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击触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电气试验工岗位危险源辨识

电气试验工岗位危险源辨识前言电气试验工是电力系统维护和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存在着诸多安全风险和危险源。
为了保障电气试验工的人身安全,维护生产的顺利进行,对电气试验工岗位危险源进行辨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气试验工岗位危险源根据相关规定和标准,电气试验工的岗位危险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电气伤害电气伤害是电气试验工岗位最常见的安全风险和危险源。
主要表现为:-触电:电气试验工操作电气设备时若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安全标准,可能会发生触电事故;-电弧:在断路和接地操作中,电气试验工需要进行空气绝缘、气体绝缘、油纸绝缘、互感器绝缘等测试和检测,这些工作可能产生高强度的电弧,若未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可能会引起火灾或爆炸;-电击:在操作电气设备时,未切断电源或者直接触摸线缆、器件等,可能会被电击并造成电气伤害。
能源之间的危险协同电气试验工的操作一般都涉及到电磁场、电热、机械和化学等能量,这些能量之间可能会发生危险协同,产生意料之外的危险。
例如,电磁波可能会干扰其他测试设备或者人体器官;高热量可能会引发火灾或者烧伤人员;机械能量可能会撞击或压伤人员;化学品可能会造成腐蚀或毒害。
工具和设备损坏电气试验工需要使用各种工具和设备,如果没有正确使用或者维护,有可能出现损坏或者故障,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例如,电缆接头若未安装严密,可能会出现漏电现象;手持电器若未及时更换或修理,可能会存在内部故障而导致电气事故。
作业环境因素电气试验工的工作环境十分复杂,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天气、地形、人员密度等等。
这些因素会对电气试验工的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若室外测试时未注意天气状况,可能会受到强风、降雪、闪电等不安全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意外的发生。
电气试验工岗位危险源辨识方法在电气试验工岗位危险源辨识中,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以确保辨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下面给出一些常用的电气试验工岗位危险源辨识方法:事故回溯法事故回溯法是通过对以往电气试验工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事故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从中找出一些常见的原因和危险源,进而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
检修维护部危险源辨识

检修维护部危险源辨识在检修维护部,工作人员需要面对许多潜在的危险源。
这些危险源可能对他们的健康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检修维护部常见的十五种危险源。
1. 高处坠落高处坠落是一种常见的危险源,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伤害甚至死亡。
在进行高空作业时,必须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如佩戴安全带、使用工作平台等,以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2. 机械伤害机械伤害是指工作人员接触到运转中的机械设备,可能导致皮肤撕裂、肢体截断等严重伤害。
为了防止机械伤害的发生,必须遵守机械设备的操作规程,并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具。
3. 电击电击是电力系统中常见的危险源,可能导致心脏骤停、严重烧伤等伤害。
为了防止电击的发生,必须采取适当的绝缘措施,并在断电后进行维修和检查。
4. 泄漏/中毒泄漏和中毒是化学企业中常见的危险源。
化学物质的泄漏可能导致人员中毒和环境污染。
为了防止泄漏和中毒的发生,必须加强设备维护和安全管理,及时处理泄漏事故。
5. 灼伤/烫伤灼伤和烫伤是高温设备和化学品常见的危险源。
工作人员接触到高温设备和化学品可能导致皮肤灼伤和烫伤。
为了防止灼伤和烫伤的发生,必须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手套、工作服等。
6. 火灾/爆炸火灾和爆炸是常见的危险源,可能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为了防止火灾和爆炸的发生,必须加强火源管理和化学品管理,定期检查消防设施。
7. 触电触电是常见的危险源,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和严重烧伤。
为了防止触电的发生,必须采取适当的绝缘措施,使用安全的工具和设备,并遵守电力系统的操作规程。
8. 窒息窒息是密闭空间作业常见的危险源,可能导致缺氧和窒息死亡。
为了防止窒息的发生,必须采取适当的通风措施,检测密闭空间中的氧气含量,并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
9. 跌倒/滑倒跌倒和滑倒是工厂和施工现场常见的危险源,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伤害甚至死亡。
为了防止跌倒和滑倒的发生,必须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如保持地面清洁、设置安全栏杆等。
电工风险辨识

