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戏剧文本主题中的现代主义倾向
论田汉的话剧创作
论田汉的话剧创作黄献文内容提要:田汉早期的剧作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三十年代田汉转向后的剧作则一直围绕着“阶级”和“民族”这两个母题展开,追求宣传性和鼓动效应,使其剧作的艺术性大打折扣。
田汉剧作的第三大特点是女性崇拜,他笔下的女性是其政治态度与美学理想的载体。
关键词:浪漫主义左倾意识女性崇拜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田汉不象郭沫若那样汪洋恣肆,怒涛汹涌,也不象夏衍那样沉潜蕴藉,没有曹禺剧作的丰腴深厚,也缺乏李健吾那样对人性的剖析和展示,但他有的是浪漫和热情,而正是这一点使他独树一帜。
读罢田汉的剧作,掩卷沉思,有三个特点最为突出:这就是浪漫情调、左倾意识和女性崇拜。
一在人们印象里,田汉就是浪漫的代名词。
他早期的剧作里充满了青春、爱情、异国情调、美丽的忧伤等属于浪漫主义范畴中的典型情愫。
而将这些归纳起来,可分为三个大的方面。
一、漂泊感。
在田汉早期剧作中,漂泊不仅是人物的生存状态,而且也是着意渲染的情调和反复吟唱的主题。
《南归》中那位流浪诗人来不知从哪儿来,去不知到哪儿去。
他回到战乱频仍的北国家乡,家人已在战火下家破人亡,他心爱的牧羊姑娘久等他不归已嫁了人,又忧伤地死去。
怀着破碎的情感与隐约的希望,他又漂泊到南方,寻找爱慕他的春姑娘,谁知姑娘的母亲已将其许人。
他只好背起行囊,弹着吉他,唱着忧伤的歌,继续漂泊。
《古潭的声音》中那个从未出场的女郎也“是个漂泊惯了的女孩”,南边、北边,黄河,扬子江,哪里都曾留过她的足迹,可是哪里也不曾留过她的灵魂,她的灵魂好像时刻望着那山外的山,水外的水,世界外的世界。
她刚到一个地方,心里早又做了到另一个地方去的准备。
《湖上的悲剧》中的诗人柳梦梅书剑飘零,四海为家。
在《乡愁》里作者借人物之口说:“我有时反羡慕一种‘万里一身轻’的流浪生活”。
《咖啡店之一夜》中那位在异国漂泊的俄国盲诗人更被诗化了。
田汉剧中的这种漂泊并非有什么现实的依据,完全是作者为了表达感情和渲染浪漫情调的需要,是少年时期不安分、渴慕远方的心性的体现,也是五四一代青年在彷徨中求索、在求索中彷徨心灵的艺术再现。
田汉戏剧文本主题中的现代主义倾向
田汉戏剧文本主题中的现代主义倾向摘要:从现代主义的特征入手探究田汉戏剧文本主题中的现代主义倾向,作者所处的时代原因探讨她笔下人物悲剧的缘由,现代主义作品的价值,更进一步理解戏剧的内涵。
关键词:田汉;戏剧;主题;现代主义I207.3排斥物质文明是现代主义的思想特征。
现代主义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思考世界与人类的前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行深刻的反思。
反对人们因过分追求物质上的富裕,满足自我的虚荣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
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是由每一个人所的组成的,同时人又不能摆脱社会独立存在于任何一个空间,人和社会永远处在一个统一体当中。
但这并不代表说人和社会一直以来都是和谐共处的状态,相反地,人和社会常常处在某种不和谐的状态之中。
当人与社会的不和谐积攒到不可忍受的地步时,人必然要起来反抗社会。
在中国过去的几千年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占据着统治的地位,中国的农民都是个体生产者,吃饱穿暖,手头富裕是他们的理想。
当他们在追求理想时,往往过分强调物质,忽视了人们内心的需求,导致个体情难以被满足而感到内心的痛苦。
在田汉戏剧《获虎之夜》、《湖上的悲剧》等戏剧作品中均体现了这样的主题。
1924年1月发表在《南国半月刊》第二期的《获虎之夜》讲述了在辛亥革命后的一年冬天,长沙东乡仙姑岭边的一个乡山猎户魏福生家中发生的故事。
魏家是富农,只有独生女莲姑。
莲姑从小和表哥黄大傻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彼此都很喜欢对方。
不料黄大傻家生了变故,父母先后故去,家中遇到了火灾,房屋全部毁于一旦,仅有的几亩地也被卖光还债了。
黄大傻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但却不愿意离家去学一门手艺,因为他思念表妹,不愿离开莲姑所居住的地方,于是他选择了住在庙里戏台下,过着讨饭的生活。
原本富农魏福生看到两人情投意合,曾亲口许婚,可是看到黄家如今家道中落,一贫如洗,立刻反悔,坚决不同意莲姑和黄大傻继续来往,并为女儿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地主陈家,把女儿许配给了陈家三少爷。
田汉早期剧作题材简论
田汉早期剧作题材简论作者:彭流萤来源:《艺海》2008年第05期20世纪初期,作为湘籍剧作家代表的田汉怀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在对世界文学的学习中,发扬湖南传统“经世致用”的湘楚文化精神,立足于当时的中国国情,从历代文史传统取材,在现实中提炼生活素材再创造,在国外作家作品中吸取养分,为中国戏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承接关键处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取材于历代文史传统在戏剧历史发展过程中,剧本创作也从其它文学样式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在文学传统中不断发展起来。
20世纪初期湘籍剧作家的作品中,创作题材有一部分就是继承中国古典戏剧,并从历代笔记小说中取材,作者依照个人世界观和思想感情,将原作故事的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等,放置到新的作品环境中,赋予了人物与时俱进的时代新性格。
从历代文史作品中选取某些人物形象进行适当改造,摒弃他们行为中的消极面,赋予他们一些新的举动,或对他们原来的行为举止作出这个时代的猜想和分析,将其人物性格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用来为当时的现实斗争服务,对传统剧目进行创新性的承继。
从古代优秀作品中吸收好的题材进行改进,为创造具有民族形式、民族风格的新文学在20世纪初期起步阶段提供了借鉴。
田汉自小喜爱戏剧,中国戏曲曲艺艺人经常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主角,如《梵峨琳与蔷薇》中唱大鼓的歌女与琴师,《名优之死》里的京剧名角,《梨园英烈》中袁少楼与柳艳芳共唱评剧,《琵琶行》中郭霁青和谢云屏皆擅琵琶等。
而神幻奇侠和因果报应等民间戏剧的情节烙记也在他的剧作中体现。
