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复习.docx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资料
第一、二章1、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起来。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
2、Big6方案:确定任务、信息搜寻策略、检索获取、信息的使用、集成、评价3、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培养信息素养4、信息技术的目标: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73】5、李克东提出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和理解能力3)能够运用信息并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李艺信息新界学说:1)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能力上;2)从心理学视野上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问题的解决上;3)从社会学视野上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上;4)从文化视野上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上。
其中信息处理是基础,信息问题的解决是关键,信息交流是根本,信息文化是导向,四者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统一而丰满的整体。
6、2003年推出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1)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能力;2)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力;3)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4)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和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5)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给出多达11条的较为详细的描述。
7、信息素养详解:信息素养是有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六个部分组成。
并认为,知识为其他五部分提供基础准备,而评价调控为其他部分提供必要和重要的形成保证,知识和评价调控为其他部分(包括知识)提供必要和形成的保证,知识和评价调控共同构成其他四个部分的共同载体;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三个部分有机相连并呈现一定的层级;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精神的导航,渗透与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之中,并相互影响。
8、我国信息技术发展:82~90(起步阶段)计算机文化论:程序语言的学习91~99计算机工具论:应用程序工具软件的使用2000年:学校中改为信息技术课:信息文化论2001年高中成为正式课程1982年,根据世界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需求和趋势,教育部决定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附中开设BASIC语言选修课。
20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期终测试题 2
说明:(1)第1到第6题每道题15分,第7题10分,共7道题,满分100分;(2)答卷前在页眉处填入个人姓名和学号信息;(3)开卷考试,学生可带任何非电子数字资料,但必须个人独立完成;(4)所有试题为问答题,学生直接在问题下面做答。
题目:⏹1、说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答:课程性质: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范类)、教育技术专业等师范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课程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系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解信息技术学习与信息素养培养的内涵,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课标、熟悉教材: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熟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学会教材分析;认识现象、解决问题:正确认识和解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现象,全面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初步学会分析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为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创新与发展:了解信息技术教师能力与专业化发展、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学会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掌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并灵活应用,努力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2、什么是教学模式?常见的教学模式有哪些?答: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16分,每题4分)1.IT与ICT2.教学设计3.教学策略4.教学过程5.课程标准6.教学目标7.教学方法8.教学模式9.教学组织形式10.教学案例11.教学评价12.电子学档13.学习契约14.任务驱动教学法15.探究型教学法16.安置性评价17.诊断性评价18.教学评价19.协作学习模式20.多媒体教学可通过百度搜索相关名词解释。
(每条词目整理后,文字不超过100)简答题(24分,每题6分)1.简要介绍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2.简要介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程目标3.简要说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4.列举并画图说明几种有影响的教学设计模式。
5.简要介绍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6.画图说明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7.列举教学设计的工具。
8.简要说明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教学目标。
9.简要说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结构。
10.简要介绍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实施原则。
(P147)11.简要介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的特征。
(P81)12.列举几种教学引入的方法(至少3种)。
13.列举并说明信息技术课程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14.列举出常见的几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
15.列举出常见的几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16.简要说明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7.简要说明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18.简要介绍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原则。
19.列举并说明常见的几种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法。
20.列举并说明评定学生成绩的几种方式和方法。
分析题(样例)(16分)分析以下表格中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指出其优点和不足(至少各2个)。
教学过程设计题(略)(26分)论述题(样例)(18分)1.以算法结构中的选择结构教学为例,谈谈你的解决学生起点不齐问题的教学策略。
2.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
谈谈你对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的认识。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复习.docx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人们能主动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包括:倍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徳。
课程标准:信息素养是人们能主动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徳。
教材:教材是课程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按照一定教育冃的和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科学的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小,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
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0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命题:试卷的四度: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
备课:是指教师上课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牛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说课:说课是指讲课教师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堂课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这样上,即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
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耍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多表达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牛的实际而定制的,是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休描述。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 i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収得最住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重点