电工风险辨识标题:电工风险辨识引言概述:电工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职业,电工在工作中需要面对各种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因此,对电工风险进行辨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电工风险的概念、常见的电工风险、电工风险辨识的重要性、电工风险辨识的方法和电工风险辨识的实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电工风险的概念1.1 电工风险是指电工在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危险和风险。
1.2 电工风险主要包括电击、火灾、爆炸、机械伤害等。
1.3 电工风险的严重性取决于电流大小、电压高低、电器设备状态等因素。
二、常见的电工风险2.1 电击风险:由于接触电流而导致身体受伤或死亡。
2.2 火灾风险:电器设备故障或短路引发火灾。
2.3 机械伤害风险:在维修电器设备时可能受到机械设备伤害。
三、电工风险辨识的重要性3.1 通过电工风险辨识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3.2 电工风险辨识有助于提高电工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3.3 电工风险辨识是保障电工人身安全的重要手段。
四、电工风险辨识的方法4.1 定期进行电工风险评估,对潜在的危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4.2 制定详细的作业流程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电工操作的安全性。
4.3 加强对电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电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五、电工风险辨识的实施5.1 建立专门的电工安全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和权限。
5.2 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和安全设备,确保电工工作的安全性。
5.3 定期进行电工风险辨识的检查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安全管理措施。
总结:电工风险辨识是保障电工人身安全的重要手段,只有加强电工风险辨识工作,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电工事故的发生。
希望电工们能够重视电工风险辨识工作,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措施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措施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措施在生产、工作及生活中,存在许多危险和有害因素。
为了保障人身安全和健康,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辨识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措施,主要包含以下方面:一、机械伤害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工具等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常见的机械伤害包括夹具、刀具等造成的割伤、划伤,以及操作不慎导致的摔伤、砸伤等。
为避免机械伤害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1.对机械设备、工具等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2.操作前认真检查设备、工具等,确保其安全可靠。
3.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禁止违规操作。
4.使用防护装置,如护手罩、安全带等,减少伤害程度。
二、坠落伤害坠落伤害是指从高处跌落时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常见的坠落伤害包括高空坠落、梯子滑倒等。
为避免坠落伤害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设计工作场所,减少高处作业的难度和风险。
2.使用安全可靠的登高设备,如梯子、脚手架等。
3.定期检查和维护登高设备,确保其安全可靠。
4.遵循高处作业规范,佩戴安全带等防护用品。
三、电击伤害电击伤害是指电流通过人体造成的伤害。
常见的电击伤害包括触电、雷击等。
为避免电击伤害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1.对电气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2.使用绝缘工具和设备,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
3.在雷电多发区设置避雷设施,减少雷击的风险。
4.对工作人员进行电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
四、尘肺病尘肺病是指长期吸入粉尘导致肺部组织纤维化的一种疾病。
常见的尘肺病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等。
为避免尘肺病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1.使用粉尘控制设备,减少工作场所的粉尘浓度。
2.为工作人员提供防护用品,如口罩、面罩等。
3.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尘肺病患者。
4.对工作环境进行改善,如加强通风、除尘等措施。
五、中毒、窒息中毒、窒息是指吸入有毒物质或氧气不足导致人体中毒或窒息的危害。
电击触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电击触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由于矿山井下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工作场所狭窄,光线不足,又有移动式电气设备和电缆,许多电气设备还是手工操作,因此,井下存在直接电击触电和间接电击触电的可能,从而存在以下电击危险和有害因素。
1、井下敷设的电缆不悬挂标志牌。
在电缆、电气设备维修时,可能因为记忆不清误接、错接、误送电而引发的火灾和电击危害。
2、未按国家规范要求设计或安装检漏装置。
由于井下工作环境恶劣,人员接触设备和电缆外皮的机会很多,虽然采用了发电机中性点不接地型式,但当绝缘电阻值降到一定值时,人员接触正常不带电部分,亦有电流通过人体,对人身安全造成电击危害。
3、井下照明不设专用照明变压器,而从发电机中性点引出中性线获得220V电源,将造成以下危险源:①绝缘受损,将形成中性点经不定阻抗接地方式,严重时,可成为直接接地方式。
②中性线如有电流(一般是希望利用相电压才引出中性线,三相很难绝对平衡)。
对地将有电压。
③中性线在某处断线,断开处后面不均匀时,则中性点偏移,出现过高相电压。
4、在设备和线路运行中缺乏必要的检修维护,使设备或线路存在的接头松脱、绝缘老化等问题未被及时发现,造成因设备或线路漏电而人员触电的危害。
5、没有设置必要的电气安全技术措施(如:接地保护、漏电检测、绝缘监视、安全电压、等电位联结等),而引发的人员触电危害。
6、设置了必要的电气安全技术措施,对其运行情况不进行定期检测,电气安全技术措施失效(如:PE线连接失效。
井下电气设备经常处于移动状态,电缆外皮极易磨损,加之设备本身工作中震动大,易造成PE线脱落,形同虚设。
一旦基本工作绝缘遭破坏,触电事故就不可避免),而引发的人员触电危害。
7、不按操作程序带负荷(特别是感性负荷)切断灭弧失效(灭弧罩缺失)的闸刀开关,瞬间产生的电弧烧伤操作人员手和面部,严重者双眼失明。
8、电气设备运行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停、送电不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在电气线路和设备检修中不挂警示牌或设专人看护,导致误合闸,造成电气维修人员电击触电危害。
电工风险辨识及防范措施

电工风险辨识及防范措施一、引言电工作为一项高风险职业,工作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
为了确保电工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必须进行风险辨识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本文将从电工风险的辨识和防范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电工风险辨识电工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电击风险、电烧伤风险、火灾风险、高空坠落风险和化学品中毒风险等。
下面将对这些风险进行具体的辨识。
1. 电击风险电击风险是电工作业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
电流通过人体会导致电击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电击的危害程度受到电流大小、电压水平和通电时间的影响。
因此,在电工作业中,应充分考虑电击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佩戴绝缘手套、穿戴绝缘鞋等。
2. 电烧伤风险电工作业中,由于电器设备长时间工作会产生热量,接触到高温表面可能导致电烧伤。
电烧伤的危害程度取决于接触面积、时间和温度。
因此,在电工作业中,应注意保持安全距离、穿戴防热服装等。
3. 火灾风险电工作业中,电器设备的故障或不当操作可能引发火灾。
火灾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更大的灾害。
因此,在电工作业中,应加强火灾防范意识,定期检查设备的安全性,配备灭火器材等。
4. 高空坠落风险电工作业中,常常需要在高空进行安装、检修等工作,高空坠落风险非常高。
高空坠落可能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因此,在高空作业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佩戴防坠落装备,并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
5. 化学品中毒风险电工作业中使用的化学品,如清洁剂、溶剂等,可能对人体造成中毒风险。
化学品的挥发性和毒性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皮肤等造成伤害。
因此,在使用化学品时,应佩戴防护设备,确保通风良好,并进行必要的防护措施。
三、电工风险防范措施在辨识了电工作业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后,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来降低风险。
1.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电工应接受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了解电工作业的风险和防范措施,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
2. 使用合格的工具和设备电工作业中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保证其安全性能。
电工岗位危险有害因素及安全防范措施