他的《获虎之夜》通过设井打虎引出一场恋人与封建家庭之间的矛盾,其中猎户魏福生向客人讲述易四聋子除虎害的传奇剧情,就是为迎合当时观众对民间戏剧仙盗武侠的欣赏趣味和审美习惯,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英雄崇拜心理和自恋情结。
《梵峨琳与蔷薇》中,秦信芳年轻时的浪子传奇,李简斋的革命人生传奇,秦与柳百年之好的结局,这种传奇性人事的插叙正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在取材上的一大特点。
从田汉戏曲改革论述看当下戏曲现代性问题
从田汉戏曲改革论述看当下戏曲现代性问题关于中国戏曲现代性与现代化问题,从深入认识、实践、讨论与解决问题等方面,是有待进一步加强的。
对于戏曲现代性内涵的认识水平以及对于现代性与现代化关系把握的程度、方式、手段等问题上,我们在理论上很多还是在起点上打转转。
在创作上也缺乏系统的探索与试验,不能为理论的完全架构提供支撑。
要解决戏曲现代化问题,前提是准确掌握戏曲现代性的内涵;关键是认清戏曲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关系;根本是准确把握戏曲现代性与现代化关系的核心要义。
这里不展开讨论,提及是为了导入田汉戏曲改革论述的讨论。
田汉戏曲改革的理论遗产中,关于戏曲现代化的论述包括戏曲实行导演制、创作现代戏、戏曲的当代大众化、发挥新文艺工作者在戏曲现代化中的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世易时移,新情况、新问题,新认识,新解决层出不穷,但并不影响我们结合当下戏曲创作演出实践和理论思考,重新回顾这些论述的意义。
一、田汉主张戏曲现代化,推崇戏曲导演制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田汉就多次呼吁戏曲(当时称为“旧歌剧”)“现代化刻不容缓”,指出不能将戏曲“当作过去的古董去保存它”[1]。
在田汉看来,要使中国戏曲“成为崭新的现代化的东西,对新的世界戏剧文化将有辉煌贡献”。
[2]在新中国成立后,田汉更是戏曲改革和现代化的主将,形成了完整的关于“改戏、改人、改制”的思想。
这些论述都包含着田汉对于中国戏曲的现代性的认识,以及达到现代性的现代化过程与方式。
现代性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它能给人类带来福祉,所以人类必然选择和追求现代性,于是有了为获取现代性而起的现代化运动。
戏曲自然面临现代性与现代化的问题。
田汉在戏曲传统生态健全;传承有序,演员根底扎实,行当齐整;演出多在市场化真实观演关系下进行良性的戏曲生产与消费的历史阶段,提出戏曲现代化主张,不只是出于把戏曲作为重要宣教工具进行改造、改良的目的,作为一个有历史感、有民族感、有全球意识的大艺术家,他的论述中折射的必然包含一种文化自觉,是充满了文化自信与文化担当的自觉。
田汉: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
田汉: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田汉不愧为融汇中西的话剧大家,是“中国的戏剧魂”。
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他努力“把话剧转化为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促成了话剧民族品格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确立”。
田汉:探索中国戏剧现代转型的民族艺术家田汉,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易卜生”的戏剧诗人,一生创作了百余部艺术作品,戏曲、话剧、电影等均有佳作。
田汉始终在现代性艺术的追寻中深入探求中国戏剧的改革与拓展,在民族性风格的延续下不断挖掘民间戏剧的内质与魅力,以独特的写作风格、精进的研究态度、浓郁的创作激情,在中国戏剧现代转型的探索之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田汉可谓与戏剧相伴终生。
他对戏剧的情有独钟与儿时的耳濡目染关系甚大。
田汉从小酷爱地方戏曲,一有机会就去看戏,4岁时他就创作了第一部戏曲作品《新教子》,虽不成熟,但所有这些积淀为他日后坚定地走上戏剧艺术道路,并致力于中国传统戏剧的改革奠定了兴趣与深厚的根基。
田汉早年参加过学生军,亲眼目睹了中国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积累了许多创作素材。
后留学日本期间,他表现出了对戏剧的无比痴迷,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
回国后,他积极创办《南国》月刊、南国剧社和南国艺术学院,对中国戏剧运动和创作倾注了满腔热情与极大的心血,并体现出理性的见解和深刻的思索。
一方面,在中国戏剧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田汉始终执守着对艺术的清晰认知和自觉追求,主动借鉴莎士比亚、易卜生等西方戏剧大师以及当时流行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艺流派的思想精髓,在早期作品中揉入现代性艺术因子,为其独特的戏剧风格刻下了烙印。
另一方面,他力求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戏曲民族性的基础上,更新其主旨内容,摒弃其形式,特别是融入与时代特征和中国生活相契合的现实主义要素,使中国戏曲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田汉作品《获虎之夜》剧照在田汉看来,中国戏曲“不独不能和我们的时代和生活共步调,甚至根本不反映我们的生活,何论我们的愿欲与苦闷”。
论田汉戏剧的唯美主义追求与实践理性品格
论田汉戏剧韵唯美主义蓬求与实践理Ⅱ生品格口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吕静摘要:本文认为在“转向”之前。
造成田汉“两元”的见解的原因在于他内心的唯美主义艺术追求与实践理性精神复杂纠葛。
三十年代的“转向”,也是他基于社会现实考虑,本着实践理性的选择.暂时隐蔽了艺术的唯美追求而奔赴社会运动的战场。
关键词:田汉;唯美艺术现:社会运动;实践理性田汉在《我们的自己批判》中说,“我对于社会运动与艺术运动持着两元的见解。
即在社会运动方面很愿意为第四阶级而战.在艺术运动方面却仍保持着多量的艺术至上主义。
”社会运动和艺术运动是田汉毕生事业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社会运动与艺术运动之间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从田汉的话语中我们也可以读出他对这二者之间分离的关系的看法。
然而我们考察田汉为什么能在追求唯美艺术的同时为社会运动而奔走.或者何以会在为民众而战的信念下仍走着艺术至上主义的道路.我们就会发现.田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走了一条知识分子的理性实践之路。
