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黄颡鱼病害防治方案(新)

黄颡鱼病害防治方案(新)

黄颡鱼疾病防治技术彭张华1、日常疾病预防:内服:“免疫双抗”1袋+“甘泰乐”1袋200克+金维康1袋+恩诺沙星400克,拌400斤饲料内服,每天两次,连续内服5天,每月2次。

调水:每10天全池泼洒“藻能源”1瓶+“金水露”3瓶或者“益水源”3袋或者“活菌宝”2袋(3者可以交替使用),一套使用15亩;底改:每包5公斤“底润舒(新)”使用15亩或者“底卫士”每袋5亩,交替使用,严重时,可以加量使用。

2、黄颡鱼苗红体:第一天:“藻能源”1瓶+“金水露”3瓶泼洒10亩;第二天:“神农百果露”+“派尼均安”各1瓶全池泼洒2亩。

3、黄颡鱼出血、烂身、烂鳃:外泼:1、第一天全池泼洒“舒肤加”+“派尼酸碘”,各1瓶5亩.米;2、第二天全池泼洒“神农百果露”1瓶+“虫清1号”1袋+“派尼均安”1瓶使用3亩;内服:“免疫双抗千目粉”1袋+“甘泰乐”200克+金维康1袋+派菌康4小袋+福乐佳4袋拌160斤饲料,中药连续内服7天,抗生素不超过4天。

4、黄颡鱼裂头:泼洒:第一天:杀灭寄生虫,全池泼洒“虫清1号”1袋+“神农百果露”2瓶+“派尼均安”1瓶,1套泼洒2亩;第二天:全池泼洒“派尼酸碘”,1瓶5亩;内服:“免疫双抗千目粉”1袋+“甘泰乐”200克+金维康1袋+派菌康4小袋+福乐佳4袋拌160斤饲料,中药连续内服7天,抗生素不超过4天。

5、肚子、肝腹水、脾脏肿大:内服:免疫双抗千目粉”1袋+“甘泰乐”200克+金维康1袋+派菌康4小袋+福乐佳4袋拌160斤饲料,中药连续内服7天,抗生素不超过4天。

外用:“黄氏琼浆”1瓶+“神农百果露”1瓶,配合使用泼洒2亩水面。

6、小瓜虫、车轮虫等:内服:“神农百果露”1瓶+“虫清1号”1袋拌料80斤,连用5天;外泼:“神农百果露”1瓶+“虫清1号”1袋,1套全池泼洒2亩,或者是每天1次1套泼洒食台周边区域,连用3天。

7、气泡病外泼:“神农百果露”1瓶1亩,2小时后“金水露”1瓶3亩。

黄颡鱼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黄颡鱼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贴士:黄颡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一、出血性水肿病1、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

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2、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

当水温在25~30℃时,一经出现该病,则明显形成病鱼的大批死亡现象。

该病在黄颡鱼养殖中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3、防治方法:①捞出病情严重的黄颡鱼,换掉原池水的1/2;然后对病重池与原池用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用量为0.2公斤/亩·米,每天1次,连续3天。

②在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1、症状: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吃食。

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粘液,血脓充塞肠管。

严重时更有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

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

2、流行情况及危害: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

3、治疗方法:①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先溶于水,滤掉残渣(以下均同),然后全池遍洒,用量为0.7公斤/亩·米。

②优氯净(含有效氯56%)全池遍洒,用量为0.35公斤/亩·米。

③全池遍洒五倍子(要先磨碎后用开水浸泡),用量为1.35公斤/亩·米。

三、车轮虫1、症状: 虫体寄生鱼的皮肤、鳃、鳍等部位,刺激鱼分泌大量粘液,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病鱼焦躁不安,离群独游,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

黄颡鱼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黄颡鱼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0.05养殖技术1 出血性水肿病1.1 病因及症状这种病一般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在感染之后的鱼体表面出现泛黄粘液增多,咽喉部位皮肤会出现破损和充血状况,呈圆形的孔洞状,腹部会有明显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出现充血,背鳍肿大,在胸鳍和腹鳍基部会出现充血,甚至于在腹部的脐部到腹鳍纵裂处,会出现胆汁外渗的情况,腹腔内会有大量的血水或者是黄色的冻胶状物,肠胃内没有食物,胃出现苍白,肠胃充满黄色的脓液,肝脏呈现土黄色,脾脏出现坏死,在肾脏上会出现黑点,这种病在苗种或者是成鱼养殖期间会产生较大的危害,尤其是在苗种的培育过程中比较流行,死亡率能够高达80%,在高温的季节这种病非常容易爆发,并且来势较快,蔓延速度非常之快。

1.2 疾病控制在养殖的过程中,养殖者应该非常注意养殖的水质状况,保持一个较好的水环境,溶解氧要保持在5mg/L,同时应该降低鱼苗的养殖密度,在发生染病之后对水体每天要进行消毒,投喂鱼肉浆时应该在其中加入1%的食盐。

2 肠炎病2.1 病因及症状这种病通常是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感染引起的,在染病的鱼群上会出现膨大,肛门出现红肿,在按压腹部时有黄色的粘液流出,一般患病较轻的鱼食道和前肠会出现充血发炎,而严重的全肠发炎,并出现浅红色,血脓堵塞肠管,感染病之后的鱼,会离开群体进行独游,并且出现活动迟缓,食欲减退的情况,肠炎病主要造成的危害在鱼种和成鱼之间,感染病菌的主要原因可能来源于在养殖的区域的淤泥,大量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人工配合饲料,鱼肉浆等都有可能会携带这种病毒,一般水温在25°到30°时,这种病比较流行。

