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契诃夫戏剧的现代性问题
我们需要易卜生还是契诃夫
易卜生还是契柯夫易卜生,生于挪威希恩,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挪威剧作家,被认为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
契柯夫,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片小说巨匠,他的剧目推动了小剧场运动和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发展。
两个人都是世界历史中的伟大作家,单单说两人在戏剧艺术上要对中国的价值,我认为,我们更需要易卜生。
首先是契柯夫。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
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他提倡的是客观的叙述,主张还原生活的生活本质,在日常的生活之中使读者体会到作品的含义。
因此,契柯夫的戏剧作品并不遵循传统戏剧的“三一律”他更加关注事实,关注人物的心灵。
我简单的用《樱桃园》来做陈述。
《樱桃园》中契柯夫几乎刨除了社会的背景,仅仅用资本主义兴起所导致旧贵族的没落这一个社会背景,关注的是落寞的朗的精神世界。
契柯夫是用一种戏谑而同情的眼光来看剧中的人物的。
第一幕中,罗巴辛好心得提出解决欠债问题的方法时,视樱桃园如生命的朗对这个问题并没有直接回答,她选择的是继续表达樱桃园对自己的价值。
第二幕中,当罗巴辛再次提出拯救樱桃园的方法时,朗直接选择了回避。
朗对樱桃园的态度反应的是契柯夫对人类本身的态度,知道去表达自己的热爱,却失去了自己的行动方向。
同样的情感也表现在《海鸥》中,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渴望一种新鲜的生活,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就是纯粹的生活,没有社会的压迫,他抒发的是一种情感,一种从平凡生活中所透出的追求和现实的冷酷的差异。
契柯夫自己说过“在生活中,人们并不是每分钟都在开枪自杀,悬梁自尽,角逐情场;人们也并不是每分钟都在发表极为睿智的谈话。
人们更为经常的是吃饭、喝酒、玩耍和说些蠢话。
所以,应该把这些反映到戏剧舞台上去……这倒不是因为剧作者一定需要这个,而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常常是这样的”。
契柯夫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人物自身的剖析,人物可以说是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的。
戏剧,跟上时代的步伐——比较易卜生与契诃夫的戏剧创作
《戏剧之家》2018年第32期 总第296期19戏剧研讨戏剧,跟上时代的步伐——比较易卜生与契诃夫的戏剧创作陈 昕(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摘 要】易卜生与契诃夫同是“生活在人民之中”的艺术家,他们的剧作都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
但是,他们创作的手法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例如对情节和冲突的处理、象征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总的来说,在现实主义的大环境下,易卜生与契诃夫的戏剧在实质上相同,但在包装的方式上不同。
【关键词】易卜生;契诃夫;动态;静态中图分类号:J8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2-0019-02瑞典学者马丁·拉曼曾说,“易卜生的戏剧是现代话剧的罗马:条条道路通往它——也发源于它”。
易卜生被公认为现代戏剧之父,他享有盛誉的“社会问题剧”皆以日常生活为素材,剖析社会问题。
而当现实主义发展到契诃夫这个阶段时,他将其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有人说,他创造了“抒情戏剧”,也可以说是诗化的现实主义戏剧。
以己之见,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戏剧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易卜生与契诃夫在对情节和冲突的处理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较为明显。
处理方式的不同分别造就了戏剧的两种形态——“动态”与“静态”,相较而言,易卜生戏剧的情节更加紧凑,冲突更加集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而契诃夫的戏剧,往往会淡化某些情节,更注重细节的描绘,戏剧冲突不明显,强调人与自然的冲突。
本文将着重从这一方面比较两者的戏剧创作。
一、易卜生戏剧的“动态感”及其处理手法在易卜生的剧作中,总能找到“回溯法”与“辩论式对白”的影子,也正是因为这两种手法的运用,使得戏剧更具“动态感”。
所谓“回溯法”就是戏剧某些重要的情节在幕前已经发生,幕启时的戏只是幕前情节发展的后果。
易卜生往往在戏剧事件快结束时开场,然后通过零星的回溯慢慢展现前史,这样他就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来表现戏剧事件所产生的结果和对人物的影响,从而更充分地表现人物的心灵。
