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丧亲者心理危机干预

合集下载

浅析突发灾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突发灾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突发灾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2008 年5 月12 日,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 0 级特大地震, 这一历史性灾难事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且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创伤性的心理打击, 因此, 对于灾区人民受灾后及时的心理救助是非常必要的。

灾后灾区的重建是漫长的, 而灾民的心理重建更是艰巨的。

与经济损失相比, 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 所以不为人注意。

但实际上,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 灾后3 个月可能是心理危机爆发期, 人们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应激反应, 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某些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会影响人们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甚至对他们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从而影响其日后的生活帮助受灾人民消除心理阴影,恢复生活信心, 实现“心理重建”是当下刻不容的艰巨任务。

1突发灾难事件与心理应激有研究表明, 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 , 水灾、地震、空难、疾病爆发等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发生时, 个体经历灾难、目击到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及严重的伤害, 这些可能会使个体产生强烈的反应, 主要表现在情绪、生理、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改变上, 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加重或诱发疾病, 严重时产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

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一般性的心理应激反应, 如焦虑、紧张、恐惧、寝食不安或情绪激动、大哭大闹更为普遍, 这时如果不及时干预,心理障碍会进一步加重, 还会出现脑损害、记忆障碍、严重抑郁, 甚至有自杀念头。

1. 1 情绪反应在情绪方面主要表现有害怕、惊恐、否认、焦虑、怀疑、悲伤、沮丧、无助、绝望、麻木、孤独、紧张、烦躁、易怒、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等。

首先, 害怕、惊恐是地震发生时人们的第一反应, 而且这一反应会一直持续到地震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人们担心灾难会再次发生, 害怕自己或亲人受到伤害, 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出现持续的担忧与深深的无助感。

守望心灵 关怀生命——对“5·12”地震丧亲者的心理救助与生命教育(下)

守望心灵 关怀生命——对“5·12”地震丧亲者的心理救助与生命教育(下)

生命的二维四重性
般 而 言 ,人 类 生 命 除 生 理 性
价值方面 的引导 ,这 使得心理 咨询和
心理治疗更专 注于解决 当下 问题而缺
乏 “ 综合治理 ”。生命 关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命 教 育 )坚持从生 命的完整 性来关注生命
实体生命 之外 ,还有 关系性 的人 文生 命 ,其 中又涵蕴着三 重:血缘性 亲缘 生 命 、人 际性 社 会 生命 、超 越 性 精 神 生命 ,是 谓 “ 人类生命 的二维 四重

啦 扣 “峨_ I|曩 州 _描

* 嘏
| 辩 舞 | 概 | 靠 嚣 。
20
守望 心灵 关怀 生命
对 “・ ’地震丧亲者的心理救助与生命教育 ( ) 51 ’ 2 下
■郑 晓江
“ ・2 5 1 ”地 震发生后 ,胡锦涛总
书记在 2 0 年5 2日的 中共 中央 政 0 8 月2 治局常委 专题会议上提 出要做好 受灾 群众 的心 理安抚和 思想疏导 。由此 ,


能仅 仅 从 心 理 的角 度 去 解 释 自杀 问
题 ,更不能仅仅 以心理抚慰来解 决 自 杀 问题 ,事实证 明这是不够 的。我们 要深入 到文化观念 、社会 习俗 ,特别 要从人 类生命多重 性原理去理解 和解 决 自杀 问题 。这即是生命 关怀 ( 生命
压力 实在太大 ……我 的确 支撑不 下去
严 重的慢性 前列腺炎 。该 院医师介 绍
说 :“ 种病 也不 算大 病 ,但 是 很难 这 治愈。引发 因素 主要是憋尿 、炎症扩
安置重 建,我每 天都感到工作 、生活
散 、过度疲劳 、烟酒和性 生活过多 、

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一: 抗震救灾中的大众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一: 抗震救灾中的大众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一抗震救灾中的大众心理危机干预1.以人为本抢救生命生命2008年5月12日下午显得那么脆弱,14:28分,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眨眼之间千万房屋倾覆,千万生命危在旦夕!还有没有比抢救生命更重要的事情?!震后两小时内,胡锦涛总书记即做出重要指示,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成立,温总理立刻赶赴抢险救灾第一线并一直在一线指挥救灾。

所有的救援,都紧紧围绕着生命的抢救!生命,在那一时刻,又是多么的珍贵!为了这珍贵的生命,中国人民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面前以命搏命,以前所未有的坚韧精神咽下泪水,忍住悲痛,面对死神,不言放弃!2.心理救援在行动人是世间第一可宝贵的,突发的灾难除了顷刻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