2.2 疾病控制在发生这种病之后,对池塘要进行彻底的消毒,不能够投喂一些腐烂的饲料,活饵应该要用3%到5%的食盐溶液进行消毒,并且在饲料中要添加1%的食盐再进行投喂,在鱼池中撒入0.5×10-6的二溴海因,隔日再按照浓度泼洒一次。

3 一点红病3.1 病因及症状这种病症一般是由车轮虫等寄生虫引起的细菌性并发症,在感染的鱼体头顶会出现溃烂,红肿,穿孔,鳃充血等情况,鱼会离群独游或者较长时间的将头朝上尾朝下的方式,垂直悬浮在水中,来回战转动,这种情况发病的原因一般为:第一,投放密度较大,鱼池中粪便和排泄物增加导致水质较差,鱼长期生活在一种半缺氧的状态,并且随着可活动的区间的减少使得活动能力减弱,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更容易寄生,第二,水质被污染,水中的细菌增加,增加了鱼感染的情况,第三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造成饲料系数增加,鱼体生长的比较缓慢,排泄物较多,造成对水的二次污染,引发了寄生虫细菌等感染。

杂交黄颡鱼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杂交黄颡鱼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39 养防并举,综合防治。

YANGZHISHIJIE编辑:邓婧(dengjing_************)养殖世界鱼用3%~5%食盐溶液浸浴1~2分钟或用0.2~0.3毫克/升二溴海因液进行全池泼洒。

六、水霉病 病鱼消瘦独游,鱼体长白毛,似棉絮状附着物。

池塘彻底消毒,鱼种下塘前用2%~3%食盐溶液或低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2~3分钟,并泼洒亚甲基蓝,使水池药物浓度达到2毫克/升。

运输用水中可适量添加土霉素。

七、车轮虫病 病鱼严重感染时沿池塘狂游,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鳃丝部。

鱼体表有一层白色黏液,分泌增多,不吃食。

用0.7毫克/升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八、黏孢子虫病 该病可危害黄颡鱼皮肤、鳃、肠道及其他内脏,导致鱼呼吸困难,摄食减少,浮于水面,消瘦而死。

以90%的晶体敌百虫配成0.1%~0.5%浓度的水溶液浸洗鱼体5~10分钟,再以0.2~0.3毫克/升的浓度全池泼洒;隔1天再全池泼洒1次。

(南 师)一、裂头病 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严重时头顶穿孔、裂开。

发病初期,内服三黄粉、龙胆泻肝散、多维或爱福灭、强力霉素、鱼病康,连用5~7天;外泼洒高聚碘或新威特,连用3天。

二、腹水病 病鱼独游,浮于水面,腹部可见气泡,伴有腹水,空胃。

采用0.2~0.5毫克/升三氯异氰尿酸液对水体消毒,连用3天,并投喂粉状饲料。

三、出血性水肿病 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胀,肛门红肿,胃肠内无食。

采用0.2~0.5毫克/升三氯异氰尿酸液对水体消毒,连用3天;同时口服聚维酮碘(用量按说明书要求)。

养殖过程中密切关注水质情况,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毫克/升。

四、肠炎病 病鱼独游,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时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

全池泼洒0.5毫克/升溴氯海因液或用0.2~0.5毫克/升三氯异氰尿酸液对水体消毒;内服0.2克/千克大蒜素粉,服用4~6天;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

黄颡鱼的主要病害有哪些?防治方法是什么?

黄颡鱼的主要病害有哪些?防治方法是什么?

黄颡鱼的主要病害有哪些?防治方法是什么?黄颡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我国养殖黄颡鱼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它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它的养殖面积和密度也在不断的扩大,但同时带来时病害的高发和多发,严重影响养殖产量和养殖户经济收益,那么黄颡鱼在养殖会遭受哪些病害的危害呢?1、水霉病水霉病是由水霉病菌感染寄生在鱼体上,水霉病军在水体中繁殖,黄颡鱼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外部损失时,水霉病菌就会趁虚而入。

寄生在鱼体的外伤口上,不断的繁殖生长,开始寄生时肉眼不可见,随着时间推移,菌丝开始不断的向内和向外生长,蔓延扩散,形成白灰色的棉絮状物。

发病时病鱼游动不安,精神失常,摄食量下降,最终因食欲废绝,逐渐消瘦而死。

防治方法:放苗前先要及时石灰粉清塘消毒处理,减少病原,降低养殖吗,密度,防止鱼在游动时应摩擦而产生外伤,同时在放养和捕捞也要小心。

定期消毒,改善水质,发病时用水霉速克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续三天即可治愈。

2、肠炎病肠炎病是一种细菌性的传染病害,它是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感染引起,主要原因是投喂的饲料不新鲜、霉变腐败。

发病时病鱼腹部肿大,肛门红肿,轻轻按压会有黄色的黏液流出。

将病死鱼解剖,会发现肠胃部位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发病后会离群独自活动,游动缓慢,食欲减弱,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同样的要继续清塘消毒,减少病原细菌,投喂的饲料一定要新鲜,不要喂食变质、霉变的饲料,活饵要经过消毒后在投喂,投喂后的残饵要及时清理。

尤其是在夏季时,还要注意控制水温,因为此病流行期在水温25-30度时,发病后全池泼洒二溴海因,再在饲料中加入一些食盐。

3、出血性水肿病出血性水肿病也会一种细菌病害,是黄颡鱼养殖时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病时病鱼体表发黄,黏液增多,腹部肿大,肛门红肿外翻,另外胸部、鳍部、背部都会出现充血水肿的现象,病情严重时食欲废绝,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肠胃内有大量的脓液,死亡率高。

如何有效防治黄颡鱼疾病?

如何有效防治黄颡鱼疾病?

