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机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机理的研究

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机理的研究

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机理的研究柳思佳1,孙伟正2(指导)(1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 要:再障为血液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表现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其病程长,治疗不易取效,素有“不治之症”之称。

中医药治疗慢性再障自古有之,近现代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本篇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文献的回顾分析,发现中医药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无论单方还是复方中药都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药治疗;机理研究中图分类号:R55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06(2008)01-0014-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271621)作者简介:柳思佳(1981-),女,现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级中医内科学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65修回日期3 再生障碍性贫血(A 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现代医学认为,再障是在理化及遗传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下,通过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破坏造血微环境和损伤免疫等机制而发病。

中医学中虽无此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虚劳”、“血证”等范畴。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雄性激素、环胞菌素A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造血细胞生长因子等药物及异基因骨髓移植等方法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

而国内血液病工作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探索出的许多中医药治疗的方法,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丰富的成果。

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内容做一综述。

1 单味中药疗效机理的研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对再障都有治疗效果,以不同角度刺激骨髓造血、提高免疫力、防止出血、感染等。

阿胶、淫羊藿、补骨脂、锁阳、葫芦巴对造血干细胞的增殖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当归、白芍有利于多能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及释放。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分类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AA可分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 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了解AA的诊断方法和治疗进展。 提高AA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为AA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和范围
要点一
文献综述
要点二
研究分析
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AA的诊断方 法和治疗进展进行系统总结。
03
造血生长因子
如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 子等,促进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
新型治疗方法探索
细胞疗法
利用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重建患者造血系统。
基因疗法
通过改变患者的基因表达,促进 正常造血细胞的生成。
靶向治疗
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特定分子 靶点,开发新型药物。
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展望
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要点二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 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再生障碍性贫 血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 相继研发出针对不同致病因子的治疗 方法。
要点三
研究发现,某些细胞因子如粒细胞集 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细胞-巨噬 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在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 要作用。
对AA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方 法、治疗策略和预后进行深入分析。
要点三
讨论
探讨AA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和预防 措施,为AA的防治工作提供思路和方 向。
02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病因分类
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基因突变、 染色体异常等有关。
化学物质
如苯、氯霉素等化学物质可能导致骨髓造血功能 损伤。
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享研究资源和经验 ,推动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

中医药调控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异常研究进展

中医药调控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异常研究进展

关键 词
再生 障碍性 贫血 ; 中医药疗法 ; 疫 ; 免 辨证分 型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0 5 (0 8 0 — 0 8 0 17 — 2 高于正 常对 照组 ,治 疗后
中图分类号 : 5 65 R 5.
fI隧学 趟 i爹 i I 骺
中医药调控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异常研究进展
李 峻 , 明辉 , 胡 周永 明, 孙伟玲
( 上海中 医药大学 附属岳阳 中西 医结合 医院血液科 , 上海 2 0 3 ) 04 7
讲 与述 座 综
摘要
再 生障碍性贫血 ( 障) 再 是一种 常见 的血液 系统难 治性 疾病 , 近年研 究表 明 , 免疫介 导的造 血抑制是 再障 最
向 T h型极 化 , 自身免 疫耐受 被打破 、 胞功能 亢进 而 使 T细
导致造血功能 衰竭 。目前 认为细胞免疫功 能亢进导致造 血 衰竭 的作 用途径有 直接损伤 造血干 细胞 ,抑 制其增 殖 ; 造 成细 胞因子分 泌紊 乱 , 负造血 因子失调 , 制造血 ; 接 正 抑 直 或通过造 血因子间接诱导造 血干细胞发生凋亡 。 周永 明等… 健脾 补 肾活 血法 为主 治疗 慢 性 A 发 用 A,
要环节 ,许多实验研究证实 相当 比例 的 A A患者骨髓 及外 周血 T淋 巴细胞亚 群发 生变化 ( D + C r r细胞 明显 减少 , D + C
T细胞增 多 , D+ D+ 下降 ;h 细胞 比例升 高 ,而 T C 4C s / 比例 T,
细胞相对不足 ,h/h 平衡向 T T ' l h 漂移 ) ,异常活化 T细胞 增多 ( cT  ̄ T R F细胞增 多 )异常寡 克隆 T细胞 存在 . 、h、S C C r / , ( 多个 寡克隆性 T R I C V3亚家族 T细胞增 殖 ) ,这些 变化可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11 “ .. 种子 ” 学说
分子( C M) 及细胞间黏附分 子( A 一1 V A 一1 I M) 等基 C 因表达 增强 , 而整 合 素 一 与 整合 素 一& 等基 因表 达 减弱 , 提示再障患者骨髓微环境 中异常增高 的造血负 调 控 因子如 IF一7等可 通 过 降低 H C与 基质 细 胞及 N S 胞外基质成分间黏附而破坏其相互作用 , 促进 H C过 S
李 小英 孙伟正 ,
(. 龙 江 中医药 大学 , 龙 江 哈尔 滨 104 ; 1黑 黑 500 2 黑龙 江 中 医药 大 学 附属第 一 医院 , 龙江 哈尔滨 104 ) . 黑 500 摘 要 : 文对再 生 障碍性 贫血 的发病 机 制和 治 疗方 法分 别从 西 医和 中医角度进 行 了 系统地 论述 , 本 尤其 是从 中 医角度 对 目前 占主 导地 位 的 国 内著 名 学者 的观 点进 行 了客观 地 分析 和详 细 的介 绍 。 关键 词 : 生障碍 性 贫血 ; 再 发病 机 制 ; 治疗 方 法
髓 基质 细胞 , 用基 因芯 片 技 术 观 察 其 黏 附分 子 基 因 并
表 达 的变化 , 果发 现 某 些 黏 附 分 子 如血 管 细 胞 黏 附 结
取汁 , 变化 而赤 , 是谓 血 ” 。说 明古人 已经 认识 到脾 、 肾
在血 液生 成过程 中的作 用及 重要 地位 。 1 1 西 医发病 机制 .
多属 “ 虚劳 ” “ 、 血证 ” “ 虚 ” 畴 。临床 表现 为全 血 细 、血 范 胞 减少 和较 为严 重 的贫 血 、 出血 及感 染 。
集 落数 与再 障的严 重程 度有 关 。
112 “ .. 虫子 ” 学说
邵宗鸿等 经过长期临床和实验发现 , 障的病 再 理 机 制是 T淋 巴细胞 功 能 亢 进 、 过 I型 淋 巴 因 子和 通 效 应 T细胞 导 致血 细胞 过 度凋 亡而 引起 的 自身免 疫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进展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进展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进展王璐;韩冰【摘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是威胁生命的严重疾病,病死率高,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的开展,这部分患者生存率已得到极大的提高.SAA一旦诊断需立即开始治疗.对于非输血依赖的非SAA患者,可选择观察和支持治疗.年轻(小于40岁)有同胞全相合供者的SAA患者首选造血干细胞移植,没有条件的患者首选免疫抑制治疗.免疫抑制治疗国外一线推荐马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兔ATG和猪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LG)都可作为一线治疗,血液学缓解率可达60%~70%.复发、难治的SAA患者,可考虑无关供者骨髓移植、第2次ATG治疗或阿伦单抗治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c-MPL)拮抗剂艾曲波帕及左旋咪唑在难治性及复发的SAA患者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疗效,期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4(029)010【总页数】4页(P1083-1086)【关键词】贫血,再生障碍性;免疫抑制剂;造血干细胞移植;阿伦单抗;间充质干细胞【作者】王璐;韩冰【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6.5韩冰,女,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科临床博士。

