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交通方式分担

合集下载

《交通流理论 》课件

《交通流理论 》课件

数值模拟法
定义:通过计 算机程序模拟 交通流现象的
方法
优点:可以模拟 复杂的交通流现 象,包括车辆之 间的相互作用、
道路条件等
缺点:需要较 高的计算能力 和技术水平, 且可能存在误

应用:用于研 究交通流的基 本规律、优化 交通设计和控
制等方面
交通流分析与评价方法
交通流流量分析
交通流量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 交通流量分类:基本流量、设计流量、实际流量 交通流量调查方法:路边调查、断面调查、连续调查
交通信号优化:通过调整交通 信号的配时方案,减少车辆在 路口的等待时间和延误
智能交通系统应用:利用智能 交通系统技术,实时监测交通
状况,调整交通流分配
交通流控制策略
交通信号控制:通过调整交通信号灯的配时方案,优化交通流分配,减少 拥堵和事故发生率。
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时监测交通流量、车速等参数, 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实现交通流优化与控制。
交通流分析与评价方法在交 通安全与控制中的应用
交通流分析与评价方法介绍
交通流分析与评价方法在环境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交通流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交通流分析与评价方法的发 展趋势与挑战
交通流优化与控制策略
交通流优化方法
道路设计优化:优化道路布局 和设计,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 安全性
交通管理优化:加强交通管理, 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交通组织优化:通过合理规划道路网络、优化交通标志标线等措施,提高 道路通行效率,减少交通冲突。
公共交通优先:通过设置公交专用道、提高公交服务质量等措施,鼓励市 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从而优化交通流。

6 交通方式分担

6 交通方式分担

第六章交通方式分担6.1 交通分担的概念一个出行(trip)与一种交通方式(mode)对应。

一个区域(zone)的全部出行数中,利用某种交通方式的人占所有出行的比例就称为方式分担(modal split)。

每种交通方式所分担的交通量叫做该方式的分担交通量。

从交通主体考虑:出行目的、方式服务特性、地区特性会影响方式的选择。

交通方式的选择模型可以说是交通规划中最重要的经典模型之一。

公共交通的分担如果合理,交通拥挤就会得到缓解,小汽车的行车状况将会得到改善。

综合上述,交通方式选择问题是交通规划和政策制定中的重要部分。

6.2 影响方式选择的因素大致可划分为三组:1. 出行主体特性(1)是否拥有或可以利用小汽车。

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

(2)是否有驾驶执照(3)家庭结构(年轻夫妇、夫妇加小孩、退休人员、单身等)。

(4)收入(5)其他方面的因素(工作中需用车、送小孩上学等)。

2. 出行特性(1)出行目的(2)出行时间(深夜出行等)3. 交通设施的特点可分为两个方面可量测的因素(1)相关的出行时间:车内时间、等车时间、步行时间。

(2)出行距离、时间是决定方式选择的因素。

(3)相关的货币费用(票价、燃油及其它直接费用)。

(4)是否有停车场、停车费如何(一般去市中心选公交、去商场选私车)。

难于量测的因素(1)舒适程度、便利性;(2)可靠性、准时性;(3)防护物、安全性。

6.3交通方式划分阶段I类II类III类IV类V类G表示交通发生,D表示交通分布,MS表示方式划分,A表示交通分配。

6.4 交通方式选择阶段的分析方法6.4.1 预测体系的分类引量或分布量,从而得到各方式的分担交通量。

根据交通需求预测过程中,考虑方式分担的阶段不同,可以把方式分担模型划分为末端模型(trip end model)和区间模型(trip interchange model)。

末端模型:将各小区的发生交通量在集中计算之前就分配到各方式上。

区间模型:先计算各小区的分布量,然后推算方式分担量。

国内大城市公交分担率变化比较及经验借鉴

国内大城市公交分担率变化比较及经验借鉴

国内大城市公交分担率变化比较及经验借鉴近年来,全国大城市公交分担率变化比较及经验借鉴产生了一些新的观点。

公共交通需求仍然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因此,关于大城市公交分担率的研究和相关的实证分析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般而言,大城市的公交分担率由城市尺寸、公交出行需求、公交服务质量和其他因素共同决定。

由于城市尺寸、公交出行需求以及公交服务质量等因素存在差异,不同大城市的公交分担率也不尽相同。

以深圳市为例,2012年,大城市贸易服务行业的公交服务的分担比例为18%,2014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1.9%。

2015年,深圳市继续实施了“深圳公共交通出行优惠政策”,大大提高了深圳居民使用公交出行的意愿,使深圳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了31.2%。

另一方面,2016年北京市公共交通分担率为33.3%,2017年为34.1%,2018年为36.7%,2019年为38.6%。

与深圳相比,虽然公共交通分担率有所增加,但主要受到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加强交通建设及改善公交服务上的投入的综合性影响。

通过对深圳和北京两个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分担率的比较,可以发现,深圳的公交旅游比例上升的重要因素主要是政府对公交优惠政策的实施。

而北京市的提高主要是政府加强城市建设及改善公交服务的多项投入,从而激发了人们公共交通出行的意愿。

从大城市的公交服务分担比的变化可以看出,政府采取的相关政策以及面对不同社会经济环境及人口状况而实施的举措,能够有效地影响城市的公交分担率。

深圳市政府的公共交通优惠政策以及整合公共交通服务制度、完善交通出行管理机制、加强投资部门的管理监督、提高公共交通质量、推进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等可以为其他大城市公交服务提供借鉴,以提高公交分担率,为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营造良好的环境。

