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导读浅谈

合集下载

语文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提纲导读法”

语文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提纲导读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刘旭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进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从2011年开始,笔者对传统的语文课堂进行了改革,实行了以学生参照提纲看书学习,教者依据提纲重点讲解为主要特点的“提纲导读法”。

一、“提纲导读法”的意义及内涵“提纲”是一种形式,“导读”是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能够把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向活动表现出来。

有了“提纲导读”,学生能够参照提纲看书学习,教者能够按照提纲重点讲解,学生学得主动,教者教得顺手。

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提纲导读法,是用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一种方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

二、“提纲导读法”的好处及作用“提纲导读法”既能“导读”,又能“导学”。

若要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错误认识。

有些学生重理轻文,不愿学习语文,认为语文没啥可学,学起来枯燥乏味,感到头痛。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根据学生实际,以及初中生应以理解性阅读为重点的要求,在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扩大阅读面的基础上,编写了导读提纲。

导读提纲,既是阅读提纲,又是学生在预习时的抓手。

要学什么,可以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和工具书,解决提纲上的问题。

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自觉看书学习的习惯。

从而对语文的学习就感到有兴趣了,认为语文不是没啥可学,而是大有学头。

另外,“提纲导读法”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能够克服填鸭式的满堂灌、繁琐的分析讲解和形式主义的问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

在课堂上,学生学得主动,教者教得顺手。

师生能够搞好双边活动,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

教者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学生能够动脑、动口、动手,在读写听说几方面都得到提高。

这样的课堂教学方法,能说不是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吗?三、导读提纲的编写及使用(一)关于导读提纲的编写。

几年来的实践使笔者认识到:搞好提纲导读的关键是导读提纲的编写。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读”、“写”习惯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读”、“写”习惯的培养

·中学教学·90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读”、“写”习惯的培养新疆喀什巴楚县第二中学 包倩梅中学语文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算是一门工具型的基础学科。

学生的“读”、“写”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不仅对于学好语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还对学好其他学科起着重要的帮助。

因此,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写”习惯和“读”、“写”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读”、“写”习惯和兴趣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是“读”的培养。

这里是指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出了阅读对于理解的重要作用;唐代诗圣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指出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

而这些都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

“读”包括课文阅读和课外阅读。

课文阅读。

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都要求学生要提前预习。

预习,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意识到,这里不比赘述。

教师应该在教学时充分发挥“读”的效果,它包括录音范读、学生领读和齐读、以及分角色朗读等形式。

录音范读。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中学语文课文朗读”教学磁带上都有,因为是专业朗读,所以发音准确、吐词清楚,也是学生练习普通话的最好资料。

从我利用录音范读的情况来看,学生都听到很认真,效果很好。

教师示读。

有些阅读课文,课后作业中的短文、作业训练中的例文等,在教学磁带上是没有的,就需要教师给学生示读,起一个示范的作用,同时让学生跟着默读。

这样的阅读,效果也很好。

学生领读、齐读。

这在教学中是常用的方式之一,一篇课文,教师先分成几个部分,或抽学生领读,训练学生的领读能力;或让全班同学齐读,培养学生整体配合朗读的能力。

读完以后,教师对学生朗读中语气的停顿、读音的准确、声音的整齐和洪亮等方面进行简单的评价,让学生觉得怎样的朗读才是更好的,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语文课导读的重要性

浅谈语文课导读的重要性

浅谈语文课导读的重要性摘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坚持语文课导读的目的就是要启发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创造,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得,读有所创。

关键词导读;导读提纲;导读启发一、巧设提问导读教师梳理课文,从课文整体出发,设计出能贯穿课文内容,支撑全文的提问来引导学生阅读。

对提问的设计,不要追求答案的惟一性而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要提倡教学民主,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时要尽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受自身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的影响,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肯定学生的首创精神和新颖独特的见解。

培养他们勤于思考,敏于发现,勇于发言,敢于表达的习惯。

1.以主问题形成导读提纲教师设计一系列导读的“主问题”形成导读提纲。

“主问题”是指问题群中最重要的,最能拨云见月、道破天机的那一问。

特级教师顾德希说过:“凡是好的阅读课,能给学生以启发的是一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抓好了这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学生就会茅塞顿开。

”恰到火候的高明一问,才是主问题设计的关键。

教师在讲解课文中,巧设一组主问题贯穿课文,适时抛砖引玉,引导学生阅读。

2.“一句话概括”导读教师设计从整体上能概括课文内容或者故事情节或者人物形象等多角度的对课文阅读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阅读检查。

