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校之路”的基本思路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的通知-教师[1999]1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的通知正文:----------------------------------------------------------------------------------------------------------------------------------------------------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的通知(1999年3月16日教师〔1999〕1号)现将《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请将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及时反馈给我部师范教育司。
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半个世纪来,我国师范教育支撑了世界上最庞大的中小学教育,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面临21世纪,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新形势下,师范教育发展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教育要“三个面向”的需要,特别是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高质量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师范教育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方针尚未完全落实;高师院校总量不足,中师学校布点过多,办学层次重心偏低,布局结构不尽合理,规模效益、质量不高和投入不足并存;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步履艰难。
跨世纪的师范教育必须深化改革,为21世纪的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为基础教育的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知识支持。
今后一段时期,重组师范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逐步提高层次结构重心,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和效益,是一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工作。
为此,就当前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提出以下意见:一、工作目标1、从现在起,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是:(1)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积极参与,中小学教师来源多样化;(2)师范教育层次结构重心逐步升高;(3)职前职后教育贯通,继续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为依托,开放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初步建立。
新疆农业大学章程
新疆农业大学章程目录序言 (2)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举办者与学校 (3)第三章办学定位 (5)第四章学生 (6)第五章教职工 (8)第六章治理结构 (10)第一节学校组织机构 (10)第二节学院(教学部)组织机构 (17)第七章校友与社会 (19)第八章资产、财务与保障 (20)第九章学校标识 (21)第十章附则 (21)序言新疆农业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一所多科性农业高等院校。
1952年8月1日,经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批准,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王震将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步兵学校的基础上,创办军队自己的高等农业院校——八一农学院。
1958年年底划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领导,更名为新疆八一农学院。
1995年4月21日更名为新疆农业大学。
长期以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
学校发扬南泥湾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办学方针,屯垦戍边办大学,稳疆兴疆育人才,注重少数民族教育和人才培养,为国家和自治区输送合格人才,为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向未来,学校秉承“明德笃志、励学竞业”的校训,遵循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追求真理、培育人才、研究学术、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为己任,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现代化大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学校依法办学和自主管理,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学校全称为新疆农业大学,简称“新疆农大”,英文名称为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英文简称XJAU。
第三条学校注册地址为乌鲁木齐市农大东路311号。
学校设有主校区、三坪实践教学基地、南山实习林场和小地窝堡基地。
主校区位于乌鲁木齐市农大东路311号,三坪实习农场位于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屯坪北路200号,南山实习林场位于乌鲁木齐市昌吉庙尔沟乡,小地窝堡基地位于乌鲁木齐市小地窝堡康复路33号。
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解说词
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解说词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丰田镇中心小学科尔沁区丰田镇中心小学坐落在美丽的西辽河畔,303国道12公里处,始建于1953年。
现有39个教学班,在校生1136人;教职工163人。
其中本科学历36人,大专学历84人,中专学历43人,学历合格率100%;有市级教学能手15人,科区级教学能手38人。
学校秉承“以人为本,深挖潜能,发展特长,个个成材”的办学理念,坚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素质全面的合格的现代人才”的办学宗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采取有力措施控辍,努力打造“团结、务实、奋进、开拓”的校风,“求真、善思、勤奋、乐学”的学风,“爱生、严谨、求精、创新”的教风和“正、细、深、实、省”的作风,努力追求卓越,争创一流,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几年来,丰田镇中心小学按照科区教体局“内涵提升”的要求,学习围绕“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的精细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加强教学过程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是学校的中心,质量是教学的生命。
为了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我们建立了“教务处——学年组——教研组”教学工作监控机制,重点做好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核、评价等工作环节的有效监控,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全校业务工作进行检查,1、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对课标的把握、对教材的驾驭程度是关键。
因此,每到假期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教务主任、学科教研组长、学科优秀教师都要认真做好通览教材、学习课标工作,开学初学校组织相关学科教师集中进行培训,使专任教师明确了所任学科的总体要求、具体目标、在教学中应注重的问题;明确了所任学科教材的总体结构、教学重难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教师准确把握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项工作我们坚持了十余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备课要重“严”。
要做到“三个严格”:即严格执行课时计划、执行课程标准、提前一周备课;严格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备好教材;严格要求尊重学生实际,备好教法。
