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前位的分娩机制的实验报告
分娩机制_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 了解骨产道的大小、形状与分娩的关系。
2. 准确理解分娩机制每个动作的名称及意义。
3. 以枕左前位为例,演示分娩机制,提高综合助产技能。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医学院助产实验室实验对象:模拟产妇实验器材:分娩模型、分娩机制模型、胎儿模型、助产工具等。
实验方法:1. 实验前,教师简要介绍分娩机制的概念、重要性以及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步骤。
2. 学生分组,每组由一名模拟产妇、一名助产士和一名观察员组成。
3. 模拟产妇穿戴分娩模型,助产士负责模拟分娩过程,观察员记录每个阶段的变化。
4. 助产士按照分娩机制的理论,模拟枕左前位的分娩过程,包括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儿娩出等动作。
5. 观察员详细记录每个动作的名称、意义以及胎头、胎儿各部位的位置变化。
实验结果:1. 衔接阶段:- 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颅骨的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
- 胎头呈半俯屈状态进入骨盆入口,以枕额径衔接。
- 部分初产妇在预产期前1 ~2周内衔接,经产妇多在临产后才衔接。
2. 下降阶段:- 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
- 下降贯穿于分娩全过程,并与其他动作同时进行。
- 促使胎头下降的因素有: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压力经胎轴传至胎头;宫缩时宫底直接压迫胎臀;胎体伸直伸长;腹肌收缩使腹压增加。
3. 俯屈阶段:- 当胎头继续下降至骨盆底时,处于半俯屈状态的胎头遇到肛提肌阻力,进一步俯屈。
- 使胎儿下颏更加接近胸部,使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径变为枕下前囟径,有利于胎头继续下降。
4. 内旋转阶段:- 当胎头下降至骨盆底遇到阻力时,胎头为适应前后径长、横径短的特点,枕部向母体中线方向旋转45度达耻骨联合后方。
- 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
5. 仰伸阶段:- 当胎头完成内旋转后,俯屈的胎头即达到阴道口。
- 宫缩、腹压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使胎头仰伸。
6. 复位及外旋转阶段:- 胎头仰伸后,胎儿双肩径沿着骨盆入口平面哪条径线继续下降。
产妇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产妇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引言在产妇分娩过程中,枕先露是一种常见的分娩方式,主要是指胎儿头部在分娩过程中先露出来。
本文将详细介绍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包括胎儿位置、产程、产道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一、胎儿位置枕先露的产妇胎儿位置通常为后脑枕位,即胎儿头部的后枕部位位于产妇的骨盆入口。
这种胎儿位置在胎儿旋转下降过程中,可以使胎儿头部最先出现在骨盆入口,从而使得胎儿能够顺利通过产道。
二、产程枕先露的分娩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开放期、最大期和胎儿娩出期。
1. 开放期开放期是指子宫颈全开到10厘米的过程。
在枕先露的分娩中,开放期的长度和产程的长短有密切关系。
开放期的主要特点是子宫颈逐渐扩张并变薄,胎儿头部逐渐下降进入骨盆,产妇会出现宫缩和疼痛感。
2. 最大期最大期是指开放期结束后到胎儿头部完全娩出的过程。
在最大期,产妇会感到强烈的腹部压力和排便感,并出现频繁的宫缩。
此时胎儿的头部逐渐通过骨盆入口进入骨盆腔内,并旋转,使枕部位处于前后直径。
3. 胎儿娩出期胎儿娩出期是指胎儿头部从骨盆腔内完全娩出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产妇需要用力,通过阴道将胎儿头部顺利娩出。
如果一切顺利,胎儿的头部会逐渐完全娩出,紧接着是胎儿的身体。
三、产道变化产道在枕先露分娩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以适应胎儿通过。
这些变化主要涉及骨盆、子宫颈、阴道和会阴等部位。
1. 骨盆骨盆是胎儿通过的主要通道,在分娩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骨盆的韧带松弛、髋关节扩张和耻骨联合软化等变化,使得骨盆能够逐渐扩大,以容纳胎儿头部的顺利通过。
2. 子宫颈子宫颈在枕先露分娩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子宫颈的开放是分娩的先决条件,通过宫缩和胎儿头部的下降,子宫颈逐渐扩张并变薄,以便胎儿的顺利通过。
3. 阴道和会阴阴道和会阴是胎儿头部最后要通过的部位,在枕先露分娩中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阴道会逐渐扩张以适应胎儿的头部通过,而会阴则可能出现撕裂或需要切开,以便胎儿的顺利娩出。
四、分娩方式的影响枕先露的分娩方式相对较为常见,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如自然分娩、产钳助产或剖宫产等。
分娩机制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分娩是女性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也是妇产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娩机制,提高护理质量,本次实训以妇产科分娩机制为主题,通过理论学习、模型操作和临床实践等方式,对分娩机制进行了系统学习和实践。
二、实训目的1. 理解分娩机制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分娩机制的四个阶段及动作原理;3. 学会运用模型演示分娩机制;4. 提高临床护理实践能力。
三、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1)分娩机制的概念: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
(2)分娩机制的四个阶段及动作原理:第一阶段:衔接。
胎儿以枕先露或臀先露进入骨盆入口,与母体骨盆边缘相接触,此时胎儿头部下降,使胎儿与骨盆入口紧密衔接。
第二阶段:下降。
胎儿头部继续下降,使胎儿颅骨与母体骨盆边缘紧密接触,直至胎儿头部通过骨盆出口。