比如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熊芳芳老师教授的《七根火柴》,在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快速读课文,读完后补充:“这是一个的故事”。

这种对课文整体阅读的检测能让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阅读感受。

有的学生回答,这是一个火柴的故事。

有的说这是一个发生在草地上的故事……接着熊老师抛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个用生命延续生命的故事。

由此切中本文的玄机。

问学生是否同意,并说说理由。

这种导读能调动学生对课文多角度的理解,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而综合概括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浅谈中职语文中的阅读教学

浅谈中职语文中的阅读教学

浅谈中职语文中的阅读教学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教学目标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

具体而言,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和细节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愿意读书。

3. 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和阅读技巧。

二、教学方法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下所示:1. 讲授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

2. 演示法。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的方式展示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

3. 任务驱动法。

通过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4. 合作学习法。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让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和提高。

5. 研究性学习法。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调查、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阅读理解。

教师可以挑选适合学生的文章,进行适当的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阅读策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如预测、猜测和推理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

5. 文学鉴赏。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帮助他们理解文学的艺术价值和内涵。

4. 综合阅读。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综合阅读,让他们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逻辑关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和培养综合素质等方面。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导读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导读策略

“关注多读,以读为主”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主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想达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师的引读策略尤显重要。

策略一:媒体导读促感悟小学生正处在感性认识阶段,年龄较小,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为其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语言欣赏能力。

而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合一的特征,活泼灵动的表现形式,能强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习贺知章的《咏柳》,教师除了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柳树外,更是利用多媒体引领学生看图片、观视频,让学生走近柳树、交流自己对柳树的了解;然后,带领学生走进古诗文,感知诗人笔下的柳树是什么样的,再图文结合感受“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的美妙;最后,借助视频音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于“万条垂下柳丝绦”的情境中读诗文、赏诗境、悟诗情。

策略二:质疑导读促感悟文有文眼,章有章法。

教师要善于抓住题眼或文眼,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或设计统领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如《军神》的教学,教师先鼓励学生读题质疑,如谁是军神、为什么称之为“军神”、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描写“军神”等;然后自主探究、品读交流,引领学生先自读感知识军神,再抓住人作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品悟军神的气概,最后交流品读感知作者的表达方法。

再如《伯牙绝弦》一文的教学,教师在背景资料介绍后,提出质疑:“伯牙绝弦为哪般?”然后引领学生初读感知、读好古文,再品读、感悟“高山流水遇知音”,最后链接阅读,理解“破琴绝弦谢知音”。

策略三:对比导读促感悟教材中有很多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我们要依文而教,抓对比导读,促学生感悟。

如《有的人》,通篇对比,导读时就可以从感知“对比”开始。

一是词性比读,读思结合辨物象。

抓总起节中的两个“活”与两个“死”的对比,思考第一个“有的人”的“活”和“死”与第二个“有的人”的“活”和“死”有什么不同,联系下文,感悟两种人。

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读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读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读的作用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翼,而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阅读力的培养则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精神和心力。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我们就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导读方法。

我们可用的导读方法很多,例如:设问式导读、程序式导读、图示式导读、比较式导读、质疑式导读、赏析式导读等。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

何谓“导读”?概括而讲,就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方式,师生之间进行多边交流,通过扎实有序的训练,全面打好读写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

叶圣陶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于‘导’。

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授之谓也。

”他还指出:“所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

”我们从叶老的这些话清楚地知道:教师应突破“系统讲授”和“满堂灌一言堂”那种被绝对化、凝固化的教学模式,多方设法致力于导,增强阅读教学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比较彻底地改变阅读教学的陈旧面貌。

根据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材,我们应该灵活地采用不同的导读方法。

我们常采用的导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设问导读导读的方式之一是以问促读。

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必须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来指引思维方向,引导解决问题的途径,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学会怎样读书。

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读书,读而后思,思而后问,问而后读,读而后悟,悟而后答,在提高阅读能力上下功夫。

浅谈小学语文“单元导读教学课”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单元导读教学课”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单元导读教学课”设计发表时间:2014-03-27T11:07:58.84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2月总第110期供稿作者:魏学琴[导读] 明确了导什么,必须得清楚地思考导读的意义究竟何在,就像在知道要做什么事之前要搞清楚做这件事的意义。