曾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做访问学者并获得美国心脏病协会基金资助,后又在英国利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eeds)教学医院进修,目前主要从事各种血液学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各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各种血细胞减少(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血细胞增加及各种罕见血液疾病的诊治,多次在国内外大会发言并获奖,目前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科研基金研究。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

罗普司亭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罗普司亭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罗普司亭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李洋洋;高明洁;田飞;孙伟正(综述);王金环(审校)
【期刊名称】《疑难病杂志》
【年(卷),期】2024(23)4
【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严重的造血系统疾病,临床上以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造血功能受损为特征。

罗普司亭作为一种Janus激酶抑制剂,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文章从多个角度对罗普司亭治疗AA的机制与临床应用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包括该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免疫调节作用以及潜在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考量。

并展望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发展和新型治疗靶点的探索,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

【总页数】5页(P504-508)
【作者】李洋洋;高明洁;田飞;孙伟正(综述);王金环(审校)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51.3;R453.9
【相关文献】
1.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2.罗普司亭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经济学评价系统综述
3.罗氟司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4.威罗菲尼和易普利单抗治疗恶性黑色素瘤中继发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5.中重度COPD应用罗氟司特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气雾剂治疗临床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aemia,aa)以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为特征,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症状,其发病机制纷繁复杂,本文就其发病机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进展【中图分类号】r 5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450- 01aa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多数学者认为aa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发病机制包括造血干/祖细胞内在增殖缺陷(“种子”学说)、造血微环境支持功能缺陷(“土壤”学说)、异常免疫损伤造血干细胞(“虫子”学说)、遗传易感性等[1]。

实际上,免疫异常已成为aa近年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1 发病机制1.1 造血干/祖细胞内在增殖缺陷研究证实所有aa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造血干/祖细胞量的减少和质的缺陷。

aa患者不仅骨髓中的祖细胞总数减少,而且集落形成细胞及cd34较正常人显著减少,减少程度与病情相关。

经同基因骨髓移植成功后,正常造血功能很快恢复,表明aa发病机制主要是造血干细胞缺乏或异常[2]。

1.2 免疫异常现已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证据,支持aa是一种t细胞异常活化,以骨髓为靶组织的自身免疫病。

第46届美国血液学年会明确提出aa是自身免疫性疾病[3]。

1.2.1 t细胞异常已发现的细胞免疫异常包括cd4+/cd8+倒置、th1/th2平衡向th1漂移、th1细胞因子增多和cd8+ cd28-寡克隆扩增等[4,5]。

近年来研究发现,aa患者的细胞免疫异常还包括调节性t细胞缺陷、t细胞t-bet蛋白升高、自然杀伤t细胞异常及t细胞共刺激信号改变等[6]。

尽管还有很多问题有待阐明,但可以认为aa患者的细胞毒性t细胞发生异常活化引起一系列免疫攻击,最终导致造血干/祖细胞凋亡和造血衰竭。

1.2.2 细胞因子多数造血正调控因子(包括epo、gm-csf、il-3)在aa患者中水平明显升高,一些造血负调控因子(包括il-2、tnf-α、ifn-γ)也显著升高[7]。

