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公开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课件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fb1a2caf45b307e87197a4.png)
神舟一号在太空
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神舟”三号升空
“神舟”四号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
“神舟五号”胜利归来!
这是杨利伟拍摄的作 品,他说这是他看到 的地球最美的画面。
2005年10月17日4时33 分,神舟六号返回舱在内蒙 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着 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平安返航。
飞天梦之四
太空探索其实是从个人起步的。世界上最早进行 载人航天技术实践的,是我国明朝的万户(又名万福)。 据史书记载,14世纪末,明朝一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 47个当时最大的窜天猴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大风筝, 试图借助火药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 尽管这次试验是一次失败的悲剧,但万户被公认是载 人航天技术的世界第一人。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 一个环形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神舟七号成功出舱
神舟六号返回, 飞天梦更进一层
神舟五号升空 飞天梦终实现 神舟一号至四号 的顺利升空
20世纪80年代“863”计划 对中国载人航天的催化
中 国 航 天
五十年代末开始对 人造卫星的探索
20世纪70年代中国 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 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 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 船发射的过程。 •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 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 一探索过程。
俄罗斯地铁站爆炸造成至少35人死亡
新华网莫斯科3月29日电(记者聂云鹏 ) 位于莫斯科
市中心的卢比扬卡地铁站和文化公园地铁站29日早晨接连发生爆 炸事件,目前已造成至少35人死亡,另有20多人受伤。
俄罗斯紧急情况部新闻局局长安德里阿诺娃当天说,卢比 扬卡地铁站的爆炸发生在莫斯科时间7时52分(北京时间11时 52分),一列地铁列车在行驶至莫斯科市中心的卢比扬卡地铁 站时,第二节车厢突然发生爆炸,造成23人死亡,另有10多人 受伤。随后不久,另一个地铁站文化公园站也发生爆炸,造成 12人死亡、12人受伤。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ppt课件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0cd024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0d.png)
ppt课件contents •课程介绍与背景•太空科技基础知识•火箭技术与运载工具•卫星技术与应用领域•载人航天活动与成就•深空探测任务与挑战•未来太空科技发展趋势预测目录课程介绍与背景早期太空探索太空竞赛时期太空探索国际合作030201太空探索历程回顾当代太空科技发展现状无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太空科技应用《飞向太空的航程》课程目的与意义01020304知识普及科学素养提升创新精神培养职业规划引导太空科技基础知识宇宙起源与演化理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大爆炸理论大爆炸后遗留下来的辐射,是宇宙起源和演化的重要证据。
宇宙加速膨胀恒星、星系及宇宙结构恒星由氢、氦等气体构成的巨大球体,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和光。
星系由恒星、星团、星云等天体组成的庞大系统,我们的银河系就是其中之一。
宇宙结构包括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大尺度的结构,以及暗物质、暗能量等组成的宇宙“暗面”。
太空探测技术与方法通过地面或空间望远镜观测天体,收集光、射线等信息。
发射无人探测器到太空,直接探测天体或收集数据。
通过载人飞船或空间站进行太空探测和实验。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并研究天体物理现象。
望远镜观测探测器载人航天数据分析与处理火箭技术与运载工具火箭构造组成包括有效载荷、推进剂、发动机、控制系统等关键部分。
火箭推进原理基于牛顿第三定律,通过高速向后喷射工质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前进。
推进剂类型与特点液体推进剂、固体推进剂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
火箭原理及构造简介运载火箭分类与应用领域运载火箭分类应用领域概述典型运载火箭介绍1 2 3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猎鹰9号运载火箭德尔塔IV重型运载火箭典型运载火箭案例分析卫星技术与应用领域人造卫星分类及功能科学卫星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如气象、地球物理、天文等观测。
技术试验卫星进行新技术试验和应用,如新型推进系统、新材料等。
应用卫星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如通信、导航、遥感等。
通信卫星原理通信卫星应用遥感卫星原理遥感卫星应用在气象观测、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飞向太空的航程公开课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00a517ee06eff9aef807e3.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
2、准确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4、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梳理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明朝末年有个叫万户的人,他饱读诗书却无心功名。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
在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他的仆人在即将点火时犹豫了,万户说道:“飞天,乃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命令。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飞车发生了爆炸。
这就是万户飞天的故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开拓精神的探索精神激励了后代很多人。
600多年后的2003年,另一位飞天勇士杨利伟登上神舟五号,终于圆了这一飞天梦。
今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整体感知1、根据新闻的基本结构,为本文划分层次。
(小组交流2分钟)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导语:(1-3):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主体(背景)(4-26):中国航天历史回顾结语(27-30):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华民族飞天梦圆2、观察结构,看看本文有怎样的特点?首尾圆合型。
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发射的场景,中间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两者很自然地衔接,不同于一般新闻。
补充:此种结构并不陌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就有类似结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1)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391519c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8.png)
创新阶段
01 02 03 04
总结词:创新发展,引领未来
当前,中国航天事业正处在创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航天科技人 员将致力于创新发展,引领未来航天科技的发展方向。
中国正在积极推进载人登月、火星探测等重大航天工程项目的实施, 这些项目将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中国航天科技人员将继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球航天事业的 共同发展。
探测宇宙射线
深空探测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 好地了解宇宙射线,这些射线对
地球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空间站建设
长期居住与实验
空间站建设为人类提供了一个长期居住和进行科学实验的平台, 有助于深入研究太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太空旅游
空间站建设也为太空旅游提供了可能,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身体验 太空生活。
