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ppt课件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ppt课件
ppt课件contents •课程介绍与背景•太空科技基础知识•火箭技术与运载工具•卫星技术与应用领域•载人航天活动与成就•深空探测任务与挑战•未来太空科技发展趋势预测目录课程介绍与背景早期太空探索太空竞赛时期太空探索国际合作030201太空探索历程回顾当代太空科技发展现状无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太空科技应用《飞向太空的航程》课程目的与意义01020304知识普及科学素养提升创新精神培养职业规划引导太空科技基础知识宇宙起源与演化理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大爆炸理论大爆炸后遗留下来的辐射,是宇宙起源和演化的重要证据。
宇宙加速膨胀恒星、星系及宇宙结构恒星由氢、氦等气体构成的巨大球体,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和光。
星系由恒星、星团、星云等天体组成的庞大系统,我们的银河系就是其中之一。
宇宙结构包括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大尺度的结构,以及暗物质、暗能量等组成的宇宙“暗面”。
太空探测技术与方法通过地面或空间望远镜观测天体,收集光、射线等信息。
发射无人探测器到太空,直接探测天体或收集数据。
通过载人飞船或空间站进行太空探测和实验。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并研究天体物理现象。
望远镜观测探测器载人航天数据分析与处理火箭技术与运载工具火箭构造组成包括有效载荷、推进剂、发动机、控制系统等关键部分。
火箭推进原理基于牛顿第三定律,通过高速向后喷射工质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前进。
推进剂类型与特点液体推进剂、固体推进剂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
火箭原理及构造简介运载火箭分类与应用领域运载火箭分类应用领域概述典型运载火箭介绍1 2 3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猎鹰9号运载火箭德尔塔IV重型运载火箭典型运载火箭案例分析卫星技术与应用领域人造卫星分类及功能科学卫星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如气象、地球物理、天文等观测。
技术试验卫星进行新技术试验和应用,如新型推进系统、新材料等。
应用卫星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如通信、导航、遥感等。
通信卫星原理通信卫星应用遥感卫星原理遥感卫星应用在气象观测、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飞向太空的航程》ppt课件
激光清理
正在研究一种激光束清理太空垃 圾的技术,这可能会是解决太空 垃圾问题的一种创新方法。
太空旅游的未来发展
商业太空旅游
随着太空技术的发展,商业太 空旅游将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 行业,吸引更多的游客。
旅游的社会效益
太空旅游不仅可以创造就业机 会和经济效益,也具有激励年 轻人学习科学技术和发展研究 的潜力。
《飞向太空的航程》ppt 课件
本次课程将探索人类太空探索的全貌。从史前时代的神话故事,到现代的载 人航天计划和太空旅游,我们将一一探讨太空探索的科技,创新,挑战和改 变我们生活的潜力。
探索太空的起源
1
神话和传说
从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到中国神话中的嫦娥,展示了人类对太空的向往和想象。
2
科幻作品
从《星际穿越》到《银河系漫游指南》,科幻作品不仅创造了悬念和想象,还促 进了太空科技的发展。
3
早期实践
从1961年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踏上太空,到1969年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在 月球上行走,人类太空探索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太空科技的高峰
载人航天
挑战极限的航天员一次次地突破自己,载人航 天技术也逐步成熟。
太空工程
为了能在太空中生存,人类创造了太空站、地 球遥感卫星、导航卫星等技术项目。
探索太空的未来方向
太空探测的目标
未来的太空探索目标将转向更为 深远的星球,如火星、木星、土 星等。
深空探测
未来的太空探测将需要更多先进 技术来应对探索的挑战,如太阳 风暴、宇宙射线等。
太空殖民地的建设
太空的资源和潜力对人类来说具 有无限吸引力,一些科学家正在 探讨在月球和其他星球上建设殖 民地的可能性。
太空观测
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卫星和探测器来观测 地球和宇宙,探索宇宙的宏观世界。
《飞向太空的航程》ppt课件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火箭技术原理及应用 • 卫星技术与应用领域探讨 • 载人航天器设计挑战与解决方案
目录
• 深空探测任务规划与执行策略 • 未来太空科技发展展望与挑战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太空探索历程回顾
01
早期太空探索
包括火箭试验、卫星发射等早 期太空探索活动。
02
载人航天发展
讲述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包 括阿波罗计划、国际空间站等
。
03
深空探测成果
介绍人类对月球、火星等深空 天体的探测成果和发现。
当代太空科技发展现状
03
太空科技前沿
国际合作与竞争
商业航天的崛起
介绍当前太空科技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 ,如太空旅游、在轨制造等。
分析各国在太空领域的合作与竞争态势, 以及国际太空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无人探测器用于对月球、火 星பைடு நூலகம்天体进行探测和研究。 通过发射无人探测器,可以 获取天体表面的高分辨率图 像、分析天体成分和结构等 信息,为未来的载人登月和 深空探测提供重要支持。
空间站是人类在太空中建立 的大型居住和工作平台,可 用于进行长期的科学实验和 技术验证。通过发射空间站 的各个舱段和组件,并在太 空中进行组装,可以构建起 一个功能完备的空间站。
03
科研与实验平台
国际空间站不仅是一个载人航天器,还是一个重要的科研和实验平台。
在空间站上可以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和开
发提供有力支持。
05
深空探测任务规划与执行 策略
深空探测任务目标设定和规划过程
设定科学目标
根据科学需求和前沿问题,设定深空探 测任务的科学目标,如寻找外星生命、 研究行星演化等。
高一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 (22张PPT)
耸入 嫦娥 酝酿
橘红 翌年
九宵 横亘
快速浏览课文,正音正字。
耸入(sǒng)
橘红(jú) 九宵 (xiāo)
嫦娥(cháng) (é) 翌年(yì) 横亘(gèn) é
酝酿(yùn)(niàng)
理清课文基本结构