如何有效防治黄颡鱼疾病?彭张华一、养殖背景6月份气温升高,黄颡鱼养殖进入生长旺季,投喂量逐渐增大,但6月多“白撞雨”天气,气温变化大,尤其降温下雨易引起返底、倒藻等不良现象。

市场调研发现,80%以上的塘口均有水质问题,其中以亚硝酸盐偏高(≥0.3mg/L)为主。

水质变化初期表现氨氮升高、鱼吃食速度变慢、采食量下降,如不注意及时调水、增加溶氧,则紧跟着亚硝酸升高、鱼体质下降,各种病害和寄生虫亦随之而来。

二、池塘常见的水质及病害问题1、水质问题——氨氮、亚硝酸盐高氨氮、亚盐的来源:养殖池塘水体中氮元素最主要的来源是饲料。

其存在形态主要可以分为5种:溶解游离态(N2)、氨(铵)态氮(TNH4—N)、硝酸态氮(NO3-—N)、亚硝酸态氮(NO2-—N),有机态氮(R—NH2,包括尿素、氨基酸、蛋白质等及其分解产物)。

其相互转化的过程如图1所示。

4种无机态氮(溶解游离态、氨态氮、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之间的转化主要通过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进行。

硝化细菌大部分为好氧菌,反应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反硝化细菌大部分为厌氧菌,可随时将硝酸态氮还原成亚硝酸态氮、分子氨。

因此,在池塘溶氧不足的情况下,反硝化作用要快于硝化作用,造成亚硝酸盐的积累而升高。

亚盐高的主要危害:(1)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将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载氧能力,导致鱼体出现生理性缺氧,黄颡鱼表现吃食不欢,鳃丝末端失血变白;(2)使小血管平滑肌松弛而导致血液淤积,黄颡鱼体表会有出血点,内脏亦有小出血点;(3)长期生活在亚硝酸盐高的水体环境中的水生动物容易出现生长速度缓慢、对病原的抵抗力不强、易患病等情况。

氨氮高的主要危害:(1)离子氨态氮(NH4+-N)一般对生物无害,而且能够被藻类直接吸收利用,但非离子氨态氮(NH3)渗入组织液,则对生物机体有毒害作用,尤其损害鳃组织。

长期氨氮过高,黄颡鱼表现摄食下降,鳃丝组织增生,生长速度减慢;(2)非离子氨态氮毒性与pH值关系密切,pH值越高,毒性越大。

黄颡鱼的病害防治

黄颡鱼的病害防治

在2000年以前,黄颡鱼病害在国内仅有鳃霉病、出血性水肿病和肠炎病的报道。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黄颡鱼的疾病也日趋增多和严重。

现将我们多年养殖的病害防治经验作如下总结。

一、由细菌引起的疾病1.出血性水肿病(1)主要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胶状物、肠内无食物且充满黄色脓液。

病鱼食欲明显下降、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

(2)危害及流行:在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阶段均可能发生,苗种阶段危害较为严重。

常在高温季节暴发,死亡率高达80%以上。

当水温在25~30℃时则出现明显病鱼大批死亡现象。

(3)防治方法:①注意水质,池水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②用强氯精0.25~0.3克/米3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用3天。

③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定时加1%食盐到饲料中。

2.肠炎病(1)症状:病鱼独游,发病的初期,剪开肠道,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道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

在发病的后期,可以看到肠道、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很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的粘液,脓血充塞肠道。

病情严重的时候,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

(2)危害及流行: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

病菌主要来源于环境和变质的饲料,这种病具有很强的传播性。

(3)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消毒,鱼种下塘前用2%~3%的食盐溶液洗浴消毒。

②严格执行“四消四定”措施,不投喂腐败霉变的饲料,鲜活饲料要用2%~3%食盐溶液消毒后投喂。

③每隔15天投喂1次大蒜或大蒜素药饵,每千克鱼喂大蒜l0~30克或大蒜素粉(含大蒜素10%)2克。

④对发病鱼池,采用外消内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用强氯精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5~0.6克/米3;每千克鱼用氟哌酸l0~30毫克拌饲,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5天。

3.水霉病(1)症状:病鱼受伤处水霉大量繁衍呈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

黄颡鱼几种常见疾病的防治技术

黄颡鱼几种常见疾病的防治技术

黄颡鱼几种常见疾病的防治技术黄颡鱼俗称嘎鱼、黄姑、黄腊丁等,因其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颇受消费者欢迎。

近年来,天然水域黄颡鱼资源锐减,各地逐步兴起黄颡鱼人工养殖热,养殖过程中也陆续发生了一些病害。

黄颡鱼是无鳞鱼,药物较易从皮肤浸入体内,对药物的敏感度相对较高,尤其要慎用硫酸铜和高锰酸钾。

现将笔者几年来对黄颡鱼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介绍如下:一、烂鳃病病原:柱状屈桡杆菌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

少食或停食。

体表无异,鳃丝腐烂并附有污物。

防治方法:1、做好清塘工作,鱼种放养时用2%食盐水浸洗5分钟。

2、治疗以外消为主,使用溴氯海因0.3~0.4某10-6g/m3或等量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连续2~3次均可治愈。

二、暴发性出血病病原:该病由细菌引起。

症状: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鳍基充血、鳍条溃烂,腹腔积水。

该病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凶猛,蔓延迅速。

防治方法:1、合理放养,每0.067公顷放鱼种2500~3000尾,经常加注新水,水质过肥时应及时使用降氨药物(如“中水”降氨宁)或“科恩”生物净水剂调节水质,排除池塘有毒气体。