契柯夫戏剧创作的现代性表现在哪里
契柯夫戏剧创作的现代性表现在哪里?1、在艺术上,具体现代精神的体认。
他把诗的抒情性,小说的叙述性都编织进戏剧的机体里。
对19世纪末露头的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作了去粗取精的借鉴,也就是说他把那个时代的艺术现代主义精神吸收到自己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机体里,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的超越。
契柯夫一生做着戏剧散文化的努力。
他追求的戏剧行动像生活一样简单,也像生活一样复杂,日常环境变得异常重要。
他的戏剧从《海鸥》开始,都有浓厚的象征性。
到《樱桃园》他的象征手法运用得更加含蓄与广泛,其中还有更为含蓄与情绪化的艺术象征。
2、对生活的认识上,扬弃了对于戏剧人物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判断。
他的戏剧很难用传统的正面人物或者反面人物的尺度来区分。
引导出意义更重大的创新特征——在戏剧冲突的构建上,以“人与环境的冲突”取代传统的“人与人的冲突”的戏剧冲突模式。
在契诃夫的戏剧中,不是这个剧中人物势不两立,而是所有这一群剧中人物都被环境和生活所压迫。
3、在内容与主旨上,真正的戏剧动作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内部,在人的心灵中,在生活常态的潜流里。
契诃夫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他是现代的,他的作品已经预见到了20 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幻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的迷茫与困惑、人类寻求自我的本能,以及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出路问题的探索。
对人的把握上已经进入现代戏剧的核心.。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尽可能地反映人类平凡的日常生活,并特别注意用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挖掘人们日常行为中所隐藏的心理动机,以客观挖掘人类生存的真实状况。
他对现代人探寻自我存在的价值,寻找生活的出路的精神状态的把握准确客观.,不愧是现代戏剧的伟大先驱。
契诃夫戏剧不同于欧洲戏剧的革新特征:戏剧富于象征意义。
契诃夫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他是现代的,他的作品已经预见到了20 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幻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的迷茫与困惑、人类寻求自我的本能,以及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出路问题的探索。
对人的把握上已经进入现代戏剧的核心.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尽可能地反映人类平凡的日常生活, 并特别注意用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挖掘人们日常行为中所隐藏的心理动机,以客观挖掘人类生存的真实状况.契诃夫以其清醒而冷静的目光注视着处在两个世纪之交的人们,他的作品已经预见到了20 世纪的人类将在社会变革的激荡中, 在物质高度发达,精神需求日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所面临的幻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的迷惘与困惑,人类寻求自我的本能,以及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出路问题.而这实际上正是进入了现代戏剧的核心,探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寻找生活的出路.从契诃夫戏剧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他对现代人探寻自我存在的价值,寻找生活的出路的精神状态的把握,是那么准确,客观. 他不愧是现代戏剧的伟大先驱.。
《易卜生主义》:一种新型的现代性戏剧话语范式
厶又 参 2 年 2 瓤。 0 第 期 1 0
分析。“ 胡适极 力倡 导写实主义的戏剧 观念 , 立 中国 在确
戏剧的现 实主义 的基本原则上 , 是有着积极作用 的” ①这 ; 种戏 剧甚 至包 括文 学 观念 的主要 特 征 即在创作 活 动 中 “ 真实描画人 生现状 , 极参 与现实 生活 , 积 能动 改 良社 会
◎ 宋林 生
内容提要
本文对胡适 的《 卜生主义》 易 一文在 中国近 百年 的研 究状况进行 了大致
疏理 , 而且对该文所具有的双 重启 蒙功 能进行 了说 明, 并试 图指 出胡适在该 文 中所倡 导
的“ 写实 主义” 戏剧观 , 一种新型 的现代 性话语 形态。这种话 语形 态不但依 附于现代 是
⑤ 王瑶 : “ 《 五四” 文学革 命精神 的启 示》 《 , 红旗》 9 9 17 年第
