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

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可能很难想象灾难、尤其是像大地震这样的强破坏性事件对幸存者的心理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久。

首先,灾难事件由于相应的物理刺激强度通常都很大,它会立即在当事人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且这个印记这辈子再也不会消失。之后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立即唤起这个印记,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某人被地震的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获救,那么今后任何时候只要他再处于狭小的、黑暗的空间里,他在废墟里的“印记”就会被唤醒,从而出现惊恐、呼吸困难、绝望、逃离现场等强烈的应激反应。

其次,灾难的强破坏力往往在短时间内带来生命、财产的大量损失,从而导致人们的无力感、挫败感和脆弱感。尤其强烈地震,房屋夷为平地,否认(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脆弱(人是多么不堪一击)等各种情绪反应将会出现。

第三种最常见的情绪是负疚感。我曾看过一部反映空难之后幸存者心理历程的美国电影,女主角因为孩子的死而整日责怪自己,总以为如果当时她抱得更紧些,她的孩子就会安然无恙。男主角为了帮助她摆脱自责,让她紧紧抱着一个背包,然后冒险将汽车撞到墙上。撞墙的一瞬间,背包从玻璃窗飞出车外。在这样一个铁的事实面前,女主角终于认识到当时她无论抱得多紧,她都无法挽救孩子的性命。意识到这一点,女主角一下子释然了。

理论上说,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能让幸存者把负面情绪顺利宣泄、释放、接纳的氛围。我们中国人在情绪表达方面本来就比较压抑、委婉,我们平时劝人时也爱说“别哭、别哭”。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幸存者把悲伤、痛苦、甚至是攻击情绪发泄出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对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还会以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出现呼吸困难、失眠、疲倦、喉咙及胸部梗塞感等。

相比而言,灾难事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出现强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

据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灾后心理干预正式出现在1994年的新疆克拉玛依大火后,这十多年来心理干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几年来随着环境、气候等的变化,世界进入高风险时期,我国出现各种灾难性事件的概率也呈上升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重视心理干预、加大心理干预工作的力度势在必行。

也许有一天,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队伍中除了救援人员、医疗工作者、新闻工作者还有心理工作者。

灾难发生之后,所导致的最严重的心理疾病就是创伤性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它往往发生在一些威胁生命的事件之后,伴随着一系列令人痛苦的心理体验,并且长时间消磨不去。PTSD的患者会持续的体验到创伤事件本身,灾难的梦魇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像挥之不去的幽灵折磨着他们,并且会持续不断的进入他们的梦境。

对于创伤性的事件本身,他们则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他们会回避所有与事件有关的想法、感受和谈话,对于相关的活动、地点和人物也避之不及。对于所经历的创伤事件,他们会表现出对于事件重要方面的遗忘:似乎所经历的一切在他们头脑中变成了一片空白。

PTSD的受害者在受难后还往往表现出对一般事件的麻木。对于有意义的事件和有趣的事情,他们表现得异常冷漠。身边的人也许能够体会出,他们不再像以往一样对他们的亲近,甚至更加疏远,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他们的情绪表达也受到了禁锢,很多PTSD的患者在灾难过后不再能够很好的沟通情感,也无法向自己的爱人表达爱恋之情。在很多亲人的严重,他们变得陌生,不再像以往那个具有人情味的亲人,而成为一个情感淡漠的“木头人”。

不仅如此,PTSD的患者还会表现得非常警觉。他们常常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即使好不容易睡着,也很容易被一点点响动就惊醒。在与人交往的同时,他们变得容易激怒,脾气暴躁,注意力也特别容易分散。

回归心湖的平静

地震和其它灾难性事件就像在心灵的平静湖水中投下一颗重磅炸弹,人内心原本平静的感知、情绪和意志状态在危机事件的重创之下变得遥遥欲坠,各部分的机能的平衡被在PTSD发生之时,人内心的平衡被突发的灾难性事件打乱,这时候就需要危机干预来恢复这种内心的平衡。

需要危机干预的人员不仅包括受灾的各个年龄段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劫后余生的幸存者,也同时包括了各种参与救援的工作人员,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这是因为不仅身处灾难现场的灾区受害者在心灵上受到了重大的创伤,那些与他们感同身受的救援者们同样也经历着类似的痛苦,同时他们还要担负着安抚、帮助幸存者的工作。可以说,与灾难有关的每个人内心都承受着重大的心理压力,都需要危机干预为他们恢复内心的平衡。

危机干预在恢复这种心理平衡的过程中,要完成这样几个任务。

首先,怎么做才能使得受害者的症状不会继续恶化?也就是说,危机干预要完成一个预防的作用。

其次,怎么做才能去降低受害者的痛苦?这种痛苦包括他们在情绪上、心理上、身体上和行为…上的多重反应。

最后,这个人能否通过自我恢复的方式重新回到家庭和工作中去?如果答案是“Yes”,那么危机干预的任务就基本完成。如果答案仍旧是“No”,那么就需要危机干预的专家来提供提供更高层次的帮助。

因此,危机干预最重要的任务不仅是减轻灾难受害者的痛苦,最重要的是通过干预的过程,让人们重新获得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减少长期痛苦的可能性。

目前,对于灾难的危机干预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是严重应激诱因疏泄治疗(critical incidence stress debriefing , CISD)。这种疗法主要采取一种结构化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灾难的幸存者谈论应激性的危机事件。干预通常在危机发生的1-2天内进行,每次需要大概2-3小时的活动。时间。整个活动分为几个阶段进行:

介绍阶段:治疗者与小组成员互相介绍,并引导所有的参与者制定一个大家公认的讨论规则和讨论基调,这个小组的“契约”主要的目的是鼓励所有的小组参与者的合作,并遵守保密的原则。

事实阶段:小组成员从自己在灾难中的视角出发,向其它人描述他们在灾难中的所见,所闻,所为,所嗅等等外部的现象。

感受阶段:小组成员向大家描述他们在经历灾难事件后,现在头脑中能够立即浮现出的有关灾难的主要想法和最痛苦的想法,让情绪毫无保留的表露出来。

反应阶段:参与者与治疗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有可能遇到的最糟糕的情况。这个阶段是小组成员情绪反应最强烈的阶段,治疗者在这时要能够很好的表现出关心和理解,让小组成感到安全。

症状阶段:小组成员一起分享和描述灾难当中和灾难之后困扰他们的痛苦症状,这些症状既包括心理的痛苦,也包括身体的不良反应和行动上和思想上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