中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霍 、巴戟天 、鹿茸 、红参 、鸡血藤 、猪苓 (L一 ) 的表达 升高 。动物 实验表 明 , 改善骨髓微环境。活血化淤药 当归 、丹参 I 2
等)治疗慢性再障患者 3 4例,发现其治 健脾补肾药在调节再障模型小鼠T 淋巴细 等对骨髓成 纤维 细胞 、C U—F F 、红 系祖
疗有效 的患者凋亡细 胞明显减少 ,说明补 胞亚群及造血调控因子、提升外周血象等 细胞 ( F C U—E)有较强 的支持 作用 ,能
【 关键词】 贫血,再生障碍性;中药治疗 【 中圈分类号】R565 【 . 文献标识码】A 【 5 文章编号】10 97 20 )0 06 - 2 07— 52(07 2- 12 0
再生障碍 性 贫血 ( 称再 障 ) 是一 障的作用 。 简 种获得性 骨髓造血功 能衰竭症 。 目前有关 脾方能调整机体 免疫功能 ,促进 T淋 巴细
下。
损伤的淤证。
2 补 肾健脾 ,改善免疫 功能
中医认 为淤血 是再 障形成 的中心环节
1 温补 肾阴肾阳 .抑 制骨 髓造血细 胞凋

T u 及 Fj a 通过 大 量 的 临床 和重要发 病机制 之一 ,当补 肾生髓 以 sd ui o s
和实验室资料表 明,免疫介导 的造血抑制 治本 ,活血化 淤而生新 。不少学者从实验 C lr 等 认 为再 障患 者 骨髓 造 血 是再障常见 的病理机制 。 a ea l 角度研究 了活血化 淤方 药对骨髓造血 的影 细胞对凋亡诱 导 的敏感 性增加 是造血 干/ 程军 提 出再 障 的病 因是 脾 肾 亏 虚 响 。孙汉英等 研 究 发现 ,再 障 小 鼠用 祖细胞减少的主要原 因。中药许多补 肾方 为本 ,血淤为标 ,治疗 当以健脾补 肾、活 复方 活血 汤 ( 丹参 、全 当归 、川 芎 、赤 剂通过 抑制 促 凋亡 因 素或 增 加抗 凋亡 因 血化 淤为主 。重型再 障患者外周血细胞胞 芍按 22 1 1比例组 成 )后 ,C U—F增 :: : F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进展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进展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进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其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总体生存率提高获益于移植供者的选择、预处理方案的改进、支持技术的提高,尤其现今造血干细胞来源多样性、预处理方案的改进等。

标签: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为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

近年来随端粒酶逆转录修复基因异常、细胞克隆性演变、T调节亚群细胞的变化及细胞染色体的异常不断完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进展使总体生存率由60年代20%~30%提高到现今的80%~90%。

免疫抑制治疗对于多组年龄患者治疗的适用性及优越性在多个临床研究中得到肯定,但疗效等待时间长、疾病复发、淋巴增殖性疾病的发生等并发症限制其在临床中运用。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快速重建造血功能,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随着HLA高分辨率配型的运用于供者的选择、抗感染、支持技术的提高及预处理方案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SAA患者获益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本文就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进展综述如下。

1 亲缘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1.1 移植效果Dawid Szpecht等回顾分析了1991-2009年间接受移植的48例SAA患者,45例患者移植成功,死亡率为8%,5年无病生存率为87%,5年总体生存率为91%[1]。

欧洲血液骨髓移植组关于1951例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10年生存率达91%[2]。

国际骨髓移植登记中心的数据表明,1388例儿童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为(86±2)%。

Ghavamzadeh等对于167例SAA患者随访中位时间40个月发现,其无病生存率为74%,总体生存率为82%。

因其移植等待时间短,避免大量输血,移植排斥发生率低,70-90年代大量的MSD-HSCT确立该移植方式治疗AA患者的地位。

CD4+T细胞的分化调节及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CD4+T细胞的分化调节及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CD4+T 细胞的分化调节及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张珊,宋新龙,王爱迪,谢东杰,张乐,刘宝山△摘要:CD4+T 细胞接受抗原的刺激后能够分化为多种辅助性T 细胞(Th 细胞)和调节性T 细胞(Treg ),是人体免疫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和CD4+T 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CD4+T 细胞各亚群平衡失衡、功能亢进及细胞因子的异常活化造成的骨髓损伤是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重要原因。

因此,研究CD4+T 细胞各个亚群的细胞分化调节,分析CD4+T 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作用机制,可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细胞亚群平衡的恢复提供治疗思路。

本文拟从CD4+T 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等方面阐述CD4+T 细胞免疫异常对再障机制及治疗的影响。

关键词:贫血,再生障碍性;综述;CD4+T 细胞;Th1;Th2;Treg ;Th17中图分类号:R556.5文献标志码:ADOI :10.11958/20180738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D4+T cells and their molecular regulatorymechanism in aplastic anemiaZHANG Shan,SONG Xin-long,WANG Ai-di,XIE Dong-jie,ZHANG Le,LIU Bao-shan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Tianjin 300052,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j33387@Abstract:CD4+T cells can differentiate into a variety of auxiliary T cells (Th cells)and regulatory T cells (Treg)afterthe stimulation of antigen,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immune system.With the further study of aplastic anemia andCD4+T cells,it is found that the imbalance of CD4+T cell subsets,hyperfunction and bone marrow injury caused byabnormal activation of cytokines are important cause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aplastic anemia.Therefore,the study of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regulation of CD4+T cell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CD4+T cells in aplastic anemia can provide therapeutic ideas for the recovery of cell subpopulation balance in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emia.In this paper,theeffects of CD4+T cell immune abnormalities on the mechanism and treatment of aplastic anemia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CD4+T cells and related cytokines.Key words:anemia,aplastic;review;CD4+T cells;Th1;Th2;Treg;Th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774062,81173415);天津医科大学“十三五”综合投资学科建设项目(11601501-2017xk0301)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邮编300052)作者简介:张珊(1993),女,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中西医治疗血液病相关研究△通讯作者E-mail:j33387@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 )简称再障,是一种由多病因所致的骨髓衰竭性疾病,以造血细胞增生降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重要特征,临床以贫血、出血、感染为主要表现。

