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范最小地震剪力系数调整
PKPM新、旧规范版本之间的变化

返回列表查看: 2420|回复: 6PKPM新、旧规范版本之间的变化[复制链接][论坛转帖][博客转帖]petty-sun26主题听众40积分技术员土木币56•收听TA•发消息电梯直达主贴发表于 2006-4-6 12:50:35 |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本文介绍pkpm计算软件TAT,SATWE和PMSAP的新、旧规范版本之间的变化,这同时也是新旧规范(抗震规范、高层规程、荷载规范、混凝土规范〉的条文变化。
1,.风荷载风压标准值计算公式为:WK=βzμsμZ W。
其中:βz=1+ξυφz/μz在新规范中,基本风压Wo略有提高,而建筑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E、脉动增大系数ξ、脉动影响系数υ都存在减小的情况。
所以,按新规范计算的风压标准值可能比89规范大,也可能比89规范小。
具体的变化包括下面几条:1)、基本风压::新的荷载规范将风荷载基本值的重现期由原来的30年一遇改为50年一遇:新高规3.2.2条规定:对于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或特别重要的高层建筑,应按100年一遇的风压值采用。
2)、地面粗糙度类别:由原来的A、B、C类,改为A、B、C、D类。
C类是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类为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3)、凤压高度变化系数:A、B、C类对应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略有调整。
新增加的D类对应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最小,比C类小20%到50%4)、脉动增大系数:A、B、C类对应的脉动增大系数略有调整。
新增加的D类对应脉动增大系数比89规范小,约小5%到10%。
与结构的材料和形式有关。
5)、脉动影晌系数:在89高规中,脉动影响系数仅与地面粗糙度类别有关,对应A、B、C类的脉动影响系数分别为,0.48、0.53和0.63。
在新规范中,脉动影响系数不仅与地面粗糙度类别有关,而且还与建筑的高宽比和总高度有关,其数值都小于89高规。
如C类、高度为5Om、高宽D类,则小37%。
6)、结构的基本周期:脉动增大系数ξ与结构的基本周期有关(WoT12)。
地震剪力系数的控制和调整

配和耦合问题。最 主要的,利用激光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在宽 了显著的成效。通过上述对无损检测技术的运用研究发现,无损
带的范围之内提取信息,得到高时间分辨率和超短声脉冲。这种 检测技术对于我国经济的 长 远 发 展 有 着 非 常 重 要 的 意 义 。随着
激光超声检测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中的运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得 我国航空航天和军事工业中各种陶瓷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的
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重视。
应 用 ,无 损 检 测 技 术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无 损 检 测 领 域 特 别 是 在 技
检 测 出 工 件 材 料 内 部 的 强 度 特 性 ,这 便 是 射 线 无 损 检 测 技 术 的 基
(77) :87-89.
本原理。这种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它能够对于 [2] 丁 凯 .金 属 结 构 类 制 造 安 装 [M ].郑 州 :黄 河 水 利 出 版 社 ,
一些复杂、精密、小 型 的 锻 件 和 铸 件 ,进 行 尺 寸 检 测 和 缺 陷 检 验 。
第43卷 第 22期 20 17 年 8 月
S山HANXI西ARC建HITEC筑TURE
AVuogl..4
3 No.22
2017
•3 9 •
文章编号:1009-6825 (2017)22-0039-03
地震剪力系数的控制和调整
曲秀丽
(中化二建集团有限公司,山 西 太 原 030021)
001王亚勇,关于建筑抗震设计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讨论

上的成分中 也 存 在 失 真,而 且 在 对 加 速 度 记 录 进 行
零线修正、以及采用数字滤波将噪声滤去的同时,也
将地面运动实际存在的长周期分量滤去了。基于这
些记录所构建的设计反应谱,长周期成分严重缺失,
致使长周期结构抗震设计时,计算的地震作用偏小。
2. 3 长周期结构对加速度激励的响应迟钝和滞后
本文简要介绍《抗规》5. 2. 5 条编写的背景,并与 国外重要规 范 的 类 似 规 定 进 行 比 较,归 纳 长 周 期 结 构抗震设计要求满足最小楼层剪力系数限值所遇到 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以不同地震烈度区的某些 典型工程为例加以验证。
图 1 具有 1 个下降段的加速度反应谱 Fig. 1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 with
地震学研究和强震观测证明,强震情况下,地面 运动确定存在长周期分量,其周期可以长达 10 s 甚 至 100 s,地震震级从 5 级到 8 级,其地面运动傅里叶 振幅谱值在 10 s 周期处最大相差 不 超 过 40 倍,在
100 s 周期处,不超过 350 倍。在震级 M > 5 时,周期
在 3 s 以内,信噪比已经大到可以满足工程使用要求
作者简介: 王亚勇( 1943— ) ,男,福建福州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E-mail: yayongwang@ sina. com 收稿日期: 2012 年 9 月
37