交通事故处理费用分摊

交通事故处理费用分摊

交通事故处理费用分摊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交通事故频发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事故发生后,处理费用的分摊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交通事故处理费用的分摊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以期为相关方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一、分摊原则在交通事故处理费用的分摊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需要遵循:1. 追责原则:事故责任明确的一方应承担相应的费用。

例如,若司机A与司机B发生交通事故,若司机A负有全部或部分责任,则司机A应承担相应的处理费用。

2. 共同责任原则:若两个或多个司机均有责任,则应根据各自责任的大小来分摊处理费用。

例如,若司机A和司机B均分别负有一半的责任,则各自承担一半的费用。

3. 共同过失原则:若交通事故发生时,行人与车辆均有责任,则应根据过失的大小来进行费用分摊。

例如,若行人与司机C均有过失,则根据过失的程度来决定费用的分摊比例。

4. 损害扩大原则:若由于一方的过错或不当行为造成了事故后续费用的增加,责任方应根据损害的扩大程度承担额外费用。

例如,若司机D的不当驾驶导致事故后患者的伤势加重,司机D应承担额外的医疗费用。

二、分摊方法在分摊交通事故处理费用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法:1. 协商解决:当事人可以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来确定各自的责任和费用的分摊比例。

这种方法可以降低纠纷的发生,提高处理事故的效率。

2. 调解机构介入:若当事人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寻求第三方的调解或仲裁机构的介入,由专业的仲裁员根据事实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判断,并提出合理的费用分摊方案。

3. 法律程序解决:若仲裁或调解无法达成一致,当事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法院将根据法律的规定和事实的经过来判断各方的责任,并做出相应的费用分摊决定。

三、其他注意事项除了上述的原则和方法,处理交通事故费用分摊还需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 保险责任:交通事故处理费用的分摊也与保险责任有关。

当事人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报案,并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履行相关手续。

交通事故责任分担细则

交通事故责任分担细则

交通事故责任分担细则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增多和交通流量的急剧增加,交通事故成为了现代社会一个常见且令人头疼的问题。

在交通事故中,责任的划分是一项复杂而又关键的工作。

为了确保公正合理地分担责任,各国制定了交通事故责任分担细则。

本文将讨论交通事故责任的划分原则、细则及其对当事人的意义。

一、交通事故责任划分原则交通事故责任的划分旨在确定事故责任方,并据此确定赔偿责任。

通常情况下,交通事故责任分为全责、主责和次责。

具体划分责任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种:1.过错原则:根据事故发生时各方的过错程度来划分责任。

一般来说,过错程度高的一方将承担较大的责任和赔偿责任。

2.举证责任原则:根据双方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来确定事故责任。

在法律规定下,当事人在举证责任上存在不同,一般来说,主张权利的当事人必须承担举证责任。

3.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原则: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对各方的违法行为进行判定,并根据违法行为程度来确定责任划分。

4.危险驾驶原则:根据交通参与者在驾驶过程中的注意力、反应能力、操控能力等因素来判定责任。

二、交通事故责任分担细则是根据上述原则制定的具体规定。

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1.全责:当一方违反交通法规,严重违反交通安全规定,或故意造成交通事故时,全责将由该方承担。

这意味着该方需要承担全部的责任和赔偿责任。

2.主责:当事故中一方的过错明显且较大,但并不构成全责时,该方被认定为主责方。

主责方需要承担较大的责任和赔偿责任。

3.次责:当事故中一方的过错较轻,但对事故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时,该方被认定为次责方。

次责方需要承担相对较小的责任和赔偿责任。

4.无责:当事故中一方没有任何过错,且完全符合交通法规时,该方被认定为无责方。

无责方无需承担责任和赔偿责任。

5.同等责任:当事故责任难以划分或双方过错相对均等时,可以根据双方的过错程度来确定责任的分担比例。

三、交通事故责任分担细则对当事人的意义交通事故责任分担细则的制定对当事人具有重要意义。

6.交通方式划分

6.交通方式划分
6.交通方式划分
第1节 概述 第2节 交通方式选择影响因素 第3节 交通方式划分模型
教学要求:
理解交通方式划分的主要因素,掌握常用交 通方式划分模型,了解集计模型和非集计模型 的区别。
一、 概述
——各种交通方式所承担的出行量 占出行总量的比例
交通方式划分的概念 一个出行(trip)与一种交通方式(mode)相对应。 一个区域(zone)的全部出行数中,利用某种交通方式的人占所有
二、影响交通方式划分的因素
分组讨论10min 上台发言 发言时间控制在3min 重在补充完善
出行特性——交通供给特性 出行者属性:家庭属性和个人属性——出行主体特

地区属性——外界大环境 交通供给状况和交通政策
1.出行时间与距离 2.费用 3.舒适性 4.安全性 5.准时性 6.换乘次数与候车时间 7.出行目的
能耗 (千卡/人km)
死亡人数 (人/亿人km)
23
44.6
600
1.17
11
19.4
154
0.082
30
23.9
-
-
>800
30.2
456
-
30-200
4.7
85.5
0.005
>200
5.6
0.0
30-60
3
77
0.005
20-30
9
-
0.005
30
7
119
0.005
运输能力 (人/时单向
) 2200 1.4-2.1万
十年前的两倍多
5.准时性 在交通方式选择时,到达的准时性对于交通方式
选择的影响很大。 比如对于公交出行而言,公交出行比例低,其中