资源开发和利用
03
航天技术介绍
火箭技术
01
02
03
04
火箭技术是航天技术的基石, 负责将卫星、载人飞船等载荷
送入太空。
火箭技术经历了从液体火箭、 多级火箭到可重复使用火箭的 发展历程,不断提高了运载能
力。
火箭发动机是火箭技术的核心 ,分为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固体
火箭发动机两类。
火箭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提高运载能力、降低成本和实
未来空间站可能会成为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地,为人类在太 空中的长期生存提供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02
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总结词:基础薄弱,初步探索
196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火箭“T-7M” 试验成功,迈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步。
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正式创建,当时中国面临 着技术基础薄弱、人才匮乏的困难。然而,在老 一辈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航天事业开始了初步 的探索。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课件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d27615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4.png)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太空环境与航天器设计 • 火箭发射与轨道运行原理 • 太空探测任务与成果展示 • 太空生活与科研实验介绍 • 太空旅游与商业航天发展前景 • 总结回顾与课程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Chapter
航空航天技术发展概述
早期航空航天技术探索
从风筝、孔明灯到莱特兄弟的飞机, 人类对天空的向往和探索从未停止。
网站
NASA官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网等,这些网 站提供了丰富的太空资讯和科技动态。
3
视频
BBC太空纪录片、中国航天发射直播等,这些视 频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太空探索的历程和科 技。
THANKS
感谢观看
和月球探测的实现。
国际空间站的建立与合作
02
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在太空中的长期驻留平台,展示了多国合作
在太空探索领域的重要性。
火星探测与未来展望
03
随着火星探测任务的成功,人类对于火星的认知不断加深,火
星成为未来太空探索的重要目标。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程目标及意义
•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历程和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了 解太空探索的重要性和意义。
航天器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
结构设计
航天器需采用轻量化、高强度、高刚度的结构设计, 以承受发射、在轨运行和返回过程中的各种力学环 境。
材料选择
航天器材料需具备轻质、高强度、耐腐蚀、耐高低 温等特性,常用材料包括铝合金、钛合金、复合材 料等。
载人航天器生活设施及保障系统
生活设施
载人航天器需提供舒适的居住环 境,包括居住舱室、卫生设施、
载人飞船交会对接技术
交会对接过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全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全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39611e2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6.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全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飞向太空的航程》全程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掌握新闻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二、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2、学会写新闻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五、教学过程1、导入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2、让学生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3、师生互动,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一: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问题二: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色?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好似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州”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问题三:在“飞天”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通过此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十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究竟考验.六是\\\'神州\\\'号的成功发射.3、学会写新闻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4、作业A、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B、写一则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整体把握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飞向太空的航程》ppt课件正式完美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ppt课件正式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674e552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d4.png)
国际合作与竞争态势分析
主要航天国家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05
深空探测任务解析与 挑战
深空探测任务类型划分
月球探测任务
对月球表面和内部进行探测,研究月 球的构造、成分和演化历史。
火星探测任务
对火星表面和大气进行探测,寻找火 星上的生命迹象和水资源。
金星探测任务
对金星表面和大气进行探测,研究金 星的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
03
卫星技术与应用领域 探讨
卫星基本构造和功能概述
卫星平台
包括结构、电源、热控、姿态和 轨道控制等分系统,为有效载荷
提供支持和保障。
有效载荷
直接执行特定航天任务的仪器设备 ,如通信转发器、导航设备等。
卫星功能
实现地球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 位等多样化任务。
通信、导航、遥感等应用领域介绍
通信领域
火箭在太空探索中应用
发射载人飞船
发射卫星
火箭作为载人航天发射的主要工具,可将 飞船送入太空,为宇航员提供安全、可靠 的运输服务。
火箭可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实现通信、 导航、遥感等空间应用。
深空探测
空间科学实验
通过火箭发射探测器,可实现对月球、火 星等深空天体的探测和研究,揭示宇宙奥 秘。
在太空中进行科学实验需要借助火箭发射实 验装置或实验室模块,以提供微重力环境和 太空辐射等特殊条件。
利用卫星实现远距离通信,如电 话、电视、数据传输等,具有覆 盖广、容量大、质量高等优势。
导航领域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提供全球范 围内的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 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等领域。
遥感领域
利用卫星对地球进行观测和探测 ,获取地面信息,用于气象预报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方面。
飞向太空的航程(公开课).PPT课件
![飞向太空的航程(公开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872de9ec850ad02df8041ad.png)
闻”: 中国美术馆于10月下旬在京举行陈。一峰画展
课后练习
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 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联系课文,并 补充课外的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 记”。
谢谢指导!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叙述新闻事实,而是以 “2003年10月15日清晨……发射架”开头?
