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通假字(答案)知识讲解
通假字复习课教案
高三第一轮复习通假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考纲要求。
2、了解通假字的概念和类别。
3、了解并学习辨析通假字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通假字。
教学难点:怎样识别通假字。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讲练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回顾已知,引入新课(一)导入课题:我们学习了不少文言文,接触到许多通假字,那么什么是通假字呢?板书课题:通假字复习(二)明确概念在古汉语书面语言中,有时不用本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
通假字是古人临时借用,或写了错别字,后来又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现象。
课内通假字辨析(10个)(见课件)二、讲练结合,归纳方法(一)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1、通假字是本字的一部分,和本字同音。
通假字是本字的一部分,和本字同音,如:善刀而藏之。
善——缮一尊还酹江月尊——樽因击沛公于坐。
坐——座2、通假字和本字有一部分相同,字音相同,如: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崛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销——消3、通假字和本字字形不同,但读音相同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斑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背箕子阳狂阳——佯4、通假字和本字字形不同,但读音相近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有——又5、通假字和本字字形不同,读音也不同如:冯虚御风冯——凭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罢——疲(二)归纳识别判断通假字的方法阅读文言文时,如果遇到某个字按照通常的意思讲不通了或不合事理,就要考虑“通假”的问题。
(1)以字义为出发点,以字音为依据,联系上下文来揣摩,考虑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那个字来理解。
(2)以字义为出发点,考虑形近的字代替那个字来理解。
(三)引导学生明确辨析判断通假字要注意的三点。
(例句见课件)1、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不一定都是通假字。
2、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都是通假字,但所通的本字不同,意义也不同。
3、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都是通假字,且所通的本字相同,但意义有所不同。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检测一、课内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不复一一自辨“辨”同2.于反覆不宜卤莽“卤”同(二)词类活用1.以膏泽..斯民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3.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4.以兴利.除弊.(三)特殊句式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句式:译文:2.终必不蒙见察。
句式:译文:3.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句式:译文: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句式:译文:(四)一词多义1、度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度义而后动③春风不度玉门关④崔九堂前几度闻2、固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④少年固强之3、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终必不蒙见察③是而不见可悔故也④夜缒而出,见秦伯⑤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乃重修岳阳楼③邹忌修八尺有余④选贤与能,讲信修睦5.如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③坐须臾,沛公起如厕④固不如也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6.于①于反覆不宜卤莽②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④业精于勤,荒于嬉⑤不拘于时,学于余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7.为①不为侵官②为天下理财③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④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⑤未能助上大有为⑥不足为外人道也⑦若属皆且为所虏⑧何辞为8.以①故今具道所以②侵官……以致天下怨谤也③议法度……以授之于有司④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⑤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⑦皆以美于徐公(五)古今异义1.故略上报古义: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2.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今义: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古义:今义:全部,各种;全部的事物。
(六)文化常识;判断正误。
1.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君实”就是司马光的字,“临川”是王安石的字。
《鸿门宴》课内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课内知识点梳理一、《鸿门宴》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与臣有郤(郤通“隙”)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二、《鸿门宴》古今异义词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情况今:表程度,很、甚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三、《鸿门宴》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1、军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忽击忽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5、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
意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8。
坐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
9。