信息素养: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善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员;确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以便实际应用;将新信息和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李克东: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和理解能力、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桑新民:第一层次:高效获取、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第二层次:有序化的归纳、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第三层次: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
关于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四个方面:具有较高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积极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较好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较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一.计算机文化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1年,伊尔肖夫:“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
1978年-80年代,中国大学里的Basic语言教学:1982-1983年,我国中学计算机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包括Basic语言及简单的编程等。
二.计算机工具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1994年《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
2.计算机基本操作和使用。
3.常用软件:字处理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等。
4.程序设计语言:Basic、Logo。
5.计算机的应用几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信息文化观念(20世纪末99年之后到现在)2000年“纲要”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模块(八个):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简介、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数据库初步(选修)、程序设计方法、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选)、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我国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高中):理念: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合格公民;营造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平台;关照学生建设有特色的课程;培养解决问题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交流合作共建信息文化。
(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版
第一章 信息时代的新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第一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一、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 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各个国家与民族振兴的重要手段 (1) 信息资源成为国家与地区重要的战略资源。
(2) 克服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同权的措施。
(3) 信息多元化要求开拓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2、 信息社会中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1) 信息技术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2) 信息素养成为个人就业的重要条件。
(3) 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交流信息的方式与范围. 二、 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 1、 课程名称的变化: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 2、 课程目标的变化:从计算机文化到信息素养 3、 信息素养培育途径分析 (1) 信息技术课程的显性课程 (2) 信息技术课程的隐性课程 4、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试验启动阶段、逐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发展经历了教学大纲、指导纲要、课程标准三个阶段。
5、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性的理解。
(1)新课程,许多问题正在探索 (2)课程不断发展与变化 三、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位置 1、 不同国家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2、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分析 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在2003年颁布。
(2)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
(5)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 )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 学分. (6)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
信息技术教学论考试试题(doc 6页)
填空1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特点有((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独立性、发展性))。
2信息技术课程性质主要表现在((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层次性、人文性))五个方面。
3信息技术课程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4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显现任务、教师导学、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完成情况评价))五个环节。
5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特点((实践性、耦合性、多样性、整体性、继承性、发展性))。
6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有((尝试错误和顿悟法))。
7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类型与选择从时空距离看可以分为((远程教学方法和非远程教学方法))。
8课堂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全班或分组集体上机、分组协作学习))。
9分析学习内容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卡片法、解释结构模型法))等等。
10我们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所有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内容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软件操作技能、计算机算法与程序))等三大类。
1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分为((课堂讲授型、自主探究型、合作探究型))三种。
1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结果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是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以规范的方式展现出来,其呈现是灵活多样的,((有叙述式、表格式))等。
14叙述式教案应包括((课题、学习目标、授课时数、课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件资源和反思))等项目。
15学习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手段有((提问、课堂作业、课外作业))等。
16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有((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和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
17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分为((替代型策略和生成型策略))。
18在教育调查法中,教育问卷的份数不应少于((30份))。
19影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因素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信息技术教学论》复习思索题1.什么是计算机文化?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文化:对计算机性质及应用旳理解和在社会中应用这些知识旳能力,重要包括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有关旳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信息加工则包括信息旳排序与检索、信息旳组织与体现、信息旳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旳控制与传播等。
◆信息技术教育:是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旳进步和社会发展旳需要而形成旳一门学科,是研究以计算机技术为关键旳信息技术教育规律及其应用旳科学,是计算机文化在教育、教学领域内应用和发展旳一门新兴旳边缘科学。
它是一种集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为一体旳综合科学。
2.信息科学、信息学、信息技术之间各有什么差异和联络?◆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现象及其规律旳科学,中心问题是阐明信息本质,以及探讨信息在人类旳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旳基本规律。
