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诸”

合集下载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及考点解析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及考点解析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及考点解析文言文虚词是专升本考试中文言文部分的重要考点之一。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准确翻译句子以及应对相关考题都具有关键作用。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知识点及考点。

一、“而”“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较为多样。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例如“温故而知新”。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如“吾尝跂而望矣”。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像“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在考试中,常通过翻译句子来考查“而”的具体用法。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这里的“而”表示并列关系;“学而时习之”中的“而”则是承接关系。

二、“之”“之”的用法也颇为复杂。

1、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到的知识。

2、作助词,有以下几种情况:结构助词,“的”,如“忘路之远近”。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比如“何陋之有”。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马之千里者”。

补足音节,无实义,“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考点常涉及对“之”在句子中作用的判断和解释。

比如“宋何罪之有”,这里的“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例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目的等关系。

表目的时,可译为“来”“用来”,如“以光先帝遗德”。

3、用作动词,可译为“认为”,像“皆以美于徐公”。

在考题中,可能会让考生判断“以”是介词还是连词,或者解释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四、“于”1、作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专升本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整理

专升本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整理

专升本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整理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语法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专升本考试来说,掌握这些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实词。

实词是指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在文言文中,实词通常是指表示实物、实体或具体动作、状态的词语。

例如,“人”、“行”、“美”、“明”等都属于实词的范畴。

接下来是虚词,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一定语法作用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虚词包括了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这些词语通常用来连接句子成分、表示语气、标明时态等语法功能。

比如,“之”、“而”、“乎”、“之”等都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在实际的文言文文本中,实词和虚词往往相互搭配,共同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

通过对实词和虚词的整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有助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对于专升本考试来说,掌握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经典,结合语法书籍的讲解来加深理解和掌握。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到你。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整理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整理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整理文言文是一门精讲细议之学门,针对其中常出现的虚词,读者若想要深入研习文言文,就必须先掌握用词,尤其是虚词。

论语、诗词,它们都在文言文中被大量采用。

本文就将对常见的文言文虚词进行整理,以便更好地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定”虚词“定”虚词主要指“固定虚词”,即指那些形容词性的虚词,它们的使用没有固定的词义,而仅取决于文中的语境。

其中,“定”字有被动、现在分词、动词等多种形式。

如“安、纷、殆、毋、谓、汝、既、但、竟、焉、其、乃”等词语均可归类其中。

二、“病”虚词“病”虚词也可称作“变化虚词”,它们的用法与“定”虚词相似,只是它们的词义会根据语境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某些词义会保持相同。

其代表性虚词有谓、非、得、若、或、方、苟、欤等,它们虽然词义相同,但也有着不同的用法。

三、“邪”虚词“邪”虚词又称“转折虚词”,它们体现了上下文语境之间的异同,即否定对肯定,或正面示意与反面示意之间的关系。

通常,“邪”虚词只能在一句话中使用一次。

其代表虚词有以、虽、但、谓、毋、乃、问、若等,它们只能显示一种转折关系。

四、“表”虚词“表”虚词又称“表示虚词”,它们用来表明一种态度,表达一种感情和情态,用来体现说话人的感受。

再言之,它们体现了说话者的情感。

其代表虚词有焉、哉、乎、乃、欤,它们不仅能表达情态和感情,也能表示前后文的关联。

总结而言,文言文中的虚词可分为四类:“定”虚词、“病”虚词、“邪”虚词和“表”虚词,它们在文言文的使用不但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也使得文章更加清晰、流畅。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理解虚词并正确使用,实在是重要的基础。

文言文是一门精讲细议之学门,它涉及到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词句,其中虚词尤为重要。

虚词也叫做形容词性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类用词,具有丰富的词义,能增加文章的艺术性,使文章更加凝练有力。

本文仔细整理了四类虚词:“定”虚词、“病”虚词、“邪”虚词和“表”虚词,以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正确使用虚词。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