举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 通假字七年级上册1.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4.《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5.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七年级下册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2.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3.对镜帖.花黄(“帖”通“贴”)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5.满坐.寂然(“坐.”通“座”)6.止.有剩骨(“止”通“只”)八年级上册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3.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5.选贤与.能(“与”通“举”)6.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7.略无阙.处(“阙”通“缺”)八年级下册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2.窥谷忘反.(“反”通“返”)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4.才美不外见.(“见”同“现”)5.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6.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7.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8.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9.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10.恶能无纪.(“纪”通“记”,记录,记载)九年级上册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2.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3.固以.怪之矣(“以”通“已”)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5.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6.故不错.意也(“错”通“措”)7.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8.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9.自董卓已.来(“已”通“以”)10.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九年级下册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2.知而不争.(“争”通“诤”,谏诤,规劝)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4.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5.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6.亲戚畔.之(“畔”通“叛”)7.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9.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10.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1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1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1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15.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16.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17.始一反.焉(“反”通“返”)18.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19.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20.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21.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二)古今异义七年级上册词语用法举例古义今义1.去太丘舍去离开从甲地到乙地2.期与人期行约定日期或量词3.委相委而去丢下、舍弃委托;委派,委任4.拟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设计;打算;模仿5.儿女与儿女讲论文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的一代儿子与女儿们6.时学而时习之按时时间7.日;三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太阳泛指多次数词,三8.故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过去的,老的9.善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善良的人10.可以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一个双音词,能够11.虽虽有嘉肴即使虽然12.旨不知其旨也甘美主旨13.困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困难14.学学学半(前一个“学”)教学习15.并二石兽并沉焉一起并列16.是是非木杮这判断动词17.阅阅十余岁经过,过了阅读18.但但知其一只表转折,但是19.固求之下流,固颠固然,当然坚固20.物理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物理学21.云其邻人之父亦云说云朵22.亡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死亡23.十九死者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数词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18.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动词,派遣、使用19.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代词,这种判断动词20.豆一豆羹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指豆子或像豆子一样的东西21.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代的一种量器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22.乡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家乡23.是;已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判断动词停止,放弃已经24.或或谓惠子曰有人或许,或者25.国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京城国家26.于是于是鸱得腐鼠在这时副词,表承接,就27.从容鱼出游从容悠闲自得镇定,沉着28.是是鱼之乐也这判断动词29.安安知鱼之乐怎么安定;安稳;安全30.请请循其本请让我们拜托别人31.云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助词,用于句末,表停顿,以引起下文云朵32.师齐师伐我军队老师,师傅词语用法举例古义今义33.间又何间焉参与方位词,中间34.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
统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月考必备!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了解常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中考教练2009文言文阅读培优手册:了解常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备考要诀】理解、辨析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是突破文言文阅读的关键之一,在做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如果不了解这种现象,就会影响我们对文意的准确理解。
对于初中生而言,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去把握:1.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关键,就是熟记教材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不变应万变。
因为中考中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考查都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