◆信息学:用计算机来处理或传送信息旳科学,内容包括信息及信息处理旳研究,尤其是运用新旳信息技术来处理信息。
◆信息技术:是指信息学技术与其他有关技术旳组合。
3.试述信息技术教育旳研究对象,它包括哪些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旳重要研究对象是中学旳信息技术教育系统,包括旳内容重要有:◆理解中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旳理念和目旳,明确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旳地位与作用。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法概论。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材、教法分析与研究。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旳其他工作。
◆中学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研究。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
◆中学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
4.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旳任务是什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旳总体目旳服务,为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旳深入发展打基础,逐渐建立有中国特色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5.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旳重要任务是什么?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旳教学目旳是什么?◆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旳爱好和意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信息技术教学论》复习题答案资料
《信息技术教学论》复习题答案资料《信息技术教学论》复习题答案资料1、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它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文本、数值、图像、视频、音频等各类信息。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等。
2、信息技术教育有哪些基本特征?信息技术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具有较强的技术性。
信息技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等技术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技能。
2、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信息技术教育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具有明显的开放性。
信息技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处理、加工和传输各类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4、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信息技术教育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3、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和基本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在于:通过整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包括:1、辅助式整合。
在这种模式下,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用于支持传统的教学方式,如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2、探究式整合。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只是作为一种指导者和帮助者。
3、学科式整合。
在这种模式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被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
4、研究式整合。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以研究课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处理、加工和传输各类信息,完成研究任务。
4、简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复习资料
(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复习资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件教法复习资料第壹章1.信息技术课件教法的特点:1)综合性2)独立性3)实践性4)发展性5)创新性2.信息技术课件教法的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2)理论研究法3)实践研究法4)比较研究法5)三论研究法6)协同研究法第二章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信息技术关联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信息技术关联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生学习和合作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2.小学,初中,高中各自教学目标?第三章1.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特点:1)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性2)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验性3)信息技术课程的灵活性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认知因素认知因素是决定学习效率和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影响学习的认知因素主要有:已有知识经验,智力发展水平,智力活动方式和认知结构的特征.因此,于教学中应把改善学生的认知因素作为主要目标,使学生会学,善学,爱学.3.中小学信息课教学特点:1)现代性特点2)实践性特点3)工具性特点4)应用性特点5)文化性特点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壹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老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3)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4)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5)发展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6)量力性和尽力性相结合的原则7)统壹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第四章1.教学方法是于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壹定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教和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发展性和可补偿性.2.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觉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有多种具体的方式:讲述.讲解.讲演.认真钻研课件,分析课件,掌握课件是教师较好运用讲授法的关键.3.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于教学工作中依据课件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地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4.教学模式是指于某种情境中展开教学活动的结构形式,是由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成的壹个动态系统.5.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几种教学模式:1)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2)边讲边练式教学模式3)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根据任务的性质对教学能够有以下俩种要求1自主学习独立完成2协作学习集体完成)4)研究性学习模式5)学科整合式教学模式6.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教学目的和任务2)教学内容3)学生的实际情况4)教学条件5)课型6)要于规定的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第五章1.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2.现代教育技术是壹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应用了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媒体理论及科学理论等的科学成果,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3.电化教育是利用幻灯机,投影仪,电影,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多媒体计算机,实物展示台等教学设备及相应课件进行的教育活动.4.通常把计算机于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称为计算机辅助教育第六章1.教学过程是先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最后产生和检查教学效果,这个实施过程称为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果2.教学过程的作用1)传授知识2)形成技能3)培养智力4)发展个性3.教学过程的实施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引导学生理解知识3)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4)检查巩固知识4.教学过程的优化1)教学目标最优化2)教学策略最优化3)教学控制最优化4)教学评价最优化5.教学备课的基本环节1)熟悉课件2)了解学生3)考虑教法4)编写教案,熟悉教具6.教案的写法教案要包括教学课题,教学目的,课件分析,教学用具,教学过程等方面内容.教学课题通常是指教学内容的凝缩,如第几章,第几节以及相应的标题等,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从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培养和品格形成等方面来考虑,课件分析部分通常将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写上,教学用具要写清楚教具的名称,规格和件数.7.