专升本常用文言虚词一、12个常用文言虚词:之:a) 代词,表指代作用,可以指代人、事、物,译为“他(她、它)”,“他的”,……做宾语 [例] 爱共叔段,欲立之。

姜氏欲之b) 代词,表指示作用,作定语,译为“这”,“这个”……[例] 之二虫又何知(《庄子》)c) 代词,衬足音节,无意义,不翻译[例]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左传》)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d) 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e)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f)助词,指明语序倒装,不翻译[例] 姜氏何厌之有其是之谓乎我之谓也(《秋水》)g)动词,译为“到”、“往”[例]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李将军列传》)其:a) 代词,表指代作用,译为“他”,“他的”……[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b) 代词,表指示作用,译为“那”,“那个”……[例]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c) 语气词,表估计、推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例]王室其将卑乎(《国语》)d) 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例]其敢忘君主之大赐?(《左传》)e) 语气词,表祈使、命令语气,译为“就”,“要”,“一定”……[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者: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者”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附着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以指代一定的人、事、物,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中心语等。

可以与“者”组合的词类较多,意义或作用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与名词组合:主要可分两类: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引出谓语。

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这个人”、“……的情况”等。

例如: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李将军列传》)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

(《马伶传》)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词义汇编学生版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词义汇编学生版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词义汇编(学生版)李春贵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要求》规定的10个文言虚词:之(354个)其(109个)者(118个)所(64个)以(138个)于(100个)而(156个)乃(21个)则(50个)焉(12个)本材料收集整理了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要求》中规定的16篇古诗文中出现的包含以上10个文言虚词的所有例句。

之(354个)故名曰“寤生”,遂恶之.(《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郑伯克段于鄢》)()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郑伯克段于鄢》)()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郑伯克段于鄢》)()()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郑伯克段于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郑伯克段于鄢》)()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郑伯克段于鄢》)()既而悔之.。

(《郑伯克段于鄢》)()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郑伯克段于鄢》)()公赐之.食。

(《郑伯克段于鄢》)()公问之.,对曰(《郑伯克段于鄢》)()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郑伯克段于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郑伯克段于鄢》)()()公从之.(《郑伯克段于鄢》)()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郑伯克段于鄢》)()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燕昭王求士》)()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燕昭王求士》)()()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燕昭王求士》)()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燕昭王求士》)()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燕昭王求士》)()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燕昭王求士》)()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燕昭王求士》)()()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燕昭王求士》)()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讲义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讲义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讲义2017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讲义虚词是成考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的考点,要想成功通过考试,首先还得复习好相应的复习资料。

那么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讲义有哪些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讲义,希望大家喜欢。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讲义一、合音词1、“之于”的合音(即取“之”的声母、“于”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

“于”古音同“乎”)。

“之”为指示代词,“于”为介词,所以此时“诸”只出现在句中:“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指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则与后面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前面的动宾结构关涉到对象、处所、地点、内容等。

例如:(1)用与舍属诸人。

(《答李翊书》)(2)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答李翊书》)(3)更譬诸操舟……(《论毅力》)(4)公伐诸鄢。

(《郑伯克段于鄢》)2、“之乎”的合音。

“之”为指示代词,“乎”为语气词,此时“诸”只出现在句末:“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乎”用来结束句子。

例如:(1)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2)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二、约数词此时“诸”作定语,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或全体中的.每一个体,可译为“各位”、“众”等。

例如: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

(《冯谖客孟尝君》)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

(《李将军列传》)成考语文虚词复习资料一、意义比较具体,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来……的……”、“凭它来……的”等。

如:1、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谏逐客书》)2、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谏逐客书》)3、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答李翊书》)4、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 其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 其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其导语: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的简称成人,是我国成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属于国民教育系列教育,已经列入国家招生方案。

下面我们来看看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其可指代人、事、物等。

与"之"不同的是,上古汉语中"其"时常隐含构造助词"之"的意思,与后续词语组成名词性构造,因此通常只用作定语。

魏晋以后,"其"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也可用作主语。

例如:(1)河内凶,那么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

(《寡人之於国也》前一"其"指河内,可译为"那里的";后一"其"指河东,可译为"河东的")(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假设而叹曰。