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 识,把握文章的脉络即找出本文的标题、导 语、主体、结尾。
分析课文
3、新闻的主体部分是“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 史的回顾 ”,这使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怎样的不同?
分析课文
3、新闻的主体部分是“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 史的回顾 ”,这使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怎样的不同?
[明确]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 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 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 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 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 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 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 加凝重。
导语:(1-3段)——第一部分 主体:(4-26段)
背景:(5-26段)
导语:(1-3段)——第一部分 主体:(4-26段)
第二部分 背景:(5-26段)
导语:(1-3段)——第一部分 主体:(4-26段)
第二部分 背景:(5-26段) 结语:(27-30段)——第三部分
分析课文
1、这则新闻的导语主要讲述了什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42张PPT)
主体: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实现
飞天梦的艰辛历程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 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成功发射 (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4)1986年,批准著名的”863计划” (5)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
天宫二号,11月4日食谱
神舟一号
神 舟 二 号
神舟三号
神 舟 四 号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精彩瞬间
杨利伟
首名中国太空人杨 利伟在“神五”飞船 中工作。
“神舟五号” 胜利归来!
神 舟 六 号
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走向发射塔.
这是费俊龙拍摄的作品,照 片中的褐色部分是位于我国 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玛 干沙漠。
战略决策 (6)“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7) “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8)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 ,圆梦飞天
结语部分
评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 辉煌时刻!
文本互动 初步感知 1.这篇通讯是怎样有条不紊地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初步
成就的? 答案 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 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 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 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我们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 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 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 代”。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 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嫦 娥 奔 月
飞天梦之三
敦煌飞天
▪ 敦煌地区约5OO多个石窟中,
《飞向太空的航程》ppt课件正式完美版
国际合作与竞争态势分析
主要航天国家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05
深空探测任务解析与 挑战
深空探测任务类型划分
月球探测任务
对月球表面和内部进行探测,研究月 球的构造、成分和演化历史。
火星探测任务
对火星表面和大气进行探测,寻找火 星上的生命迹象和水资源。
金星探测任务
对金星表面和大气进行探测,研究金 星的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
03
卫星技术与应用领域 探讨
卫星基本构造和功能概述
卫星平台
包括结构、电源、热控、姿态和 轨道控制等分系统,为有效载荷
提供支持和保障。
有效载荷
直接执行特定航天任务的仪器设备 ,如通信转发器、导航设备等。
卫星功能
实现地球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 位等多样化任务。
通信、导航、遥感等应用领域介绍
通信领域
火箭在太空探索中应用
发射载人飞船
发射卫星
火箭作为载人航天发射的主要工具,可将 飞船送入太空,为宇航员提供安全、可靠 的运输服务。
火箭可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实现通信、 导航、遥感等空间应用。
深空探测
空间科学实验
通过火箭发射探测器,可实现对月球、火 星等深空天体的探测和研究,揭示宇宙奥 秘。
在太空中进行科学实验需要借助火箭发射实 验装置或实验室模块,以提供微重力环境和 太空辐射等特殊条件。
利用卫星实现远距离通信,如电 话、电视、数据传输等,具有覆 盖广、容量大、质量高等优势。
导航领域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提供全球范 围内的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 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等领域。
遥感领域
利用卫星对地球进行观测和探测 ,获取地面信息,用于气象预报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方面。
《飞向太空的航程》ppt课件
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它是 否不像新闻了?
