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运动和力 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1]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机械运动1、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相对于这个标准,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3、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4、5、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⑵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通过的时间6、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它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变形公式:7、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读作:米每秒。
常用单位:千米/时,符号:km/h,读作千米每时。
换算: 1米/秒=3。
6千米/时, 1千米/时= 1/3。
6 米/秒注:①单位换算过程:2m/s=2×3.6km/h=7。
2km/h(过程单位同后)⑤常识:人步行速度:1。
3米/秒,自行车速度:4米/秒,汽车速度:30米/秒,光速:3×810米/秒第二节、力的存在8、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9、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接触也能产生力,如吸铁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10、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大小是否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但填写时都写运动状态改变)。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第一节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二、机械运动1.定义:科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简单的运动.2.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现在只研究直线运动〕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时间相同比较通过的路程. ⑵路程相同比较所用的时间长短.4.匀速直线运动①定义: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②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v=s/t 变形 t=s/v,s=vt.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1米/秒=3.6千米/时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没关系5.变速直线运动①定义:运动快慢时常在改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②平均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速度,v=s总/t总6.速度常识:人步行的速度为1.3m/s,自行车的速度为4.2m/s,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速度约为100Km/h,动车组的速度约为200Km/h,大型喷气式飞机的速度约为900Km/h,空气中声速为340m/s,光和无线电波〔电磁波〕的速度3×108m/s.第二节力的存在一、力的作用效果〔F〕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A对B施加一个力,同时B也对A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但是不一定接触,比如电磁力,重力〕.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记忆:等大、反向、共线、异体、共存.〕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三要素共同决定!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6.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⑵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X围内,弹簧的伸长的长度〔不是弹簧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使用注意事项:观察:量程、最小刻度〔分度值;检查指针是否指零;测量时拉力应沿着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拉挂钩,且弹簧不能与面板摩擦;读数时,应让视线与面板相垂直;测量的拉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拓展]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易错辨析]要注意弹簧长度和弹簧伸长的长度的区分,后者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而与拉力大小成正比的是这个变化量.同时在表述时不能说拉力与弹簧的伸长成正比,因为弹簧的长度变化是因为受到了外力作用,而不是反过来.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8.力的表示法:A 力的图示〔精确表示〕:科学上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直观地表示力.这种表示力的图形叫做力的图示.具体做法:①确定受力物体.②确定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③.从力的作用点出发,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④在箭头边上标上力的大小和单位.B力的示意图:只需在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箭头来表示力.9. 弹力〔1〕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即弹力.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属于弹力.〔2〕大小: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产生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假设弹簧原长为L1,发生形变后的长度为L2,则弹簧的伸长量为△L= L2- L1〕成正比〔F=k△L,k为胡克常数,了解〕.即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3〕方向:弹力的方向和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注意]★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弹力的方向与引起物体发生形变的力的方向相反.如一物体静止放在桌面上,物体会对桌面产生一个垂直桌面向下的压力,使桌面发生形变,而桌面对物体产生一个与压力方向相反的弹力,即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方向垂直桌面向上.我们所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等从本质上讲都是弹力第三节重力1. 原因:物体下落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即重力作用.2. 重力: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受到的力,即重力,简称物重,用符号G〔gravity〕表示.注意: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因为地球引力〔万有引力〕是指向地心,而地球在自转,当然我们也在跟着旋转,那就要有一个力提供我们做向心力<指向物体所在纬度圈圆心>,地球上的物体所需的向心力比万有引力要小,那么,余下的就表现为重力了3. 大小: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mg,g为常数〔重力加速度〕=9.8N/Kg,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受的重力是9.8N. 重力大小还和位置〔如纬度,星球,海拔〕有关系.4. 方向:唯一,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辨析]⑴重力和引力的区分: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的引力.⑵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竖直向下是一个特殊的方向,是指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而垂直向下是指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的方向,若接触面是斜面,则垂直斜面向下.5.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称为物体的重心.重心是一种模型,不是实际的点.①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②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悬挂法找.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外,比如空心球.一般分析中,把物体的重心画在近似几何中心.第四节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斜面实验〔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⑶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不同的原因: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摩擦力越大,运动的距离就越短,速度减小得越快,运动的时间就越短.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越慢;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滑下来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将作匀速直线运动.⑷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2.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4.惯性与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第五节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称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词概括"同体,等值,反向,共线〞.