一、悲剧性、唯美的艺术本质观田汉早期的作品如《梵瑗磷与蔷薇》及翻译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都有着显的感伤、唯美、和意念的艺术成分。
正如在写给左舜生的一封信中所说,自己在《梵硪磷与蔷薇》一剧中“所写的人没有一个没有情的.其实社会上并不如此”。
田汉的这种艺术品格在旧戏渐衰,新兴的话剧尚未发展完善的二十年代初期.现出其独异的艺术色彩。
这种艺术呈现都源自于田汉所受到的艺术影响及其对艺术本质的理解。
田汉从小就受到了传统戏曲的影响.幼年时看戏的经历对他后来的艺术修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田汉天资聪颖.且对戏剧有着天生的迷爱.所以很小时候他就能在看戏之后模仿唱戏。
他还在15岁时将京剧《三娘教子》改编为《新教子》,充分说明田汉小时候对戏剧的关注与学习。
所以田汉的戏剧从一开始就不是生活的平白的搬演.而是有着高于生活的美的追求.田汉对于艺术的本质自觉的认识。
求学过程中田汉接触了很多外国戏剧和剧作家。
他崇拜莎士比亚.第一个将莎士比亚的剧作翻译成中文。
现代性追求与本土化倾向——论田汉戏剧艺术的美学特质
江西社会科学现代性追求与本土化倾向———论田汉戏剧艺术的美学特质■何建良田汉戏剧艺术具有双重的现代性追求与多样的本土化倾向。
从现代性视角看,田汉初期的复杂主张和创作实践,与其说是灵与肉、政治与艺术的二元论,不如说是田汉对于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并行不悖的追求。
从本土化视角看,田汉希望通过写意精神、传奇色彩、音乐手段、戏曲元素等“民族形式”使戏剧对于启蒙与审美的双重追求得到统一。
[关键词]田汉戏剧;戏剧美学;现代性;本土化[中图分类号]I20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1)03-0204-04何建良(1971—),男,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与文艺美学。
(江西吉安343009)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田汉的一生被公认为“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
但耐人寻味的是,有关田汉的研究却与其在中国现代戏剧乃至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成就及贡献极不相称。
本文拟从现代性与本土化这一视角针对田汉戏剧艺术的复杂矛盾性展开研究,以期为全面把握与理解田汉戏剧艺术的美学特质提供一种新路径,进而为人们理解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发展脉络与动力机制提供某种启示。
一、双重的现代性追求客观地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何一个作家,“现代性”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然而,何谓“现代性”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对于现代性的不同理解,笔者曾作过相关辨析[1]。
总体而言,人们主要从社会变迁视角来考察“现代性”以及从文化反思角度来拷问“现代性”,前者一般被称之为启蒙现代性,后者一般被称之为审美现代性。
在西方,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呈一种错位与逆反的悖论共生关系,这种悖论关系形成现代性自身的矛盾与张力,从而推动社会与文化前行。
“五四”前后,痛感于国家落后民族挨打的知识分子们,从反思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前进的阻碍入手,认为反对封建桎梏与弘扬人性自由比以政治运动救国更关乎民族的未来,因此,他们就思想文化革命比政治革命具有优先性达成了共识。
仨月俩剧本,“梦想”“畅想”两境界——田汉20世纪50年代两部话剧创作解读
2020年第6期第33卷(总第198期)No.62020General No.198Vol.33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住月俩剧本,“梦想”“畅想”两境界——田汉20世纪50年代两部话剧创作解读石兴泽(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摘要:田汉剧作《关汉卿》和《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的创作时间相差无几,但艺术追求和创作成就却迥然有别。
前者是为实现青年时代的梦想而创作,艺术想象的羽翼扎根于个人生活和情感经验的厚土层,在矛盾冲突、人物塑造和浪漫抒情等方面显示出田汉“生命艺术”的成就和追求;后者是基于浮躁情绪和狂热心态而创作,热烈高亢但缺少性格刻画,夸张运用广泛但过火失度,想象奇异但缺少生活依据。
两部剧作都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点,但属于不同的审美范畴,昭示了不同的创作路向及成败得失。
关键词:《关汉卿》;《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生命的艺术;浮躁的畅想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10(2020)06-0025-10田汉(1898-1968)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
这种资质清楚地表明他与郭沫若、郁达夫具有相同的文学主张:表现自我、追求自由,是具有浪漫主义诗性气质的作家。
但与郭沫若相比,田汉缺少吞吐日月、狂飙突进的霸气和劲力;与郁达夫相比,田汉没有裸露自我、暴露隐私的率直和勇气;相对而言,他算得上稳健而细密的作家,既非完全凭借浪漫诗性的作用为人为文,也很少纵情任性偏执极端。
这种个性气质使他选择了话剧作为终身从事的艺术形式,因为话剧是舞台艺术,需要周密而理性地经营。
事实表明,这种选择对田汉来说是十分相宜的。
数十年间,田汉在话剧园地勤奋耕耘,取得辉煌成就,为中国话剧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话剧之父”。
他一生创作话剧、歌剧六十余部,20世纪50年代的《关汉卿》和《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创作时间相距三个月①,但艺术追求和创作成就却迥然有别,无论在田汉创作道路上,还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耐人寻味的现象。
田汉早期戏剧创作浅论
