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浅析《舌尖上的中国》塑造的中国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塑造的中国形象

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内容概况

1、从“舌尖体”的流行谈开

“从太平洋吹来暖湿的季风,学霸正在疯长,又到了大学生们最忙碌的季节——考试季。由早餐带来的大量碳水化合物,可以维持繁重的复习后身体所必需的蔗糖。”这是网上一段大学生的自制视频《舌尖上的宿舍·泡面篇》的开场旁白。

当“食材、馈赠、味道、乡愁”这些关键词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二季的播出深入人心时,这种被称作“舌尖体”的文风也悄然流行。

2、《舌尖上的中国》制作背景

2012 年5 月14 日,7 集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正式播出。

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舌尖”团队从2011年3月开始拍摄,历时13个月,15位摄影师走遍全国70余个地点,拍摄上万小时视频素材。

“舌尖”的总编导陈晓卿,为整部片子的视觉、创意定调、把关;美食专栏作家沈宏非审阅文案;香港资深“饕客”蔡澜,提供人文资料;主持人李立宏贡献出他深沉磁性的声音……

强大的制作团队,让《舌尖》里捕获了各色各样令人垂涎的美食,还有大江南北新奇有趣的地域文化和那些动人的故事。让一切,都让这部纪录片在开播后立即红遍全国,收视率创下新高。

3、《舌尖上的中国》的内容概况

《舌尖上的中国》的第一季有七集,每集概括了主题。内容在播放之后徐徐展开人物、故事、以及其中美食,并在该集结束时用主题概括全集。

这七集分别名是,展现中华大地不同地域上,自然是如何馈赠食物,人们又是如何获取食物的故事——《自然的馈赠》;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主

食的深厚情感的——《主食的故事》;讲述中国人如何利用“发酵”打造了一个美食的新境界——《转化的灵感》;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这些从贮藏食物到美味追求——《时间的味道》;讲述厨师,以及他们在厨房中的绝技的——《厨房的秘密》;讲述烹制各种口味所需不同调味料,展示中国菜系的——《五味的调和》;探究美食来源,体现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我们的田野》。

这七集中,每一集都不是根据美食来定主题,而是以食物为出发点,找寻中国大地普通百姓对于食物的记忆与感触。

二、“舌尖”里的中国形象

1、美食——多样多变

1)美食与视觉的碰撞

美食讲究“色、香、味”,首当其冲的就是视觉的吸引。

作为以美食为主体内容的电视纪录片,比如日本的《寿司之神》,法国的《蛋糕王国》等,在视觉表达上都呈现出了非常高超的水准。

面对“网络”时代观众越来越高的审美需求,高清影像成为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使用了SONY公司出产的F3 和F55等摄像机。将中华博大精深的美食,以丰富的影视语言呈现出来。使得制作菜肴的过程,化为难得一见的视觉奇观。

在前期的拍摄上,内容制作团队罕见的大量使用特写镜头,这一举动,让食材的机理,以及加工过程变得纤毫毕现,给观众以极大的真实感。技术上,高帧数升格的拍摄手法,使得中餐烹饪瞬间的过程,变得灵动且充满韵味。手持以及运动镜头的使用,增强了画面的呼吸感,增强了表现力,拉进了观众和人物之间的距离。让一道菜,一个人,有了关联。最后,拍摄设备的升级导致后期调色的使用,极大限度还原并提升了中餐“色”对于画面的表现力。

在对比1991年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中华美食世纪之宴》,现在影像技术的提升,对美食纪录片的推动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些记录食物华丽的影像,将一道道珍馐的美味的口感通过视觉地传递给观众。以视听来激发人们对珍馐佳肴“味”的想象。

2、人物——真实朴素

1)美食文化的载体是人

美食纪录片除了美食外应该给观众留下什么?日本纪录片《寿司之神》给了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鲜活的人物。

基于同样的理念,《舌尖》的编导们在纪录美食的同时,有意识地选择同美食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典型人物来结构故事。即通过若干个人物本身内在的矛盾冲突,勾连出整集片子隐含的主线,讲述片子的主旨。

如采集松茸的藏族姑娘、教授刀工的老厨师、学习面点的小厨师、创作美食音乐的大学老师等等。这些人物在编导精心的编排中,成为美食文化的载体,立体地记录了中国民间美食的影像档案。

2)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舌尖上的中国》技术的跃升,并没有将这部纪录片定格为一部五光“食”色的炫技片。相反,让观众念念不忘的是那些普通的人们。

在《舌尖》第二季的《心传》中,影像记录下了陕西吴堡县张世新老人做空心挂面的精湛技艺。镜头下如银丝倾泻般的挂面高高挂起,面线细如发丝。这种美食的制作者是一位平凡的农家老人,他通过制作挂面的手艺,拉扯大了5个儿女。

《心传》的镜头下,没有猎奇,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编导尽量克制着煽情与叙事所需要曲折情节。他们更多用朴实的镜头语言记录下,老人劳作的环境、状态、动作,以及与家人交流的情节。这样的克制,反而树立了一个勤劳、坚韧、诚信的中国人形象。

《舌尖》选取的国人的形象,很多都是那种生活中随处可见或者不易被察觉的小人物。第二季的《家常》中,影像记录了一个妈妈为了女儿学琴,从河南来到上海当全职陪读,给女儿做了红烧肉的故事。

作为美食的纪录片,《舌尖》用这样一个小人物,承载“家”这个大命题。《舌尖》用堪称完美的镜头去捕获“红烧肉”中,不平凡的色、香、味。建构起一个真实的“中国妈妈”形象。

在《舌尖》的镜头下,这样的小人物比比皆是,他们创造了食物,食物展

现了他们不凡的人格。食物与人物既是统一的,又是相互照应的,并且不断敲击着观众们的心理并产生共鸣。

三、中国形象的一次“新”升级

1、中国形象的“新”塑造

1)美食代表的文化标签

在《舌尖上的中国》问世之前,国产纪录片领域曾诞生出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有《故宫》、《圆明园》这样的历史题材的鸿篇巨制,也有把镜头对准社会题材的《幼儿园》、《铁西区》等,还有描写人物见长的《老头》、《高三》等;这些题材有的叙事宏大,有的深刻沉重。但是对于现在的观众而言,视野中缺乏好看又有趣的纪录片。

在《舌尖》打造的影像世界里,美食与人文、地理、历史的相互结合杂糅,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从普通人的角度入手,名为介绍美食,透过这个窗口,唤起大众对亲情、友情、理想、信念的理性思考。

整部记录片的主体是美食这样一个大众题材,它恰好记录着社会发展进步的脉搏,反映了当下中国的的精神面貌。《舌尖》通过镜头发掘了这些人文细节,并且赋予美食“新”的文化标签。

2、中国形象的“新”展示

1)纪录片展示“接地气”的中国形象

从纽约时代广场播放的“中国人”广告,到“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这样的新四大发明,中国的国家形象从未像这个时代一样被全世界注视。

纪录片作为一个文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对内帮助国家形象的塑造,对外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接地气”一直是《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精神内核。它发挥了纪录片真实性特性,通过大量故事人物,美食美景的内容,与观众发生“心灵对话”,推动人们对一个趣味的中国、一个活力的中国、一个幸福的中国的形象塑造。2)中国文化中的“软实力”崛起

“2013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高峰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