第三阶段:俯屈。
胎儿头部向前弯曲,使胎儿头部与母体骨盆边缘相接触,此时胎儿头部以枕后位或枕横位进入骨盆。
第四阶段:内旋转。
胎儿头部继续下降,胎儿头部逐渐转向枕前位,使胎儿头部与母体骨盆入口相吻合。
2. 模型操作(1)模型选择:选用标准的分娩模型,包括母体骨盆和胎儿模型。
(2)操作步骤:①将胎儿模型放置在母体骨盆模型上,使胎儿头部与母体骨盆入口相接触。
②操作者手持胎儿模型,按照分娩机制的四个阶段,依次进行衔接、下降、俯屈和内旋转等动作。
③观察胎儿模型在分娩机制过程中的变化,记录每个阶段胎儿的位置和动作。
3. 临床实践(1)四步触诊法:通过四步触诊法,观察胎儿先露部、胎方位、胎心音等,了解胎儿在宫内的状态。
(2)宫高、腹围测量:准确测量孕妇的宫高和腹围,判断胎儿发育情况。
四、实训总结1.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深入了解了分娩机制的概念、四个阶段及动作原理,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模型操作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模型演示分娩机制,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解释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
解释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枕左前位是一种胎儿着生的位置,也称为枕骨前位,指的是胎儿的后颅骨(枕骨)位于母体的前部。
这种分娩机制相对较为复杂,需要较多的努力来保证顺利的分娩。
在枕左前位的分娩过程中,胎儿的背面在母亲的腹部左侧,头部向下,骶尖在前,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胎方位。
为了更好地了解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胎盆结构:正常情况下,母体的盆腔是一个宽度适中的类似于漏斗的结构,被骨盆骨架所组成,形状有助于孕妇的顺利分娩。
在枕左前位的分娩中,胎盆与其中的胎儿头部需要相互适应,以达到较为顺利的分娩。
2.胎儿的位置:在枕左前位的分娩中,胎儿的后颅骨位于母体的前部,头部向下。
胎儿头部与骨盆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胎儿通过剪刀的方式来适应空间狭窄的胎盆。
3.骶尖位置:在枕左前位的分娩中,胎儿的骶尖位于前部,这对于顺利分娩来说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在正常的胎位下,骶尖通常位于母体的后部,而在枕左前位下骶尖则需要在前部。
在顺利的枕左前位分娩中,胎儿的头部会逐渐下降进入骨盆,通过持续的宫缩力量推动胎儿向下移动。
胎儿的头部与骨盆之间会有一定的旋转,以适应空间。
通常情况下,胎儿的头部会转动90度,使得头胎位朝向左侧前方。
另外,胎儿的头部还需要适应骨盆的形状,而产妇的骨盆结构也会对胎儿头部的下降和旋转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枕左前位的分娩中,由于胎儿头部的位置比较特殊,相对较多的努力和时间可能会被需要。
因此,监测和管理分娩的进展,以及提供适当的助产技术和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总结起来,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较为复杂,要求胎儿头部与骨盆之间的适应和旋转,以及对分娩进展的监测和管理。
医护人员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辅助分娩,以确保母婴的安全和顺利分娩。
女性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
五.仰伸
内旋转完成后,俯屈的胎头继续下降达阴道外口
①在宫缩压力向下压 二力合作使胎头 向下向前 ②盆底肌收缩力向上推 当枕骨抵达耻骨联合下方时,并 以此为支点,迫使胎头逐渐仰伸, 使胎头顶、额、面、颏相继娩出。
女性乳腺增生吃什么好/rxjb/rxzs/1008.html
12.75C M
胎头矢状缝衔接在骨盆
入口右斜径上
用安全套易被忽视的细节/news/995.html
性爱是百利无一害的运动/news/996.html
初产妇 90% 在临产前 1 ~ 2 周内 衔接,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才 衔接。
LOT
ROP
LOP
输卵管积水手术导致的并发症有哪些呢/nvxby/slgby/1024.html
衔接
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
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衔接。
11.3CM
LOA胎头半俯屈以枕额径
衔接,因枕额径大于骨
盆入口前后径(11cm),
哈尔滨市无痛流产医院名次前后/jhsy/wtrl/1000.html
不专业的引产术的损伤有哪几项呢/jhsy/wtyc/1001.html
三.俯屈
胎头继续下降,遇 中骨盆及盆底阻力,由 于杠杆作用,使入盆 时的半俯屈位枕额径 11.3cm),变为俯屈位 枕下前囟径(9.5cm) ,以最小的径线适应 产道。
复位外旋转
药流以后能够洗头吗/jhsy/ywlc/1172.html
什么时候上环合适/jhsy/sh/1173.html
七.胎肩、胎身娩出
前肩(胎儿右肩)于耻骨弓下先娩出, 后肩 ( 胎儿左肩 ) 从会阴缘后娩出,继 之胎身及下肢娩出,胎儿娩出完成。
此时头与身体呈扭曲 状 (头转身体不动)
枕前位的分娩机制的实验报告
枕前位的分娩机制的实验报告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临床上以枕左前位最多见,故以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为例。
1.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
胎头以半俯屈状态以枕额径进入骨盆入口,由于枕额径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胎头矢状缝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径上,胎头枕骨在骨盆左前方。
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胎头衔接,部分初产妇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
2.下降是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
下降动作贯穿于分娩全过程。
促使胎头下降的因素有:(1)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压力经胎轴传至胎头;(2)宫缩时宫底直接压迫胎臀;(3)胎体伸直伸长;(4)腹肌收缩使腹压增加。