对经历特大灾难者不但需要生命和身体的救助,还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灾区人民渡过心理创伤,尽最大可能将这场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影响减少到最小,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对心理社会功能的后遗影响。

因此,整个社会救援系统中应该也必须包括心理社会干预部分。

严重地震以后,不仅仅是受灾人群,指挥救援的人员,搜索救援小组、处理尸体的人员、未经训练的志愿者、新闻媒体记者,幸存下来并帮助搜索救援的人员也需要给予心理支持。

高强度的救援工作和巨大的压力可能会使以上人员出现坐立不安、过度兴奋、活动增多,有些人不能允许自己休息,在极为疲惫的情况下还坚持救灾活动,这种表现被称之为继发性疲劳综合征。

本次灾难巨大,救援条件恶劣,需要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因此,在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前提下要及时适度的轮流短时休息,保证有清醒的头脑和较为充沛的体力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救援人员要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救援人员在面对大量伤亡之后,直接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之后,要有专业人员给予心理支持,使他们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缓解心理压力,会使救灾工作更加有效。

给予心理疏导和情感宣泄会帮助他们,避免发生一些心理卫生问题。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地震灾难,灾难发生后,大量的人员在心理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在这次地震发生后,心理干预成为了重要的救援工作之一,通过心理干预来帮助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尽可能的减少心理创伤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探讨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1. 心理干预的意义心理干预是一种帮助个体克服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平衡的精神医学手段。

在汶川地震灾后,大量的受灾群众在心理上受到了极大的创伤,需要进行心理干预来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心理干预的意义在于可以减轻受灾群众的心理创伤,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恢复,帮助其重建信心和勇气,尽快地走出心理阴霾。

心理干预的方法非常多样,包括心理疏导、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

在汶川地震灾后,各类心理干预机构纷纷进驻灾区,采取多种适合当地情况的心理干预方法,比如利用心理疏导小组进行集体心理疏导,利用心理治疗帮助受灾群众克服创伤,还有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

这些方法为受灾群众提供了多方位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对于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成效进行评估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匮乏。

但是有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对于受灾群众的心理恢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些定量研究发现,接受心理干预的受灾者在心理健康水平上表现出明显的改善,情绪稳定性得到了提高,焦虑和抑郁水平有所降低。

这表明心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受灾者的心理恢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当前,中国的心理救援机构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在灾难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干预的心理救援力量还不足。

未来需要加强心理干预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的心理救援网络,提高心理干预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救援效率。

2. 开展心理干预长期跟踪研究当前对于灾后心理干预的研究多集中在短期效果上,对于心理干预的长期影响还知之甚少。

未来需要开展更多的心理干预长期跟踪研究,观察心理干预对受灾群众的长期心理恢复的影响,探讨心理干预的持续性和可持续性。

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与发展概况1.心理危机干预内涵心理危机干预也被称为危机干预,它是对处于危机之中、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人及其家庭采取明确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使其恢复信心,最终战胜危机的手段和过程。

事实上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短程心理辅导(疏导)与心理治疗。

心理危机干预适用于自然灾害、反恐行动、人质救援、暴力犯罪、战争等突发事件对人心理产生的强烈心理损害中,它可以起到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提供社会支持、重塑信心、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的重要作用,它与物质支持同等重要,它彰显了政府和援助者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这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

2.心理危机干预发展概况心理危机干预实践最早出现在美国,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大批身心倍受摧残的军人需要心理专业人员的辅导,1946年,美国政府派遣200名实习心理医生,在老兵管理机构为退伍老兵提供情感治疗服务,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军方承认:1947年,参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心理医生获得了长期的现役地位,并被作为一种制度在军队中确立下来。

1978年,美军朴茨茅斯海军医院精神科组建了一个由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专家、牧师、护士和卫生员组成的特殊精神疾病快速干预小组,对一些重大的危机事件,如训练事故、自杀、自然灾害、爆炸等紧急突发事件进行处置,从此快速危机干预小组就成为军方危机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军执行各种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全世界的危机处置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心理危机干预,由于党和政府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心理危机干预成为各种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心理危机干预发展提供了自上而下的思想指导,为汶川大地震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政策指导,我国心理危机干预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地震灾后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必须清楚灾民灾后出现的一般心理问题。

