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颡鱼细菌性体表溃烂病的诊断与防治

合集下载

黄颡鱼养殖中常见疾病及其防治分析

黄颡鱼养殖中常见疾病及其防治分析

黄颡鱼养殖中常见疾病及其防治分析作者:徐广耀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21期徐广耀黄颡鱼在我国绝大多数区域中都有分布,是一种适应能力极强的常见鱼种,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够生存和繁衍。

黄颡鱼通常会以水生的一些虫类和虾类等为食,黄颡鱼的肉质十分鲜香,所以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随着野外环境的污染,黄颡鱼在野外河流中的数量逐渐减少,所以人工养殖则逐渐形成了一种产业。

不过,在黄颡鱼养殖期间,仍旧会存在一些疾病,不但影响黄颡鱼的健康,同时也对黄颡鱼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主要针对黄颡鱼养殖期间常见的疾病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

一、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1、出血性水肿病出血性水肿病是由于细菌所引起的,黄颡鱼在患上出血性水肿病时,会出现体表颜色发黄、体表黏液分泌过量、咽部皮肤发红充血,并且形成出血孔,腹部肿大、肛门红肿、背鳍肿胀、胸鳍充血、鳍部溃烂等体表症状。

同时,患上出血性水肿病的黄颡鱼其体内也出现胆汁泄渗、腹部出现大量血水,以及黄色黏液,胃肠发白、肝脏发黄、脾脏病变、肾脏出现黑色小点。

患上出血性水肿病的黄颡鱼会出现厌食现象,并且活动不畅,死亡率非常高。

出血性水肿病在黄颡鱼的苗种期以及饲养期都有着非常严重的危害,在苗种培育环节中也容易患病,这时候患病的死亡率在75%以上,并且若是处于高温时节,那么该类病害的爆发和传播速度非常快,水温在26℃~30℃之间时最为明显,在此情况下,病鱼死亡率非常高,特别是在5月份成鱼养殖期间,死亡率甚至能够高达85%以上。

2、细菌性疾病(1)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烂鳃病是由于纤维粘菌科细菌所导致,通常黄颡鱼在幼时容易患病。

患细菌性烂鳃病的黄颡鱼大多食欲减退,并且主要在池边慢慢游动,鳃丝粘连在一起,并且鳃丝的前端呈腐烂状,死亡率极高。

通过相关显微镜等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鱼鳃上并没有发现真菌和寄生虫,之后通过高倍显微镜才能看到有许多细条形的杆菌。

(2)细菌性肠炎病细菌性肠炎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点状气单胞菌,通常黄颡鱼的亲鱼和成鱼易患此病。

黄颡鱼“烂皮”症该如何防治

黄颡鱼“烂皮”症该如何防治

黄颡鱼“烂皮”症该如何防治中国水产频道报道,“烂皮”症是近几年池塘养殖黄颡鱼最常见且危害很大的病害,主要由细菌(如拟态弧菌,气单胞菌等)引起。

黄颡鱼“烂皮”症一旦发病,来势凶猛,严重时每天死亡几百斤甚至过千斤,损失惨重。

作者对近几年黄颡鱼“烂皮”症的发病症状,流行特点和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一、黄颡鱼“烂皮”症的发病症状发病初期症状,病鱼通常游水,局部皮肤呈马鞍状,发白、浅表性溃烂,严重时全身皮肤溃疡,有的肌肉也发生严重溃烂,胸鳍和背鳍基部发红、溃烂(图1、图2),部分病鱼继发感染败血症后腹部膨大,尾鳍溃烂,下颌和腹部发红,病鱼摄食量减少。

发病时常伴随水质恶化如亚硝酸盐超标等,此时又极容易造成亚硝酸盐中毒。

图1发病黄颡鱼皮肤溃疡图2发病严重的黄颡鱼皮肤溃疡图3全身继发细菌感染,呈败血症症状解剖见发病鱼可见肝脏肿大,并呈不同程度的糜烂状;脾脏肿大,有出血点;肾脏肿大;肠道无食物,肠壁变薄(图3)。

二、黄颡鱼“烂皮”症的流行特点1、从苗种到成鱼皆可发病,主要是100-150g的鱼发病严重。

2、全年皆可发病,主要发生于每年的4-5月份和6-8月份,水温28℃以上时高发,局部地区发病率高达40%,死亡率可达50%以上。

3、发病急且死亡量大,刚开始每天死亡几尾,很快发展到每天死亡上千尾,甚至几百斤。

4、近几年养殖密度增加以后开始逐渐流行的疾病。

放养密度过大,投喂饲料多,有机污染严重,氨氮和亚硝酸盐较高的池塘易暴发该病。

5、不正当用药如消毒和杀虫频繁,水质恶化严重的池塘易暴发该病。

6、池塘老化、底质差,未进行彻底清淤的池塘易暴发该病。

三、黄颡鱼“烂皮”症的防治方法1、早发现,早治疗。

黄颡鱼“烂皮”症发病前不易观察,一旦发病,病鱼摄食减少或不摄食,内服药物很难起作用,往往引起大量死亡。

因此黄颡鱼“烂皮”症防治最关键的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养殖户在巡塘时重点关注黄颡鱼活动情况,尤其是当吃料减慢时,要注意“烂皮”症发生。