5期 ; 该文既非专论易 卜生, 也非专论胡适 , 仅是顺带涉及。 ⑥ 参 阅范文瑚 :( 《 玩偶之家) 在中国——兼评胡适的( h生 易
主义)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8 》《 ( 1 0年第 1 。 9 期
一
种显 在或潜在 的戏剧 运行 规则 , 相 当长的历 史 时期 在
和很 大程度上 一直 左 右着 中国现 代戏 剧 的创 作和 舞 台
呈现 。
上 世纪中后叶 , 胡适在《 卜 主义》 易 生 一文 中所 鼓 吹 的戏剧 观念受到 了两 方 面的 “ 算 ” 一是 认为 “ 篇文 清 , 这 章与其说 是介 绍易 卜生 , 倒不 如 说是 歪 曲易 卜 , 生 以介 绍易 卜 为幌子来宣传他 自己的反动思想 。 (二是 认为 生 ”
不难看 出 , 借 他者 所 主 张 的写 实 , 含着 三 重 胡适 包
对契诃夫戏剧现代性的探讨
对契诃夫戏剧现代性的探讨张晓玲(商丘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商丘47 6 0 0 0 )摘要:契诃夫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他是现代的,他的作品已经预见到了20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幻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的迷茫与困惑、人类寻求自我的本能,以及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出路问题的探索。
关键词:契诃夫;戏剧;现代性中图分类号:I10 9 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7 2- 36 0 0 ( 20 0 5 )0 3- 0 0 40 - 0 2早在19世纪末期,契诃夫的同时代的卢纳察尔斯基就看到了契诃夫的剧作所表达的现代人的苦闷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他说:“当契诃夫的同时代人跟万尼亚舅舅和苏尼亚一起在钻石镶成的天空下挥洒着幸福的眼泪,或者面对叶比霍多夫的22个不走运而露出怜惜的微笑的时候,他们认为契诃夫既然创作了这些反映平凡生活的戏剧,他便是站在他们的前列。
然而契诃夫的同时代人中间那些实质上不算他的同时代人,却是代表着未来数十年的先驱的人们,已经懂得契诃夫创作里存在着的苦闷。
契诃夫本人身上无疑是存在这种苦闷的。
”[ 1] (P2 5 1)正是这种人类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为自己寻找那难以找到的出路而产生的无法排解的苦闷,“给契诃夫的艺术带来一个全然与众不同的,能赋予它以恒久的魅力的特点。
”[ 1] (P2 5 1)卢纳察尔斯基以一位伟大评论家的远见卓识,一下子就把握住了契诃夫剧作是超越他的时代的。
契诃夫剧作所具有的现代性,表现在对人的把握上已经进入现代戏剧的核心。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尽可能地反映人类平凡的日常生活,并特别注意用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挖掘人们日常行为中所隐藏的心理动机,以客观挖掘人类生存的真实状况。
契诃夫以其清醒而冷静的目光注视着处在两个世纪之交的人们,他的作品已经预见到了20世纪的人类将在社会变革的激荡中,在物质高度发达、精神需求日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所面临的幻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的迷惘与困惑,人类寻求自我的本能,以及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出路问题。
易卜生戏剧[论易卜生戏剧的解构色彩和普适性]
易卜生戏剧[论易卜生戏剧的解构色彩和普适性]挪威作家易卜生是欧洲近代戏剧大师、现代戏剧之父,也是对我国现代文学产生影响最早和最深远的一个外国作家。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语境下,易卜生的戏剧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普适性的指规。
易卜生的《社会支柱》、《人民公敌》、《玩偶之家》、《群鬼》等蕴含着多重代码及现代意义。
一解构与“真理”易卜生戏剧的触角是直指社会政治、人生百态,其意图是揭示社会弊端、唤醒民众、呼唤正义和真理。
易卜生戏剧的现代性是很强的,他的作品涉及的社会生活面很广。
同时,观众、读者在欣赏和阅读中,会感觉到易卜生戏剧中正义和真理处在被解构的状态,邪恶犯罪、营私舞弊、道德败坏的人往往成为主角――“社会支柱”,而坚持正义的人往往成为少数人、被攻击的对象――“人民公敌”。
那么,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种解构,意在造成反讽的效果,使人产生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戏剧的悲剧感被消解,使人们从中体味到“现代社会”的荒谬和可笑。
正如匈牙利文艺批评家卢卡契所说:“他们很可笑,因为跟他们相比,那些没有道理的人反而是对的了。
”易卜生的戏剧《人民公敌》(1882),反映的是挪威一个小城的温泉浴场水质污染问题。
剧情围绕浴场的开放或关闭、整修等问题展开争论。
