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关注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决策1.2 教学内容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认识到人生中有许多重要的选择分析《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和背景1.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面临的重要选择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诗歌理解测试,评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第二章:分析诗歌内容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2.2 教学内容分析《未选择的路》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解读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诗歌分析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第三章:探索人生选择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索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责任和决策能力的认识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思考自己在人生中的选择探讨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明智决策3.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和决策3.4 教学评估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深入理解和思考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4.2 教学内容提供一些有关人生选择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避免后悔和遗憾4.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并分析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4.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测试,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掌握程度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人生选择的深入思考和决策能力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感悟和成长5.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和感悟5.4 教学评估第六章:小组讨论与分享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生选择的理解和经验6.2 教学内容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生选择的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交流6.3 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讨论题目进行深入讨论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分享小组成员的观点和经验6.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和分享,评估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提升情况第七章:角色扮演与表演7.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思考人生选择7.2 教学内容设计角色扮演和表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的人生选择场景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深入探讨人生选择的含义和影响7.3 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人生选择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各小组汇报表演结果,分享角色扮演的体验和感悟7.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表演汇报和分享,评估学生在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提升情况第八章:写作训练8.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对人生选择的理解8.2 教学内容设计写作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人生选择鼓励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人生选择的看法和感悟8.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交流和分享,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通过写作作品和交流分享,评估学生在写作能力方面的提升情况第九章:课程延伸活动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将课程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9.2 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延伸活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人生选择的相关任务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和处理人生选择问题9.3 教学活动布置延伸任务,要求学生在生活中面临人生选择时,记录自己的决策过程和感受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互相交流人生选择的经验和教训9.4 教学评估通过延伸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分享讨论,评估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情况10.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人生选择的深入思考和决策能力10.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成长10.3 教学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和感悟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引入:小组讨论和分享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面临的重要选择。

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教学设计
2.写作练习: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人生选择”为主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悟。
3.诗歌朗诵: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表达出诗人的情感。下节课分享给全班同学,共同欣赏。
4.课堂小结整理:请同学们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知识、修辞手法、诗人的情感变化等,以思维导图或列表的形式进行整理。要求条理清晰,便于复习和回顾。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篇关于“人生选择”的短文。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和写作任务,教师进行现场批改,给予及时反馈。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诗歌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强调人生选择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面临抉择时,要勇敢、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未选择的路》的诗意内涵,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重点: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面临选择时的困惑、犹豫、坚定等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观点,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诗歌的深层内涵。
2.各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对其进行评价、补充,形成互动式的课堂氛围。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19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19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象征意义。《未选择的路》是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著名诗歌,它通过描绘两条道路的选择,反映了人生道路决策的复杂性。这首诗对于我们理解选择的意义和后果具有重要启示。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象征元素和哲理,理解诗人在面临选择时的心理活动和决策过程。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未选择的路》的基本意思、象征意义和哲理内涵。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选择重要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明智地做出选择。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探讨“而我选择了那条走得少的路,结果带来了很大的不同”这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人生选择对人生道路的影响。
(3)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讨论人生道路选择的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举例:提出问题:“如果你面临这样的选择,你会如何决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独立思考。
(4)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内涵,学会独立学习。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举例: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未选择的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做出重要选择的情况?”(如:选择参加哪个兴趣班、在朋友冲突中如何站位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选择的重要性和影响。

最新语文七年级下册 《19 外国诗两首 未选择的路 》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最新语文七年级下册 《19 外国诗两首 未选择的路 》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未选择的路【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之路的意义。

2.能力目标: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体会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本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体会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比较两首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写法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研讨诗义1.背景资料。

1912年弗罗斯特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要么去英国。

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

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

这首诗就是有感于人生选择而作。

2.全诗共四小节,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

(伫立、思索)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决定、选择)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

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选择之后的怅惘)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

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3.请同学们谈谈最令自己感动的诗句或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目标导学二:分析学习象征手法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明确: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023年最新的《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