黄颡鱼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黄颡鱼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0.05养殖技术1 出血性水肿病1.1 病因及症状这种病一般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在感染之后的鱼体表面出现泛黄粘液增多,咽喉部位皮肤会出现破损和充血状况,呈圆形的孔洞状,腹部会有明显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出现充血,背鳍肿大,在胸鳍和腹鳍基部会出现充血,甚至于在腹部的脐部到腹鳍纵裂处,会出现胆汁外渗的情况,腹腔内会有大量的血水或者是黄色的冻胶状物,肠胃内没有食物,胃出现苍白,肠胃充满黄色的脓液,肝脏呈现土黄色,脾脏出现坏死,在肾脏上会出现黑点,这种病在苗种或者是成鱼养殖期间会产生较大的危害,尤其是在苗种的培育过程中比较流行,死亡率能够高达80%,在高温的季节这种病非常容易爆发,并且来势较快,蔓延速度非常之快。

1.2 疾病控制在养殖的过程中,养殖者应该非常注意养殖的水质状况,保持一个较好的水环境,溶解氧要保持在5mg/L,同时应该降低鱼苗的养殖密度,在发生染病之后对水体每天要进行消毒,投喂鱼肉浆时应该在其中加入1%的食盐。

2 肠炎病2.1 病因及症状这种病通常是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感染引起的,在染病的鱼群上会出现膨大,肛门出现红肿,在按压腹部时有黄色的粘液流出,一般患病较轻的鱼食道和前肠会出现充血发炎,而严重的全肠发炎,并出现浅红色,血脓堵塞肠管,感染病之后的鱼,会离开群体进行独游,并且出现活动迟缓,食欲减退的情况,肠炎病主要造成的危害在鱼种和成鱼之间,感染病菌的主要原因可能来源于在养殖的区域的淤泥,大量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人工配合饲料,鱼肉浆等都有可能会携带这种病毒,一般水温在25°到30°时,这种病比较流行。

2.2 疾病控制在发生这种病之后,对池塘要进行彻底的消毒,不能够投喂一些腐烂的饲料,活饵应该要用3%到5%的食盐溶液进行消毒,并且在饲料中要添加1%的食盐再进行投喂,在鱼池中撒入0.5×10-6的二溴海因,隔日再按照浓度泼洒一次。

3 一点红病3.1 病因及症状这种病症一般是由车轮虫等寄生虫引起的细菌性并发症,在感染的鱼体头顶会出现溃烂,红肿,穿孔,鳃充血等情况,鱼会离群独游或者较长时间的将头朝上尾朝下的方式,垂直悬浮在水中,来回战转动,这种情况发病的原因一般为:第一,投放密度较大,鱼池中粪便和排泄物增加导致水质较差,鱼长期生活在一种半缺氧的状态,并且随着可活动的区间的减少使得活动能力减弱,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更容易寄生,第二,水质被污染,水中的细菌增加,增加了鱼感染的情况,第三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造成饲料系数增加,鱼体生长的比较缓慢,排泄物较多,造成对水的二次污染,引发了寄生虫细菌等感染。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

水产动物病害学结业作业姓名夏理海班级渔业S161学号*********指导教师苏应兵院系动物科学学院时间2016年10月12日黄颡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姓名:夏理海班级:渔业s161学号:201672400 学院:动物科学学院黄颡鱼是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名优淡水经济鱼类。

它以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广受消费者喜爱。

但随着黄颡鱼养殖技术和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黄颡鱼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在生产中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加强疾病防治是提高养殖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黄颗鱼在自然环境中抗病力很强,其原因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病原微生物较少。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放养密度大,加之投饵、施肥等使池塘的生态环境渐趋恶化,病原微生物即大量繁殖,黄颗鱼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因此,在养殖黄颗鱼中,病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

根据研究,目前已发现的黄顺鱼疾病有二十余种。

现就黄颖鱼疾病防治问题综述如下。

一、细菌性疾病1、黄颡鱼红头病1.病原现已确定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为鲇鱼爱德氏菌。

2.症状该病在临床上根据症状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急性败血症型、慢性“红头病”型。

急性败血症型发病急,死亡率高,一般在水温迅速升高或者水质恶化的情况下暴发,主要症状为: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或在水面呈间歇性螺旋状转游,病鱼腹部膨大,鳍条基部、下颌、鳃盖、腹部可见到细小的充血、出血斑,肛门及生殖孔充血、出血、外突等。

慢性“红头病”发病慢,病程长,可达一月有余。

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程发展,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缓游、反应迟钝。

后期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发红,在颅骨正上方形成一条带状凸起或出血性溃疡带,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因此,养殖户又称该病为“红头病”、“红头顶病”、“红脑门”等。

3.流行情况黄颡鱼红头病发病流行的水温在 18~28℃,于每年的4-6月和9-10月暴发,主要危害25~100克的黄颡鱼鱼种或成鱼,该病传染性强,发病感染 10%~30%,死亡率可达70%,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黄颡鱼烂身病病原菌的分离及药敏实验

黄颡鱼烂身病病原菌的分离及药敏实验

黄颡鱼烂身病病原菌的分离及药敏实验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第16期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属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鲇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广泛分布于我国分布长江、黄河、珠江和黑龙江等流域。

黄颡鱼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是消费者较青睐的淡水鱼之一。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黄颡鱼在江浙地区的养殖区域不多扩大,黄颡鱼病害也逐渐再增加,大大制约了黄颡鱼养殖的健康发展。

由拟态弧菌引起的黄颡鱼烂身病,病鱼溜边,表皮有规则性溃烂,严重时全身皮肤溃疡,肌肉也发生严重溃烂,病鱼摄食量减少,是一种高致死性病害,该病不易发觉,发病时间长,难以治疗,是黄颡鱼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给江浙地区黄颡鱼养殖造成重大损失。