电工岗位危险有害因素及安全防范措施电工岗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卡一、高电压操作危险在电工岗位中,高电压操作是一项高风险的任务。
高电压的电击能对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即便是在正确操作的情况下,也可能因为设备故障或错误操作而引起电击事故。
二、电线电缆破损、裸露或不当连接电线电缆破损、裸露或不当连接都可能导致电流的外泄,从而引发触电事故。
电工在操作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电缆的绝缘层和保护套是否完好无损,避免与破损的电缆或裸露的电线接触。
三、缺乏安全防护设备在进行电工操作时,正确佩戴安全防护设备至关重要。
缺乏安全防护设备可能导致人员受伤或触电,因此电工在进行操作时必须佩戴适当的安全防护设备,例如绝缘手套、绝缘鞋等。
四、错误的操作程序或安全培训不足电工操作需要严格的程序和步骤,缺乏正确的操作程序和安全培训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因此,电工在操作前应熟悉操作程序,并在操作过程中遵循规定。
另外,企业应对电工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以确保他们具备必要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五、电气设备过载或短路电气设备过载或短路可能引发火灾和触电事故。
电工需要定期检查电气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转,避免出现过载和短路的情况。
在发现电气设备异常时,电工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断开电源。
六、接触有害化学物质或辐射在某些电工岗位中,可能存在接触有害化学物质或辐射的风险。
这些有害因素可能对电工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电工需要了解并遵循相关的安全规定,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接触有害物质的风险。
七、高处作业危险在电工岗位中,高处作业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
如果未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或出现失误,可能导致人员坠落受伤甚至死亡。
在进行高处作业时,电工应佩戴安全带和其他必要的防护设备,确保作业过程的安全性。
总结:通过了解和掌握电工岗位的这些危险有害因素,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电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在实际工作中,电工应该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设备,接受充分的安全培训,避免发生各种危险事故。
电气危害源、辨识点辨识评价和风险控制对策表(DOC)

电气危害源、辨识点辨识评价和风险控制对策表
一、电气危害源
电气安全是很重要的,因为电气安全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电气危害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电击危害:当人体由于接触带电的物体,会导致电流在人体内流过,就会产生电击危害。
电击危害最常见的是直接触电和间接触电。
2.电烧伤危害:当电流通过某一个点时,会产生局部的热。
如果电流的密度过大或者时间过长就会引起电烧伤危害。
3.电焊坏危害:电焊机因为散热不良、线路短路等原因而造成机器着火的危险性。
二、辨识点辨识评价
要想防范电气危害源,就需要对电气危害源进行辨识点辨识评价。
辨识点辨识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场调查方法:现场调查方法是通过实地走访、查看照片、相关的记录来获取现场信息,从而对电气危害源进行辨识点辨识评价。
2.面试调查方法:面试调查方法就是对企业从事电气工作的工作人员、领导进行调查,从而获取电气危害源的辨识点辨识评价。
三、风险控制对策表
要想对电气危害源进行有效控制,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表。
下面是一份电气危害源的风险控制对策表。
序号电气危害源风险评级风险控制对策
1 直接触电高风险禁止不专业人员进行电气维修和检修
2 间接触电高风险可接受电压、可靠的接地、使用防护工具
3 电烧伤中风险限制电流密度、控制电源电压、使用防护工具
4 电焊坏高风险做好电焊机维护保养工作、确保合适电量下焊接
电气危害源是企业电气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辨识点辨识评价和风险控制对策表,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控制对策,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检查,从而保障电气安全。
电气的危险因素及事故种类

电气的危险因素及事故种类电气的危险因素分为触电危险、电气火灾爆炸危险、静电危险、雷电危险、射频电磁辐射危害和电气系统故障等。
按照电能的形态,电气事故可分为触电事故、雷击事故、静电事故、电磁辐射事故和电气装置事故。
一、触电触电分为电击和电伤两种伤害形式。
1、电击(1)电击伤害机理。
当电流作用于心脏或管理心脏和呼吸机能的脑神经中枢时,能破坏心脏等重要器官的正常工作。
(2)电流效应的影响因素。
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种类、持续时间、通过途径及人体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
①感知电流。
指引起感觉的最小电流。
感觉为轻微针刺,发麻等。
,男性约为1.1 mA;女性约为0.7 mA。
②摆脱电流。
指能自主摆脱带电体的最大电流。
男性16 mA;女性约为10.5 mA;就最小值而言,男性9 mA;女性6 mA。
③室颤电流。
指引起心室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最小电流。
当电流持续时间超过心脏周期时,室颤电流仅为50 mA左右;当持续时间短于心脏周期时,室颤电流为数百mA。
当电流持续时间小于0.1 s 时,只有电击发生在心室易损期,500 mA以上乃至数A的电流才能够引起心室颤动。
前述电流均指流过人体的电流,而当电流直接流过心脏时,数十微安的电流即可导致心室颤动发生。
3)电流途径。
流经心脏的电流多、电流路线短的途径是危险性最大的途径。
最危险的途径是:左手到前胸。
4)电流种类。
直流电流、高频交流电流、冲击电流以及特殊波形电流,其伤害程度一般较工频电流为轻。
(3)人体阻抗在除去角质层,干燥的情况下,人体电阻约为1 000~3000Ω;潮湿的情况下,人体电阻约为500~800Ω。
(4)电击类型 1)根据电击时所触及的带电体是否为正常带电状态,电击分为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两类。
2)按照人体触及带电体的方式,电击可分为单相电击、两相电击和跨步电压电击三种。
?单相电击。
单相电击事故占全部触电事故的70%以上。
防止触电事故的技术措施应将单相电击作为重点。
工厂电工危险因素辨识及风险管控措施

