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教学内容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情感升华:
结合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本节课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本节课内容,强调本节课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1) 阅读材料:《探索历史》杂志中关于我国科技发展历程的专题文章,了解我国科技事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视频资源:CCTV-10的《科技创新之路》系列节目,观看科学家们是如何进行科研探索的,领略科技创新的魅力。
(3) 科普书籍:推荐学生阅读《科学的极致》、《未来科技》等科普书籍,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未来趋势。
4.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专家讲座、研究性学习等。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本节课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网络、历史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白板等。
2.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历史学科教学平台等。
3. 信息化资源:与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相关的电子教材、在线课程、教学课件等。
人教版八下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的成就课件(共34张ppt)
18、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列宁
19、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列夫· 托尔斯泰
20、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赞科夫
21、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翰· 贝勒斯
2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培根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探究点
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意义及研制成功的原因
素材一:1964年10月16日14时40分,随着主操作员韩云梯有力地按下最后一个按钮, 在一段短暂的寂静之后,巨大的蘑菇云在罗布泊上空隆隆升起——中国第一颗原子 弹爆炸成功!同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 毁核武器;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1)依据素材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
要研制原子弹。
【答案】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世 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为了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并打破帝国 主义的核垄断、解除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从而维护世界和平。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素材二:这颗卫星重173千克,比苏、美、法、日四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重量的总和还要重。这颗卫星发射上天以后,运行情况良好,各种仪器 工作正常,绕地球一周只需114分钟。卫星上不断地播放《东方红》乐 曲,通过电波传遍世界。 (2)根据素材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这颗卫星发射成功的历史意义。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原子弹研制成功后,外国有人嘲笑我们 “有弹无枪”,即没有运载工具。 美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导弹的研制, 用了13年。所以,美国估计我国至少要花10 年才能研制出导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教案: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 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 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业负担的压力之下,不太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 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 籼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不够理解。
教学目标
基础 了解 以邓稼先、袁隆平和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为人类幸福安康做出的动人事迹
知识 掌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文化成就
阅读资
能 力料
有效利用教材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
训 获 取 信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练 过息
第2页/共4页
技工作者,尤其是许多毅然归国的海外华裔科学家们热情投入、无私奉献。③1988 年,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教师总结:我国在高科技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技 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 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 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 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
人教版八下历史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课件 (共22张PPT)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8/32021/8/3August 3,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32021/8/32021/8/32021/8/3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 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 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 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两弹一星”: (1)成就: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屠呦呦领奖
2.青蒿素 (1)概况: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
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
东
红
方
岩
红
茶
青
馆
春
之
歌
一三一 探究点: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
文学领域出花齐放 ”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
发射:2012年6月16日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
10、神舟十号:从“试运行”到“正常运营” 发射:2013年6月11日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11、神舟十一号:太空中期驻留试验
发射:2016年11月17日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嫦娥探月工程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 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 “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1、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 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 2、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 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3、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 远表示,探月工程正在进行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 的月面勘测任务。 4、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 5、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 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
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 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设计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方针;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2.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
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
截至2018年9月12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44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2019年3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总工程师、研究员姜鹏接受专访时说道,和天马望远镜团队合作,首次成功实现联合观测,这标志着FAST具备了联合组网观测的能力。
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在科学技术上面有哪些成就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二)、讲授新课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1)、原子弹的成功研制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2)、原因:材料一:杜鲁门把眼镜一扔:“要对中共军队使用一切武器!”有记者问:“请问:包括原子弹吧?”他把眼镜一摘:“你听懂了吗!一切,懂吗!”材料二:“中国要是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要欺负我们。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内容包括“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青蒿素的提取、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的建立、教育事业的发展、文艺作品的繁荣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具体成就方面,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科技原理和名词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难点的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和愿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主要成就。
2.教学难点:科技成就背后的原理和过程,以及一些专业名词的概念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与提问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科技成果,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代表性成就,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下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案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2、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解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点:“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
学习难点: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原因。
课文解读:知识点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一、“两弹一星”:1、“两弹一星”的含义:是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两弹一星”成就: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②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③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3、取得“两弹一星”成就的原因: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
4、“两弹一星”成就的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延伸意义:反映了我国的科技实力,体现了我国在世界科技发展潮流中的前沿地位显著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及综合国力,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美国加紧反华的背景下,对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意义深远。
5、“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民族精神。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课件
南非规定,在公交车上华人是不允许坐在前排的,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在南非的中国人获得了坐在前排的 资格,因为能研究出原子弹的国家都是优秀的国家。
阅读材料,分析“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有什么意义?