3.俯屈当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降至骨盆底时,原处于半俯屈的胎头枕部遇肛提肌阻力,借杠杆作用进一步俯屈,使下颌接近胸部,变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周径为枕下前囟周径,以适应产道,有利于胎头继续下降。
4,内旋转胎头围绕骨盆纵轴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动作称为内旋转。
胎头于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动作。
5.仰伸当完全俯屈的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时,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
两者的共同作用使胎头沿骨盆轴下段向下前的方向转向前,胎头枕骨下部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伸,胎头的顶、额、鼻、口、颏由会阴前缘相继娩出。
当胎头仰伸时,胎儿双肩径沿左斜径进入骨盆入口。
6.复位及外旋转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胎肩恢复正常关系,胎头枕部向左旋转45度称为复位。
胎肩在盆腔入口继续下降,前(右)肩向前向中线旋转45度时,胎儿双肩径转成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方向,胎头枕部需在外继续向左旋转45度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称为外旋转。
7.胎肩及胎儿娩出胎头完成外旋转后,胎儿前(右)肩在耻骨弓下先娩出,随即后(左)肩从会阴前缘娩出。
解释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
解释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
枕左前位是指胎儿头部朝向母体左侧,且前额部位向前伸展的一种分娩姿势。
它的分娩机制如下:
1. 下降期:胎儿头先进入骨盆,慢慢下降到骶骨出口,此时产妇会感觉到压力和疼痛。
2. 旋转期:胎儿头开始旋转,使其面部朝向母体的左侧。
这时产妇可能会感到阵痛增强和腰酸背痛。
3. 挤出期:胎儿头继续向前,压迫产妇的会阴部,此时产妇需要用力,进行“哼气”或“屏气”,从而让孩子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主要是胎儿自身的旋转和挤出,产妇只需要正确地使用哼气和屏气,以及遵循医生的指示,就能够成功完成分娩。
分娩期2--枕先露分娩机制
胎头 仰 伸
FISH
LOA分娩机制
六、复位及外旋转:
胎头娩出后,胎头顺时针(或向外)旋转45°即 复位。并继续向外旋转45°,使双肩径与出口前后径一 致,即外旋转。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
FISH
胎头外旋转
FIS转后,下压胎头,使前肩在耻骨弓下先 娩出,然后上托胎头,使后肩从会阴前缘娩出,随即胎儿 肢体顺势娩出。
FISH
分娩机制
指胎儿先露部为了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 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 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以左枕前【LOA】为例
FISH
LOA分娩机制 一、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颅
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衔接。以枕 额径衔接。
初产妇多在预产期前1-2周内衔接,经产妇分娩
四、内旋转: 胎头为适应骨盆轴而旋转,LOA时胎头逆时针(或向内)
旋转45°,使枕骨位于耻骨联合下缘,矢状缝与中骨盆 及出口前后径相一致。
FISH
内旋转
胎 头FIS内H 旋 转
LOA分娩机制
五、仰伸extention
胎头枕骨位于耻骨联合下缘,以耻骨弓为支 点,使胎头逐渐仰伸,胎头的顶、额、面相继娩出。 此时,胎儿双肩径沿左斜径进入骨盆入口。
FISH
胎肩娩出 FISH
分娩机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个动作之间没有明确 的界限,下降动作始终贯穿整个分娩过程中,胎头的各 种适应性转动都伴随着下降而逐渐完成。
开始后衔接。
FISH
LOA分娩机制
二、下降(descent) 沿着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下降 下降贯穿于分娩的全过程
FISH
LOA分娩机制
三、俯屈:
胎头继续下降至骨盆底时变衔接 时 的 枕 额 径 (11.3cm) 为 枕 下 前 囟 (9.5cm) 完成俯屈动作。
枕先露分娩机制实训报告
一、引言枕先露分娩机制是妇产科医生和助产士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为了提高临床操作水平,我们组织了本次枕先露分娩机制实训,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讲解,使学员对枕先露分娩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本次实训的报告。
二、实训目的1. 掌握枕先露分娩机制的理论知识;2. 熟悉枕先露分娩过程中的各项操作技能;3. 提高临床处理分娩并发症的能力;4. 培养学员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1)枕先露分娩机制的概念:枕先露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在通过产道时,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2)枕先露分娩机制的动作: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儿娩出。
2. 实际操作(1)外阴消毒:讲解外阴消毒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指导学员进行实际操作。
(2)铺产包:讲解产包的组成、用途和注意事项,并指导学员进行实际操作。
(3)枕先露分娩机制操作:以枕左前位为例,讲解并演示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儿娩出等动作。
(4)分娩并发症的处理:讲解并演示常见分娩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如胎儿窘迫、脐带脱垂、肩难产等。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分娩案例,使学员了解枕先露分娩机制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提高学员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四、实训总结1. 学员对枕先露分娩机制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