2、发病时,池塘使用二溴海因0.3~0.4某10-6g/m3全池泼洒,连续2次,病症严重者,尚需用颗粒型溴、氯消毒剂全池直接播撒1次。

3、饲料中添加克暴灵或鱼血康,添加量为4‰~5‰,连喂3~5天。

若投喂鱼浆鱼块的,再加1%的食盐,治疗效果更好。

三、肠炎病病原:点状产气单胞菌。

症状:鱼独游,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食道和肠充血发炎。

防治方法:1、彻底清塘,鱼种下塘时用2%食盐浸浴。

不投霉变食物,活鲜动物性饲料用2%~3%的食盐水浸泡或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

2、发病时,外消同暴发性出血病。

内服:饲料中添加肠菌宁和大蒜素,添加量分别为5‰~7‰和1‰~2‰,连喂5~7天。

四、小瓜虫病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病鱼的皮肤、鳍条、鳃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孢囊。

黄颡鱼3大病害发生频繁,想增加养殖效益,关键要掌握这几点

黄颡鱼3大病害发生频繁,想增加养殖效益,关键要掌握这几点

黄颡鱼3大病害发生频繁,想增加养殖效益,关键要掌握这几点黄颡鱼又名黄骨鱼、黄腊丁、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黄颡鱼品种较多,有黄颡鱼、江黄颡鱼、岔尾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人工养殖的品种主要是黄颡鱼、和江黄颡鱼两种。

黄颡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无肌间刺,且具有滋补、药理作用,成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在我国养殖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如广东、广西、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区。

黄颡鱼属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自然条件下,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以水生昆虫、小鱼虾、螺蛳、植物碎屑。

人工养殖条件下,可全程摄食配合饲料。

黄颡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伏夜食现象,一般白天栖息于水体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体上层觅食。

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在摄氏1度至摄氏38℃水温条件下都可以存活,最适温度为25~28℃。

营底栖生活,生性胆小,喜聚群栖息。

对酸性环境较适应,对碱性环境比较敏感,最适pH值范围为7.0~7.6。

pH值8.2以上容易引起腐皮病感染。

对水中溶解氧要求不低于2mg/L,低于2mg/L浮头,低1mg时出现窒息死亡。

随着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密度不断提高,黄颡鱼病害发生也逐渐频繁。

减少黄颡鱼病害损失,增加养殖效益,目前成了我们从事水产科研和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控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笔者就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防治做以下概述:1 红头病病原体:迟钝爱德华氏菌;流行水温为18~28℃,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发病较少;主要危害30~200g左■ 郝满义 王玲芳(陕西省大荔县水产工作站)右的鱼种或成鱼,传染性强,发病率高。

症状: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悬挂于水中,鳍条各基部充血,下颌、鳃盖、腹部可见深红色小血斑;解剖可见肝脏发白夹杂着小血点,胆囊肿大,脾肾脏发黑糜烂;胃苍白有血丝,肠内有黄色脓液。

严重时头部发红出血、颅骨上方出现菱形裂口,裂口处充血,脑组织外露。

治疗方案:每亩平均1m水深,用200g二氧化氯,化水全池泼洒;每亩平均1m 水深,用20%戊二醛溶液150mL,化水全池泼洒。

黄颡鱼苗种培育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黄颡鱼苗种培育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分钟 。 ( 通联 : 4 4 2 7 0 0 , 湖 北 丹 江 口 市 水 产 局 均 州 水 产技 术服 务 中 心 )
表可见水霉菌丝已侵入伤 口,似 灰白色 棉絮状绒毛 ; 病鱼游泳失常 , 直到肌肉糜
烂, 瘦弱而死 ; 孵 化 水 温 低 时 鱼 卵 也 易感
渔 紫致富指南 2 0 1 5 — 0 8
不洁净 的饵料 。②每公斤饲料拌用大蒜 素1 O g 做成药饵 , 连喂 5 — 7天。 ③每立方
水 体用二 氧化氯 0 . 4 ~ 0 . 5 g全 池 泼 洒 , 隔 天一 次 , 连用两次 。 ④ 每公斤饲料拌用鱼 康散 5 g 投喂, 连喂一周 。 3 水 霉 病 病原与症状 病原 为水霉 菌 , 病鱼 体
次, 连用三天 。③每立方水体用食盐 、 小
苏打各 3 5 0 g全 池 泼洒 。
4 _ , J 、 瓜 虫病
门红肿 、 外翻; 头部、 胸鳍及腹 鳍基部 充 血, 鳍条溃烂 , 甚至腹部 自胸 鳍到腹鳍纵 裂, 胆汁外 渗 ; 腹 腔淤积 大量血水 , 胃苍
白, 肠 内充 满 黄 色 脓 液 , 肝脏土 黄色 , 肾 上有霉黑点 。
2 . 肠 炎 病
病 原与 症状 病 原 为车轮 虫 ,病 鱼 的鳃 和体 表被 大量 虫体 寄 生而 导致 体 质 衰弱而死 ; 病 鱼 常 离 群 独 游 于池 边 或 水 面。 防治方 法 ①池塘要定期调节水 质 , 池 水不 要太肥 , 放养密度要适当。 ②每立 方水体用硫 酸铜 0 . 7 g 全池泼洒 。 ③ 每立 方水体 用硫酸铜 2 g浸泡 病鱼 1 5 — 2 0分 钟 。④ 每立方水体用 苦楝 树叶 5 O g煮水
生于黄颡鱼体表 、 鳃上 , 使鱼在水中狂游 和乱蹿而导致鱼体质衰弱而死。 防治方法 ①鱼苗放养前 , 用生 石灰

