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_《秧歌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秧歌舞》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内容】秧歌舞【课型】活动课【教学年级】三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本科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民族的舞步》中的一节活动课,这是一节以民族舞蹈为主题的活动课,通过欣赏、演唱和歌舞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民族艺术,了解民族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绪。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强,又具有活泼爱动的性格,学习能力强,但对于民族艺术了解较少,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让学生认识了解中国特色的东北秧歌,激发热爱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
【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秧歌舞》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2.学习秧歌舞“十字步,手腕花等”舞蹈动作,并随音乐表演和创编动作。
3.感受民间歌舞的表演形式,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难点:学会秧歌舞步,与同学合作随歌曲表演。
【教学过程】一、教师表演导入教师以才艺展示的形式为学生展示秧歌舞蹈。
请学生说说背景音乐中出现的演奏乐器指出乐器的演奏也是秧歌的一大特点。
总结:秧歌是我国民间的一种集体舞蹈,早是源于模仿稻作劳动的原始舞蹈,后来变成农闲或是过年过节是的舞蹈表演,至今已经有着千年的发展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秧歌来感受秧歌舞的独特魅力。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展示舞蹈直观的让学生来感受秧歌舞,通过聆听寻找出秧歌伴奏的特点】二、探究学新1.完整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热烈欢快地)2.有节奏朗读歌词:模仿打鼓的动作有节奏的朗读歌词,解决节奏难点附点八分节奏型,引导学生注意用前重后轻的方式更容易打准节奏。
3.学唱歌曲:先用la~音模唱旋律,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熟悉度,解决旋律中难点跨七度音程的两个音,引导学生以科尔文手势辅助唱准音符;熟悉旋律后学生自主带入歌词演唱歌曲。
用打鼓的声音启发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和热烈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学唱歌曲循序渐进,首先解决节奏问题再解决旋律音准,引导学生用手势辅助的方法能更加清晰的找到音准最终能够有感情的演唱。
三年级音乐《秧歌舞》教学反思
教学文档
三年级音乐(秧歌舞)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音乐活动课,是小学音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民族的舞步)的第—课时。
“秧歌舞〞这一教材,就是要通过教与学,让学生在音乐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及节奏感。
本节课,我运用了新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为学生。
教学中,我设计的环节层次清楚,层层递进,环环紧扣。
开始时节奏的参加,为锣鼓点儿打下良好的根底。
学生能够以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秧歌舞)这首歌曲。
锣鼓的参加,增加了课堂的热闹气氛。
我注重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并汇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的也有兴致。
对于一些身体协调能力差的,我把“扭秧歌〞简化成2/4拍的音乐律动,让学生用“两进两退〞的步法带替了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简单的“秧歌步〞。
我共有三种音乐,一段快的、两段快的、三段慢的,也有助于选择合适学生的音乐。
“两进两退〞也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在一般生活中,很少用到“十字步〞,对学生来说是很生疏的,一时间内很难运用自如。
如果由于一时没能掌握而产生了心理障碍,将会产生肯定的不良影响。
用“两进两退〞的步法带替“十字步〞,并不是不要求“扭秧歌〞要走“十字步〞,而是将“十字步〞做为知识介绍给学生,让接受快的学生走“十字步〞,让接受慢的学生走“两进两退〞,待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掌握至熟练,再做统一要求。
这样的分层教学利于爱护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扭秧歌〞用红绸、手绢、扇子做道具,已司空见惯。
.。
《秧歌舞》教学设计
《秧歌舞》教学设计《秧歌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秧歌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基本特点。
学生能够掌握秧歌舞的基本步伐、手势和动作。
学生能够学会一段简单的秧歌舞,并能够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资料,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秧歌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基本特点。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学生能够掌握秧歌舞的基本步伐、手势和动作。
通过学生的实践和练习,学生能够学会一段简单的秧歌舞,并能够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秧歌舞的基本步伐、手势和动作。
秧歌舞的音乐节奏和表演风格。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秧歌舞的基本步伐、手势和动作,并能够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
如何让学生理解秧歌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基本特点,并能够在表演中体现出来。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秧歌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基本特点。
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秧歌舞的基本步伐、手势和动作。
2. 演示法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秧歌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基本特点。
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秧歌舞的基本步伐、手势和动作。
3. 练习法通过学生的实践和练习,让学生学会一段简单的秧歌舞,并能够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
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秧歌舞的基本步伐、手势和动作,并能够在表演中体现出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秧歌舞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秧歌舞的表演形式和特点。