2019年6月初,江苏大丰某黄颡鱼养殖塘暴发烂身病,通过取样分离病原菌,并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指导养殖户进行合理用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本文,以期为当地黄颡鱼养殖过程中烂身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发病黄颡鱼于2018年8月取自大丰某黄颡鱼养殖场,发病鱼80g左右。

实验用药敏纸片采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微生物培养基为脑心浸液培养基(BHI),pH7.4±0.2,采购自OXOID。

1.2 致病菌的分离在超净工作台中,从患病鱼肝、肾等组织处取样,用灭菌后的接种环分别在培养基平皿的边缘的四个点涂菌,以每个点开始划线至培养基平皿中的1/2。

然后,再以到第二点划线至培养基平皿中的1/2,依次划线,直至将致病菌均匀密布于培养基平皿中。

30℃培养24小时。

挑选优势菌落接种于斜面培养基,30℃培养24 小时,4℃冰箱保存备用。

从斜面培养基上挑取菌落,接种到BHI液体培养基中,30℃培养24 小时。

1.3 药敏试验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在超净工作台中,将分离到的致病菌用生理盐水制备成浓度约107~108cfu/mL细菌悬浊液,然后取100uL涂布于BHI平板,等待15分钟,将不同的药敏纸片均匀的贴在BHI平板上,30℃培养24 小时后,观察结果,量取抑菌圈直径,确定致病菌对各药物的敏感性。

养殖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

养殖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

养殖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由于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密度和投饲量的增加,池塘中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也随之增多,造成水质变化加快,加速了细菌、寄生虫的繁衍,导致疾病问题日益突出,一旦防治工作不到位,就将给养殖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养殖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一、烂鳃病病原:柱状屈桡杆菌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

少食或停食。

体表无异,鳃丝腐烂并附有污物。

防治方法:1、做好清塘工作,鱼种放养时用2%食盐水浸洗5分钟。

2、治疗以外消为主,使用溴氯海因0.3~0.4×10-6g/m3或等量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连续2~3次均可治愈。

二、暴发性出血病病原:该病由细菌引起。

症状: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鳍基充血、鳍条溃烂,腹腔积水。

该病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凶猛,蔓延迅速。

防治方法:1、合理放养,每0.067公顷放鱼种2500~3000尾,经常加注新水,水质过肥时应及时使用降氨药物(如“中水”降氨宁)或“科恩”生物净水剂调节水质,排除池塘有毒气体。

2、发病时,池塘使用二溴海因0.3~0.4×10-6g/m3全池泼洒,连续2次,病症严重者,尚需用颗粒型溴、氯消毒剂全池直接播撒1次。

3、饲料中添加克暴灵或鱼血康,添加量为4‰~5‰,连喂3~5天。

若投喂鱼浆鱼块的,再加1%的食盐,治疗效果更好。

三、肠炎病病原:点状产气单胞菌。

症状:鱼独游,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食道和肠充血发炎。

防治方法:1、彻底清塘,鱼种下塘时用2%食盐浸浴。

不投霉变食物,活鲜动物性饲料用2%~3%的食盐水浸泡或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

2、发病时,外消同暴发性出血病。

内服:饲料中添加肠菌宁和大蒜素,添加量分别为5‰~7‰和1‰~2‰,连喂5~7天。

四、小瓜虫病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病鱼的皮肤、鳍条、鳃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孢囊。

病鱼反应迟钝或漂浮在水面。

黄颡鱼的病害防治

黄颡鱼的病害防治

在2000年以前,黄颡鱼病害在国内仅有鳃霉病、出血性水肿病和肠炎病的报道。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黄颡鱼的疾病也日趋增多和严重。

现将我们多年养殖的病害防治经验作如下总结。

一、由细菌引起的疾病1.出血性水肿病(1)主要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胶状物、肠内无食物且充满黄色脓液。

病鱼食欲明显下降、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

(2)危害及流行:在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阶段均可能发生,苗种阶段危害较为严重。

常在高温季节暴发,死亡率高达80%以上。

当水温在25~30℃时则出现明显病鱼大批死亡现象。

(3)防治方法:①注意水质,池水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②用强氯精0.25~0.3克/米3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用3天。

③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定时加1%食盐到饲料中。

2.肠炎病(1)症状:病鱼独游,发病的初期,剪开肠道,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道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

在发病的后期,可以看到肠道、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很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的粘液,脓血充塞肠道。

病情严重的时候,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

(2)危害及流行: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

病菌主要来源于环境和变质的饲料,这种病具有很强的传播性。

(3)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消毒,鱼种下塘前用2%~3%的食盐溶液洗浴消毒。

②严格执行“四消四定”措施,不投喂腐败霉变的饲料,鲜活饲料要用2%~3%食盐溶液消毒后投喂。

③每隔15天投喂1次大蒜或大蒜素药饵,每千克鱼喂大蒜l0~30克或大蒜素粉(含大蒜素10%)2克。

④对发病鱼池,采用外消内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用强氯精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5~0.6克/米3;每千克鱼用氟哌酸l0~30毫克拌饲,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5天。

3.水霉病(1)症状:病鱼受伤处水霉大量繁衍呈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

黄颡鱼养殖常见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黄颡鱼养殖常见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黄颡鱼养殖常见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黄颡鱼是我国淡水中分布较广的底层经济鱼类,在增加放养密度和扩大养殖面积的同时,病害逐渐增多。