免疫抑制疗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进展

免疫抑制疗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进展
a , R A A ) 的治疗有效率及 长期生 存率。 目 前, I S T已被推荐为获得性再 障的首选 药物治疗措
施 J 。现将近年来 国外 关于再 障 I S T临床 研究进
展, 简要 综 述如 下 。
1 再障 I S T适 应证
I S T已成 为 不 能 进行 a l l o —
( 血 小板 或红 细 胞 ) 的非 重 型 A A( N S A A) ; ( 2 ) 虽 无 需依 赖 成份输 血 , 但 患有严 重 的 中性 粒 细胞 减少 症 , 存在 感 染 危 险 倾 向 的 N S A A; ( 3 ) 年 龄 >4 0岁 的 S A A或极 重 型 A A( v S A A) ; ( 4 ) 无 H L A全 相 合 同胞 供体 ( ma t c h e d s i b l i n g d o n o r , MS D) 的儿 童 S A A 或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 a l l o — H S C T ) 治疗 的重型 再 障 ( s e v e r e
a p l a s t i c a n e m i a , S A A) 和难治 型再 障 ( r e f r a c t o r y a p l a s —
组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贫血、 出血 、 感染。
随着 再 障免疫 介 导 发病 机 制 的研 究 不 断 深 人 , 应 用 免疫 抑 制疗法 ( i m mu n o s u p p r e s s i v e t h e r a p y , I S T) 治 疗
再 障取得 了较大进展 , 显著提高 了无法进行异基 因
v S AA…

r . A T G取 代 h - A T G作为首选治疗的趋势 ’ 引 。

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学发病机制进展

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学发病机制进展

【 词】 关键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衰竭综合征 T 细胞功能紊 乱 【 中图分 类号 】 ̄5. I 6 5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62 55(01 8 ) 0o- 2 17— 6421) (- 12 o 0c- 正 常 的 造 血 依 赖 于 复 杂 的 多 种 类 型 等 。 究 发 现 再 障 骨 髓 标 本 GB一7 研 、 和 活性 而 抑制 造 血 , D + 生 的sL 2 C 4产 l- R
T / h 细 胞 存 在 明显 失 衡 ,  ̄ T 细 竭 的 重要 环节 。 rt H等 发 现J hl T 2 Th N c Kuaa AK/ 凋 亡 。
并 比较 , 结果 发 现 并 无 太 大 区 别 , 细 胞 巴细 胞 明显高 于 对 照组 。 们 同时 检测 了 干 他 坏 死 因子 受体 I ( TNF )肿 瘤 坏死 因子 R1、 因子受 体 也一 致 。 后期 的 免疫 抑制 治 疗 GB 7 , 从 - 发现G 一 显著增 高 。 u J l B 7也 X L
受 体 2TNF ) 平较 高 , 免疫 抑 制 治 ( R2水 经
对 AA 显 著疗 效 中不难 看 出 细胞 免疫 异 等发 现 , 的 再障 患者 的淋 巴细 胞 中细 胞毒 颗 疗 后有 所 下 降 , 能 说 明 AA患者 的 上 述 可 常 为AA发病机 制 中的 主要环 节 。 粒蛋 白T A 增加 , I 一1 其表 达 与 再障 细胞 凋 负调控 因子 及其 受体 增加 共 同致病 。
胞 比例 明显增 高 , 活检标 本 中C 3 淋 患 者 T 巴细 胞 由 植物 血 凝 素 ( HA) 骨髓 D+ 淋 P 诱 致 干 祖 细 胞 凋 亡 。 障 患 者 NKT 胞 活 再 细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临床与实验研究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临床与实验研究
70 2
逝 生亘医结合杂志20 年第 1 卷第 l 期 Zeag IC 08 8 1 hin T WM( o 1 01 20 i J V 1 8N.1 08 .
述 ・
朱飞波 周郁鸿
关键 词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杭州 30 0 107
再 生 障碍 性 贫血 中 医药 研 究进展
之气化 温煦 , 水谷精微则 “ 变化 而赤为血 ” 因此 , 。 心功能 的
23 免疫学指标 .
许多研究 发现 ,A C A外 周血 T淋 巴细胞
亚群 , 按照肾阳虚 、 阴虚 、 肾 。 肾阴阳两虚 的顺 序 , T逐渐降低 , T 逐渐升高 , 示 阳损及 阴时 机体 免疫 功 能发 生更 大 的改 提
的发病性别 、 龄 、 年 病程 、 细胞 减少 程 度 和 既往用 药均 元 血
差异。
中医学 文献 中无 再障病 名的记 载 , 依其 临床表 现、 但 病
因与发病 特 点 , 属 于“ 多 虚劳 ” “ 虚” “ 证 ” “ 枯 ” 、血 、血 、血 、
2 1 骨髓分类及活检 .
骨髓 细胞 分类及活检是诊断再 障基
本指标之一。对 6 0例 C A患 者 进行 骨 髓 分类 、 巨核 酶 A 小
标、 小组化和骨髓活检检 测 。结果表 明 , J 肾阴虚 型骨髓增
生程度重度降低、 巨核 细胞 、 无 骨髓活 检 以造 血细胞 缺乏 为 特点 ; 肾阴阳两虚型骨髓增 生程度 明显减 低 , 中性粒 细胞碱 性磷 酸酶阳性指数增 高 , 骨髓 活检 以造血 细胞 减少 为特点 ; 肾阳虚型骨髓增生程度活跃减低 ,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阳
体禀性不耐 , 为药物偏激所伤 , 邪毒乘虚入侵 , 进一步耗伤正 气, 影响气血的化生 。慢性再 障病程较长 , J 以血虚为主 , 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 细 胞 减 少 的 一 种 疾 病 , 一 种 获 得 性 骨 造 是
是再 障 的 一 个 重 要 危 险 因 素 。C 巨 细 胞 病 毒 : 实 验 观 察 巨 细 胞 病 毒 . 经
在体 外 可 选 择 性 地 感 染 造 血 基 质 细 胞 , 而 影 响 了 造 血 细 胞 的 生 长 能 从
维普资讯