2023年最新的《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

2023年最新的《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一、导入课文,解读诗歌1、导入。

我们还记得上期学过的散步吗?一家人走到田野的时候,碰到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

大路怎么样?小路又是什么样子?最后怎么做出的决定?我们看,这一家人为了走那条路都是经过慎重选择的,他们最后都满意吗?2、弄清可供选择的两条路。

美国桂冠诗人弗罗斯特也向我们展示了两条路,我们来看,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两条什么样的路呢?林中的两条路,一条选择的路,一条未选择的路。

一条大路(未选择的路),一条小路(选择的路)。

大路: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尽头(可见其平坦,笔直,树木夹道)小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这是一条景色美丽,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路,但是人迹罕至,更具挑战性)3、理解选择的痛苦。

如果是你,会选择哪条路呢?诗人选择了哪条?他选择的时候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艰难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久久伫立”、“极目望去”。

理解“伫立”和“极目”,体会诗人决策的艰难。

————还有“可惜”一词也可以看出这种决策的勇气和痛苦。

4、体会选择后的惆怅。

诗人这么慎重地做出决定选择了小路,按理,他应该对自己的决定满意了吧?就如《散步》中的一家人那样。

诗人的心是惆怅的。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返回”、“我将轻轻叹息将往事回顾”等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对另一条路的向往和对放弃的不舍。

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是自己慎重地选择,为什么还会惆怅呢?————这也许就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这山望见那山高。

5、体会诗人写作的目的。

写这首诗,难道诗人就是号召人们在选择后就后悔,然后“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就是要人们“这山望见那山高”吗?诗人真实的目的到底是干什么呢?小组讨论。

诗人通过选择的艰难,尤其是选择后的惆怅,告诉人们,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草率,但是,一旦已经决定,就没有办法反悔,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一旦决定就无法反悔呢?“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教学重点篇一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二《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

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

在教学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教学建议]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体会选择人生道路的丰富内涵,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初步了解哲理诗的阅读方法,学会用“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方法学习诗歌。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几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理解文章。

在教学中可以按“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表达、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

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以促进学生联系实际,以所学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计]一、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面对生活的风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今天我们学习《诗两首》,看诗人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怎样思考的。

二、教学过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整体感知教师:我们先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精品教案

(封面)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精品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两个目标是以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理论依据的。

四、说教学流程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步骤:(一)导入用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二)指导朗读、师生评价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小结诗歌朗读的方法,并用此方法进行朗读评价。

(三)走进作者,“知人论诗”教师传授查找资料的方法,指导学生筛选有关诗人生平事迹、时代环境、创作背景、主要作品等方面的资料,这有助于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四)走进文本,与诗人交流这一教学环节围绕三个主要的教学活动展开。

1、品读诗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2、弗罗斯特,我想对你说3、小组质疑,共同解惑:对于这首诗,你还有哪些困惑?(活动小结:在活动1中,通过指导学生的认真品读,学生对弗罗斯特的个人形象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认识,这为活动2的进行作好了铺垫;活动2的设计,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与诗人对话、交流,进而达到共鸣,这对于理解诗歌的内涵是非常有帮助的;而活动3的设计,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让他们自主探究。

然后,教师再适时点拨、指导,从而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五)走进自我,与心灵对话首先,教师讲述故事,故事的主题是:选择改变人生。

两个主人公是鲁迅和诸葛亮,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人生。

然后,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提示他们从学习上、生活中和个人交友方面讲述自己的选择经历。

最后,教师总结从这首诗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六)入情入境,升华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想像诗歌营造出来的意境,在配乐歌曲的感染下,入情入境地朗读诗歌,升华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19课《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19课《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互动,这让我感到很高兴。
在教学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创作意图掌握得还不错。然而,诗歌的结构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解析对他们来说是个难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讲解和举例,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
(3)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举例:挑选典型的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描绘事物。
2.教学难点
(1)诗歌内涵的深入解读,尤其是对“未选择的路”的哲理探讨。
举例: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挖掘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帮助学生理解并感悟“选择”的重要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基本概念。这首诗通过描绘两条道路的选择,反映了人生中面临抉择时的矛盾与困惑。它是罗伯特·弗罗斯特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理解作者如何表达选择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选择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环节也能看到他们的成果。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运用修辞手法时还存在困难。为此,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