随着夏季水温逐渐上升,水体中各种病原体开始大量滋生,黄颡鱼比较容易被感染,引发大面积死亡,使养殖户蒙受经济损失。

经过几年的调查与检测,笔者对黄颡鱼养殖中出现的病害进行梳理,对其发病症状、原因及治疗方法进行系统整理,现做如下介绍。

1 出血性水肿病1.1 病因及症状由细菌感染引起。

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

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该病在苗种或成鱼养殖期间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

高温季节,该病易暴发且来势猛,蔓延快。

1.2 疾病控制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适当降低鱼苗放养密度。

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d。

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应在饵料中添加1%食盐。

2 肠炎病2.1 病因及症状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感染引起。

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剖开鱼腹,患病较轻的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

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

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

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

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2.2 疾病控制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3%~5%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食盐或0.1%鲜大蒜汁后再进行投喂。

全池泼洒0.5×10E~6的二溴海因,隔日再用用按浓度泼洒一次。

黄颡鱼常见疾病防治法等

黄颡鱼常见疾病防治法等

黄颡鱼常见疾病防治法等作者:罗西雷何险峰来源:《农家科技》2008年第10期黄颡鱼常见疾病防治法1、细菌性肠炎。

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

肠道发炎,呈浅红色,充满血脓。

病鱼离群靠岸独游,游动迟缓,食欲减退。

防治方法:①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活饵用2%~3%的食盐水消毒后再投喂:定期在饵料中添加0.1%鲜大蒜汁。

②全池泼洒0.3克/立方米强氯精或0.5克,立方米二氯海因。

③投喂土霉素药饵,每千克饵料加土霉素0.05克,连用10天。

2、出血性水肿病。

病鱼体色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胶冻状物,胃肠无食,肝脏呈土黄色,脾坏死,肾脏有霉黑点。

防治方法:①二氯海因0.5克/立方米水体消毒,连用3天。

②投喂四环素药饵,每千克饵料加入0.7克四环素,连用1周。

③加大换水量,定期用生石灰15~20克/立方米水体消毒。

3、水霉病。

病鱼游动缓慢,体表有絮状附着物,鱼体消瘦衰弱而死。

此病在水温低时最易发生。

多因拉网、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

防治方法:①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应谨慎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②全池遍洒水霉净0.3克/立方米。

③先用5%食盐水浸洗鱼体5分钟,再用青霉素80万单位加入100千克水配成溶液浸洗10分钟。

4、车轮虫病和斜管虫病。

因车轮虫或斜管虫大量寄生于鱼体鳃部和皮肤所引起,主要危害黄颡鱼苗种。

病鱼焦躁不安,在水上层狂游;或腹部朝上,在水面上旋转。

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或斜管虫寄生于鳃丝和皮肤上。

防治方法:①0.7克/立方米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遍洒。

②复方鱼虫净0.3~0.4克/立方米全池遍洒。

③鱼虫克星0.15克/立方米全池遍洒。

④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5、小瓜虫病。

多由小瓜虫寄生于鱼体鳃部和皮肤引起。

病鱼皮肤上,肉眼可见小白点,用镊子取下小白点,显微镜下观察即可确诊。

黄颡鱼养殖中常见疾病及其防治分析

黄颡鱼养殖中常见疾病及其防治分析

黄颡鱼养殖中常见疾病及其防治分析摘要:黄颡鱼在国内的许多区域都有分布,而且黄颡鱼的适应能力较强,在不同环境下都能够生存和繁衍。

黄颡鱼主要是以水中的一些虫类和虾类作为食物,而且黄颡鱼的肉质比较鲜嫩,受到社会公众的喜爱。

但是随着外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野外的河流中黄颡鱼的数量在逐步减少,而且在黄颡鱼的养殖期间,仍然会产生一些疾病,这样会影响到黄颡鱼自身的健康,也会给养殖人员带来许多经济损失。

因而,本文针对黄颡鱼养殖期间产生的主要疾病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和探究关键词:黄颡鱼;养殖;常见疾病;防治分析引言:在养殖期间,养殖户要着重去针对黄颡鱼养殖中出现的充血性水肿病、细菌烂腮病、细菌性肠炎病、寄生虫病等各类疾病进行重点的关注。

并针对黄颡鱼产生的疾病,制定一定的防治措施,来实现预防疾病的产生,避免黄颡鱼生病而给养殖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一、黄颡鱼养殖中的疾病分析(一)出血性的水肿病这是由于黄颡鱼体内的细菌而引发的,当黄颡鱼染上这种病,体表特征主要是使黄颡鱼的体表颜色变黄,而且黄颡鱼体表的粘液分泌量会逐步增加。