0 3卷 圳 光 明 中 医 20 圳 圳 8午 5月 第 2 第 5期
CG C M y 0 8V l 35 JM M a 0 . o 2 . 2
[] 中 华 医学 全科 杂 志 .0 2.( )6 —6 J. 20 I I :8 9
李 湘 奇 . 少 波 . 迪 注射 液 配 合 C F方 案 化 疗 对 乳 腺 癌 的 疗 效 分 析 [ ] 宫 艾 E J
秦 海 洗 . 汉 钧 教 授 治 疗 乳 腺 癌 辨 证 思 路 与 用 药 经 验 [ ] 中 西 医 结 合 学 唐 J
报 ,04,( )27 2 8 20 2 4 :9- 9 何 元 风 穴 位 按 压 配 合 心 理 护 理 对 减 轻 乳 腺 癌 化 疗 患 者 恶 心 呕 吐 的 观 察 [ ]广 西 医 学 ,06,8 5 :3 — 79 J. 2 0 2 ( )7 8 3
李 云著 . 志革 . 秉 琰 四磨 汤治 疗化疗 所致 的 胃肠道症 状 2 李 黄 7例 总 结
中 药 药 理 与 临 床 .20 .23、) l6 l7 0 62 ( 4 :7 一 7 刘 基 巍 . 广 杰 . 一胶 囊 对 乳 腺 癌 化 疗 患 者 免 疫 扶 正 Ⅱ期 临 床 研 究 [ ] 隋 参 J.
( ) 4 一 4 2 :O l
[] 中 医药 临 床 杂 志 .05 1( ) l一 l J. 2 0 .7 I :2 4 王晓聪. 爱 民. 方丹参滴丸治疗乳腺 癌 C 宫 复 AF方 案 化 疗 致 心 脏 毒性 疗 效 观 察 []河 南 肿 瘤 学 杂志 ,0 4 1( )20 2 1 J. 20 ,74 :9 - 9 程 剑 华 , 春 泳 . 柳 宁 . . 心 补 气 胶 囊 治 疗 阿 霉 素 所 致 心 脏 毒性 3 陈 李 等 益 l例 疗 效 观 察 [ ]新 中 医 .0 33 ( I :3 2 J. 20 ,5 I)2 — 4

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机制异常研究进展

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机制异常研究进展
T R3 可 变 区 ( C — B)及 T R v3 的 互 补 性 决 定 区 3 C (链 T RV C —1
异常在再障发病 中起重要作用 , 强化免疫 抑制治疗 对再障 的显 著疗效也成为其佐 证。我们就 再 障的免疫 机制异 常研 究进展
做 一综 述 。 T淋 巴细 胞 数 量 、 型 异 常 表
号 。再 障患者骨髓 中 C 4 D+ T淋 巴细 胞表 面正性 调控 的共刺激
分 子 C : 达 增 加 , 性 调 控 分 子 C L - 少 , D / T A4 D 表 负 T A4减 C CL - 平 衡 与 T lT 2平衡 正 相 关 ,D / T A- 失 衡 可 以 引 起 再 h/ h C C L 4的
再 障患者外 周血 和骨 髓 中淋 巴 细胞 均 明显增 多 , 其是 尤
C s 细 胞 , D/ D D C C 比例 降低 或 倒 置 , 效 应 性 细 胞 毒 T细 胞 且 ( T ) 量 与 患 者 血 液 学 缓 解 程 度 相 关 。王 美 娟 等 研 究 发 CL数 现 再 障 患 者 外周 血 细 胞 明 显 高 于对 照组 , 过 治 疗 好 转 的 经
因 素或 不 明原 因 引 起 骨 髓 造 血 功 能 衰 竭 的异 质 性 疾 病 。免 疫
邱莲女等 研究 发现再 障组 c 矗细 胞 明显低 于正 常组 , 且 D 并 C 3细胞数 与 C s、 D D;。 D4 D C sC 4 呈显著性负相关 。 2 T细胞活化信号 的异常 : . T细胞 活化 的第 一信号是 T细 胞受体 ( C 与 抗 原 肽一 C分 子 复 合 物 结 合 。再 障 患 者 T R) MH
障体内的 T h格局倾 向于 T l h 方向 。