地方师范大学特色发展的路径选择——西华师范大学发展案例研究
21年 l 01 2月第 2 4卷 第 4期
地方师范大学特色发展 的路径选择
— —
西华师范大学发展案例研究
徐 远火 李 化树
,
【 摘 要 】在 高等 教育 大众 化背景下 ,教师教育处在一个重要转 型期 。如何应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 的迫切需
求 、高校发展 的激烈竞争 、高师综合化发展 的严峻挑 战,寻求适应地方师范大学发展 的道路 ,是地方师范大学一直在探索 的
协调 发展 的客观 要求 。 学校 根据 发展 目标 、 发展 要素
和发展 条件 要求 , 高等教 育事业 发展进行 科 学的整 对 体规划 设计 。在稳定规 模 、追 求卓越 的进程 中 ,学校 党政 领 导班 子 审 时度 势 ,确立 了更 改校 名办 师 范大 学 、 设新校 区 改善办学 条件 、 强学科 建设 申报博 建 加 士 点授 权单位 三大 发展 目标 , 确定 了 以学科 建设 为支 撑, 以教师 队伍建 设 为关 键 , 以深化 教学 改革为动 力 ,
以课 程 体 系创 新 为基 础 ,坚定 不 移地 走 内涵 发展 之 路 、 定不移 地走特 色强校 之路 的方针 , 求又 好又 坚 谋 快发展 ,努力 办人 民满意 的师范大 学 , 使这 所处 于 四
基 于 上述 ,我校 深 入认 识 教师 教 育转 型 的历 史 背 景 ,深 刻把 握 教师 教 育 大学化 的发 展趋 势 ,高 举
工程 ,凸显 四个 特色 ” 的发 展 思路 ,不 断追 求 、创 新
和跨 越 ,实事 求是 地走 出了一条 “ 内涵 建 设谋 发展 , 特 色 强校 创一 流 ” 的发 展 道 路 ,形 成 了鲜 明 的“ 重 负
质量立校教研兴校文化领校特色强校
质量立校教研兴校文化领校特色强校--永嘉县瓯北第七小学2017年上学期学校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新的学年,我校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县教育局2017年工作要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不断改进德育工作,提高课程实施质量。
坚持常规工作抓规范,落实新要求,推动规范管理、有效管理,努力打造成一所特色鲜明的学校。
二、工作目标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教学方针、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进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确立服务意识塑造良师形象,办人民满意学校;抓好教研教改,创特色品牌,创社会美誉学校;强化学校管理,丰富校园活动,办学生喜爱,家长放心的学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创建功能室达标学校和市科普特色校,通过创建活动,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环境的优质化。
三、重点工作及保障措施(一)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科学管理1.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和管理结构,细化分工,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以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确保从整体到局部,从教学到后勤,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
2.完善民主依法管理举措。
积极实施校务公开、民主理财、教代会等制度,对制度修订、评先评优、教师考核等过程做到规范透明,加大校务公开力度,在校园醒目处设置校务公开栏,对教师关注的事项予以公示,充分发挥教师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增强教师的向心力、凝聚力,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小学教师管理制度》、《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办法》、《安全工作制度》等系列管理制度,发挥制度在管理中的导向作用,从而提高管理效率,考核有据可查,努力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在实施制度管理的同时,为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不违背管理原则的前提下,要体现以人为本,在实施人性化管理方面作进一步探索。
211115434_“新师范”的三重含义与建设路径
师范 诞生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对 传统师范 与 教师教育 的双重超越:其一ꎬ在弘扬 传统师范 的师范精神 优势基础上ꎬ实现对其视野狭小㊁单打独斗㊁ 阶段性终结模式 等缺陷的超越ꎻ其二ꎬ在弘扬 教师教育 的 开放精神 持续性终身模式 优势基础上ꎬ实现对其精度不够㊁高度有限等缺陷的超越ꎮ一句话ꎬ传统师范教育解决的是 专门设置 问题ꎬ教师教育解决的是大教师教育 系统搭建 问题ꎬ而新师范教育解决的是教师教育 性能升级 问题ꎬ其实质是着生在陶行知 新师范 改革延长线上的 后师范 ꎮ我们清楚地看到ꎬ进入教师教育时代ꎬ师范教育精神内核正面临被耗散的风险:中师的停办让师范教育失去了原生精神家园ꎬ教师选聘社会化取消了师范院校的特权ꎬ师范大学综合化降低了师范教育的纯度ꎬ师范办学市场化弱化了 人生楷范 型教师的培养力ꎬ教师教育大学化加剧了 学科 与 教育 间的双专业性冲突 为此ꎬ当代师范教育面临着精神重聚㊁内核重建㊁体系重塑的历史挑战ꎬ 新师范 应声落地ꎬ宣告 后教师教育 时代的启幕ꎮ可以说ꎬ在 后教师教育 时代ꎬ我国其面临的师范教育现状是:师范院校不再具有独霸性㊁纯粹性㊁专属性ꎬ而将由一个教师教育新体系ꎬ即 以国家教师教育示范基地为引领㊁师范院校为主体㊁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㊁教师发展中心为纽带㊁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㊁协同㊁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取而代之ꎬ由此面临与中小学联手㊁与综合大学联合㊁与区县教师发展中心联动的新形势㊁新要求ꎮ 后教师教育 时代期待新师范精神的重建来克服大教师教育体系的精神缺陷ꎮ如何在开放化㊁一体化㊁多样化教师教育格局中汇聚师范教育的精魂ꎬ提升师范教育的精度ꎬ夯实师范教育对整个教师教育体系的主导力㊁主体性与话语权ꎬ就成为师范院校 新师范 建设肩负的历史使命ꎮ站在师范教育变迁的历史接口上ꎬ我们清晰地看到ꎬ 新师范 的历史功能定位一定是:重温 爱国㊁育师㊁强教㊁树人 的师范精神ꎬ彰显师范教育的主导功能ꎬ升级师范教育的专业性能ꎬ真正肩负起 造就人格楷范式教师 成为其他育师机构范本 的两大使命ꎬ着力培养能够为学㊁为事㊁为人示范的新时代 大先生 ꎬ敦促师范教育实现从 造就专职教师 向 造就人格之师 ㊁从 普通教师教育机构 向 教师教育示范型机构 的升级再造ꎮ这就是 新师范 的第一新生点ꎮ(二)本质定义:面向卓越教师培育的专业化师范教育历史定义只能赋予 新师范 以自然内涵㊁功能蕴含ꎬ而不能阐明其实质内涵㊁本真蕴含ꎬ本质定义才是历史定义的共性蕴含ꎮ在当下ꎬ要肩负其师范教育的历史责任ꎬ师范院校教育行动的直接入手点无疑是造就卓越教师ꎬ能否优秀地完成这一使命ꎬ事关 新师范 建设的成败与存亡ꎮ从这一角度看ꎬ 新师范 的实质定义理应是:面向卓越教师培育的改革行动ꎬ致力于创造更专业化的师范教育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 0的意见»指出ꎬ卓越教师是 教育情怀深厚㊁专业基础扎实㊁勇于创新教学㊁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 ꎬ其关键素养构成是:教育情怀㊁专业功底㊁教学创新㊁综合育人与自我发展能力ꎮ与之相应ꎬ 新师范 是以造就具备这五项关键教师素质为根本职责的新型师范教育形态ꎮ为此ꎬ其本质蕴含是:将高尚师德与教育精神放在首位ꎬ视为教师职业的灵魂ꎬ真正将 身正为范 的传统师范精神弘扬放在尤其重要的位置上来ꎻ将教书育人知识能力培育视为师范教育的立命之基㊁立根之本ꎬ真正体现 学高为师 的师范精神与 能力为本 的专业精神ꎻ将专业生命力延绵视为教师职业的命脉ꎬ用持续发展㊁终身学习㊁反思创新缔造更强大的 教师专业自我 ꎮ从这一角度看ꎬ新师范建设的重点是:大力提升师范教育的师德教育力㊁师能发展力与自我创新力ꎮ站在历史的角度看ꎬ教师培养工作的内核始终处于演进之中:在师范教育始建时期ꎬ学科知识基础是教师培养工作重心ꎻ在师范教育专业化时代ꎬ教育专业知识成为工作重心ꎻ在新师范教育时代ꎬ精神塑造㊁追求卓越㊁创新发展成为师范教育的新支点㊁新内核ꎮ正如学者所言ꎬ在新师范培养目标制定上ꎬ理应实现 从强调学科基础到重视综合素养及追求卓越 [2]的转变ꎬ这一转变是教师培养逻辑使然ꎮ与之相应ꎬ当代 新师范 的本质定义必然是造就卓越的 人师 ㊁创新发展的 经师 与自我升级的 自师 ꎬ其要造就的新型教师一定是适于 为人之师 ㊁善于 教人之师 与精于 以我为师 的真正良师ꎮ(三)时代定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创新型师范教育历史是 新师范 的情景定义者ꎬ理想是 新师范 的未来定义者ꎬ在历史态与理想态的中间地带51来探求 新师范 的时代定义具有其内在合理性ꎮ党的十九大正式宣告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 ꎬ新师范是与这一时代相适应的师范教育形态ꎬ其肩负的时代使命是:致力攻克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要与不发达㊁不均衡的教育现状之间的矛盾ꎬ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先进的师范教育服务ꎬ充分发挥新师范作为优质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 