养好黄颡鱼关键在防病

养好黄颡鱼关键在防病

养好黄颡鱼关键在防病养殖好黄颡鱼,重点工作在于抓好黄颡鱼的病虫害防治。

从苗种投放到成鱼捕捞,都要精心管理。

一、冬季准备要充分1.清塘培水。

每年冬天,鱼种经并塘或成鱼出池后,排干池水,清理塘底污泥和修整塘基,让池塘暴晒龟裂,这样可以加速土壤风化,并达到控制和消灭病虫害的目的;同时便于清除池塘边杂草,减少寄生虫和水生昆虫对鱼种的侵害。

每亩用生石灰755千克~150千克和晶体敌百虫1千克~1.5千克全池泼洒消毒,彻底杀灭病原生物。

消毒5天~7天后注入新水,每亩施腐熟的粪肥200千克培水,过7天~10天当池中出现大量浮游生物时即可放苗。

2.漂白粉清塘。

一般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其用量为15千克/亩。

先将漂白粉加水溶化后,全池遍洒,一般下药后经4天~5天药力完全消失,即可放鱼。

二、苗种投放看市场大规格商品黄颡鱼受市场欢迎,因此应投放30克/尾左右的大规格鱼种进行成鱼饲养。

鱼种的放养量可根据池塘条件、管理水平、饲料供应和鱼种规格等情况灵活掌握。

一般每亩可投放30克/尾的黄颡鱼种1500尾左右,并可搭配50克/尾的花白鲢200尾左右。

所放鱼种应要求规格整齐、色泽鲜艳、体表光滑、无病无伤、鳍无残缺、体质健壮,入池前需用5%食盐水浸洗10分钟。

黄颡鱼种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投放,搭配的花白鲢鱼要在黄颡鱼入池半月之后再投放,以利于黄颡鱼的生长。

三、健康喂养抓要点1.饵料配制。

天然水域的黄颡鱼的食物主要是小虾、鱼及鱼卵和部分水生昆虫、水生植物等,因此进行人工养殖可采用鲜活的动物性饵料饲养。

采用自制配合饵料进行驯化喂养,饵料采用鱼粉、肉骨粉、血粉、豆粕、菜粕、干鱼虫等与饲料添加剂进行配合而成,前期蛋白含量34%以上,脂肪4%;后期可用小杂鱼替代部分鱼粉,蛋白含量30%,脂肪6%即可。

投喂饵料必须新鲜无霉变、无酸败。

2.投饵驯化。

野生黄颡鱼喜昼伏夜出摄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5天~7天驯化,完全可以白天上饵料台摄食。

在苗种入池2天后采用人工投饵驯化,驯化时配以固定的投饵信号,进行定点、定时投饲训练。

养殖技术-黄颡鱼临床病害控制

养殖技术-黄颡鱼临床病害控制

养殖技术-黄颡鱼临床病害控制黄颡鱼常见病体表溃疡症(烂皮病)病原:柱状氏纤维菌发病特点:湖州地区在每年3月~5月,都会大面积发生以肌肉纽扣状腐烂、烂腮、烂尾、体表颜色脱落等为典型症状的溃疡症,俗称烂皮病,发病率在30%,死亡率在30%~50%,对养殖户造成巨大的损失。

病因分析:A、越冬期间,停食过早,不注意越冬期间增强鱼体的体质。

B、温回升后,池塘地质有毒有害物质分解,水体恶化,造成体表免疫系统的损伤,造成细菌性病害的感染。

C、在临床病害防治中,发现烂皮病伴随车轮虫大量感染的病例达到70%,车轮虫的感染,可引起鱼体的应激,造成腮组织及体表粘液组织的损伤,造成易感病原感染。

爱得华氏菌感染(裂头病)病原:迟缓爱得华氏菌发病特点:在6月~8月高温时节,黄颡鱼养殖密度越高的池塘,发病率及死亡率越高,发病率20%,死亡率30%~50%。

典型症状:前期病鱼头部充血,后期开裂,病鱼集群在塘边游走,出现“吊水”症状,肝胆肿大,偶见肾周炎。

发病持续时间长,死亡率高,使用多种药物无效。

病因分析:A、苗种密度高及规格不整齐的塘口发病率高,证明病原在胁迫环境下的传播及感染速度较快。

B、根据爱得华氏菌为细胞内寄生菌的特点,其主要致病性为对免疫系统如肝脏、肾脏的伤害,造成免疫缺陷及败血症。

C、采用一般治疗方式,前期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根治,提示在治疗方法及疗程上尚需研究和摸索。

黄颡鱼套肠症病原:应激综合症伴嗜麦芽寡氧单胞菌感染发病特点:出现在7月~9月投喂量大的生长高峰时间,天气急剧变化后3天~5天开始发病,主要死亡大规格鱼种,典型症状为鱼肠道痉挛,肠道套入胃内或突出于泄殖腔外,肝脏发白,肠道内壁组织及胆囊组织病变不明显。