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脆碱少的 主要原 因 P i ot k p t等 则 用 7 l 一氧 基 一a t  ̄ i c n me l. n
制 的探 讨 有 由 _临 床 的 治疗 水 文 此 作 f l r 巴细 胞 亚 群 分 布 及 功 能 异 常 淋
九: : 研 究 结 果 表 叫 . 骏
综 述
(N ) P H 和骨髓增 . 常综 台征 ( J ) 异 M ) 的研 究发现 l S l 一由于
秆 导 的 细 胞 凋 亡 使 太 竹 敏 感 细 胞 进 八 北 r 程 寄 , Fs u 对 a 诱导 凋亡 不 敏 感细 胞 则 异 常 克 隆 大 艟增 生 . 为肯 髓 中 主 要的细胞 , 这种 现象 在 有骨 髓 增 生 异 常 的 瑛 病 如 "y 、 A和  ̄5 ^ I 1
骨髓 细 胞 凋 亡 明 增 加 . ( 9 ±1 - % ,0 常 刊 照组 达 81 a ) 5 _止 ]
仅 为( . 0 8 1 20 7 .6 % 他们 为 A 患 者 骨 髓 中 造 绁 脆 刈 A 稿 诱 导 的 敏感 性 增 加 使 细 胞 死 l加遵 , A = 是 A造 血 , 租细
除 譬 裴 性 ¨ 有 哦 社的 药 品 坎 化 品 等 诱 网 粤 犬 敏 卜
纲咆 中的 高 表 达 已 被 许 多 报 : 肯 定 酋新
C l 等 应 用 原 ae l
、 ^患 青 无 明 牡诱 团 , 中 约 如 % 患 者 的 机 体 免疫 酬 节 机 制 其 衰 乱在 发 精 中 起 重 要 作 f 应 用 免 疫 抑 制 剂 妊抗 胸 晾 { } ]。 ¨ 咆或 琳 巴 细 胞 球 蛋 白 ( T 或 A 【 环 胞 菌 录 A AG I l技 A :
维普资讯
曲北 国 防 医 学 杂 志 ( e N F C 2 0 M dJ D N j 0 2

再生障碍性贫血近30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再生障碍性贫血近30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再生障碍性贫血近30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以下简称再障)是一组以造血干/祖细胞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感染为主要表现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骨髓衰竭)。

先天性或遗传性骨髓衰竭的发病机理研究近年来获得不少新进展。

本文主要讨论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我国再障的年发病率为7.4/105,高于欧美国家,其中急性再障的发病率为1.4/105,慢性再障的发病率为6.0/105。

再障的发病机制有造血干/祖细胞减少或缺陷、造血微环境缺陷和免疫异常。

目前再障的临床治疗,国外主要用免疫抑制剂(ATG /CSA)和骨髓移植,雄激素已极少应用,仅作为“补救”或“替代”治疗措施;国内主要是免疫抑制剂、雄激素和补脾肾中药。

免疫介导的造血抑制是再障目前研究最多的发病机制。

异常细胞毒性T细胞的激活分泌大量造血负调控因子(细胞因子风暴)导致骨髓内造血干/祖细胞耗竭是目前主要的再障发病机制。

国内外研究都证实重型再障患者体内存在异常的免疫功能状态,活化状态的T淋巴细胞的异常增多(CD25+T、HLA-DR+T、CD45RO+T、CD8+γδT增高),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多种造血负调控因子,包括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等,患者体内高水平的γ干扰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可上调 CD34+细胞 Fas 抗原表达,介导造血细胞凋亡,最终导致了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这些研究结果是导致免疫抑制剂(ATG /CSA)在再障治疗中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数十年来研究证实再障确实是一种骨髓衰竭性疾病。

近十年来免疫介导的造血抑成为再障研究最多的发病机制。

在再障的发病机制过程中,某种抗原刺激→Th1增多→IFN-γ和IL-2分泌增加→CD8+增殖、TNF分泌增加→Fas与FasL介导造血细胞凋亡→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细胞因子风暴”可能存在于再障病程的始终,但从时间序列上来说,对于大部分中后期再障病人,异常免疫状态不再是主要矛盾,而骨髓衰竭已转化为主要矛盾。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人体多种细胞表 面的一 种 I 跨膜 蛋 白,F s FsLgn , 型 aL( a-i d a
C 9 L 是细胞表面 的一种 I 型跨 膜 蛋 白, 于 T F家 族 , D5) I 属 N
Fs aL a /Fs 在传递细胞凋亡信号和参 与 T细胞介导 的细胞杀
伤过程 中发挥重要作 用。有研 究表 明 , 祖细 胞本 来并不 干/
慢性再生 障碍性贫 血 ( A 是临床 较为 常见 的难治性 C A) 血液病之一 , 涉及造血 干细胞 损伤 、 免疫 紊乱 以及造 血微 环 境改变等发病 因素 。近年来 , 慢性再生 障碍性贫血发病 的 在
相关 机制研究 及 中医药 治疗 方 面取 得 了一 定进 展 , 综述 如
下。
相较 于正常人 ,A c A患者 C 4 D 细胞表达 T R T l蛋 白 L (o l
样受体) 因上调 ,L 基 T R能识别脂蛋 白抗原 , 天然免疫反 参与
应… 。
2 发 病 。② 细胞免疫耐受打破 。 祖 8 J
在A A的发病机制 中除上述 细胞免 疫激活外 , 尚同时伴有免 疫耐受打破 的情 况。一 项在 A A患者 和健 康人 中进行 的研
C A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骨髓造 血 A 究发 现 , A患者 的 D 1在 骨髓单 个核 细胞 的比例增高 , A C 并
2 1 造血细胞凋亡增加 .
衰退 和外周血全血 细胞减 少。细胞 免疫紊 乱 、 造血 干/ 细 祖
且 能够递 呈抗原并 激活 T T 转化 的成熟 D 1 h0向 h1 C 增多更
是全血细胞减少的主要原 因之一 J 。
2 2 凋 亡相 关 途 径 . ()a/ aL途径 。 Fs C 9 / pI 是 !FsF s a( D 5 A o)