提问学生对秧歌舞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秧歌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基本特点。
2. 讲授讲解秧歌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基本特点。
讲解秧歌舞的基本步伐、手势和动作,并进行示范。
3. 演示播放一段秧歌舞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秧歌舞的表演形式和特点。
小学音乐_三年级《秧歌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秧歌舞》一、年级:小学三年级二、活动内容:《秧歌舞》(东北民歌)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学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热烈欢快的情绪完整演唱歌曲《秧歌舞》。
2、指导学生用乐器为歌曲简单伴奏。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歌曲,用热烈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能用简单乐器为歌曲简单伴奏。
六、活动准备:钢琴、鼓、镲等七、活动过程:(一)导入1、游戏导入:2、介绍秧歌。
师: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据说最早起源于汉族的元宵节,作为节庆的一种集会表演,后来慢慢发展成了农闲或者节日时,人们自发聚集在一起表演的民间娱乐性舞蹈。
在我国,秧歌种类繁多,而刚才我们听到的就是东北秧歌中的一段。
2、介绍东北秧歌东北秧歌起源于清朝的康熙年间,已有300年的历史,来源于生产劳动之中。
(二)、学唱歌曲1、初听歌曲师:刚才我们总结了秧歌的特点:欢快、热烈、喜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课堂。
一起来听一听欢快喜庆的东北民歌《秧歌舞》,注意在听的过程中,请保持微笑。
老师总结: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那下面在学唱歌之前我们再来玩一个简单的节奏游戏。
我来拍你来模仿,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刚才玩的第一个游戏,(回忆拍手节奏x x x)(出示课件:2/4:x x| x x x| x x| x x x||2/4:x.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2/4:X xx x | xxx x| x. x x x | x x x|强拍拍手,弱拍拍肩。
(试着分组拍强弱)2、朗诵歌词师:非常棒,那下面让我们把刚才的节奏律动带入到歌词中来吧。
注意强弱关系和歌曲情绪的把握。
(出示课件,逐句朗诵。
)学生自读,试一试。
师:老师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歌曲的前四小节和五到八小节是不是一样呀,谁想来试着读一读?学生边拍边读。
一起读一读拍一拍。
师:同学们朗诵的非常好,下面老师把这首歌曲完整演唱一遍,请同学们用手势为老师打拍,注意强弱。
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秧歌舞》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民族的舞步《秧歌舞》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秧歌舞》是一堂典型的活动课,它集歌曲演唱、秧歌舞蹈、锣鼓表演等形式于一体。
是一首流传于东北地区脍炙人口的秧歌舞,歌曲旋律简洁,情绪欢快,节奏活泼,附点八分音符的运用增强了节奏的动感,表现了人们打起鼓、敲起锣、扭起秧歌唱起歌来歌唱幸福生活的热闹场景。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秧歌很熟悉,在各个广场都会看到大人们扭秧歌,但是对秧歌舞中的“十字步”却不熟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东北秧歌的舞蹈特点,以及让学生感受到秧歌舞给人们带来的快乐、热烈、奔放的情绪,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审美情绪。
三、教学目标1.了解《秧歌舞》的起源和发展。
2.学习《秧歌舞》的基本舞步和动作。
3.体验《秧歌舞》所表达的民族和地域文化。
4.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歌曲《秧歌舞》并学跳秧歌舞步,并能随音乐表演。
教学难点:学习秧歌舞的基本舞步“十字步”,并且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锣、鼓、镲、丝绸、手绢六、教学过程(一)学习秧歌十字步1.音乐导入(1)播放《秧歌舞》随音乐师生共舞。
师:同学们,让我们随音乐跳起来吧!问:刚才我们跳得什么舞蹈?生:......(秧歌舞)教师出示课题(板书)师:《秧歌舞》是一首东北民歌。
这里比较出名的就是东北大秧歌。
2.教师简介什么是秧歌。
秧歌:是我国汉族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
跳舞时脚走“十字步”,双手挥舞红绸或手帕,情绪欢快、热烈。
接下来让我们来学一学秧歌舞十字步。
3.学习秧歌十字步(1)请同学们观看图示,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师:首先,左脚向前迈一步,右脚也向前迈一步,然后左脚往旁一步,右脚向后退一步。
(同学们反复练习)(2)学生练习十字步。
4.老师示范,学生模仿学习秧歌舞的动作。
师:你们跳得真棒,让我们随音乐跳一跳吧。
5.播放《秧歌舞》随音乐师生一起跳秧歌。
《第五单元活动秧歌舞》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音乐人教版12三年级上册
《活动秧歌舞》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1. 了解秧歌舞的基本特点和背景,包括其起源、发展和文化内涵。
2. 学习并掌握秧歌舞的基本步伐和基本手位,能够初步进行简单的秧歌舞表演。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提高他们的协调性和舞蹈表现力,激发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重点:掌握秧歌舞的基本步伐和手位,理解其舞蹈风格和特点。
难点:在音乐节奏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准确、协调地进行舞蹈动作的表演,并体现出秧歌舞的独特韵味。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1. 准备秧歌舞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以便学生了解其文化背景和舞蹈风格。
2. 准备适当的音乐播放设备,确保音乐播放清晰、音量适中。
3. 布置舞蹈教室,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舞蹈练习。
4. 准备必要的舞蹈服装和道具,确保学生能够以最佳状态进行舞蹈表演。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与探索课堂伊始,老师先要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
通过展示秧歌舞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们感受到秧歌舞的魅力,同时通过简单的讲解,使学生们对秧歌舞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老师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如:“你们知道秧歌舞的起源吗?它有哪些独特的动作和节奏?”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基础知识教学接下来,老师将详细介绍秧歌舞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首先,讲解并示范基本的手势和步伐,强调每一个动作的要领和细节。