(1)补充说明新闻事实。 (2)帮助读者了解中国航天人艰辛的努力历程。 (3)有助于冷静回顾,突出事件本身的意义。 文章主体部分运用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 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叙述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 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01 要选择好的标题
通讯属报告文学范
04 畴,在新闻性之外还 具有文学性
问题探究:本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是叙写激 动人心的大事,语言风格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飞》有议论抒情性的语句.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别》几乎没有明显的议论抒情。叙写很节制,极 具分寸感。感情内敛。
结合课前导读中的文章,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载人 航天研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有什么重要意义?
三亚(海南)睛24~320c
漠河(黑龙江)小雪-22~40C
大理(云南)多云转小雨 12~240C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 谢!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叙事清晰,语言流畅 生动。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人太空的重要历史 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近半个世纪来中国人的 航天之路,材料丰富,条理清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见 证了中国飞天梦想的实现,验证了国力的强大。
课后作业:
电台播送旅游天气预报时,往往在各条信息之间加 上一些衔接的话,以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请 你在下面的天气信息之间,为电台设计两段这样的话。
(一)语言内涵丰富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 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 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 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 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一PPT课件
二、中国航天成就显赫 1.“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 “神舟”七号飞船载着航天员翟志刚、刘伯 明、景海鹏飞向太空。 27日16时48分, 翟志刚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 天服, 在刘伯明等人的协助下打开舱门, 迈出了中国人在浩瀚太空中的第一步, 中 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就此诞生。
一、双 关
《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的标题, 一语双关, 一指“神舟”五号发射的过程, 一指中国的航天梦 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半个世纪的探索。 拟题 巧用双关, 形象生动, 含蓄蕴藉。
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 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 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 言在此而意在彼, 这种 修辞格叫双关。 恰当地运用双关手法, 一方面 可使语言幽默, 饶有风趣; 另一方面也能适应 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 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背景介绍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 一艘中国的载人 火箭, 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 在完成21 个小时、60万千米的绕行任务后, 成功返回地球, 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 该行动的圆满结束, 向世 人宣告了一个事实: 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 后, 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 关注当下的事件, 也是它的特质, 但可以引入一些背景材料。 这样的 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 但 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 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作者为什么要强调飞天路上横亘在科学家面前的困难?