基于RP_SP调查的非集计模型在交通方式分担率预测的应用

基于RP_SP调查的非集计模型在交通方式分担率预测的应用

基于R P/S P调查的非集计模型在交通方式分担率预测的应用刘志明邓 卫郭唐仪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南京210096摘 要:实际调查RP数据(Revealed preference data)具有可靠性,而意向调查SP数据(Stated Preference data)具有灵活性。

为了更好地将两类数据结合起来,减少交通调查的工作量,提高调查的精确性,本文分析研究了RP/SP组和调查方案的设计,应用非集计模理论及调查所得石河子市组合数据,建立了交通方式划分的MNL模型,并应用spss13.0软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标定。

通过模型拟合度检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利用该模型对石河子市交通方式分担率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全面地考虑居民出行选择的各方面影响因素,模型的预测精度和实用性较好。

关键词:实际调查数据;意向调查数据;交通方式划分;MNL模型;spss13.0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747(2008)03-0059-06Application of Disaggregate Model Based onRP/SP Survey to Transportation PlanningLIU Zhi-ming DENG Wei GUO Tang-yiTransportation College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ChinaAbstract:RP data were more reliable, while SP data were more flexible. In order to join the two types of data together to reduce the traffic survey work volume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survey,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sign of RP/SP survey scheme, the application disaggregate model theory and the survey data of Shihezi city, a multinomial logit (MNL)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traffic mode choice was developed, and spss13.0 was used to calibrate its parameters. After testifying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by fitting收稿日期:2007-09-06.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06BAJ18B03)。

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重庆市道路运输管理局

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重庆市道路运输管理局

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重庆市道路运输管理局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潘艳荣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出行需求旺盛,城市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2012年,重庆市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公交都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其主要特征就是具有较高的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

公共交通分担率是衡量公共交通发展、城市交通结构合理性的重要指标,指的是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中选择公共交通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率。

2012年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但如何切实做到公交优先,让公交成为市民首选的交通工具,不断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使重庆成为真正的“公交都市”,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地面公交现状2013年底,主城区拥有公交车8627辆,年客运量18.6亿人次,同比增长5.1%。

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的兴建,地面公交客运量增长较慢,分担率也从2007年起逐年下降,但目前仍然发挥着城市客运主力军作用,具有以下特点:(1)公交出行总量大,分担率高。

2013年主城区居民日均机动化出行(不含步行)总量875万人次/日。

其中,公共交通500万人次/日,占57.1%(地面公交47.2%,轨道交通9.9%),小汽车277万人次/日。

较其他特大城市,主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较高,小汽车出行比例较低,但正在面临小汽车出行比例迅速增长、道路交通压力进一步增大的挑战。

(2)公交客流走廊明显,线路重复系数高。

根据2013年《重庆市主城区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嘉陵江—渝澳大桥断面高峰小时公交客流量达到5.6万人次/h,主城区日均客流超过3万人次的线路有11条,公交客流走廊明显。

由于公交线路的集中布设,主干道上公交车“列车化”现象严重,加之个体交通迅猛增长,公交车运营速度逐年下降,与小汽车相比运行效率处于劣势地位。

(3)地面公交线网密度低,结构不合理。

根据2013年《重庆市主城区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内环以内公交线网密度约 3.4km/km2,内环以外区域1.5km/km2。

204-关于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指标的探讨

204-关于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指标的探讨

表 7 亚洲城市出行方式(不含步行)构成
轨道
公交
出租车
除去公共汽车 的机动车
14%
51%
14%
19%
42%
4%
3%
27%
57%
4%
5%
14%
非机动车
1% 24% 19%
方式 全市 中心城
表 8 上海全市/中心城出行方式(不含步行)构成(2009 年)
公共交通 34.2% 47.0%
个体机动 27.1% 26.5%
进出中心城 进出核心区
轨道 82% 82.2%
公交 1% 2.2%
小汽车 17% 15.6%
2.6 通勤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为了进一步明确交通矛盾较为突出的、以通勤为出行目的的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伦敦
以通勤为目的全方式出行中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为 44.6%,明显高于全目的的 30.1%。
步行 17.23
非机动车 35.01
表 1 2012 年昆山市居民出行方式结构(%)
公共交通 9.48
班车 2.97
摩托车 2.59
出租车 0.72
小汽车 32
以南京市为例,针对 2011 年主城区范围,公共交通全方式出行分担率约为 24.4%,对 照建城〔2004〕38 号文,距离 30%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为 63%, 对照交运发〔2013〕368 号文,已高于 60%的目标;而不含步行的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约为 32.8%,对照交运发〔2013〕387 号文,远低于 45%,要实现目标,意味着平均每年提高 2
方式 比例(%)
表 3 上海全市全方式出行方式构成(2009 年)
公共交通 25.2%
个体机动 20.0%

交通出行方式统计

交通出行方式统计

表一:部分特大城市平均出行时耗(摘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特大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表二:部分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构成的变化(摘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特大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资料来源:各城市公布的总体规划和交通调查数据。