工厂电工危险因素辨识及风险管控措施随着现代化工业的不断发展,电力已成为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在电力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
特别是在工厂中工作的电工,因为工作环境和工作情况的不同,可能会面临不同的安全风险。
因此,辨识并管控这些危险因素是非常必要的。
一、工厂电工常见的危险因素1.电击风险。
在电力工作中,电击危险是最常见的一种风险。
电击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工人不慎触碰到带电的设备或电缆,或因为电线绝缘破损等原因导致电流泄漏。
2.火灾爆炸风险。
在电力使用过程中,因为设备故障、短路等原因可能会导致火灾或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物体打击风险。
在工厂环境中,也存在着物体打击的危险。
比如由于设备过旧或使用不当,存在着设备故障导致部件脱落的情况。
4.化学品危险。
在一些工厂中,工作环境中存在着化学品,如果不正确地使用和储存,可能会造成人身伤害或疾病。
二、针对工厂电工危险因素的风险管控措施1.设定安全标准。
针对各种危险因素,工厂应该根据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和管理要求,对工作环境、设备和操作等方面设定相应的安全标准。
2.进行培训教育。
工厂应该对电工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够正确、安全地操作设备,并且增强安全意识。
3.加强设备检修和维护。
在设备的检修和维护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问题,杜绝因维护和检修而导致的危险发生。
4.使用合适数量的安全防护设备。
为了保护电工的生命安全,工厂应该安排并提供合适数量的防护设备,如安全帽、绝缘手套等等。
5.加强现场管理。
应该对工作现场进行全面管理,以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干净。
点焊机危险源辨识及控制措施

点焊机危险源辨识及控制措施点焊机的危险源辨识及控制措施包括:1. 电击危险:点焊机使用电流较大,工作过程中存在触电危险。
应确保电源线完好无损,插头接触良好,避免接触机体接地部分。
同时,操作人员应穿戴绝缘手套和鞋,确保自身安全。
2. 火灾危险:点焊机工作时产生大量热量,会引起材料燃烧。
应确保工作区域周围无易燃物品,保持清洁整齐的工作环境。
在点焊机附近应设置灭火设备,并保持灭火设备的有效性,及时处理火灾隐患。
3. 高温危险:点焊机工作时电极和工件会产生高温,容易烫伤人体。
应确保操作人员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以避免高温对人的伤害。
4. 辐射危险:点焊机工作时会产生强大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应设置防护屏障或覆盖物,减少辐射的波及范围。
操作人员应尽量远离点焊机工作区域,减少辐射对身体的影响。
5. 气体危险:点焊机工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烟雾和有害气体,对呼吸系统和环境造成危害。
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设置排风设备,及时清除烟尘和有害气体。
操作人员应佩戴防尘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减少对有害气体的吸入。
6. 机械伤害危险:点焊机工作时电极会产生剧烈的运动,摩擦和冲击可能造成机械伤害。
应确保操作人员远离电极运动范围,使用安全保护装置如安全屏障和安全开关,以避免机械伤害的发生。
7. 电磁干扰:点焊机使用强大的电流和高频电磁场,会对周围的电子设备产生干扰,损坏设备正常工作。
应确保点焊机和其他电子设备足够远离,并使用屏蔽设备减少电磁干扰。
8. 紧急情况处理:针对突发的电击、火灾、高温等紧急情况,应有紧急停机按钮或开关,以及紧急救护设备如急救箱等,及时处理和应对突发情况。
以上是点焊机危险源的一些辨识及控制措施,具体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应对。
电工风险辨识

电工风险辨识电工在工作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险和风险,因此电工风险辨识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正确的辨识和评估,可以有效地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电工的安全。
本文将从电工风险的定义、常见的电工风险、风险辨识的方法、风险辨识的重要性和风险辨识的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电工风险的定义1.1 电工风险是指在电气工作中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潜在危险因素。
1.2 电工风险包括电击、火灾、爆炸、机械伤害等各种危险。
1.3 电工风险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电压大小、电流大小、工作环境等因素。
二、常见的电工风险2.1 电击风险:由于触及带电部件或因电气设备故障导致电流通过人体而引起的伤害。
2.2 火灾风险:由于电气设备过载、短路等原因引起的火灾危险。
2.3 机械伤害风险:在安装、维护电气设备时可能发生的机械伤害。
三、风险辨识的方法3.1 标识潜在危险:通过检查电气设备、工作环境等,标识潜在的危险因素。
3.2 评估风险等级:对标识的潜在危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
3.3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风险辨识的重要性4.1 保障电工安全:通过风险辨识,可以有效地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电工的安全。
4.2 避免生产停工:事故发生后可能导致生产停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4.3 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风险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风险辨识的实施步骤5.1 建立风险辨识团队:组建专业的团队负责电工风险的辨识。
5.2 进行风险辨识:对电气设备、工作环境等进行全面检查,识别潜在的危险因素。
5.3 制定风险控制计划:根据辨识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计划,确保电工的安全。
综上所述,电工风险辨识是保障电工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正确的辨识和评估,可以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电工的安全和健康。
只有充分重视电工风险辨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
电工风险辨识及防范措施

电工风险辨识及防范措施电工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进行风险辨识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电工风险辨识及防范措施:1.触电风险:•辨识:辨识电路中的带电部分,包括插座、开关、电线等。
注意辨识高压设备和低压设备之间的区别。
•防范措施:确保工作区域的电源已断开。
使用绝缘工具和设备,并戴好绝缘手套和鞋子。
遵守正确的工作程序和安全规定。
在接触电线之前,先使用电压测试仪进行检测。
2.电弧闪over风险:•辨识:辨识可能产生电弧闪over的工作环境,如高电压设备、电焊设备等。
•防范措施:佩戴适当的防护设备,如防护面罩、防火服和绝缘手套。
确保工作区域有足够的通风,并清除可燃物。
3.火灾风险:•辨识:辨识火灾风险源,如电路过载、电线短路、电气设备故障等。
•防范措施:定期检查电路和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要过载插座和电源。
在工作区域提供灭火设备,并定期进行火灾演练。
4.电磁辐射风险:•辨识:辨识电磁辐射源,如高压输电线路、雷达设备等。
•防范措施:遵守电磁辐射安全距离规定,远离高压输电线路和雷达设备。
佩戴适当的防护设备,如电磁辐射防护服和防护眼镜。
1/ 25.不正确使用工具和设备风险:•辨识:辨识不正确使用工具和设备可能导致的伤害风险。
•防范措施:熟悉并遵守工具和设备的使用说明。
使用正确的工具进行工作,并确保它们处于良好状态。
接受必要的培训和技能,以正确使用工具和设备。
请注意,这只是一些常见的电工风险及防范措施的示例,实际情况可能因不同的电工工作和环境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电工工作之前,建议咨询专业人士,并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和标准。
2/ 2。
危险因素辨识与控制措施电气