这个阶段要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示范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手势教学介绍几种基本的手势,如扇形手、指法手等,以及它们在秧歌舞中如何配合音乐和节奏做出有韵律的动作。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邀请学生模仿并尝试,老师则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
(二)步伐教学讲解并示范基本的步伐,如跳跃步、交叉步等,并强调步伐与音乐节奏的配合。
老师可以放慢音乐节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和模仿。
三、实践与体验在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巧后,学生们开始进行实践和体验。
《秧歌舞》教学设计
《秧歌舞》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音乐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秧歌舞》。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秧歌舞的特点,学会基本的秧歌舞步,并能够参与舞蹈表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秧歌舞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提高学生对民族舞蹈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秧歌舞的基本步法和舞姿。
难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舞蹈的表现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录音机、音响、舞蹈道具(如扇子、手绢等)。
学具:学生自带扇子、手绢等舞蹈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一段秧歌舞表演视频,引发学生对秧歌舞的兴趣。
2. 基本步法教学:教师示范秧歌舞的基本步法,学生跟随教师学步法,并进行分组练习。
3. 舞姿教学:教师示范秧歌舞的舞姿,学生跟随教师学舞姿,并进行分组练习。
4. 音乐感知:教师播放秧歌舞音乐,学生跟随音乐进行舞蹈练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舞蹈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6. 课堂展示:各小组进行舞蹈展示,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秧歌舞基本步法:1. 秧歌步2. 十字步3. 圆场步舞姿:1. 扇子舞2. 手绢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展示所学的秧歌舞,并记录家人的评价。
答案:无固定答案,以学生实际表现为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秧歌舞的学习兴趣浓厚,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步法和舞姿。
在音乐感知和小组合作方面,学生表现较好,课堂氛围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舞蹈的表现力还需加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导和培养。
拓展延伸:1. 邀请专业秧歌舞表演团队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
2.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秧歌舞比赛,锻炼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
3. 开展秧歌舞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
《秧歌舞》教案03
《秧歌舞》教案0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秧歌舞》。
本节课主要学习秧歌舞的节奏、舞步以及相关的民族舞蹈文化。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秧歌舞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舞蹈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秧歌舞的基本节奏和舞步,能够独立完成秧歌舞的学习任务。
2. 通过学习秧歌舞,培养学生对民族舞蹈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秧歌舞的基本节奏和舞步的学习。
难点:对秧歌舞节奏和舞步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秧歌舞视频资料、舞蹈鞋。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秧歌舞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秧歌舞的特点,如节奏、舞步等。
学生通过观察,对秧歌舞有直观的认识。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秧歌舞的基本节奏和舞步,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练习,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要领。
3. 分组练习(10分钟)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按照教师讲解的节奏和舞步进行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动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巧。
4. 实践展示(5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秧歌舞基本节奏:舞步: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课后练习秧歌舞的基本节奏和舞步。
2. 调查了解我国其他民族的舞蹈艺术,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结合我国其他民族的舞蹈艺术,组织一次班级舞蹈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加深对舞蹈艺术的了解和热爱。
同时,邀请专业舞蹈教师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舞蹈艺术的发展和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秧歌舞》。
本节课主要学习秧歌舞的节奏、舞步以及相关的民族舞蹈文化。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秧歌舞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舞蹈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秧歌舞的基本节奏和舞步,能够独立完成秧歌舞的学习任务。
小学音乐_《秧歌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秧歌舞》教学设计目标:1、有兴趣参与本课艺术活动,初步感知东北秧歌的艺术形式。
2、能正确掌握歌曲《秧歌舞》的旋律、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3、学习简单的秧歌舞步伐“十字花步”“前后退步”教学重点:正确掌握歌曲《秧歌舞》的旋律、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教学难点:配合音乐学会“十字花步”“前后退步”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
舞蹈道具:手绢。
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
2.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能和你们一起上音乐课老师非常高兴,那么就让老师跳一段舞蹈送给你们好不好?(播放音乐并跳舞)生:好。