功能ꎮ中国当代是迈向全面现代化㊁高质量发展的时代ꎬ是全力赶超世界一流的时代ꎮ与之相应ꎬ它需要的是基于 原始创新㊁协同创新㊁开放创新 的师范教育ꎬ需要的是基于 知识㊁技术㊁信息㊁数据 等高级生产要素支持的师范教育ꎬ需要的是基于教育发展 新动能㊁新增长极 [3]的师范教育ꎬ需要的是 牢记人民幸福福祉㊁心系人民生活质量 的师范教育ꎮ由此可以推知ꎬ 新师范 的时代定义是立足于智能驱动㊁创新驱动㊁人民中心的高端师范教育ꎬ其时代使命是:致力探寻师范教育发展的新动能㊁新方位与新增长极ꎬ努力创建当代中国人民最期待的师范教育新形态ꎮ进而言之ꎬ这一全新师范教育形态的三个新生点是:其一是与互联网㊁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耦合ꎬ努力实现师范教育的智能化㊁信息化ꎻ其二是将观念㊁制度㊁模式㊁思维等发展要素创新视为师范教育的核心动能与发展命脉ꎬ在推陈出新中促使最优质㊁最适合㊁最先进的师范教育形态形成ꎻ其三是牢记人民中心的教育质量标准ꎬ始终秉承 以人民为中心来办师范教育 的原则ꎬ努力实现当代师范教育的中国化㊁民本化ꎮ在这一意义上ꎬ 新师范 不是传统师范与教师教育的外延扩展㊁重组再构ꎬ它更注重丰富的时代蕴含与时代特质ꎬ高理念牵引㊁高技术支持㊁高价值观引领是 新师范 最具个性化的 三高 蕴含ꎮ诚如学者所言ꎬ 新师范 的时代意蕴是 将做人的教育贯穿师范教育全过程 ꎬ是 积极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新文化 ꎬ是 探索 师范教育+ 的复合专业建设以及学科专业课程的融合 ꎮ[4]如若隐去了时代使命㊁时代精神㊁时代主题ꎬ当代中国师范教育的蕴含不仅是抽象㊁乏味㊁干瘪的ꎬ更是缺乏感召力㊁变革力与创新力的ꎬ由此将 新 字的意义理解局限在 形变而神不变 的浅层水平上ꎬ最终只会加深当代师范教育发展的内卷化态势ꎬ偏离了重振 新师范 的原本意图ꎮ二㊁ 新师范 建设的理论架构在后教师教育时代ꎬ 新师范 承担着统整教师教育系统㊁造就卓越教师㊁创新师范教育内涵的艰巨使命ꎬ与之相应ꎬ内核重构㊁动能重整㊁系统重塑是 新师范 不辱使命的行动方向ꎮ学者指出ꎬ教师教育呈现出既具有内部性又具有外部性的显著特征 ꎮ[5]对新师范而言ꎬ内部性特指其内部结构构成的属性ꎬ尤其是其理念与架构的先进性㊁专业化水平ꎻ外部性特指其对基础教育以及整个社会教师需求的响应水平与满足程度ꎬ其对师范教育服务对象所产生的能动作用大小ꎮ在当代宏大教师教育体系中ꎬ师范教育是通联所有教师教育机构的立交桥㊁连心桥ꎬ是助推整个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桥㊁拱桥ꎬ是构建理想教师教育体系的天桥㊁彩虹桥ꎬ其神经中枢与引领范导功能异常明显ꎮ基于这一全新功能定位ꎬ我们相信ꎬ建设 新师范 的理论架构是:以弘扬 中华师范精神 为理念支点ꎬ以教师教育系统内能统整与信息科技赋能为手段ꎬ致力打造高性能的师范生成长立交桥ꎮ(一)内核重构: 中华师范精神 的强势回归师范教育重振的基点是师范精神的进化升级ꎬ师范精神重建是 新师范 建设的灵魂工程ꎮ在教师教育一体化㊁开放化㊁大学化时代ꎬ我国过于关注教师教育体量的扩张ꎬ过度重视教师教育理论的供给ꎬ却遗忘了现代师范教育中最为关键㊁重要的特质构成 师范精神ꎬ即在师范生身上造就 可以师法的模范 [6]品性ꎮ中国师范教育之所以生命延绵㊁持续生长㊁撼动世界ꎬ其根本原因就是师范教育㊁师者品性中承载的中华师范精神ꎬ能否让 中华传统师范精神 强势回归㊁应势重建ꎬ决定着当前我国新师范生命力的强弱ꎮ西汉杨雄在«法言 字行»中言道: 师者ꎬ人之模范也 ꎮ从这一意义上看ꎬ 师范精神 是指 可以为人楷范 的教师培养质量标准ꎬ其蕴含的精神内核是:师范院校应该造就出堪为国人㊁世人的做人范本或标杆的旗帜型教师ꎬ堪为学生为人㊁为学㊁为事楷范的 大先生 ꎬ应该面向这种教师新范型而调整培养目标㊁思维与线路ꎮ显然ꎬ这一新范型聚合了现代优秀教师核心品质ꎬ它是最理想教师人格形象的具体体现ꎬ是综合性教育影响力最优的教师新类型ꎬ是能够引领时代㊁文化与潮流的教育先驱者ꎬ是韦伯所言的 伦理先知 与 楷模先知 的共同化身ꎮ在历史上ꎬ国人对 师范 的经典诠释是 学高为师㊁身正为范 ꎬ它意味着:真正教师的两大核心素养构成是知识水平与道德修养ꎬ博学通达㊁为人师表是师范精神的原初意义蕴含ꎮ进而言之ꎬ在当代中国ꎬ 师范 一词61承载的人格形象首先是 中国人 形象ꎬ是 世界中㊁历史中的先进中国人 形象ꎬ其次是掌握通达文化知识㊁学科专业知识㊁教育专业知识的 现代中国人 形象ꎬ最后是新生一代生活圈子中的 人生导师 形象ꎮ更通俗地讲ꎬ 师范 的本土化表达就是教师的 范 ꎬ身上有无教师的 范 ㊁教师的 样 ㊁教师的 气质 是评判一名教师本真品质含量的最直观标准ꎮ在这一意义上ꎬ师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具有家国情怀㊁卓越人格㊁专门知能㊁尚真求美的 真教师 ꎬ一批可以 行为世范 堪为师表 范导社会 的优秀教育人物ꎬ是能够肩负起 为党育人㊁为国育才 使命ꎬ担当起 民族复兴㊁教育强国 大任的 四有 好教师ꎮ概言之ꎬ当代中国师范精神的内涵是家国情怀㊁职业使命与师德品性ꎬ将之融入师范教育的机体与细胞ꎬ使之成为凝聚师范教育事业的魂魄ꎬ成为师范院校改革发展的指针ꎬ正是新师范建设的全新理念之基ꎮ在当前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下ꎬ师范精神与国家精神㊁大学精神㊁专业精神紧紧交合在了一起ꎬ对其内部关联进一步理清是凸显师范精神的客观要求ꎮ首先ꎬ在教师教育大学化㊁综合化进程中ꎬ师范精神被大学精神所遮蔽ꎬ学者似乎认为:大学精神是高于师范精神一筹的一种教育精神ꎬ甚至认为师范精神只是大学精神㊁大师精神的附属品或次生品ꎮ其实ꎬ师范精神才是大学精神的源头ꎬ因为从大学演进史来看ꎬ多数大学的前身是师范大学ꎬ其治学理念正是造就精神楷模㊁范导整个社会ꎬ而追求至高真理㊁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精神只是师范精神的产儿罢了ꎮ其次ꎬ在教师教育国际化中ꎬ我国师范教育的国家精神受到了冲击ꎬ学以报国㊁教以济世的教育精神被弱化ꎬ师范教育实践中对 通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追求 压过了对 国家民族身份意识的关注 ꎬ为此ꎬ重提教育报国精神ꎬ唤醒民族意识自觉ꎬ强化教师作为 国家公职人员 的身份教育ꎬ夯实师范生的国家责任㊁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教育ꎬ是新师范建设的精神旨归ꎮ最后ꎬ在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中ꎬ专业精神㊁专业态度㊁专业理想教育部分取代了师范精神教育ꎬ导致师范精神内涵的虚化ꎬ因为教师的专业精神㊁专业态度㊁专业理想都只是师范精神的碎片或片段ꎬ如若缺乏在 人格示范 层面的统合ꎬ师范精神终将会在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中消解ꎮ基于这一分析ꎬ统整国家精神㊁大学精神与专业精神ꎬ促使新时代中国师范精神的内涵重构与强势回归ꎬ是新师范教育康庄前行的全新精神基石ꎮ(二)内向聚合:教师教育中枢系统的整流提质新师范 建设最需要的两大支撑是精神导航与动能激发ꎬ前者确保了建设的方向ꎬ后者提供了建设的动力ꎮ新师范建设的 新动能 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内能聚合ꎬ一个是科技赋能ꎬ二者合力叠加ꎬ就能够保证新师范建设的快速发力ꎮ当代我国教师教育是一个以师范教育为主体㊁为统领㊁为心脏的宏大教师教育系统ꎬ如何增强师范教育对整个教师教育系统的主体性与统摄力ꎬ将分散在各个教师教育机构与环节的教师教育力量聚合起来ꎬ就显得颇为重要ꎮ为此ꎬ在新师范建设中ꎬ师范教育不仅要发挥其在各类教师教育机构㊁师范生终身专业成长的立交桥作用ꎬ更要扮演好其作为教师教育机体中枢神经的整流器㊁聚能环角色ꎬ全力提升整个教师教育系统 造就大国良师 的育师功能ꎮ一方面ꎬ师范教育要在教师教育系统中发挥内力聚合作用ꎮ对师范院校而言ꎬ教师教育系统其实包括两个子系统:其一是内系统ꎬ即由直接参与教师培养的机构ꎬ如综合大学㊁教师培训/教育学院㊁县区教师发展中心等构成的教师教育子系统ꎬ师范院校本身就归属其中并位于统领地位ꎬ该系统性能优化面临的主要是培养责任分工与一体化联动问题ꎮ其二是外系统ꎬ即由那些支持师范院校教师培养工作的相关机构ꎬ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㊁基础教育学校㊁校外培训机构等企事业单位构成的教师教育子系统ꎬ该系统性能优化要解决的是教师培养工作环境优化问题ꎮ在新师范建设中ꎬ针对内系统建设ꎬ师范院校要以先进教育理念㊁教师发展理念㊁教师培育模式研发为切入点ꎬ大力提升自身在教师教育联合体中的话语权㊁领导权㊁专业权ꎬ深化与其他教师教育机构间的分工合作与专业协作ꎬ提升自己对教师教育机构全局的把控力与主导力ꎻ针对外系统建设ꎬ师范院校必须善于争取相关机构的认同与支持ꎬ向他们表达自己的专业倡议ꎬ为其提供先进科学的服务建议ꎬ引导外部教师教育资源的持续注入与社会舆论的正向建构ꎬ为整个教师教育事业营造健康㊁积极㊁有力的发展环境ꎬ防止各种非专业观念与文化阻滞教师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ꎮ另一方面ꎬ师范教育要在师范生职业人生成长中发挥内力凝练作用ꎮ在教师教育终身化背景下ꎬ师范生一生都要接受各种形态的教师教育ꎬ师范教育仅仅是 其一 而已ꎮ毋容置疑ꎬ在师范生职业71人生中ꎬ师范教育发挥着奠基培元㊁储备潜能的独特作用ꎬ脆弱㊁肤浅㊁内卷的师范教育只会让师范生的职业人生迷失方向㊁不堪一击㊁失去光彩ꎮ进而言之ꎬ师范教育发挥着将师范生的人生选择导向教育事业ꎬ为其专业素养提供系统训练ꎬ为师范生职后发展提供坚实胚基的特殊功能ꎬ用四年师范教育来牵连师范生的职业人生是师范教育担负的专门职能ꎮ为此ꎬ新师范建设中必须考虑三点:其一ꎬ帮助师范生做出理性而又审慎的从教选择ꎬ帮助其树立终身从教㊁矢志不移的教育信念ꎬ为其一生从教提供永恒的动能之源ꎮ其二ꎬ为师范生提供精心㊁精专㊁精准的专业训练ꎬ夯实其终生从教的专业航母ꎬ培养其终生有用的专业核心素养ꎬ如专业批判力㊁创造力㊁想象力㊁学习力㊁人格力等ꎬ使之成为职后成长的 专业基因 ꎮ其三ꎬ帮助师范生规划职业人生ꎬ夯实职业理想ꎬ培植职业品格ꎬ弘扬师范精神ꎬ将师范生顺利带入职后发展的快行道ꎬ缩短其职业成熟成功的周期ꎮ(三)科技赋能:教师教育形态的功能升级新师范与新工科㊁新医科㊁新农科㊁新文科一样ꎬ都有其共同的时代属性ꎬ这就是信息化时代㊁智能化时代ꎬ将信息科技㊁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师范教育各环节中去ꎬ构筑师范教育与信息科技间的深度耦合之势ꎬ是科技赋能师范教育的时代内容ꎮ所谓人工智能 