据调查统计,北京市居民短距离出行次数占居民出行总量的68%。

短距离出行中,居民大多采用步行、自行车,共占70%以上,公共交通仅占9%,另外还有7%的居民会选择小汽车。

有车家庭成员在短距离出行中,驾驶或乘坐小汽车出行占28%,乘坐公交车出行仅占6%;而家庭车辆主要使用者在短距离出行中,驾车出行比例则高达70%。

据统计,2005年北京全市居民出行总量是2920万人次,人均出行率为2.64人次/日,平均出行距离9.3公里,出行周转量为20180万人·公里/日,公交出行的平均时耗为63分钟,小汽车出行的平均时耗为40分钟。

各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为:自行车占30.3%,公共交通占29.8%,小汽车占29.8%,出租车占7.6%,其它方式占2.5%。

截至2006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为287万辆,其中私人机动车为206万辆,小汽车日均出行3.16次/车,平均单次出行距离14公里,平均单次出行时耗40分钟,平均载客1.26人/车。

预计2010年机动车总量将达到380万辆。

表三:北京2005年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构成(城市居民短距离出行行为研究)北京市2000年和2005年居民出行方式构成情况:从2000年和2005年北京市的出行调查可以发现,北京市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为自行车、步行、公交车和小汽车,这四种出行方式分担率之和分别占总出行的91.89%和90.52%。

对比2000年和2005年交通结构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2005年自行车出行比例大幅下降;公交出行比例增加,在各种机动化交通方式中位居第一;非机动化方式出行比例也由71.80%下降到58.25%。

可见,北京正在逐步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现代化城市交通模式,但和国内其他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以广州为例,其公交分担率在1995年为17.49%,2003年为26.85%。

西北政法公安交通管理学实验指导06交通事故现场勘查

西北政法公安交通管理学实验指导06交通事故现场勘查

实验6、交通事故现场勘查一、实验目的交通事故现场勘查的目的在于:一是可以确认事件或案件的性质。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接到交通事故报案后,一般情况下只能知道事故发生的地点和简单情况。

但该报案究竟属于何种性质的事件或案件,是属于交通事故,还是属于其他类别的事故?是属于刑事案件,还是属于交通逃逸案件、伪造破坏现场案件?只有进行现场勘查之后,才能查明和确认。

二是可以发现和提取现场印痕、物证。

交通事故现场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痕迹、物证,是事故证据的主要来源。

通过现场勘查寻找各种痕迹、物证材料,并加以固定和提取,经过检验、鉴定和审核后,使之成为证据。

发现和提取现场痕迹、物证是现场勘查的主要目的。

三是可以查明和确认事故损害后果。

通过现场勘查,可以查明交通事故损害的真实情况,一方面可以查明被害人伤亡的事实和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查明车辆及物品的损失情况,确定财产损失程度,以便确定事故的等级和损害后果。

四是可以明确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及主客观原因。

通过现场勘查和综合分析各种证据,可以查清事故发生的全部过程,以及造成事故的各种原因,包括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二、现场勘查内容(一)采取现场紧急措施交通警察到达现场后,为了使事故现场保持原始状态,应对现场采取保持措施。

根据需要重新布置现场警戒范围,实施现场急救,及时救助伤员;如果现场发生火灾,要根据物质燃烧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灭火方法进行火灾的补救;如果事故现场有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要根据危险物品的性能和状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为了避免事故现场再度发生连锁事故,根据现场情况,要迅速指挥疏导交通,或者及时封闭道路;遇到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交通民警应通过调查访问和对现场痕迹检验,查明肇事者逃逸的方向和主要特征,迅速追缉。

对于未造成人身伤亡,事实清楚,并且机动车可以移动的交通事故现场,应当在记录事故情况后,责令当事人撤离现场,恢复交通;对拒绝撤离现成的,予以强制撤离。

交通强国战略下城市交通发展要求与对策重点

交通强国战略下城市交通发展要求与对策重点

文章编号:1672-532(2020)06-0001-09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 DOl:l().13813/ll-5141/u.2()2().()041交通强国战略下城市交通发展要求与对策重点陆化普(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北京100084)摘要:中国城市正面临交通拥堵严重、雾霾现象普遍等“大城市病”的困扰,交通强国建设为破解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发展方向。

在对城市交通现状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解读交通强国建设对城市交通发展的要求。

提出城市交通应按照系统工程思想、交通工程原理,充分利用智能交通新技术等综合对策来解决。

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应从城市群、都市圈和城市三个层面,全面实现交通与土地使用的一体化,构建绿色交通主导的综合交通系统。

需要尊重交通规律,分析交通机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制定科学化、系统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城市交通综合解决方案。