田汉早期戏剧创作浅论唐健清【摘要】20世纪20-30年代的早期创作是田汉一生创作中的奠基部分.在中西文化猛烈碰撞,传统与现代已经形成对峙的文坛语境下,田汉采取传统与现代并行不悖的方式卓然于戏剧界.他既受到新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西方现代戏剧观念的影响,又注重学习中国传统戏曲结构的开放性、情节的传奇性和表现的写意性.他的戏剧作品实际上跨过了历史的鸿沟,在现代与传统之间、东西文化之间搭建起了一架沟通的桥梁.【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0)011【总页数】3页(P154-156)【关键词】中国传统戏曲;西方现代戏剧;田汉早期创作;新浪漫主义;唯美主义【作者】唐健清【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湖南永州 4251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12田汉是我国现代戏剧的缔造者之一,他的戏剧生涯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根据其戏剧活动和戏剧主张,学术界一般将其创作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20-30年代为早期,20世纪30-40年代为中期,1949年建国以后为晚期。
本文以1920年至1930年的十年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早期戏剧创作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20世纪20-30年代的创作在田汉的戏剧生涯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他的创作理念和戏剧主张,正是在当时丰富的内部自我感情和复杂的社会外部环境的激烈碰撞中确立下来的。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流派纷呈,包容开放。
在日本留学年间,田汉对西方戏剧有了全面的认识和学习,早期对新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更是十分推崇。
所谓“新浪漫主义”,其实是西方“现代派”文艺思潮之一。
西方工业文明凸出的极其严重的社会弊端,其在艺术上的典型表现就是“唯美感伤与颓废绝望”。
田汉早期的创作最为显著的特点与传统浪漫主义狂热的外向表述有所不同,他将西方“新浪漫主义”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注重内向情感的交流,看重抒情主体本身,多采用象征、表现等手法,尤其关注人内心的“灵”的方面,重视唯美的风格。
田汉早年所作文章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 认为电影是白日梦
田汉早年所作文章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认为电影是白日梦田汉早期的电影观深受西方现代派思潮的影响,它把电影当做是“白日梦”,强调它“宣泄苦闷”的抒情功能。
与同时出现的在中国电影史上产生较大影响的电影观——“影戏观”相比,田汉早期电影观对电影艺术本体的认识更为深入,对电影形态的把握更加准确,风格鲜明,从而在不少方面在当时表现出一定的“先锋性”。
田汉于本世纪20年代中叶开始其电影活动,他一方面从事电影创作实践,撰写电影剧本,自筹经费投入拍摄;另一方面在当时的报刊上撰文谈论他对电影的看法。
他的这些看法涉及到电影的本性、功能以及题材选择、结构样式、表现风格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他早期的电影观。
1926年,田汉在南国电影剧社的发起宣言上说:“酒、音乐与电影为人类三大杰作,电影年最稚,魔力也最大,以其能在白昼造梦也。
梦者心之自由活动,现实世界被压榨的苦闷,至梦境而宣泄无余,唯梦不可以作伪。
……吾国电影事业发达未久,以受种种限制,至相率不敢作欲作之梦,梦犹如此,人何以堪!同人等有慨于此,乃有本社之组织,将合群策群力,以纯真之态度,借胶片以宣泄吾民之苦闷。
努力不懈,期于大成,略述所怀,以召同志。
”(注:田汉:《影事追怀录》,《中国电影》,1958年第6期。
)这段启事表明了田汉对电影根本的认识——电影是一种“白昼造梦”(白日梦),和他对电影功能的强调——“宣泄苦闷”。
这是田汉电影观最核心的两个方面。
他对电影“宣泄苦闷”功能的强调也表明了他对电影抒情风格的一种自觉追求。
田汉于1927年发表在《银星》杂志上的长篇电影随笔《银色的梦》中对这些看法予以重申,还援引了日本作家佐藤春夫所谓的“没有比电影再便于实现空想世界”和小池坚治所谓的“梦的世界比我的觉醒状态‘更近真理’”等等说法,并认为电影应该表现“情与理的凄惨斗争”,情节应该“凄艳神奇”,演员应该“凄艳无双”。
一本有相当影响的中国电影史著作这样评价田汉早期电影观:“从南国电影剧社发起启事和《银色的梦》里,我们可以看出田汉这时的艺术思想是受到了资产阶级唯美派和所谓‘世纪末’思潮的影响的。
田汉戏剧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当代价值
田汉戏剧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当代价值田汉戏剧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当代价值田汉是我国著名的戏剧教育家和理论家,他的戏剧教育思想深入人心,为中国戏剧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田汉戏剧教育思想的内涵丰富多样,具有广泛的当代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田汉戏剧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他认为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其创作和表演需要审美意识和艺术技能的支持。
在田汉看来,戏剧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更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审美能力的途径。
因此,他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对剧本的阅读和舞台表演的参与来培养自己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和理解。
他提倡学生要多接触各种类型的戏剧,例如古典戏曲、现代话剧和民间戏剧等,以丰富自己的戏剧知识和审美体验。