在黄颡鱼的阴部会出现发红充血现象而起,也会在鱼体内产生腹部肿大,肛门红肿的症状。

黄颡鱼出现这种水肿病时,这种疾病会导致体内的胆汁泄漏,产生黄色的粘稠液。

黄颡鱼肠胃会发白,干燥发黄,出现这种病的黄颡鱼会产生厌食的现象,而且活动不够,死亡率偏高。

因而,在黄颡鱼的苗种育苗期间,这种病出现的频次较高,在患上这种病时,死亡率会达到75%以上。

尤其是在高温季节,这种病传播的速度较快。

在水温27度左右,这种病比较常见,而且黄颡鱼的死亡率偏高有时会达到85%以上[1]。

(二)细菌性的疾病细菌性的烂鳃病是由于纤维真菌科细菌引发,一般黄颡鱼在幼时经常会患上这种疾病,而且黄颡鱼染上这种病时,食欲大减,而且会在池塘池边慢慢游动。

黄颡鱼的鳃前端会出现腐烂的问题,这使黄颡鱼的死亡率也较高。

通过对黄颡鱼鱼腮进行检查分析,发现鱼鳃部位会出现许多条形的杆菌。

黄颡鱼烂身、溃疡不知道怎么办?看完你就懂了

黄颡鱼烂身、溃疡不知道怎么办?看完你就懂了

黄颡鱼烂身、溃疡不知道怎么办?看完你就懂了黄颡鱼的溃疡、烂身病在我国养殖集约化水平比较高的区域(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不断发生,在其中个别区域呈爆发流行态势,水温15℃以上开始流行,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为特征,最危险的特点是潜伏期长,即从感染到发病死亡需要15-20天,甚至更长时间。

鱼类溃疡病则是肌肉溃烂由体外向体内发生溃烂,鱼类疖疮病是由体(肌肉)内向体外发生溃烂。

黄颡鱼烂身病一旦发生,治疗起来相当困难,死亡率非常高,因此主要措施还是要靠平时的预防,应早发现,早治疗,治疗越早,感染的鱼类数量越少,治愈率越高;反之,治疗越晚,效果就越差。

体表外伤是烂身病发生的重要诱因比如养殖过程中的拉网、捕捞、转塘等导致的损伤,放养密度过大也会产生挤压,导致机械损伤。

除以上原因外,还有:1、寄生虫寄生导致体表的机械损伤,进而引发细菌继发感染。

2、营养缺乏,有研究证实维生素C的缺乏能够导致斑点叉尾鮰等鱼的体表出现溃烂。

3、水质恶化,多发生在亚硝酸盐高,塘底有机物多,有害细菌繁殖加剧,导致养殖水体恶化,各养殖池塘水体的亚硝酸盐普遍偏高。

4、水源污染,从外面抽入带病菌的水又没及时有效的进行消毒,病菌在鱼塘大量繁殖后感染鱼类。

预防措施1.避免寄生虫的感染。

在养殖过程中,控制好寄生虫的感染,减少外伤,避免致病菌入侵。

2.保持良好的水质。

养殖中后期,水质极易恶化,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加强水质管理,适时调节水质。

3.投喂优质饲料。

选择一些相对比较好的饲料进行投喂。

4.定期进行内外保健。

定期采用改底、调水、培菌,同时定期拌喂赛有渔肥鱼美增强体质和保肝胆的金肝利胆,提高鱼体的抗病力。

5.加强日常管理。

在日常管理中,做好调水、投料等养殖工作。

6.调水、解毒。

养殖户多用过毒性较大的烈性消毒药和杀虫药,需要先采取调水解毒措施,调整池塘水质。

7.消毒。

不建议选用刺激性较大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可选用比较温和的聚维酮碘等碘制剂进行消毒。

3.内服药物。

突发!黄颡鱼发红溃烂带水霉?是冬季常发病,这里有最全的黄颡鱼越冬技巧!

突发!黄颡鱼发红溃烂带水霉?是冬季常发病,这里有最全的黄颡鱼越冬技巧!

突发!黄颡鱼发红溃烂带水霉?是冬季常发病,这里有最全的黄颡鱼越冬技巧!广· 告近日,河南信阳的马老板在黄颡鱼养殖上遇上了点麻烦:养殖的黄颡鱼成鱼背鳍发红溃烂,伤口还带有些许水霉菌丝,这可急坏了马老板。

经过电话沟通得知,马老板的鱼塘现在的水温已经接近0℃,造成黄颡鱼成鱼背鳍发红溃烂最大的原因就是拉网造成的机械损伤,随后,溃烂处又因细菌性感染导致水霉菌丝产生。

那么,冬季养殖黄颡鱼该注意哪几点呢?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

耐低氧能力一般。

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mg/L时出现浮头,低于1mg/L时会窒息死亡。

因此,在调水上,要注意其生长温度、ph值、溶氧。

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

但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鱼体表无鳞和养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甚至在鱼体鳃丝及内脏各部位引发疾患。

因此,在防治鱼病时,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在冬季,黄颡鱼容易得水霉病、小瓜虫等鱼病:| 水霉病 |病因及症状:水霉病是一种非常难治的疾病,由水霉菌感染引起,除了食用鱼上已禁用的孔雀石绿外,目前还没特效药可用于治疗。

水霉菌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异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且向内外生长与蔓延扩散,呈似灰白色的棉絮状附着物,病鱼游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则变成白色绒球状,霉卵成为死的鱼卵,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鱼体体表带有伤口的苗种和成鱼。

此病一般发生在13℃-23℃的水温,也就是春、秋两季,但是较低的水温也能生长,多因在拉网、分箱、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

| 小瓜虫 |病因及症状:患病鱼表现为池塘底层集群,焦躁不安,体表、鳍条、鳃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胞囊,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一层白色薄膜,镜检鳃丝和皮肤黏液,可见大量小瓜虫。

黄颡鱼网箱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黄颡鱼网箱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维普资讯
交 强