ꎬ就是 人类通过基于网络或程序研发的能模拟或超越人类智能(包含高级情感)ꎬ通过借助人类操作或独立工作而胜任复杂工作的一类机器或程序ꎮ [7]在当前ꎬ人工智能对人的自然智能的模拟已经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ꎬ师范教育的许多简单工作领域都可能部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ꎬ如专业技能训练㊁课程作业管理㊁虚拟训练环境创设㊁学情分析诊断㊁教学效果评价等ꎬ甚至这些领域中人工智能的表现要优于普通教师教育者ꎬ例如ꎬ人工智能可以借助学生面部表情㊁情态动作㊁心理变化㊁课堂行为等的分析ꎬ来判断学生课堂学习状态ꎬ进而将师范教育服务的形成与师范生学习需要㊁知能水平匹配起来ꎬ搭建出具有个性化㊁自适应性师范生学习系统ꎬ达到对师范生精准培养㊁精细指导的目的ꎮ同时ꎬ更先进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师范生学习系统将具备自我学习功能㊁表情互动功能ꎬ尤其是 语音识别㊁人脸识别㊁机器翻译 等技术大大提升人际会话的效能ꎬ更新升级师范生学习辅助系统ꎬ增加 机器代替教师教育者 的概率ꎬ迅速超越教师教育者自然智能的局限ꎮ当然ꎬ在师范教育实践中人类的某些高级机能ꎬ尤其是 人类在情感㊁精神㊁激励㊁知识创造等方面具有的明显优势 [7]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ꎮ在这一形势下ꎬ科技赋能师范教育的基本形态仍将是人机耦合式㊁ 人工智能+ 自然智能式ꎮ基于这一分析ꎬ 人工智能+ 师范教育与 师范教育+ 人工智能理应是当代新师范建设的重要内容ꎮ就前者而言ꎬ 人工智能 +师范教育 的核心内容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平台ꎬ将师范教育建设作为重要领域ꎬ凸显信息科技的强势功能ꎬ促使师范教育领域中的人工智能产品技术研发与新业态形成ꎻ就后者而言ꎬ 师范教育+ 人工智能 的重要内容是在师范教育的母体中植入人工智能精神ꎬ嵌入人工智能技术ꎬ实现师范教育中部分环节的智能化㊁自动化ꎬ提高 人机协同的黏合度 ꎬ创造人机耦合的最佳状态ꎮ借助这两种思路ꎬ新师范建设将突破教师教育者的自然身体㊁自然智能㊁自然工作环境对师范教育的三重制约ꎬ全方位拓展师范教育的发展空间与功能阈限ꎬ深刻改变师范教育的存在样态ꎮ(四)外能培育:高性能教师成长立交桥的全力打造新师范之 新 不仅是指其教育目标㊁教育方式㊁教育形式之 新 ꎬ更在于其教育性能之 新 ꎬ即能够对优秀教师成长产生有真效㊁有特效㊁有优效的影响ꎬ能够成为师范生迈向卓越的高性能立交桥ꎬ能够在师范生人生发展与职业成长中铭刻下深深的烙印ꎮ师范教育必须在两个方面下功夫ꎬ实质性参与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形成:一方面ꎬ师范教育必须促进师范生专业增值效应的发生ꎬ努力打造对师范生来说有触动㊁有影响㊁有深度的师范教育ꎮ师范教育服务的 有效 源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师范教育服务的品质ꎬ即师范教育活动是契合师范生专业成长需要且处于其专业最近发展区内的教育服务ꎬ是富含教育性资源与营养的教育服务ꎻ其二是师范生参与师范教育的深度ꎬ即师范生全身心深度参与其中ꎬ形成了人与服务间的互动互摄关系ꎬ切实引发了师范生专业认知结构与专业行为图式的质变与升级ꎮ可以说ꎬ有效的师范教育服务对师范生来说一定是切身㊁切心㊁切合需要的服务形态ꎬ是助推师范生专业持续增值的服务形态ꎬ打造这种低重心教育服务是师范教育的性能提升之道ꎬ是师范教育的蜕变升级之道ꎮ另一方面ꎬ师范教育必须是师范生入职后持续发酵并撬动其职业人生的杠杆型教育ꎮ真正优质81的师范教育既是师范生职业人生的压舱石ꎬ又是托起其职业人生高度的拱心石ꎬ更是延长师范生职业青春期㊁创造期的一枚珍宝石ꎬ创建高效能师范教育的意图在于增强其对师范生职业人生的导航力与辐射力ꎮ其实ꎬ师范教育效能的体现主要是 外能 ꎬ即大学师范教育向师范生整个职场人生的扩延功能ꎬ是师范生日后可能给整个基础教育事业带来的贡献力与变革力ꎮ从这个角度来看ꎬ师范教育是师范生专业精神的种子教育㊁专业知能的奠基教育㊁专业人格的启蒙教育㊁专业品质的基因教育ꎬ在师范生心灵心田中播种下一颗高翱职业理想的良种正是师范教育的天职所在ꎮ为此ꎬ 新师范 建设意在夯实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力ꎬ培育师范生的专业潜能ꎬ增强师范教育对师范生未来职场㊁职业成功的贡献力ꎮ在这一意义上ꎬ 新师范 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从师范生一生专业成长中的 种子素质 基因品质 培育入手ꎬ全力提升师范生赢获未来职场㊁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实力ꎬ最终达成促成师范教育 外能 倍增的建设目的ꎮ三㊁当代中国新师范建设的行动路向在当代中国语境中 新师范 建设的关键含义是中国性㊁师范性㊁创新性与效能性ꎬ其中 中国性 要求新师范建设要关注中国国情㊁彰显中国优势㊁服务中国腾飞ꎬ让中华师范精神发扬光大ꎻ 师范性 要求新师范建设要提升师范教育的专业性㊁示范性与独特性ꎬ建设彰显 师范本色 的师范教育ꎬ努力提升师范教育的专业品质ꎻ 创新性 要求新师范建设必须借力科技㊁突破陈规㊁培育新质ꎬ真正实现所有教育环节细节上的新质培育ꎻ 效能性 要求新师范建设要着力提升其实质性要素 教师教育力ꎬ[8](P.12)努力打造性能最优㊁辐射力最强的教师教育内核ꎬ使之成为师范生终身发展的强磁场ꎮ(一)打造 中国版 师范教育改革蓝本在当前ꎬ中国师范教育正处在东西方交流㊁传统与未来交汇的接点上ꎬ尤其是在西方文化强势攻势面前ꎬ中国师范教育最需要的是文化自信㊁文化自强㊁文化自主精神的支撑与统领ꎬ深入推进师范教育改革的中国化进程ꎬ打造 中国版 师范教育范本ꎬ就成为新师范建设的首要行动基点ꎮ在西方ꎬ师范教育已经完全被大学化ꎬ 通识教育+教师教育项目 成为定式ꎬ师范独特性已经不复存在ꎻ在我国ꎬ师范教育体系依然存在ꎬ中国师范精神的历史记忆再次被唤醒ꎬ构筑以中国师范精神为内核的中国师范教育品牌尤为迫切ꎮ为此ꎬ新师范建设必须 积极探索中国教育智慧ꎬ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教师教育形态ꎬ为主动在全球教育发展议题上提出中国主张㊁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贡献智慧 [9]ꎮ可以想象ꎬ中国版新师范的基本框架是:其一ꎬ牢记立德树人精神ꎬ倡导 大课程思政理念ꎬ在师范教育的所有环节㊁细节中都嵌入国家精神㊁国家意志㊁家国情怀ꎬ让 造就大国良师 ㊁ 成就大先生 成为师范教育的首要目标ꎮ其二ꎬ强化中华传统师德美德ꎬ让 爱国爱生 学以报国ꎬ教以济世 以身作则ꎬ言传身教 爱护学生ꎬ无私无隐 等优秀中华师德传统发扬光大ꎬ让优秀师范文化传统再放异彩ꎮ其三ꎬ建立师范教育品质的 中国标准 ꎬ借助师范专业认证㊁教师专业标准落实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化建设等途径凸显中国师范教育的特质特色与文化传统ꎬ借助师范生公费教育深掘封闭型师范教育的优势ꎬ四年持续一贯地开展师德精神㊁职业精神㊁教师人格等柔性品质教育ꎬ发挥师范文化熏染㊁师范精神陶冶的独特育师优势ꎮ如果说西方师范教育是散落在综合大学中的技能偏重型教育形态ꎬ那么ꎬ中国师范教育一定是以专门师范教育体系为主体㊁以师范精神文化陶冶为优势的素养为重型教育形态ꎮ在这一意义上ꎬ中国新师范建设一定是积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㊁中国意志㊁中国师范精神的师范教育ꎬ是专注培育师范生中国历史底蕴的师范教育ꎬ其最终意图是要构建出一种对新时代中国而言量身定制的师范教育模态ꎬ真正让师范教育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㊁中国教育强国战略㊁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的历史重任ꎬ真正发挥其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母机功能ꎮ一句话ꎬ新师范建设的目标就是要用中国师范传统㊁中国师范教育优势来缔造最具现代感㊁历史感的中国版师范教育ꎬ努力在传统师范教育与现代教师教育之间寻求最佳的接合点与平衡点ꎮ(二)构建 师范本色 的师范教育师范教育首先是一种职业教育ꎬ其次是一种以育师为目标的特殊职业教育ꎬ更是一种堪为其他高等教育范例的优质教育ꎬ职业性㊁育师性㊁范例性是其师范性的独特蕴含与本色所在ꎮ我们相信: 师范 教育的初心是要造就出堪为人范㊁能为师表㊁心系民族㊁勇挑重任的优秀教师ꎬ是造就堪为其他教育形态之 范本 师范教育形态ꎬ是严格按照 职业性㊁育师性㊁范例性 的标准来构建师范教育的新形91。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学术评价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学术评价的问题与对策[摘要]科学、合理的教师学术评价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忠实于自己的办学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学术评价存在功利性、片面性、简单化和行政化等问题。
改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学术评价,一是要将教学学术作为教师学术评价的核心内容,二是要加强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建设,三是要改进教师学术评价的方法。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师评价学术评价[作者简介]陈忠勇(1969- ),男,贵州毕节人,毕节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
(贵州毕节 551700)[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毕节试验区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11yja880013)[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062-02高等学校是学术组织,学术活动是高等学校的基本生存方式。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必须以学术活动作为基础。