编写教案的形式壹般有文字方式,表格形式,卡片形式8.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课堂教学即”上课”,只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壹个环节,是中心环节.而上课本身又由若干环节构成,壹般是复习----提出新课(导入)---新课内容---小结---作业等.9.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学生老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探索研究完成任务展示交流表扬激励反馈10.课外工作1)加强课外辅导工作2)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3)组织信息奥林匹克竞赛11.信息技术的教育实习和其他专业壹样包括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等,教学工作包括:备课,试讲,上课,作业批改,上机指导,课外辅导,测验等基本环节.第七章1.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类型1)概念教学2)操作命令教学3)程序设计教学2.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3.任何定义均是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组成.第八章1.智力是壹个复合体,壹般认为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力等5个方面的要素组成2.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和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动机,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好奇心等等.3.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能力的原则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注意发展和培养的能力通常包括实验操作能力,自学能力,编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信息素养等,其中自学能力是基础,思维能力是关键,创新能力是核心.为了于信息技术中发展学生的能力,要贯彻以下原则:1)端正教育思想2)更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4)改进考查方式,开展课外活动4.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1)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2)学好信息技术科学的基础知识3)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4)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渗透,综合5)提高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5.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壹般原则1)探索性原则2)示范性原则3)针对性原则4)迁移性原则第九章1.教学评价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可比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2.教学评价的内容1)教学过程的评价2)学习活动的评价3)教学效果的评价3.学生成绩评价的方法1)定性评价2)定量评价第十章1.研究方案和论文的基本结构1)研究方案的题目2)导言3)过程和方法4)研究的结果5)讨论6)结论7)列出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资料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资料信息技术课程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关键。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提供全面有效的复习资料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资料的相关内容。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是一门涉及计算机应用、网络通信、数据处理、信息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学科。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
学习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提高他们的工作竞争力。
信息技术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学生能够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获取和处理信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学生学会使用各种软件工具和编程语言,更在于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学复习资料的设计原则为了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复习资料,以下是一些设计原则值得考虑:1. 知识系统性与全面性:复习资料应该全面覆盖信息技术课程的各个知识要点,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知识体系。
2. 理论与实践结合: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复习资料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清晰明了的表达:复习资料应该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技术术语,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4. 分层次、分类别:复习资料可以按照知识点的层次和类别组织,让学生能够有系统地进行学习和复习。
5. 实例和案例分析:通过提供实例和案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信息技术教学复习资料的内容建议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复习资料,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内容:1. 重点知识总结:将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类,提供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学习框架。
2. 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案例分析或实验演示,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信息技术教学论》复习题答案
《信息技术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下面哪一个文件是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也深度,学科的体系和结构,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法等的教学指导文件。
( B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授课计划 D.教学日历2.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8层等级学习分类中,哪一种学习是能够识别一类刺激的共性,并对此做出相同的反应。
( D )A.信号学习 B.刺激反应学习 C.辨别学习 D.概念学习3.以下哪种学习方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
( B )A.探究性学习 B.研究性学习 C.自主学习 D尝试性学习4.一般地讲,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或划分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复习巩固阶段、运用熟练阶段和以下的哪一个阶段。
( D )A.集中学习 B.自我学习 C.反复训练 D.评价反馈5.经典的CAI辅导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下面的哪一种学习理论。
( B )A.认知主义 B.行为主义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6.在采用支架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首先做的是( A )A.搭脚手架 B.独立探索 C.效果评价 D.进入情境7.以下哪项教学方法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A )A.抛锚式 B.试验法 C.讲解法 D.启发式教学8.备课一般分为学期备课、课时备课和下面的哪一种备课。
( A )A.单元备课 B.周备课 C.集体备课 D.个人备课9.一般认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系统科学方法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
下面的哪一种理论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 C )A.联结-认知学习理论 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系统加工论10.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核心地位的是( C )A.教学关键点 B.教学目标 C.教学重点 D.教学难点11. 信息技术学习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 A )A.输入阶段;B.相互作用阶段;C.操作阶段;D.输出阶段。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标题: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融合创新,培养未来数字公民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从早期的计算机基础培训,到现今的编程、等高端技术的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也在不断演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具备未来竞争力的数字公民。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演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课程逐渐在各国中小学中普及。
初期,课程主要聚焦于计算机基础操作和办公软件的使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课程内涵逐渐扩大,涵盖了编程、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当前,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1、跨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正在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度整合,如数学、物理、生物等,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项目实践:通过实际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伦理和社会责任:日益重视信息技术的伦理和社会责任,引导学生理解科技对社会的双重影响,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三、创新教学方式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创新教学方式:1、翻转课堂:借助在线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讨论和课后反馈,提高学习效果。