危险因素辨识与控制措施-电气引言在工业生产中,电气设备作为生产线的基础设施之一,在产生动力或实现功能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电气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由于设备本身的缺陷或使用人员的不当操作等因素,电气设备也会成为描述生产现场的各种事故的元凶。
为了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进行电气危险因素的辨识和控制措施的制订。
电气危险因素的辨识电气危险因素的辨识是制订控制措施的基础。
电气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电击、火灾和爆炸等三大类,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制定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以保障人员的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电击危险因素的辨识电击是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带电导体时所遭受的损伤,常规情况下,电击是由于电压过高或接触电流过大导致的。
根据电势差的大小以及电压、电流在人体内的流动方式,电击可分为以下几类:直接触电直接接触带电体或导线导致电流经过人体。
通过导体,如铁框或支架等,在短路故障情况下,电流进入人体,形成电压,导致电流经过人体。
电弧烧伤线路中出现自击、自熄或开关断开时形成电弧,此时的程度会非常高,可以形成荷尔蒙,聚集能量,导致严重烧伤、大量烟气和噪音。
电流射击针对电容的装置,其开关和熄灭操作会导致电容器充放电,产生很高的电压,形成电弧击打人体。
了解这些电击危险因素之后,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制定安全措施,如人员必须佩戴绝缘手套、安全鞋、安全帽等等。
火灾危险因素的辨识火灾是电气设备在生产中常见的安全事故,电气设备自身缺陷、使用不当和短路等问题都可能导致火灾的发生。
常见的火灾危险因素有:短路短路是指具有电气导体组织内增加的导通路径的不符合要求的电气状态,引起电能大量释放导致火灾。
短路主要由以下因素导致:•绝缘老化导致绝缘损坏;•外界损伤;•绝缘板之间和电源板之间发生击穿破裂。
过电压是指电网中瞬时电压突然上升到规定的值以上而导致的火灾。
常见的过电压危险因素有通信信号、雷电感应等。
火花放电火花放电是在电气设备的操作和维护中,由于不合理的电气设备维护和使用,如擦拭的纯麻布干燥等导致表面静电电晕导致的火花放电。
安全技术电气危险有害因素及事故种类

二、安全生产技术重点内容讲解
第一节 电气危险因素及事故种类人机系统
一、触电 1.电击 (3)电流效应的影响因素: 电流值:感知电流(平均男 1.1mA ,女 0.7mA )、 摆脱电流(平均男16mA,女10.5mA)、室颤电流(50mA 左右,与持续时间有关) 电流持续时间 电流途径:左手到前胸最危险 电流种类:工频电流危害最大 个体特征:人体电阻1000-3000欧姆(干燥情况) 2.电伤 是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等对人体所 造成的伤害。常见电伤有:电烧伤(最常见的电伤)、 电流灼伤、电弧烧伤(最严重的电伤)、电烙印、皮肤 金属化、机械损伤、电光性眼炎。
二、安全生产技术重点内容讲解
第一节 电气危险因素及事故种类人机系统
电气安全技术
四、静电危害 1.静电危害形式和事故后果:造成爆炸和火灾事故、可能 引发二次事故、对生产产生妨碍。 2.静电的特性 (1)静电的产生:两种物质紧密接触后再分离,同接触 电位差和接触面上的双电层直接相关。 (2)起电方式:接触一分离起电,破断起电,感应起电, 电荷迁移。 (3)静电分类:固体静电(在橡胶、塑料、纤维等工艺过 程中常见,数十千伏)、人体静电、粉体静电、液体静电、 蒸气和气体静电。 (4)静电的消散:中和(中和一般极为缓慢,迅速中和 发生在放电时)、泄漏(分表面泄漏和内部泄漏)。 (5)静电的影响因素:材质和杂质的影响(一般杂质有 增加静电的趋势、若杂质能降低电阻率,则有利于静电泄 漏)、工艺设备和工艺参数的影响(接触面积越大、接触压 力越大,产生静电越多工艺速度越高,产生静电越强)。
二、安全生产技术重点内容讲解
第一节 电气危险因素及事故种类人机系统
电气安全技术
五、射频电磁场危害 泛指频率100kHz(100KHz~300GHz包括高频电磁场和 微波)以上的电磁波。其危害是:人体因吸收辐射能量受到 不同程度的伤害;产生感应放电造成引爆器件发生意外引爆。 六、电气装置故障危害 1.类别: 断路、短路、异常接地、漏电、误合闸、电气 设备或电气元件损坏、电子设备受电磁干扰而发生误动作、 控制系统硬件或软件的偶然失效等。 2.危害:引起火灾和爆炸、异常带电、异常停电、安全 相关系统失效。
维修人员作业危害识别分析

维修人员作业危害识别分析在维修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存在多种潜在的危险因素。
这些危险因素涉及机械伤害、电击危险、化学暴露、噪音污染、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火灾风险、辐射危害、窒息危险、触电风险、低温操作、高温环境、振动危害、辐射暴露、中毒风险、窒息可能、情绪压力、误操作危险以及跌倒危险等多个方面。
以下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机械伤害机械伤害在维修工作中是最常见的一种危险。
维修人员需接触到各种机械设备,如刀具、机器手臂等。
如果操作不当或设备出现故障,可能会发生机械伤害事故。
为了避免这类事故,维修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
2.电击危险电击危险主要发生在电器设备维修过程中。
维修人员如果对电器设备不熟悉或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触电事故。
为避免电击危险,维修人员在工作时必须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鞋,同时应熟悉相关电气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
3.化学暴露在某些维修工作中,维修人员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化学物质,如油漆、润滑油等。
如果通风不良或防护措施不到位,可能会导致化学物质浓度过高,从而对维修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
为避免化学暴露危险,维修人员应穿戴专业的防护用品,并定期检查工作场所的通风情况。
4.噪音污染许多机械设备的运行会产生噪音污染。
长期处于高分贝噪音环境中,可能会导致维修人员的听力受损。
为减少噪音污染,维修人员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佩戴耳塞、定期检查听力等。
5.高处坠落维修人员在高层建筑或设备上进行作业时,可能会面临高处坠落的风险。
为避免高处坠落事故,维修人员应佩戴安全带、安全帽等防护用品,并在工作前仔细检查工作场所的安全状况。
6.物体打击在维修工作中,物体打击是一种常见的危险。
如果维修工具或拆解的部件没有妥善放置,可能会导致意外伤害。
为避免物体打击事故,维修人员在工作时应注意周围环境,避免在狭窄的空间内放置大型部件,同时保持工作区域的整洁和有序。
7.火灾风险在维修工作中,火灾风险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电气设施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分析