1.灾后一般心理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人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应激反应:情绪波动大,紧张、恐惧、易冲动、自责、伤心、焦躁不安;出现睡眠障碍,如做噩梦或入睡困难;出现惊恐反应,对外界刺激(与地震相关的信息)的反应过于敏感,出现肌肉紧张、发抖、盗汗、恶心、尿急尿频、心慌胸闷等生理心理反应,属一般心理问题,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自行恢复正常,如对对其加以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加快心理康复速度,提高心理康复质量。

地震灾祸心理危机干预建议

地震灾祸心理危机干预建议

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贝y本指导原则应在经过培训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下实施。

一、组织领导(一)心理救援医疗队(包括防疫队,下同)在到达指定救灾地点后,应及时与救灾地的救灾指挥部取得联系,成立心理救援协调组,统一安排救灾地的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二)后期到达同一地点的心理救援医疗队或人员,应该在上述心理救援协调组的统一指挥、组织下开展工作。

(三)各心理救援协调组的工作,应及时与所在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沟通和协调,并接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领导。

二、干预基本原则(一)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与整体救灾工作结合起来,以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要根据整体救灾工作的部署,及时调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点。

(二)心理危机干预活动一旦进行,应该采取措施确保干预活动得到完整地开展,避免再次创伤。

(三)对有不同需要的受灾人群应综合应用干预技术,实施分类干预,针对受助者当前的问题提供个体化帮助。

严格保护受助者的个人隐私,不随便向第三者透露受助者个人信息。

(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危机干预,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工作中的一部分,不是“万能钥匙”三、制定干预方案(一)目的。

1.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2.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3.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众心理健康。

(二)工作内容。

1.综合应用基本干预技术,并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提供心理救援服务。

2.了解受灾人群的社会心理状况,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发现可能出现的紧急群体心理事件苗头,及时向救灾指挥部报告并提供解决方法。

3.通过实施干预,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互助网络。

(三)确定目标人群和数量。

本次心理危机干预人群分为四级。

干预重点应从第一级人群开始,逐步扩展。

一般性宣传教育要覆盖到四级人群。

第一级人群: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如死难者家属、伤员、幸存者。

第二级人群:灾难现场的目击者(包括救援者),如目击灾难发生的灾民、现场指挥、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医疗救护人员,其他救护人员)。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汶川地震是中国境内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这场灾难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创伤,在灾后的心理恢复过程中,心理干预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研究进展1.心理干预的执行时间汶川地震的灾后心理干预开始于第二天,由救援人员、志愿者和心理医生全面参与。

心理干预的时间窗口非常重要,越及时越有效。

灾后的心理咨询和治疗通常在班车接回灾区居民之后开始。

干预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心理支持,预防和识别心理问题,减少不适应的心理反应。

2.干预内容和干预方式汶川地震的心理干预以紧急和建设阶段为主。

紧急阶段是指在救援和转移期间,建设阶段是指在安置、重建和恢复后阶段。

干预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社会支持、心理教育和药物治疗等。

干预方式包括个案面谈、集体心理治疗、咨询热线和网络咨询等多种方式。

3.干预效果针对汶川地震的灾后心理干预,有多个研究证实了其对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大多数文献表明,心理干预可以缓解受灾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焦虑、抑郁等。

一些研究还表明,在心理干预结束后,受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有所提高。

二、展望未来灾后心理干预在汶川地震灾后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评估和改进干预效果需要对灾后心理干预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同时对干预效果进行整合、分析和总结。

可以借鉴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几种常用心理干预效果评估工具进行分析和改进:比如刻薄心态态度问卷,交往能力问卷等。

2.发展多元化的心理治疗方法3.加强干预人员的培养灾后心理干预需要专业的干预人员来执行。

因此,未来的工作应该注重对干预人员的培养,包括提高心理干预人员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水平,加强人员的应变能力和团队精神。

这样可以确保干预人员能够更好地执行心理干预工作,提高其他工作人员的心理抵抗能力和物理反应能力。

总之,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为今后同类型的灾难干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给四川省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更是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除了物质恢复之外,灾民心理的重建也十分重要。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备受关注,不仅为灾后心理干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未来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了借鉴。

一、灾后心理干预的重要性汶川地震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灾民们在地震中失去亲人和家园,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灾民们的心理状态通常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处理,就有可能给灾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影响,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心理干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灾区人民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地观察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排解负面情绪,重建自信,重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有利于灾区的社会和经济的快速恢复。

1. 心理咨询与辅导在汶川地震之后,各级政府和专业机构积极开展了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为灾民提供了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