2. 学员在实训过程中,能够正确处理分娩并发症,提高临床处理能力。
3. 学员在实训过程中,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沟通与协作能力。
4.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部分学员在实际操作中,动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练习。
(2)部分学员对分娩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学习。
(3)在实训过程中,应加强学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五、建议1. 加强枕先露分娩机制的理论学习,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
2. 增加实际操作时间,使学员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实验报告篇一: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
整个过程被分解为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动作。
现以临床常见的枕左前位为例说明。
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入盆)。
胎头进入骨盆入口时呈半俯屈状态,由于枕额径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胎头旋转至其矢状缝落在骨盆入口的右斜径上,胎头枕骨在骨盆左前方。
初产妇多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衔接。
篇二:课后记—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吾日三省吾身—《枕先露的分娩机制》课后记陈海英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
作为教师写课后记是下课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
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
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本篇是对我所教的《妇产科护理学》中的一个章节《枕先露的分娩机制》的一个课时的回顾与总结。
(一)对教材的理解。
本章节是《正常分娩期产妇的护理》的一个重点及难点教程。
使学生达到3个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掌握并理解分娩机制及其中每个过程的概念。
2技能目标:能够根据分娩机制以枕左前位为例阐述整个分娩过程。
3情感目标:通过分娩机制的学习使学生对分娩过程有个明确的认识,对以后到临床上获得感性认识有个好的铺垫,并培养护生分秒必争的责任心,激发学习产科护理的兴趣。
本章节属于一个难点章节,我把分娩机制中的两个过程俯曲及内旋转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把难于理解的医学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
并且阅读课外的拓展知识丰富教材的内容。
通过本堂课的授教,知识目标,同学们能够掌握并理解分娩机制及其中每个过程的概念,达到预期效果,而对于技能目标,在一节课上就让同学们把分娩机制转化为自己已经理解的东西还是不很熟练,在以后的教程中要考虑如何让中专的学生尽快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要把课堂尽可能的让给学生让她们多复述。
解释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
枕左前位是指胎儿在子宫内处于头位,头部稍微偏向母体的左前方。
这种分娩位置在医学上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分娩姿势。
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如下:
1. 下降阶段:在分娩开始时,胎儿的头部会逐渐下降到骨盆入口。
由于枕左前位的特点,头部倾向于进入骨盆的左前方。
2. 屈头阶段:在下降过程中,胎儿头部会屈曲,使下颏贴近胸部,从而更容易通过产道。
3. 内转阶段:当胎儿的头部到达骨盆入口时,头部会进行内转运动,使头部的枕骨与产道对齐。
这个内转运动有助于胎儿头部的顺利通过产道。
4. 伸展阶段:在内转完成后,胎儿头部会继续伸展,使头部的枕骨与产道的软组织相适应,从而更好地通过产道。
5. 旋转阶段:当胎儿头部通过产道的下段时,它可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旋转,以适应产道的曲线。
6. 膨胀阶段:一旦头部通过产道的最宽处,即骨盆出口,胎儿头部会继续膨胀,使产道的软组织得以适应。
7. 退出阶段:最后,胎儿的头部完全通过产道,并顺利诞生。
总体而言,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与其他分娩位相似,但由于胎儿头部偏向左前方,可能需要一定的内转和旋转运动来适应产道的曲线。
这种分娩位在医学上通常被认为是相对较为有利的,因为胎儿头部进入产道的角度较好,有助于顺利的自然分娩。
基于智慧课堂的《枕前位的分娩机制》教学设计
【摘 要】本文以《枕前位的分娩机制》为例论述基于智慧课堂的教学案例设计,从智慧课堂的实现条件和学情现状、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进行分析,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关键词】中职学校 智慧课堂 教学案例设计 助产专业 产科 枕前位的分娩机制【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B-0109-02随着“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理念的指引下,把以信息化技术为中介的智慧教育的核心—— 智慧课堂应用于中职助产专业产科的教学中,能创设出贴近临床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构教学评价方式、创新课程形态提供基础和保障。
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从而带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已成为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