(《庄子。

秋水》其:指代河伯,可译为"他的")(3)其后用兵,那么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五代史伶官传序》其:指代前事,可译为"此"、"这".)(4)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张中丞传后叙》其:指代当地百姓,充当主谓构造中的主语。

)(5)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

(《马伶传》其:指代马伶,可译为"他",充当句中主语。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中"其"的指代对象可以灵活多样,作为指示代词,可用作特指、远指、近指;指代人物时,不仅可指代第三人称,也可指代第一、第二人称,这都需要根据上下文确定。

例如:(1)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报刘一丈书》其:此为作者自指,可译为"我")(2)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答李翊书》其:指李生,这里可译为"你")作为语气词,"其"通常置于句首或句中,可表示多种语气。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实词虚词高频考点解析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实词虚词高频考点解析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实词虚词高频考点解析在专升本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部分的实词和虚词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掌握这些高频考点,对于提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在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频实词:1、爱“爱”在文言文中常有“喜爱”“爱护”“吝啬”等意思。

例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中的“爱”是“喜爱”的意思;“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爱”则是“吝啬”的意思。

2、安“安”有“安稳”“安全”“怎么”“哪里”等含义。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是“安稳”的意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是“怎么”的意思。

3、被“被”常见的意思有“遭受”“覆盖”“通‘披’,穿”。

“忠而被谤”(《屈原列传》)中的“被”是“遭受”之意;“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中的“被”通“披”,是“穿”的意思。

4、倍“倍”可表示“加倍”“通‘背’,违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是“通‘背’,违背”的意思;“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则是“加倍”的意思。

5、本“本”有“草木的根”“根本”“本来”等意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本”指“根本”;“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中的“本”是“本来”的意思。

6、鄙“鄙”常见的意思是“边疆,边远的地方”“浅陋,鄙陋”。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中的“鄙”是“边疆,边远的地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中的“鄙”是“浅陋,鄙陋”的意思。

7、兵“兵”有“兵器”“军队”“战争”等含义。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中的“兵”指“兵器”;“沛公兵十万”(《鸿门宴》)中的“兵”是“军队”的意思。

8、病“病”可表示“疾病”“困苦,困乏”“毛病,缺点”。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 则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 则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那么导语: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的简称成人,是我国成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属于国民教育系列教育,已经列入国家招生方案。

下面我们来看看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那么
可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不同的逻辑关系。

主要有:
表示顺承接继关系,可酌情译为"就"、"于是"、"那么"等。

例如:
(1)既来之,那么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
(2)王如知此,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於国也》
(3)假设弗与,那么请除之,无生民心。

(《郑伯克段于鄢》)
(4)抵暮,那么前所受赠金者出。

(《报刘一丈书》)
(1)人死,那么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於国也》
(2)今取人那么不然。

(《谏逐客书》)
(3)臣欲奉诏奔驰,那么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那么告诉不许。

(《陈情表》)
(4)我那么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此岸终不可达也。

(《论毅力》)
(5)他植者那么不然。

(《种树郭橐驼传》)
(1)美那么美矣,抑臣亦有惧矣。

(《国语。

晋语九》)
(2)善那么善矣,未可以战也。

(《国语。

吴语》)
(3)巧那么巧矣,未尽善也。

(《傅子。

附录》)。

2020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虚词解释:焉(最新)

2020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虚词解释:焉(最新)

(一)兼词
兼有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此)"的意思,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后,介绍关涉到的人、事、物、处所等。

例如:
(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於国也》)
(2)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郑伯克段于鄢》)
(二)指示代词
通常用在及物动词之后充当宾语,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等。

例如:
(1)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论毅力》)――尝焉:试着做这件事。

(2)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种树郭橐驼传》)――怜焉:爱护百姓。

(三)疑问代词
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前表示疑问,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例如: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2)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
(3)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四)语气词
作为语气词,"焉"可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不同的语气。