0 引言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 以下 简称《抗规》) 5. 2. 5 对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作出 了规定。作为强制性条文,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一些 问题。例如,超高层建筑高宽比较大、结构整体刚度 偏小、结构基本周期较长时,计算的楼层最小地震剪 力较难满足规范要求。有的学者以同一幢超高层建 筑为例,当建筑位于Ⅳ类场地时,由于特征周期 Tg 较 长,计算得到地震剪力较大,容易满足规范要求; 如 果该建筑位于地质条件较好的Ⅰ类场地时,由于 Tg 较短,计算 得 到 地 震 剪 力 较 小,反 而 不 满 足 规 范 要 求。据此对《抗规》5. 2. 5 条产生质疑。对此,在国内 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工程界同行展开了讨论,提出了 不同看法。特别是对超限高层建筑和大跨空间等长 周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放宽限值[2]。
荷载组合和内力调整的先后顺序规范规定

荷载组合和内力调整的先后顺序01——规范规定规范的作用效应组合,一般建立在线弹性分析叠加原理基础上。
高规JGJ 3-2010在第5.6节《荷载组合和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正文和条文说明中首次将线形叠加予以明确,以符合《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的有关规定,区分线形分析和非线性分析的不同效应组合状况。
常规情况下,荷载效应组合仍以【线弹性分析叠加类型】为主,上述假定已成为中国绝大部分规范和教材解释荷载效应的默认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中国规范对结构总体地震作用工作性能、地震剪力分担及构件内力调整等内容做了详细规定,并且在结构分析之前需对【结构体系相关属性】进行定义,使荷载组合(实为“荷载效应组合”)时必须注意规范的这些内力调整,并且要关注调整的前后顺序。
一、非线性作用效应组合查《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第 8.2.4条:对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应采用作用的基本组合。
1、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可按下式确定:注:在作用组合的效应函数S(•)中,符号“∑”和“+”均表示组合,即同时考虑所有作用对结构的共同影响,而不表示代数相加。
2、当作用与作用效应按线性关系考虑时,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可按下式计算:注1.对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也可根据需要分别给出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2.可根据需要,从作用的分项系数中将反映作用效应模型不定性的系数γsd分离出来。
高规JGJ 3-2010条文说明:第5.6.1条和5.6.3条均适应于【作用和作用效应】呈【线性关系】的情况。
如果结构上的作用和作用效应不能以线性关系表述,则作用组合的效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的有关规定。
二、常规荷载组合【线形关系】2.1 规范规定以高规JGJ 3-2010为例。
第5.6.1条: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当荷载与荷载效应按线性关系考虑时,荷载【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第2项增加γL是新规范的调整。
关于剪重比不足的调整

位,内力,配筋才有意义。
关于剪重比不足的调整
1、三段的调整方法不同。 根据新《抗规》5.2.5条的条文说明,当结构底部总剪力小于规定时,则各楼层均需要进行调整,不能只调整不满足的楼层,按照条文说明,调整方法如下: 1)加速度控制段,即T1<Tg时,各楼层均需乘以同样大小的增大系数; 2)位移控制段,即T1>5Tg时,各楼层均需按底部的剪力差值放大楼层地震剪力; 3)速度控制段,即5Tg >T1>Tg时,则增加值应大于底部的剪力差值,顶部增加值取动位移作用和速度作用二者的平均值,中间各层的增加值可近似按线性分布。 2、举例,一栋十层建筑,底部剪力2000KN,顶部剪力1000KN,若底部计算需要放大至1.10倍, 1)如结构基本周期小于Tg,则各层乘以1.10倍放大系数即可; 2)如结构基本周期大于5Tg,则各层应放大2000x0.1=200KN,以上各层按各层剪力与200KN的比值,乘以放大系数,比如顶层需放大1.20倍. 3)如结构基本周期小于5Tg,但大于Tg,则顶层按前两种情况的平均值放大,第一种放大了1000x0.1=100KN,第二种放大了200KN,则应放大(100+ 200)/2=150KN,即顶层放大系数为1.15,中间各层按从底层的200KN到顶层的150KN差值线性分布,比如第九层就应当放大155KN,假设楼层地震剪力为1100KN,放大系数就是1.14。 按此条文说明,编制者对放大系数的规定如此详细,也暗示剪重比不足是不宜出现在底层的,而实际上大部分结构都是底层剪重比不足,必须对结构进行调整来满足剪重比的规定。 3、新版PKPM这样解释(原话):“10版按照抗震规范5.2.5条的条文说明,当首层地震剪力不满足要求需进行调整时,对其上所有楼层进行调整。且同时调整位移和倾覆力矩。”看来并没有分这三种情况详细计算。 4、至于为何分三种情况计算,我认为是考虑到周期越长、放大应越多的缘故。
PKPM地震作用调整如何设置

1)、最小地震剪力调整::新规范5.2.5条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的剪重比不应小于表5.2.5给出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λ。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2)、0.2Q0调整:新规范6.2.13条规定,侧向刚度竖向分布基本均匀的框一剪结构,任一层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和按框-剪结构分析的框架部分各楼层地震剪力中最大值1.5倍二者的较小值。
