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左前位分娩机制31页PPT
枕左前位分娩机制33页PPT
枕左前位分娩机制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枕左前位的分娩机转
枕左前位的分娩机转
1.衔接:胎头双顶经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
胎头进入骨盆入口时呈半俯屈状态,以枕额径衔接,由于枕额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胎头矢状缝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径上,胎儿枕骨在骨盆前方。
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胎头衔接,小部分初产妇可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
若初产妇分娩已开始而胎头仍未衔接,应警惕有无头盆不称。
2.下降: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下降。
下降贯穿在整个分娩过程中,与其他动作相伴随。
下降动作是间歇的,宫缩时胎头下降,间歇时胎头有稍退缩。
促使胎头下降的因素有: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的压力,经胎轴传至胎头;宫缩时子宫底直接压迫胎臀;腹肌收缩使腹压增加;胎体伸直伸长。
初产妇胎头下降速度较经产妇慢,系因子宫颈扩张缓慢及软组织阻力大的缘故。
临床上观察胎头下降的程度,可作为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胎头在下降过程中,受骨盆底的阻力发生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等动作。
3.俯屈:当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后,继续下降至骨盆底,处于半俯屈状态的胎头枕部遇到肛提。
解释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
解释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
枕左前位是指胎儿头部朝向母体左侧,且前额部位向前伸展的一种分娩姿势。
它的分娩机制如下:
1. 下降期:胎儿头先进入骨盆,慢慢下降到骶骨出口,此时产妇会感觉到压力和疼痛。
2. 旋转期:胎儿头开始旋转,使其面部朝向母体的左侧。
这时产妇可能会感到阵痛增强和腰酸背痛。
3. 挤出期:胎儿头继续向前,压迫产妇的会阴部,此时产妇需要用力,进行“哼气”或“屏气”,从而让孩子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主要是胎儿自身的旋转和挤出,产妇只需要正确地使用哼气和屏气,以及遵循医生的指示,就能够成功完成分娩。
分娩机制ppt课件
第三产程处理
胎盘剥离的征象: (1)子宫呈球形,宫底上升 (2) 脐带延长 (3) 阴道少量的流血 (4) 压子宫下段,不回缩 剥离及排出的方式: (1) 胎儿面娩出:中央剥离,娩出后出血 (2)母体面娩出:边缘剥离,流血后娩出
母体处理
(1) 协助娩出胎盘 (2) 检查胎盘胎膜 (3) 检查软产道,缝合 (4) 预防产后出血:大时导尿
会阴切开
指征:
合并症的阴道分娩(臀位、肩 难产、产钳、吸引器)。 会阴过紧、弹力差,胎儿过大 的初产妇。女性生殖道瘢痕 或愈合不良的III度裂伤。 缩短第二产程者:如胎儿窘迫、 早产、妊娠高血压疾病、心 脏病、高度近视
方法:
正中切开术 后斜切开术
接产的要领
三个1分钟
枕 先 露 的 分 娩 机 制
上 述 动 作 为 连 贯 或 者 同 时 发 生
接产准备
初产妇宫口开全、经产妇宫口4cm且宫缩规律时, 需转分娩室,做好接产准备 孕妇沟通,了解病情,安抚 必要设备准备如:辐射床、吸引器、氧气、复苏器 械等
会阴冲洗消毒顺序
膀胱截石位,臀 下垫护理垫
2个大棉签蘸肥皂 浆擦洗外阴部1遍
分娩机制
胎头
颅顶:由七块颅骨构成 颅缝:矢状缝、冠状缝、 额缝、人字缝 囟门:前囟 后囟 径线: 枕额径11.3cm 枕下前囟径 9.5cm 枕颏径13.3cm
11.3CM BPD
骨盆各平面径线
分类: 入口平面 中骨盆平面 出口平面
骨盆各平面径线 入口平面
横椭圆形 前后径(11cm)
衔接
胎头双顶径已经进 入骨盆入口平面 胎头颅骨的最低点 接近或者到达坐骨 棘水平 以枕额径入盆,呈 半俯屈状态,矢状 缝在骨盆入口右斜 径上。
正常分娩 ppt课件
2.宫颈(颈管消失及
颈口扩张)
3.阴道 4.盆底软组织
ppt课件
18
软产道形成一个向前弯的长筒形管状
ppt课件
19
三、胎儿
1.胎儿大小
2.胎方位
3.胎儿有无畸形 脑积水、联体儿
ppt课件
20