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引导和帮助,许多灾民得以解决了心理问题,重建了信心和希望。

2. 心理治疗对于一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灾民,专业心理医生进行了心理治疗工作,采取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摆脱负面情绪,重建自尊和自信,恢复正常生活。

3. 心理干预项目一些专业机构还实施了心理干预项目,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康复训练、心理干预服务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使灾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增强心理韧性。

以上这些心理干预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汶川地震的灾民们,使他们逐渐摆脱了灾难带来的心理创伤,有助于恢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尽管在汶川地震灾后的心理干预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足,未来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2000字的内容。

指的是在灾难发生后,社会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重视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

事实上,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会被忽视。

而汶川地震作为中国近年来最大的地震灾难之一,不仅给灾区居民的生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同时也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

关于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灾区居民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灾后心理干预的需求和方向,为未来的心理援助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本文将就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的进展与展望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灾区居民的心理康复和社会重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支持。

1.2 研究意义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当地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灾后心理干预对于帮助灾区居民重建心理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灾难事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为开展未来的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还可以为完善灾后心理干预政策和措施提供借鉴和参考,不断提升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全面发展。

深入开展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汶川地震对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汶川地震是中国近年来发生的一场重大自然灾害,给当地居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心理创伤。

地震发生后,许多居民因失去亲人、家园、生活财产等而陷入极度的悲痛和绝望之中。

他们面临着身体和心理双重压力,难以自行摆脱困境。

研究表明,汶川地震对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许多人出现了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甚至有的人出现了自杀倾向。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给个体造成痛苦,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及时有效地干预和帮助灾区居民重建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促使各方面积极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地震受灾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

地震受灾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

地震受灾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是个体面对突发事件时出现的一种正常心理反应,没有人能够获得免疫。

心理危机是个体面对特定事件时产生的一种超过个人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感受。

其程度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感受和解释,而不取决于事件本身。

严重地震以后,不仅仅是受灾人群,指挥救援的人员,搜索救援小组、处理尸体的人员、未经训练的志愿者、新闻媒体记者,幸存下来并帮助搜索救援的人员也需要给予心理支持。

高强度的救援工作和巨大的压力可能会使以上人员出现坐立不安、过度兴奋、活动增多,有些人不能允许自己休息,在极为疲惫的情况下还坚持救灾活动,这种表现被称之为继发性疲劳综合征。

一、地震受灾人群的分级第一级人群:为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它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

该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第四级人群: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

在某些人为灾难中,对灾难的发生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者也属于第四级人群。

第五级人群: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二、地震受灾人群的危机干预的目的及原则危机干预指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

它是一种短程的、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而具有情绪危机的求助者予以关怀和帮助的心理救助过程。

危机干预的目的是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

需要与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积极配合整个救灾工作;以社会稳定为前提,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应用各种干预技术,针对各类问题积极提供帮助。

地震灾害对受灾者的心理行为影响及干预策略

地震灾害对受灾者的心理行为影响及干预策略

14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活动中累计的情绪问题。

因此,强制休息、强制娱乐,可强行打断情感与事件的联系;鼓励其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读书学习等,可以转移注意力;男儿有泪也轻弹,不要压抑自己的感情发泄;还可以学习一些自我放松的心理学方法。

除了心理危机干预的一般策略之外,还应有一些具体情绪障碍的应对。

具体有:(1)恐惧心理的应对。

由于突发灾难是迅速而猛烈的,往往是在毫无征兆的前提下发生,因此,往往会给救援人员的心理造成恐慌。

就像在这次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无数次大小不等的余震使得人们无法分辨,陷入迷茫与不安之中,这使大家在如何躲避危险方面有很多担心,也使人们感到预防地震的困难,增加了人们的恐惧感。

应对恐惧的关键在于:一是要主动增加相关信息的理解,了解预防与抵御突发灾难的科学知识。

只要认真做好防护,就不必再有更多的担心。

二是要多与他人作信息方面的交流,转移注意力,增强信念,这样能够释放紧张、焦虑的情绪。

三是要勇于实践,敢于面对,接纳自身所出现的恐惧感、紧张情绪,用自己的理智或者意志控制这种情绪。

当我们不去排斥它的时候,这些情绪也就变得减轻了。

(2)焦虑心理的应对。

根据凌力和陈新华的研究,焦虑者的性格多有些自卑,易于紧张、恐惧,对救援中的困难估计过分,患得患失、惶惶不安、依赖性强,对自身躯体和内脏情况过分关注。

应该鼓励其自己去认识地震,提高自知力,也对自己的个性有自知之明,这样,就能以理性的态度对环境作出健全的反应。

投射、幽默、补偿、合理化等都是可取的方法。

(3)抑郁心理的应对。

王一牛和罗跃嘉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境障碍的特点与应对 一文中指出,阅读有益读物,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参加文娱活动,观看使人开怀大笑的演出等都可缓解此症。