3)、边榀地震作用效应调整:新规范5.2.3条规定,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祸连计算时,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桶,其地震作用效应应乘增大系数。一般情况下,短边可按1.15采用,长边可按1.05采用:当扭转刚度较小时,宜按不小于1.3采用。软件未执行这一条。
4)、竖向不规则结构地震作用效应调整:新规范3.4.3条规定,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新高规5.1.14条规定,楼层侧向刚度小于上层的70%或其正二层平均值的80%时,该楼层地震剪力应乘1.15增大系数;新规范3.4.3条规定,坚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乘以1.25-1.5的增大系数。
5〉、转换梁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调整:新高规10.2.23条规定,转换梁在特一级和一、二级抗震设计时,其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分别放大1.8、1.5、1.25倍。
6)、框支柱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调整:新高规10.2.7条规定,框支柱数目不多于10根时:当框支层为1一2层时各层每根柱所受的剪力应至少取基底剪力的2%当框支层为3层及3层以上时,各层每根柱所受的剪力应至少取基底剪力的3%:框支柱数目多于10根时,当框支层为1一2层时每层框支柱所承受剪力之和应取基底剪力20%,当框支层为3层及3层以上时,每层框支柱所承受剪力之和应取基底剪力3。她框支柱剪力调整后,应相应调整框支柱的弯矩及柱端梁的剪力、弯矩,框支柱的轴力可不调整。
剪重比不满足规范要求时怎么调整

剪重比不满足规范要求时怎么调整
剪重比不满足规范要求时怎么调整
1、程序调整:当剪重比偏小但与规范限值相差不大(如剪重比达到规范限值的80%以上)时,可按下列方法之一进行调整:1)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SATWE按抗规5.2.5自动将楼层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中输入大于1的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3)在SATWE的“地震信息”中的“周期折减系数”中适当减小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结构调整:当剪重比偏小且与规范限值相差较大时,宜调整增强竖向构件,加强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1。
抗规2010新变化

2010《抗震》新规范变化常用条文及注意事项一、基本规定:1、青岛市设计地震分组由第二组变为第三组,相应的地震作用计算比旧规范放大12.5%左右。
设计任何地区工程时,要注意查新规范附录A,不能想当然,因为大部分地区设计地震分组都有变化。
2、山区建筑的场地和地基基础设计时应注意参照《抗震》规范335 条的条文说明,特别是要注意边坡附近的建筑基础应进行抗震稳定性设计。
3、竖向不规则(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建筑,2010规范做如下改进:1)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刚【J度越小,取值越大(3.442 )。
2)提高了不落地构件传给框支梁的地震内力的增大系数(1.25~2.0 )(34421)。
3)为防止落地墙太少,明确落地墙承担地震倾覆力矩,不得小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6.1.9.4)。
4)将框支柱承受的最小地震剪力之和不应小于本层地震剪力20%,改为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 ( 6.2.10.1 )。
4、《抗震》规范3.9.2.2条,旧规范抗震等级为一、二的框架结构, 新规范改为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框架(框架梁、框架柱、框支梁、框支柱、板柱-抗震墙的柱)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注:框架结构仅指纯框架结构一种结构形式;框架指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框支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板柱-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5、《抗震》规范3.9.3条,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不低于HRB400级的热扎钢筋,也可以采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HRB335级热扎钢筋(建议纵筋用三级钢);箍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不低于HRB335级的热扎钢筋(不再推荐箍筋采用HPB235 级钢筋,仅仅是现有生产的HPB235级钢筋可以继续作为箍筋使用)6、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抗震墙不宜超过C60。
7、《抗震》规范3.9.7条,对于抗震等级一级的墙体和转换层楼板与落地混凝土墙体交接处,宜验算水平施工缝截面的受剪承载力,按照条文说明的公式计算。
中国规范的结构内力调整

中国规范的结构内力调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继续采用“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弱构件”的设计思想,依据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决定结构抗震等级;然后按抗震等级对结构构件设计内力进行调整。
在该规范中,结构抗震等级分为四级(一、二、三和四级)。
高层规程根据高层建筑的自身特点又做了一些补充规定,增加了特一级。