教师作为高等学校学术活动的主体,对其评价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术评价“学术”一词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学”,即学问,偏重于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术”,偏重于应用,“学术”既表示理论的知识,又表示应用的知识,是知识的两种形态,是对主客观世界的理性思考与认识,包括对真理的探求和应用两个方面。
学术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学术机构或人员的学术目的、学术过程、学术成果、学术媒体展开的价值判断活动。
换言之,学术评价是指衡量学术活动及其相关事项的作用、影响或价值。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学术评价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
从评价对象上分,有学术计划评价、学术项目评价、学术机构评价、学术人员评价、学术成果评价和学术媒体评价;从评价内容上分,有自然科学技术评价和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从评价层次上分,有国家学术实力评价、省市地方学术实力评价和基层学术实力评价;从时间上分,有前期评价、中期评价和后期评价。
以本科教学评估促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促进教学 、 后勤保障教学、 改革 推动教学” 的和谐氛
围, 确保 了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程。“ 十五” 以来。 新建家属住宅 96 . 万平方米、 教学
行政用 房 1 . 平 方大教学仪器设备投入 和实验室建 设力 度, 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增加对图书馆和校
作者简介 : 姜茂发(9 5 . 山东栖 霞人 , 15 一) 男, 东北大学副校长、 研究生 院院长 ,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究方向 : 研 冶金科 学与工
程、 高等教育管理。
-
1 ・ 6
使学校实现 了跨越式发展。
一
育人的积极性, 确保了高水平教师队伍的稳定。 有利
于逐步建立起以竞争为核心, 有利于特色拔 尖人才 成长和创新性成果产出, 有利于创新人 才培 养的新
型用 人 机 制, 校 上下 形 成 了全 员 育 人 、 过 程 育 全 全 人、 全方 位 育人 的工作 格 局 。
、
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为本科教学工作提
供和谐的氛围
学校教育。 育人 为本。东北大学始终把人才培
为支持教学工作的开展, 学校实现全 口径教学 支出经费连续三年持续增长、 生均 四项经费保 持持
续 增长 的 良好势 头。 实施 “ 居” “ 教”“ 学” 乐 、乐 、乐 工
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 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 中
维普资讯
园网等公共服务体 系建设 的投入 , 图书馆 目前 已形 成 以工 为 主, 、 、 和 人 文 社 科 藏 书 丰 富 的 多类 理 经 管 型、 多语种、 多载体 的文献保障体系。作为 中国教育 和科研计算机网东北地 区中心节点, 东北大学 校园 网已覆盖全部教学 区和学生区, 校园内部实现了“ 重 点楼宇万兆互连、 千兆接人 、 百兆桌 面、 家属 区内线 拨号上网” 确保为教学提供优质服务。 , 在师资队伍 建设 上, 学校坚持补充、 培养 、 引进
大学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
XXXX大学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一、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XXXX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民族院校的办学定位,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坚持“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总体办学思路,不断提高办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把学校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阵地、优秀青年的锻造重地、安定团结的模范基地、校风正教风严学风浓的治学园地,为XXXX乃至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二、办学定位办学类型:综合性、应用型大学。
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国际教育、预科教育、专科教育和继续教育。
服务面向:立足XX,服务XXXX,面向西部民族地区。
办学特色:在招生就业方面,主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学,注重从民族地区和XX本地招生,保证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培养大批能够在民族地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靠得住的合格人才;在教学方面,坚持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色人才培养和“双语”教学模式,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教育,构建特色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科建设方面,突出民族和XXXX地域两个特色,立足XXXX 自然禀赋和社会人文特点,打造特色学科和品牌学科,形成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体、以民族类学科为特色、文理工综合发展的学科体系;在科学研究方面,围绕国家在XXXX的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具有地缘优势的学术研究,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打造XXXX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问题研究的重要智库。
三、办学理念立足XX大地和XXXX办大学,遵循现代大学发展规律,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育人为核心、教学为根本、科研为基础、学科为龙头、人才为关键、特色为法宝的办学理念,突出特色、坚守质量,办好各族人民满意的XXXX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2014 年10 月20 日目录学校简介 (1)1.定位与目标 (3)1.1 办学定位 (3)1.2 培养目标 (6)1.3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8)2.师资队伍 (13)2.1 数量与结构 (13)2.2 教育教学水平 (14)2.3 教师教学投入 (16)2.4 教师发展与服务 (17)2.5 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0)3.教学资源 (27)3.1 教学经费 (27)3.2 教学设施 (28)3.3 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32)3.4 课程资源 (35)3.5 社会资源 (37)3.6 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9)4.培养过程 (45)4.1 教学改革 (45)4.2 课堂教学 (49)4.3 实践教学 (53)4.4 第二课堂 (56)4.5 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60)5.学生发展 (68)5.1 招生及生源情况 (68)5.2 学生指导与服务 (69)5.3 学风与学习效果 (73)5.4 就业与发展 (75)5.5 学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78)6.质量保障 (84)6.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84)6.2 质量监控 (89)6.3 质量信息及利用 (93)6.4 质量改进 (95)6.5 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97)7.特色项目:致力于离学生最近的教育 (104)学校简介长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教育、艺术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始建于1952 年,前身是为筹建一汽而创建的长春汽车工业学校,1992 年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首批三所省属重点高校之一,在 2004 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81 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2 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 亿元,馆藏图书160 余万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9807人,其中本科生15435人,研究生2169人。