所以,考生在平时一定要多读多背教材上的文言文,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
2.做题时,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选文读懂。
然后,仔细审视被考查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文意,推敲词义。
一个字是否通假,一个词是否古今异义,不能孤立地判断,而要依据上下文进行分析、判断。
如果在上下文中能够解释得通,完全没有矛盾或者牵强附会之处,就不存在通假、古今异义的问题。
如果按照字面解释文理不通,则就有可能是通假、古今异义现象。
3.解答关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选择题时,要学会运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正确答案。
【巩固积累】文言文中原本应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
如:“便要还家”(《桃花源记》)中的“要”通“邀”,即“要”就是本字“邀”的通假字。
通假字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同音代替。
它有三种情形:(1)完全同音。
如:“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通“慧”,“聪明”的意思;“但手熟尔”(《卖油翁》)中的“尔”通“耳”,译为“罢了”。
(2)声母相同。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没有”的意思;“胡不见我于王”(《公输》)中的“胡”通“何”,“怎么”的意思。
(3)韵母相同。
如:“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中的“见”通“现”,译为“出现”;“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中的“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字词归纳
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字词归纳一、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 :通“谪”,强迫守边。
《陈涉世家》2.为天下唱“唱” :通“倡”,首发。
《陈涉世家》3.固以怪之矣“以” :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 :通“披”,穿。
《陈涉世家》5.故不错意也“错” :通“措”,放。
《唐睢不辱使命》6.仓鹰击于地上“仓” :通“苍”,青色。
《唐睢不辱使命》7.欲信大义于天下“信” :通“伸”,伸张。
《隆中对》8.自董卓已来“已” :通“以”。
《隆中对》9.是以先帝简拔以“简” :通“拣”,挑选。
《出师表》10.必能裨补阙漏“阙” :通“缺”,缺点。
《出师表》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名词作动词):下雨。
2.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词作动词):用鱼网捕。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A夜B篝火。
A(名词用作状语):在夜晚B(名词作动词):(用)笼(罩着)。
4.卒中往往语,皆A指B目陈胜。
(名词用作动词):A用手指;B用眼睛示意。
5.将军身被坚执锐。
(形容词用作名词):A坚固的铁甲。
B锐利的武器。
6.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A(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B(名词作动词):称王7.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似的。
8.天下苦秦久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9.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以……为怪。
10.忿恚尉,令辱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11.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12.请广于君。
(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扩大。
13.轻寡人与。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蔑视。
14.(专诸、聂政、要离)与臣而将四矣。
(数词用作动词):成为四个人。
15.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16.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名词作动词):A用箪盛;B用壶装。
17.先主器之。
(名词作动词):器重。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答司马谏议书》(解析版)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答司马谏议书》〔宋代〕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2、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
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大概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就没人会去阻拦他了。
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课内文言文通假字
课内通假字1、早遂而鸡豚(而通尔,你们)《种树郭橐驼传》2、昂其直(直通值,价钱)3、而翁归(而通尔,你的)3、手裁举(裁通才)4、虫跃去尺有咫(有通又)5、翼日进宰(翼通翌,次于当天、当年)6、两股间浓血流离(流离通淋漓)《促织》7、缦立远视(缦通慢)《阿房宫赋》8、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项脊轩志》9、终老不复取(取通娶)10、吾今且报府(报通赴)11、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古代女子梳妆用的镜匣)12、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嘱咐)13、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而又坚韧)14、槌床便大怒(槌通捶,用拳头敲)15、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16、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17、奄奄黄昏后(奄奄通晻晻,暗沉沉的)18、虽与府吏要(要(yao)通约)《古诗为焦仲卿妻作》19、列缺霹雳(列通裂,分裂)20、须行即骑访名山(须通需)《梦游天姥吟留别》21、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必通毕,尽,完全)22、太山不立好恶(太通泰)23、明主不厌人(厌通餍,满足)24、知才乐水(知通智,智慧)(乐读yao)25、源泉混混,不舍昼夜(混混通滚滚)26、是之取尔(尔通耳,罢了)27、正善治(正通政,为政)《诸子喻山水》28、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认)29、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虚同“墟”,所居之处)30、人卒九州(卒同“萃”,聚集)31、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32、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大同“太”,大的)《秋水》33、举酒属客(“属”通“嘱” ,劝酒)3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 ,乘)35、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前赤壁赋》36、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37、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38、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39、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审察)40、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4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42、肉袒伏斧质(质通锧,铁砧)43、设九宾于廷(宾通傧)44、请奉盆缻秦王(缻通缶,盛酒浆的瓦器)《廉颇蔺相如列传》45、振之威怒(振通“震”,威吓)46、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谏太宗十思疏》47、顾反则徐君死于楚(“反”,同返,返回)48、其知.