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戏剧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其次,田汉戏剧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田汉眼中,戏剧是一种集体艺术,不仅需要个体的表演能力,更需要团队的协作和互动。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参与戏剧表演来培养自己的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他鼓励学生在舞台上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也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他认为,戏剧表演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能力,更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和配合。
通过参与戏剧表演,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与沟通,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
这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现实社会中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积极影响。
再次,田汉戏剧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田汉看来,戏剧教育不仅仅是对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社会意识。
他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对不同剧本的分析和对不同剧种的比较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他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他认为戏剧是一种可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内心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戏剧表演来传递社会正能量和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力量。
田汉精神的当代价值
田汉精神的当代价值作者:红菱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3年第07期今年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著名剧作家、现代杰出诗人、国歌歌词作者田汉诞辰115周年。
为纪念田汉对中国文艺事业作出的贡献,总结、继承和弘扬田汉的精神,繁荣发展当代戏剧艺术事业,由中国田汉研究会、田汉基金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戏剧学院、中共杨浦区委宣传部等主办的田汉戏剧论坛在上海举行。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田汉生平和艺术思想研究、历史地位评价、田汉主要剧作研究和评论、田汉精神的当代价值、当代戏剧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当下戏剧人的责任与使命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田汉精神的内涵以及意义陆炜(南京大学教授):大家都感觉到有田汉精神,而且非常鲜明,非常强烈,内涵到底是什么?我把它说成是艺术家精神。
说得更明确点,是一种文化创造精神。
那么田汉为什么有这么巨大的文化创造精神呢,因为有伟大的历史责任感。
田汉最早的文章都发表在《少年中国》杂志上。
《少年中国》杂志是少年中国学会的一个机关刊物,是一个大型刊物。
当时中国各派的先进分子基本上都入了这个学会。
为什么叫少年中国呢?因为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他们把它叫做老年中国,现在要建设的是少年中国,这些人不管是40岁、50岁还是20岁,都是少年中国的“少年”,要建设全新的文化,像一个年轻人一样重新成长起来。
这个少年中国的思想在田汉的表现当中非常的多。
这个思想我们要把它找回来。
研究和发扬田汉精神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田汉的重点之一。
因为把田汉只当作一个戏剧活动家来研究是不够的。
田汉就是一团火,就是一阵风,他还是一面旗,又是一种精神,这是他发挥的巨大作用。
1946年田汉回到上海,当时的评论界说好像一下子有个主心骨了,田汉当时提出了招魂,要建设中国的文化之魂。
我们今天学习田汉,也是招魂。
郭超(中国田汉研究会副秘书长):我认为田汉精神的内涵、实质是多种精神的归一。
田汉精神有这么多,怎么来诠释呢?我觉得离不开以下四点:第一,是创新精神。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笔记
绪论:一、现代性——历史的使然基于历史要求的戏剧思潮和戏剧观念的根本转变,或者说戏剧之启蒙理性与现代意识的强化,是中国戏剧脱离古典时期,进入现代时期的基本标志。
1、中国戏剧向现代化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戏剧价值观念的变化。
第二:戏剧精神内涵的变化。
第三:舞台任务形象体系的变化。
第四:戏剧艺术生态构成上的变化。
二、中国现代戏剧的崛起变革先是在旧戏营垒的内部进行,这就是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前后的戏剧改良运动。
首先:杂剧和传奇这种古老的戏剧文学体裁,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其实:当时在舞台上处于“霸主”地位的京剧,也惊醒了改革的尝试。
三、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到四十年代,便是现代戏剧发展、成熟和繁荣的时期。
二十年代的话剧,在艺术上较文明新戏时期已有长足的发展。
首先:剧本文学的创作打开了新局面。
其次:对戏剧演出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导演艺术,对中国话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十年代的中国话剧在曲折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时期。
左翼戏剧运动成为戏剧运动的主力。
首先表现为政治上对战斗性的追求明显加强。
艺术发展上呈现相当复杂的局面。
