内放置有一个高1.70米左右、身着航天服的男性模拟人。

这个模拟人是一个感应器,用于收集返回舱在太空中的温度、湿度、氧气等各种试验数据。

神舟二号:正样飞船。

XX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

神舟二号虽是第二艘无人飞船,但却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也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载人时基本一样。

神舟三号:百折不挠。

XX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

不过,神舟三号在发射前却遇到了困难,飞船在进场的第4天,就出现了飞船穿舱插座信号有一个点不导通的问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语文教案范文

《飞向太空的航程》语文教案范文

《飞向太空的航程》语文教案范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语文教案范文一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年级高一学期上期学段第一学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稿的基本特征 ;2.了解并学习本文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下,学生结合史实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心时事、热爱祖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树立攻坚克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教学重点新闻特点:时效性和目的性章法结构:历史结合现实的写法和“饺子式”结构教学难点标题的含义;的情感分析教学思路从课文结构入手分析新闻特点,在文本细读中把握的感情。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论法读书指导法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国外媒体对“神舟”五号升空的报道;“神舟”五号发射视屏;图片:“嫦娥奔月”、“飞天壁画”、“万户” 教学过程预设课时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 1.(ppt展示相应图片和视屏)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再次回顾这段历史!2.(ppt展示国外媒体的相关报道)美国《纽约时报》称中国首次载人飞行具有里程碑意义;法国《解放报》一篇报道写道:“神舟”五号的成功再次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的伟大,但是中国不太可能在未来空间站的探索中独自行动;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看中国记者又是怎样报道这一伟大事件的。

1.在图片展示和视屏观看中,感受中国的航天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阅读课文,对比国外媒体的报道。

1.用图片和视屏导入,非常的直观,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神舟”五号发射的过程有一个了解。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发展。

2. 掌握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基本构造。

3. 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2. 分析航天器的发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1. 人类对太空的早期探索2. 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3. 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课时:航天器的发射原理1. 火箭原理2. 航天器发射过程3. 发射场的建设与运营第三课时:航天器的构造与功能1. 航天器的基本构成2. 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3. 航天器的科研与应用第四课时: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1.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2. 我国航天器的发射与试验3. 我国航天科技的国际地位第五课时:航天事业的意义与展望1. 航天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贡献2. 航天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 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三、教学资源:1. 教材:《飞向太空的航程》2. 网络资源:有关航天事业的新闻报道、纪录片、科普文章等。

3. 实物资源:模型火箭、航天器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太空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引导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构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国家科技实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航天事业的认知水平。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太空探索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太空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三篇

人教版高中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三篇

【导语】《飞向太空的航程》是⾼⼀语⽂必修“沟通与应⽤”板块中的⼀篇通讯。

通讯是新闻体裁的⼀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体会新闻题⽬的作⽤。

2、领会本⽂报道的⾓度。

能⼒⽬标 培养概括整合提炼信息的能⼒。

情感⽬标 树⽴知识强国观念,引导学⽣关⼼国家⼤事.,激发学⽣的民族⾃豪感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法 阅读讨论⾃读 教学过程 ⼀、阅读全⽂完成 1、掌握以下词语的读⾳和含义 翌年乾坤酝酿苛刻横亘揽⽉ 2、阅读思考 (1)、本⽂报道的主要新闻事件是什么?作者选择了哪个⾓度进⾏报道? (2)、按时间顺序将新闻主体部分整理成“中国航天⼤事记” 明确:(1)2003年10⽉15⽇“神⾈”五号飞船发射。

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是叉开⼀笔,⽤⼀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2)、⼏个具有重⼤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造卫星!”的指⽰。

⼆是1960年中国第⼀枚⽕箭的成功发射。

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的第⼀颗⼈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航天⼯程的战略决策。

五是“长征”系列⽕箭发射久经考验。

六是“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归纳时注意时间、事件及事件的意义) ⼆、讨论 1、⼤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笔。

作者却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你认为作者选择的报道⾓度好不好?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些背景材料。

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的作⽤,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虽然⽤很⼤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在叙述⼀个重⼤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的。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探索》教材第七章第三节《飞向太空的航程》。

内容详细阐述了太空探索的基本知识,包括航天飞机的构造、发射原理,以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还将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发射原理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2. 掌握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重点: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图片、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笔、教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飞船是如何飞向太空的吗?”2. 新课内容:(1)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通过PPT展示航天飞机的各个部分,讲解其功能。

(2)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播放发射过程视频,结合教材讲解。

(3)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通过图片和实例,介绍太空环境对宇航员身体的影响。

(4)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讲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 随堂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2. 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3. 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4.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航天事业的看法。