同时,破解城市交通问题,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是关键。

关键词:城市交通;交通强国;交通管理;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TODUrba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Key Points and Strategies Guided by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Enhancing Transportation Global CompetitivenessLu Huapu(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Abstract:Chinese cities are currently facing typical"megacity syndromes”such as severe traffic con­gestion and widespread smog.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enhancing transportation global competitive­ness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for solving urban traffic problems.By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f urban transport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urba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for enhancing transportation global competitiveness.Itis proposed that urban transportation problems should be resolve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ystems en­gineering,fundamentals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and fully utilizing the new intelligent traffic technologies.To implement of the Program of Enhancing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 Transportation,the integra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land use should be fully realized from the three levels:cluster of cities,metropolitan area and city,and a comprehensive green transportation oriented system should be built.The paper emphasizes that the best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come from understanding traffic fundamental laws,analyzing traffic mechanisms,fully utilizing data and intelligent means,which canlead to the scientific,systematic,intelligent,and green transportation systems.The paper concludesthat the integrated systems are the key to solve urban transportation problems.Keywords:urban transportation;enhancing transportation global competitiveness;traffic management;in­tegration;green transportation;intelligence;TOD收稿日期:2020-03-13作者简介:陆化普(1957—),男,辽宁铁岭人,博丄,教授,博丄生导师,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交通规划、智能交通、交通政策。

京沪通道各种交通方式分担率

京沪通道各种交通方式分担率

一、京沪通道简介
京沪通道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北起首都北京,途经天津、河北、山东、安徽和江苏1市4省,南至终点上海,沿途各省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4 000美元,占全国的43%,通道内运输工具主要有公路、铁路和民航3种。

京沪通道四省三市公路运输网发达,国道、省道纵横交错,公路总里程34.5万km,占全国的17.88%,其中高速公路11386km,占全国的27.77%。

京沪高铁全长1 318公里,途经天津、德州、济南、枣庄、徐州、南京、无锡,最终到达终点站上海,属于长距离运输,运营时速包括250公里/h及300公里/h两种,列
车最小追踪间隔时间为3分钟。

京沪高铁沿线车站中拥有机场的城市有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南京、无锡和上海,国内主要航空公司都在京沪沿线上设有航线。

二、客流分担率。

第06章-交通方式分担

第06章-交通方式分担

tij tttiii公铁航jjj 路路空 tij ttti非jii轨行jj机道人动
ti机j 动 ti公jtti共 摩ji轿j电 托车汽 车车
ti水j 运
ti机j 动
ti货j 车
ti管j 道
ti水j 上
t出租车 ij
6.2 影响方式选择的因素 出行主体(出行者)的特性 ❖ 职业、年龄、性别 ❖ 是否拥有或是否可以利用小汽车 ❖ 是否拥有驾驶执照 ❖ 家庭结构(年轻夫妇?、夫妇加小孩?、退休人员?、单身?、
❖ 根据方式选择的步骤分类
二者择一法(实践中应用较多):将交通方式的选择分为两 步的方法进行研究。其特点是某阶段(某步)方式分担率的 计算与前阶段独立进行。
多项选择法(用公式一次求出):用包含各种方式的选择概 率公式一次求出各方式选择率的方法。该方法计算简单,但 难以正确地提取反映各方式选择的要素。另外,随着自变量 (方式数)的增加,模型变复杂。
交通方式简介:
❖ 城际间: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
❖ 城市范围:轨道(地铁、轻轨、独轨等)、水运、道路(步行、 非机动车、摩托车、出租、公共电汽车、私家车、公务车;客车、 货车)。
❖ 代表交通方式
单种交通方式出行:
多种交通方式出行:代表交通方式按照“铁道-公共汽车- 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步行”的优先顺序来进行确定。
❖ 交通方式选择问题是交通规划和政策制定中的重要部分。进行方式 分担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现状和未来的分析,从而建立起一个合 理的分担关系。
交通方式划分模型的建模思路:
❖ 思路①:在假设历史的变化情况将来继续延续下去的前提下,研 究交通需求的变化。
❖ 思路②: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为实现所期望的交通方式分担率, 研究如何改扩建各种交通设施来引导人们的出行,以及如何制定 各种交通管理规则等。

运输场站规划作业答案

运输场站规划作业答案
• A 货运适站量 • B 货运代理量 • C 信息配载量 • D 市场交易量
• 7、客运场站选址原那么包括那些内容 〔ABCD 〕
• A 便于旅客的集散和换乘 • B 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 C 与其它交通运输方式衔接和配合 • D 考虑土地的利用和限制
• 8按照运输港站与枢纽在运输全过程中所承 担的主要作业任务来看,它的根本功能就 是保证以下哪几项作业〔ABCD 〕
• A需求构造的变化 • B 运输质量的比较 • C 各运输方式适应运距的分析 • D 运费、运输能力和运输可靠性
• 3、影响货物运输需求的经济因素〔 ABCD 〕 • A资源分布 • B产业构造 • C人口增加 • D辐射区域的经济开展水平
• 4、综合运输需求预测的包括那几个内容 〔ABD 〕
四、问答题
现状调查与分析
相关规划解读
社会 经济 发展
交通 运输 发展
产业 布局 发展
旅游 与矿 产资

政府 管理 部门
政府 相关 文件
相关 专业 规划
相关 总体 规划
相关 控规
交通运输发展条件
交通运输发展分析
交通运输枢纽全社会客、货需求预测 交通运输枢纽分方式客货需求预测
铁路分担客货 运需求预测量
民航分担客货 运需求预测量
运输场站规划作业答案
本课件仅供学习使用 学习完毕请自行删除 本课件仅供学习使用 学习完毕请自行删除 本课件仅供学习使用 学习完毕请自行删除
一、 单项选择题
枢纽的位置特性划分
• 1、依附于已经建成的较大的建筑实体或地理实体
存在,其位置是由该点所具有的经济、社会特性
所确定的枢纽属于〔B 〕
• 2、果某个大型枢纽还没建成,而且其选址在一定 程度上要依靠对象网络的构造特征和之外的社会