智慧教育的突破口在课堂,制高点在智慧课堂。
基于智慧课堂,本文以产科学课程《枕前位的分娩机制》为例,对智慧课堂的实施进行尝试和剖析。
一、教学背景(一)智慧课堂的实现条件1.智能移动终端。
目前人们普遍使用的智能终端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本案例中,选用经济、便携、师生普遍使用的智能手机作为智能移动学习终端。
2.智能学习技术及平台。
包括大数据、学习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
本实践使用校园网络、流量,借助智慧校园、雨课堂等学习平台作为智慧教学手段。
3.智慧学习环境。
梧州市卫生学校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了一个智慧教室,多个助产专科实训室,如助产综合技能实训室、助产专科技能实训室、母婴同室护理技能实训室、新生儿沐浴训练室等,并购买了多种先进的学习模型,如全自动分娩产妇模型,高级仿真新生儿模型、女性骨盆模型、产床、多媒体教室等,极大程度地完善了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配备,为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必备的硬件设施。
4.智慧学习资源。
指支持智慧课堂教学所需要的资源,具有智能推送、情境感知、富媒体等特征。
枕先露分娩机制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科护理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实习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我们护理专业在实习期间安排了产科护理实习,其中枕先露分娩机制是产科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枕先露分娩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将实习报告如下:二、实习内容1. 了解枕先露分娩机制的基本概念枕先露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头部先露于产道,以枕骨作为先露部,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枕先露分娩机制包括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儿娩出等七个步骤。
2. 观察枕先露分娩机制的临床表现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观察了多例枕先露分娩的临床表现,包括:(1)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
(2)下降: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下降贯穿于分娩的全过程中。
(3)俯屈:胎头下降过程中,遇到盆底阻力发生进一步俯屈,由胎头衔接较大的枕额径变为较小的枕下前囟径。
(4)内旋转:胎头为适应骨盆纵轴所旋转,使矢状缝与中骨盆和出口平面的前后径一致。
(5)仰伸:胎头完成内旋转后,已到达阴道口,宫缩与腹压迫使胎头继续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则将胎头向前推进。
(6)复位及外旋转: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胎肩恢复正常关系,胎头枕部向左旋转45°称复位。
胎肩在盆腔内继续下降,前肩向前向中线旋转45°,胎儿双肩径与出口平面前后径一致。
(7)胎儿娩出:胎头完成外旋转后,胎儿前(右)肩先在耻骨弓下娩出,随即左肩从会阴前缘娩出。
胎头双肩娩出后,胎体及胎儿下肢随之取侧位娩出。
3. 学习枕先露分娩的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准确判断产程各阶段。
(2)指导产妇正确呼吸,减轻分娩疼痛。
(3)协助医生进行分娩操作,如接生、会阴侧切等。
(4)做好新生儿护理,如保暖、清理呼吸道等。
(5)观察产妇生命体征,预防产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简述枕左前位分娩机制步骤
简述枕左前位分娩机制步骤枕左前位分娩是一种常见的分娩方式,它需要妈妈在分娩过程中采取特定的姿势。
最初,妈妈会将身体架在悬挂带上,双腿打开伸展,下肢支撑于支撑杆上。
妈妈会趴在床上,膝盖褪下,同时将脊椎向下抬起,以帮助放松腹肌。
它使宝宝能够更容易地穿过骨盆,以完成分娩。
一旦妈妈准备就绪,护理人员将开始检查宝宝的位置。
有时,妈妈可能会被要求移动她的腿,以帮助宝宝朝正确的方向移动。
避免任何肢体扭转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帮助宝宝更加舒适地消除进入骨盆。
检查完成后,护理人员将开始滴灌羊水。
羊水有助于降低宝宝穿过骨盆的力量,并帮助妈妈放松腹部,以便宝宝能够更容易地移动。
滴灌后,护理人员会检查宝宝脐带,以确保它不短或太紧。
然后,妈妈将开始推动。
妈妈会在熟练的护士的指导下使用她的肌肉来推动宝宝前进。
她可能会被要求深呼吸,以放松腹部肌肉,并将宝宝推入骨盆,以完成分娩。
分娩过程也可能包括护士援助宝宝穿过骨盆。
护士可能会用手指头抓住宝宝的额头,向上托起,以帮助宝宝朝前移动。
一旦宝宝出现在骨盆,护士会试图用后推动宝宝,以帮助宝宝完全脱离骨盆。
当宝宝出生时,它会被支撑起来,以帮助它完成呼吸。
宝宝的脐带也会被绑扎,以防止出血。
宝宝的皮肤会被检查,以确保没有感染,然后被清洗。
在分娩结束后,妈妈会接受护理,以确保大腿部位不需要修补,以及血液流失的情况。
妈妈可能还会接受新生儿护理,以确保宝宝健康。
总的来说,枕左前位分娩是一种危险但常见的分娩方式。
妈妈应该与医务人员保持密切沟通,以确保它们能够正确地管理母婴关系,确保妈妈和宝宝的健康。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实验报告篇一: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
整个过程被分解为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动作。
现以临床常见的枕左前位为例说明。
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入盆)。
胎头进入骨盆入口时呈半俯屈状态,由于枕额径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胎头旋转至其矢状缝落在骨盆入口的右斜径上,胎头枕骨在骨盆左前方。
初产妇多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衔接。