师:老师跳的怎么样?生:好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
3、简单介绍秧歌4、听赏东北民歌《秧歌舞》,感受歌曲的节拍、速度、情绪。
5、再次聆听,请学生轻声跟唱。
6、学唱歌曲1)学生模唱2)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歌曲。
3)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轻声学唱歌谱。
4)跟琴学唱歌词,如有不对的地方,教师及时纠正。
5)引导学生带着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
7、学习秧歌基本舞步“十字步”“前后退步”。
8、师生边歌边舞,其乐融融。
9、展示各个地方的秧歌种类。
10 作业:课下搜集其他地方的秧歌种类11 小结小学三年级音乐学情分析1、个性差别大: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
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 ,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
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 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 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因此,在教学中要时不时应用一些小“特技” 来提醒那些目空一切的孩子, 告诫他们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而对那些失去信息的孩子要及时抓住机会鼓励他们。
2、情绪不稳定: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
音乐活动《秧歌舞》教学反思
音乐活动《秧歌舞》教学反思引言本文将对音乐活动《秧歌舞》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估。
《秧歌舞》是一项传统的中国民间舞蹈,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舞蹈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一些新的方法和策略,同时也面临了一些挑战,本文将对这些方面进行讨论。
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我明确了以下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欣赏和表演《秧歌舞》的基本舞蹈动作。
2. 学生能够理解和演唱《秧歌舞》的音乐。
3. 学生能够合作,并在团队中共同完成一段《秧歌舞》的表演。
教学策略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策略: 1. 观看视频:我给学生展示了一段专业的《秧歌舞》表演视频,让学生对其整体风格和舞蹈动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分组合作:我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将他们分成小组,并指派每个小组一个舞蹈动作进行学习和表演。
3. 音乐鉴赏:我引导学生仔细听《秧歌舞》的音乐,并进行讨论,让他们理解音乐对舞蹈的重要性。
4. 动作练习:我通过示范和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秧歌舞》中的舞蹈动作。
5. 团队合作:我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合作,共同完成整个舞蹈的编排和表演。
教学反思教学成果整体而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大部分学生学会了《秧歌舞》的基本舞蹈动作,并能够较好地与音乐进行配合。
他们在小组中积极合作,共同完成了一段《秧歌舞》的表演。
教学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观看视频的环节很受学生欢迎,视频展示了专业级的《秧歌舞》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音乐的鉴赏也有所提高,他们能够理解音乐对舞蹈的影响,并能够更好地与音乐进行配合。
然而,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
首先,在舞蹈动作练习环节,一些学生没有完全掌握舞蹈动作的细节,导致整个表演中出现了一些错误。
其次,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表现得过于依赖其他组员,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教学改进针对以上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教学改进: 1. 引入更多练习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舞蹈动作,我将增加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并对学生的动作进行细致的指导和纠正。
小学音乐_(活动)秧歌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秧歌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并能用自然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2、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并能准确的为歌曲伴奏;3、学习简单的秧歌舞动作,并能边唱边表演;4、通过学习歌曲,了解祖国多民族文化,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难点:附点音符的演唱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教学软件、民族舞手绢、堂鼓等课堂打击乐器教学过程:一、导入:1、音乐闯关小游戏:老师在鼓上敲鼓点,请同学们来模仿2、老师放一首歌曲,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曲的旋律,你们熟悉吗?”(教师随音乐跳简单秧歌舞动作)生:“……”学生聆听后,教师出示课题,并简单介绍一下秧歌。
二、新歌教学;(一)聆听:1、请学生聆听歌曲范唱录音,想一想,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热烈、欢快的)2、再次聆听,想一想,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它是几拍子的?(中速稍快、四二拍子)3、介绍四二拍强弱规律,请老师和学生一起,边聆听歌曲,边拍手,感受四二拍子的强弱规律。
(二)唱旋律:1、请学生看歌谱,找出歌曲中的附点音符(6处),教师讲一讲怎样演唱附点音符。
2、听教师边弹琴边演唱歌曲,学生听一听老师是怎样去演唱附点音符的。
3、教师再演唱一遍不加附点音符的,让学生对比感受附点音符的作用(更突出了歌曲欢快、热烈的气氛)4、教师和学生一起用音乐手势唱歌谱(2次)(三)、朗读歌词:1、教师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教师领学生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四)、演唱歌曲:1、教师有感情的随伴奏音乐范唱歌曲,请学生评价;2、学生随范唱录音用自己听得到的声音跟唱;3、学生随范唱录音用同桌可以听得到的声音小声跟唱;4、学生随范唱录音用大家都可以听得到的声音放开声音跟唱;5、请学生跟伴奏音乐用热烈、欢快的情绪有感情的演唱歌曲;6、师生接龙唱;7、生生接龙唱,教师做评价。
(五)、伴奏:1、幻灯片出现小钹、锣、堂鼓的节奏,请同学们读一读。
2、教师拿出课堂打击乐器小钹、锣、堂鼓,请几位同学试着演奏一下,并请大家模仿演奏姿势和乐器发出的声音。
秧歌舞教学反思
秧歌舞教学反思第一篇:秧歌舞教学反思秧歌舞教学反思我觉得本堂课,思路清晰,设计得合理,层层深入,符合学生们的认识规律。
课堂上有舞蹈动律的学习,还有老师的亲自示范,形式多样,师生互动好,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平等交流,全班同学都能积极配合教师,学有所获。