弥精(知通智,智慧或知识(不通假))《新序》二则49、公宜少.从众(少通稍,稍微)50、酒酤于市(同“沽”,买酒)《训俭示康》5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52、合从缔交(从通“纵”)5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54、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5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56、百有余年矣(有通“又”)57、孝公既没(同“殁”,死)58、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同“呵”,喝问)《过秦论》59、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60、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师说》6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通“含糊”,声音重浊而模糊)62、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石钟山记》63、虽有槁暴(有通又)64、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6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66、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劝学》67、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68、成五采(同“彩”,彩色)69、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70、要项伯(“要”通“邀”,邀请)71、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72、不可不蚤来(“蚤”通“早”)73、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74、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75、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76、不者(“不”通“否”)77、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78、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鸿门宴》79、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同“俱”,全,都)80、层见错出(见同“现”,出现)81、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缙同“搢”,插笏于带,绅:带)82、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同“凌”,欺侮)83、道中手自钞录(钞同“抄”,抄写)《<指南录>后序》84、岁亦莫止(莫:同“暮”)85、彼尔维何(尔通尔)86、维常之华(华同“花”)87、猃狁孔棘(棘:同“急”)88、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89、一月三捷(捷通“接”,交战)90、象弭鱼服(服通“箙”盛箭的器具)91、我行不来(通“勑”,慰勉)《采薇》92、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衡”通“横”)93、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归去来兮辞》94、夙遭闵凶(闵通“悯”,所忧愁的事)95、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96、臣密今年四十有六(有通“又”,多)《陈情表》97、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避”,躲避)98、以间敝邑(间通“闲”,休息)99、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餍”,满足甘心)100、堕军实而长寇雠(堕通“隳”损害,毁坏)101、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102、乡师而哭(乡通“向”)《秦晋殽之战》103、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104、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氈”,一种毛织物)105、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10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107、女为人臣子(女通“汝”,你)108、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109、驰召毉(毉通“医”)110、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搯”,叩,轻轻敲打)《苏武传》111、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伶官传序》112、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11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11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感激)与通“欤”,语气词)11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116、嘑尔而与之(嘑同“呼”,吆喝)117、无若宋人然(无通“毋”,不要)《孟子二章》118、操吴戈兮被犀甲(被通“披”)119、霾两轮兮絷四马(霾通“埋”)120、出不入兮往不反(反通“返”)《国殇》121、毋吾以也(以通已,止)122、莫春者(莫通“暮”)123、鼓瑟希(希同“稀”)124、唯求则非邦也与(与同“欤”)《侍坐》125、虽趣舍万殊(趣同“趋”,往,取)126、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如,像)《兰亭集序》高考链接:2009年上海高考卷⒙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父没.,或劝之仕B.卒.供役而还C.故患有所不辟.也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2004年高考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
课内通假字
课内文言文通假字1、早缫而绪而——尔,你们2、手裁举裁——才3、翼日进宰翼——翌4、才学着顽罢了顽——玩5、(蒋干)见为帐下幕宾见——现6、众皆嗟呀不已呀——讶7、林冲的绵衣裙袄都是李小二浑家整治缝补绵——棉8、只听得差拨口里呐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呐——讷,说话迟钝或口吃,小声说。