心理干预人员应告知救援人员可以选择合理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苦痛:一是理智性地合理宣泄,如对自己的至亲好友诉说心中的委屈和痛苦,或者自己跟自己倾吐,诉诸文字,让心中的苦水流泄出来。

二是情感性的合理宣泄,在适当场合,大哭一场,大叫一番,任怒火喷发,这也是智者和强者所为,因为这是陷入极度心理困境的即时性的最佳自救策略。

抗震救灾中的大众心理危机干预

抗震救灾中的大众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一:抗震救灾中的大众心理危机干预1、以人为本抢救生命生命2008年5月12日下午显得那么脆弱,14:28分,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瞬间之间千万房屋倾覆,千万生命危在旦夕!还有没有比抢救生命更重要的情况?!震后两小时内,胡锦涛总书记即做出重要指示,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成立,温总理赶忙赶赴抢险救灾第一线并一直在一线指挥救灾。

所有的救援,都紧紧围绕着生命的抢救!生命,在那一时刻,又是多么的宝贵!为了这宝贵的生命,中国人民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面前以命搏命,往常所未有的坚韧精神咽下泪水,忍住悲痛,面对死神,不言放弃!2.心理救援在行动人是世间第一可宝贵的,突发的灾难除了顷刻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巨大阻碍。

对经历特大灾难者不但需要生命和躯体的救助,还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关心灾区人民渡过心理创伤,尽最大可能将这场灾难对人们的心理阻碍减少到最小,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对心理社会功能的后遗阻碍。

因此,整个社会救援系统中应该也必须包括心理社会干预部分。

严峻地震以后,不仅仅是受灾人群,指挥救援的人员,搜索救援小组、处理尸体的人员、未经训练的志愿者、新闻媒体记者,幸存下来并关心搜索救援的人员也需要给予心理支持。

高强度的救援工作和巨大的压力可能会使以上人员出现坐立不安、过度兴奋、活动增多,有些人不能同意自己休息,在极为疲乏的情况下还坚持救灾活动,这种表现被称之为继发性疲劳综合征。

本次灾难巨大,救援条件恶劣,需要一段时刻的困难工作,因此,在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前提下要及时适度的轮流短时休息,保证有清醒的头脑和较为充沛的体力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救援人员要互相鼓舞,互相支持。

救援人员在面对大量伤亡之后,直接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之后,要有专业人员给予心理支持,使他们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缓解心理压力,会使救灾工作更加有效。

给予心理疏导和情感宣泄会关心他们,幸免发生一些心理卫生问题。

地震伤残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

地震伤残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

・24・虫国塞用芷理塞盎2Q螋生2旦!旦簋2』鲞簋2翘土鱼题鱼也』£堂堕!望:&b婴!口!坠2Q螋,y尘:堑,盥!:2叁地震伤残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罗媛玲舒芳熊晓玲・地震灾害救治中的护理专题・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汶JII发生8.0级强烈地震,顷刻间,房屋坍塌,多数人被掩埋,大多数建筑物夷为平地。

地震灾难的突发性、破坏性、震撼性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而且往往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使大多数人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产生悲痛、恐惧和绝望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得到适当的干预,甚至可能会造成永久的心理创伤。

我院共收治2700多例伤员,在积极救治伤员的同时,医院十分重视伤残人员的心理救助,5月13日成立了由30名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救援小组。

作为小组的成员,我亲身感受到地震伤残人员的各种心理反应,并做出及时的心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收治的2700例伤员中男1463例,女1237例,年龄1—89岁。

受伤情况:所有伤员中,大多有不同程度骨折、挤压伤、全身多处挫伤。

地震灾难事件的突发性、震撼性,可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11,常引发个体出现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障碍,即心理危机。

当地震发生时,个体所处的紧急状态会表现出情绪、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出现各种轻重不一的躯体症状,也可加重或诱发原有疾病,严重时产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

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在情绪方面主要表现恐惧、焦虑、悲伤、忧郁、易怒、绝望等,在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

在行为方面表现为呈现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害怕见人,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心理危机干预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