《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未选择的路》的主题和寓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运用思维导图、讨论和写作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珍惜人生,勇敢面对选择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简介:《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著名诗作。

诗中描述了一个人在林中路口面临选择的情景,他选择了人迹稀少的一条路,最终发现这是一条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寓意着人生中的抉择和遗憾,引导人们珍惜机会,勇敢面对选择。

2. 教学重点:(1)课文主题和寓意。

(2)重点词汇和短语的解释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及其作品《未选择的路》。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面临选择的情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解释其含义。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和寓意。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四、课堂巩固1. 思维导图:(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展示课文结构和主题。

(2)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和指导。

2. 讨论:(1)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

五、课后作业1. 写作:(1)学生根据课文启发,写一篇关于自己人生选择的作文。

(2)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

2. 扩展阅读:(1)学生课外阅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其他诗作,了解其写作风格和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理解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

七年级统编版《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七年级统编版《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七年级统编版《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全诗,积累“涉足、伫立、萋萋”等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了解诗人弗罗斯特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学习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理解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两条路的象征意义和诗人的选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慎重选择人生道路的意识,以及勇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背诵全诗,理解诗歌表面意思,分析诗人对两条路的描述。

掌握诗歌象征手法,理解诗中“路”所象征的人生道路的含义。

体会诗人在选择人生道路时的复杂情感,包括犹豫、向往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将其与自身成长和人生选择相联系。

体会诗人对未选择之路的感叹所引发的关于人生可能性和选择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感受诗歌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意。

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内容、象征意义和诗人情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促进思想交流,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人生选择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选择道路的艰难。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1.展示一个人生十字路口的图片或者视频片段,画面中有不同方向的道路,路上有不同的风景。

提问学生:“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就像站在这样的十字路口,不同的道路可能会通向不同的地方。

当你们面对选择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引出课题《未选择的路》。

2.简单介绍作者弗罗斯特,强调他的诗歌常以自然为背景,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这首《未选择的路》是他的经典之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九课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3)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九课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3)

《未选择的路》教课方案教课目的:㈠知识和能力目标:1、认识诗人和创作的背景;可以流畅的朗诵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包含的人生真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差别。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经过频频的朗读,沟通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㈢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踊跃态度,感觉踊跃、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教课要点:有感情的朗诵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真理;为何诗人要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课难点: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踊跃态度,感觉踊跃、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简介作者背景,导入新课:古今中外很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出色的描绘。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理想,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叹息,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

人们经常把人的一世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其余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关于人生之路的思虑。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 岁父亲逝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

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

他徒步遨游过很多地方,被以为是 " 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 。

他的诗歌常常以描绘新英格兰的自然风景或民俗人情开始,逐渐进入真理的境地,诗风朴素无华,仔细委婉回味无穷,有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

二、指导学生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诵的停留,而后让学生自由读。

2、点两名学生疏别朗诵,思虑( 1)、这首诗是写什么,他惹起了你哪些思虑?让学生议论。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世中常常只好选择此中一条,所以一定谨慎;人生道路上不要随声附和,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虑,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2)、《未选择的路》中,“路”包括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如何的表现手法?你还学过使用这类手法的课文吗?提示:人生之路;象征手法;《在山的那处》、《行道树》等。

七(下)19-2《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七(下)19-2《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象征的手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抓住关键字词,品味诗歌情感;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读,辩证理解“选择”的艰难。

3.合作讨论,个性解读诗歌内涵,尝试在写诗中提炼感悟。

【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个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散文《散步》,又印象么?一家人在田野走着走着,遇到了什么难题?他们最终做了什么选择?诗人弗罗斯特也像我们展示了两条路的选择问题,今日,就让我们学习《未选择的路》,看看在这首外国诗歌中,又将面临一番怎样的选择?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本诗,读完谈谈你的初读感受。

2.题目是“未选择的路”,那么,这路是指自然之路么?从哪儿看出?用自然界中具体的、常见的道路来表现人生这一抽象的、复杂的概念,这种手法我们叫做象征。

齐读象征概念。

(屏显:象征:指借用某一景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来表现另一事物或形象的艺术手法。