9、那工夫来望恩人那——挪10、缦立远视缦——慢,久11、某所,而母立于兹而——尔,代词,你的12、苒苒物华休苒苒——荏苒,指光阴流逝13、终老不复取取——娶14、吾今且报府报——赴15、箱帘六七十帘——奁,箱子16、蒲苇纫如丝纫——韧,柔软而又坚固17、府吏见丁宁丁宁——叮咛18、奄奄黄昏后奄奄——晻晻,暗沉沉的19、列缺霹雳列——裂,分裂20、须行即骑访名山须——需21、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厌——餍,满足22、知者乐水知——智23、源泉混混混混——滚滚24、是之取尔尔——耳25、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辩——辨,辨认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辨,辨别26、人卒九州卒——萃,聚集27、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毫,动物身上的细毛28、举酒属客属——嘱,劝人饮酒2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乘30、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每——们31、却告了相思回避却——恰32、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辱末——辱没33、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阁——搁,含着34、谨庚一绝,以剖寸心庚——赓,酬和35、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否或师焉,或不焉不——否36、拜送书于庭庭——廷,国君听政的朝堂37、召有司案图案——按,审察,察看3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穆3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熟,仔细40、请奉盆缻秦王缻——缶,盛酒浆的瓦器41、振之以威怒振——震,威吓42、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反——返43、酒酤于市酤——沽,买酒44、听事前仅容旋马听事——厅事,指处理公事接待宾客的厅堂45、外连衡而斗诸侯衡——横4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纵47、赢粮而景从景——影48、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传授,讲授49、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含糊50、至莫夜月明/岁亦莫止/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暮,晚51、虽有槁暴有——又52、君子生非异也生——性,资质,禀赋53、靡室靡家,玁狁之故玁狁——猃狁,秦汉时称匈奴54、我行不来来——勑,慰勉55、维常之华华——花56、彼路斯何路——辂,大车57、一月三捷捷——接,与敌交战58、象弭鱼服服——箙,盛箭的器具59、玁狁孔棘棘——急,紧急60、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何,为什么61、景翳翳以将入景——影,日光62、夙遭闵凶闵——悯,可忧患的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闵——悯,忧虑,担心63、九岁不行,零丁孤苦零丁——伶仃,孤苦的样子64、秦晋殽之战殽,又作崤65、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避66、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间——闲,休息67、堕军实而长寇雠堕——隳,损害,毁坏68、不以累臣衅鼓累——缧,捆绑犯人的绳子,累臣,囚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月考必备!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高考文言文精讲:通假现象
学而 时习
2.阅读下面文段,试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义。 建元六年,安国(指传主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
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 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 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知识 讲解
(三)有的典籍亡佚之后,后来只能根据某人的口授再笔录 流传,笔录之时,也容易注重声而忽视字形。如秦始皇焚书坑 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 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这也是通
假字出现的原因之一。
(四)古人在做记录时,有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的字代替,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写了
答案 ①倍,通“背”,违背。②罢,通“疲”,疲劳。③敝,通 “弊”,害处、弱点。
总结: 在读音中辨析;在结构中把握;在语境中认知等。
知识 讲解
如何找出本字
(一)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例如:雷鼓大震,北军大坏。(《赤壁之战》)
雷:通“擂”,敲击,动词
译文:击鼓声震动天地,士兵奋勇向前,曹军大败.。
(二)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例如: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如: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莫 :通“暮”,傍晚
译文:待到傍晚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
“莫”字形为日落草中,初义是傍晚,但它还有否定 副词“不要”“没有,无”“不,不能”等,后来便新造 “暮”来分担义项;但古书上表示傍晚还是“莫”,在后 来的人看来,“莫”便是通假字,“暮”就是本字。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01《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020秋季初中学习群9月25日晚19:30 正式开课原价799元,24小时内报名0元长按二维码免费入群△扫码后年级按钮仅能戳1次哦,请谨慎点击!ps:初一:数学+英语初二:数学+物理初三:数学+物理+化学△高中生入群免费听数/英/物/化/政/史/地课程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课内通假字(答案)
课内通假字(答案)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1-6册课内通假字整理1.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必”同“毕”,尽。
2.知者乐水“知”同“智”,智慧。
3.源泉混混“混混”同“滚滚”。
4.是之取尔“尔”同“耳”,罢了。
5.正善治“正”同“政”,为政。
6.明主不厌人“厌”同“餍”,满足7.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缙,通“搢”。
插,指插笏于带。
)8.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全,都,作副词。
)9.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同“凌”,欺侮)10.层见错出(见,通“现”,出现)11.道中手自钞录(同“抄”,抄写)12.展转四明天台(同“辗”)13.夙遭闵凶闵,通“悯”14.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15.臣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16.常在床蓐蓐,通“褥”,草席。
17.手裁举通“才”18.昂其直通“值”19.两股间脓血流离通“淋漓”20.而高其直通“值”21.翼日进宰通“翌”次于当天、当年22.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23.箱帘六七十 (“帘”通“奁”,梳妆匣子)24.吾今且报府(“报”通“赴”)25.蒲苇纫如丝(“纫”通“韧”)26.摧藏马悲哀(“藏”通“脏”)27.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28.奄奄黄昏后(“奄奄”通“晻晻”,暗沉沉的)29.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30.孝公既没:没,同“殁”,死。
31.合从缔交:从,通“纵”。
32.约从离衡:从,衡,通“纵”、通“横”。
3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同“敝”,困乏,疲惫。
3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
35.而倔起阡陌之中:倔,同“崛”,突起。
36.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3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再加上。
38.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使。
通假字课内复习
必修5
<14>鸿门宴