魏学琴甘肃省靖远县大芦乡庄口小学730618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单元整组教学应运而生。

当前,单元整组教学的理念、探讨和研究犹如“浓绿万枝红一点”,势头喜人,有如破竹之势。

何谓导读?按字面意思理解为引导学生去读。

实际上,它是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一个目标导向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调节和反思总结的过程。

单元导读课又叫单元整体感知课,在一个单元教学之前进行,教学时间一般为1个课时。

单元导读课的主要目的有:整体感知单元学习专题与学习内容;整体把握单元学习要求;引导课外的实践活动与资料积累;激发学习的兴趣,孕育求知欲望。

其中兴趣的激发是基点,是导读的根本所在;整体感知单元内容与专题是要点;引导课外的实践活动与资料积累是生长点。

用电影中的行话说:单元导读好似电影首映式,精彩镜头给你看一段,主要人物出场见见面,为的就是抓住你的心。

它以单元导语为教学切入点,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课堂学习方式,初步感受单元主题,做好学习规划,激发学习欲望,全面铺垫单元学习背景。

它的一般流程是这样的:1.连接起点,激发学习兴趣。

2.浏览整组课文,了解学习内容。

3.学习导语,明确学习。

4.尝试实践,规划学习策略。

明确了导什么,必须得清楚地思考导读的意义究竟何在,就像在知道要做什么事之前要搞清楚做这件事的意义。

笔者通过多次的导读教学尝试与思考,认为导读的意义在于导趣、导读、导学、导行。

一、导趣:激发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对小学生来说,再也没有比“兴趣”更好的法宝了。

有了兴趣,学习将是一种快乐的旅行,是一次享受的盛宴。

单元导读课是学生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文本,文体中蕴含的故事、哲思、美景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李晓红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李晓红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李晓红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基本功,是经常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训练,意识到对小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在阅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重要性魅力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

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

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

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

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二、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

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接受到各种社会性的情感陶冶。

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劳动态度,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等,都会大大感染和丰富学生们的情感。

他们会将这些美好的品质转化为对自己行为的要求和需要,积极模仿,从而产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三、朗读是教师衡量学生对教材理解水平、检验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任何一篇课文里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要想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必须深入地理解课文,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

阅读教学中读书方法指导

阅读教学中读书方法指导

阅读教学中读书方法指导浅谈近几年来,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让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做到游刃有余,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文眼导读,训练理解能力这是一种由点到面的读书方法。

教师从文章的文眼出发提出问题,然学生从不同用侧面去思考、探索和争论,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在积极的思维中得到发展。

例如在讲述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时,在课文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在我的眼里,她是一位美丽而温柔的人。

”这句话中的“美丽温柔”就是对蔡芸芝先生品质的高度概括,既突出了老师的外在美,又突出了老师的内在美。

其具体内容贯穿全文,堪称“文眼”。

我就让学生带着“蔡老师的温柔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个问题先独立自学再集体研讨。

理清了这个问题也就掌握了课文内容,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就得到了训练。

再比如《松鼠》一文中开头说“松鼠是一种漂亮、驯良、乖巧的小动物。

”开头就抓住了松鼠的特征,所以由点到面,我让学生去课文里寻找体现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段落,这样学生很快地就能从文章里找出来,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问题引读,训练概括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读是我们教师经常采用的读书方法。

教师先根据文章段落的重点设计问题,学生以读代答,以情入境,介入意境之中,在读书中体味感悟,无需讲解、分析。

同时师生间的唱和交互,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如我在教学《变色龙》这篇课文时,我向学生提出五个问题来引读。

这五个问题是: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2.人物有哪些?3.他们对狗的态度有什么不同?4.作者用到哪些描写手法?5.本文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通过分段引读,学生口诵心思,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说说每段的主要思想、对文章的主要内容的理解也就易如反掌了。

长此练习,学生的概括能力将不断提高。

3.交叉跳读,锻炼思维能力跳跃性地阅读课文是为了突出文章重点不再逐段讲解面面俱到而浪费时间。

浅谈名著导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以《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为例

浅谈名著导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以《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为例

浅谈名著导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以《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为例[内容摘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推动名著阅读的板块上作了调整,凸显出“名著导读”的重要性。

要做好“名著导读”,则要重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设计”,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有效阅读,并自觉地完成整本书阅读。