作为正义的一方是医生斯多克芒,他出于科学的精神和医生的道德良心,在城市报纸《人民先锋报》发表文章,披露了浴场的污染问题。
作为城市利益的代表((市长、斯多克芒的哥哥则反对斯多克芒的做法。
理由是城市的财政收入和市民的福利都在其中。
在这里,就出现了多种与我们现代社会相同的社会问题:即保护环境与地方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人民健康与经济效益孰重孰轻的问题等等。
以市长为代表的是地方官僚,他们以局部的地方利益为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泯灭良心,不惜眼看每年大量的游客到小城的浴场疗养而染上疾病、小城市民的健康受到威胁。
并拒绝斯多克芒医生提出的关闭浴场、进行整修的建议。
这些官僚是把真理、良心踩在脚下,把金钱高举头上。
以婚姻观论易卜生与契诃夫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异同
36朱思婧:以婚姻观论易卜生与契诃夫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异同以婚姻观论易卜生与契诃夫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异同朱思婧(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作者简介:朱思婧(1996-),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本科生在读,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摘 要】易卜生和契诃夫作为戏剧史上的巨匠,由于婚姻观念的差异,在戏剧创作方面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本文以婚姻观论述易卜生与契诃夫在戏剧创作中题材选择、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三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婚姻观;易卜生;契诃夫;戏剧创作中图分类号:J8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5-0036-01易卜生素有“欧洲现代戏剧之父”之称,其四大“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国民公敌》,被公认为“现实主义剧作的典范”。
而“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尽管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的成就高于戏剧创作,但对世界戏剧艺术的贡献仍十分巨大,这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生活戏剧”。
易卜生与契诃夫婚姻观念的不同,使两者在戏剧创作方面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对婚姻问题,契诃夫认为演员和艺术家都不应步入婚姻的殿堂,而应将全部的精力和热血倾注于艺术创造,全心全意地热爱自己的艺术,不能因为夫妻之间的爱而分散艺术创作的精力。
而易卜生的妻子苏珊娜,不仅是易卜生艺术创作上的知音,还是他戏剧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
对婚姻有了切身体会后,易卜生在《玩偶之家》和后期象征剧中对婚姻问题展开了详尽的描述。
易卜生的论述主要围绕婚姻中夫妻双方权利平等问题,具体细化为“婚前真诚问题”“婚姻中的子女问题”“初恋情人情结”“七年之痒情结”“婚姻与事业的矛盾”“婚姻与地理空间问题”这六大问题。
①由于婚姻观的不同,易卜生和契诃夫在题材选择、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上都有一定区别。
在题材选择方面,易卜生侧重有关女性方面的选题,追求女性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
例如有“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之称的《玩偶之家》,激烈地抨击了男权统治社会下的传统思想观念。
《易卜生主义》一种新型的现代性戏剧话语范式
《易卜生主义》:一种新型的现代性戏剧话语范式作者:宋林生来源:《人文杂志》2010年第02期内容提要本文对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一文在中国近百年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大致疏理,而且对该文所具有的双重启蒙功能进行了说明,并试图指出胡适在该文中所倡导的“写实主义”戏剧观,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性话语形态。
这种话语形态不但依附于现代性的真理观,而且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性知识,在西风东渐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有在一定时期和特定的语域中形成具有权力特征的话语范式的可能。