表陈述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

例如: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庄子。

秋水》)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论毅力》)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如:
(1)君何患焉?(《郑伯克段于鄢》)
(2)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报刘一丈书》)
(3)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

语文专升本重点掌握虚词

语文专升本重点掌握虚词

之1.定语标志,译成“的”或不译。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2.补语标志,译成“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6.用在时间副词后,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其1.[代词]他(她、它)。

他(她、它)的。

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六国论》)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2.[代词]这(这些),那(那些)。

①其高下之势。

(《始得西山宴游记》)②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五人墓碑记》)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

(《齐桓晋文之事》)②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4.[代词]相当于“其中的”,后面多跟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5.[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②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③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于1.[介词]表对象,可译为“对”、“对于”、“向”等。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鸿门宴》)②少卿视仆于妻子如何哉?(《报任安书》)2.[介词]表处所,可译为“在”、“在···中”等。

①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赤壁赋》)3.[介词]表起始,可译为“自”、“从”等。

①青,取自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赋》)4.[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阿房宫赋》)②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5.[介词]表被动。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

专升本语文基础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在专升本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板块,而虚词的掌握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语法结构起着关键作用。

下面就为大家归纳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虚词。

“之”字是文言文虚词中最为常见的一个。

它的用法多样,可作动词、代词、助词。

作动词时,意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作代词时,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到的知识。

作助词时,又有多种情况,如“怅恨久之”,“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水陆草木之花”,“之”是结构助词“的”;“何陋之有”,“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而”字也是高频虚词之一。

其主要用法有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承接,“温故而知新”;表转折,“而伯乐不常有”;表修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以”字的用法同样丰富。

可以作介词,表示凭借、因为、按照等,如“以君之力”“不以物喜”“以刀劈狼首”。

还可作连词,表目的“以光先帝遗德”,表结果“以至于寸”。

作动词时,有“认为”的意思,“皆以美于徐公”。

“于”常见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等。

比如“战于长勺”,表处所;“于我如浮云”,表对象;“苛政猛于虎也”,表比较。

“其”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也可作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如“其真无马邪”。

“者”可以译为“……的人”“……的东西”“……的情况”等,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为功名者”。

“乃”用作副词,有“于是、就”“才”“竟然”等意思,例如“乃重修岳阳楼”“久而乃和”“乃不知有汉”。

“焉”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作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

“也”常作语气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环滁皆山也”表判断;“不以千里称也”表陈述。

“乎”作语气助词,表疑问、反问、推测、感叹等,如“不亦乐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在学习这些虚词时,要注重结合具体的文言文语句来理解和记忆。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词义汇编学生版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词义汇编学生版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词义汇编(学生版)李春贵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要求》规定的10个文言虚词:之(354个)其(109个)者(118个)所(64个)以(138个)于(100个)而(156个)乃(21个)则(50个)焉(12个)本材料收集整理了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要求》中规定的16篇古诗文中出现的包含以上10个文言虚词的所有例句。

之(354个)故名曰“寤生”,遂恶之.(《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郑伯克段于鄢》)()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郑伯克段于鄢》)()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郑伯克段于鄢》)()()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郑伯克段于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郑伯克段于鄢》)()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郑伯克段于鄢》)()既而悔之.。

(《郑伯克段于鄢》)()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郑伯克段于鄢》)()公赐之.食。

(《郑伯克段于鄢》)()公问之.,对曰(《郑伯克段于鄢》)()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郑伯克段于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郑伯克段于鄢》)()()公从之.(《郑伯克段于鄢》)()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郑伯克段于鄢》)()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燕昭王求士》)()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燕昭王求士》)()()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燕昭王求士》)()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燕昭王求士》)()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燕昭王求士》)()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燕昭王求士》)()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燕昭王求士》)()()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燕昭王求士》)()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虚词汇总二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虚词汇总二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虚词汇总二“乃”副词作为副词,“乃”可以表示多种接续关系或情态,有时用法近于连词。

1、表示顺承接续关系,可译为“于是”、“就”等。

例如: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庄子秋水》)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李将军列传》)2、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反而”、“竟然”等。