电气设施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分析电气设施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分析电气设施是现代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由于电力的特殊性质,电气设施的使用和维护涉及到很多危险和有害因素。
因此,对电气设施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分析,对于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气设施危险、有害因素1. 电击危险因素:电气设施具有高电压、大电流的特点,因此电击是电气设施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如果触碰到带电体或触摸电气设施导线等都会导致电击事故的发生。
2. 烧伤危险因素:电气设施中的电线、插头、开关等部件可能因过载、短路、绝缘损坏等原因产生高温,导致人员烧伤。
3. 燃爆危险因素:电气设施中可能存在的燃爆危险物质,如有机物质、液化气等,一旦与电气设施发生短路等现象将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
4. 辐射危险因素:电气设施中可能存在的X射线、紫外线、光线等辐射会对人体产生损害。
5. 噪声危险因素:电气设施中的电动机、变压器等设备在工作时会产生噪声,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会引发听力损伤等问题。
二、辨识分析方法1. 危险源溯源法:通过识别可能的危险源,回溯其来源,进而找出电气设施的危险来源和危险特征,以此来制订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
2. 现场勘察法:通过对电气设施现场实地勘察,了解设施的运行状态和基本情况,同时也能够发现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
3. 事故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已经发生的电气设施事故案例,总结出危险因素,并找出事故的发生原因和根本问题,有针对性地优化风险管理措施。
三、风险控制措施为了消除电气设施的危险、有害因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具体措施如下:1. 安全警示标识:在电气设施周围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使人们了解相关安全信息,提高注意力,防止不小心触碰到电气设施。
2. 电气设施加装保护措施:根据不同设施和操作方式,增设绝缘保护、接地保护、过载保护、限流保护等措施,保证电气设施运行的安全性。
电气焊作业危险源辨识(三篇)

电气焊作业危险源辨识电气焊作业是一种常见的危险作业,它涉及到高温、高电压和火花等危险因素。
在电气焊作业中,存在着多种潜在的危险源,包括电击、火灾、爆炸、烟雾、放射线和噪音等。
为了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需要对这些危险源进行辨识和管理。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对电气焊作业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1. 电击危险源电气焊作业涉及到高电压的使用,一旦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导致电击事故的发生。
主要的电击危险源包括:接触带电部位、线路短路、电气设备故障等。
为了避免电击事故的发生,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提供合适的绝缘手套、胶鞋和绝缘垫等个人防护用品;- 定期检查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 确保焊机的接地是可靠的;-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定。
2. 火灾和爆炸危险源电气焊作业涉及到高温的应用,一旦操作不当,火花和高温等因素就有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
主要的火灾和爆炸危险源包括:可燃气体和液体的泄漏、火花的飞溅、未经处理的可燃物等。
为了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使用防火涂料或涂层对焊接区域进行防护;- 确保焊接区域的通风良好;- 提供灭火器和消防设施,并进行必要的维护;- 对可燃气体和液体进行正确的储存和处理。
3. 烟雾危险源电气焊作业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其中包含有害物质,如金属氧化物、气体和颗粒物等。
长时间暴露在这些有害物质中会对作业人员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引发呼吸系统和皮肤疾病。
为了防止烟雾对作业人员的危害,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使用过滤面罩或呼吸器对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过滤;- 对焊接区域进行局部通风;- 使用低烟雾的焊接材料。
4. 放射线危险源在电气焊作业中,如果使用了熔化电弧焊或其他放射性焊接方法,就会产生放射线,如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
这些放射线会对眼睛和皮肤造成伤害,引起辐射病。
为了防止放射线对作业人员的危害,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提供合适的眼部和皮肤防护用品,如防护面罩和防护服;- 控制焊接电弧的亮度和持续时间;- 确保作业人员的接触时间和距离在安全范围内。
电击触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电击触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第一篇:电击触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安全检查通病及防治措施在建筑施工现场常常存在安全生产状况不稳定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项目经理部安全检查开展得不好,不能有效地对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进行监控。
安全检查的一般步骤为:编制安全检查制度→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安全隐患确认→制订整改措施→实施整改→复核整改结果→消防安全隐患。
下面针对安全检查各个步骤中常见的通病,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编制安全检查制度项目经理部一般都编制了安全检查制度,但内容不全面或未结合自身实际,可操作性差,不能对安全检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使安全检查先天性不足。
安全检查制度存在的主要通病有:1.1安全检查目的不明确1.1.1现象安全检查的目的一般仅提到通过检查,发现安全隐患采取整改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使安全检查只能像消防队一样被动地等待安全隐患的出现,然后才能紧急出动去消除安全隐患。
1.1.2原因忽略了安全检查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安全检查对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预测、预报和预防。
1.1.3防治措施只有贯彻预防和整改并重的思想,才能在安全检查中积极寻找采取预防措施的时机,尽量减少安全隐患的形成,减轻安全生产的压力。
1.2 安全检查频次规定不当1.2.1现象有的项目经理部把安全检查频次仅仅理解为每天的巡检,周末的周检,月底的全面大检查。
而对冬雨季、节假日、夜间施工等特殊时段、高空作业等危险作业过程未安排安全检查、对安全生产不能全程监控。
1.2.2成因未按照安全生产动态管理的要求来确定安全检查频次。
1.2.3防治措施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安全检查频次,对安全生产进行全程动态监控。
1.3安全检查覆盖范围不全面 1.3.1现象安全检查范围通常侧重于施工现场,对与生产配套的生活场所未明确规定在检查范围内,在实施安全检查中成了可去可不去的地方,形成了安全检查的薄弱地带,使生活场所存在食品卫生、用火、用电、治安等多方面的安全隐患。
电机车维修工危险源辨识