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感受和启发,当然也有遗憾和不足之处,那就是:在学生的学习第一小节的三八拍与第二小节的五八拍向后转圈那个环节时,我给做了不确实具体的转位,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的学生掌握的节拍和动作能相互合拍,而有地学生则在规定的节拍内没有赚回来,出现的思维断档的现象,动作与节拍上的脱节。
我想在以后得讲解当中还应该给学生一个大致的转位定时,以帮助那些肢体运动稍微慢的学生以信心。
可能是因为今天是公开课的缘故,大部分学生比较害羞,不太勇于表现自己,我想在今后,应利用舞蹈教学,让学生克服这种胆怯、被动、自卑等消极的心理因素,养成良好、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第二篇:秧歌舞《秧歌舞》教案一、课例名称:《秧歌舞》二、课型:音乐活动课三、年级:小学四年级上册四、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活动内容:歌曲《秧歌舞》(陝北民歌)六、活动目标:1、学唱陕北民歌《秧歌舞》,通过学生自学、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法,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2、在教师的组织下,让学生运用各种动作、器乐、演唱等形式,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初步感受陕北民歌的风格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创性地表现歌曲。
活动准备:钢琴、实物投影仪、锣、鼓、碰铃等七、教材分析:1、活动《秧歌舞》是一首流传于东北地区的脍炙人口的秧歌舞曲。
表现了东北人民苦难的生活,表达了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控诉。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学习简单的秧歌舞步,在同学们演奏的锣鼓声中载歌载舞。
秧歌舞源于汉民族元宵节庆时的集会表演,是北方诸民族盛行的娱乐舞蹈形式,是一种民族性的舞蹈,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有着自己成熟稳定的风格。
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秧歌舞》教案
《秧歌舞》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音乐课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民族的舞步》中的一节活动课,这是一个以民族舞蹈为主题的单元,通过欣赏、演唱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感受体验我国不同民族的歌舞、了解祖国多民族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
通过唱歌、欣赏和歌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音乐传达给人们的不同情绪,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绪。
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秧歌舞》,培养自然大方的演唱习惯。
2.感受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3.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简单的秧歌舞步,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表现歌曲。
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秧歌舞》,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2.秧歌舞基本舞步十字花步。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鼓、镲、手绢、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舞蹈视频《绢花迎春》教师:同学们请欣赏视频,看看他们跳的什么舞?(教师播放视频)学生:扭秧歌教师:对了,这是一段秧歌舞,那你们对秧歌舞有哪些了解呢?学生1:扭秧歌时很热闹...学生2:扭秧歌时会敲锣打鼓.....教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秧歌据说最早起源于汉族的元宵节,作为元宵节节庆时的一种集会表演,后来慢慢的发展成了农闲或者节庆日时人们自发的聚集起来的一种非常欢快的娱乐性的舞蹈。
今天我们要学《秧歌舞》就是一首流传于东北地区的脍炙人口的歌曲。
(教学设想:以舞蹈视频导入课程为后面学习秧歌舞的舞蹈动作做准备。
)二、学习歌曲《秧歌舞》1.初听歌曲教师:首先我们来听一遍歌曲,注意从歌曲当中你听到了什么?(教师播放歌曲)学生:我听到了打起鼓来敲起锣学生:我听到了咚咚锵教师:说的很好,咚咚锵表示的是锣鼓点的声音,“咚”表示的是鼓的声音,“锵”表示的是锣或镲的声音。
2.复听歌曲教师:同学们听得真仔细,下面我们再听一遍,这次请同学们听听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教师播放歌曲)教师:谁来说?学生:欢快、活泼、热烈3.再听歌曲教师:同学们太棒了,这是一首四二拍子的歌曲,四二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学生:强弱教师:对,让我们用拍手和拍肩的动作来表现歌曲的强拍弱拍(强拍拍手,弱拍拍肩)教师同学生一起随音乐做动作。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音乐《秧歌舞》教案
《民族舞步—秧歌舞》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于带有模仿性、竞争性的的练习,学生都有很大的兴趣。
对于刚刚步入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秧歌舞的了解很浅显,关于北方秧歌舞的分布、历史及特点更是无从知晓。
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能够深入浅出的学习并表演唱秧歌舞,掌握东北秧歌舞的基本手位和脚位及秧歌舞的节奏,并随音乐表演。
让学生寓教于乐中,感受秧歌舞的魅力。
教学目标:1、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2、学习简单的秧歌舞,能够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3、了解秧歌舞是我国汉民间的一种歌舞表演形式。
教学重点:感受秧歌舞欢快的情绪。
教学难点:1、学跳秧歌舞。
2、学习打击乐器的节奏并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ppt课件、钢琴、打击乐器、手绢、红绸、扇子板书:秧歌舞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欢迎大家步入音乐活动室,今天啊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间大舞台,来感受民族的舞步。
1、师舞蹈师:刚才老师跳的什么舞(学生发言)那个地方的,(学生发言)师:就让我们一起去东北转一转,共同领略东北—秧歌舞的魅力(出示课题)师:秧歌舞又叫扭秧歌,是汉民间的一种歌舞表演形式,你在看秧歌的时候,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鼓锣钹)设计意图:通过师的舞蹈引入课题,初步感受秧歌舞的魅力。
2、节奏师:老师将锣鼓钹带到了咱们的教室,那就请咱们班校鼓乐队的同学为大家表演一段,谁来?到前面来。
(合奏师给节奏)师:表演的棒不棒,(棒)今天就让他们来当小老师,你们跟他们来学一学。
师:同学们利用我们身边的凳子随小老师敲起来,再来,真有气势。
师:锣老师准备(学生打节奏)用你们的脚试一试,锣队(跺脚),钹队(拍手)。
师:同学们学的真不错,好,那让我们合奏来一遍,锣鼓钹们听指挥。
设计意图:解决歌曲的难点;通过小组的形式学习秧歌舞的锣鼓点,小乐器的加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二、歌曲新授1、师范唱师:在同学们热闹的锣鼓点中东北的秧歌舞也唱起来了。
小学三年级音乐秧歌舞教案及反思
小学三年级音乐秧歌舞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小学三年级音乐秧歌舞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了解秧歌舞的起源和特点。