死亡率在5%~10%,若伴随细菌感染,死亡率可达30%~50%。

病因分析:A、环境的应激是造成肠道痉挛的主要因素,消化系统机能紊乱,造成器官器质损害。

B、伴随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感染,死亡率随发病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黄颡鱼养殖中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黄颡鱼养殖中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疾病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
塘边疯狂游动,在显微镜下能看到病鱼皮肤粘液与鳃丝中会寄生大量的车
2 黄颡鱼的常见疾病与防治措施
轮虫。
2.1 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
车轮虫病的防治可以通过硫酸亚铁铁合剂与硫酸铜联用全池泼洒进
入秋、清明等换季时期是黄颡鱼疾病的多发期,必须要做好黄颡鱼疾 行防治,并使用水稀释三千倍之后的中水车轮净进行全池泼洒。
畜牧水产
NONG JIA CAN MOU
农家参谋
黄颡鱼养殖中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秦荣娟
(桂林市第二水产养殖场,广西桂林,541006)
【摘 要】黄颡鱼肉质鲜美,是一种优质名贵的经济鱼类,营养价值 并将氟苯尼考粉或者恩诺沙星粉拌和到饲料中进行投喂,一周为一个疗程。
较高,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我国各大水系中均有分布。随着黄颡鱼养
病防治工作,减少黄颡鱼养殖的损失。首先需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及
2.4 黏孢子虫病
时清理病鱼用过的工具,消毒处理捕捞网、水桶等,避免将病原体带入鱼
黏孢子虫病是因黏孢子虫感染造成的,患病的黄颡鱼体表出现一定数
池引起交叉感染,并使用漂白粉液进行消毒。然后,需要做好鱼塘的消毒 量和形状的小白点,皮肤出现溃烂,严重时病鱼会慢慢死亡。
[3] 马贵华 , 张力 , 许明 . 黄颡鱼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J]. 江
底净宁以及降氨宁,第三天喷洒 EM 原露、高效复合芽孢杆菌以及益水宁, 西水产科技 ,2005(3):43-45.
-140-
慢,喜欢离开鱼群独自活动。
鱼生长发育的要求。
肠炎病的防治首先要对养殖池塘进行系统全面的消毒,投喂优质营养
3 结束语
价值较高的饲料,并用 3% 左右的氯化钠溶液对活饵进行消毒,在饲料中

黄颡鱼常见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黄颡鱼常见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农家顾问》2012年第5期黄颡鱼常见病症状及防治技术水产技术1.烂鳃病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游动缓慢,少食或停食。

体表无异,检查鱼鳃可见鳃丝腐烂,并分泌出大量黏液,病重时鳃丝上附有污物。

流行情况及危害:鱼种和成鱼均可发病,每年4~6月为流行高峰,可导致鱼死亡。

防治方法:①做好清塘工作,鱼种放养前用2%~3%的食盐水浸洗消毒5~10分钟。

②用量(面积667平方米、水深1米用量,下同)80~100克二氧化氯贴近水面全池泼洒,连续2~3次。

2.水霉病症状:水霉菌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异状,随着疾病发展,肉眼能看到时,水霉已从鱼体向外生长成棉絮状菌丝。

流行情况: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鱼体体表带有伤口的苗种、成鱼。

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焦躁不安,食欲减退,直到肌肉腐烂,最后瘦弱而死。

此病对鱼卵、受伤的鱼种和成鱼危害较大。

一年四季流行,早春和晚冬为重点发病期。

防治方法:①用125~150千克的生石灰清塘。

②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③鱼种下塘前,用浓度为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5~10分钟,并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

④受精卵在孵化前要进行严格消毒,水温最好控制在26~28℃,孵化过程中要对受精卵进行再次消毒。

3.出血性水肿病症状: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的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

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

当水温在25~30℃时,一经发生该病,则明显形成病鱼的大批死亡现象。

该病在黄颡鱼养殖中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防治方法:①捞出病情严重的黄颡鱼,注入新鲜水,换掉原池水的1/2;然后用强氯精对养殖池水体进行消毒,用量0.2千克,每天1次,连50续3天。

黄颡鱼常见病的防治

黄颡鱼常见病的防治

黄颡鱼常见病的防治作者:来源:《农村百事通》2015年第24期1.小瓜虫病该病由小瓜虫所致。

严重时,鱼的躯干、头、鳃、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体表像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

病鱼表皮腐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

此病在水温15~25℃时最易发生。

防治方法:(1)采用生石灰清池(水深1米的每亩水面用生石灰150公斤)和鱼种消毒(3%食盐水浸洗鱼种10分钟),杀灭残留在池塘中和鱼体表的病原体。

(2)每立方米水体用福尔马林15~25克,兑水全池泼洒,隔天一次,共泼2~3次。

2.鱼鲺病由甲壳动物鳃尾类寄生鱼体所致,病鱼常在水中狂游或跃出水面,食欲降低,鱼体瘦弱,但一般不会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1)放养前用生石灰清池,以杀死水中的鱼鲺成虫、幼虫和卵块。

(2)每亩用20公斤马尾松枝扎成多束散放在池塘中,可起到预防效果。

(3)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0.5克)。

(4)用4~5根号桐树(俗称蒿筒)根扎成一束放入池塘中,每亩水面放7~9束。

(5)每亩水面用15公斤樟树叶,捣烂连渣带液全池泼洒。

3.肠炎病由点状气单孢杆菌侵袭鱼体所致,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

防治方法:(1)鱼种下池前用2%~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5~10分钟。

(2)全池泼洒漂白粉,每立方米水体用药1克。

(3)投喂磺胺胍药饵,第1天每百公斤鱼用药10克,第2~6天药量减半使用,连续使用6天。

(4)每公斤饲料加0.3~0.4克痢特灵制成药饵投喂,连用2~3天。

4.水肿病由细菌感染所致,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

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病鱼食欲下降,甚至闭口不食,运动失调,常离群悬垂于水体表面的水花生、水葫芦根下。

此病感染快,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1)用强氯精等制剂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克。

黄颡鱼机械损伤及各类疾病防治技术要点

黄颡鱼机械损伤及各类疾病防治技术要点

黄颡鱼机械损伤及各类疾病防治技术要点黄颡鱼是底层经济鱼类,在增加放养密度和扩大养殖面积的同时,黄颡鱼的病害也逐渐增多,危害加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黄颡鱼常见疾病防治技术吧!一、机械损伤由于黄颡鱼喜集群生活,其胸鳍和背鳍长有硬棘,在生产操作和运输中易造成鱼体皮肤擦伤、裂鳍等机械性损伤,继发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