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 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本质,教
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 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
幻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 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莫言 《诺
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就
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成果丰富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牛刀小试
A 1.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 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 100强”。2005年莫言的《檀香
分狂热的,七十年代的人是相当胆怯的,八十年 代的人是察言观色的,九十年代的人是极其邪恶 的。——莫言 《生死疲劳》
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 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教育也如此,所
二、杂交水稻和青蒿素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国防建设》教案 新人教版
第18课国防建设【课标内容】(1)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2)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建国初期国际国内的形势,探究加强军队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介绍“二战”后国际尖端武器装备发展的概况及我国受到的核威胁,了解中国发展核武器的迫切性,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第二炮兵部队发展的有关史实,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论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各种文字及音像资料,使学生了解人民海军、空军建立时的国际国内背景以及人民军队向多军种多兵种合成化发展的史实。
(2)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二战”后国际核武器的发展及我国受到的核威胁,认识到我国发展核武器是出于自卫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3)分析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特点、作用,认识到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在不断得到增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建立的背景及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军队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有力保障,培养学生热爱人民军队的思想感情,增强国防意识。
(2)通过学习科技强军及尖端武器发展的史实,培养学生为祖国的经济的经济发展、维护和平而刻苦学习的信念。
(3)通过了解我国国防事业发展过程及其重大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课前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解放战争期间,由于我军缺乏海、空武装,国民党陆军残部在海、空军掩护下大量从海上逃跑、撤到台湾,并占领没海岛屿的资料。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一、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的建立1、建立的背景、原因要求学生阅读课本,讨论人民海军、空军的背景和原因。
教师归纳:⑴解放战争尚未取得彻底胜利⑵要追歼海上残敌,解放沿海岛屿⑶国民党妄图卷土重来⑷帝国主义侵略的威胁。
2、人民海军、人民空军的建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了解海、空军成立的时间。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具体成就,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领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相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
3.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领域的成就。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成就,进行分享。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案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一、教学目标1、能够简单说出“863”计划出台的经过;了解“863”涉及的领域、总体目标及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影响;搜集资料、列举计算机网络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便利;了解信息技术的一些知识,增强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技能。
2.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或调查等方式检索和收集“863”研究成果,提高收集、整理和展示有效信息的能力;想象高科技发展的未来,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
3、感受科学无所不在,科学创造奇迹;认识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竞争意识;培养勤奋学习、热爱科学的情感,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用科技知识创造美好明天的理想;培养正确的计算机网络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863计划的制定。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制定863计划的必要性。
3、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问答法(二)教授新课程:863计划是怎样制定出来的?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二)”,走进863,感受高科技带给我们的幸福和思考。
863计划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19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以广泛使用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
在这场工业革命中,尤为突出的美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
这表明,哪个国家在科技革命中具有优势,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以原子能、计算机、航空航天技术和生物工程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美国开始。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科技成就、教育成就、文艺成就和体育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具体成就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等方面的深入了解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教学难点:对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成就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成就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相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成就的图片、视频等。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内容包括“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成就方面了解不多,对于这些领域的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感受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掌握“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典型实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 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方针;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2.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
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
截至2018年9月12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44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2019年3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总工程师、研究员姜鹏接受专访时说道,和天马望远镜团队合作,首次成功实现联合观测,这标志着FAST具备了联合组网观测的能力。
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在科学技术上面有哪些成就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二)、讲授新课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1)、原子弹的成功研制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2)、原因:材料一:杜鲁门把眼镜一扔:“要对中共军队使用一切武器!”有记者问:“请问:包括原子弹吧?”他把眼镜一摘:“你听懂了吗!一切,懂吗!”材料二:“中国要是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要欺负我们。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件(19张PPT)