55.距关,毋内诸侯 ,含义: ; ,含义: 。 56.张良出,要项伯 ,含义: 。 57.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通 ,含义: 。 5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 ,含义: 。 59.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通 ,含义: 。 60.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通 ,含义: 。 6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通 ,含义: 。 55.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56.要通邀,邀请。 57.豪通毫,细毛。 58.倍通背,违背,背叛。 59.蚤通早。 60.卻通隙,隔阂。 61.参通骖。 通 通 通
。。Βιβλιοθήκη 。40.輮通煣,使……弯曲。 通 ,含义: 。 41.有通又, 通 ,含义: ; 暴通曝,曝晒。 通 ,含义: 。 42.知通智,理智。 4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含义: 。 4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3.生通性,本性,天生的资质。 通 ,含义: 。 <16>过秦论 44.衡通横。 44.外连衡而斗诸侯 通 ,含义: 。 45.从通纵;举通与,交好。 4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通 ,含义: ; 通 ,含义: 。 46.弊通敝,困顿。 46.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通 ,含义: 。 47.景通影,影子。 47.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通 ,含义: 。 48.棘通戟,一种兵器。 48.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通 ,含义: 。
<15>陈情表 62.闵通悯,所忧愁的事。 6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通 ,含义: 63.通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63.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含义: 。 <16>段太尉逸事状 64.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 64.嗛通慊,满足,快意。 通 ,含义: 。 65.椎通槌,打。 65.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通 ,含义: 。 66.巽通逊,谦恭。 66.太尉判状,辞甚巽 通 ,含义: 。 67.斄通邰,今陕西武功。 67.宗元出入岐周邠斄间 通 ,含义: 。 <18>郑伯克段于鄢 68.通 大通太。“太叔”是尊称。 68.谓之京城大叔 ,含义: 。 69.参通三。 69.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通 ,含义: 。 70.辟通避,躲避。 70.姜氏欲之,焉辟害 通 ,含义: 。 71.庸通用。 71.无庸,将自及 通 ,含义: 。 72.弟通悌,合乎做弟弟的道理。 72.段不弟,故不言弟 通 ,含义: 。 73.寘通置,安置。 73.遂寘姜氏于城颍 通 ,含义: 。 74.阙通掘,挖掘。 74.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通 ,含义: 。 75.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通 ,含义: 。 75.锡通赐,赐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一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通假字含答案
通假字一、什么是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所谓字的通假,是指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
通俗地讲,就是我们讲的“别字”。
由于当时供选用的汉字不多,当时的人选用汉字并不十分严格,本该写“本字”,结果写成了与它音近或音同的“别字”,这时就出现了通假现象。
如《太史公自序》“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中的“豪”表示的是“细微”的意思,而当时记录这个意思的汉字是“毫”,司马迁没有用“毫”,而用了一个同音字“豪”来代替。
“毫”是本字,“豪”就是“毫”的通假字。
通假字有许多种,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分清的必要,只要能辨识它是某个字的“别字”,从而明白它该是何义就行。
二、辨识通假字的重要性古汉语中常常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大量通假现象的存在,给文言文阅读带来了困难:如果辨识不清,就会看不懂文意或误解文意。
因此,学文言文,学会辨识通假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不仅如此,高考文言文考“通假”现象也数见不鲜。
如2015年高考中,重庆卷第7题A项: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其中“屏”同“摒”,是“摒弃”的意思。
三、如何辨识通假字1.认识通假字的主要特点。
(1)读音相同如“蚤—早”“反—返”。
有的字由于古今读音的变化,差别较大,如“女—汝”“罢—疲”。
(2)字形相似很多通假字与本字在字形上很相似,两者的差别仅仅表现在偏旁的有无或某个部件的不同上。
如“共—供”(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一无“亻”,一有“亻”;“说—悦”(秦伯说.,与郑人盟),一为“讠”,一为“忄”。
尽管有些差别,但总的看来,其字形是非常相似的。
以上两点是判定通假字的主要方法。
2.利用古人通假时所用的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有着相对的稳定性的特点,多从课内积累。
练习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与本字,并释义。
(1)举匏尊以相属。
(《赤壁赋》)①尊同樽,酒杯②属同嘱,劝人喝酒(2)山川相缪。
(《赤壁赋》)缪同缭,环绕(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赤壁赋》)冯同凭,乘(4)梦亦同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通假字(答案)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1-6册课内通假字整理
1. 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必”同“毕”,尽。
2. 知者乐水 “知”同“智”,智慧。
3. 源泉混混 “混混”同“滚滚”。
4. 是之取尔 “尔”同“耳”,罢了。
5. 正善治 “正”同“政”,为政。
6. 明主不厌人 “厌”同“餍”,满足
7.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缙,通
“搢”。
插,指插笏于带。
)
8.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全,
都,作副词。
)
9.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同“凌”,欺
侮)
10. 层见错出(见,通“现”,出现) 11. 道中手自钞录(同“抄”,抄写) 12. 展转四明天台(同“辗”)
13. 夙遭闵凶 闵,通“悯” 14. 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 15. 臣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16. 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
17. 手裁举 通“才” 18. 昂其直 通“值” 19. 两股间脓血流离 通“淋漓” 20. 而高其直 通“值”
21. 翼日进宰 通“翌” 次于当天、当年 22. 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23. 箱帘六七十 (“帘”通“奁”,梳妆匣子) 24. 吾今且报府 (“报”通“赴”) 25. 蒲苇纫如丝 (“纫”通“韧”) 26. 摧藏马悲哀 (“藏”通“脏”) 27. 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28. 奄奄黄昏后 (“奄奄”通“晻晻”,暗沉沉的) 29. 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30. 孝公既没:没,同“殁”,死。