《交通工程总论》补充内容

《交通工程总论》补充内容

《交通工程总论》复习补充内容第二章 交通特性分析1.【习题2.2】(1)某一小时内,测得速度为20km/h 的车15辆,速度为50km/h 的车5辆,求时间平均车速?(2)10km 路段内,共行驶20辆车,其中15辆速度为20km/h ,5辆速度为50km/h ,求区间平均车速?2.车头间距与车头时距车头间距:同向行驶的一列车队中,相邻两辆车车头之间的距离(或间隔)。

用h d 表示,单位为m/veh (米/辆)。

车头时距:同向行驶的车队中,相邻两辆车车头之间的时间间隔。

用h t 表示,单位为s/veh (秒/辆)。

几个基本关系:平均车头间距d h 和车流密度K 之间成倒数关系:d h =1000/K (其h/km 5.27)5501520(515111=⨯+⨯+==∑=n i i t v n v h /km 5.23)5052015(515111111=++=⋅=∑=n i is v n v中:h单位为m/veh;K单位为veh/km)。

d平均车头时距h和交通量Q之间成倒数关系:t h=3600/Q(其中:th单位为s/veh;Q单位为veh/h)。

t平均车头间距和平均车头时距之间的关系:h=(V/3.6)t h(其中:dh单位为m/veh;t h单位为s/veh;V为汽车行驶速度,单位为dkm/h)。

【习题2.3】在市郊一段长24公里的公路上,在起点断面上6分钟内通过100辆车,车流是均匀连续的,已知车速为20km/h,求h,t h,dK,Q。

解:Q = 100/(6/60) =1000 (辆/h)h=3600/Q =3600/1000=3.6 (s/辆)th=(V/3.6) t h=(20/3.6)*3.6=20 (m/辆)dK=1000/h=1000/20=50 (辆/km)d第三章交通调查与分析§3-2 交通量调查1. 人工观测法的优点和缺点优点:人工观测法简单、易行,且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可以用于任何地点、任何情况的交通调查、机动灵活、易于掌握,资料整理比较方便。

2024年度-道路交通安全法培训教材

2024年度-道路交通安全法培训教材
道路交通安全法培训教材
1
目录
• 道路交通安全法概述 • 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与标志标线 • 机动车驾驶相关规定 • 非机动车与行人参与交通规定 •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与责任认定 • 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及预防措施
2
01 道路交通安全法 概述 3
立法背景与意义
立法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流量持续增长,道路交通安全和畅通问题日益 突出,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 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迫切需要出台一部全面的道路
利用媒体平台广泛宣 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 法规和典型案例。
在学校、社区、企业 等场所举办交通安全 讲座,提高公众安全 意识。
24
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能力提升方法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完 善交通标志、标线和安全防护设
施。
提高驾驶员培训质量,加强驾驶 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培养

建立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反应机制 ,提高救援效率和专业水平。
;不得醉酒驾驶;不得牵引、攀扶车辆或者被其他车辆牵引;不得双手
离把或者手中持物等。
16
行人过马路注意事项和权利保障
注意事项
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 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 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
5
适用范围及对象
适用范围
道路交通安全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
适用对象
所有参与道路交通活动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都必须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 、行人等各类交通参与者。同时,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如道路建设单位、交通管理部门等,也必 须遵守该法的规定。

浅谈杭州公交分担率

浅谈杭州公交分担率

浅谈杭州公交分担率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是衡量公共交通发展和城市交通结构合理性的重要指标,也是浙江省城市交通治堵治理和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主要考核指标,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杭州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的基本概念、发展水平和建设目标等进行了简要介绍,提出应尽快组织开展全市范围的居民出行调查等工作,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提供基础依据。

一.基本概念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简称公交分担率,指统计范围内,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中使用公共交通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例,一般通过居民出行调查得到。

在实际应用中,有城市公共交通全方式出行分担率、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1、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三个常用概念。

采用不同的统计口径,数据会有较大差异。

在当前工作中,浙江省城市交通治堵治理工作采用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作为考核指标。

交通运输部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采用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作为考核指标。

以下是两个指标的计算公式:1根据交通运输部组织制定的行业编制《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调查和统计方法》(征求意见稿),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也称为城市公共交通机械化出行分担率。

1.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2,即使用公共交通占除去步行以外出行量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2.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3,指使用公共交通占机动化方式出行量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同时,公交分担率还涉及到统计的人口、时间和空间范围。

就人口范围而言,有常住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等。

就时间范围而言,有高峰时段、平峰时段、工作日、节假日等。

就空间范围而言,有市区、中心城区、主城区等。

在实际应用中,应明确所采用的概念及统计范围。

目前,根据城市客运管理职能调整情况,交通运输部正在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调查和统计方法》,计划于2014年内发布,将对公交分担率调查和统计工作进行规范。