浅谈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文章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发挥好引领作用。
学校要发展,班子是关键。
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前提和保证。
二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师者,人之模范。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师风是教育之魂。
三是要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学校要发展,人才是根本。
学校要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实现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的转型,就必须全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转变理念,强化基本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班子队伍师德师风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要发展必须以教师为本。
只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才能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现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一、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发挥好引领作用。
学校要发展,班子是关键。
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前提和保证。
班子成员要不断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党性修养和思想觉悟,要建设政治素质好、作风形象好、工作业绩好、团结待人好的“四好”班子,强化班子“四强”即:政治引领力强、推动发展力强、改革创新力强、凝聚保障力强;要增强法律意识,高度树立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观念,真正实现依法治校、依法行政,做到严于律己、遵纪守法,要树典型、立示范;要建立领导讲座制,主要面对教师、家长和学生,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要切实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高警惕,勇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党的光辉形象,敢于同歪风邪气做斗争,敢于担当,有所作为;要切实增强群众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与教师的联系,深入了解和关心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发挥榜样作用;要坚持落实班子成员精细化管理,实行目标管理,班子成员实行“四包”工作,要包年级、包班级、包教研组、包备课组,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内涵建设——精选推荐
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基本形成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院校的格局,高职教育无论是学校数还是在学人数,均已占据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的矛盾日趋明显。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走内涵发展道路,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内涵建设是相对于外延扩张而言的。
内涵建设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动事物朝着健康、高效、有序的方向迈进。
内涵建设就是要在各种硬件设施以及显性要素增加和扩大的基础上,优化办学理念,更加注重内在品质的培养,努力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内涵建设关乎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落实,关乎知识经济时代特色人才的成功培养,关乎高等教育“十一五”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十五”期间高校发展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启动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稳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十一五”期间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质量为核心目标,以改革为动力,狠抓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一、内涵发展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
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大,外延扩张过快、内涵发展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办学特色不鲜明、内部管理粗放、人治色彩较浓等方面。
在高职教育国际化背景和大众化条件下,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不断积累、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抓好质量和管理这两个核心问题。
进一步明确学校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把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党团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产学研结合、毕业生质量、学生就业等工作抓好,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全国各所大学校训
全国各所大学校训湖南科技大学:大学将进一步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坚持“改革、提高、质量、特色”的八字方针,即深化改革、着力提高、狠抓质量、彰显特色,以“提高”总揽学校工作全局,努力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实现“省属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南京师范大学:坚持实施“厚生育才”战略,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实施“顶天立地”战略,发挥科技引领和辐射作用,努力提高社会贡献率。
坚持实施“国际化”战略,带动学校办学水平提升,扩大国际知名度。
我们一定能把南京师范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强、办学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长安大学: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精神,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在新的历史阶段,学校坚持高举___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依法治校、人才强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面向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时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继往开来,创新图强,为把学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研究型、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将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为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西北工业大学坐落于古都西安,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以工理为主,管、文、经、法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多科性和开放式的科学技术大学,隶属工业和信息化部。
西安理工大学:建校于1949年,其前身是北京机械学院和陕西工业大学,两校于1972年合并建立陕西机械学院,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