从汶川大地震谈心理危机干预应急体系建设

从汶川大地震谈心理危机干预应急体系建设
3.建立心理援助长效机制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注重心理援助长效机制的建立。通过设立心理咨询站点、培训心理志愿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为受灾群众提供长期心理支持。
4.成效显著
三、心理危机干预应急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1.完善组织架构
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高效运行。
5.完善心理援助资源保障
加大心理援助资源投入,保障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论
汶川大地震心理危机干预的成功实践,为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应急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三、心理危机干预应急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5.监测评估与反馈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心理援助工作进行评估,根据反馈结果调整干预策略。
九、全面推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1.提高全民心理健康素养
2.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社会支持网络
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全社会关注心理健康、共同参与心理援助的良好氛围。
3.强化心理危机干预的科学研究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将其纳入防灾减灾救灾整体规划,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明确责任分工
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在心理危机干预应急体系建设中的责任分工,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3.强化监督检查
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应急预案的落实和援助资源的合理分配。
4.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高危职业人群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心理健康素养。
5.建立心理危机干预评估与反馈机制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三个有效方法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三个有效方法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三个有效方法一、灾难心理危机的自我诊断:认知上,常出现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多疑等;生理上,会出现头痛、乏力、易惊吓、难已入睡或做恶梦、食欲下降、肠胃功能紊乱等;行为上,会出现社交退缩、强迫行为或强迫思维、容易自责或指责他人等;在情绪上,会出焦虑、抑郁、恐惧等。

二、几种自我心理疏导的方法1、自我放松: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以舒适的姿势坐下,轻轻闭上双目,放松全身肌肉,用鼻子缓慢地呼吸,在吸气的同时默念"七",在次呼气时微微张开双唇同时默念"抚"字,努力将注意力集中在"七"和"抚"字上,并保持一种随意的态度,对脑海中涌现出的种种干扰,不要理会。

对上述过程反复进行,每次可持续10分钟,每天可做2-3次,直到不再紧张为止。

2、倾诉宣泄:地震之后会有很多人失去亲人、朋友。

对他们的离去,幸存的人内心会非常悲伤、痛苦,但在当时的环境中,很可能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宣泄。

可以运用"空椅子技术",发泄心中的悲痛和思念。

具体方法是:放一把椅子在你的对面,你站(或坐在另一把椅子)在那里,想象着对面椅子上坐着你的某个亲人或朋友,把你想说的话和情感向他(她)进行倾诉,从而使自己压抑在心中的情感得以释放,心情会慢慢好转起来。

3、自我对话:地震灾难来临之时,人们惊慌失措,有的人眼看着自己亲人失去生命,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灾难过后常常会产生了强烈的自责心理。

还可以运用"空椅子技术",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从而降低内疚感。

具体方法是:面对面放两把椅子,自己先坐在一把椅子上,扮演自己的一个"子人格",让自己想尽一切理由去责怪自己;然后自己再到另外一把椅子上,扮演自己的另一个"子人格",让自己为自己没有施救的行为进行辩护。

反复多次进行对话,从而达到内心的统一和整合。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汶川地震是中国近年来发生的一次重大地震灾害,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后果。

地震发生后,人们不仅需要面对生活、家园的重建,更需要面对心灵上的创伤和痛苦。

心理干预对于地震灾后重建工作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受灾群众有效地应对心理创伤,减轻其心理负担,缓解心理压力,以促进灾后心理康复。

一、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的进展1.心理干预模式的探索汶川地震灾后的心理干预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国内外学者和专家们纷纷投入到相关研究与实践中。

他们通过对灾区人民心理状态的深入了解,探索开展了适合当地实际的心理干预模式。

这些模式包括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鼓励与心理治疗等多种形式,通过及时、有效地干预,帮助受灾群众恢复心理平衡,重建信心和希望。

2.心理干预资源的整合在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工作中,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积极整合心理干预资源,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服务。

他们通过建立心理援助热线、开展心理义工培训、组织心理援助志愿者等方式,为受灾群众提供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心理支持和援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心理干预成果的反馈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许多受灾群众在心理干预的帮助下,逐渐走出阴影,重拾信心和勇气,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

这些成果的取得,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灾后心理干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的展望1.心理干预模式的创新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心理干预模式将会更加多样化、智能化。

未来的研究将会注重发展互联网心理干预和移动心理干预等新模式,以便更好地覆盖受灾人群,为他们提供更加便捷和及时的心理支持。

2.心理干预资源的共享未来的心理干预研究将会更加强调资源共享和协同协作。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心理干预资源将得到更好的整合和运用,不断提升心理干预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心理干预成果的再检验当前的心理干预成果需要通过长期观察和评估,以验证其长期效果和可持续性。