答案要点:(1)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青少年要关注航天事业,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2. 课后拓展:收集有关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制作手抄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航天飞机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 学生能够理解太空探索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解决与太空探索相关的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关于太空的基础知识,如地球、月球、太阳系等,以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2. 前导知识(10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飞向太空的航程,包括太空飞船的发射、升空、进入轨道和返回等过程。

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和观点。

3. 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15分钟)讲解太空探索的相关知识,如火箭的工作原理、轨道的稳定和调整、宇航员的训练和生活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4. 讨论与合作(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飞向太空的航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如重力、空气阻力、重返大气层等。

要求学生通过集思广益,提出解决方案。

5. 实际操作(2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制作简易的“火箭模型”并进行测试。

学生可以调整模型的参数和角度,观察其飞行的效果,以了解飞向太空的航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关键要素和挑战,并发表个人观点。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激励。

7. 课后延伸(5分钟)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教师可以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电影或游戏,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教学评估:1. 老师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个人化的反馈和指导。

2. 学生合作小组的讨论和展示,评价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学生制作的火箭模型的实验结果和总结报告。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8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8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8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的】1.潜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2.知识目标:分析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潜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教学难点】1.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2.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教学准备】彩图系列《万户飞天》《嫦娥奔月》《太空风光》《“神六”双雄》【教学过程】(一)导入: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然而,只有到了这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明白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这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

那么,就让我们立刻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盼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好处。

(描述式+评论式)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航天大事记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1980年,回到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1986年,“863”计划出台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资料——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三)情感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群众力量的可贵。

《飞向太空的航程(科技与梦想)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科技与梦想)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科技与梦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感受科技的力量和人类的梦想。

2.分析文章的新闻结构和语言特色,学习新闻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航天历程分析和新闻结构解读。

2.难点: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科技导入法、文本分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中国航天发射的视频或图片,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2.文本分析
(1)梳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明确关键事件和时间节点。

(2)分析文章的新闻结构,如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3)品味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3.主题探讨
(1)结合文章内容,讨论科技与梦想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航天事业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4.讨论与分享
(1)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对科技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展望。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梦想和为实现梦想所做的努力。

5.总结归纳
总结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新闻结构和主题意义。

6.作业布置
(1)写一篇关于科技与梦想的短文。

(2)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最新动态,写一篇新闻报道。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4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4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精选4篇(一)教案名称: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总结并复述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2. 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3. 能够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复述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教学难点: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篇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复习。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激发学生对于航天知识的兴趣。

Step 2 理解课文1. 学生阅读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本文讲述了什么内容?b. 人类为什么有飞向太空的梦想?c. 为什么航天事业是一项困难而又充满挑战的事业?d. 飞船发射和进入太空需要哪些条件和技术支持?e. 为什么人类要探索太空?Step 3 分析观点和论证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2. 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b. 作者通过哪些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c.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何看法?Step 4 总结归纳1. 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将其写成一篇小结文章。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小结文章。

Step 5 表达思想和观点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学生互相交流并讨论。

Step 6 课堂展示1. 随机抽取几位学生,让他们在全班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学生共同评价和讨论。

Step 7 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重点强调学生在阅读和表达方面的提升。

2.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困惑。

Step 8 课后作业1. 学生要求阅读下一篇课文《宇宙漫游者》,并做好阅读笔记。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力量训练目标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同学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教学设想一、本文字里行间布满了这种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长到课外,引导同学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育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洁,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晰,要求同学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相互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英勇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胜利,但他的探究精神令人鄙视。

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日我们的航天人最终实现了飞天梦。

(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1.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3.引导同学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二、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介绍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日,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幻想的实现。

当举国庆祝"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骄傲,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及【学习目标】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学习从新闻材料中提炼信息的方法。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学习重点】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学习从新闻材料中提炼信息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堂导入】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虽然不久前“神舟”六号也已经发射成功,但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2003年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吧!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设计意图:概括文意。

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1.给加点字注音翌年(yì)横亘(gèng)橘红(jú)九霄(xiāo)....酝酿(yùn)(niàng)嫦娥(cháng)(é)揽星摘月(lán).....设计意图:积累重要的字音。

2.本文的标题很有特色,读了课文后,你能说说本文标题的含义吗?明确:①神州五号发射成功的过程。

②我国航天人为实现航天梦奋斗的历程。

设计意图:了解标题的作用,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理解题目的含义。

【合作交流】1.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学生朗读相关段落,以把握读新闻的语气)明确:1―3段①交代了神州五号发射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场面和意义。

2.主体: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明确:①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最终定稿]第一篇: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12.飞向太空的航程◆由远及近,走近文本观大略一、导语引路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明朝宪宗成化十九年。

有一富家子弟叫万户。

他熟读诗书,不爱官位,爱科学,特别是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

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命令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只听“轰!”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离开地面,升向半空。