第二节 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是指胎儿胎先露部随着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 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 全过程。 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 肩及胎体娩出。
出口横径+后失状径﹥15cm 出口横径+后失状径﹤15cm
(出口狭窄)
ppt课件 15
骨盆轴
连接骨盆各个假想平面中点的曲 线。分娩时胎儿沿此轴娩出,又称 产轴
ppt课件
16
骨盆倾斜度
妇女直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 平面所形成的角度。一般为60°。 角度过大,影响胎头衔接
ppt课件
17
(二)软产道 1.子宫下段
ppt课件 12
骨盆入口平面(4条径线)
(1)入口前后径:11cm (2)入口横径:13cm (3)入口斜径:12.75cm
ppt课件
13
中骨盆平面:最小平面 2条径线: (1)中骨盆前后径:11.5cm (2)中骨盆横径:10cm
ppt课件
14
骨盆出口平面:两个不同平面三角形(4条径线)
(1)出口前后径:11.5cm (2)出口横径:9cm (3)出口前矢状径:6cm (4)出口后矢状:8.5cm
ppt课件
25
ppt课件
26
ppt课件
27
ppt课件
28
ppt课件
解释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
枕左前位是指胎儿在子宫内处于头位,头部稍微偏向母体的左前方。
这种分娩位置在医学上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分娩姿势。
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如下:
1. 下降阶段:在分娩开始时,胎儿的头部会逐渐下降到骨盆入口。
由于枕左前位的特点,头部倾向于进入骨盆的左前方。
2. 屈头阶段:在下降过程中,胎儿头部会屈曲,使下颏贴近胸部,从而更容易通过产道。
3. 内转阶段:当胎儿的头部到达骨盆入口时,头部会进行内转运动,使头部的枕骨与产道对齐。
这个内转运动有助于胎儿头部的顺利通过产道。
4. 伸展阶段:在内转完成后,胎儿头部会继续伸展,使头部的枕骨与产道的软组织相适应,从而更好地通过产道。
5. 旋转阶段:当胎儿头部通过产道的下段时,它可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旋转,以适应产道的曲线。
6. 膨胀阶段:一旦头部通过产道的最宽处,即骨盆出口,胎儿头部会继续膨胀,使产道的软组织得以适应。
7. 退出阶段:最后,胎儿的头部完全通过产道,并顺利诞生。
总体而言,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与其他分娩位相似,但由于胎儿头部偏向左前方,可能需要一定的内转和旋转运动来适应产道的曲线。
这种分娩位在医学上通常被认为是相对较为有利的,因为胎儿头部进入产道的角度较好,有助于顺利的自然分娩。
枕先露分娩机制课件
4)坐骨结节间径(intertuberal diameter,IT) 或称出口横径取仰卧位,两腿向腹 部弯曲,双手抱双膝。测量时检查 者面向孕妇外阴部,触到坐骨结节, 测量两坐骨结节内缘间的距离。正 常值8.5~9.5cm。
5)、出口后失状径(posterior sagittal diameter of outlet) 为坐骨结节间径中点至骶骨尖端的 长度。检查者戴指套的 右手示指伸入孕妇肛门向骶骨方向, 拇指置于孕妇体外骶 尾部,两指共同找到骶骨尖端,用 尺放于坐骨结节径线上。 正常值 为8-9cm。出口后失状径与坐骨结 节间径值之和》15cm,表示骨盆 出口狭窄不明显。
6)耻骨弓角度(angle of subpubic arch) 呈仰卧位,两 腿弯曲。双手紧抱双膝。用左右两 拇指尖斜着对拢,放置于耻骨联合 下缘,左右两拇指平放于耻骨降支 上面。测量两拇指间的角度并记录, 正常值为90°。
2骨盆内测量
1)对角径(diagonal conjugate,Dc或 称骶耻内径) 为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岬上缘中点的距离, 正常值为12.5~13cm,此值减去1.5~ 2cm ,即为骨盆入口前后径的长度, 又称真结合径,方法是:检查者伸入阴 道的中指尖触骶岬上缘中点,示 指上 缘紧贴耻骨联合下缘,以另一手示指正 确标记此接触点,抽出阴道内的手指, 测量中指尖至此接触点间的距离,即为 对角径。
2.坐骨棘间径(bi-ischial diameter,BD) 测量两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 值约为10cm。测量方法是一手 示指、中指放入阴道内,分别 触及两侧坐骨棘,估计其间距 离。
3)坐骨切迹(incisura ischiadica)宽度 代表中骨盆后矢状径,其宽度 为坐骨棘与骶骨下部间的距离, 即骶棘韧带宽度。将阴道内的 示指置于韧带上移动。能容纳3 横指(5.5~5.6cm)为正常, 否则属中指骨盆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