基于此,本论文以《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问题设计的角度出发,探索“名著导读”问题设计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名著导读; 问题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近年来,尽管各地“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轰轰烈烈地开展并不断地推进,但阅读的效果却不尽理想。

没有时间的保证,阅读有效性缺失,有很强的功利性,应付考试,不求读得透,只求考得高,名著阅读碎片化,学生起早贪黑搞突击,背知识点。

针对这种现象,部编版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提出统编教材在阅读教学上实施“三位一体”,建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每册课本编排两个“名著导读”模块,努力做到课标要求“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1]自此,各地对“名著导读”的重视度逐渐提升。

顾名思义,“名著导读”就是教师在学生阅读名著时进行引导。

那如何引导才能实现有效阅读呢?冯善亮老师提出了名著导读高效化的四点策略:一是教师自己要先读作品,并且要强化“名著导读”课程化的意识,把“名著导读”纳入学期计划之中;二是以兴趣为先到,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三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享,举办多样化的分享活动;四是要避免大量概念化的、抽象的读书策略指导,使学生回归到阅读本身。

[2]接下来,我就以探索《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的有效实施路径来谈谈问题设计对于名著导读课的意义和必要性。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课程视角下的一种学习模式,所有的课程学习都应该是从问题出发的,因此,所有学科的教学都需要问题设计。

“主问题”这一概念是余映潮老师首创的,他认为所谓主问题就是能从整体角度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欣赏的重要问题。

浅谈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阅读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也是小学生个人认知和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方法。

下文将从提高语文素养、培养阅读习惯、增强语文写作能力三个方面阐述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阅读能够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以学习汉字、语言表达等为主,而阅读是加强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小学生能够了解与拓展自己的语言知识。

孩子们在阅读中不仅能加深对汉字、词语的理解,还能学习到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各种语言素材,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其次,阅读能够培养阅读习惯。

现代社会,孩子们沉迷于电视游戏手机等娱乐活动,对阅读缺乏兴趣。

而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才会主动去接触各种类型的书籍,并不断发现其中的乐趣。

阅读习惯培养跟阅读量的大小是息息相关的,学生要多读一些适合自己的书籍,才能逐渐增加阅读兴趣,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最后,阅读能够增强语文写作能力。

阅读能够开拓视野,提高语文水平,这对写作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阅读不同主题和文体的书籍,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学习与各种有趣的语言结构和技巧。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遵循书中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借助其中的语言素材,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孩子们能够通过阅读增强语文素养,培养阅读习惯,同时提升语文写作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注重阅读的启蒙教育,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多、更丰富、更有品质的资源,让小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培养起自己的语文兴趣和能力。

浅谈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和阐述。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其对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精心挑选一些有趣的课文,或者有趣的故事书籍,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加诵读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只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才能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加主动地去进行阅读,从而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阅读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古诗词、现代散文、报刊杂志等,这些都可以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宝贵的素材。

阅读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表达习惯,从而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丰富和生动。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文化,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

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增强自己的综合素养。

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它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形成。

在阅读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

阅读还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各种积极的情感,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美好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得到积极的塑造。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阅读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在阅读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和文化,可以了解到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和看法,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

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文章的阅读,阅读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学习形式。

阅读既是学习语言的过程,又是使用语言的过程,通过阅读可以获取信息,知识越多,越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忽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有些教师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思想教育课,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本身特有的工具性。

轻视字词句等方面的训练,只顾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忽视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而有些教师只专注于字词句和内容分析,而不注意深入挖掘课文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内涵,不能让学生从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未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应试教育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思想已被功利主义思想所取代,而在功利主义思想下,教师对学生进行功利主义的阅读教学,片面追求教育结果,以考试的分数论成败,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学生价值的实现。

功利主义的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师按照考试模式对课文进行讲解,把熟记、难写的字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完全不涉及原文的情、意、道。

有的教师甚至将课文编成考题,要求学生在不读全文的基础上完成考题。

(三)重内容理解,轻人文熏陶语文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要靠学习主体__学生感悟获得,而不是只靠教师讲解。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育中应该特别重视“重意会、重感受、重直觉、重自悟”的人文方法。

现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于偏重于对阅读内容的详细分析理解,而轻视和机械进行人文教育。