2、混合式学习:结合在线自主学习和面对面教学,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3、实践导向:设计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境教学:将信息技术学习融入具体情境,如解决生活问题、探究科学现象等,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四、培养未来数字公民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未来竞争力的数字公民。
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技术知识,而且理解并尊重信息技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1、强化基础: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办公软件的操作等。
2、提高编程能力:尽早引入编程教育,培养学生编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拓宽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了解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发展和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论复习要点.doc
(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考试重要知识点归纳,第二部分为补充知识点归纳)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1)教给学生初步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方法。
(2)作为辅助其他学科教学的工具。
(3)促进教育信息化。
2、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1)努力让中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
(2)努力让中小学生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过程° (3)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3、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1)计算机课程的起步试验阶段(1981 —1984年)(2)计算机课程的逐步发展阶段(1985—1990年)(3)计算机课程的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4)信息技术教育阶段(2001年至今)4、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第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不足或投资比例失调°第三,信息技术教材种类繁多,却缺乏特色教材。
第四,师资力量薄弱。
5、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6、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心理状态及教学策略:(详细讲解见课本42.43页)(1)问题:学生好动,教学难以组织.策略:事先准备,投其所好。
说明:这种情况是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引起的,这也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相一致的。
如果在刚进入教室时就能把学生这种好奇心和动手欲望马上转化为学习的动机,教学难以组织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甚至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问题:操作枯燥,学生容易厌倦。
策略:巧用问题,激发兴趣,持久学习。
说明: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驱动力。
走进学生的思维世界,了解他们的爱好特点,在教学中溶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那么他们就自然会进入角色,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乐此不疲。
(3)问题:水平不一,教学效益不高。
对策:分组教学,扬长避短。
说明:学生背景不同,能力不同。
7、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心理状态及教学策略:(详细讲解见课本44・45页)(1)学生起点参差不齐,教学难度大。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资料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资料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提供学生们高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需要准备一系列的复习资料。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准备有效的教学复习资料。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课程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要,它不仅仅教授学生电脑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能力。
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和领域,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信息技术。
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技能,更是为了培养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核心能力。
二、如何准备有效的教学复习资料为了提供学生们高效的学习体验,教师应当准备一系列的教学复习资料。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1. 依据课程大纲教学复习资料应根据课程大纲来准备,大纲提供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可以作为准备复习资料的指导。
教师应该仔细研读大纲,对每个目标和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并据此准备相关的复习资料。
2. 多样化的资料形式复习资料应该具有多样性,既包括文字材料,也包括图表、案例和实践项目等。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学习习惯,选择适合的资料形式。
例如,对于较为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图表和案例来进行解释和说明,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 易于理解和使用复习资料应该易于理解和使用,语言简练明了,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
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图表、图像和示意图等辅助工具来展示重要的概念和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4. 重点突出,细节贯通复习资料应该凸显重点内容,并保持细节贯通。
教师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点分解成多个小节,逐步深入,层层推进。
同时,每个小节之间应该有连贯的过渡,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
5. 练习题和实践项目复习资料中应该包含丰富的练习题和实践项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实践操作。
练习题可以覆盖不同难度的题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打印)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第一章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1、信息技术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1)是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学习资源。
2)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给学生提供典型范例,帮助学生通过自学而进一步发展能力。
3)是教学评价具体内容和范式选取的重要出发点。
2、信息素养的含义: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定义的: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
3、1992年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确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以便实际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4、2003年推出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5、研究者认为信息素养由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部分组成。
6、李艺的分类(三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我国课程发展的演变:教学大纲---指导纲要---课程标准.8、对计算机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比较计算机课程信息技术课程课程目标培养知识与技能培养信息素养课程内容围绕计算机展开,如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机工具软件的使用等。
内容宽泛的多课程教学在工具本位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技能训练为宗旨,教学方法主要是讲练结合。
强调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多元化,教学过程更为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人们能主动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包括:倍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徳。
课程标准:信息素养是人们能主动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徳。
教材:教材是课程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按照一定教育冃的和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科学的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小,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