地震后的心理干预有哪些

地震后的心理干预有哪些

地震后的心理干预有哪些地震后的心理干预有哪些?灾难幸存者普遍存在死亡烙印、死亡恐惧、死亡负罪感。

死亡烙印包括对灾难的记忆和印象,它们无一例外地跟死亡、垂死,以及大规模的毁灭相关。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和伤残后果,如何营救存活者,如何抢救伤者、安置幸存者成为头等大事。

笔者认为,灾后的心理干预同样不可忽视。

灾难幸存者普遍存在死亡烙印、死亡恐惧、死亡负罪感:死亡烙印包括对灾难的记忆和印象,它们无一例外地跟死亡、垂死,以及大规模的毁灭相关。

很多幸存者噩梦连连,对跟灾难有关的信息极端敏感,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重新引起恐慌。

他们会感到在死亡前束手无策,感觉自然本身是危险的、致命的。

除此之外,还表现为沉浸在死去亲友难以自拔的回忆中,出现自我谴责、心灵麻木甚至暴力倾向。

因为灾难的发生,人们怀疑开始社会的公正。

无辜者遭难而恶人却无报应的现象,更使得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进而导致精神世界的崩溃。

灾难的幸存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必要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的人生将充满阻力,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也可能成为一种奢望。

研究发现,幸存者的心理健康,会因他们在困境中所面对的一些行为作用而有所改善。

这些行为包括承认关注他们所遭受的痛苦;承认灾难制造者该负的责任;给那些希望重建家园的人们以机会并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总之,给幸存者总的感觉是——至少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步骤来帮助他们的精神世界恢复正常。

救灾工作是一项具有极大心理冲击的工作:此项工作因为时时面临死亡、损坏,特别是救灾者直接跟死者、伤者的身体接触,通常会使得他们受到极为强烈的精神刺激,可能会导致长期的心理障碍。

换言之,救灾者自己很可能成为需要被援助的人。

通常情况下,可怕的死亡、损失和破坏调动了人们的反应机制,救援者会产生一种投身于某种崇高事业的使命感,从而能够超时工作、超水平发挥。

但当他们感到准备不足,无法完成自己分内工作时,他们就会感到极大的痛苦和绝望。

此外,救灾工作自身的危险性会给救灾者留下可怕的后遗惊惧,如果不加克服,有关灾难的噩梦将会大量占据救援者的生活,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心理伤害。

地震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

地震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

我们的思考
应该具有成熟的理论和现场操作规范与指导手册 对震后心理护理的人员应有明确的要求,实行分 类指导和规定。不同背景、知识结构的人员采用 不同的方法处理适宜的对象。
地震给身心带来的影响
• • • • 对情绪的影响 对身体的影响 对认识的影响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与灾难幸存者交谈的技巧
实施
鼓励情感宣泄
实施
不合适的处理
• (1)“我得想办法,让自己别再这样下 去。” • (2)“我没事,我挺好的。”
• (3)“别哭了,我们不要难过了。” • (4)“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忘掉?”
丧失亲人后,通常都会经历如下四个心理反应过程:
(1)休克期 (2)埋怨 (3)抑郁期 (4)恢复期
失亲者的正当权利(J.C.科尔夫)
1、 别让我做我不愿做的事; 2、 让我痛哭一场; 3、 请允许我谈论死者; 4、 别催促我快做决定; 5、 即使我举止失常,也要耐心待我; 6、 让我看到你同样处于悲痛之中; 7、 我发怒时,请相信我是真怒了; 8、 别对我说些空洞的陈词滥调; 9、 请倾听我的诉说; 10、 失礼、鲁莽、轻率之处,还请原谅。
保护受灾儿童简单口诀
• 先医疗,救生命;保温暖, 供饮食; • 睡好觉、防丢失;防疫病, 手勤洗; • 找玩具,讲故事;莫惊恐, 多解释; • 鼓信心,要重视;指导下, 看电视。 • 心烦躁,情绪低;找医生, 健心理。
我们的思考
震后心理护理工作应纳入国家应急管理的
体系中,立长效的机制。
震后心理护理工作不仅仅是应急的重要内 容之一,同时也需要长期的干预机制。时 间可能长达3个月以上。
• 3. 相互支持、相互提醒、相互救助、科学地避免 和减少替代性创伤,用最大的热情做好长期救助 工作的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汶川地震丧亲者的心理危机干预
[摘要]突发地震会给遇难者亲属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损害,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可帮助丧亲者不同程度地减轻了焦虑,增加自信,恢复社会功能,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减少创伤,恢复身心平衡。