各抗震等级的梁、柱均对组合内力设计值进行不同系数的调整,用来限制大震下塑性铰区出现部位,避免或减少脆性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加强柱根部推迟塑性铰形成,控制倒塌,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1. 内力调整的分类高层建筑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经过结构分析计算,求得各构件的内力标准值,再进行各种修正和调整得到设计值。
内力修正和调整一般分为两类。
第一类属于结构整体内力调整,主要包括:楼层最小地震力限值控制、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框剪结构中框架部分所受地震总剪力的调整及框支转换层中框支柱地震剪力的调整等。
这类调整的特点是,在不满足规范的某些规定时才进行调整,而且调整的部位和调整系数的大小一般均需在计算后才能确定。
第二类则是梁、柱的构件内力或组合内力的调整。
此类调整的部位明确,调整系数的大小可根据抗震等级确定。
2. 内力调整的方法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给出了各种内力调整的表达式。
这类调整又分以下3种情况:⑴直接在柱端标准内力弯矩组合值上乘以增大系数。
⑵对内力组合中的个别工况内力进行调整,例如框支柱的轴力调整只对地震作用下的轴力进行。
此时,在对各工况内力组合之前,先把地震轴力进行放大后再组合。
⑶框架梁的剪力调整,只是对梁两端的固端弯矩引起的剪力进行调整,而对后迭加的竖向荷载引起的简支梁剪力不加调整。
3. 内力调整系数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划分。
根据结构类型、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可以决定结构的抗震等级。
############################################################################### ######### %%%%%%%%%%%%%%%%%%%%%%%%%%%%%%%%%%%%%%%%%%%%%%%%%%%%%%% %%%%在利用结构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得到构件内力后,应按中国相关规范进行如下步骤的内力调整:㈠首先进行结构整体内力调整——地震作用调整①最小地震剪力调整::新规范5.2.5条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的剪重比不应小于表5.2.5给出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λ。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强制性条文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强制性条文1.0.2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4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3.1.1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
3.3.1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3.3.2 建筑场地为I类时,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丙类的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3.4.1 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
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3.5.2 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 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7.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7.4 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9.1 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3.9.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O,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
《抗震规范》主要修订条文

14、提高框架部分作为二道防线的设计要求
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任一层框架 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地震剪力应乘以增大系数。侧向 刚度沿竖向分布基本均匀时,增大后的剪力值不应小于 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和按框架–抗震墙结构、框 架-核心筒结构侧向刚度分配的框架部分各楼层地震剪力 中最大值1.5倍二者的较小值,且不得小于结构底部总地 震剪力的15%。
3 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分析,阻尼比可取0.05。
现行《抗规》阻尼比取值: 不超过12层时取0.035;超过12层时取0.02;在罕遇地震
下的弹塑性分析,阻尼比可取0.05。
20、增加钢框架结构梁端塑性铰外移时 “强柱弱梁”验算要求
↓↓
21、明确抗侧力构件的连接的弹性设计要求
① 连接的弹性设计:连接的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小于
① 二道防线的要求(应做双重体系) 钢框架部分除伸臂加强层及相邻楼层外的任一楼层
按计算分配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 且不小于结构总地震剪力的25%和最大楼层地震剪力1.8 倍二者的较小值。
钢框架部分按刚度计算分配的最大楼层地震剪力, 不宜小于结构总地震剪力的10%。当小于10%时,核心筒 的墙体,在底部加强部位应承担全部地震作用,其他部 位承担的地震作用应增大不少于10%;墙体构造的抗震等 级应提高一级,一级时应适当提高。
11、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调整