2. 学习秧歌舞的基本动作和节奏。
3. 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和协调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
教学准备:1. 音乐设备和音乐秧歌舞曲目。
2. 课堂空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3. 班级分组,每个小组5-6名学生。
4. 音乐秧歌舞表演视频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秧歌舞的起源和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播放音乐秧歌舞表演视频或展示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秧歌舞的魅力。
探究(15分钟):1. 向学生展示秧歌舞的基本动作,如手舞、脚步等。
2. 分组让学生互相练习基本动作,教师逐组巡视指导。
3. 引导学生感受秧歌舞的节奏,并进行简单的节奏练习。
实践(20分钟):1.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编排一段秧歌舞表演,包括基本动作和节奏。
2.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反复排练,并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展示。
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鼓励和评价。
2.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给予肯定和建议,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秧歌舞的特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改进的地方:1. 教师在引入环节可以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在实践环节中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排练,以保证表演质量。
3. 在展示环节中,可以设置一个小型评选活动,增加学生的竞争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秧歌舞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反思和改进,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音乐秧歌舞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长。
《秧歌舞》教案
《秧歌舞》教案教案:《秧歌舞》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五年级音乐教材第五章节,主题是《秧歌舞》。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秧歌舞,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舞蹈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秧歌舞的基本动作和节奏,能够独立完成舞蹈表演。
2. 通过学习秧歌舞,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秧歌舞的基本动作和节奏的掌握。
难点:舞蹈的连贯性和表现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录音机、音响、舞蹈视频、秧歌舞动作图示。
学具:笔记本、舞蹈鞋、乐器(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跳一段简单的舞蹈,让学生感受舞蹈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秧歌舞的兴趣。
2. 基本动作学习(10分钟)教师讲解秧歌舞的基本动作,包括身姿、手臂、步伐等,并示范动作。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分组练习,互相纠正。
3. 节奏训练(10分钟)教师播放秧歌舞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节奏练习舞蹈动作。
学生分组进行节奏比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4. 舞蹈表演(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舞蹈表演,其他同学观看并提出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互相学习、进步。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秧歌舞基本动作:身姿、手臂、步伐节奏:跟随音乐,保持稳定的节奏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回家后,观看一段秧歌舞视频,了解秧歌舞的起源和发展,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2. 作业答案:秧歌舞起源于我国民间,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它最初是农民在劳作之余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舞蹈形式。
秧歌舞在我国各地都有不同的流派和特点,如东北秧歌、河北秧歌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秧歌舞的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在基本动作和节奏的掌握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达到教学要求。
《秧歌舞》优秀教案
《秧歌舞》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舞蹈艺术》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秧歌舞的基本步伐和组合。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掌握秧歌舞的基本动作要领,培养他们的舞蹈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秧歌舞的起源和发展,感受民间舞蹈的魅力。
2. 掌握秧歌舞的基本步伐,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和表现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秧歌舞步伐的协调性和节奏感。
教学重点:秧歌舞的基本步伐和组合,以及舞蹈表现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设备、镜子、把杆。
2. 学具:舞蹈服装、舞蹈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秧歌舞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秧歌舞的风格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步伐学习:(1)教师示范,学生跟随学习。
(2)分步骤讲解,强调动作要领。
(3)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3. 组合学习:(1)教师示范组合,学生跟随学习。
(2)分解教学,让学生逐步掌握组合。
(3)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4. 舞蹈表现力训练:(1)让学生了解秧歌舞的背景,提高他们的舞蹈表现力。
(2)通过模仿、即兴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5. 集体展示:(1)学生分组进行集体展示。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秧歌舞》2. 内容:(1)基本步伐(2)组合(3)舞蹈表现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编创一个简单的秧歌舞组合。