亲美英派:宋子文、宋美龄等竭力主张和平解决。维
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和英美在华利益。
日 本 亲亲英日美派————何宋应美钦龄
英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共的态度和努力 中共的努力 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周恩来赴西安谈判
恩来,你是我 的部下,你应 该听我的话。
只要蒋先生能够停止内战,一致 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 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 先生的指挥。
西安事变
时间 地点 发动者 目的 经过 结果
意义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 张学良、杨虎城 逼迫蒋介石抗日 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 和平解决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日本:挑拨亲日派扩大内战,以便扩大侵略中国
地。与该建筑物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B )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2.歌词:“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 我的家乡……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 A )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面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全面反攻阶段
②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把我们从牢狱中解放出 来,也正因为如此,对于事变的领导者, 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中共一直怀 着特殊的尊重与感激之情。
——毛泽东
本课小结: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从
九 一 八
日本 九一八事变 侵略 (1931.9.18)
建立伪满洲国 (193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2003年神舟五号往返成功
C.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2008年神舟七号往返成功
知识点2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5.右图人物是一位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他的杰出贡献印证了“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光辉论断。他是( D)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袁隆平
6.爱国主义需要激情的表达,更需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袁隆 平在水稻培育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被人们誉为( C) A.“最可爱的人” B.“铁人” C.“杂交水稻之父” D.“两弹元勋” 7.下列人物中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是( C) A.袁隆平 B.王进喜 C.屠呦呦 D.焦裕禄
旅。 (2)2003年10月,_____杨__利__伟___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往返成功,我国成为世 界上第_____三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______神__舟__七__号__升入太空,航天员_______翟__志__刚_成功完 成出舱任务,实现了_______太__空__行__走___。
(2)成果: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长篇小说 《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2.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 (1)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 (2)2012年,中国作家______莫__言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0.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研 水平、教育水平等硬实力。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有( B) ①袁隆平 ②莫言 ③屠呦呦 ④邓稼先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4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向试验 现场发贺电指出:“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 击。”
知识点3 文化事业的发展
8.为了繁荣文艺和科学事业,1956年,党提出的方针是( C)
A.“八六三”计划
B.“兼容并蓄”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科教兴国”
9.对于下图“吃饭靠两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D) A.好政策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科学技术指籼型杂交水稻 C.“政策”与“技术”都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体现出人们依然受个人崇拜思潮的影响
(2)影响 ①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以___钱__学__森__、__邓__稼__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 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 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②打破了当时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____国__防__实__力___,大大提高了我 国的国际地位。
2.航天成就 (1)1999年11月,_____神__舟__一__号_无人飞船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
八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知识点1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1)成就 ①原子弹:____1_9_6_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____原__子__弹__爆炸成功。 ②导弹:_____1_9_6_6_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 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氢弹:______1_9_6_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 人 造 地 球 卫 星 : 1970 年 , 我 国 成 功 发 射 第 一 颗 人 造 地 球 卫 星 —— ___东__方__红__一__号____,成为世界上第_五__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知识点1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这个世界上最先发明火药的民族,这个100年来屡受欺侮却又不甘沉 沦的民族,终于走进核时代的大门。标志着这个民族“走进核时代的大 门”的事件是( B) A.导弹部队建成 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 D.1966年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2.要了解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情况,必须查看下列哪个人物的传记
(C )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邓稼先
D.雷锋
3.右图是我国发射升空的第一颗卫星,它的名称是( B)
A.神舟七号
B.东开启我国飞天之旅的是(
A )
A.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材料二 世界主要国家研制核武器的有关资料。
材料三 邓小平曾经说过,“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国 际地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进行核试验的主要目的有哪些? 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保卫国家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地 区和平。 (2)材料二说明了我国的核试验具有哪些特点? 起步时间晚,试验总次数少,独立自主地进行核试验。
2.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中国药学家____屠__呦__呦___发现了能够有效抵 抗 疟 疾 的 青 蒿 素 , 开 创 了 治 疗 疟 疾 的 新 方 法 。 屠 呦 呦 获 得 2015 年 _____诺__贝__尔__生__理__学__或__医__学__奖__________。 知识点3 文化事业的发展 1.改革开放前 (1) 方 针 : 1956 年 , 毛 泽 东 提 出 在 科 学 文 化 工 作 中 实 行 “_____百__花__齐__放_____”“_____百__家__争__鸣____”的方针。
知识点2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培育者:_____袁__隆__平___。 (2)地位: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 是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誉为“_________杂__交__水__稻__之__父_”。 (3) 影 响 : 为 解 决 我 国 这 样 一 个 人 口 大 国 的 吃 饭 问 题 和 保 障 我 国 的 ____粮__食__安__全____,作出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