(周教授)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诊治回顾及进展

(周教授)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诊治回顾及进展
一些研究认为,HLA配合程度与移植效果并不显著相关,而与移植 前因素关系密切,包括铁负荷


不完全反应、复发及进展为MDS/白血病是主要AA的长 期事件 无关供者移植及其他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是是难治复发患 者的可选手段,需要长期随访并监视其他疾病的发生及 治疗相关副作用 目前常见的克隆性演变包括MDS及PNH


免疫抑制剂
ATG+CsA+西罗莫 司 ATG+CsA+骁悉
研究设计
随机对照 Ⅱ期
治疗试验组
35 104
对照组
42例给接受 ATG/CsA 历史对照ATG/CsA
证据级别
1B 1C
ATG+CsA-CSF
他克莫司
系统综述 Meta分析
Ⅱ期
222
8
203例接受 ATG/CsA
13例历史对照 ATG/CsA



研究表明,AA疾病进展到一定程度,造血细胞若不出现 恶性克隆,当存在寡克隆,表明疾病最初就应当存在着 存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缺陷细胞,但一般这些克隆为一 过性,经IST治疗后可自行消失 MDS与存在克隆演变的AA确实存在端粒长度缩短 通过细胞遗传学变异,同样可以触发免疫逃逸过程,长 期应该免疫抑制治疗,大大增加了畸变细胞系的克隆性 增殖
目前普遍认为AA是由于T淋巴细胞异常导致自身造血干细
胞和祖细胞的过度凋亡,是一组自身免疫性骨髓衰竭疾病
情况
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遗传相关的骨髓衰竭综合征 药物毒物相关 妊娠相关 病毒相关(CMV、EBV、HIV、 HHV-6、HAV、HBV、HCV等) PNH MDS AML ALL HL 实体瘤 骨髓纤维化 结缔组织病 骨硬化症 存储异常 神经性厌食 获得性营养障碍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Adv n e i he pa ho e e i nd t e t e t o a i n s wih a q r d a a tc a e i a c n t t g n ss a r a m n f p te t t c uie pl si n m a
W N a-i A GY o n ( h n h iC i rnsMe i lC ne fMei lC lg fS a g i io T n nvri , h n h i pg S a g a hl e ’ dc et o dc o eeo h n h a o g U i sy S a g d a r a l a J e t a
及细 胞遗 传学 分析 而确诊 。由于 治疗方 法不 同 , 存在 库完 全耗 竭 。最 近研 究发 现 : A与 其 它 自身 免 疫 性 疾 故 A 骨髓 穿刺 检查 “ 空抽 ”, 血 细胞 减 少及 输 血依 赖 时 , 全 应 病 一 样存 在 C 4 C 2 、O P D 、 D 5 P X “调节 性 T细 胞缺 陷 ,
仔细 鉴别 。根据 中性 粒 细胞绝 对计 数 值可 将 A A分 为 : ①非 重 型再 障 ( S A) 中性 粒 细 胞 绝 对 值 > 0 5 x nA , . 其发 病机 制 为 : 发 性 免 疫 介异 性 疾 病 , 原 T细 胞 调 节 缺 陷致 T细胞 T b t 白水 平增 高 , 干 扰素 产 生 增 加及 —e 蛋 一
【 ywod 】 A qi dalscae i; a oe ei; ram n avne Ke rs cur pat nm a P t gn s Tet et dac e i h s
获 得性再 生 障碍 性贫 血 ( curd A lscA e , A q i pat nma e 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生障碍性贫血机制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2-10-22T09:02:01.9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7期供稿作者:汤美雯[导读] 造血干细胞(Stem cell,SC)是能自我更新、有较强分化发育和再生能力、可以产生各种类型血细胞的始祖细胞。

汤美雯(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中图分类号】R5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101-02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一种物理、化学、生物或不明因素作用使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严重受损,造成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或衰竭的疾病。

AA发病机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了,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细胞遗传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A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对AA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提高AA的诊疗水平。

本文就近年来AA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
造血干细胞(Stem cell,SC)是能自我更新、有较强分化发育和再生能力、可以产生各种类型血细胞的始祖细胞。

近年来多有报道基质细胞可产生SCF, IL-3, IL-11 等重要的造血正调控因子, 基质细胞可通过与造血细胞间的接触, 直接刺激干、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或通过细胞外的基质来调节造血。

因此再障的发病考虑系多能干细胞本身障碍及维持造血干细胞的基质细胞, 单核细胞, T 细胞等多数细胞间的细胞性, 或液递性的功能障碍所致。

Elena[1]等人研究发现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在大多数AA患者体内与正常相比,显著减少。