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重点〕: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说明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平衡状态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第六节摩擦力1. 摩擦力〔f〕: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friction〕. 摩擦力的形式: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摩擦力普遍性:气体,液体,固体之间都会产生摩擦力〔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两物体必须相互接触;②两物体之间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③两物体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压力的作用;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不仅固体间会产生摩擦,液体和气体之间也会产生摩擦,且相同条件下,液体产生的摩擦比气体产生的摩擦大〔2〕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动摩擦〕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方向相反!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也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既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所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其实意思就是说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是阻碍两个相接触物体间的相对滑动.〞相对运动"就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被观察物体所发生的运动.如人走路.脚向后蹬地,脚相对地面运动的趋势是向后运动的,为了不让脚向后滑动,所以向后蹬地的脚受到的摩擦力是向前的.人的前脚着地时,本来是向前的,现要立即停下,就有向前滑动的趋势,所以要阻碍它向前滑动,脚受到的摩擦力就是向后的了.〔3〕大小:动摩擦力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动摩擦力越大!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可通过对物体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2.增大或较小摩擦的方法〔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使接触面更粗糙 b. 增大压力 c. 滑动代替滚动〔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使接触面光滑 b.减小压力 c.滚动代替滑动d.使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润滑油等.第七节压强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2.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4.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5.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6.压强的计算公式:P=F/S <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变形 s=F/p,F=ps. 7.压强的单位:帕〔1帕=1牛/米²,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8.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2〕减小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9.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0.〔1〕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P=ρ液g h〕。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 运动和力 知识点复习(pdf版)
第三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知识点1 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
在物理学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或者一个物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的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知识点2参照物(1)人们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然后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否则,物体就是静止的。
研究机械运动时,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注:①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②参照物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③为了研究机械运动的方便,物理学中一般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且可以不加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则要作出说明。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它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因此,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参照物。
知识点3 机械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可以将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根据物体运动快慢的变化,可以将物体运动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2)物体沿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变化,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4 速度(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①在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大的物体运动得快②运动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①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②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s/t③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常用单位有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知识点5 速度公式的应用(1)根据速度公式v=s/t可变形为s=vt、t=s/v,如果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可计算出第三个量。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复习提纲)一、运动和能的形式1、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能量)的形式主要有机械能(包括______和______)、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热能等。
运动的物体具有_____能;处于高处或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______能。
当物体运动和变化时,_______会发生转变。
二、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是最简单、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其特征是物体的__________随时间发生变化。
2、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是先选取某一物体(_______)作为标准;选取的_______不同,判断的结果就可能不同。
3、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分为_____运动和_____运动;直线运动根据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______直线运动和_____直线运动。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比较相同时间(或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短;②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或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多少。
通常采用第①种方法计算物体运动速度。
5、匀速(变速)直线运动:路程用___字母表示,时间用___字母表示,速度用___字母表示。
公式(平均)速度(v)=__________s两个变形公式:①s=v t、②t=v一个重要的换算关系:1米/秒(m/s)=3.6千米/时(Km/h)练习:(1)根据天气预报,强热带风暴的中心距某地160千米处,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该地移动。
预计多少时间后强热带风暴的中心将在该地登陆?(2)下雷雨时,如果我们看到闪电后2.5秒才听到雷声,则发生雷电的地方距离我们大约有多远?(光传播的时间忽略不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340米/秒)(3)在一次爆破中,为了爆破安全,爆破员至少远离爆破点200米。
若炸药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8厘米/秒,爆破员跑离的速度是5米/秒,则爆破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跑到安全区?导火线的长度不得短于多少厘米?(4)小明站在一座山崖的前面大喊一声,经过3秒后,他听到了自己喊声的回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整章思维导图
压丈与接触面粗綁换
摩擦力画
n
—
r
iir
当物体做匀速直綫运
乙 实验
动时•木块受到的垃-测歴掠力原連
=ur
pq
影 响
因
索
力和摩瘵力大小相等 I --------------------------
改进方法:巴木块 和测力计固走住• 拉动下方的木板 r 读 弹第测力计示数
准氏足匀速直线三 动囲难•运动的测 力计谏数不便
S3U 心
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 以用身挂法来确走
物悴的 車心
「]作用点
重力网
©抿 1§G=mg 计算重力 ©根曙 m=G/g 计宣匠虽
计算
大小
测量可以用弹筈测力计•浹雇眄要与重力方向一致
问题:探究車力的大小与质呈有怎样的关系?