关键词易卜生现代性戏剧话语范式中图分类号J8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447-662X(2010)02-0189-0319世纪20世纪之交,话剧引进中国时,真正打出具有现代性意义内涵的现实主义戏剧观大旗的是《新青年》派,特别是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一文。
“这篇文章的意义跟易卜生的作品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恰如鲁迅对该文曾做出的评价,他转引日本青木正儿在《支那文艺论丛》中的一篇论文的观点说:“民国七年(1918)六月,《新青年》突然出了《易卜生专号》。
这是文学底革命军进攻旧剧的城的鸣镝。
那阵势,是以胡将军的《易卜生主义》为先锋”。
虽然胡适不是第一个将易生剧作及其戏剧理念引人中国的人,但该文对当时中国戏剧、文学乃至文化界所产生的震撼力却是前所未有的。
一、近百年的研究状况在近百年的风云变幻中,中国戏剧、文学乃至文化界对胡适在该文中所表达的戏剧理念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上世纪20年代,经过以胡适为代表之一的《新青年》派的鼓吹和渲染,“新的人没有一个不狂热地喜爱他(易卜生),也几乎没有一种报刊不谈论他。
”尽管由于三四十年代“普罗”戏剧观念及其运动和民族戏剧主张及其实践的风起云涌,革命、“救亡”主题将“启蒙”主题推向边缘,然而,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一文中所鼓吹的重要观念之——实主义戏剧观,作为一种显在或潜在的戏剧运行规则,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和很大程度上一直左右着中国现代戏剧的创作和舞台呈现。
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读书笔记
浅析现代戏剧——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读书笔记这五篇研究的对象是易卜生、契诃夫、斯特林堡、梅特林克和豪普特曼,19世纪末的作品与经典戏剧现象产生冲突以这一冲突为开端,寻找现代戏剧的起点。
1.易卜生式人物死于过去的阴影分析技巧这个概念使易卜生接近于索福克勒斯,但这一概念使得着手处理诸如《罗斯莫庄》这样一部戏剧的形式问题变得困难起来。
在《俄狄浦斯王》中,看到一切却盲目的俄仿佛构成了一个虚无的中心,围绕着他的是一个知晓他命运的世界,周遭的信使一步步占据,直到用恐怖的真相填满他的内心,而真相是当下被揭示出来的,他只需了解过去就会认识到现存的实际,因此《俄狄浦斯王》的情节虽然事实发生在悲剧之前,但仍然包含在悲剧的当下之中。
而在易卜生的《博克曼》中,过去并不是当下的功能,当下却更多的只是唤起过去的原因,不是过去的事件而是过去本身成为主题,然而这一主题无法成为戏剧的当下。
《俄狄浦斯王》中的真相是客观的,它属于现实世界,俄一无所知,他走向真实之路构成了悲剧性情节,反之,易卜生那里的真相是内心的,整个外在变化都深藏于内心,无法直接用戏剧的方式展示易卜生的主题,它本质上是长篇小说的素材,只有借助于分析技巧才能登上舞台。
戏剧的功能化通常要挖掘出情节统一的因果结构,在易卜生这里却必须跨越横亘在当下和过去之间无法再现的鸿沟。
易卜生未能从过去出发赋予结局以充分的动机,未能指明结局的必然性。
市民世界的内在悲剧性不是源于死亡,而是源于生活本身,里尔克曾说:“这一生活滑入我们之中……退缩到内心,深藏到几乎无法猜测的地方。
”易卜生的作品完全在这一生活笼罩之下,他的人物靠回味生活的谎言为生,而易卜生没有成为描写这些人物的小说家,没有让他们留在自己的生活中,而是迫使他们公开表达,结果杀死了他们。
2.契诃夫弃绝情节与对话在契诃夫的剧作中,人物生活在弃绝的笼罩之下,他们的标志首先是弃绝当下和弃绝交流:弃绝在现实中遇到的幸福。
契诃夫剧作中的现代性
契诃夫剧作中的现代性作者:魏晨阳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6期[摘要]安东·契诃夫是19世纪末俄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
《海鸥》《三姐妹》和《樱桃园》被认为是他最出色的戏剧作品。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具有深刻的现代性,他所关注的是生活本身以及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人们的内心世界。
在契诃夫的剧作里,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困境,以及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孤独和无助。
内心动作的描写又加深了剧作的丰富哲学性,对悲喜剧的大胆尝试无疑为20世纪的荒诞派戏剧开创了先河。
[关键词]契诃夫;现代戏剧;悲喜剧契诃夫的戏剧创作不仅对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戏剧美学观念以及相应的创作模式、审美模式进行了历史性挑战,而且对其同时代的剧作家的戏剧革新做出了突破与发展。
20世纪的中国作家鲁迅与契诃夫,从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美学追求,以及在对人及其存在状态的无情揭示等深层意蕴上都有着深刻的相通之处。
契诃夫通过他的作品《三姐妹》《海鸥》以及《樱桃园》,不断向人们追问,后来的人们会明白我们的痛苦吗?会知道有我们这样的存在吗?这是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的俄国贵族阶级思索能否为未来留下一些珍贵的礼物;同时契诃夫也预言着不久必然会发生一场社会变革。
