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导读浅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课堂动起来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我们生活的一条保鲜准则,同样,唯有“运动”着的课堂才彰显它的生命力。——题记
前年刚从象牙塔出来的我,站在讲台上也2年了,在感叹光阴荏苒之余,我更感慨于这短短2个春秋的所学所获。
来立人之前我满脑子还是传统的教学观,甚至我为能掌握这样的教学观而沾沾自喜。然而,当我学习参与了立人的“分层导学,以诱达思”的课堂教学改革,意识到陈旧教学中“填鸭式”、“满堂灌”,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霸占整个课堂的教学方式已被远远抛弃,这些被时代发展摈弃的教学方法,既不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又不能提高学校的竞争能力,更不能促进学校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当然,也会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处于停滞甚至滞后的状态。“分层导学,以诱达思”的学习理论颠覆了我的教学观,同时,我产生了一种教学上的紧迫感与茫然感。
或许正是这种不安的情绪强迫我们新教师加快速度投入到“分层导学,以诱达思”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学习中,在这条漫漫的探索路中还尚未悟得真谛,但是切实感受到生命课堂对学生、对教师的重要。课堂需要生命,生命需要运动——课堂的“动”是师生共同完成的环节与任务,不是教师的口舌活动,而是其导学有方;不是学生随意地闹,而是学生的“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脑思”。
一.教师的相机诱导
对于这点,其实新教师经验不足,没有太大的发言权,只能浅谈一些学习感悟。
首先,传统教学中,我们习惯了“吩咐、命令”着学生去学,如果学生没有完成或完成率较低时就拍案而起,满腔热火地怒斥学生如何不认真,怎样不勤奋,殊不知,正是我们教师在无形中铸就了这些“不认真、不勤奋”的学生。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刚从小学“执行命令式”的阶段生活中脱离出来,学生渐渐增强了自我意识,对于教师的命令不再单一地执行了。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教师还是一如既往地希望把孩子拉到你的命令圈里,学生大多都会背道而驰。我们需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地、自愿地靠拢你的指导方向,这样才能保证质量。
刚开始的时候,看到学生好做小动作,喜欢讲话就勃然大怒,在自己的威慑下那些学生似乎都“认真”起来了,我以为自己做好了工作了。其实不然,当成绩出来的时候,才发现那些原本爱讲话、好做小动作的学生依旧成为班级成绩的垫底——他们是没讲话,没做小动作,但同时也没有融入你的课堂。我陷入沉思,是什么原因致使这些小部分的学生脱离了课堂的轨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的,如果没有成功学生很难找到学习的情绪,那么如何让这些小部分的差生找到成功的快乐?
于是,我尝试着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设下一两个较为简单的题目,故意引导那些小部分的学生来回答,当他们答对或接近时给予鼓励和肯定,那时我分明看到这些孩子脸上显露出的骄傲与自豪,而当堂,他们会相对认真地投入到你的课堂中。当然,这点并不能适用于任何差生,根据他们的不同性格来量定的。也是从这个小小的引导方法上,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教师的相机诱导的重要性了。
其次,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老教师们能够灵活地掌握好自己的课堂,学生也能较好地跟上拍子,相比而言,起初在自己的课堂上经常会感到学生脱离了自己的轨道,当我很努力把他们拉到原轨道时,发现他们眼里反而多了几分困惑与怀疑,原来是我把握错了真正的导的含义。比如在学习《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中,学生在讨论对学校的教育不满意时应该如何做的问题时,学生们没有按常理出牌,个个争先恐后地大谈要如何逃学、罢课等等很多明显违规违纪的行为,我当时很震撼,我知道其中有一部分是起哄,但是对于一个平衡班来说,那些不好读书的学生大有人在,在教师面前敢把实话说出来,一方面说明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另一方面也凸显他们的个性化。所以就那个问题我用了较大的功夫慢慢引导学生意识到新时代下一个真正有素质的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行为。教师的相机诱导不是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迫式地注入到学生的脑海里,而是要用巧妙的明确的导向性信息诱导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学生能够在明确有效的方向中自主地思考。这样课堂中,教师动得少但精,而学生则动得自愿且有收获。
当然,这是一条漫长且坎坷的路,作为新教师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和摸索。
二.学生的相机而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
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脑思”,独立地、全身心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情趣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满怀热情中不断取得成功;并且不断积累小的成功,最后成就大的成功!——《成功是成功之母》·吴勇林
在接触“分层导学,以诱达思”课堂教学改革之前,课堂上我不敢放开,觉得让学生主宰课堂多少会不放心,但是,在学习了其相关理论后觉得课堂的改革是必要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不放心是出于对学生的不信任与拘束习惯,而很经常课堂上陷入了学生埋头记笔记,思想僵化地跟随着教师的固定死板化节拍的僵局,学生的学成为一种僵化了的被动式,而教师承包了课堂,也累得筋疲力尽。
我喜欢轻松的课堂,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的气氛下专心地自愿地完成学习的任务,我就会舒心地微笑着下课。可能是实习时形成的思想惯性,以为学生认真、安静地听课,做笔记那就是好课,所以忽视了学生各方面的“运动”。在参与了“分层导学,以诱达思”课堂教学改革,学习其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开始渐渐着重了学生的“课堂运动”,而且有了明显的成效。
语文课堂较侧重于“七动”中的“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脑思”。
“动情读”、“动耳听”: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对美文的朗读很必要,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动耳听”后能较快地掌握朗读的情感与节奏,特别是诗歌、古文,所以在课堂上不能忽视学生的“听”,因为个人范读不是很好,所以经常用朗读带来代替(效果会相对差点,如果教师能范读最佳)。朗读对于学习语文很有帮助,特别是有感情的、投入的朗读更能深入地感知文本,体会文意。朗读分不同方式,有齐读、默读、自由读等,不同性质的文本需要不同的朗读方式。
“动口议”: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小组活动的讨论。在学习“分层导学,以诱达思”之前,没有让学生讨论的习惯,觉得学生之间只会嬉闹,没办法认真地讨论,白白浪费时间。在实施的前几天效果确实不是很好,可能一方面学生也还没适应这样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是我的导向性信息不明确,以致学生像无头苍蝇。后来慢慢地强化了这方面的学习,课堂上尽量让学生明白讨论的内容和方向,小组活动也渐成模式,而学生也能较积极地投入到这种学习方式中。
“动笔写”:语文是一门听说读写兼容的学科,所以不仅仅要会说会读,更要会写。没有人能天生写得一手好字,写出篇篇好文章,这跟平时的练习是紧紧相连的。对于七年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