尹晓晓[2]等人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AA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4+CD25+CDl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的数量及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0xP3)mRNA、Notchl mRNA的表达水平,实验证明,AA患者Treg细胞显著减少。

不仅骨髓中的祖细胞总数减少,而且集落形成细胞及CD34细胞与正常相比也比较低。

研究发现,AA造血干祖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显著降低,骨髓祖细胞体外培养显示CFU—GM、BFU-E、CFU-E及CFU—GEMM测定均显著减少,体外对造血生长因子(HGFs)反应差,免疫抑制治疗后恢复造血不完整,经同基因骨髓移植成功后,正常造血功能很快恢复,表明再障发病机理主要是造血干细胞缺乏或异常[3] 2 免疫系统异常
大量体外实验证明,再障患者T淋巴细胞(主要是CD8 T细胞亚群)与造血功能衰竭密切相关。

在急性再障,T淋巴细胞常被激活,可抑制自身及异体祖细胞集落形成[4]。

正常人T细胞的TCR重排是随机的,再障患者的TCR总有Vβ亚家族转录本呈强单克隆扩增,AA患者中有些患者Vβ6、Vβ14-Vβ16、Vβ21、Vβ23、Vβ24表达率增高,表明多种异常扩增的寡克隆T淋巴细胞参与AA的免疫学发病[5、6].T 细胞激活过程本身存在精细调节,CD4+和CD8+细胞根据主要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分为Th1和Tc1细胞,(分泌I型因子IFN-γ和IL-2)和Th2、Tc2细胞(分泌II型因子IL-10和IL-4)。

两型细胞通过各自分泌的细胞因子互相抑制。

AA患者Th和Tc细胞都向I型细胞极化,CD4+细胞上的TLRs触发细胞因子尤其是IFN-γ的释放并诱导协同刺激分子表达,介导CD4+细胞向Th1细胞增多方向极化,激活的细胞进一步释放IFN-γ。

一方面因子本身对造血干祖细胞有细胞毒作用。

一方面可以使CD8-细胞激活,并且主要是Tc1细胞增多,释放大量TNF-α,最终导致干细胞凋亡[7]。

调节性T细胞对免疫反应具有抑制效用,在体外增值能力低,在免疫病理、移植耐受、直至自身免疫反应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方面都有一定作用[1]。

在正常人外周血和脾脏中的CD4+T细胞约有5%-10%的细胞维持高表达IL-2受体α链(CD25),而被称为CD4+CD25+T 细胞亚群。

这类细胞具有独特免疫调节作用的一种专职抑制细胞被称为CD4+CD25+调节性T细胞。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具有免疫无反应性和免疫抑制性两大功能。

最近研究认为获得性AA发病机制主要是免疫功能失衡,AA与其他自身免疫病一样存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缺陷,导致T-细胞T-bet蛋白增高,γ-IFN产生增加及干细胞破坏。

[4] 3 细胞凋亡与再障
死亡受体Fas(CD95)是人体多种细胞表面的一种跨膜糖蛋白,是TNF受体家族成员之一。

Fas主要表达于活化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

Fas配体(FasL)细胞表面的一种II型跨膜糖蛋白,属于TNF家族。

FasL只表达于活化T淋巴细胞。

Fas/FasL是启动细胞凋亡的一条非常重要途径,通过激活caspase蛋白酶引起细胞凋亡。

Fas和FasL介导细胞凋亡必须具备3个条件:⑴细胞表达足够密度的Fas受体;⑵高密度的Fas与FasL结合并以多聚体形式连接;⑶细胞关闭抗凋亡程序而成为凋亡敏感细胞。

正常人CD34+细胞可表达少量Fas抗原,但对Fas诱导的凋亡不敏感[8]。

在AA患者骨髓中,CD34+细胞、T和B淋巴细胞表面Fas过度表达是一个普遍现象,并且AA患者造血细胞对Fas诱导的凋亡敏感性增加。

Fas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使骨髓CD34+细胞大量凋亡,引起干/祖细胞减少,导致造血衰竭。

参考文献[1] Elena E. Solomou, Katayoun Rezvani,Stephan Mielke, etal. Deficient CD4 CD25 FOXP3 T regulatory cells in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 Blood. 2007,110:1603-1606.
[2] 尹晓晓,刘传方,李丽珍,陈为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D4+CD25+CDl2710w调节性T细胞及Notchl表达水平的变化[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8,29(5):308-311.
[3] 郑雨薇,魏志英,胡海莹.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研究进展[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1,19(1):48-50.
[4] Elena E. Solomou, Katayoun Rezvani, Stephan Mielke, etal.Deficient CD4 CD25 FOXP3 T regulatory cells in acquiredaplasticanemia.blood,2007,110(5):1603-1606.
[5] Shahram Kordasti, Judith Marsh, Sufyan Al-Khan,etal.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CD4+ T cells in aplastic anemia.Blood,2012 119(9): 2033-2043.
[6] Gomez-Morales E,Martinez-Jaramillo G,Sdnchez—Valle E,eta1.Deficient proliferation of myeloid.erythroid, and multipotent progenitor cells in long-term marrow cultures from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emia treated with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J].Am J Hematol,1998,59(2):1149—155.
[7] 邵宗洪,袁烨.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4):252-255.
[8] 金伯泉.T-B细胞协作研究的重大突破-滤泡辅助性T细胞的发现,一个新的CD4+效应T细胞亚群[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9,25(1):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