① 提高框架结构的抗震措施,30m→24m ② 核心筒-外框结构的高度低于60m时,其抗震
等级允许按框剪结构确定 ③ 框剪、抗震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以24m
为界降低一级(四级不降) — 近年来,禁用粘土砖使低层的框剪结构和多层抗
震墙结构应用增多
④ 高度>35m的板柱-抗震墙结构,抗震等级提高
剪重比不足时的调整方法

剪重比不足时的调整方法简单论述了剪重比控制的重要性,分析了剪重比不满足规范要求的原因,总结了设计时调整方法。
标签:剪重比;侧移刚度;地震剪力;平动系数剪重比是结构计算时的一个重要控制指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5.2.5条对其作了详细的规定。
条文解释强调:(1)当底部总剪力相差较多时,结构的选型和总体布置需重新调整,不能仅采用乘以增大系数方法处理。
(2)只要底部总剪力不满足要求,则结构各楼层的剪力均需要调整,不能仅调整不满足的楼层。
(3)满足最小地震剪力是结构后续抗震计算的前提,只有调整到符合最小剪力要求才能进行相应的地震倾覆力矩、构件内力、位移等等的计算分析;即意味着,当各层的地震剪力需要调整时,原先计算的倾覆力矩、内力和位移均需要相应调整。
(4)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其计算的总剪力也需符合最小地震剪力的要求。
(5)本条规定不考虑阻力比的不同,是最低要求,各类结构,包括钢结构、隔震和消能减震结构均需一律遵守。
由以上5条说明可以看出剪重比计算指标的重要性,但是计算模经常会遇着剪重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当其不满足规范要求时就应该进行必要的调整。
对于需调整楼层层数较少(建议为不超过楼层总数的1/10,也有文章建议为1/3),且“剪重比”与规范限值相差不大(不小于规范限值的80%,或地震剪力调整系数不大于1.2),可通过地震力放大系数来满足规范要求。
当剪重比不满足的层数较多时说明结构布置不合理,需作调整。
我们首先想到的调整方法是对结构刚度进行加大,进而加大地震剪力,计算结果是剪重比不足的楼层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有时反而有所减小。
根据抗规条文解释,结构剪重比的要求是基于“振型分解反應谱法”在结构基本周期大于3.5s时,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可能偏小的情况,为保证结构的安全而考虑的。
这并不是简单的局部刚度或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而是规范针对上述情况对“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修正,即规定了水平地震作用的最小值。
新抗震规范变化内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相对于GB50011-2008变化条文一、第3章新增3.10节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3.10.3明确给出了中震(即设防烈度)计算的αmax值:6度——0.12;7度(0.10g)——0.23;7度(0.15g)——0.34;8度(0.20g)——0.45;8度(0.30g)——0.68。
二、4.1.6条,将场地类别中的I类细化为I0和I1两个亚类。
修订原因是考虑到剪切波速为500-800m/s的场地还不是很坚硬,将此种场地定为I1类,硬质岩石场地定为I0类。
相应地,表5.1.4-2提供了这两种场地类别的特征周期值,其中I1类的特征周期值与2001规范中I类场地的周期值相同。
三、5.1.4条:1. 增加了6度罕遇地震的αmax值。
2. 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01规范只是在计算8度、9度的罕遇地震才有此要求,现要求扩大至各种地震烈度。
此条对超限审查的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等有影响。
四、5.1.6条,修改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曲线的表达式表面上没有变化,但其中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γ、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及阻尼调整系数η2的公式均有变化。
五、5.2.5条,增加了6度地震计算的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要求,01规范只对7-9度有要求。
六、6.1.1条,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有所调整。
1. 注4明确表中的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结构,异形柱结构的适用高度应以异形柱规范为准。
2. 8度地震的适用高度分为0.2g和0.3g两种要求。
3.框架结构适用高度有所降低。
4. 板柱-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增大较多。
七、6.1.2条抗震等级,增加了24m作为抗震等级划分的高度分界。
八、6.1.3条第3款修改: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
6.1.3条第4款条文说明,明确了乙类建筑按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的方法,是按照提高一度查表6.1.2确定抗震等级,按抗震等级采取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
[知识]新规范最小地震剪力系数调整
![[知识]新规范最小地震剪力系数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3403c935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8.png)
新抗规:5.2.5 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其条文说明:5.2.5 由于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段下降较快,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5s的结构,由此计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
