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中军人形象嬗变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中军人形象嬗变分析作者:吴思锦白玲

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15期

摘要:军旅题材因其描写军人为核心与主流话语密切相关,在文艺创作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军人形象有着崇高感与刚性美的结合,所展现出来的特征也成为民族精神与国家气质的体现。如今,军人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出了新的特征,这些使得军人形象更加真实而鲜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新的模式与其他问题,对于军旅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发展十分不利。本文从新时期的军旅题材的影视作品入手,分析军人形象的变化,并总结出其变化的特征,探究其变化的原因,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军旅题材;军人形象;嬗变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5-0-02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物质与精神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影视作品中的形象有了全新的需求。军旅题材片中的男性军人形象随着受众需求变得真实化、知识化、普通化方向慢慢流变。影视作品中的军人形象不仅可以让观众领略到不同时期军人风貌,而且也能令人感受到国家力量的提升。新世纪至今,军人的形象变迁完成了从继承到突破的变革过程,影视作品中的军人形象嬗变为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价值的体现。

一、中国军旅题材军人形象的变化特点

军旅题材的影视作品作为宣传军队形象的重要阵地,一直以来都作为重要的类型,并且深受观众喜爱。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创作者不断体会时代的脉搏与人民群众的呼声,创造了许多不同的军人形象。总体上,军人形象的变化主要展现在:真实性、知识化、普通化。

(一)真实化——由片面刻板到鲜活生动

大众传媒时代的崛起,时代的变化与思想的转变,让人们更加关注“有血有肉”的个人,军人形象改变了传统的塑造方式,使得影视剧中的军人不只有正义凛然、铁血豪迈、抛弃个人情感的“高大全”的片面典型。

军人是有着神圣的职业的平凡个体,这种神圣与平凡的并存更能彰显伟大。这种倾向变得更加明显,平凡与高尚并存,铁血与柔情共生,构建出来的军人形象更加鲜活而生动。《激情燃烧的岁月》就刻画了这样一种军人形象,主角石光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铁血硬汉。剧中并没有描写石光荣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战斗生涯,反而着眼于这个老军人退休之后的温情满满的家庭琐事。这种粗与细的统一,塑造出一个更加真实的人物形象。

(二)知识化——由草根英雄到知识精英

在信息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高科技成为军队的重要战斗力,这也对军队的发展提出了“科技建军” “素质建军”的战略方针,这样的变化也在影视作品中有所体现。

目前我们的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逐渐向高学历的知识青年的方向转变,和传统的影视形象相比,他们不仅拥有国际视野远见卓识,而且有着丰富的个人感情。这类军人形象的塑造往往也不是独立的,经常通过他们的思想观点与传统军事人物的激烈碰撞产生的。《DA师》就是这样的一种典型,整部作品着眼于现代国防与未来战争的信息化的重要性,由此展开的数字化部队的师长之争。这里面三个主要人物:吴文义、赵梓眀、龙凯峰。前者是传统的军人形象,稳重但缺乏与时俱进的思维。赵梓明则是夹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体,他紧追时代的步伐,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但却缺少实战意识。龙凯峰大胆而有才华、敏锐又不拘一格,是更典型的现代知识精英的形象。

(三)普通化——由神话偶像到凡夫俗子

社会文化的变化使得影视作品中的军人形象不再是高大全的英雄豪杰,人们更愿意关注普通人的故事。这种视角下移就不可避免,更加充满人文情怀与烟火气息的普通人成为军旅题材的主角。从表现高级干部的出众才干到展现普通士兵的个人成长的故事逐渐发展起来,并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的关注重点逐渐由将领转向士兵,从瞻仰天之骄子的英雄伟业到关注英雄人物历练的成长故事。

如今,“后英雄时代的平民心理优势”大量军队的平凡人物的故事写进了剧本。《士兵突击》就是其中的典型作品,主人公许三多这个普通士兵展现了当代青年群体进入队伍后的成长与历练。不仅与时代同步,而且赢得了大量的观众的喜爱。

二、中国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中男性形象嬗变原因

(一)主流话语的指引对英雄的再审美

在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变得尤为重要。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媒介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工具,而且媒介本身就是意识形态。随着信息网络的发达,信息传播时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碎片化使得传播内容的变化以及异化。中国军旅片的特殊性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军人形象塑造主要考虑其政治宣传和教化作用;“文革”时期,文艺创作者们遵循着“三突出”的原则创造出了一批政治符号式的人物。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对文艺方针政策方面的变化使得军旅题材的男性形象逐渐从“完人”转变为“凡人”。在2001年《光荣之旅》和2003年《DA师》中,无论是贺援朝还是赵梓明,都兼具智慧与理性、理想与信念、坚持与意志力于一身。而到了2006年《亮剑》中,男主角李云龙优缺点兼具;人物塑造趋于更真实鲜明。我们所熟知的

《我的兄弟叫順溜》中男主角的“凡人”化,以一个抗战小兵的形象塑造出了有血有肉的男性形象。军旅片男性形象从“完人”到“凡人”的转变体现出的是主流话语在影视作品中的主要引领作用与形象塑造的改变影响。

(二)军人英雄情结与审美变迁

我国的军旅题材影视剧有着中国特色的呈现形式,也是中国自接触影视作品开始就有涉及的创作题材。因中国历史所致,中国军旅题材片大多选自抗战时期。同时也是每个中国人缅怀对给予今天美好生活的抗战英雄以及无法忘怀的英雄年代的独有情感的联系。中国军旅题材是中国人对中国军人的一种英雄情结所在。从1983年第一部军事题材影视剧《敌营十八年》中塑造的公正不阿的完美军人形象;建国时期如《高山下的花环》中的共产党形象加入了一定的个人情感;改革开放时期的《和平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等等塑造的男性形象丰富了人物心理的塑造;再到现代《我是特种兵》《智取威虎山》等等影视作品从小人物去切入主题弘扬军人英雄。由此可见中国军旅题材片的男性形象随着时代审美和观众喜好而逐渐成长,但也一直怀揣观众的军人英雄情结。

三、问题与反思

(一)对历史与英雄形象的过度消遣与娱乐化

流量时代的到来使得军旅题材片的男性形象不得不符合主流大众的审美口味甚至不惜戏化历史英雄,塑造出泛娱乐化的军旅题材男性形象,来博取信息利益一味追求收视率而忽略饱满的男性形象的塑造。这样泛娱乐化的军人男性形象在各种博乐的网站帖子里出现,更多担当了娱乐化大众的作用而失去了原本军旅题材影视作品应当传播的军人精神。对历史与英雄形象的过度消遣使得原本就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當代青少年接收到的娱乐化的军人形象成为无意义甚至是垃圾的信息内容,使得新一代青年人没有崇尚军人英雄的倾向凸显;失去原本大众传媒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职责,影响了受众正确的价值观。

(二)军旅题材男性形象塑造人物雷同或题材跟风

随着文艺影视传播的广泛化及丰富化,军旅题材片的数量及质量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差别。许多影视作品出现题材内容的雷同甚至抄袭再不就是素材人物塑造的相似性。造成受众面对海量的没有新意的军旅题材片,难以有观看吸引力。中国军旅片其实还存在一定的瓶颈,还未造成根本性突破。在远离战争硝烟的和平年代军人身份地位的边缘化使得在影视作品中无法得到主流性的关注。现代题材军旅片《战狼》及《战狼2》的一度火爆,引得很多只关注商业利益的传播公司只为了制作而制作,使得军旅题材雷同剧可谓一度泛滥成灾。缺乏创造性内容、独立性人物塑造的作品显得空洞无力。

四、结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