“名著导读”教学方法探讨课题研究总报告

“名著导读”教学方法探讨课题研究总报告

“名著导读”教学方法探讨——课题研究总报告课题主持人:《高中语文课本中“名著导读”的教学研究》这个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由课题负责人—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张雅俊老师根据日常教学的实际情况首先提出,在王瑞春、王敏荣、王斌、杨淑玲、黎昕、杨森、刘勇刚、洪蓉、武婷、高文婷等老师的共同参与下,经过认真讨论、分析论证、展开问卷调查、分工协作、组织实施、结果得出等过程,已经初步完成由课题申请、开题报告、中期汇报到成果总结等几个阶段。

现在申请结题,下面是本课题整个研究过程的回顾总结:一、课题概述(一)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之初,通过了解名著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后,我们获取了这样一些信息:名著是人类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是先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学阶段是人思想、思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阅读名著对学好语文,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郑重在《浅谈“名著导读”的重要性》一文中归纳了名著阅读的三大重要性:首先,广泛的名著阅读是学生们学好自己的母语,培养他们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其次,阅读名著可以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再次,名著阅读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好范本。

苏州大学顾建英研究发现,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历次《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对名著阅读都有着明确的要求。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课程标准在这一方面的要求提得更明确,更具体。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高中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

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高中三年自读文学名著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而“名著导读”是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而成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社会心理浮躁,学生的阅读还只仅仅处于快餐式,碎片化的状态,加之应试教学还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在名著导读教学上还不够重视,学生名著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浅谈语文课导读的重要性

浅谈语文课导读的重要性

浅谈语文课导读的重要性摘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坚持语文课导读的目的就是要启发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创造,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得,读有所创。

关键词导读;导读提纲;导读启发一、巧设提问导读教师梳理课文,从课文整体出发,设计出能贯穿课文内容,支撑全文的提问来引导学生阅读。

对提问的设计,不要追求答案的惟一性而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要提倡教学民主,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时要尽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受自身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的影响,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肯定学生的首创精神和新颖独特的见解。

培养他们勤于思考,敏于发现,勇于发言,敢于表达的习惯。

1.以主问题形成导读提纲教师设计一系列导读的“主问题”形成导读提纲。

“主问题”是指问题群中最重要的,最能拨云见月、道破天机的那一问。

特级教师顾德希说过:“凡是好的阅读课,能给学生以启发的是一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抓好了这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学生就会茅塞顿开。

”恰到火候的高明一问,才是主问题设计的关键。

教师在讲解课文中,巧设一组主问题贯穿课文,适时抛砖引玉,引导学生阅读。

2.“一句话概括”导读教师设计从整体上能概括课文内容或者故事情节或者人物形象等多角度的对课文阅读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阅读检查。

比如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熊芳芳老师教授的《七根火柴》,在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快速读课文,读完后补充:“这是一个的故事”。

这种对课文整体阅读的检测能让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阅读感受。

有的学生回答,这是一个火柴的故事。

有的说这是一个发生在草地上的故事……接着熊老师抛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个用生命延续生命的故事。

由此切中本文的玄机。

问学生是否同意,并说说理由。

这种导读能调动学生对课文多角度的理解,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而综合概括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朗读教学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朗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朗读的概念、朗读的作用以及朗读教学的策略三个方面来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一、朗读的概念朗读是指用声音表达文字的行为。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语音规律和语调,正确、流利、自然地读出课文或其他文学作品的文字。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式,既是一种技能训练,也是一种审美体验。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二、朗读的作用1.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熟练掌握语音语调,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形成自然流畅的朗读效果。

良好的朗读能力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

2. 提高审美情感。

通过朗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其中情感的饱满和语言的美妙,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长期的朗读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3. 增强记忆能力。

朗读需要学生反复地熟悉课文或文学作品的内容,通过不断的朗读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4. 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朗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深入感悟其中的意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三、朗读教学的策略1. 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可以通过选用优秀的课文或文学作品,向学生介绍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2. 注重朗读技巧的训练。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技巧训练,包括语音语调的掌握、停顿的处理、情感的表达等,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流利地、自然地朗读课文或文学作品。