在契诃夫的剧作中,人物生活在弃绝中。
他们的标志首先是弃绝当下和弃绝交流,弃绝在现实中遇到的幸福。
他们不止一次追问过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最终还是继续着现实中琐碎卑微的生活。
在这种听由命运摆布的态度中,渴望和反讽凝结成一种中庸的态度。
弃绝当下的生活,幻想生活在回忆和乌托邦之中;弃绝相遇,感受相知相爱的渺茫;弃绝妥协,却被困在物质和精神不可兼得的情感冲突之中。
剧中的人物在零散的时间和封闭的空间里,遭遇无法逃避的孤独,以及落寞无助的压抑和自我价值不被认同的落空感。
解决这种悲剧的唯一方法就是回到精神的故乡。
三姐妹的莫斯科,郎涅夫斯卡娅的樱桃园便成了她们灵魂最想去的地方。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追求的徒劳感弥漫其中,因为人生本就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斗争。
契诃夫与我国现代戏剧之现代性问题
契诃夫与我国现代戏剧之现代性问题在选择现实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用是重要而独特的。
作为戏剧家的契诃夫,在戏剧史上堪称革新家。
尽管他的剧作历经坎坷,险些被埋没,他本人的戏剧天赋也曾一度遭到贬低、怀疑,甚至还因此导致了他的英年早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契诃夫的戏剧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因为人们越是研读他的剧作,就越发现其中有还不曾被发掘的宝藏。
随着他的剧作在各国剧坛上产生深远影响,人们更是发现对他的戏剧研究得不够透彻。
在80一90年代俄罗斯的“契诃夫学”研究中,有关戏剧的研究专着屈指可数。
同样尴尬的情况也在我国出现。
我国不少剧作家、导演,如曹禺、夏衍、李健吾、焦菊隐等人对其剧作都有不同程度的接受和借鉴,创作了不少现实主义作品,形成了我国现代戏剧史上极为深邃、质朴、而又意味深长的风格,并且为50年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在我国的传播和学习奠定了基础。
应该说,契诃夫在我国戏剧史上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但事实上,我们对契诃夫的认识并不全面,至少是不充分。
过去我们研究契诃夫通常是将他定位为批判现实主义的。
不可否认,契诃夫剧作的确相当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俄国现实的生活和社会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单纯的“现实主义”绝不足以代表契诃夫戏剧的所有内涵和多样的风格。
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契诃夫是擅长于采用多种多样的、往往能在不知不觉中起影响作用的手法的。
在有些地方他是印象主义者,在另外一些地方他是象征主义者,需要的时间,他又是现实主义者,有时甚至差不多成为自然主义者。
”可见,我们所认识的,是一个“中国的契诃夫”。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契诃夫本人剧作的特点及其在戏剧,史上的地位有关,也与我们对其在接受和认识过程中形成的某些偏差有关。
因此,重新审视和分析契诃夫及其剧作于中国现代戏剧的关系、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文试图以重新、多角度地认识真正的契诃夫戏剧为契机,以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过程为出发点,对契诃夫的主要五部多幕剧和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深受契诃夫影响的作家及其作品进行分析,并结合受到契诃夫影响、同时又是无产阶级文学和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的高尔基剧作的情况,来考察契诃夫剧作中体现出的现代性因素对我国现代戏剧的作用。
现代舞台上的契诃夫演剧的解析
现代舞台上的契诃夫演剧的解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898年12月17日,《海鸥》首次登上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舞台,由此开始,契诃夫的名字与莫斯科艺术剧院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契诃夫来到艺术剧院,标志着真正的俄罗斯文学又开始跟舞台艺术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对于作为剧作家的契诃夫来说,这个事件决定了他此后能在‘莫艺’①的直接影响下,写出后期几个剧本——《三姐妹》和《樱桃园》。
反过来,契诃夫的革新精神,对于新型导演体系的产生,对于表演技巧新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对于舞台美术新原则的确立,一句话,对于戏剧艺术一切因素的革新,又起了促成的作用。
”(P. 1)对于20世纪的世界戏剧来说,契诃夫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作家。