31. 合从缔交:从,通“纵”。
32. 约从离衡:从,衡,通“纵”、通“横”。
33.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同“敝”,困乏,疲惫。
34.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
35. 而倔起阡陌之中:倔,同“崛”,突起。
36. 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37.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再加上。
38.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距,通“拒”,把
守。
内,通“纳”,使。
进入 39.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40.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弃 41.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同“早” 42.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 43. 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4.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45. 列缺霹雳 列:通“裂” 46. 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通“需” 47. 举酒属客 (属—嘱 劝酒) 48.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凭 凭借) 49. 山川相缪 (缪—缭 盘绕) 50. 举匏樽以相属 (属—嘱 劝酒)
51.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 (辟,通“避”,躲避) 52. 以间敝邑 (间,通“闲”,使……得到休息) 53. 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厌,通“餍”,满足) 54. 堕军实而长寇雠 (堕,通“隳”,毁弃) 55. 乡师而哭 (乡,通“向”,对着) 56. 不以累臣衅鼓 (累,通“缧”,绳索,此处用作
动词,捆绑)
57. 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流。
58. 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辨别。
) 59. 拘于虚也。
(“虚”通“墟”,处所。
)
60.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通“毫”,毫毛。
) 61.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62.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6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64.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65.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66. 句读之不知:读,通“逗”。
67. 或不焉:不,通“否”。
68. 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晚上 69. 南声函胡 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70. 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
71.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通“拷”,敲打 72. 鼓瑟希,铿尔 (希,同“稀”,稀疏) 73. 唯求则非邦也与 (与,同“欤”,相当于
“吗”)
74. 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同“暮”) 75. 毋吾以也 (以,同“已”,止) 76.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
叛。
77.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
品。
78.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
藏。
79. 蹈其背以出血 蹈:通“搯”,叩,轻轻敲
打。
80. 且单于信女 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
你。
81. 头县北阙 县:通“悬”,挂。
82. 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
经。
83. 驰召毉 毉:同“医”,医生。
84. 顾反则徐君死于楚“反”,同返,返回
85.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86. 蚤实以蕃(“蚤”通“早”)
87.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而”通“尔”,你们) 88. 可与不。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89.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质,通“锧” 古代的刑具。
90. 臣愿奉璧西入秦。
“奉”通“捧”,用手托。
91. 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
92. 如有司案图。
“案”通“按”,察看。
93. 设九宾礼于廷。
“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
人,也指赞礼的人。
94. 秦自缪公以来 “缪”通“穆”。
95.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96. 故患有所不辟也 避,通“避”,躲避 97. 嘑尔而与之 通“呼”, 呼喊
98.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通“辨“,辨别 99.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激 100. 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向”,从前 101. 无若宋人然 通“毋”,不要
102.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通“悯”,担心 103. 操吴戈兮被犀甲 通“披”,穿着 104.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通“疲”。
疲惫 105. 游士危于战陈 通“阵”,阵列 106. 所伏必众 通“服”,信服 107. 共其乏困 通“供”,供应 108. 曲中收拨当心画 通“划”
109.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通“花”,花白 110.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通“旋”,掉头 111. 秦王还柱而走 通“环”,环绕 112. 甚矣,汝之不惠 通“慧”,聪慧 113. “离骚”者,犹离忧也 通“罹”,遭受 114. 霾两轮兮絷四马 通“埋”,埋没 115. 今殴民而归之农 通“驱”,驱使 116.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通“剂”,药剂 117.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通“屈”,弯曲 118. 逝将去女 通“誓”,发誓
119. 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 120.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通“烫”,用热水烫某物
121. 故其畜积足恃 通“蓄”,积累 122. 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伸张 123. 顷之,烟炎张天 通“焰”,火焰 124. 皆阳应曰:“诺。
” 通“佯”,假装 125.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通“猝”,突然 126. 督责益急 通“债”,债务 127.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托 128. 趣舍万殊:通“趋”,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