篇二:课后记—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吾日三省吾身—《枕先露的分娩机制》课后记陈海英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
作为教师写课后记是下课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
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
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本篇是对我所教的《妇产科护理学》中的一个章节《枕先露的分娩机制》的一个课时的回顾与总结。
(一)对教材的理解。
本章节是《正常分娩期产妇的护理》的一个重点及难点教程。
使学生达到3个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掌握并理解分娩机制及其中每个过程的概念。
2技能目标:能够根据分娩机制以枕左前位为例阐述整个分娩过程。
3情感目标:通过分娩机制的学习使学生对分娩过程有个明确的认识,对以后到临床上获得感性认识有个好的铺垫,并培养护生分秒必争的责任心,激发学习产科护理的兴趣。
本章节属于一个难点章节,我把分娩机制中的两个过程俯曲及内旋转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把难于理解的医学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
并且阅读课外的拓展知识丰富教材的内容。
通过本堂课的授教,知识目标,同学们能够掌握并理解分娩机制及其中每个过程的概念,达到预期效果,而对于技能目标,在一节课上就让同学们把分娩机制转化为自己已经理解的东西还是不很熟练,在以后的教程中要考虑如何让中专的学生尽快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要把课堂尽可能的让给学生让她们多复述。
枕先露分娩机制河北联合大学护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 胎肩呈正常关系, 枕部向
左旋转45°---复位
前(右)肩向前向中线旋转45°,胎儿双肩径转 成与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方向, 枕部须在外继续 向左旋转45°,以保持胎头与胎肩垂直的关系
胎儿娩出
特别指出
分娩机制是一个 连续的过程,为 了便于同学们理 解我们将这个过 程分解为以下动 作来理解:衔接、 下降、俯屈内旋 转、仰伸、复位 及外旋转、胎儿 娩出等动作。
出口前后径 (11.5cm)
坐骨结节间径 (9cm)
出口前矢状径 (6cm)
出口后矢状径 (8.5cm)
胎头径线
分娩机制(mechanism of labor)
✓ 是指胎儿先露部随着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 被动的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 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 包括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 及外旋转及胎儿娩出等动作。
思考题
1、胎头俯屈后是以哪条径线继续下降? 2、内旋转完成后,小囟门的位置? 3、胎头仰伸后,胎儿双肩径沿着骨盆入口
平面哪条径线继续下降? 4、复位及外旋转为什么分别向左旋转45°?
骨盆的分界
➢以髂耻线、骶岬上缘及耻骨联合上缘为界, 将骨盆分为真假两部分。
骨盆平面
纵椭圆形
横椭圆形
前后不径 (11cm)
入口横径 (13cm)
入口斜径
(12.75cm)
2、中骨盆平面
中骨盆前后径 (11.5cm)
中骨盆横径 (10cm)
3、骨盆出口平面
内旋转(Internalrotation)
后囟
胎头为适应骨盆纵轴而旋转, 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出口 前后径相一致
仰伸(extension)
妇产科实训报告
实训一(1)宫高、腹围的测量(2)四步触诊法【实验目的与要求】能取得孕妇的配合;为孕妇正确实施四步触诊,并根据检查结果判断胎儿大小与孕周是否相符、确定胎位及先露入盆情况,做好检查过程中孕妇的心理护理。
【实验仪器设备】女性妊娠模型、皮软尺【操作内容及步骤】(1)评估及准备①孕妇:核对孕妇个人信息(姓名、年龄、孕周),了解孕妇全身情况、妊娠经过、心理状态、合作程度;解释四步触诊的目的与配合方法;检查前嘱孕妇排空膀胱。
②环境:明亮、清洁、安静,保护孕妇隐私(用布帘∕屏风遮挡)。
③操作者:着装整洁,戴好帽子,修剪指甲,按七步洗手法洗手或用手消剂消毒双手。
④用物:软尺、孕产妇保健手册、笔、手消剂。
(2)测量宫高和腹围①屏风遮挡,协助孕妇仰卧于检查床上,头部稍垫高,暴露腹部,双腿略屈曲稍分开,腹肌放松。
②检查者站在孕妇右侧,右手持软尺零端置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左手找到宫底部,拉紧软尺并读数。
③将软尺经脐绕腹部一周,测量腹围并读数。
④判断宫底高度、腹围与孕周是否相符。
(3)第一步手法检查者面向孕妇头端,两手置于宫底部,两手指腹相对交替轻推,判断在宫底部的胎儿部分。
若为胎头则硬而圆且有浮球感,若为胎臀则柔软而宽且形态不规则。
(4)第二步手法检查者面向孕妇头端,两手掌分别置于腹部左右两侧,一手固定,另一手轻轻深按进行检查,两手交替,分辨胎背与胎儿肢体的位置。
触到平坦饱满部分为胎背,触到可变形的高低不平部分为胎儿肢体。
(5)第三步手法检查者面向孕妇头端,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置于耻骨联合上方,握住胎先露部,进一步确认胎先露部位,左右推动以确定是否衔接。
若胎先露部仍可摇动,表示尚未衔接;若胎先露部不能被推动,表示已衔接。
(6)第四步手法检查者面向孕妇足端,两手分别置于胎先露部的两侧,沿骨盆入口向下深按,再次核实胎先露的诊断是否正确,并确定胎先露入盆程度。
(7)检查后处理①协助孕妇穿好衣裤。
②整理用物。
③手消剂消毒双手。
妇产科枕先露实训报告
妇产科枕先露实训报告妇产科枕先露实训是妇产科医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枕先露是指在阴道检查中,用手指触摸胎儿头部时,首先可以触摸到的是胎儿头骨中最突出的部分,称为枕骨,因此称为枕先露。
在妇产科医生的实际工作中,枕先露是判断胎儿位置、胎位和胎方位的重要方法之一。
正确掌握枕先露技能,对于判断胎儿的位置、胎位、胎方位,进而指导分娩、处理产程中的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妇产科枕先露实训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一、准备工作1.检查室的准备:要选择明亮、宽敞、通风良好的检查室,保持室温适宜,消毒操作台和检查器械。
2.检查器械的准备:医用手套、润滑剂、膀胱镜、阴道分娩镜等。
3.患者的准备:患者应处于足月妊娠,分娩口径正常,没有狭窄、瘢痕等情况。
患者应取侧卧位,保证舒适度。
二、操作步骤1.先进行阴道检查,确定胎儿的位置、胎位和胎方位,了解其头部位置。