主题大于形象,思想和艺术处于不平衡状态。
四十年代是中国人名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经受血与火的考验的伟大时代,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高扬的伟大时代,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第一:在三十年代已经成熟的基础上,向丰富性、多样性方面开拓了新路。
第二:在戏剧艺术的探索上,对五四以来只强调向西方学习而忽视中国戏剧传统的偏向进行了拨正,戏剧的民族化问题受到普遍重视。
二十年代戏剧以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主题。
三十年代以阶级斗争、社会解放的主题。
四十年代民族解放的总主题,得到深入的表现。
四、中国现代戏剧的历史特征1、反帝反封的土壤诞生,左倾。
2、中国现代戏剧史,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戏剧变革、发展的历史。
3、虽然无暇顾及艺术,但并不轻视艺术。
田汉早期剧作与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
田汉早期剧作与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洪宏[提要]田汉早期剧作为“五四”以来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归纳起来,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初步形成了中国优秀现实主义话剧基于“人的戏剧”审美本体的现实批判精神;第二,致力于话剧民族化实践,赋予舶来的现实主义话剧以民族审美诗情;第三,应和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话剧现实主义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步伐,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话剧探索迈出了最初的一步,确立了百年中国优秀现实主义话剧所具有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兼容性等重要晶格。
[关键词]“人的戏剧”;现实批判;民族诗情;“现代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9)08—0170—08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五四’以来中国现实主义话剧文学的三种叙事范式及其流变研究”(17ZWB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洪宏,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戏剧、中国电影。
江苏南京210023田汉早期的话剧创作长期被认为带有浓厚的浪漫、感伤、唯美色彩甚至颓废气息,贬之者曾斥之为小资产阶级“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至上”思想倾向和艺术观念的产物。
田汉在转向左翼之际谈到“过去的南国”时也这样自指:“热情多于卓识,浪漫的倾向强于理性,想从地底下放出新兴阶级的光明而被小资产阶级的感伤的颓废的雾笼罩得太深T M[1](P185)O1980年代以后则多有从肯定的方面称之为田汉创作的重要特色和成就。
无论褒贬,这种指认可谓共识并在田汉研究中一以贯之,以致说起田汉的早期话剧,就会带出这种带有标签性质的看法。
这里产生了两个问题:其一,“浪漫”、“感伤”、“唯美”等特征能否用以指称田汉早期的全部或大部分剧作?或者说,田汉早期剧作的主要特征是否就是如此?其二,一方面,田汉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他上世纪二十年代领导的南国戏剧运动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影响,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现实主义又是中国话剧发展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戏剧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基本共识。
田汉的电影创作及艺术特点
•••••••••••••••••田汉的电影创作及艺术特点田汉的电影创作及艺术特点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高小健田汉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戏剧艺术家和电影艺术家,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起,他与另两位同样伟大的艺术家洪深、欧阳予倩一起,带着对电影这种新玩意儿的浓厚兴趣和艺术卓识,走进了还被人们轻视的电影行,同时把时代精神和文化观念也带给了电影。
在纪念田汉百年诞辰的时候,我们回顾一下这位大师的电影历程,应该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对于电影这一新兴艺术,我也是有甚大的野心的。
”田汉在其一生中,对电影艺术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共创作了三十余个电影剧本,其中有三部是他亲自担任导演。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对电影艺术的认识上的变化,最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
这种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确立了中国电影的文化地位。
早在二十年代,田汉就开始了电影创作活动,从这时起,他就把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事业,用这种新兴的艺术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和社会理想,即脱离于普遍的社会意识之外的独立的在野的艺术运动的立场和反抗现行社会秩序的政治态度。
其中包含着对艺术的唯美追求。