主题部分叙述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按时间国人探索“飞天”的历程?
探索“飞天”是一段艰难的历程,它的艰难更 反衬出“神五”飞天的可贵。
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万户的飞天尝试?
万户,是明朝人,一般认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 试图利用火箭飞行的人。文中多次提到,说明 航天飞行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理想,为了这一 理想,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现在我们终于 能够将古人的理想变成现实。
段落 结构
内
容
新闻事实
主体
1-3 导语
新
4-26 闻 背 景
27-29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举国关注,不同凡响。 中国航天历史回顾.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30 结语 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1、分析导语部分
①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新闻事实 ②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叙述新闻事实,而是以
“2003年10月15日清晨……发射架”开头? ③文章是如何描写火箭升空的?(找出相关的
作者捕捉火箭升空的瞬间,采用特写的方式加 以描写,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定格在这激动 人心的时刻。
“惊天动地”“橘红色的烈焰”“拔地而 起”“直刺九霄”,描写形象、生动,读后让 人感觉身临其境。
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何作用?
倒叙,先写中国航天员飞入太空这一结果,振 奋人心,给人以鼓舞,并把读者的视野延伸到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上来,自然的引起了 作者和大家对往事的回忆,引出下文。
《飞向太空的航程》杨秀龙经典课件
![《飞向太空的航程》杨秀龙经典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fad7edfab069dc502201ae.png)
这篇新闻主体:
中 国 航 天 事 业 的 发 展
神舟七号成功出舱
神舟六号返回, 飞天梦更进一层
神舟五号升空 飞天梦终实现
神舟一号至四号 的顺利升空
20世纪80年代“863”计划 对中国载人航天的催化
中 国 航 天
①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 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②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 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自主学习,内容探究
2、整体把握,结合已学的新闻知识, 把握文章脉络。
导语: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神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飞天的壁画,
从屈原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
祖”万户, 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 高,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才一步一步的变成现实,开始真正 意义上的……
学习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通讯的特征,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作品的能力。 •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解读标题的特定含义, 体会重点语句蕴含的感情,把握文章的特殊结构,品味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等。 • 3、筛选信息,梳理中国航空旅程。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习中华民族 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 教学重点 • 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情趣导入: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飞天的壁画,
从屈原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74bb9c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63.png)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新闻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2、学会写新闻。
飞向太空的航程参考资料:航天员吃什么、穿什么、怎样训练教学过程:(一)导语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今年的10月24日,我国的“嫦娥一号”飞天,开始月球之旅。
这是我国航天之路的继续。
四年前,我国的“神舟五号”第一次将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
我国的太空之旅,可谓喜报频传。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四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回味一下那个曾让十三亿人倍感自豪的经典时刻。
(二)感知课文1、几位学生连读全文,思考:本文真正写新近发生的事件是在哪些自然节?【第1、2、3和最后两节。
】2、除此而外的共计24个自然节是写什么内容的?【背景材料,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三)鉴赏全文1、研究探讨本文的标题有哪些含义?【①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此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②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第4~28自然节,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有何作用?【它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叙述航天史,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
每个人都想知道今天的辉煌曾经历了什么样的艰辛的历程,使读者对今天新闻事件的了解,有了纵深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12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12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911a4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1.png)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12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12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2学情分析一、本班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字体书写普遍不规范还不工整,上课小动作多。
其次是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此导致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尤其害怕习作,还没有养成自觉写日记的习惯。
特别是作业的完成情况非常不理想,一些不自觉的学生养成了不写作业的现象,尤其是家庭作业。
二、学困生占班级比例过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尤其是阅读和习作能力普遍较低,存在着班级间发展不平衡,班级内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现象。