学校现已成为以工学为主,兼有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等学科门类,具有较强办学实力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让课改与教学研一路同行
让课改与教学研一路同行武威第六中学是甘肃省示范性高中、甘肃省课改样本学校及武威市重点中学。
学校教学设施齐全、先进,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教研兴校,教师强校”的办学理念,本着“以生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宗旨,在甘肃省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学校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成绩斐然,走出了一条强化课题引领、优化管理机制、注重多元培训、重视联片带动的课改之路。
课题引领:从经验型走向研究型“一开始觉得很难,但你真正捕捉到教学中的某一节点,点点滴滴地研究起来时,那可真是到了另一个理想王国!”武威六中马国文老师说。
为了让教师尽快从传统的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课题开发实施方案,提出了务实、灵活、简约、规范的教科研思想,经过实践探索,取得丰硕成果。
2021~20年通过省级鉴定课题10项,获甘肃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奖7项,获武威市第二届优秀教研成果奖15项,获凉州区第六届优秀教研成果奖32项。
或许有人会固执地认为,这些奖项的背后,是武威六中领导团队给教师施压的结果,那就大错特错了。
兴趣是武威六中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原动力,激发教师的教学研究兴趣是武威六中领导团队成功管理的秘诀。
当初,一提课题研究,老师们很难理解,“这种学术性的词语只在报刊上见过,是科研部门人员搞的,区区中学老师埋头苦教才是正道”。
其实,挖掘其深层次原因,是老师们害怕课题研究。
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校领导一方面搜集有关材料,编辑成一期一期的《教研通讯》印发给大家,让老师们认识课题研究,克服畏惧心理,另一方面小范围地组织人员尝试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渐渐步入教师的视野,让大家不再谈“虎”色变了。
然而,要想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只消除其畏惧感是远远不够的。
对此,学校寻找到新的方法,即小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结合起来。
如,王金柱老师抓住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做法,从一个个小小的角度挖掘,把心放在学生身上,功夫下在课堂上,点点滴滴印证、积累,尽量使自己的研究有内在的实践价值,避免中看不中用的研究现象。
重视知识创新 加快成果产业化 为创新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术企业孵化基地、 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基地 , 最终达到“ 改出一片新 区, 改
出一片产业 , 改出一片景观” 目的, 的 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 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教学研究型
名 牌大 学宏伟 目标 的实 现 。
牢 固树 大 工 程观 ” 立“ 培 养 创 新 型应 用人 才
维普资讯
26第 (第 期 0年2 总8 ) 0 期 8
l 素 窀李
重 视 知 识 创 新 加 快 成 业 化 果产 为创 新 型 社会 提 供 科 技 支 撑
青岛科技 大学校 长 马连 湘
当前 , 认真贯彻落实《 国家 中长期科学 和技术 发展规划纲要 (0 6 0 0 》 20— 2 )精神 , 十一五” 2 为“ 发展开好局 , 是一项 紧迫 的历史任 务 。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 , 青岛科技大学将 以“ 三个代表” 重
—
—
—
—
—
—
—
—
—
—
—
—
一
。
。
氨酯工程中心 , 、 6 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 的推广。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 促进科技创新要 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 , 扶持建立 一批新材料科 技型中小企业 , 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 性重大带动作用 的高新技术产业 ,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形成以高新企业 为主体 、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
江苏工业学院院长 陈志刚
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 中, 高校的责任 义不容辞 : 培养创新 型人才 , 创造新知识 、 新技术 ,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条件保 障 。高校只有 自觉地将 自身融人到国家创新体系之 中, 才能够在未
强校之本,强在教师
强校之本,强在教师强校之本,强在教师记:据了解,学校的“学校发展⾏动研究”主要聚焦在五个重⼼。
在这五个重⼼中,其中有三个重⼼在谈教师。
这也反映了学校“强校之本强在教师”的理念。
那么,这三个重⼼分别是什么?马:这三个重⼼分别是“以师资为重⼼——搭建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 “以科研为先导——⼈⼈争做研究型教师”“以教学为中⼼—— 打造⾼效创新课堂”。
记:⼀位专家说:教育是⼀场⽣命探险活动。
这句话颇具深意,其意在如果教师没有较⾼的修养和学识,那么对学⽣的⽣命将会产⽣可怕的影响。
很显然,新乡⼗中在教师的修炼⽅⾯有着⾃⼰的扎实的⾏动。
下⾯,请马校长具体谈谈和教师相关的这三个重⼼。
马:好。
在前两个重⼼中,我们开展了四项研讨活动:研讨活动⼀:铸师魂,提升教师职业态度。
为了把“爱与责任”的教育深⼊到每⼀位教师的灵魂深处,我们在教师中开展了职业态度⼤讨论。
通过研讨,使我校教师明确了教师职业态度有三个层次。
第⼀个层次:把职业当成⼀种谋⽣的⼿段,这个层次不能⽤觉悟来衡量,这个层次容易站在个⼈私利的⼩圈⼦中,计较个⼈得失⽐较多;第⼆个层次,把职业当成⼀种追求——即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把当⼀名优秀教师作为他⽣活中的⼀种向往和追求。
这个层次的教师以事业为重,敬业奉献精神强,很少计较个⼈得失;第三个层次,是职业态度的最⾼境界,把当“⼈师”当做⼈⽣的价值去体现。
这个层次的教师舍⾝忘我,全⾝⼼的投⼊,把事业当⽣命。
研讨活动⼆:研究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为了使我校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我们组织⾻⼲教师到上海师⼤学习,并认真研讨了上海师⼤谢利民教授关于教师教学艺术风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成果,认真分析了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促使他发展、提升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通过研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全校掀起了⼀个争当“创造性教师”和努⼒攀登“教学艺术家”⾼峰的热潮。
我们充分相信:研究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对我校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将产⽣深远意义。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路
范大学 建成一 所特 色鲜 明 的高水 平 教学 研究 型 师 范大 学 , 合 实 力 与 总体 水 平居 于 省 内高校 前列 、 综 地方 师
范大学 前 1 0位 , 牢牢 占据省 内一 流 、 地方 师范大 学先进 的地 位 . 全校 上 下要 紧 紧 围绕 这一 总 体 目标 , 聚人 凝
性强的学校 , 发展江西高等教育, 优化全省高校结构、 层次布局 , 建设 良性平衡的江西高教生态体 系, 给学校 创 造 了很 大空 间 .
江 西师范 大学虽 然有 悠久 的办 学历 史 , 近些年 发展 比较 快 , 但是 从 现 实情 况看 , 展 的基 本 面并 没 有 改 发
变, 仍然属于一所发展 中大学 , 跳出师大看师大 , 站在全 国看师大 , 还存在不小差距 . 在学科建设方面, 如果 按一 级学科 博 士点排 名 , 校在 全 国 和地 方 师 范 院校 分 别 排 第 2 和 第 l ; 果 按 一 级学 科 硕 士点 排 学 2位 6位 如 名, 学校 在全 国和地方 师 范院校 分别 排第 1 6位和第 1 . 0位 在人 才培养 方面 , 按教 学 质量工程 项 目数 量 排名 ,
年 ) 的大好形 势下 , 2 世 纪第 二个 十年到 来之 际 , 西师 范大学 迎来 了建 校 7 年华诞 . 》 在 l 江 0周 回顾 过去 , 望 展 未来 , 西师 范大学要 在科 学发 展观 指导 下 , 江 重新 审 视办 学定 位 与发 展 思路 , 入 思考 和 回答 “ 深 办什 么 大学 、
怎样 办学 ” 的战略 问题 .