方法:用睜筌测力计依次测出 1・4 个钩码受到的
重力.把测星结果记录在表中。
3 章 运动和力
f f p
5 6
12 节节节
节
p
s p
7
3节 节
f B 4节
i
机械运动 力的存在 重力 牛顿第一定律 二力平衡的条件
压强
八
第 3 章运动和力
思维导图目录
施力物体和
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一走 也是 受力物体
物体
-物体对物体 的
作用
推、拉、提、 $>
压、举、吸
作用 ■方
引、排斥等
式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力的作用 ■
验
阳力不同
1 •在水三穴板上分别铺上棉布和丝绸 r 如图
甲 和乙 <让小车从斜面西顶葢田静止开始滑
下, 观番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并记录
科学 第2章 运动和力知识提要(浙教版七年级下).doc
第2章运动和力知识提要知识结构图:1. 力:(1)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单位:牛(N)(3)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速度大小改变运动方向改变⎧⎨⎩⎧⎨⎪⎩⎪(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5)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及原理正确使用⎧⎨⎩(6)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图示法起点(或终点)→作用点长度→大小箭头→方向力的示意图⎧⎨⎪⎩⎪⎧⎨⎪⎪⎩⎪⎪2. 力的种类:(1)重力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找重心的方法:支撑法;悬挂法。
G mg=<><>⎧⎨⎪⎩⎪⎧⎨⎪⎪⎪⎩⎪⎪⎪12(2)摩擦力:⎪⎪⎪⎪⎪⎪⎪⎩⎪⎪⎪⎪⎪⎪⎪⎨⎧⎪⎩⎪⎨⎧⎪⎩⎪⎨⎧有害的摩擦。
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摩擦力。
力大小的因素);滚动摩擦力(决定滑动摩擦种类:静摩擦力;滑动心上)可把作用点画在物体中作用点:在接触面上(向相反。
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静)摩擦力)利用二力平衡计算滑动大小:(初中阶段只是三要素的趋势。
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③发生摩擦的两物体间必须相互挤压。
②发生摩擦的两物体间接触。
①两个物体间必须相互产生条件种力就叫摩擦力。
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就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4. 二力平衡:平衡态→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应用5.惯性及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惯性的利用和防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惯性定律(条件: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6.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重点知识详解1.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有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多种形式。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人和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各种各样的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发电站和电池能为我们提供电能;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能。
word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1 •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的运动。
也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2. 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除研究对象本身外),科学中一般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以不加以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做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则要作出说明。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4. 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而直线运动根据运动快慢是否变宜,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即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不发生变化的运动。
4.力的作用效果:⑴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使发生形变。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
6 •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实验室测量力的工具)。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使用注意事项:观察:量程、最小刻度(分度值);检查指针是否指零;测量时拉力应沿着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拉挂钩,且弹簧不能与面板摩擦;读数时,应让视线与面板相垂直;测量的拉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⑵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竖直向下是一个特殊的方向,是指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而垂直向下是指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的方向,若接触面是斜面,则垂直斜面向下。
【拓展】在失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不能测重力,但可以测量拉力,而天平也不能测量物体的质量,因为天平是利用了重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对两盘产生向下的压力,从而来测量质量的。
2. 弹力⑴弹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⑵弹力: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反抗形变的力,叫做弹力。
【注意】★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弹力的方向与引起物体发生形变的力的方向相反。
7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3章 运动和力 知识点
→
s = vt、t =
1)
2. 注意事项
1) 公式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
2) 公式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下
3) 先进行字母运算,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
第 2 节 力的存在
A. 力
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通常用字母 F 表示
2.