电机车维修工危险源辨识电动车维修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击危险:电动车维修工作涉及到电力系统,因此存在触电风险。
不正确地操作或维修故障的电力系统可能会导致电击事故发生,对维修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2. 焚烧危险:电动车中的电池是高压设备,容易发生短路、过充、过放等故障,导致电池燃烧或爆炸。
电动车维修工在检修电池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引发火灾。
3. 机械伤害:电动车维修工在维修和拆装电动车部件时,可能会使用一些机械设备和工具。
不正确的操作或使用不合适的工具可能会导致机械伤害,如切割、碰撞、被困等。
4. 高温危险:电动车运行时,电机和电池会产生热量。
在维修过程中,维修工可能会接触到高温部件,导致烫伤或灼伤。
5. 毒害危险:电动车使用的液体电解质、电池和冷却剂等可能含有有害化学物质。
若不正确处理或接触这些物质,可能会对维修工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针对以上危险源,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和安全措施:1. 安全培训:对维修工进行电动车维修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具备正确的操作规范和技能,提高安全意识。
2.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维修工应在进行维修作业时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眼镜、安全帽、防护手套、防护鞋等,以防止受到机械伤害、化学毒害等。
3. 电气安全措施:确保修理的电动车断电,禁止使用有缺陷的电动工具,避免触电伤害。
对于高压电池,需要使用专门的工具和设备来拆卸和维修。
4. 防火措施:维修工作场所应保持整洁,尽量避免易燃物料和火源的存在。
在维修电动车过程中,注意防止电池短路和过热,定期检查电池的安全性能。
5. 通风换气:在维修作业区域应保持通风良好,排除有毒气体和有害气体,以保护维修工的健康。
6. 加强管理措施: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建立事故记录和隐患排查制度,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与培训,保证维修工作环境安全。
综上所述,电动车维修工作存在电击危险、焚烧危险、机械伤害、高温危险和毒害危险等多个方面的危险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检查通病及防治措施在建筑施工现场常常存在安全生产状况不稳定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项目经理部安全检查开展得不好,不能有效地对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进行监控。
安全检查的一般步骤为:编制安全检查制度→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安全隐患确认→制订整改措施→实施整改→复核整改结果→消防安全隐患。
下面针对安全检查各个步骤中常见的通病,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编制安全检查制度项目经理部一般都编制了安全检查制度,但内容不全面或未结合自身实际,可操作性差,不能对安全检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使安全检查先天性不足。
安全检查制度存在的主要通病有:1.1安全检查目的不明确1.1.1现象安全检查的目的一般仅提到通过检查,发现安全隐患采取整改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使安全检查只能像消防队一样被动地等待安全隐患的出现,然后才能紧急出动去消除安全隐患。
1.1. 2原因忽略了安全检查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安全检查对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预测、预报和预防。
1.1.3防治措施只有贯彻预防和整改并重的思想,才能在安全检查中积极寻找采取预防措施的时机,尽量减少安全隐患的形成,减轻安全生产的压力。
1.2 安全检查频次规定不当1.2.1现象有的项目经理部把安全检查频次仅仅理解为每天的巡检,周末的周检,月底的全面大检查。
而对冬雨季、节假日、夜间施工等特殊时段、高空作业等危险作业过程未安排安全检查、对安全生产不能全程监控。
1.2.2成因未按照安全生产动态管理的要求来确定安全检查频次。
1.2.3防治措施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安全检查频次,对安全生产进行全程动态监控。
1.3安全检查覆盖范围不全面1.3.1现象安全检查范围通常侧重于施工现场,对与生产配套的生活场所未明确规定在检查范围内,在实施安全检查中成了可去可不去的地方,形成了安全检查的薄弱地带,使生活场所存在食品卫生、用火、用电、治安等多方面的安全隐患。
1.3.2成因认为生活场所的危险性相对施工现场小得多,对职工下班后的活动不必过多干涉。
1.3.3防治措施安全检查应覆盖所有和安全生产有关的地方。
1.4安全检查形式单一1.4.1现象有的项目经理部的安全检查形式仅规定对施工过程的全面性检查;安全检查无重点和针对性,往往使安全检查事倍功半。
1.4.2成因未考虑到安全生产状况千变万化的特点,使安全检查缺乏应变能力。
1.4.3防治措施安全检查除了全面性检查外,还应开展对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的检查,针对安全生产中突出问题开展的专项安全检查,根据施工中易发生的安全事故还可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检查,确保安全检查既有全面性又有针对性。
1.5安全检查人员分工不明确1.5.1现象项目经理部一般都组成了人数不等的安全检查组,可对检查人员只做了粗略分工,这对在安全检查中快速准确发现不安全因素是极为不利的。
1.5.2成因对检查人员的职责没有明确,分工时难以细化。
1.5.3防治措施根据开展安全检查的步骤和检查项目。
明确检查人员的各自职责,然后进行详细分工。
一方面能使检查组精干、高效,另一方面每个检查人员对自己分工负责的内容,可采取针对性的实践以有利于提高检查人员的检查水平。
2现场进行安全检查进行现场安全检查时,很多检查人员都是走一走,看一看,绕一圈就结束了检查,发现的大都是一些明显的安全隐患,无法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所有存在的安全隐患,难以确保安全生产。
现场进行安全检查的常见通病现象、成因及相应防治措施如下:2.1安全检查准备不充分2.1.1现象有的项目经理部开展安全检查很随意,检查前召集几个人,简单讲几点注意事项后就开始安全检查了。
既没有明确的检查内容也没有检查的重点,使安全检查成为盲目检查,虽然检查的次数不少,但收到的成效却不大。
2.1.2成因思想上认为安全检查只是例行检查,未结合施工现场实际对安全检查进行具体的事前策划。