而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动态作用中的地面运动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的破坏具有更大影响,但是规范所采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尚无法对此作出估计。
出于结构安全的考虑,提出了对结构总水平地震剪力及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最小值的要求,规定了不同烈度下的剪力系数,当不满足时,需改变结构布置或调整结构总剪力和各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使之满足要求。
例如,当结构底部的总地震剪力略小于本条规定而中、上部楼层均满足最小值时,可采用下列方法调整:若结构基本周期位于设计反应谱的加速度控制段时,则各楼层均需乘以同样大小的增大系数;若结构基本周期位于反应谱的位移控制段时,则各楼层i均需按底部的剪力系数的差值△λ0增加该层的地震剪力——△F Eki=△λ0G Ei;若结构基本周期位于反应谱的速度控制段时,则增加值应大于△λ0G Ei,顶部增加值可取动位移作用和加速度作用二者的平均值,中间各层的增加值可近似按线性分布。
需要注意:①当底部总剪力相差较多时,结构的选型和总体布置需重新调整,不能仅采用乘以增大系数方法处理。
②只要底部总剪力不满足要求,则结构各楼层的剪力均需要调整,不能仅调整不满足的楼层。
③满足最小地震剪力是结构后续抗震计算的前提,只有调整到符合最小剪力要求才能进行相应的地震倾覆力矩、构件内力、位移等等的计算分析;即意味着,当各层的地震剪力需要调整时,原先计算的倾覆力矩、内力和位移均需要相应调整。
④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其计算的总剪力也需符合最小地震剪力的要求。
⑤本条规定不考虑阻尼比的不同,是最低要求,各类结构,包括钢结构、隔震和消能减震结构均需一律遵守。
扭转效应明显与否一般可由考虑耦联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结果判断,例如前三个振型中,二个水平方向的振型参与系数为同一个量级,即存在明显的扭转效应。
GB50011-2010(2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

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系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进行局部修订而成。
此次局部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5》以及民政部发布2015年行政区划变更公报,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实施以来各方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部分条款进行文字性调整。
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对具体修订内容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与相关标准进行协调,最后经审查定稿。
此次局部修订,共涉及一个附录和10条条文的修改,分别为附录A和第3.4.3条、第3.4.4条、第4.4.1条、第6.4.5条、第7.1.7条、第8.2.7条、第8.2.8条、第9.2.16条、第14.3.1条、第14.3.2条。
本规范条文下划线部分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次局部修订的参编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主要起草人员:黄世敏王亚勇戴国莹符圣聪罗开海李小军柯长华郁银泉娄宇薛慧立主要审查人员:徐培福齐五辉范重吴健郭明田吴汉福马东辉宋波潘鹏苏建军3.4.3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平面、竖向不规则性,应按下列要求划分:1混凝土房屋、钢结构房屋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存在表3.4.3-1所列举的某项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3.4.3-2所列举的某项竖向不规则类型以及类似的不规则类型,应属于不规则的建筑:表3.4.3-1平面不规则的主要类型不规则类型定义和参考指标扭转不规则在具有偶然偏心的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两端抗侧力构件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的最大值与平均值的比值大于1.2,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凹凸不规则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楼板局部不连续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表3.4.3-2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不规则类型定义和参考指标侧向刚度不规则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或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楼层承载力突变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2砌体房屋、单层工业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大跨屋盖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平面和竖向不规则性的划分,应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与剪重比最小剪力调整谁先谁后问题的三种见解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与剪重比最小剪力调整谁先谁后问题的三种看法高规与抗规对薄弱层的规定不同之处在于高规规定地震剪力增大系数为1.25;而抗规为“不小于1.15”。