C.
弹簧测力计
1. 用途:测量力的大小
2.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
长度就越长(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前应先进行调零,使指针正对
零刻度线,并注意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2) 测力时注意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被测力的作用线一致,指用”
,即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
规律,它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
物体受到的外力的合力为零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其作用效果跟不受外力作用
时相同,因此,我们可以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推广为“合力为零”
公式:通常用 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用 v 表示速度,即
v=
4.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m/s 或 m•s-1(米每秒)
。交通运输中常用 km/h
(千米每小时)做单位。
1m/s=3.6km/h
E.
速度公式的应用
1. 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变形公式:v =
2)
如果知道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可
壳摩擦
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提纲
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提纲提纲第三章《运动和⼒》第⼀节机械运动⼀、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便⽽定。
如研究地⾯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或固定于地⾯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的。
⼆、机械运动1.定义:科学⾥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简单的运动。
2.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现在只研究直线运动)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3.⽐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法:⑴时间相同⽐较通过的路程. ⑵路程相同⽐较所⽤的时间长短.4.匀速直线运动定义: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v=s/t 变形 t=s/v,s=vt。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
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没关系第⼆节⼒的存在⼀、⼒的作⽤效果(F)1.⼒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
A对B施加⼀个⼒,同时B也对A施加⼀个⼒,这两个⼒同时产⽣,同时消失,⼤⼩相等,⽅向相反。
在这两个⼒中,必定有施⼒物体和受⼒物体,施⼒物体和受⼒物体是相对的。
2.⼒产⽣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但是不⼀定接触,⽐如电磁⼒,重⼒)。
3.⼒的性质:物体间⼒的作⽤是相互的(相互作⽤⼒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相等,⽅向相反,作⽤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时,施⼒物体同时也是受⼒物体,反之,受⼒物体同时也是施⼒物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节、机械运动1、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相对于这个标准,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3、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4、5、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⑵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通过的时间6、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它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变形公式:7、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读作:米每秒。
常用单位:千米/时,符号:km/h,读作千米每时。
换算: 1米/秒=3.6千米/时, 1千米/时= 1/3.6 米/秒注:①单位换算过程:2m/s=2×3.6km/h=7.2km/h(过程单位同后)10米/⑤常识:人步行速度:1.3米/秒,自行车速度:4米/秒,汽车速度:30米/秒,光速:3×8秒第二节、力的存在8、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9、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接触也能产生力,如吸铁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10、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大小是否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但填写时都写运动状态改变)。
1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比如两车追尾,后车撞了前车,两车都损毁1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牛顿,简称牛,符号N表示。
常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一个苹果重2N13、力的测量:测力计,常用测力计为弹簧测力计14、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受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使用方法:“看”:使用前注意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指针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2.1 运动和能的形式1.运动的多种形式(1)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2)比机械运动更复杂的运动:热运动、声运动、电运动、光运动例子:闪电是云与云、云与地之间的火花放电现象,闪电内部的温度极高,它会使闪电通过的气柱发生骤然变热、膨胀而发出雷声。
闪电甚至会使树木燃烧。
所以,雷电交加时除了声运动、光运动外,还有电运动和热运动。
(3)生命运动:生物能够生长繁殖,这是生命运动,生命运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2.能的多种形式:能也称能量,跟物体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能,这种能叫做动能。
气体、液体也会运动,也具有动能。
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一个物体,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那么它所具有的动能也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举高或是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
物体被举得越高,形变越厉害,它的势能就越大。
注意:动能和势能我们统称为机械能。
(3)化学能:物体自身所存于的能量。
例如:食物,汽油、木材、天然气等燃料。
(4)其他能:电能、风能、光能、太阳能等。
(5)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燃料燃烧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