毫 ≤母 黧 麓
在 自然 条1
脓充塞肠管 。此病可能 由鱼类相互传播 ,
抗 能力较强 , 一
的网箱养殖条1 害, 引发大面 陵江和长江等 ; 易患的一些常 诊断与防治方i 介绍如 下。
排尿较 为困难 , 少吃 或不 吃 , 围较 大。 腹 2 仔猪 白痢。新生仔 猪 , . 在吃乳前 ,
用 8万单位 青霉素 1 ~1 支 、 毫 升穿 o 2 2
每头仔猪灌服穿心莲 1 毫升 , 贞 可予 防仔猪 心莲 1 ~1 支 , 合肌注 , 天 2 , o 2 混 每 次 连 白痢。善 7 5日 仔猪发生 白痢 、 ~j 龄 呕 用 2 3 ~ 天即愈( 0 1 0千克体重的剂量 ) 。 吐、 拉石灰样稀 粪 , 或精 神不佳 , 头仔 每

因此病鱼与健康鱼混养 , 易传播该病 。 容
另外该 鱼摄食 的浮 游动物 和水蚯 蚓 , 以
及人工配合饲料 中的鱼 肉浆等也可 能携
带该病 菌。
防治 :1不投喂腐败霉变 的饵料 。 () 活 饵用 2 3 的食盐水消毒 后再投喂 . %~ % 定
期在饵料 中添加 o1鲜大蒜汁 。 2全 网 . % ()
液。 鳃丝腐烂 。 严重时鳃丝上附有污物。
维普资讯
乔殖赢 f ; l
赢叁慧惹纛慧旒意赢藤
穿心莲具 有清热解 毒 、抗菌消 炎功 出白色腥臭 的污秽物 , 体温 一般 在 4 ̄ 12 ( 能 , 用于冶疗呼吸道 感染 、细菌性痢 左右 , 常 小便赤黄 , 怕冷 、 不食。用 5 毫升环 疾、 尿路感染等疾病。现将穿心莲在猪病 丙沙 星 6 支 , ~8 2毫升穿 心莲 8 0支 ~1 上的配伍疗法介绍如下 : 1 仔猪肠胃炎。 2 . 用 毫升穿心莲 2 ~

黄颡鱼养殖中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黄颡鱼养殖中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疾病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
塘边疯狂游动,在显微镜下能看到病鱼皮肤粘液与鳃丝中会寄生大量的车
2 黄颡鱼的常见疾病与防治措施
轮虫。
2.1 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
车轮虫病的防治可以通过硫酸亚铁铁合剂与硫酸铜联用全池泼洒进
入秋、清明等换季时期是黄颡鱼疾病的多发期,必须要做好黄颡鱼疾 行防治,并使用水稀释三千倍之后的中水车轮净进行全池泼洒。
畜牧水产
NONG JIA CAN MOU
农家参谋
黄颡鱼养殖中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秦荣娟
(桂林市第二水产养殖场,广西桂林,541006)
【摘 要】黄颡鱼肉质鲜美,是一种优质名贵的经济鱼类,营养价值 并将氟苯尼考粉或者恩诺沙星粉拌和到饲料中进行投喂,一周为一个疗程。
较高,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我国各大水系中均有分布。随着黄颡鱼养
病防治工作,减少黄颡鱼养殖的损失。首先需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及
2.4 黏孢子虫病
时清理病鱼用过的工具,消毒处理捕捞网、水桶等,避免将病原体带入鱼
黏孢子虫病是因黏孢子虫感染造成的,患病的黄颡鱼体表出现一定数
池引起交叉感染,并使用漂白粉液进行消毒。然后,需要做好鱼塘的消毒 量和形状的小白点,皮肤出现溃烂,严重时病鱼会慢慢死亡。
[3] 马贵华 , 张力 , 许明 . 黄颡鱼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J]. 江
底净宁以及降氨宁,第三天喷洒 EM 原露、高效复合芽孢杆菌以及益水宁, 西水产科技 ,2005(3):43-45.
-140-
慢,喜欢离开鱼群独自活动。
鱼生长发育的要求。
肠炎病的防治首先要对养殖池塘进行系统全面的消毒,投喂优质营养
3 结束语
价值较高的饲料,并用 3% 左右的氯化钠溶液对活饵进行消毒,在饲料中

黄颡鱼感染溶酪巨型球菌该如何防治

黄颡鱼感染溶酪巨型球菌该如何防治

黄颡鱼感染溶酪巨型球菌该如何防治2015年3月上旬,本试验室从成都某养殖场患病黄颡鱼体内分离鉴定出溶酪巨型球菌,并分析了其发病情况和治疗方案,总结如下。

一、发病状况患病黄颡鱼体长14~22厘米、体重95~120克,病鱼一般患病3~4天即死亡。

患病初期,病鱼特征表现为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表轻微出血。

严重期,病鱼游姿平衡失调、有的侧游,体表严重出血,皮肤溃烂,鱼嘴边缘及下颌均溃烂出血,胸、腹、背、臀、尾鳍均有出血点,胸鳍及腹部周围广泛出血,肛门红肿。

解剖后可见病鱼胃膨大,有黏液分泌物,腹腔少量积水,肝脏、肾脏肿胀、出血(图1~图4)。

二、病原检测无菌操作条件下从病鱼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取样,划线接种在SS琼脂培养基上,28℃培养20小时后可观察到白色、表面光滑、扁平的圆形菌落。

再挑单个菌落进行划线纯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球菌,链状排列。

为进一步探讨病鱼的患病原因,结合16S rDNA 测序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该菌进行准确判定。

