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志愿服务调查研究:以重庆某高校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学生志愿服务调查研究:以重庆某高校为例

本研究以重庆某市属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分层随机抽样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该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情况的相关信息。通过文献梳理与定量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标签: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动机

一、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为定量研究,调查采取自编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意愿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学和志愿服务参与行为等变量。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较为客观、全面地收集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数据。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316份,收回问卷311份,经过对回答的完整性、回答结果是否存在逻辑一致性矛盾等数据审核与清理,剔除无效问卷3份,最后获得有效问卷308份。

二、主要研究发现

第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较为普遍,志愿服务已广泛渗透,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仍然有待提高。在调查样本中,有66.1%的被调查者表示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在参与者中,有32.5%的学生每季度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有15.9%的被调查者表示每月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有5.6%的被调查者表示每周都会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但是,根据对参与频率与课余活动安排统计发现,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大学生课余时间的第一顺位和第二顺位多为娱乐活动和寝室或户外活动,第三顺位和第四顺位多为志愿服务活动和科研。

第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动机的“利他性”与“利己性”并存,但是“利他”动机能带来较高的自我评价。调查研究发现,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动机主要集中在帮助他人、贡献社会、丰富经验、提升能力上。“利他型”动机(帮助他人与贡献社会)占35.8%,“利己型”动机(丰富经验与增强能力)占36.9%。

第三,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普遍持积极态度,但仍受到政治面貌、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政治面貌的被调查者对志愿者的评价存在显著性差异,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党员的被调查者中有87.5%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是一种助人为乐的社会公益,而政治面貌为群众的被调查者只有60.1%持该观点。

第四,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意愿受家庭环境影响。通过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大学生对志愿者评价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频率差异性检验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对志愿者服务评价更正面,参加志愿服务的频率越高。

第五,学业负担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在非常了解志愿服务活动信息的大学生中,有64.7%的大学生会在作业量大时还会选

择志愿者服务但是选择次数会减少,15.7%的大学生不会考虑志愿服务,14.9%的大学生不会改变原来的次数;在比较了解志愿服务活动信息的大学生中,有65.1%的大学生会在作业量大时还会选择志愿者服务但是选择次数会减少,28.8%的大学生不会考虑志愿服务,5.5%的大学生不会改变原来的次数。

三、改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策略建议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大学生志愿者及其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正当权益。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而言,要及早通过立法明确志愿服务活动的性质、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志愿服务组织的地位、志愿组织与志愿者、服务对象三方的法律关系及其纠纷解决机制以及有关志愿服务经费筹措和管理运营的规定等基本性问题。

第二,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营造积极的志愿服务氛围。由于我国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大学生对志愿公益活动缺乏足够的认识,志愿服务参与意识和志愿奉献精神还比较缺乏特别要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的积极能量、正面典型,传扬志愿服务先进事迹,深入诠释志愿服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宣扬倡导志愿服务精神,从而促進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促进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

第三,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措施。首先是高校或政府部门可以为高校志愿活动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来解决学生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要加强对志愿者个人权益的保障,比如为志愿者提供人身保险以及交通补贴、餐费补贴,使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时无后顾之忧;可以适度将志愿服务参与情况计入学生的综合测评,与奖、贷、助学金等方面挂钩,与升学、就业等挂钩,将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抓手。

第四,完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志愿服务的成效受服务者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制约,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的培训是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以及志愿者组织要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首先是要落实上岗前志愿者培训制度,保证志愿者具有基本的服务水平;其次是要制定考核制度,明确考核标准;第三是要变通培训形式,结合志愿服务的具体内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适合服务内容的形式开展培训。

第五,树立服务“学习理念”,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志愿服务能力。高校志愿者群体提供服务的一个优势就是具有专业知识,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优势,组建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团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志愿服务中,依托志愿服务,将专业知识从理论变为实践,真正运用好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Omoto,A.M.,& Snyder,M.(2009),The role of community connections in volunteerism and social action,In M. J. Holosko,& T. W. Lo(Eds.),Youth

empowerment and volunteerism:Principles,policies and practices. Hong Kong: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Press,p.258.

[2]李延伟.大学生持续性志愿活动:一项质性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3]宋海英.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2

[4]林大燕.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2

[5]李媛媛.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