【提示】作者这样写是 为了突出中国在飞向太 空航程中的艰辛。
探究二: 把握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中国的航天历程 • 《飞向太空的航程》内容解析 • 中国航天人的精神面貌 • 《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影响与启示 • 结语
01
引言
主题简介
主题名称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主题领域
科技、历史、探索
主题内容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神舟五号载人 航天飞行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目 标是实现航天员的天地往返。
2003年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 五号飞船进入太空,中国成为世 界上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 。
月球探测工程
2004年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正式启动,旨 在探测月球表面和资源。
2013年
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实 现了首次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新热情, 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
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
通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宣传和推广,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中 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01
培养了青少年的科技素养
科学家和技术人员
他们默默奉献,为飞船的 成功发射和航天员的安全 保驾护航。
主题思想探讨
探索宇宙的勇气和决心
科技与人类未来的发展
通过杨利伟的太空之旅,展现了人类 对宇宙探索的勇气和决心,体现了科 技的力量和人类的智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宇宙的 探索将越来越深入,未来的发展空间 也将越来越广阔。
1964年
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 子弹,成为第五个拥有核 武器的国家。
东方红卫星发射
01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 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 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课《飞向太空的航程》ppt课件
03
主题思想探讨
人类对太空的向往与探索
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太空充满了好奇和向往,通过 各种方式尝试探索太空的奥秘。
科技发展的推动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得以实现飞向太空的梦 想,探索宇宙的未知领域。
太空探索的意义
太空探索不仅有助于人类认识宇宙,还推动了科技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与反馈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参 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 极性。
希望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建议教师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和写作 练习,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影响
科技进步改变生活
科技的快速发展为人类带来了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 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
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源短缺、环境问题 等,需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的关系
科技的进步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关注科技发展的 伦理和社会影响。
04
写作技巧分析
叙事手法分析
倒叙手法
文章开头先写出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 成功返回地球的壮丽场面,引发读者 的好奇心,然后才从头讲述中国航天 史的历程,使文章波澜起伏。
时间线索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从人造卫星到载 人航天,从1955年归国梦想到2003年 神舟五号发射,清晰地展示了中国航 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课《飞向 太空的航程》ppt课件
授课教师:
2024-01-04
目
CONTENCT
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建立”“研制”“新建”等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
▪ “建立”“研制”“新建”等词语准确而生动地描写了中 国航天人攻克一道道难题的情景:繁忙而有条不 紊,热情四溢而严谨踏实。透过这些词语,我们 仿佛可以看到航天人那忙碌的身影,也感受到共 和国的日益强大。
▪ (8)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万户的飞天尝试? ▪ 万户,是明朝人,一般认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试
(5)怎样理解“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 入了航天时代”这句话?
这短短的一句话,既写出了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人造 地球卫星后的喜悦,又充分激发了中国人的斗志。
▪ (6)“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 寓含什么深义?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天充满无限的希 望,作者饱含感情,点出1986年的春天 ,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寓含深义。 因为就在这年3月,邓小平批准了“863计 划”,对我国的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 剂的作用,使中国的航天研究工作蓬勃 展开,一个科学的春天不又来到了吗?
•飞天梦之三
敦煌飞天
▪ 敦煌地区约5OO多个石窟中,
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飞天,
是佛教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
。乾闼婆,紧那罗,原是古印度
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
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
部众神之一。乾闼婆的任务是在
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
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
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
▪ 作者立意的角度很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 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事件,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 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 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 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讲述, 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 更加突出。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神舟十号成功发 射
▪ (10)本文除了报道主要事件外,还运用了议论和抒情 ,请你找出几例,试着分析一下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 深化主旨,揭示本质。本文第三段“这是人类航天史上 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 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这样一议论使读者不仅看到了事实,而且领悟到这一 事实的重大现实意义,抓住这一点表现主题,就有新意 、有深度了。
▪ ①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清间数字,显示新闻的真实性的特点。
▪ 文中用了许多精确的时间数字,如:“1999年11月20日6 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 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 再如:“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 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 通讯与报告文学都具有文学性,后者比前者 的文学色彩更浓。
▪ 报告文学具有政论性,即它以明显的社会作 用为目的,是一种特殊宣传工具。通讯具有 评论性,即它必须对人或事作出评论。
雄潇洒走苍穹
▪ 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 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行文的? •时间顺序
• 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 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 闻真实性的特点。
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
容,有什么特别之处?
▪ 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 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 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激发读者的感情。“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 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 了近半个世纪”“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 日子”“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是议 论,也是抒情,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唤起大家 情感上的共鸣,提高了文章的鼓舞性。
▪ 小结:本文有哪些写作特点?