3. 创设良好的朗读环境。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朗读角、设置朗读时间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的效果。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浅谈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浅谈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解的 东西 化而 为 自己 的语 感。 二 、诵读 有助 于理 解课 文
治 国 、平 天下 的道 理都 蕴含 其 中 。诵
读 这 些 经 典 古 诗 文 ,对 开 阔 同学 们 的
汉 语 言 的 内 涵 极 为 丰 富 ,表 达 思 实 生活 的审 美 评价 ,渗透 着 作者 丰富
知 ” , “ 读唐 诗三 百首 ,不会 吟诗 了 ,这 是 最 可 贵 的 一 种 境 界 。 ” 叶 先 生 记 住 了 它 美 妙 的 词 句 ,体 会 和 理 解 熟 也会 吟 ” ,这 讲 的都 是诵 读的 好处 。
体 ,处 世 为 人 的 哲 学 ,修 身 、齐 家 、 生 的话 告诉 我们 ,讨究 有所 得之 后 ,
了其 中的感 情 。 三、诵 读有 助于培 养 审美 能力
中学语 文课 本 中大 多是 精选 的文 质 兼 美 的 艺 术 作 品 ,寄 寓 着 作 者 对 现
古 诗 文 是 中 国优 秀 传 统 文 化 最 好 的 载 还 要 吟 诵 , 只 有 通 过 吟 诵 ,才 能 把 理
语感 是对 作 品的文 字 、语 言敏 锐 首 ,方 觉 其 妙 ,诵 其 全 集 ,愈 多 愈 的 湘江 寒秋 图 ,同学 们 自然 而然 地沉 而 丰 富的 感知 ,是 对语 言 文字 的 一种 妙 。反 复 朗 诵 至 数 十 百 过 , 口颔 涎 浸 在美 好 的情境 中 ,感受 到 了作 者的 正确 丰富 的 了解力 , “ 文教 学要 抓 流 ,滋 味 无 穷 ,咀 I 尽 。 乃 自 少 至 博 大胸 怀和 革命 的凌 云壮 志 。这样 有 语 I 爵不 语 言 ,语 言教 学要 抓 语感 ,语 感教 学 老 , 诵 之 不 辍 , 其 境 愈 熟 , 其 味 愈 感 情地 朗读 使学 生潜 入作 者 的心胸 , 要 抓诵 读 。”这 话是 十 分有 道理 的 。 长 。”这 段话 充 分说 明 了诵读 对理 解 了解 作 者的美 学趣 味 ,恰 如叶 圣 陶先

浅谈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新教育改革要求的提高,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首先,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新课程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引入文学、新闻、理论、历史文化等知识,让学生拓展自己的眼界,接触更大的知识世界。

其次,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一定的文学作品中,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字的含义,并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主张自己的见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再者,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对小学生来说,能够耐心细读一整篇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思及文章的深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能力。

最后,阅读能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想象力。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进入比较深的境界,把作者的思想和想象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总之,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在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新能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的设计上,更多的要引入阅读内容,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浅谈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浅谈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浅谈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经典诵读是指将优秀的书籍或文章进行朗读或背诵,并通过不断的再次诵读,逐步使孩子们掌握其中的精髓和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下面从五个方面,简要介绍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

一、确定经典诵读的内容经典诵读的内容应该是经典而富有感染力的文本,比如经典的诗歌、名家文章、儿童文学等。

选择经典诵读的内容时,可以考虑文学性、教育性和知识性等多个方面,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

二、创设识读的环境经典诵读需要一定的诵读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一个安静、整洁且舒适的课堂。

在创设诵读环境时,可以让学生们一起参与,诵读前可以点燃香薰或者播放音乐,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让学生们更加专注和认真的诵读。

三、进行情感体验经典诵读不仅仅是读出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情感体验。

在诵读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对于一些情感深刻的段落或者经典诗句进行情感的解读,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诗歌、故事或者文章的内涵,从而激发出学生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学生亲身参与进去,会更加感受到诵读的快乐和分享的魅力。

四、开展综合性活动经典诵读可以和其他活动相结合,比如推荐一些有趣的阅读书目,组织读书分享会,同时可以让学生们自主演讲,展现自己的诵读成果。

在实施经典诵读的同时开展这些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感受,将教材变成生活一部分,使学生们更加容易接受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五、培养诵读的习惯经典诵读不仅仅是一时的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形成长期的习惯。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读书、诵读,每个季度进行阅读报告、小组读书会等长期性的活动,从而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自发地进行经典诵读,从而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总之,经典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实施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水平的经典诵读内容,创设合适的诵读环境,进行情感体验和综合性的活动,同时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浅谈整本书的导读教学研究

浅谈整本书的导读教学研究

浅谈整本书的导读教学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针对这一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全面探讨整本书的导读教学,系统总结导读教学的概述、方法、策略、效果和展望,旨在为教育教学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持。