防治方法是:在拉网锻炼、运输中要细心操作。

出苗时,暂养网箱时间不要过长,并尽可能降低暂养箱的放养密度。

运输用水中可以适量添加土霉素,鱼种入池或入网箱前要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或30%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

二、黏孢子虫病病鱼皮肤组织破溃,体表布有大小不规则的小白点,鱼体日渐消瘦死亡。

防治方法是:用90%晶体敌百虫配成0.1%~0.5%溶液,浸洗鱼体5~10分钟,或用90%晶体敌百虫化水后全池泼洒,用量为0.2~0.3毫克/升,隔1~2天再用1次,连用3次。

三、黄颡鱼烂鳃病病鱼头部乌黑,鳃部苍白有黏液,鳃丝腐烂,鳃盖骨的内表面发炎充血,腐蚀脱落。

防治方法是:发病初期,在食场周围用漂白粉挂篓防治。

病重时,用漂白粉溶液泼洒全池,使池水中药物浓度达1毫克/升。

或用五倍子全池遍洒,使池水中药物浓度达1~4毫克/升,也可用枫杨树叶,用量为30克/米3,捣烂后全池遍撒。

四、出血性水肿病出血性水肿病由细菌感染引起,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

该病在苗种或成鱼养殖期间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

高温季节,该病易暴发且来势猛,蔓延快。

防治方法: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天。

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应到饵料中添加1%食盐。

五、黄颡鱼水霉病水霉病由水霉菌感染引起。

水霉菌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异状,病鱼游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一、出血性水肿病1、发病原因:是由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

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无食,胃苍白,肠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3、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

该病在苗种及成鱼饲养阶段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4、治疗方法:捞出病情严重的鱼,换掉半池水,然后用0.3 mg/L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续3天。

服氟尔康,每千克饲料添加2 – 3 g,每天投喂1次,连续3天。

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要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1、病原体:肠型点状气单胞杆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能吃食。

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黏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壁只有淡黄色黏液,脓血充塞肠管。

严重时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

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上皮细胞的顶端及纹状缘受损,黏膜褶顶部的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充血,黏膜褶底部的上皮细胞结构清晰可辨,杯状细胞显著增加,肠腔中有大量黏液和渗出的纤维素样物质。

疾病后期肠上皮细胞坏死解体,在肠腔中可看到大量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小片的肠上皮以及少量红细胞,固有层的毛细血管扩充血,炎症细胞浸润,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肿胀,平滑肌细胞肿胀、变性。

3、流行情况及危害: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

4、防治方法:彻底清塘:选择优质健壮的苗种,下塘前用2%一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10 - 15分钟;加强饲养管理,掌握好投饲的质量;定期加注清水;开动增氧机及全池泼洒生石灰,使池水保持弱碱性、溶氧充足、水质肥爽清新;严格执行“四定”措施;在夏季加深水位,使水温变化较小且不高;发病季节,每100 kg鱼每天用大蒜素粉4 - 8克、食盐200 g拌饲料,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15 - 20天。

因鱼体有病原菌,首先要使用消毒剂对鱼池进行全面消毒,同时投喂药饵,每千克饲料第一天用菌克4 g,第二天减半,连续用药6天为一个疗程。

三、粘孢子虫病1.病原体粘孢子虫2.症状及病理变化(1)由粘孢子虫引起的黄颡鱼皮肤病:引起的黄颡鱼皮肤病的粘孢子虫,比较常见的种类有野鲤碘孢虫、单极虫和中华尾孢虫等。

患此病的黄颡鱼因皮肤组织被破坏,体表布有许多大小不规则的小白点。

加之黄颡鱼因负担过重,使身体失去平衡,影响黄颡鱼正常的游动和摄食,使鱼体日渐消瘦而死亡。

(2)由粘孢子虫引起的黄颡鱼鳃病:侵袭黄颡鱼鳃瓣的粘孢子虫较常见的种类有球孢虫、异性碘孢虫、巨间碘孢虫、变异粘体虫和上述引起皮肤病的粘孢子虫等。

患此病的黄颡鱼呼吸困难,常常外鳃盖骨开,游动无力,浮于水面,最后因窒息而死亡。

(3)由粘孢子虫引起的黄颡鱼肠道及其它脏器官病:黄颡鱼肠道及其它脏器病往往是被多种粘孢子虫寄生引起。

病鱼体色发黑,游动无力,常在池塘的水体中上层活动,食欲减退,患病的后期基本停食。

病鱼最后因消瘦而死亡。

3、流行情况及危害:以上所述由粘孢子虫引起的皮肤病、鳃病及脏器病,在全国都有流行,对黄颡鱼的危害较大。

黄颡鱼在饲养的初期发生此病而导致大量死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4、防治方法:黄颡鱼鱼苗进池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杀灭池底的卵囊和孢子;发病时每亩用生石灰125 kg,干法清塘可抑制或杀死孢子,控制此病的进一步传播和流行;及时捞起死鱼,禁止随意乱丢,使用过的工具要注意消毒;用敌百虫防治。

以90%的晶体敌百虫配成0.1% - 0.5%浓度的水溶液浸洗鱼体5 - 10分钟,再以0.2 - 0.3 mg/L的浓度全池泼洒;隔一天在全池泼洒一次即可。

黄颡鱼患肠道孢子虫病时,可用孢虫清,每千克饲料用0.8克,连用3—5天进行防治。

四、水霉病1.病原体:水霉菌2.症状及病理变化:疾病早期肉眼看不出有什么异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且已向外长出外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俗称白毛病。

由于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质分解酶,机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黏液,病鱼开始焦躁不安,与其它固体物发生摩擦,以后鱼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直到肌肉腐烂,瘦弱而死亡。