1 进位 赶 超 : 时 期 工 作 方 针 新
办学 定位 是学校 办学 指导 思想 的核 心 内容 , 学 校 发展 具 有 统 领 和 引导 作 用 , 一 所 学 校发 展 的方 向 对 是 标. 江西 师范大 学在谋 划 改革发 展 的历程 中走过 了一 条不 同 寻常 的轨 迹 .94年 , 校第 五 次 党代会 提 出 了 19 学 “ 足江 西 、 向全 国 、 向世界 ” 立 面 走 的战略构 想 以及“ 成为 一所 多 科类 、 层 次 、 多 多功 能 、 多形 式 的师 范 大学 , 以 跻 身于全 国 同类 学校 的先进 行列 ” 的总体 目标 .03年 , 校五 届 三次教 代 会 确定 了 “ 20 学 建设 成 为 一所综 合 性 、
入学教育测试题(样题)
入学教育和学生制度测试样题(100题)单选题:(请把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内)一、国防教育方面(12题)1、我国法定的全民国防教育日是()。
A、每年的9月18日B、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日C、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2、国防教育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C、革命英雄主义3、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A、课外活动B、军事训练C、社会实践4、国防教育应列入学校的()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A、工作和教学B、教学C、工作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A、部队战斗力B、全民素质C、人民军事水平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组成。
A、民兵B、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C、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国家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和边防、海防、空防建设,发展国防科研生产,普及()教育,完善动员体制,实现国防现代化。
A、全民国防 B、国防 C、素质8、坚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
A、国家建设B、政治建设C、国防建设9、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术,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
A、服兵役义务B、国防义务C、军事义务10、国防教育贯彻()、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
A、全民参与B、平战结合C、分类施教11、我国于()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A、1964年B、1956年C、1949年12、澳门政权于1999年()由葡萄牙移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A、7月1日B、10月1日C、10月20日 D.、12月20日二、学院文化教育方面(13题)13、淄博职业学院正式合并组建的时间是()。
质量立校 特色发展 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质量立校特色发展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者:杜玉波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年第01期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缆大学发展全局,这是求真务实地确立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战略思想,首要的是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和质量的发展。
这要求我们在新的阶段,明确新的思路和任务,保持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坚持走质量立校和特色发展之路。
一、认清新阶段新特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历史性的转折时期,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
新阶段的高等教育,变规模发展为质量发展,变外延发展为内涵发展,确保教育增长的效益和质量。
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来说,我们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学校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由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仅列举几个数字看,学校的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7名;已获得国家三大奖33项,是“九五”期间的4倍多,特别是2007年获得全国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08年又获得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年度科研经费超过10亿元,人均科研经费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圆满完成了某重点型号的研制定型任务;是目前获准独立筹建国家实验室的7所高校之一,成为航空航天特色和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以长江学者和杰出人才为代表的高端人才数量翻了近两番;占地面积翻了一番,建筑面积翻了一番;2007年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获得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的称号。
这些充分表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可置疑地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步入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阶段。
在新的阶段,学校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高端人才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二是质量建设成为学校竞争取胜的主线;三是重大战略专项成为学校自主创新的动力源泉;四是国家实验室成为学校强化特色的重要载体;五是理工互动、文理结合成为学校品质提升的战略举措;六是产学研合作成为学校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世纪科技工作侧记
科技处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坚持育人为本,教学、科研协调发展,使科学研究真正成为知识创新,为提高教学水平服务,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搭建平台,才能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为此,跨入新世纪以来,学校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对科技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定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科技队伍的培育、科研平台的建设、科研项目的管理、学术合作与交流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加强指导与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定位目标
“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良好机遇。
进入新世纪来,为了提升我校科技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科技工作在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4年学校制定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意见》,并以校发[2004]1号文件印发。
该“意见”在认真总结我校科技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新世纪科技发展需要和我校的实
际,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和目标。
1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确立了科技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龙头地位
根据我校教学和科技工作的实际,明确了“教学是立校之本,科技是强校之路”的基本思路,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科技并重”作为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将科技工作摆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地位。
2.强化科技意识,营造全员参与科学研究的氛围
为了使学校各职能部门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从事应用研究、对策研究和行动计划研究,激励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改革、发展服务,学校设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改革发展研究项目”,先后四次评审通过152项研究课题,资助金额15.2 万元。
该研究项目的内容涉及学校发展规划研究,思想政治,校园文化,后勤管理,财务制度,行政管理等多方面,极大的激发了各部门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营造了全员参与科研的良好氛围。
3.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提高校园文化的学术氛围
研究生、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是全校科技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技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学校设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并制定了《内
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校发[2005]11号)。
科技处,研究生处协同工作,从2006-2011年共审批研究生创新基金项449项,资助经费41.2 万元,为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针对本科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制定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校发[2003]49号)。
在研究生、本科生中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报告、学术讲座、科学知识竞赛等活动,有力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学术氛围和多样化发展。
4.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在科技工作中,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坚持“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精神,追求真理、反对弄虚作假,倡导严肃的科学态度,反对学术浮躁浮夸作风,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净化了学术空气。
在科技成果评奖中,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科技管理部门和学院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发扬学术民主,确保评奖工作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公正性。
在学校科技成果评审和自治区科技成果推荐中,积极动员、认真组织申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组织4 次科技成果评奖,评选一等奖47项、二等奖86项、三等奖136项,奖励金额74.5万元。
在自治区自然科学评奖中,我校教师获自然科学奖1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 7项、三等奖7项、哲
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共获262项,其中荣誉奖6项、一等奖14 项、二等奖106项、三等奖114项、青年奖22项在自治区高校中排列第一。
二、科技管理的具体措施及取得的成绩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工作在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提升我校科技工作的整体水平,在科技管理中重点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以课题立项为动力,整合科研力量申请高级别项目
在科技工作中,以课题立项为动力,以科研项目整合科研力量,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将科研项目作为教师考核、评定职称、选拔研究生导师的重要条件,带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
为了加强科研项目的管理,2003年学校制定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项目管理方法》(校发[2003]55号),并根据科技工作的实际,进行了几次修订。
在科研课题立项方面,精心培育创新性科研项目,动员全校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为申请高级别项目打好基础,学校专门设立了青年基金项目、特色基金项目,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并在实践中锻炼科研骨干提高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对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教师,在时间保障和工作量减免上予以倾斜。
精心培育有前景、又创新、有拉动作用的科研项目,为争取更高层
次的研究课题奠定了基础。
从2000以来,全校申报获准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20项,项目经费5483万元。
2.完善科技成果奖励机制,推动科技工作快速发展
为了加大对科技精品成果的奖励力度,2000年学校制定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方法》(校发[2000]33号),对科技成果的认定,奖励范围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根据学校科技工作的发展和新形势的需要,对科技成果的奖励办法进行修订,推动了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
对高层次,高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高级别科研项目、应用开发项目和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的横向课题加大了奖励额度,从2000年至2011年间,对核心刊物发表的科技成果按年度进行奖励,奖励金额逐年提高,到目前为止,共奖励成果2970项,科技成果奖励金额达453.4651万元。
从“十一五”开始,学校制定了对科研项目匹配资金制度,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按级别进行匹配,已投入的匹配金额达625万元。
以上措施不仅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同对有力地推动了精品成果的产生。
3,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重点扶持突出贡献的学科头人
一所高校只有培养一批在科学研究领域内领先,在国内外有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才能成为名校。
我校在“人才强校”
战略中,坚持不懈地抓优秀人才的培养,采取了一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学术队伍的建设中,对具有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并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从各方面重点扶持,设立了学科带头人专项基金、创新团队奖励基金、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教授优秀著作基金等不同类型的基金,为培养人才,多出精品成果提供了优良的科研条件,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共资助出版我校教师的学术著作共132部,资助金额达680万元。
为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2010年学校专门设立了科研流动岗位,选拔部分主持国家级项目的德才兼备的科研骨干以轮岗形式专门从事科学研究。
现已选拔3期26人。
为了更好地保证流动科研岗位人员的研究时间,采取了减免教学任务、制定科研计划、签定任务合同等具体措施,求得了良好的效果。
4、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大学校的社会的影响
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知名人士的学术联系,取得最新科研信息、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
目前,我校与蒙古国、俄罗斯、日本、荷兰、英国等国家的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联系,并实施实质性
的合作,合作定成了“蒙古高原生物多样性研究”、“蒙、汉、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等研究课题。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主办或承办全国性、国
际性学术会议,不断提高我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
在学术
交流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充分发挥学术带
头人的作用,对组织学术会议、对外交流工作给予经费、条
件等方面的支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校主办或联合主办国际学术会议8 次、全国性学术会议78次。
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学术活动,进一步调动了全校师生
员工的科研积极性,组织开展障显我校特色的学术活动和科
技宣传活动,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以科研
促进教学、推动学科建设,营造了浓郁的校园学术气氛。
回顾内蒙古师范大学新世纪的科技工作,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展望未来,我们感到建
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要发扬“献身求实团结奋进”的师大精神,把科技
工作推向新的层次,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