通过深入分析整本书的导读教学,为教师提供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为教育教学的改进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整本书的导读教学进行研究,探讨导读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评估导读教学的实际效果,并对未来导读教学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导读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整本书的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术成绩。

本研究也旨在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导读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他们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阅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我们希望为整本书的导读教学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从而推动导读教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1.3 研究意义导读教学是整本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导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整本书的内容和主题。

导读教学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深入探讨导读教学的概念、方法和策略,可以为教师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导读教学研究也可以为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对导读教学的效果评估,可以及时了解教学成果,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未来,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导读教学研究也将随之发展,为提高整本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导读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整本书的导读概述正文整本书的导读概述涉及到对导读教学的整体设计和规划,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合理安排导读内容和方式。

通过有效的导读概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整本书的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课堂动起来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我们生活的一条保鲜准则,同样,唯有“运动”着的课堂才彰显它的生命力。

——题记
前年刚从象牙塔出来的我,站在讲台上也2年了,在感叹光阴荏苒之余,我更感慨于这短短2个春秋的所学所获。

来立人之前我满脑子还是传统的教学观,甚至我为能掌握这样的教学观而沾沾自喜。

然而,当我学习参与了立人的“分层导学,以诱达思”的课堂教学改革,意识到陈旧教学中“填鸭式”、“满堂灌”,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霸占整个课堂的教学方式已被远远抛弃,这些被时代发展摈弃的教学方法,既不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又不能提高学校的竞争能力,更不能促进学校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当然,也会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处于停滞甚至滞后的状态。

“分层导学,以诱达思”的学习理论颠覆了我的教学观,同时,我产生了一种教学上的紧迫感与茫然感。

或许正是这种不安的情绪强迫我们新教师加快速度投入到“分层导学,以诱达思”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学习中,在这条漫漫的探索路中还尚未悟得真谛,但是切实感受到生命课堂对学生、对教师的重要。

课堂需要生命,生命需要运动——课堂的“动”是师生共同完成的环节与任务,不是教师的口舌活动,而是其导学有方;不是学生随意地闹,而是学生的“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脑思”。

一.教师的相机诱导
对于这点,其实新教师经验不足,没有太大的发言权,只能浅谈一些学习感悟。

首先,传统教学中,我们习惯了“吩咐、命令”着学生去学,如果学生没有完成或完成率较低时就拍案而起,满腔热火地怒斥学生如何不认真,怎样不勤奋,殊不知,正是我们教师在无形中铸就了这些“不认真、不勤奋”的学生。

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刚从小学“执行命令式”的阶段生活中脱离出来,学生渐渐增强了自我意识,对于教师的命令不再单一地执行了。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教师还是一如既往地希望把孩子拉到你的命令圈里,学生大多都会背道而驰。

我们需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地、自愿地靠拢你的指导方向,这样才能保证质量。

刚开始的时候,看到学生好做小动作,喜欢讲话就勃然大怒,在自己的威慑下那些学生似乎都“认真”起来了,我以为自己做好了工作了。

其实不然,当成绩出来的时候,才发现那些原本爱讲话、好做小动作的学生依旧成为班级成绩的垫底——他们是没讲话,没做小动作,但同时也没有融入你的课堂。

我陷入沉思,是什么原因致使这些小部分的学生脱离了课堂的轨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是的,如果没有成功学生很难找到学习的情绪,那么如何让这些小部分的差生找到成功的快乐?
于是,我尝试着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设下一两个较为简单的题目,故意引导那些小部分的学生来回答,当他们答对或接近时给予鼓励和肯定,那时我分明看到这些孩子脸上显露出的骄傲与自豪,而当堂,他们会相对认真地投入到你的课堂中。

当然,这点并不能适用于任何差生,根据他们的不同性格来量定的。

也是从这个小小的引导方法上,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教师的相机诱导的重要性了。

其次,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老教师们能够灵活地掌握好自己的课堂,学生也能较好地跟上拍子,相比而言,起初在自己的课堂上经常会感到学生脱离了自己的轨道,当我很努力把他们拉到原轨道时,发现他们眼里反而多了几分困惑与怀疑,原来是我把握错了真正的导的含义。