又基于该菌的16S rDNA基因建立了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菌与溶酪巨型球菌的相似性达99%。

由此判定该菌为溶酪巨型球菌。

将分离菌人工回感正常的黄颡鱼,1天后体表均有出血点,2天后表现出典型病状,这与自然发病的症状相一致,之后鱼体相继死亡。

这表明黄颡鱼发病是由溶酪巨型球菌所引起。

三、治疗方案黄颡鱼发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可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因此,采用常用抗生素药物对分离菌进行抗生素抗菌的敏感性检测。

结果显示:溶酪巨型球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卡那霉素、强力霉素6种药物高度敏感。

因此,在鱼发病初期,可根据该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投喂适当抗生素。

具体方案如下:氨苄西林18~20毫克/千克鱼体重,连续使用3~5天。

此外,为保持良好水质,用生石灰20克/米3化浆泼洒消毒,每15天消毒1次。

水体pH应保持在6.5~8、溶解氧3毫克/升以上,养殖高峰期建议每月换水一次。

黄颡鱼溃烂病的临床治疗总结

黄颡鱼溃烂病的临床治疗总结

2019.9黄颡鱼是我国传统名优鱼类,近年来随着人工养殖面积增大、养殖密度增加,各种病害也日益突出,特别是溃烂病,引起的损失异常惨重。

笔者将2015-2017年在浙江湖州地区成功治愈的十多起案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以期对无鳞鱼类似溃烂病的治疗提供借鉴。

一、案例基本情况塘口面积在5~15亩,水深1.2~2.0米。

存塘黄颡鱼150~250克/尾,3月中旬-4月初陆续发病,患病初期水温低、患鱼食欲下降,渐渐出现绝食。

病初患鱼讨食或绝食期间,大部分养殖户采取了先杀虫、后杀菌的措施,但没有效果。

一般在绝食1周后开始出现死亡,日死亡量50~150千克,笔者开始介入治疗。

水质分析显示:pH 7.6~8.6,总碱度40~60毫克/升(碳酸钙),总氨氮0~3.5毫克/升,亚硝酸氮0~0.3毫克/升。

氨氮和亚硝酸氮高的塘口,一般下风处有大量的油膜死藻,或水色浑黄泥浊。

现场调查发现,患鱼或趴边,或头上尾下,或失衡游塘、乱窜。

患鱼消瘦。

口腔上下颌均红肿,严重者吻端溃烂出血,部分夹带污泥、缺损、长白毛。

体表多处溃烂(发病初期创伤小,中间白色、周边红色;随着创伤变大和时间推移,中间依次呈现灰色、褐色),严重者穿孔可见到内脏。

鳃和体表水浸片检查时未见大量寄生虫。

剖检见患鱼贫血,肝脏土黄色或白色,脾脏和头肾肿胀暗红,体肾稀薄。

调查同时还发现,水质状态好的塘口,病情较轻,溃疡面积小;而水质状况差的塘口,病情重,溃疡面积大。

二、处理措施及其效果1.外用处理由于笔者介入治疗时,发病塘的鱼已经绝食。

依次前期只能采取外用给药。

对水质不良(总氨氮高于0.6毫克/升,亚硝酸氮高于0.05毫克/升)的塘口先改良底质和水质。

第1天,上午用“稳水110”1.5~3克/米3全池干撒,下午用“底复康”200~300克/亩和“活力多”150~200克/亩全池均匀干撒。

第2天,上午用“应激康”0.5~1克/米3和“优力克”0.5~1克/米3兑水全池泼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 原
黄 颡 鱼 细 菌 性 体 表 溃 烂 病 病 原 为 柱 形 曲桡 菌 (l x b c e c lm a i)和 嗜 水 气 单 胞 菌 F e i a tr o un r s ( e o o a y rp i a 。该菌 为条件致病菌 ,通常 A rm n s h d oh ]) 是在池塘淤泥过多、水质不 良、施用没有 充分发酵 的
l 国 堕 l 旦 塑旦 基
近 年来工厂化养殖 已成趋 势,高投入带来 的高产
质中滋生着大量 的病毒 、细菌 、寄生虫及 卵等致病微 生物 ,长期侵袭鱼类 ,加之在 防治鱼病 中不当或过量
出 已让 很多养殖 者为之 追逐 ,水产养殖 业也不 例外 。 随着 水产饲料业 的兴起 ,加速推 动 了水产养殖业 的升 级,水产 品养殖周期大 大缩 短 ,高密度养殖致使水体 负担加 重 ,水环境恶化 日益 明显,其中有害气体及有
户 参考 。