2根据《2014年浙江省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公共交通出行量包括采用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城市轮渡、公共自行车(不含出租车)交通方式的出行量,总出行量为居民机动化出行和非机动车出行总量(不含步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6
收入、家庭结构等。其次还要考虑的因素有:到城市中心的距离、土地利用状况、人口密度、出行 目的等。
在 Trip end model 模型中,只能间接考虑各种交通方式的服务水平、地区间的距离时间等因素, 对于地区间交通服务水平和交通方式间的竞争关系无法考虑。因此,如果将来地区间交通方式的服 务水平改善时,无法在分担率模型中反映由此导致的方式选择的变化。
d 地区间模型 (Trip Interchange Model) ( tij → timj 第 m 种方式的 OD 量)
目前比较流行的模型,在城市交通规划和区域交通规划中均广泛使用 先计算各交通小区间的交通分布量,然后推算方式分担量。所以,连接各小区之间的交通方式 的服务水平的差异是影响方式分担的主要因素,而地区特性则是次要因素。 由于道路建设往往引起服务水平的变化,因此该模型最适合描述因服务水平变化而引起的分担 率的变化。各交通方式分担交通量的计算步骤为:
=⎪⎪⎪⎨⎧ti公jtti共摩ji轿j电托车汽车车
⎪⎪ti水j 运
⎪ ⎪
t 机动
ij
⎪ ⎪
t 货车 ij
⎪⎩ti管j 道
⎪⎩
t 水上
ij
⎪⎩
t出租车 ij
6-1
6.2 影响方式选择的因素 影响方式选择的因素,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组: c 出行主体(出行者)的特性 对于出行主体的特性,一般要考虑以下几点: 职业、年龄、性别:职业的不同对交通方式划分产生敏感影响(e.g. 业务员、推销员 的汽车利用率高);20~40 岁汽车利用率高,其它年龄段公共汽车利用率高;男性比女 性汽车利用率高,女性较男性的公交利用率高。 是否拥有或是否可以利用小汽车:这一点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来看,我国 城乡私人小汽车的拥有率还较低。 是否拥有驾驶执照:如果不具备驾驶执照,同时又是单人出行的话,则无法利用小汽车。 家庭结构(年轻夫妇?、夫妇加小孩?、退休人员?、单身?、家庭人口构成、年龄 构成、性别构成等):例如,国外的年轻夫妇更喜欢使用私人小汽车,国内外的大多数 老年人更倾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收入: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出行方式的选择。收入低的人无法购买私人小 汽车,也较少利用出租车,更倾向于利用公共交通工具。 其他方面的因素:如工作中需用车、送小孩去上学等。 d 出行特性 出行目的:出行目的不同,对交通方式服务质量的要求不同(e.g. 上班要求准时、旅 游要求舒适等)。一般而言,通勤性的上下班较其它出行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方式, 而购物、娱乐及某些短途出行则大多利用私人用车。 上班、上学出行:汽车利用率低、公共交通利用率高。业务出行:因需要在多客户处停留, 装卸货物等,所以汽车利用率高、公共交通利用率低。自由出行:汽车(出租)利用率高。 出行时间:如深夜出行(过晚或过早)就难于利用公共交通方式(有一定的服务时间 限制 Î 出租车出行)。“划分工作日、休息日、早高峰上班时间段、平峰时间段、晚 高峰回家时间段等” e 交通设施的特点 从“可量测的因素”和“难于量测的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可量测的因素(通常决定了各种出行方式的效用大小) ¾ 相关的出行时间(出行时耗):包括了车内时间、等车时间(换乘次数及相关的换 乘时间)、步行时间等,出行距离和时间是出行者进行方式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
出行末端模型:将各个交通小区的发生交通量(集中交通量)在交通分布计算之前就分配 到各方式上。 地区间模型:先计算各交通小区间的分布量,然后再推算方式分担量。 e 预测体系还可以按下述方法分类 Ó根据方式选择特性分类 ¾ 一阶段方式分担率模型:不将用户分为固定阶层(固定地使用某种交通方式的阶层)和选 择阶层,而是一起考虑。 ¾ 二阶段方式分担率模型:将用户分为固定地使用某种交通方式的阶层(e.g. 固定使用小汽 车、固定使用公交)和可能对交通方式进行选择的阶层。另外,在决定固定阶层的方式分 担率时,完全不考虑地区间的交通服务水平(换言之,在发生、吸引交通量的阶段就将选 择阶层和固定阶层分离开)。其选择过程如下图所示:
6-3
6.3 交通方式划分的阶段 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法:交通生成 G(Generation)、交通分布 D(Distribution)、交通方式分担
MS(Modal Split)、交通分配 A(Assignment)。交通方式划分依据其所处阶段位置的不同,有如下 的 5 种分类:
¾ I 类: ¾ II 类: ¾ III 类: ¾ IV 类: ¾ V 类: 方式划分阶段可以单独解决,也可以与某个子问题中的任何一个(产生 G、分布 D、分配 A)结合 起来共同解决,这就是组合模型的问题(eg.“方式划分-交通分配”组合问题)。
Ó根据方式选择的基本单位分类 ¾ 集计模型(Aggregate Model):以小区为单位将用户的方式选择集计起来进行预测说明的模
6-5
型。比较简单实用,常见的有 Logit 模型。 ¾ 非集计模型(Disaggregate Model):以个人为单位出发研究用户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并构
造模型来确定各交通方式的选择概率,然后再将每个人的方式选择结果集计起来,进而预 测各方式分担量的模型。该模型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70 年代之后应用于实际。常见的有 多元 Logit 模型(MNL)、多元 Probit(MVN)模型,模型较于复杂。 Ó根据方式选择的步骤分类 ¾ 二者择一法(实践中应用较多):将交通方式的选择分为两步的方法进行研究,如下图所示。 其特点是某阶段(某步)方式分担率的计算与前阶段独立进行。
交通方式简介: 城际间: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 城市范围:轨道(地铁、轻轨、独轨等)、水运、道路(步行、非机动车、摩托车、出租、 公共电汽车、私家车、公务车;客车、货车)。
tij = ⎪⎪⎪⎨⎧tttiii公铁航jjj 路路空 tij = ⎪⎪⎪⎨⎧ttti非jii轨行jj机道人动