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0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命题:
试卷的四度: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
备课:是指教师上课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牛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说课:说课是指讲课教师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堂课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这样上,即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
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耍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多表达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牛的实际而定制的,是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休描述。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 i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収得最住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讲座:指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人他们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公开课:是一种而向特定人群作正是的公开的课程讲授形式,除了学生参加听课外,还冇领导及其他老帅参加,是老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好时机。
二、其他重要知识点
1.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史
1)计算机文化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2)计算机工具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
3)文化再升温(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世纪末)
4)信息文化观(20世纪末至今)
2.信息素养概念的产生及发展
最早來自西方,强调对人的内在素养的一种描述
(1)国外
A.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
技术和技能
B.1989年,ALA美国图帖馆协会: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冇效
使用信息的能力
C.1992年,Doyle《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
D.1998年,《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
E.1990 年,Big6 技能
(2)国内
A.李克东: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能够运用信息并具
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B.桑新民:三个层次,六个方面
3.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
(1)背景: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内容:
1)高中
A.课程基本理念和目标
B.课程设计思路及模块结构
C.内容标准
D.实施建议
2)义务教育阶段
A.课程理念
B.课程目标
C.课程设计与内容
D.实施建议
4 •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
1)教材组织的理论依据
A.布鲁纳的螺旋式编排
B.加涅的直线式编排
C.奥苏贝尔的循序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
2)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
A.要强调适应性
B.要休现科学性、通用性
C.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D.要突出特色、强调创新
E.耍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5.课本中的几种教学方法的概念及作用
1)讲授法
概念: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
的一种教学方法。
作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牛•,并能够把知识教学、思
想教育和发展扫力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使Z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2)教练法
概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某些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以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
为主的学习活动,并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界在操练屮进行个性化知道与帮助,以达到
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熟悉过程与方法、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
3)讨论法
概念: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问题和内容各
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或辩论等。
作用;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捉高,鼓励阐述意见,形成或改变看法。
4)任务驱动法
概念: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藏在一个或儿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
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
人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并找出哪些是【口知识, 哪些是新知识,在
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対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
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时限意义的建构。
作用:培养学生获取、加工、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信息技术创新的能力,实现信息素养的实质性提升。
5)基于问题的学习
概念:是指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学习小组合作的形
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和真是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6)范例教学法
概念:就是以典型范例为中心的教与学,是学生能够依靠特殊(范例)掌握一般,并
借助这种“一般”独立进行学习。
6•评价的几种类型(按功能)及作用
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教学作用
1)前迸评价、
2)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3)总结性评价作用
A.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B.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
C.对学生的学习捉供反馈
D.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屮的学习起点
7.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的几个阶段及特征
1)站稳讲台
A.在知识上,开始形成实际的、具体的、直接的知识和经验
B.在能力上,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开始初步形成
C.在素质上,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项目还不够全面和平衡
2)魅力讲台
A. 能够自主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B. 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养成
C. 能够主动设计实验,让“教学”和“学习”融合
3)品牌讲台(杰出教师)
A. 具有创新性素质
B. 能够进行探索性活动
C. 在成果上,注重理论总结工作,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8 •备课与说课的区别
1) 概念内涵不同。
“说课”属于教研活动,要比“备课”更深入地研究问题;而“备 课”是
教学任务如何完成的方法步骤,是知识结构如何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实事 方案,属于教学活动。
2) 对象不同。
“备课”是要把结果展示给学主,即面对学牛去上课;而“说课”是对 其他教
师,说明口己为什么要这样备课。
3) 目的不同。
“说课”是帮助教师认识备课规律,提高备课能力;而“备课”是面向 学生,
目的是促使教师搞好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4) 活动高兴事不同。
“说课”是一种集体进行的动态的教学备课活动,而“备课”是 教师个
体进行的静态的教学活动。
5) 基木要求不同。
说课教师不仅要说出,每一具体内容的教学设计,做什么,怎么做, 而且
要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说出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而备课的特点是在于实用, 强调教学活动的安排,只需要写出做什么、怎么做就行了。
9. 组卷的基本原则
考试四度:难度,效度,区分度,信度
1. 重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2. 实体深浅程度把握得当
3. 实体设计趋于人性化
10. 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11・上课与说课的区别 差异项fl
说课 上课 ri 的
提高教师小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 全面提高学牛整休素质 形式
执教者以教师作为对象,是面对教师 的一项单边活动 执教者以学生作为对象,是面向学 生的一种双边活动 内容
运用教材及相关教育科学理论 运用教材 评价 以教师整体素质作为评价标准 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评价
12.命题的含义与分类
分类:客观题,半客观题和主观题。
(1) 过程
A. B. C. D. E. 提出问题, 了解信息, 选样对象, 展开研究, 分析结果, (2) 方法:实验法,
形成选题
形成假设 确定方法
收集资料
得出结论
经验总结法,历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