比如在学习《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中,学生在讨论对学校的教育不满意时应该如何做的问题时,学生们没有按常理出牌,个个争先恐后地大谈要如何逃学、罢课等等很多明显违规违纪的行为,我当时很震撼,我知道其中有一部分是起哄,但是对于一个平衡班来说,那些不好读书的学生大有人在,在教师面前敢把实话说出来,一方面说明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另一方面也凸显他们的个性化。

所以就那个问题我用了较大的功夫慢慢引导学生意识到新时代下一个真正有素质的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行为。

教师的相机诱导不是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迫式地注入到学生的脑海里,而是要用巧妙的明确的导向性信息诱导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学生能够在明确有效的方向中自主地思考。

这样课堂中,教师动得少但精,而学生则动得自愿且有收获。

当然,这是一条漫长且坎坷的路,作为新教师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和摸索。

二.学生的相机而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
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脑思”,独立地、全身心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情趣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满怀热情中不断取得成功;并且不断积累小的成功,最后成就大的成功!——《成功是成功之母》·吴勇林
在接触“分层导学,以诱达思”课堂教学改革之前,课堂上我不敢放开,觉得让学生主宰课堂多少会不放心,但是,在学习了其相关理论后觉得课堂的改革是必要的。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不放心是出于对学生的不信任与拘束习惯,而很经常课堂上陷入了学生埋头记笔记,思想僵化地跟随着教师的固定死板化节拍的僵局,学生的学成为一种僵化了的被动式,而教师承包了课堂,也累得筋疲力尽。

我喜欢轻松的课堂,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的气氛下专心地自愿地完成学习的任务,我就会舒心地微笑着下课。

可能是实习时形成的思想惯性,以为学生认真、安静地听课,做笔记那就是好课,所以忽视了学生各方面的“运动”。

在参与了“分层导学,以诱达思”课堂教学改革,学习其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开始渐渐着重了学生的“课堂运动”,而且有了明显的成效。

语文课堂较侧重于“七动”中的“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脑思”。

“动情读”、“动耳听”: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对美文的朗读很必要,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动耳听”后能较快地掌握朗读的情感与节奏,特别是诗歌、古文,所以在课堂上不能忽视学生的“听”,因为个人范读不是很好,所以经常用朗读带来代替(效果会相对差点,如果教师能范读最佳)。

朗读对于学习语文很有帮助,特别是有感情的、投入的朗读更能深入地感知文本,体会文意。

朗读分不同方式,有齐读、默读、自由读等,不同性质的文本需要不同的朗读方式。

“动口议”: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小组活动的讨论。

在学习“分层导学,以诱达思”之前,没有让学生讨论的习惯,觉得学生之间只会嬉闹,没办法认真地讨论,白白浪费时间。

在实施的前几天效果确实不是很好,可能一方面学生也还没适应这样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是我的导向性信息不明确,以致学生像无头苍蝇。

后来慢慢地强化了这方面的学习,课堂上尽量让学生明白讨论的内容和方向,小组活动也渐成模式,而学生也能较积极地投入到这种学习方式中。

“动笔写”:语文是一门听说读写兼容的学科,所以不仅仅要会说会读,更要会写。

没有人能天生写得一手好字,写出篇篇好文章,这跟平时的练习是紧紧相连的。

对于七年级的
学生来说,特别是平衡班的学生,容易对写作产生厌倦的情绪,觉得写作文是一项高难度的作业。

其实,只要把这项分散到每节课里,就可以分担了学生的厌倦。

一般情况下,每一节课我们都会结合到写作,所以只要我们平时多加练习,有侧重点地分散动笔,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懂得怎么写,另一方面又能减少作文课的压力。

其实,作文也是我的一个较大的盲区,但是在不断插入动笔写的环节后,还是明显感到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升。

我想,只要长久坚持会有较大的成效。

“动脑思”:这是学生最内在的学习方式,要达到效果的话我觉得营造一个学习气氛相当重要。

其实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都是刚从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中过渡到主动式的学习方式,所以我们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

在听了不少探究公开课后,我发现这一点不仅重要,而且执行后效果明显。

现在,我们慢慢放开手,让学生在有效的指导信息下自己摸索,很多时候,我们会从他们身上找到不一样的收获。

我想,这也是保持课堂生命的营养液。

对于一个新教师,对于一个刚刚学习“分层导学,以诱达思”教改理论不久的新教师而言,这方面的教改感想认识还比较肤浅,难登大雅之堂,只是结合较短的教学历程粗谈感想,在将来的学习中努力吸收更多的精华,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多加指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