特别是到了三十年代,他与一批左翼的进步的新文学作家评论家一起,用剧本和评论理论等形式推动了新兴电影文化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并利用自己的关系促使了艺华影业公司的成立,一度成为左翼电影创作的阵地,使电影成为反帝反封运动的重要武器和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是他的剧作开创了中国电影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在三十年代新兴电影文化运动的现实主义的主导潮流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田汉的'电影剧本创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先锋探索阶段,指田汉二十年代南国社时期的电影创作;二十年代是世界性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崛起和异常活跃的时代,各种思潮也都传入中国,在知识阶层中找到了落脚点。
其中有积极的革命和反叛精神,也有消极的颓废与伤感情绪,一时成为时尚。
田汉早期剧作中的现实主义倾向
田汉早期剧作中的现实主义倾向
李钰洁
【期刊名称】《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4)1
【摘要】唯美、浪漫主义色彩以及浓厚的感伤气息是田汉早期剧作的重要特征,但其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倾向也不可忽视,正是因为具有这一倾向,田汉才能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戏剧蓬勃发展时期顺利实现转换。
从田汉早期剧作中的人物序列、发现问题却难以突破解决、抗争精神等三个方面重新解读田汉剧作,明晰其中的现实主义倾向,以及这种倾向越来越强的动态变化趋势,同时注重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对田汉剧作的影响,深入分析“田汉式”诗化现实主义,洞悉其发展变化。
关注田汉剧作的同时要结合同时期文论,更有利于对他早期创作进行深入的认识,并理解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自然的“转换”。
【总页数】5页(P34-38)
【作者】李钰洁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4
【相关文献】
1.本.琼生喜剧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倾向
2.浅谈哈罗德·品特早期剧作中的现实主义与荒诞性
3.田汉早期剧作中感伤的内涵
4.田汉早期剧作的古典戏曲因素
5.田汉早期剧作性别启蒙意识的复杂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田汉早期戏剧的现代主义倾向
田汉早期戏剧的现代主义倾向
牛鸿英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
【年(卷),期】2003(023)002
【摘要】早期田汉对"新浪漫主义"表现出了一种特别的眷顾,但通常人们都把田汉
早期的戏剧划分到浪漫主义的范畴之内.他早期剧作中"灵与肉冲突"所造成的主人
公内心激烈的冲突与矛盾,以及象征化的艺术手法、相对主义的思想观念等等都显
露出了一种强烈的现代主义倾向.用现代主义的眼光审视田汉早期的剧作既能深入
到它的内质,又能为研究中国话剧早期发展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69-71)
【作者】牛鸿英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
【相关文献】
1.田汉戏剧的唯美倾向研究 [J], 滕菲
2.现代性追求与本土化倾向——论田汉戏剧艺术的美学特质 [J], 何建良
3.论田汉早期话剧的诗化倾向 [J], 田本相;吴卫民;
4.重新感受田汉的戏剧创作\"戏剧魂——纪念田汉先生诞辰120周年\"策展感言[J], 俞永杰
5.田汉戏剧精神在当代——上海戏剧界纪念田汉诞辰110周年 [J], 何真;欣韵(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田汉精神的当代价值
论田汉精神的当代价值作者:丁罗男计敏来源:《艺术评论》 2013年第6期今年是我国杰出的戏剧家田汉(1898—1968)诞生115周年。
夏衍曾把田汉称为“中国的戏剧魂”,[1]这不仅指出了田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同时也说明了田汉所代表的艺术人格和精神力量,影响和引领了整整一代中国的戏剧人。
作为中国戏剧事业的后继者,今天在纪念先驱者的丰功伟绩时,不仅需要作历史的研究与评价,更主要的是继承和弘扬田汉等前辈戏剧家的精神魂魄。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价值体系几近崩溃,信仰普遍缺失。
而戏剧艺术则在现实面前失去了精神的支撑,迷失了前行的方向——人文精神的萎缩,审美艺术的荒芜,进一步消解了戏剧艺术理应担当的社会与文化的责任。
面对当代戏剧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与困惑,田汉的这种精神魂魄显得愈加地不可或缺。
因此,田汉精神并不只是一份遥远的记忆,相反,它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
那么,究竟何为田汉精神呢?对照当下中国戏剧的现状,至少有三点特别值得重视与反思: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社会担当意识;追求艺术的自由精神;多元文化的包容精神。
田汉的这种精神力量不但体现在他大量的戏剧、电影、诗歌作品中,也贯穿其全部的文化活动,给“我们今天如何做戏剧”这一问题以极大的启示。
一、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社会担当意识一百多年前的田汉生于民族忧患、长于社会动荡的时代,中国知识分子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道统精神在他的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年轻的田汉曾彷徨于艺术与政治之间,最终选择了戏剧并为此奉献了一生。
但即使在早期狂热地追求“艺术至上”、尽情释放个性的同时,他也不曾忘却家国、民生,放弃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所以在1920年给郭沫若的信中就立誓要当“中国未来的易卜生”。
[2]他没有真正地钻进象牙之塔,在南国时期的作品中频频出现的“孤独的流浪者”意象,也不是刻意地逃避现实,一味地沉浸于个人的痛苦与感伤,而是折射出在黑暗的社会中不懈地寻求光明与真理的知识分子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汉戏剧文本主题中的现代主义倾向
摘要:从现代主义的特征入手探究田汉戏剧文本主题
中的现代主义倾向,作者所处的时代原因探讨她笔下人物悲剧的缘由,现代主义作品的价值,更进一步理解戏剧的内涵。
关键词:田汉;戏剧;主题;现代主义