2. 答案要求:(1)包含基本步伐。
(2)具有舞蹈表现力。
(3)时长:1分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2)参加学校举办的舞蹈比赛,展示所学成果。
(3)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感受舞蹈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步伐学习和组合学习。
3. 舞蹈表现力的培养。
4. 作业设计。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秧歌舞的教学难点在于步伐的协调性和节奏感。
扭秧歌教案反思
扭秧歌教案反思【篇一:秧歌舞教案】公开课教案执教者:宋红英年级:四年级内容:音乐活动《秧歌舞》时间:2015.11.教学目标:1复习歌曲《秧歌舞》。
2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学习简单的秧歌舞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体验汉族的秧歌舞,从而培养热爱祖的民族歌舞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各小组的汇报,让学生了解民族舞蹈——秧歌,并学习简单的秧歌舞步。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身体验,培养学生舞蹈的创编能力。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播放歌曲《秧歌舞》,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舞蹈室,并按三大组位置座好。
座位形状为半圆形。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秧歌舞》的歌声中进入教室,即复习了歌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下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采用半圆形座位模式,给学生一种全新,自由的感觉,也方便各小组的汇报。
)二、各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采用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又能让学生各展才能。
通过创造、体验、合作,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师:上节课老师把同学们分成了三组,本节课,同学们将要在老师的组织下,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
希望其他同学能认真听同学的汇报,尊重同学,做合格的小观众。
(设计意图:关注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天空,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
)(一)、唱歌小组汇报:师:现在我们请唱歌小组的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收集来的信息,资料。
1、介绍秧歌的历史和发展。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秧歌的历史与发展有初步的认识,了解祖国多民族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伟大的祖国。
)2、请同学们欣赏收集到的其他秧歌曲。
学生把收集到的其他秧歌曲展示给同学们欣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3、演唱创编新词的《秧歌舞》。
组长指定一人介绍改编成新词的《秧歌舞》,然后小组齐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表达能力,激发其他学生也想尝试创编歌词的想法。
扭秧歌教案反思
扭秧歌教案反思【篇一:秧歌舞教案】公开课教案执教者:宋红英年级:四年级内容:音乐活动《秧歌舞》时间:2015.11.教学目标:1复习歌曲《秧歌舞》。
2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学习简单的秧歌舞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体验汉族的秧歌舞,从而培养热爱祖的民族歌舞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各小组的汇报,让学生了解民族舞蹈——秧歌,并学习简单的秧歌舞步。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身体验,培养学生舞蹈的创编能力。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播放歌曲《秧歌舞》,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舞蹈室,并按三大组位置座好。
座位形状为半圆形。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秧歌舞》的歌声中进入教室,即复习了歌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下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采用半圆形座位模式,给学生一种全新,自由的感觉,也方便各小组的汇报。
)二、各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采用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又能让学生各展才能。
通过创造、体验、合作,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师:上节课老师把同学们分成了三组,本节课,同学们将要在老师的组织下,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
希望其他同学能认真听同学的汇报,尊重同学,做合格的小观众。
(设计意图:关注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天空,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
)(一)、唱歌小组汇报:师:现在我们请唱歌小组的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收集来的信息,资料。
1、介绍秧歌的历史和发展。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秧歌的历史与发展有初步的认识,了解祖国多民族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伟大的祖国。
)2、请同学们欣赏收集到的其他秧歌曲。
学生把收集到的其他秧歌曲展示给同学们欣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3、演唱创编新词的《秧歌舞》。
组长指定一人介绍改编成新词的《秧歌舞》,然后小组齐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表达能力,激发其他学生也想尝试创编歌词的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秧歌舞》教学设计目标:1、有兴趣参与本课艺术活动,初步感知东北秧歌的艺术形式。
2、能正确掌握歌曲《秧歌舞》的旋律、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3、学习简单的秧歌舞步伐“十字花步”“前后退步”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歌曲《秧歌舞》的旋律、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教学难点:配合音乐学会“十字花步”“前后退步”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
舞蹈道具:手绢。
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
2.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能和你们一起上音乐课老师非常高兴,那么就让老师跳一段舞蹈送给你们好不好?(播放音乐并跳舞)
生:好。
师:老师跳的怎么样?