▪ (1)理解“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 的发射架”这句话的含义。
表面看,是写中国这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船
的时间和地点,实际上还蕴涵着作者的主观感情 ——祝福与自豪。“朝阳”预示着此次发射活动圆满
成功,也预示着共和国航天事业前途光明;“耸入 云天的发射架”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发射活动的壮观 气势,饱含着作者的自豪与敬佩之情。
前三段采用倒叙的手法,要写中国航天员飞入
太空的航程,先写这一航程的最终结果,振奋人心,
给人以鼓舞,并把读者的视野延伸到身边具体可感的
举国大事上,这样可以自然而然地引起作者和大家对
往事的回忆,引起下文。
▪ (4)“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句话是在写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之后,作者 发出的感叹,并且用逗号将“中国”两字隔开,意在强 调。读完此句,中国人都有一种时不我待之感。
写中国航天战胜技术难题的曲折过程。 6(—“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了太空的能力”)
写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 第三部分(最后四段),是新闻的结尾部分,把笔拉回到了现实
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 点明时间、地点、带读者进入 激动人心的场面与氛围中。
•神舟五号升空 •飞天梦终实现
•神舟一号至四号 •的顺利升空
•五十年代末开始对 •人造卫星的探索
•中国航天
•20世纪80年代”863”计划 •对中国载人航天的催化
•20世纪70年代中国 •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神六 多人飞行 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10月17日4时33分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神七 太空行走 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9月28日17时37分 航天员:翟志刚(执行太空行走)、刘伯明、景海鹏 神八 无人飞船 时间: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1月18日9时32分 神九 手控对接 时间: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6月29日10时03分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执行手控对接)刘洋(首位“神女”) 神十 首次应用性飞行 时间: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6月26日8时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
图利用火箭飞行的人。文中多次提到“万户飞天” 的尝试,说明航天飞行是中国人的理想,为实现 这一理想,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现在我们终 于能够将古人的理想变成现实了。
▪ (9)“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 了”一句应如何理解?
▪ “金色的秋日”有双关含义,一是实指,因为 十月份正是金秋;一是喻指,表明经过四十 多年的辛勤耕作,中国航天人终于迎来了收 获的秋天——发射载人飞船。从万户说到杨利 伟,表明中国人的航天之路非常曲折,但中 国人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而是在不断地走下 去。
▪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 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 一探索过程。
▪ 吃透文本
▪ 第一部分(1~3)是导语部分,点明这则新闻最主要、最有价 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 第二部分主体部分共分六层,是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作者 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
《飞向太空的航程》ppt课 件
•飞天梦之一
腾云驾雾,呼风唤雨,高居于碧霄之上, 逍遥于九重天外:这是龙的形象。中华民 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在我们的祖先心中 ,很早就产生了像神龙那样凌云御风、翱 翔天宇的渴望。
飞天梦之二:嫦娥奔 月
▪ 她美貌非凡,是后羿的妻 子,相传后羿是尧帝手下 的神射手。《淮南子.览 冥训》中说,后羿从西王 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嫦娥 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仙了 ,身不由己飘飘然地飞往 月宫之中,在那荒芜的月 宫之中度着无边的寂寞岁
▪ ③新闻语言的特点:具体形象、简练生动。
▪ 如:“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 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 霄……”描绘其状栩栩如生。
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 三者都强调真实性。
▪ 三者都具有时效性,消息最强、通讯较强、 报告文学较弱。
▪ 消息篇幅最短,通讯较长,报告文学最长。
平凡的音乐。
▪ 拔地而起:形容山峰、建筑物等从地面上陡然 耸起。
•课文结
构 ▪ 标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
▪ 电头: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 导语: •第1~3段 ▪ 主体: •第4~26段(背景4--26) ▪ 结尾: •第27-30段
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 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 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 发射的过程。
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介绍中国航天事业开始的背景。 2(—“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写中国制造卫星的历程。 3(—“一张张构思草图中”)写中国航天计划的早期准备。 4(—“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写航天计划开始实施的时代原因。 5(—“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翌(•y )年 )ì
橘(•jú )红色 斑斓(•lá n )
坚如磐(•pá n)石
遨 ( •á o )游
横亘(•gè ) 酝酿(n•niàn
g
▪ 解释词语 ▪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
勇气。作,振作。后泛指做事要趁鼓起劲头的 时候一口气干完。
▪ 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 苛刻:(条件、要求等)过于严厉,刻薄。 ▪ 尘封:放置已久,覆满灰尘。 ▪ 翌年:明年。 ▪ 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凡响,
根据结语部分,回答:
▪ 时间: 金色的秋日,9时10分 ▪ 人物: 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 ▪ 事件: 飞船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
志着发射成功。 ▪ 评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 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 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 疑难探究
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