2.用医用手套涂上润滑剂,插入手指,触摸到胎儿头部时,首先能够触摸到的是胎儿头骨中最突出的部分,即枕骨。
3.用两手手指同时触摸胎儿头部,确定胎儿头的大小和位置,评估胎儿头的下降程度和是否为缺陷性头位,以及胎儿是否有异常情况。
4.触摸完胎儿头部后,要检查患者的阴道和外阴,观察是否有破水、宫颈扩张等情况。
5.检查完毕后,将手套脱掉,进行消毒处理。
妇产科枕先露实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必须保证操作过程中的消毒、无菌技术,避免交叉感染。
2.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与患者的沟通,让患者了解操作的目的和过程,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不适。
3.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力度和速度的掌握,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疼痛或不适。
妇产科枕先露实训是妇产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只有正确掌握枕先露技能,才能对胎儿的位置、胎位和胎方位进行准确判断,指导分娩进程,确保母婴的安全和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枕前位的分娩机制的实验报告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临床上以枕左前位最多见,故以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为例。
1.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
胎头以半俯屈状态以枕额径进入骨盆入口,由于枕额径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胎头矢状缝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径上,胎头枕骨在骨盆左前方。
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胎头衔接,部分初产妇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
2.下降是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
下降动作贯穿于分娩全过程。
促使胎头下降的因素有:(1)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压力经胎轴传至胎头;(2)宫缩时宫底直接压迫胎臀;(3)胎体伸直伸长;(4)腹肌收缩使腹压增加。
3.俯屈当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降至骨盆底时,原处于半俯屈的胎头枕部遇肛提肌阻力,借杠杆作用进一步俯屈,使下颌接近胸部,变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周径为枕下前囟周径,以适应产道,有利于胎头继续下降。
4,内旋转胎头围绕骨盆纵轴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动作称为内旋转。
胎头于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动作。
5.仰伸当完全俯屈的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时,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
两者的共同作用使胎头沿骨盆轴下段向下前的方向转向前,胎头枕骨下部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伸,胎头的顶、额、鼻、口、颏由会阴前缘相继娩出。
当胎头仰伸时,胎儿双肩径沿左斜径进入骨盆入口。
6.复位及外旋转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胎肩恢复正常关系,胎头枕部向左旋转45度称为复位。
胎肩在盆腔入口继续下降,前(右)肩向前向中线旋转45度时,胎儿双肩径转成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方向,胎头枕部需在外继续向左旋转45度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称为外旋转。
7.胎肩及胎儿娩出胎头完成外旋转后,胎儿前(右)肩在耻骨弓下先娩出,随即后(左)肩从会阴前缘娩出。
胎儿双肩娩出后,胎体及胎儿下肢随之取侧位顺利娩出。
至此,胎儿娩出过程全部完成。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妇产科胡华利一、产科术语? 胎姿势(fetal attitude)? 胎产式(fetal lie)? 胎先露(fetal presentation)? 胎方位(fetal position)胎姿势(fetal attitude):胎儿在子宫内的姿势正常胎姿势为胎头俯屈,颏部贴近胸壁,脊柱略前弯,四肢屈曲交叉于胸腹前,其体积及体表面积均明显缩小,整个胎体成为头端小,臀端大的椭圆形。
胎产式(fetal lie):胎体纵轴和母体纵轴的关系胎先露(fetal presentation):最先进放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
复合先露:胎儿头和臀先露与胎儿手或者足同时进入骨盆。
胎方位(fetal position):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 ? 枕先露---枕骨? 面先露---颏骨? 臀先露---骶骨? 肩先露---肩胛骨头先露和臀先露有6个胎方位,肩先露有4个胎方位如何判断肩先露胎方位?头定左右、肩定前后二、骨产道分娩时将骨产道分为三个假想平面,各平面的大小、形状与分娩关系密切。
骨盆三个假想平面:入口平面、中骨盆平面、出口平面骨盆入口平面:(pelvic inlet plane)为骨盆腔上口,呈横椭圆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缘,后方为骶岬上缘。
有四条径线:前后径:11cm 横径:13cm 左右斜径:12.75cm最小平面:(mid plane of pelvis)即中骨盆平面,最狭窄,呈长椭圆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方为骶骨下端。
具有产科临床重要性。
有两条径线:前后径:11.5cm横径:10cm。
其长短与分娩关系密切。
出口平面:(pelvic outlet plane)即骨盆腔的下口,由两个不在同一平面的三角形组成,两个三角形共同的底边为坐骨结节间径,前三角平面顶端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左右耻骨降支;后三角平面顶端为骶尾关节,两侧为左右骶结节韧带。
有四条径线:前后径:11.5cm横径:9cm,其长短与分娩关系密切。