2.1.3防治措施首先根据上次检查的情况、当前安全生产的状况、下一阶段施工的特点等各种信息,来分析确定出本次检查的内容及重点,明确检查项目、检查标准及要求。
然后准备好要使用的检测工具,并对人员进行分工。
只有在检查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才能使每次检查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目的。
2.2安全检查“重物轻人”2.2.1现象检查过程中对物的不安全状态较为重视,但对人的检查还简单停留在看工人是否有违章违纪现象,是否按规定使用了个人安全防护用品,而对工人掌握安全技能的情况,以及工人的安全意识却很少去了解。
2.2.2成因物的不安全状态较明显,容易引起重视,而人的不安全意识却不易觉察,容易被忽视,没有认真贯彻“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原则。
2.2.3防治措施随机抽问工人本工种应知应会的安全知识;询问工人对安全作业看法和建议;观察工人作业的操作情况;通过工人违章违纪现象分析其动机。
从多方面了解工人的思想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最终使工人自觉地进行安全作业。
2.3主观判断多,客观依据少2.3.1现象检查组成员对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对同一施工现场进行检查,最后每人得出的评分都不同或大相径庭。
同样的情况得出不同的结论往往使受检方无所适从。
2.3.2成因对不安全因素的认定,基本上都是*检查人员的主观判断,缺乏客观依据。
2.3.3防治措施检查人员要加强学习理解《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的内容,统一认识,树立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避免检查时的主观错误判断。
对能够使用检测工具的项目,要进行检测,用数据说话;对那些不能使用检测工具检测的项目,要详细记录下现场的具体情况,并对照标准进行判断评分,保证安全检查的客观和公正。
2.4不能全面掌握现场安全生产状况2.4.1现象在现场检查中,检查人员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寻找不安全因素上,对与安全生产有关的信息未进行收集分析,不能准确地对整个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全面评价。
2.4.2成因对安全生产检查缺乏全局观。
2.4.3防治措施安全检查不应成为光挑毛病的检查,与安全生产有关的信息都应收集,对其中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做法要肯定、推广,对遵章守纪的班组及个人要表扬奖励,起到奖优罚劣的效果,调动全体人员的安全生产积极性。
2.5孤立地查看安全资料2.5.1现象在安全检查分工时,通常是派一个人专门查看安全资料,其他人去现场检查,查看资料的人不用参加现场检查,对资料的真实性与现场情况的符合性不能做出判断,只能检查资料是否齐全,是否按要求填写;往往资料中反映出的安全生产状况和现场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2.5.2成因未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来查看安全资料。
2.5.3防治措施现场安全检查完成后,检查人员分别全面查看各自分工检查项目中规定应提供的安全资料,并根据现场发现的不安全因素,重点查看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项目经理部的安全管理状况和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3安全隐患确认3.1现象现场安全检查完,查看了安全资料后,检查人员凭自己的主观印象列举出若干个存在的安全隐患,然后开出一份整改通告单交给受检方。
受检方对安全隐患的危险程度不是很清楚或者对是否是安全隐患还存在疑义,认为是小题大做,对整改产生抵触情绪,使整改措施的制订及实施很难顺利进行。
3.2成因检查人员和受检方未对安全隐患进行共同确认。
3.3防治措施检查组应向受检方具体介绍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情况,双方对事实确认后,检查人员还要向受检方详细说明安全隐患可能会造成的危害和不符合检查标准中的哪些条款,使受检方明白消除安全隐患的重要性,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对安全隐患进行整改。
4制定整改措施4.1现象在制定整改措施时,经常是采取“就事论事”的方式,仅制定出一些消除安全隐患表面现象的措施,治标不治本;整改完成期限又全都笼统地规定为若干天之内,没有轻重缓急之分,使本该马上或尽快整改的安全隐患反而得不到及时整改。
4.2成因整改措施未针对产生安全隐患的原因进行制订;整改完成期限未根据安全隐患的危险程度来确定。
4.3防治措施整改措施应针对产生安全隐患的原因进行制定,从根源上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同一类安全隐患再度发生。
对安全隐患做危险性评估后,按其危险程度的高低进行分类排队,极其危险的应停产整顿;高度危险的整改期限为2天;显著危险的整改期限为5天;可能危险的整改期限为7天。
5实施整改措施5.1现象安全检查常常被误认为是某几个人的事,检查完后也只有少数相关人员知道检查情况,而大多数工人对此却一无所知,但整改措施的实施最后又要*工人去完成,由于他们对安全隐患的危害性和整改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往往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去做。
5.2成因没有形成良好的整改氛围。
5.3防治措施安全检查进入整改阶段时应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公布本次检查的情况;发现的安全隐患;以及相应的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整改完成期限;并结合目标考核、奖罚制度对相关班组、个人进行考评和奖罚,使工人通过了解安全检查情况既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又能根据安全检查的考评和奖罚进一步规范本人的行为,对安全隐患的整改减少或消除了抵触情绪,形成良好的整改氛围。
6复核整改结果6.1现象整改措施在实际实施中常常是容易做到就先做,不容易做的就拖一拖或干脆不做。
而检查人员对整改过程很少过问,等到整改期限已过才发现整改结果不尽如人意,又没有积极采取对策,再加上受检方以各种理由搪塞,最后使整改不了了之,致使相同的安全隐患反复出现。
6.2成因对整改措施的实施跟踪、验证不到位6.3防治措施整改措施的实施光*受检方的自觉是不够的,还要*检查人员去跟踪验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对策调整整改措施,最后对整改措施实施结果进行验证,不符合要求的要分析其原因重新进行整改,直至安全隐患被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