I207.3
排斥物质文明是现代主义的思想特征。
现代主义站在生
命本体论的立场,思考世界与人类的前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行深刻的反思。
反对人们因过分追求物质上的富裕,满足自我的虚荣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
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是由每一个人所的组成的,同时人又不能摆脱社会独立存在于任何一个空间,人和社会永远处在一个统一体当中。
但这并不代表说人和社会一直以来都是和谐共处的状态,相反地,人和社会常常处在某种不和谐的状态之中。
当人与社会的不和谐积攒到不可忍受的地步时,人必然要起来反抗社会。
在中国过去的
几千年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占据着统治的地们的理想。
当他们在追求理想时,往往过分强调物质,忽视了人们内心的需求,导致个体情难以被满足而感到内心的痛苦。
在田汉戏剧《获虎之夜》、《湖上的悲剧》等戏剧作品中均体现了这样的主题。
位,中国的农民都是个体生产者,吃饱穿暖,手头富裕是他1924 年1 月发表在《南国半月刊》第二期的《获虎之夜》
讲述了在辛亥革命后的一年冬天,长沙东乡仙姑岭边的一个乡山猎户魏福生家中发生的故事。
魏家是富农,只有独生女莲姑。
莲姑从小和表哥黄大傻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彼此都很喜欢对方。
不料黄大傻家生了变故,父母先后故去,家中遇到了火灾,房屋全部毁于
一旦,仅有的几亩地也被卖光还债了。
黄大傻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但却不愿意离家去学
门手艺,因为他思念表妹,不愿离开莲姑所居住的地方,于是他选择了住在庙里戏台下,过着讨饭的生活。
原本富农魏福生看到两人情投意合,曾亲口许婚,可是看到黄家如今家道中落,一贫如洗,立刻反悔,坚决不同意莲姑和黄大傻继续来往,并为女儿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地主陈家,把女儿许配给了陈家三少爷。
莲姑在父亲的再三逼迫之下,应允了这门婚事。
黄大傻听说了此事,伤心欲绝,夜不能寐。
因为莲姑被父亲关在家中,不能出门,所以他每晚到她家附近的山
遥望着莲姑房间的灯光来慰藉自己的心灵。
不料有一天在山上不小心中了魏家埋伏在山上打虎的抬枪,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当他被抬到了魏家,看到了日夜思念的恋人,二人含
情脉脉互诉衷肠。
莲姑看到黄大傻为了自己受??,生命危在旦夕,便执意要求看护他一晚上。
父亲坚决不同意,强行拆
散他们,并把女儿拖进后院毒打一顿,当莲姑发出一阵阵惨叫声时,黄大傻知道他们是再也不可能在一起了,为了莲姑不再挨打,他用猎刀深深的刺进自己的胸口结束了生命。
湖上的悲剧》这部独幕剧发表于1928 年《南国半月
刊》第五期,主人公富家小姐白薇和诗人杨梦梅自由相恋彼此一见钟情。
但是白父认为诗人地位低,与他家门第悬殊过大,强烈反对这桩婚事,另外给白薇选择了一个富家纨绔子弟包办婚姻。
白薇死活不同意,父亲也很无奈,便带她回了杭州。
她为了反抗这门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投湖自尽。
外界都以为他已经死去,父亲也追悔莫及。
谁料她投湖后被渔夫救起,又得到了老仆的帮助,将她藏匿在湖边的一所房子里,从此隐姓埋名的生活。
杨梦梅错误的以为白薇已经死了,自己只能听父母之命结婚,但是在他心中,从来没有忘记过白薇,他想要创作一部作品,记载他们的生死爱情故事。
三年后杨梦梅来到这个素称闹鬼的房子里,朦胧间看到一女子飘然而过,翻阅了他写的那部作品,往日的情形又浮现在眼前,得知杨梦梅已另娶他人为妻,自己一直以来的念想瞬间化为了泡影,昔日
的恋人有了家室这个事实给了自己毁灭性的打击,重逢过后果断自杀。
这两部作品的主题都是反对追求物质文明,批判封建社
会父母讲究门当户对,给无辜的生命造成的不该有悲剧。
父母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
在传统的封建制社会中,是宗法
血亲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社会活动,因此所有的生活都是在家长的专制统治下完成的。
每个家庭的家长就如同管理者
样,在自己的家庭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尤其是父权文化主导下的社会,家长有权利决定家庭成员的婚姻大事,财产支配,家长的任何决定都不允许有质疑,家庭成员只有绝对的服从。
莲姑的父母担心莲姑嫁给一无所有的黄大傻,日后无法生存。
他们指望着姑娘嫁一个好人家,用金钱去说服莲姑,用亲情绑架着女儿。
他们赶制着女儿的嫁妆,冒着危险打虎,就是为了多添置点东西,以免女儿嫁到那边被婆家瞧不起,被妯娌嘲笑。
他们骨子里认定婚姻就应该门当户对。
如果将女儿嫁给黄大傻,就是害了她一辈子。
在封建社会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万万不能对抗的,父权是绝对不容质疑的。
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女儿未来的生活是不是有足够的物质保障,却硬生生隔断了莲姑与黄大傻的青梅竹马之情,莲姑被锁在家里不敢见黄大傻,他们从未过问过莲姑是否愿意嫁给他人,即使莲姑与这人从未相识。
他们虽然是为人父母,但是他们从未真正关心过自己的女儿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他们只是希望女儿衣食无忧,让他们后半辈子享享清福,也让邻居在闲聊中多一些羡慕的筹码。
他们心目中门当户对比女儿终身幸福重要,封建等级制度成为他们意识中的首要条件。
他们的虚荣心埋葬了两个年轻鲜活的生命,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湖上的悲剧》中白薇的父亲也是千般阻挠她与杨梦梅的婚事。
他很宠爱自己的女儿,把她送到北京念大学,为她选了一位世交家的少爷。
两家门当户对,自认为这门婚事对女儿再合适不过。
得知女儿去世后,自己特别后悔,四处打听着女儿的消息,常常让下人把女儿的房间打扫干净。
他比莲姑的父母有进步精神懂得反省自己的错误,不该当时阻止女
儿和诗人的恋爱。
可是他无法离开生活的社会,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观念依旧在他心中,他认为诗人是穷酸书生,飘忽不定,没有物质基础,无法成家立业,女儿跟着他只会颠沛流离,一生清苦。
他认为女儿应当嫁一个好人家,自己为她物色的人选才是最合适的。
女儿生性刚烈,为了自己的爱情,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也是对门当户对的反抗,用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