三、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感悟能力较差,学生搜集和存贮的好词、佳句、文段较少,能灵活运用所积累材料的学生寥寥无几。
四、班级凝聚力较差,缺乏学习积极性。
受社会、家庭环境等的影响,部分学生有不良的学习习惯(拖欠作业、不专心听讲、不记笔记、作业抄袭、作业不规范、不懂得学习方法等)和学习上进心不够好,组织纪律差、心理素质(承受挫折)较差。
3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过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公开课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4a393602020740be1e9b9a.png)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2学情分析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3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播放“神舟八号”发射成功的视频。
同学们,你们刚才观看了“神舟八号”发射成功的视频,“神八”再次点燃了国人的航天激情,它成功地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中国成为了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建立太空实验室的国家,大家内心当中有没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呢?让我们再回到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自己的航天员杨利伟飞向太空的伟大时刻,举国欢庆,我们有的是喜悦和自豪,但是大家知不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航天研究史?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吧。
(板书)(1分钟)活动2【活动】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一篇新闻通常由哪几部分组成?特点是什么?明确: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
这些部分的作用:标题,告诉我们新闻的内容;电头,告诉我们时间和发布新闻的报社等情况;导语,是介绍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围绕导语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结语,就是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航天精神
作业:
以中学生的身份给万户写一封信,可评价他 600多年前的壮举,可回顾六百多年来航天 事业的艰辛历程,可分享新世纪中国航天事 业的喜人成绩,可展望航天事业宇宙探索的 未来蓝图……300字左右。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天 河 夜 转 漂 回 星 , 银 浦 流 云 学 水 声 。 李 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
2003年10月15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五 号发射瞬间。龙啸九天。
这是杨利伟拍摄的作 品,他说这是他看到 的地球最美的画面。
中华民族的飞天旅程
3、本文标题换成《神五飞天》或《飞天梦圆》如
何?《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一标题有什么含义?
其一,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 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 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思维拓展
中国人的飞天梦
俱 怀 逸 兴 壮 思 飞 , 欲 上 青 天 揽 明 月 。 李 白
理清结构
根据新闻的基本结构,为本文划分层次。(小组交流 2分钟)本文结构上有何特点? 标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
第1~3段--“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举 国关注,不同凡响。
主体: 第4~26段--中国航天历史回顾 背景: 结语: 第27~30段--“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首 尾 圆 合 型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 胜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 第一颗绕月球卫星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 航天员:翟志刚(指令 长)、刘伯明、景海鹏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探月卫星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 无人飞船
2、分组朗读主体部分重点段落。 思考:本文主体即背景的特殊选材方式是否 冲淡了主要新闻事实?有怎样的效果?(小 组合作2分钟) (眼前浮现了什么画面?感受如何?) 阅读方式:7段(1组),9段(1-2组),10 段(1-3组),15段(1-4组),16段(1-5组 ),22段(1-6组),25段(1-7组),26段 (1-9组)
作为背景材料,对新闻事件起到了补充作用,及时 满足了读者阅读需求。 将这一壮举放在历史长河中思考,使文章立意更高 远,突出了神五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史上里程碑式 的意义。 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中国飞天梦及其实现的艰辛过程 ,传递出历史沧桑感,使事件本身更加凝重,使读 者在狂欢之余冷静回顾,发人深思。
深入探究
1、浏览文章主体部分,整理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 事件。(1分钟)(关键、阶段性的决策或成果,意义深远 )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 1960年2月19日,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 1986年3月“863”计划出台 1992年9月21日,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 航天员:景海鹏( 指令长)刘旺、刘洋(女)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 航天员:聂海胜( 指令长)、张晓光、王亚平 (女)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玉兔号中 国首辆月球车)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 航天员:景海 鹏(指令长)、陈冬 ……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 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一行行白杨树婆娑 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 逐游戏。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 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 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品味情感
齐读导语、结语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划出向你传递这种 感受的具体词句。 生动形象的描写:朝阳、耸入云天、惊天动地、橘红色、拔 地而起、直刺云霄、金色、向太空飞去 ---再现情景,增加新闻生动性、形象性,给人立体感、现 场感,仿佛身临其境 感情充沛的议论:不同凡响的发射、勇敢的中国人、飞天勇 士、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既写出事件的非凡意义,又达到不明言情感但情感自明 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