)三、精读细品诗歌中写了两条路,作者选择了其中一条。

但注意,诗歌的题目叫“未选择的路”。

这是为什么?1.我们先来看看诗人选择前的心情。

①自由朗读诗歌第一节,找找哪些动词能体现作者的心情?【相机朗读指导】②同学们在生活中,做选择时有相似的心情么?总:我们在做小选择时,在面临非错即对的单一选择时尚且如此困难,更何况是面临人生这一没有真正对错的巨大选项呢?无怪乎作者会如此纠结、犹豫了。

2.诗人终于做出了选择,那么,诗人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路呢?(荒草萋萋、十分幽寂:荒凉、充满危险;诱人、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具有挑战性、值得探索。

)②这是一首外国诗,老师在读此诗时,发现了本节的另一个译本。

请同学比较下,这两个译本有什么不同,各侧重强调的是什么?③你觉得从内容上来讲,哪个版本更适合本诗?(生答,言之有理即可)我们在读诗歌时,尤其是外国诗歌时,可以关注不同的译本,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理解。

而我们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而不迷信于课本。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共3篇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共3篇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共3篇《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1《未选择的路》是一篇名篇散文,同时也是一篇非常值得我们引导学生阅读的优秀篇目,本文将围绕此篇文章为中心进行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阅读本文,能够理解故事情节,领会文章的主旨。

2.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加深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塑造更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过程1. 导入以学生平时喜欢的名言为例,如“人生的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请学生谈谈他们对此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选择和决策对自己的影响。

2. 阅读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如:1)故事的情节和结局。

2)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文章整体表达的意义和主旨。

在阅读完文章后,请学生自己复述故事情节和灵魂呼唤这个主题。

3. 分析针对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让学生识别文章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的观点和主旨的理解。

4. 思考基于上面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分析自己的人生需求与人生价值如何相互契合。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探讨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和情况做出最佳选择。

5. 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和本文类似的作文,探讨生活中与自己相关的关键选择,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心得体会。

6. 总结引导学生对此次阅读和思考进行总结,可以让学生讨论下面问题:1)本次活动中最有收获的方面是什么?2)通过此次活动,你对人生的选择和决策有什么更深的认识?3)你对于未来人生的规划和选择有了什么不同的想法?三、教学实施方案1. 教学时间:1.5 至 2 课时。

2. 教学资源:生动有趣的教学视频,展示本文中的情节和语言表达;PPT,包括文章篇章结构、重点词汇和主题探讨。

3. 评估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作文或班级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水平进行评估和反思。

同时,教师应该对教案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苏版初一语文下册(2019部编版)第19课《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苏版初一语文下册(2019部编版)第19课《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苏版初一语文下册(2019部编版)第19课《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象征的手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抓住关键字词,品味诗歌情感;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读,辩证理解〝选择〞的艰难。

3.合作讨论,个性解读诗歌内涵,尝试在写诗中提炼感悟。

【教学重难点】1.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3.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上个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散文«散步»,有印象么?一家人在田野走着走着,遇到了什么难题?他们最终做了什么选择?诗人弗罗斯特也像我们展示了两条路的选择问题,今日,就让我们学习«未选择的路»,看看在这首外国诗歌中,又将面临一番怎样的选择?2.作者简介弗罗斯特,美国诗人。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

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停顿例如: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
2、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3、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
2、理解诗中的哲理;
3、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简介作者背景,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

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

二、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2、点两名学生分别朗读,思考
(1)这首诗是写什么,他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让学生讨论。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
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2)《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学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
提示:人生之路;象征手法;《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

追问:试写出以下事物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是比较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小草——
粉笔——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

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三、合作探究,交流领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未选择的路》每一小节的意思。

①伫立(思索)
②决定(选择)
③选择后的惆怅
④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2、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

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

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4、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

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

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

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5、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

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

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仔细的想一想,我们应怎样选好我们的人生道路。

试列举你曾作出的一次选择。

2、读了这两首诗后,请回答,你最喜欢那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