上抛的物体,动能转化为势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第二节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3章《运动和力》复习知识点
七下第三章知识要点姓名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的运动。
1、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为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①被研究的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化称为运动。
②被研究的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称为静止。
③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结果可能不同。
机械运动的分类1、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分为:直线运动:运动路线是直线。
曲线运动:运动路线是曲线。
2、根据速度大小的变化特点,可分为:匀速运动:运动快慢不变;变速运动:运动快慢改变。
3、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即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不发生变化的运动。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①取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大的速度快,②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用时少的速度快。
速度和平均速度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科学量,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物体运动得越快,则速度越大;运动得越慢,则速度越小。
①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②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路程/时间 v=s/t(注意:①三个量必须对应于同一个物体②运算中单位要统一,且单位代入计算过程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时刻的速度是一定的,不能认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③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记作:m/s,读作“米每秒”常用单位:千米/时,记作:Km/h 读作:千米每时1米/秒 = 3.6千米/时平均速度: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 v=s/t算出来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
即平均速度等于某段路程及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的比值。
力的作用效果1、一种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有:(1)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改变(快变慢、慢变快).(2)物体运动方向(即速度方向)发生改变。
2、另一种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挤压气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知识归纳总结知识结构图:
1. 力:(1)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单位:牛(N)
(3)作用效果
形变
运动状态改变
速度大小改变
运动方向改变
⎧
⎨
⎩
⎧
⎨
⎪
⎩
⎪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测量
弹簧测力计及原理正确使用
⎧
⎨
⎩
(6)力的表示方法
力的图示法
起点(或终点)→作用点
长度→大小
箭头→方向
力的示意图
⎧
⎨
⎪
⎩
⎪
⎧
⎨
⎪
⎪
⎩
⎪
⎪
2. 力的种类:
(1)重力
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
大小:
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找重心的方法:支撑法;悬挂法。
G mg
=
<><>
⎧
⎨
⎪
⎩
⎪
⎧
⎨
⎪
⎪⎪
⎩
⎪
⎪
⎪12
(2)摩擦力:
⎪⎪⎪⎪⎪⎪⎪⎩⎪⎪⎪⎪⎪⎪⎪⎨⎧⎪⎩⎪⎨⎧⎪⎩⎪⎨⎧有害的摩擦。
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摩擦力。
力大小的因素);滚动摩擦力(决定滑动摩擦种类:静摩擦力;滑动心上)可把作用点画在物体中作用点:在接触面上(向相反。
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静)摩擦力)利用二力平衡计算滑动大小:(初中阶段只是三要素的趋势。
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③发生摩擦的两物体间必须相互挤压。
②发生摩擦的两物体间接触。
①两个物体间必须相互产生条件种力就叫摩擦力。
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就
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
4. 二力平衡:平衡态→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应用
5.惯性及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惯性的利用和防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
惯性定律(条件: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
6.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重点知识详解
1.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有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多种形式。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人和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各种各样的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发电站和电池能为我们提供电能;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能。
3.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机械运动可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或平均速度描述.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 =
t
s ,单位为米/秒或千米/时。
5.力既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又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是牛顿。
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6.物体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可以将这三个要素表示出来。
7.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
8.摩擦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增大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加润滑油、用滚动代替滑动、利用气垫等方法可以减小摩擦。
9.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即惯性。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惯性。
10.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