他的剧作,不仅在俄罗斯,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频频被搬上舞台。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度、不同艺术风格的众多剧院和导演都纷纷把目光投向契诃夫。
这充分说明,契诃夫的戏剧艺术具有强烈的“现代性”,对于现代观众来说,契诃夫不仅是一个“经典作家”,而且是我们“同时代的人”!一、俄罗斯60—80年代的契诃夫演剧上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对于“二战”后成长起来的那批卓有才华的俄罗斯导演来说,契诃夫的戏几乎成为了一个不敢触碰的领域。
那似乎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专属领地。
契诃夫剧作在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出,对于这一代导演来说并不是遥远的传说,他们仍记得1940年自己作为观众时看过的聂米罗维奇-丹钦科排演的《三姐妹》,这个戏曾深深打动他们的心灵,成为他们少年时代最美好的回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契诃夫的戏剧已经成为“经典”,他笔下的那些人物已经是“过去时代的人物”,更何况在新的苏维埃体制下,人们的生活模式已经完全改变,纳博科夫甚至断言,在苏维埃时代,契诃夫笔下的那些知识分子,在俄罗斯本土是根本无法生存的,②生活已经完全改变了。
从当代剧场探寻契诃夫剧作文本中的现代性
从当代剧场探寻契诃夫剧作文本中的现代性作者:卢嘉琪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10期摘要:在当代,契诃夫的戏剧作品依然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剧场里,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契诃夫热”的浪潮背后,实则是其剧作文本中蕴含着的现代性,使得其成为当代剧场探索不竭的思想宝藏。
而从如今世界各地上演的百花齐放的契诃夫文本“剧场美学角逐”中,更可以探索出其现代性特质,本篇将结合乌镇戏剧节的两次展演来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词:契诃夫;当代剧场,冲突消解;现代性“戏剧所要求的‘当下’‘人际’‘事件’等形式性表述在新的内容表述下变得难以维系,单纯的戏剧风格向矛盾的戏剧风格过渡,并成为新的形式性表述的开端。
”[1]斯丛狄指出,契诃夫、斯特林堡等人对“drama”中“情节整一性”的原则或多或少已经开始了反叛,由此我们不难认定,契诃夫虽然被通俗地视作现实主义作家,但也可将其看作20世纪现代主义戏剧的开端。
一、碎片化的生活图景,冲突的消解——叙事重组和直接抒情的舞台重塑尤里·布图索夫导演在2019年的乌镇戏剧节上带来的长达270分钟的《三姐妹》(2015俄罗斯金面具最佳导演奖获奖作品),在演出之后使不少观众都颇感震撼。
如果说原著中契诃夫对于人类生活意义的探寻还尚留了一丝出口,那么这一版所呈现出的似乎是更进一步的纯粹的意义消亡,将原作中那种囿于单调琐碎生活,无法逃离的生存困境极具冲击力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正如[2]奥尔加所说:“时间会过去,我们也会永远消失,我们会被人忘掉,我们的脸,我们的声音,我们这些人,会统统被忘掉。
”1、漂浮于图景之上的灵魂群像在内容呈现上,导演对原作中的内容进行了拆分和重组,将原本的线性结构打碎,按照人物心灵的演变进行了重新建构。
如:剧中将土旬巴赫本该在第二幕说的台词移到了开头,原著中韦尔希宁和玛莎的分别演变成了二人数次追逐,从台上跑到台下再跑回台上,甚至穿过观众席等,都是对原文中线性叙事的一种颠覆。
易卜生、契诃夫戏剧的现代性问题
关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一直是西方学术界近几十年来的一个理论课题,其中涉及文学现代主义和文化现代性两个方面。
契诃夫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他是现代的,他的作品已经预见到了20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幻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的迷茫与困惑、人类寻求自我的本能,以及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出路问题的探索。
早在19世纪末期,契诃夫的同时代的卢纳察尔斯基就看到了契诃夫的剧作所表达的现代人的苦闷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契诃夫戏剧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生存状态:寻找生存的价值、生活的出路和意义,及无果而终的苦闷的把握。
易卜生戏剧的特点在19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易卜生处于浪漫主义文学创作阶段,这时候的主要作品有《布朗达》和《培尔·金特》等;19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易卜生的作品开始向现实主义风格转变,这个阶段是易卜生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在这个时期杰出的成就是现实主义的社会问题剧。