t 机动 ij
(两种情况都要求首先获得现状各种方式的出行分布,而这利用基年居民出行 OD 调查易于实现) d 方式分担预测模型的分类 根据交通需求预测过程中,考虑方式分担的阶段不同,可以把方式分担模型划分为出行末端模 型(trip end model)和地区间模型(trip interchange model)两大类。
通需求的变化。交通方式划分模型的建模思路②: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为实现所期望的交通方式分 担率,研究如何改扩建各种交通设施来引导人们的出行,以及如何制定各种交通管理规则等。
在进行方式分担分析时,如果某次出行只使用了一种交通方式,则没有问题;如果使用了两种 或两种以上的交通方式的话,则应选择一种代表交通方式,代表交通方式按照“铁道-公共汽车-小 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步行”的优先顺序来进行确定。
6-2
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人们的出行按照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公共汽车、小汽 车、有轨交通、飞机的顺序增加。 各种出行方式的合理出行距离为:步行<3km;自行车<5km;摩托车<8km;公共 汽车<300km;轿车<500km;货车<500km;铁路 500-1000km(低附加值货物); 飞机>1000km(高附加值货物);水运(内河)短途、捷径、观光;水运(近海、远洋) 旅游、散货、低附加值货物。 e.g. 很短距离的出行会选择步行、稍远一些则可能利用自行车或摩托车、长距离 的出行则选择小汽车或公交。 e.g. 私人小汽车出行无须等车,步行时间短,但发生交通堵塞时车内时间会很长; 公交出行涉及到两头的步行距离和时间以及与公交发车频率相关的等车时间。 ¾ 相关的货币费用:如票价、燃油及其它直接费用(过路桥费等)。 ¾ 是否有停车场、停车费如何等:一般来说市中心停车场少、收费高,所有去市中 心倾向于选择公交;而郊外的大商场则配建有免费的停车场,倾向于选择私车。 难于量测的因素 ¾ 舒适程度、便利性:舒适性是交通工具中的乘坐率、乘车中的疲劳、车内拥挤程度、 有无空调等因素的综合概念。如国内的公交舒适度差(夏天/冬天),影响其选择。 ¾ 可靠性、准时性:如公交易受交通拥堵的影响,不太准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其选择;地铁因不受交通拥堵的影响,可靠性高、定时性好,人们爱利用。 ¾ 防护物、安全性:各种交通方式安全性的高低也影响其选择率,如摩托车虽然比较机动 快捷,但由于其安全性差、没有防护物、受气候影响大,导致很多人不敢或不愿使用。
6-4
6.4 交通方式分担预测的分析方法 6.4.1 预测体系的分类
c 预测各交通方式分担量的方法 先根据分担率模型预测分担率,然后再乘以发生、吸引量或分布量,从而得到各方式的分 担交通量。 Case1:由分担率乘以发生、吸引交通量多用于“G-MS-D-A”类预测模型中。 Case2:由分担率乘以分布交通量多用于“G-D-MS-D”类预测模型中。
6-7
6.5 实用方式分担预测模型 6.5.1 分担率曲线法
分担率曲线是指各种交通方式的分担比例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曲线。
分担率曲线:基于个人出行调查的结果,依据地区间距离、地区间各方式所需的走行时间比(或
各方式所需的走行时间差)、费用等绘制的用户选择交通方式的曲线。
某方式的利用率=
利用该方式的出行数 总出行数
del)
6.1 交通方式分担的概念 ¾ 一个出行(trip)与一种交通方式(mode)相对应。 ¾ 一个区域(zone)的全部出行数中,利用某种交通方式的人占所有出行的比例就称为方式 分担(modal split)。 ¾ 每种交通方式所分担到的交通量叫做该方式的分担交通量。 ¾ 分担交通量占全部交通量里的比例称为方式分担率(或称选择率)。 ¾ 交通方式分担预测的内容:确定各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大小。 从交通主体的立场来考虑:出行者在考虑出行目的、出行方式的服务特性、地区特性的基础上
发生点和吸引点(即末端)上的总交通量的方式分担,(即在出行发生与吸引阶段进行方式划分) 如前所述,Trip end model 就是将各个小区的发生交通量在集中交通量计算之前分配到各方式上。 这一过程实际上在交通产生阶段就开始考虑了,其实质是 MS 优于 D 进行,多用于城市交通规划中。 Trip end model 分为两种:适用于规划对象区域全体的全域模型;考虑各个地区特性的交通方式选 择率模型。实际中使用较多的是第二种。 Trip end model 在确定方式分担率时可以从发生端或吸引端考虑,大多数模型是发生端出行末端 模型。 Trip end model 在进行方式划分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各小区的居民特性,如:交通工具拥有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