丧亲者心理危机干预
国务院新闻局局长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5月27号12点,四川汶川8级地震已造成67183人遇难,累计失踪20790人,由于抢救时效已过和恶劣的天气条件,失踪人员生还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震灾后如此庞大的死亡人数,牵涉到千千万万个家庭,有的人在顷刻之间甚至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必然会造成难以承受的心理打击。

1.地震对丧亲者的心理影响及表现
天灾人祸等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应对时所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

危机干预又称危机介入、危机管理或危机调解,是给处于危机中的个体提供有效帮助和心理支持的一种技术,通过调动他们自身的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获得新的技能,以预防的发生。

打击,容易表现为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生理、心理、行为上的变化,
生理上可出现冒冷汗、恶心呕吐、肌肉震颤、血压升高、头晕头痛、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等;认知上出现思维混乱、敏感猜疑、迷茫、记忆力下降、思维不集中、思考理解困难、自我评价减低;情绪上可出现疲乏、悲痛、激动、焦虑、愤怒、失眠、噩梦、甚至情绪失控;行为上则表现为攻击、退缩、坐立不安、举止不协调、口味改变、拒食或暴饮暴食、大量饮酒或服药等;部分患者甚至出现创伤后心理失调症、精神崩溃、自伤或自杀等。

长时间的应激会使机体的适应能力受到损害,产生身体上的疾病。

2.危机干预实施的方法步骤
够防止或减轻灾害后的不良心理反应,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化和复杂化,促进灾害性事件后的适应和心理康复。

面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及各种自然灾害,能否有效地处理心理危机,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社会和谐、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新标志。

一些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或减少不必要的意外发生。

要针对当时的具体问题,并适合当事者的功能水平和心理需要来制订干预计划,同时还要考虑到有关文化背景、社会生活习惯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

危机干预的计划是限时、具体、实用和灵活可变的,并且有利于追踪随访。

然后按照下面的步骤实施干预。

1)主动、耐心倾听并热情关注让丧亲者让患者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酌情应用暗示、保证、
疏泄、环境改变等方法,给予心理上的支持。

(2)提供宣泄机会,鼓励丧亲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并认可其表露出的情感,建立共情,不要说服丧亲者改变自己的感受。

(3)解释和指导,解释危机的发展过程,使当事者理解所面临的困境,鼓励积极面对现实,提高丧亲者的积极应对水平。

(4)提高信心,对丧亲者给予肯定和支持,给予重建家园的希望。

(5)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尽量帮助与丧亲者的家属、亲友、同事取得联系,争取更多的关心与支持。

震灾后强大的社会支持能够有效缓解受害者的心理创伤。

这些社会支持包括:政府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平息谣言,安定民心;组建各种救助队、医疗队,供应食品、饮用水、帐篷等,在人力物力方面予以支持;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献血,以及媒体上、网络上的声援等都有助于给灾民提供精神支持,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

3.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和意义
危机干预是从简单心理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简便、经济实用和有效等特点。

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给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人或家庭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通过调动他们自身的潜能来重新建立和恢复其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及干预后,不会像药物治疗一样产生毒、副作用;同时丧亲者掌握良好的应对技巧,在今后面临或遭遇类似应激或挫折时,学会举一反三地应用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原理来自己处理问题和危机,因此,心理危机干预技术不仅有利于缓解丧亲者的应激状态下产生的心理负担,
还可提高丧亲者长远的自我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

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关键在于技术掌握,需组织有关人员培训、传授、规范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危机干预措施因人而异,无统一现成公式,这就要求心理咨询师掌握全面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注意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丧亲者的感受和认知,针对性地启发、引导、促进和鼓励丧亲者,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

被动地等待处于危机状态的人自己上门的那种反应性策略,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发展和实行积极主动的和预防的系统危机干预模式。

危机干预服务将不仅仅限于精神卫生领域内,从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sars)事件到汶川地震中,心理干预小组的快速介入让我们看到危机干预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突发事件中。

1]王丽颖,杨蕴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二)[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2):112-15.
2]krakow b, hollifield m, johnston l. imagery rehearsal therapy for chronic nightmares in sexual assault survivor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jama,2001,286(5):537-5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