前矢状径:6cm 后矢状径:8.5cm骨盆轴(pelvic axis) 连接骨盆各平面中点的假想曲线,称为骨盆轴。
此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
分娩时,胎儿沿此轴完成一系列分娩机制,助产时也应按骨盆轴方向协助胎儿娩出。
骨盆倾斜度(inclination of pelvis):妇女站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一般为60度。
若骨盆倾斜度过大,影响胎头衔接和娩出。
三、胎儿胎头是胎体最大部分胎头颅骨:两顶骨两额骨两颞骨及枕骨胎头囟门:大囟门(前囟门)小囟门(后囟门)主要的径线有:双顶径(BPD)9.3cm 枕额径11.3cm枕下前囟径 9.5cm枕颏径13.3cm四、LOA分娩机制(此部分结合模型进行讲解)定义:胎儿的先露部随着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临床上枕先露占95.55-97.55% ,以枕左前最多见。
步骤:衔接(engagement)下降(descent)俯屈(flexion)内旋转(internal rotation)仰伸(extention)复位及外旋转(restitution & external rotation)胎肩及胎儿娩出衔接(engagement):胎头双顶径已经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的最低点接近或者到达坐骨棘水平,以枕额径入盆,呈半俯屈状态,矢状缝在骨盆入口右斜径上。
下降(descent):由于子宫收缩,迫使胎头沿骨盆轴下降,此动作贯穿在整个分娩过程中,系间断性的,胎头下降的程度作为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俯屈(flexion):胎头继续下降至骨盆底遇到阻力,处于半俯屈状态的胎头进一步俯屈,使胎儿的颏部更加接近胸部,使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径(11.3cm)俯屈后改变为枕下前囟径(9.5cm),有利于胎头进一步下降。
内旋转(internal rotation):胎头为适应骨盆绕纵轴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出口前后径相一致。
仰伸(extention):当胎头经过内旋转后,俯屈的胎头即到达阴道外口,宫缩、腹压和膈肌收缩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又将胎头向前推进,两者的合力使胎头沿骨盆轴下段向下向前的方向转向上,胎头枕骨下部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的顶、额、鼻、口、颏相继娩出。
胎儿双肩径进入骨盆入口左斜径上。
复位及外旋转(restitution & external rotation):胎头娩出后,枕部随内旋转相反的方向转45度,使儿头与胎背呈正常关系,为复位,当肩在骨盆内下降及内旋转时,枕部在外继续旋转45度,为外旋转。
此时胎儿双肩径与骨盆出口前后径相符合,前肩达耻骨弓下,此后前后肩相继娩出。
胎肩及胎儿娩出胎肩及胎儿娩出:胎头完成外旋转后,胎儿前(右)肩在耻骨弓下先娩出,随即后(左)肩从会阴前缘娩出。
胎儿双肩娩出后,胎体及胎儿下肢随之取侧位顺利娩出。
胎儿娩出过程完成。
小结 Summarize :分娩是妊娠满28W后胎儿及其附属物从母体产道排出过程。
这一过程受到产力、产道、胎儿及产妇心理状态影响,只有诸因素相互协调,胎儿才能经阴道顺利娩出。
而胎儿娩出过程中为适应产道形态被动进行一系列动作,即分娩机制。
以LOA为例包括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儿娩出等动作。
(此小结用连续动画演示)? 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临床上以枕左前位最多见,故以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为例。
1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入盆)。
胎头以半俯屈状态以枕额径进入骨盆入口,由于枕额径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胎头矢状缝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径上,胎头枕骨在骨盆左前方。
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胎头衔接,部分初产妇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
2下降是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
下降动作贯穿于分娩全过程。
促使胎头下降的因素有:(1)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压力经胎轴传至胎头;(2)宫缩时宫底直接压迫胎臀;(3)胎体伸直伸长;(4)腹肌收缩使腹压增加。
3俯屈当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降至骨盆底时,原处于半俯屈的胎头枕部遇肛提肌阻力,借杠杆作用进一步俯屈,使下颌接近胸部,变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周径为枕下前囟周径,以适应产道,有利于胎头继续下降。
4内旋转根据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大于横径的特点,胎头到达中骨盆时为适应骨盆纵轴而旋转,使5仰伸当完全俯屈的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时,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
两者的共同作用使胎头沿骨盆轴下段向下前的方向转向前,胎头枕骨下部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伸,胎头的顶、额、鼻、口、颏由会阴前缘相继娩出。
当胎头仰伸时,胎儿双肩径沿左斜径进入骨盆入口。
复位及外旋转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胎肩恢复正常关系,胎头枕部向左旋转45度称为复位。
胎肩在盆腔入口继续下降,前(右)肩向前向中线旋转45度时,胎儿双肩径转成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方向,胎头枕部需在外继续向左旋转45度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称为外旋转。
7.胎肩及胎儿娩出胎头完成外旋转后,胎儿前(右)肩在耻骨弓下先娩出,随即后(左)肩从会阴前缘娩出。
胎儿双肩娩出后,胎体及胎儿下肢随之取侧位顺利娩出。
至此,胎儿娩出过程全部完成。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