首先列出让大家存在理解差异的两段话:《高规》4.3.12条文说明:《抗规》5.2.5条文说明主要存在的看法及其依据如下:1认为先调整到剪重比要求的最小剪力,再按薄弱层调整。
依据是《抗规》条文说明③中“满足最小地震剪力是结构后续抗震计算的前提”以及“对于存在竖向不规则的结构,突变部位的薄弱楼层,尚应按本规范3.4.4条规定,再乘以不小于1.15的系数”这个系数指的是薄弱层地震剪力的增大系数。
有部分人认为薄弱层地震剪力增大系数与薄弱层剪重比调整剪力系数应该是相互响应的,旧《高规》薄弱层地震剪力增大系数为1.15,与《抗规》条文说明相合,新规范改为1.25后,薄弱层剪重比剪力系数未改变,不严谨。
2认为应先调整薄弱层,再判断剪重比。
依据是《高规》条文说明“……该层剪力放大1.25倍后仍需满足……”而《抗规》条文说明③中“后续抗震计算”指的是“地震倾覆力矩、内力和位移等”的计算分析。
可理解为剪重比调整是对地震剪力调整的最后一步验算,犹如出厂检验。
3 认为两个调整不分先后,各调各的,双控。
依据是《高规》条文说明可理解为满足薄弱层调整的同时也得满足剪重比的最低要求,两者均对初始地震剪力进行调整,最后谁大取谁。
而《抗规》条文说明③中理解为仅泛泛指出地震剪力调整好之后才可进行下一步计算。
《抗规》条文说明中“再乘以不小于1.15的系数”,根据上下文连续性,这个1.15应该指的是λ再乘以不小于1.15的系数,整段话均在说明λ的取值缘由。
由于规范条文说明并未明确指出调整顺序,上述三种看法可谓是公婆都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下面就结合三种调整的结果说说我的理解:1.先调整剪重比,再以调整后剪力根据薄弱层放大;这种方法对于薄弱层,无论处于中层底层,初始地震剪力不满足剪重比时,就要在规定的最小地震剪力基础上再进行放大,这种调整其最终剪力放大了较多。
剪重比的要求及调整方法

参数或因素 有效质量系数
周期折减系数 荷载
按抗规5.2.5调整 调整结构
全楼地震作用放大 系数
内容
剪重比不满足要求时,要检查有效质量系数是否达到90%,若没有达到: ①查看振型数是 否足够;②查看是否有局部振动,改变布置,去掉局部振动,重要的部位需要进行加强。
选取允许范围内的最小的周期折减系数。
精细化荷载类别,减少荷载,特别是结构恒载。
备注 注1
注2
备注:
• 局部振动是实际存在的,要过滤掉的是对其它指标的判断有干扰作用的局部振动。查看局部振动 的方法:①查看结构空问振型简图,查看是否有局部振动;②采用强制刚性楼板,过滤掉局部振 动,如果结构计算结果显示有效质量系数满足要求,说明存在影响有效质量系数的局部振动。
• 荷载的增加会减小剪重比,因此适当的控制荷载可以使计算结果更容易满足规范要求。
地震剪力未按抗规调整
地震剪力按抗规调整
调整后弯矩:调整前弯矩
地震剪力未按抗规调整
地震剪力按抗规调整
SATWE结果
调整后剪力:调整前剪力
Page 5
剪力系数调整与梁弯矩的调整
分析: 1.“ 调 整 楼 层 地 震 剪 力 后 不
调整框架梁及连梁的梁端弯 矩”,SATWE和PMSAP均未执行。
2. “调整楼层地震剪力后不 调整框架梁及连梁的梁内力”, 造成梁柱节点处内力不平衡是 否合适有待商榷。
剪重比的要求及调整方法
Page 1
规范要求 :
5.2.5 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Page 2
对规范规定的理解一
1.对长周期结构(T1>3.5s)计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较小, 同时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动态作用中的地面运动速度和位移对结构 的破坏具有更大的影响,反应谱只反应加速度对结构的影响,对长周 期结构往往是不全面的,出于结构安全的考虑,对结构总水平地震剪 力及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进行楼层最小剪力限制,反映地震作用不确 定性及地面地震运动速度、位移对结构的作用影响,以弥补加速度反 应谱计算方法的不足。剪重比与地震影响系数由内在联 系:λ=0.2αmax。
剪力调整系数

剪力调整系数剪力调整系数是结构工程中一个重要的设计参数。
它是指结构设计中考虑地震作用时,为提高结构抗震性能而对结构剪力进行调整的一个系数。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剪力调整系数的相关知识。
一、剪力调整系数的作用地震是结构工程设计中需要特别考虑的因素,而地震作用的主要效应是剪力。
在结构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结构的抗震性能,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为了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师需要对结构剪力进行调整。
这个调整系数就是剪力调整系数。
剪力调整系数的作用在于通过调整结构的剪力,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从而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更加安全可靠。
剪力调整系数的计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一般来说,剪力调整系数与结构的抗震性能、地震烈度、结构形式、结构材料、结构高度等因素有关。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需要结合结构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三、剪力调整系数的应用剪力调整系数在结构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结构的抗震性能,从而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同时,剪力调整系数也可以作为评估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
四、剪力调整系数的影响因素剪力调整系数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结构的抗震性能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抗震性能越好的结构,其剪力调整系数一般也会相应地较小。