人群发出欢呼,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

突然横空一声爆响,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说:“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

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

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二、明确目标1.学习本文作为一篇规范新闻报道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特征;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3.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科技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感知整体1.作者及文体知识简介贾永,曹志,白瑞雪,都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本文最初发表于2003年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__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⑵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

⑶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__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课时】1课时。

【教学课型】自读课。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教具】CAI 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提问,神州六号的情况(学生自己介绍)。

二、字词闯关(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三、自读课文,分析课文1、结构分析:导语:(1~3)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主体:(4~26)飞天航程。

结语:(27~30)迎来了飞天梦圆的时刻。

2、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也喻指这一航程。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自豪、赞美。

4、__导语部分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是描述,也是评论。

既有对飞船升空的情景精细描绘,又有对这壮举的评论。

生动感人,有情感。

5、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6、中国人飞天航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7、“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天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主要有哪些困难?首先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

安全返回技术。

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四、理__线索__用倒叙手法写出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然后按照是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飞向太空的历程,最后落笔到“神舟”五号的研制、发射上,首尾照应,重点突出。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共7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共7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共7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 河北省高一课本语文目录表请告诉我09届的语文必修一、必修二的语文课文目录有哪些我的书不在了,感激不尽……人教版的.必修一:1 沁园春长沙2 诗两首3 大堰河—我的保姆4 烛之武退秦师5 荆轲刺秦王6 鸿门宴7 纪念刘和珍君8 小狗包弟9 记粱任公先生的一次讲解10 短新闻两篇11 包身工12 飞向太空的航程必修二1 荷塘月色2 故都的秋3 囚绿记4 诗经两首5 离骚6 孔雀东南飞7 诗三首8 兰亭集序9 赤壁赋10 游褒禅山11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2 我有一个梦想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知道满意不纯手打,好累)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二): 飞向太空的航程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分别是哪些段落主要内容是什么《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历程.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全文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三): 阅读《飞向太空的航程》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这段话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何理解“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这两句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写辉映的朝阳、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飞船和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的航天员——杨利伟,寥寥数语,勾勒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渲染了发射前紧张而激动的场面。

必修一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必修一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结构特征,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新闻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在这方面予以引导。

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强,对家事国事的关注比较少,引导学生体会本文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新闻的特点、把握文章结构掌握新闻特点,学习写新闻,通过把握文章结构来体悟作者表达的自豪感,与作者达成心灵共鸣。

2.难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细致分析、真情感受,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9月3日的阅兵式导入,激起学生为祖国感到骄傲、自豪的情绪,自然引出本文。

二、略读课文,整体把握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标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电头: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导语: 第1~3段主体: 第4~26段背景: 第 5~26段结语: 第27~30段三、精读课文,讨论探究一)导语部分1、听范读,边听边勾出导语部分包含的新闻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

(注意字数限制)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二)主体部分1、自读主体部分,找一找文中写了哪些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注意勾画时间)(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2)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3)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4)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2、分组讨论探究:(1)这篇新闻中有很多精确的时间、数字,说说其作用?a、能体现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b、符合航天精确的时间要求;c、也可以渲染当时人们紧张急切渴盼的心理,传达出激动和欣喜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文本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根本。

课文分析: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

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学情分析:
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
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资料查找有关“飞天”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这个梦想终于在2003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

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

虽然不久前“神舟”六号也已经发射成功,但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2003年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吧!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解题:“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语双关,既是对“神五”发射过程的记录,也是对中国航天发展史的叙述。

三、写作背景《飞向太空的航程》写作特点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四、课文分析
1、让学生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

2、师生互动,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教师:新闻一般分为几部分?
明确: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

教师: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以本文为例来看这些部分的作用。

标题,告诉我们新闻的内容;电头,告诉我们时间和发布新闻的报社等情况;导语,是介绍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

主体,围绕导语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结语,就是结束。

那么,本文的导语是什么?告诉我们了什么?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教师: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色?
明确: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

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

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州”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

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教师:同学们,再从整体上看看课文,课文结构的安排很有特色。

前面和后面都是记述“神五”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这是一种首尾四合型结构。

根据我们刚才归纳出来的文章的结构,看看文中交代的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的事件?
参考答案:
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教师: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
言止时的自然收笔。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

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

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尾。

五、本课小结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从飞天第一人万户到2003年10月“神舟”五号的成功升空,中国的航天路不可谓不漫长,漫漫长路中困难是巨大的,但是我们总算走过来了,我们相信未来我们的国力会更强,未来蓝天上将会有很多中国人的影子,有很多的飞机上都写着“MADE IN CHINA”!这也需要同学们的努力!
六、本课作业《飞向太空的航程》同步练习
练习写一则新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