例如:(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2)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3)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徒令臣出东道。

(《李将军列传》)3、表示对某人、某事的确认,可译为“这”、“这就是”等。

例如:(1)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冯谖客孟尝君》)(2)因烧其卷,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冯谖客孟尝君》)(3)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客孟尝君》)表示对结果的强调,可译为“才”、“这才”等。

例如:(1)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答李翊书》)(2)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李将军列传》)(3)告广曰:“胡虏易与耳。

”军士乃安。

(《李将军列传》)(4)良久,乃许之。

(《李将军列传》)表示递进,常与“至”等合用,或译为“以至”、“以至于”。

例如:(1)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论毅力》)代词指代第二人称,通常只作定语,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如:(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所以”“所以”这一凝固结构表达的意思较复杂,主要有:一、意义比较具体,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来……的……”、“凭它来……的”等。

如:1、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谏逐客书》)2、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谏逐客书》)3、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四川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虚词和连词分析

四川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虚词和连词分析

语文虚词分析——四川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四川成人高考语文虚词分析讲解。

语文是成人高考的必考科目,语文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也是考生比较难记的。

四川成考网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四川成人高考语文虚词分析讲解。

《大学语文》大纲在"汉语基本知识"中提出的第二项要求为:"掌握常用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识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此项要求侧重于对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的掌握,下面分别作些介绍。

虚词:“之”(一)代词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

例如:(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译作"这样做",分别充当"欲"和"为"的宾语)(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国也》之:提到动词"有"之前的宾语,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

)(3)野语有之曰。

(《庄子。

秋水》之:指代"野语"的内容,可译为"这样的话",充当"有"的宾语。

)(4)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冯谖客孟尝君》之:指代冯谖,充当"见"的宾语)(5)公赐之食,食舍肉。

(《郑伯克段于鄢》之:指代颍考叔,充当"赐"的近宾语。

)用于宾语前置的结构中,复指提到动词之前的宾语。

此时原有的代词词汇意义消隐,只起提宾的语法作用。

例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

秋水》我之谓:谓我。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其李将军之谓乎?(《李将军列传》其李将军之谓乎:也许说的就是李将军这类人吧。

2020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虚词解释:焉(最新)

2020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虚词解释:焉(最新)

(一)兼词兼有介词 " 于" 和指示代词 " 是( 此)" 的意思,往常用于动词或动词构造以后,介绍关涉到的人、事、物、地方等。

比如:(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寡人之於国也》 )(2)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 《郑伯克段于鄢》 )( 二) 指示代词往常用在及物动词以后充任宾语,指代前方出现的人、事、物等。

比如:(1) 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寂然丧矣。

( 《论毅力》 ) ――尝焉:试着做这件事。

(2)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 《种树郭橐驼传》 ) ――怜焉:爱惜百姓。

( 三) 疑问代词往常用于动词或动词性构造以前表示疑问,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比如:(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季氏将伐颛臾》 )(2)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 《答李翊书》 )(3)姜氏欲之,焉辟害 ?( 《郑伯克段于鄢》 )( 四) 语气词作为语气词, " 焉 " 可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不一样的语气。

表陈说语气,可译为 " 了 " ,或不译。

比如: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庄子。

秋水》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此岸终不行达也。

( 《论毅力》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 " 呢 ". 比如:(1)君何患焉 ?( 《郑伯克段于鄢》 )(2)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 《报刘一丈书》 )(3) 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 《答李翊书》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诸”
 《大学语文》大纲在“汉语基本知识”中提出的第二项要求为:“掌握常用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识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此项要求侧重于对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的掌握,下面分别作些介绍。

“诸”
(一)合音词
1、“之于”的合音(即取“之”的声母、“于”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

“于”古音同“乎”)。

“之”为指示代词,“于”为介词,所以此时“诸”只出现在句中:“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指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则与后面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前面的动宾结构关涉到对象、处所、地点、内容等。

例如:
(1)用与舍属诸人。

(《答李翊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