此外,地震烈度、结构形式、结构材料、结构高度等因素也会对剪力调整系数产生影响。
五、剪力调整系数的实际应用剪力调整系数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结构设计和抗震评估中,剪力调整系数被广泛用于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此外,在结构加固和改造中,剪力调整系数也被用于确定加固和改造的方案。
六、剪力调整系数的局限性剪力调整系数虽然在结构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剪力调整系数的计算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容易出现误差。
另一方面,剪力调整系数只能作为一种评估结构抗震性能的指标,不能完全代表结构的抗震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抗规:
5.2.5 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其条文说明:
5.2.5 由于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段下降较快,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5s的结构,由此计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
而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动态作用中的地面运动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的破坏具有更大影响,但是规范所采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尚无法对此作出估计。
出于结构安全的考虑,提出了对结构总水平地震剪力及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最小值的要求,规定了不同烈度下的剪力系数,当不满足时,需改变结构布置或调整结构总剪力和各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使之满足要求。
例如,当结构底部的总地震剪力略小于本条规定而中、上部楼层均满足最小值时,可采用下列方法调整:若结构基本周期位于设计反应谱的加速度控制段时,则各楼层均需乘以同样大小的增大系数;若结构基本周期位于反应谱的位移控制段时,则各楼层i均需按底部的剪力系数的差值△λ0增加该层的地震剪力——△F Eki=△λ0G Ei;若结构基本周期位于反应谱的速度控制段时,则增加值应大于△λ0G Ei,顶部增加值可取动位移作用和加速度作用二者的平均值,中间各层的增加值可近似按线性分布。
需要注意:①当底部总剪力相差较多时,结构的选型和总体布置需重新调整,不能仅采用乘以增大系数方法处理。
②只要底部总剪力不满足要求,则结构各楼层的剪力均需要调整,不能仅调整不满足的楼层。
③满足最小地震剪力是结构后续抗震计算的前提,只有调整到符合最小剪力要求才能进行相应的地震倾覆力矩、构件内力、位移等等的计算分析;即意味着,当各层的地震剪力需要调整时,原先计算的倾覆力矩、内力和位移均需要相应调整。
④采用
时程分析法时,其计算的总剪力也需符合最小地震剪力的要求。
⑤本条规定不考虑阻尼比的不同,是最低要求,各类结构,包括钢结构、隔震和消能减震结构均需一律遵守。
扭转效应明显与否一般可由考虑耦联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结果判断,例如前三个振型中,二个水平方向的振型参与系数为同一个量级,即存在明显的扭转效应。
对于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结构,剪力系数取0.2αmax,保证足够的抗震安全度。
对于存在竖向不规则的结构,突变部位的薄弱楼层,尚应按本规范3.4.4条的规定,再乘以不小于1.15的系数。
本次修订增加了6度区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根据条文说明(黑色加粗部分)的说明,新抗规的调整方法汇总如下:
λ为规范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λi 第i层计算剪力系数
λ0 基底计算剪力系数
λn 顶层计算剪力系数
Geki 为i层及以上各楼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得累加。
Gek0 为基底以上各楼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得累加,即全楼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Gekn 为顶层重力荷载代表值;
Feki 为i层楼层剪力计算值
FFeki 为调整后的楼层剪力值
Fek0 为基底剪力计算值
FFek0 为调整后的基底剪力值
Fekn 为顶层剪力计算值
FFekn 为调整后的顶层剪力值
对需要调整的结构,按规范调整的方法如下:
当此第1平动周期小于等于特征周期Tg(位于反应谱加速度控制段);
采用全楼统一的放大系数K K=λ/λ0
则:
FFek0=K*Fek0=K*λ0 * Gek0
FFeki=K*Feki=K*λi * Geki
FFekn=K*Fekn=K*λn * Gekn
当此第1平动周期大于特征周期5Tg(位于反应谱位移控制段);
采用底部剪力的差值增加△Feki=△λ0*Geki
△λ0=λ-λ0
FFek0=△Fek0+ Fek0=△λ0*Gek0+λ0*Gek0=(△λ0+λ0)*Gek0=λGek0
FFeki=△Feki+ Feki=△λ0*Geki+λi*Geki=(△λ0+λi)*Geki=(λ-λ0+λi)Geki
FFekn=△Fekn+ Fekn=△λ0*Gekn+λn*Gekn=(△λ0+λn)*Gekn=(λ-λ0+λn)Gekn (可以看出,底部增加,这和前面是一样的)
当此第1平动周期大于特征周期Tg小于等于特征周期5Tg(位于反应谱速度控制段)。
需要增加值大于按底部剪力的差值增加量△λ0*Geki,根据条文说明的,顶层增加的量取上面二者的平均值:
即[K*λn * Gekn + (λ-λ0+λn)Gekn]/2
底部增加,FFek0= K*λ0 * Gek0
中间层,则按线性插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