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学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教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下面仅就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从三方面谈谈教育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顺应发展历史,明确教师角色
中国自古就受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比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和“为人师表”;也有荀子的内外因在教育中的决定作用,即自我努力和社会环境在教育中起决定作用。

在建国后,我国教育心理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1949~1958年的改造时期,2.1959~1966年的发展时期,3.1966~1976年的停滞时期,4.1977至今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字音,字形,句子,文章这样简单。

而教师的角色也不是单纯的教书先生,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的角色也越来越丰富,如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辅导员,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和教育科学的研究者等等。

想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教育能力。

其中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教育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

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具备活跃的思维力和良好的组织能力更是重中之重。

“语文”即口头语和书面语的总称。

“语”即口头语,就是说,教师说话必须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才能把最不易理解的问题用最精炼的语言以最清晰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才是语文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而“文”即书面语,其内涵就是书写文章,做文章就是要有活跃的思维,才能贯通古今中外之名人轶事;才能动情于一花一草,一沙一石;才能写得出优美细腻而不是艰涩难懂的好文章。

教师并不是威严而高高在上的,他和学生是平等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能在学生之间有威信。

威信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只要能在学生中间树立威信的老师,就是一名成功的老师。

如我国著名的优秀语文教师魏书生先生之所以能够把一个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班级管理的井然有序,就是他能够明确自己教师的角色,树立自己在学生中间的威信,顺应时代发展,根据学生心理的变化制定适合的班级管理、学习制度,以此激发学生的管理和学习兴趣,学生个个参与其中,才使得让一个问题班级进行质的变
化。

二、掌握学生心理,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是一个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这种经验不仅包括个体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复杂的交互作用。

在中学语文学习中更是如此,学生就是要了解各种文本思想,掌握各种文体写作,积累各种阅读经验,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存在数学中的求解证明,也不存在化学中的实验验证。

所以有些老师便会习惯以一种定式思维来评价学,即“这么简单的语文都学不好,别的科目肯定也学不好,因为你智商不够”。

其实并非这样,在教育心理学中认为,学生的智力存在结构差异,具体表现在:语言,逻辑,人际交往,音乐,运动,自知,空间等方面。

所以语文学不好的学生并不是智商有问题,只是他对语言的的敏感度比较差而已。

所以我们不能片面的狭义的评价学生,依据加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应该以人为本,重视个别差异。

保护学生敏感的心灵,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地学习动机。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的心理倾向。

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知道并懂得想方设法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注意中学习、思考、把思考视为一种享受而不是看为一种苦差事。

”①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对学习内容发生了兴趣,具有了想要学习的动力,才能主动积极地要求学习,而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学习。

倘若将兴趣深化,就是教育心理学中所讲的学习动机,即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以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我们可以通过六种方式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式教学。

例如朱自清散文《背影》这一课,我们最终要掌握的是文章的中心内容和思想感情,针对这个目标,我们可以设置三个大问题:1.文中出现了几次流泪,其原因分别是什么?2.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3.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如此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文章的主旨,既避免了学习课文的了无生趣,也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学习内容与方法的新异性。

在课文讲解中,我们可以不采用“老
师讲—学生听”的原始模式,取而代之以新的教学方法,如:将学生进行分组,由一组学生提前全面预习课文,第二天按自己的方式讲给全班同学听,有不足的地方老师在进行补充。

不仅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习的反馈。

这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定期的测验和总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及时充分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对薄弱环节加以夯实。

因为语文不同于其他科目,字音、字形、词义都是平时积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阅读,写作虽然比较灵活,但也有它摆脱不了的模式和套路,所以一定要教给学生思考和做题的方法,当学生认为语文并不是艰涩的文字,而是“曲径通幽处”的惊喜时,便是最成功的反馈。

四、实行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制度。

中学阶段的学生,通常会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

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这是自我实现的最高需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擅长和突出的地方,加以表扬和鼓励。

对于语言洞察力强,却不踏实的学生也要适当的惩罚和批评。

五、合理的组织竞赛。

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既能发掘学生的潜能,也能鼓动进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

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教会同学正确合理地分析试卷,积极面对成功和失败,并能找出失败的原因,一个一个突破,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所以当学生语文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一味地批评,要因势利导,加强记忆,注意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

三、学会知识迁移,懂得适应变通
知识的迁移即学习的迁移,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对新的学习的影响。

简言之,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所以我认为,迁移是学习的最强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前者指先行学习向在难度上大体属同一水平的后继学习迁移,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运用了课堂学习的新词汇,新方法;后者是指先行学习向不同水平的后继学习发生的迁移,即简单的学习向复杂的学习的迁移,如把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准确地运用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中,这就是一种内部细加工性质的纵向迁移。

从迁移的不同种类来看,我们应重视的是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顺向正迁移和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逆向正迁移。

如,
“先学的拼音对后学的汉字有帮助作用,后学的拼音对先学的汉字产生加强和巩固的作用。

”②再者,平时阅读积累的好词好句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而较高的写作水平同样会激发学生对更深刻文本的阅读兴趣。

迁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如,刚开始学习散文时,老师就告诉学生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那怎么来理解这句话呢,就是说散文的形式自由,没有特定的结构,如果把散文每一句分一段,就是一首优美的现代诗歌。

但是它不像诗歌那样晦涩难懂,没有特定的象征手法运用,它用一种明确的物象寄托来表达思想感情。

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老师不讲这是一篇散文,通过阅读发现其特点,学生也能明确地知道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托物言志还是融情于景的散文。

再如对文言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古代汉语中的“走”就是现代汉语“跑”的意思,“行”才是现代汉语“走”意思,那么不管阅读什么时期的文言文,我们都不会把“走”直接翻译成为行走或是走路。

迁移不仅有学科内部的迁移,还有个学科之间的迁移。

如果一个学生语言功底很强,那么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从数学题目的条件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一定也很强。

比如一道数学题的一句话是这样的:“往一个圆柱容器内装水”,我们能提取的信息不仅只有圆柱体,还会联想到柱体的体积、柱体的表面积、底面圆的面积、容器的高等等信息。

所以,知识的迁移不仅具有指导教学,提高学习质量的意义,还有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意义。

最后要说的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让学生对看似枯燥的语言产生兴趣,教学才能寓教于乐。

而语文教师的重大职责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获得迁移,更深远的意图是让语文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基点,以便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产生迁移的适应力和变通力。

①(《再论心理学与语文教学》杜海英,杨丽红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 期(总第64 期))
②《学习迁移理论与语文学习迁移能力》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夏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