显著,在天气 多变 、水温 2  ̄2  ̄ 2 5 C易发病 。 2 危 害 个 体 主 要 危 害 1 ~1 厘 米 规 格 的鱼 . O 5
种,而成鱼 不常见 ,混养 的鲢 、鳙鱼不发病。
3 发 病率 发 病率 一般 在 3% 0 ,高 的可达 . 0  ̄5%
7% 0 ,一旦发病 ,传 染很快 ,若治疗不及 时,死亡率 很高 ,最高可达 5% 0 以上。
黄颡鱼皮肤黏液脱落,色发 白,溃疡、粘 脏, 肉 眼可见皮肤溃烂 ,肌 肉充血 ,根据症状、剖检病变和 流行特 点可作 出初步诊断 ,确诊时应作病原分离和鉴 定,刮取体表黏液制片于镜下观察 ,可见大量杆状细 菌或短杆菌能确诊 。
五 、治 疗 方 法
落 ,细菌经创伤 处组织感染全 身,病鱼伴有烂鳃及胸
3 剖检 报 告 内脏 器 官 肝 脏 肿 大 ,呈褐 色 ,个 别 .
1 发 病初 期 用 固体二 氧 化 氯 04克/ 。 . . 米 全池 泼
洒 ,每 天 上 午 9 时左 右 进 行 ,连 续 2 , 隔 3 后 进 天 天 行第 二 疗 程 ,方 法 与 剂 量 相 同 。
2 投喂药饵 ,按每千 克饲料加 l . 克庆大霉素 ,连
水稀释后全池泼洒,间隔两天再用一次 。
4 食盐 0 5 ~0 7 与土霉素 1 ~1 毫克/ . .% .% 0 5 升浸浴
4 小时。 8
1发病季节 黄颡鱼细菌性体表溃烂病主要流行 .
于春夏及秋季 ,冬季发生少 ,尤 以立秋前后发病更为
5 施药 7 天后 全池泼 洒 2 克/ 。 . ~8 O 米 的生石 灰浆 调节水质 。
4 病 因分析 .
拉网及 运输过程中操 作不当造成鱼
体损伤或饲养过程 中换水太急、水量大造成鱼体冲撞 受伤 ,感染发病 。池塘淤泥多,水质差 ,清塘不彻底 或水体不及 时消毒 ,水中有大量病原体 ,直接引起感 染 。池塘水质浑浊 ,浮游藻类少 ,不能有效吸收氨氮 等有 害物质 。饵料供应不足或饵料单一 ,营养成份不 全 ,造成机体营养不 良,致使鱼体抵抗力减弱 。放养
用3 5 。 ~ 天
3 用大黄 、氨水溶液 3 . 毫升/ 。 米 全池泼洒 ,连用
两次 ,具体方法是:1 千克大黄用 0 3 氨水 2 千 克浸 .% 0
泡 1  ̄2 小 时 ,药 液呈棕 红色 后将药 液和 药渣用池 2 4
病鱼肝有灰 白色点状弥散坏死病灶 ,肠道无食物或食 物很少 ,肠道壁充血 ,后肠充满泡沫状黏液物质,胆 囊呈黑绿色 ,心脏水肿 ,腹腔 多清亮腹水 。 三、流行病 理学探讨
鳍 、臀 鳍 充 血 现 象 。
2 死鱼症状 死鱼外 部特征 主要表现躯 体消瘦 , . 头部、鳃盖 、躯 干及鳍 条等处 充血 、发 炎、溃烂 ,鳞 片松动、脱落,肌 肉外露,呈红色斑 块状 ,严重者烂 及 骨 骼 呈 洞 穴 状 ,有 时一 条 病 鱼 体表 有 病 灶 1 0多 处 ,病灶 烂成血红 色斑状 凹陷,严重 时可 烂及骨骼 。 尾 柄细长 ,体表有星状 黏液布 满全身,胸鳍 、臀鳍 呈 现充血性浮肿,鳃盖及 口腔充血 ,鳃丝颜色较淡 。
害物 的过度积 累,病毒 、细 菌、寄生虫大量滋生和 蔓 延 ,使原本脆弱 的水环 境雪上加霜 ,必然直接影 响鱼 类的生长并 引发鱼类 等水生生物病害 ,特别是鱼类 的
四 、诊 断
粪肥 ,或在捕捞、运输等过程中操 作不慎 引起鱼 体受
伤等诱因存在时 ,引起病原菌大量孳生,病原菌从鱼 的受伤皮肤入侵 ,从而感染发病 。
二 、主 要 症 状
1病 鱼特征 .
Hale Waihona Puke 患病鱼体表 充血 ,鳞 片松动溃落 ,
游动 缓慢 ,反应迟钝 ,对 外界刺激敏 感性大大 降低 , 甚至失去反应 ,呼吸 困难 ,吃食量急剧下降 ,常游于 岸边 。病鱼死前在水面作挣扎状窜游 ,皮肤变 白,失 去 黏液 ,病 灶处粘 脏 ,肌 肉红肿 ,继 而肌 肉溃烂 脱
_l回 屋罾
旦塑 夔 旦
随着黄颡鱼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养殖程度 的 提高 ,其病害 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特别是黄颡鱼细菌 性体表溃烂病可造成鱼苗 、鱼种大批死亡 ,给养殖户 造 成较大经 济损 失,2 1 年 8 月我 县石庙渔 场发 01 —9 生 黄颡鱼 细 菌性体 表溃 烂病 ,由于准 备充分 ,发 现 早 ,诊 断治疗及 时,采取措施有效 ,此病很快得到控 制 ,同时也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 的防治方法 ,现将 黄颡鱼 细菌性 体表溃 烂病 的病 原、流行病学 、症状与 病理变 化、诊断与防治情况进行探讨 、总结 以供养殖
密度 大,投饵量大 、排泄量大造成养殖水体 、底质严
重恶化 ,诱 发感 染 。苗种质 量差 ,先 天免 疫功 能欠 缺 ,特 别是近 亲繁育 的鱼 种 ,常常 染病 。用 药过杂 、 过乱,上一轮药物 尚未降解 ,新 一轮药物 又施入 ,造 成药物间复杂的合 成反应 ,对鱼 产生毒 副作用 ,鱼抗 病力降低 。发病鱼池水乱排、死鱼乱弃,生产 用具不 消毒,病原重新流 入,也 是传播致病因素之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