3.流行情况及危害:水霉病在淡水水域广泛存在,在国养殖的地方都有流行,其繁殖适温为13 - 23℃。

一般只要鱼体受伤都可被感染,而未受伤的则一律不受感染,且在尸体上水霉菌繁殖得特别快。

水霉菌是腐生性的,是一种继发性的感染,对水产动物的种类没有选择性。

4、预防措施(1)鱼体水霉病的预防:一是除去池底过多的淤泥,并用20 mg/L生石灰或20 mg/升漂白粉消毒;二是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尽量避免鱼体受伤;三是鱼苗下塘前用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

(2)鱼卵水霉病的预防:一是加强亲鱼培育,提高鱼卵受精率;二是鱼巢洗净后煮沸消毒(棕榈皮做的鱼巢),或用盐、漂白粉等药物消毒;三是产卵池及孵化用具进行清洗、消毒;四是鱼巢上粘附的鱼卵不能过多,以免压在下面的鱼卵因得不到足够氧气而窒息死亡,感染水霉菌后再进一步危及健康的鱼卵。

5、治疗方法(1)全池泼洒纤虫净,每亩水体水深1米用200 g,一日一次,隔2天再泼洒1次。

(2)患病早期,可将水温升高到25℃以上,可自愈。

(3)服氟尔康2 – 3 g/kg饲料等抗生素类药物,以防细菌感染,疗效更好。

五、锚头鳋病1、病原体:鲤锚头鳋。

2、症状及病理变化:发病初期,病鱼游动迟缓,急躁不安,食欲减退,鱼体消瘦;虫体附着处组织发炎、红肿,并出现石榴籽般的红斑。

3、流行情况及危害:全国都有此病流行,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流行季节长。

在水温12 - 32℃之间都可以繁殖,故该病主要流行于夏季。

4、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用1%的阿维菌素溶液全池泼洒,每亩水体水深1米用15 mL,疗效显著。

锚头鳋对寄主有选择性,因此也可用轮养法防止其发生。

六、钩介幼虫病1、病原体:钩介幼虫。

2、症状及病理变化:在母蚌外鳃腔发育成熟的钩介幼虫,被母蚌排出体外后,呈棉絮状胶丝,幼虫就用足丝粘附在黄颡鱼及其它鱼体上,用壳钩钩在鱼的鳃、鳍条以及其它体表皮肤上,使鱼体组织受到刺激,引起寄生的部位及其周围组织的增生,微血管阻塞、积血,色素消退,逐渐将幼虫包在里面。

形成包囊。

钩介幼虫可以感染各种规格的黄颡鱼。

较大的鱼体其鳃丝或鳍条上可寄生几十个钩介幼虫,一般对鱼体是不会有太大的危害。

但对于规格较小的黄颡鱼鱼苗,危害较大;特别是寄生在黄颡鱼鱼苗的嘴角、口腔及鳃组织上,病鱼出现红头白嘴现象,并使病鱼丧失摄食能力,呼吸功能受阻,导致病鱼死亡。

3、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黄颡鱼苗饲养期间,正是钩介幼虫离开母蚌悬浮于水中的时候,故常出现此病。

加之黄颡鱼鱼苗是钩介幼虫的良好寄主,因此黄颡鱼鱼苗在培育期间多发此病。

4、防治方法:培育黄颡鱼鱼苗时,应彻底除去培育池中的河蚌,并用生石灰、茶粕清塘,每亩用量40 – 50 kg,能有效杀灭蚌类。

黄颡鱼鱼苗培育池中加注新水时,应通过过滤设备,以免钩介幼虫随水进入培育池中。

在发病初期,用人工摸蚌的方法,把池中的河蚌彻底清除,可避免钩介幼虫继续感染,使病情减轻。

也可以将病鱼转入没有河蚌的鱼苗池中饲养,从而使病情减轻并好转。

七、裂头病1、病原体: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为:①养殖池塘多为时间较长的老池塘,未做好池塘及鱼苗的彻底消毒;②放养密度过大;③水质不稳定,pH、氨氮变化剧烈;④水源受到污染,导致池塘水质恶化。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缓游、反应迟钝,出现头朝上、尾朝下、悬垂于水中的特殊姿势。

后期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发红,在颅骨正上方形成一条带状凸起或出血性溃疡带,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

病鱼腹部膨大,鳍条基部、鳃盖充血,肛门红肿、外突。

腹腔含有大量含血的腹水,肝肿大,肠道充血、发炎,肠腔充满淡黄色水样液体。

3、预防和治疗:①放养鱼苗前养殖池塘必须使用消毒剂或生石灰进行彻底清塘、消毒;②鱼苗人池前必须使用高锰酸钾或碘制剂进行消毒;③必须对水源进行沉淀、过滤、消毒,以确保养殖用水的安全性。

④降低养殖密度以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几率,亩放养量控制在1万–1.2万尾;⑤定期使用生石灰等水质改良剂;⑥在鱼病的早期,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病毒药物,连续投喂3 - 5天,可以有效地抑制疾病的蔓延,减少经济损失。

八、营养性疾病1、病因:饲料中的某些营养成分过多或过少,营养不全;饲料成分变性或含量不足,均会引起黄颡鱼的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2、症状及病理变化:常见的是脂肪肝病、维生素缺乏症等。

病鱼肝脏肿大,颜色粉白或发黄,胆囊肿大,胆汁发黑,胰脏色淡,病鱼零星死亡。

3、防治方法: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适当增加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用量。

总之,对待黄颡鱼的疾病,同其它鱼类疾病防治一样,应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综合积极的防治措施,掌握防治鱼病的主动权。

此外黄颡鱼是无鳞鱼,对各种药物较有鳞鱼更为敏感,用药浓度一般低于常规药量,最好在用药3小时后即向鱼池大量冲水,以防造成慢性药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