生: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
3、简单介绍秧歌
4、听赏东北民歌《秧歌舞》,感受歌曲的节拍、速度、情绪。
5、再次聆听,请学生轻声跟唱。
6、学唱歌曲1)学生模唱2)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歌曲。
3)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轻声学唱歌谱。
4)跟琴学唱歌词,如有不对的地方,教师及时纠正。
5)引导学生带着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
7、学习秧歌基本舞步“十字步”“前后退步”。
8、师生边歌边舞,其乐融融。
9、展示各个地方的秧歌种类。
10 作业:课下搜集其他地方的秧歌种类
11 小结
小学三年级音乐学情分析
1、个性差别大: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
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 ,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
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 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 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因此,在教学中要时不时应用一些小“特技” 来提醒那些目空一切的孩子, 告诫他们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而对那些失去信息的孩子要及时抓住机会鼓励他们。
2、情绪不稳定: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
们的心情变坏。
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 但情绪很不稳定, 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 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且在平日教学中增加小组合作,
加强团队精神,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3、自控力不强: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 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 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 还不能有效
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遇到这种问题, 我们应该“恩威并用” ,表扬自觉的学生, 适时对不能自控的学生进行提醒、控制。
《秧歌舞》效果分析
教师示范舞蹈动作,引入新课部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方法。
教学中,老师示范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迅速的想学习本课内容。
经过独立的模仿和小组交流等环节,使学生迅速掌握动作,并鼓励学生勇敢展现出来。
学唱和巩固部分: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了解了歌曲的风格和演唱速度。
在经过模唱和节奏练习进一步掌握了歌曲。
并加深了队歌曲的
认识和理解。
《秧歌舞》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流传于东北地区的脍炙人口的秧歌舞曲。
最早的歌词表现了东北人民苦难的生活,通过歌声人们表达了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控诉。
建国后,曾被多次填写新的歌词,成为东北人民歌唱幸福生活的新民歌。
这首歌曲,就是由编者重新填词而成的。
歌曲旋律简洁,节奏活泼,附点八分音符的运用,增强了节奏的动感。
秧歌源于汉民族元宵节庆时的集会表演,民间秧歌队正是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十数人至上千人不等,按一定的程式表演,秧歌队通常扮作生活中或历史神话的人物或方阵,由领舞者指挥,集体走出各种队形或图案。
秧歌完全可以视为民间自发性的群众娱乐,秧歌不再有以往那种宏大的场面和参与热情,但它也为许多其他艺术提供了丰厚营养,有的秧歌本身也发展成了戏曲。
学习这首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学习简单的秧歌舞步,在同学们演奏的锣鼓声中载歌载舞。
《秧歌舞》评测练习
一、填空
1、秧歌舞是我国汉族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国()地区。
跳舞时脚走(),双手挥动()和(),情绪欢快、热烈。
2、《秧歌舞》是()拍子,读作(),它的强弱规律是()。
《秧歌曲》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运用了新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为学生着想。
教学中,我注重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并汇报,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和宣讲资料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教自己,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的也有兴致。
对于一些身体协调能力差的,我把“扭秧歌”简化成2/4拍的音乐律动,让学生用“前后退步”的步法带替了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简单的“秧歌步”。
用“前后退步”步法来实践、体验不同速度的2/4拍音乐,这一做法很好,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十字步”,对学生来说是很生疏的,一时间内很难运用自如。
如果由于一时没能掌握而产生了心理障碍,将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用“两进两退”的步法带替“十字步”,并不是不要求“扭秧歌”要走“十字步”,而是将“十字步”做为知识介绍给学生,让接受快的学生走“十字步”,让接受慢的学生走“两进两退”,待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至熟练,再做统一要求。
这样的分层教学利于保护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扭秧歌”用红绸、方巾、扇子做道具,已司空见惯。
本课让学生使用大鼓帮助同学们快速了解歌曲节奏,又培养了内在节奏感。
还增加了节奏乐器的实用效果,用奏出的音响来烘托课堂气氛,对学生、对教学都是有特殊意义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语言组织的不精炼。
课标分析
本科教材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三年级上册,按照课程标准分级目标的要求三年级要达到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
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恰当的反应。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歌唱。
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本节课要求学生有感情的唱出歌曲,并能准确掌握秧歌的基本步伐。
边唱歌边扭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