提出一连串重大的社会问题,如反对封建的传统道德,扫除资产阶级的市侩意识,争取民族独立,提倡个性自由,主张妇女解放等。
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如《玩偶之家》;19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他的作品涂上了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人生哲学的探讨与戏剧人物心理的剖析进一步深化,人道主义的批判精神与愤世嫉俗的悲观情绪交错在一起。
这些作品仍有揭露问题的一面,只是悲观情绪有时削弱了批判力量。
《野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易卜生从对社会的批判转向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
关注易卜生戏剧的人,可能都注意到他大部分反映社会现实作品的回溯性,它不是即时性地呈现事件,而是由舞台人物从一个稍后时间的视角对事件进行回顾。
这表明事件的连续性被降低了,注意力被更多地放在回顾与分析上。
这就导致了易卜生戏剧的外部行动较少。
早期批评家认为易卜生戏剧不够戏剧化,认为它们涉及的东西不适合用戏剧来表达。
其实,易卜生的分析性戏剧吸收了许多时代话语的元素,情节往往是分离或破碎的,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理性分析才能把它们连接起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戏剧类型,我们会发现,作为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的先驱,易卜生的“史诗性”戏剧也不过是古希腊悲剧,如《俄底浦斯王》中我们所熟悉的回溯性结构戏剧的延续和改编。
最新-易生戏剧中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性特征 精品
易生戏剧中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性特征论文提要海达.高布勒一直以来都是易’生笔下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多重矛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复杂而丰满的形象.代表了易卜生创作的高度成就本文以颓废为基点对这一形象做出阐释,重点分析了海达颓废中所包含的诗性,并由此延伸,探讨了易生戏剧中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性特征论文关键词海达颓废理想美易卜生《海达.高布勒》发表后,针对海达这一形象.评论界褒贬不.或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她是…个变态的人物;或有从女权主义出发.认为海达表现出了女性的反抗莎乐荚对易生笔下的女性加以评论时.对海达尤为苛刻.认为她穷极无聊和做些令人讨厌的恶作剧,此剧上演后《星期六评论》的一篇文章称.《海达-高布勒》是对一个玎{5恶女人的研究她的本能就是邪恶的她充满嫉妒,她心怀鬼胎.她心肠冰冷.与所有人小协调……把她放在舞台上的食图究竟是什么?|1它代表了当时很多人对此剧的看法多重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性格构成了海达这一复杂而义丰富的个体.笔者认为其主导方面正是她的颓废.本文拟就以此为落脚点展开分析一、关于颓废文学苦闷彷徨、悲观失望、消极堕落待往是我『提到颓废时的伴随词语.不少人从消极的方面来理解它然而在艺术的领域中,却有一种不能用积极或消极、进步或落后来指称的颓废,因为这时的颓废已经不是一种全然的生命萎靡状态.相反却可能是艺术家张扬个性的追求创造的精神西方文学中一一词应该说是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复杂概念唷心而论,在现代两方.‘颓废’、‘虚尤’既不是‘政治’也不是‘道德’。
作为一种人生态度.…种现代精神品格,或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审美品格.它并没有什么‘阶级’和‘民族’的标签如果我们不抱任何偏见的话.我仃】就得承认‘颓废’和‘虚无’作为一种思想之光有时更能指引我们抵达生命的深处50基于这样的一种观点和态度.我们对海达的颓废加以具体的分析和阐释二、海达——一个颓废者的表层观照《海达.高布勒》是易生后期的一_立作品,讲述了将军的女儿海达嫁给学者泰斯曼.对婚后的生活感到厌倦.昔日的情人乐务博格出现.海达制造了_-系列事件她怂恿乐务博格参加派对.烧毁了他遗失的稿,并送给他一把手枪.希望他漂亮的结束自己.结果却事与愿违知晓内情的勃托克推事以此要挟海达做自己的情妇.海达用手枪结束了臼己的命、海达的颓废表现在很多方面对生活的厌倦与迷茫戏剧一开始.海达在泰斯曼与其姑母的对话中出场.她-一出现就显示了泰斯曼及其家庭成员的格格不入.海达认为她和泰斯曼的结合歼不是出于爱.丽是出于两人对…栋虏子共同的钦羡在谈起新婚旅行时.其厌倦之情更是显而易见勃拉克你?真的吗,海达太太?我还以为你这次新婚旅行心罩非常快活呢海达……喔,我的勃拉克先生、你不知道我真烦闷的要命!14生活对于海达来说是令人极其讨厌的无聊.她仿佛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同时.海达拒绝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海达是将军的女儿.虽然这时的将军已不在人世.但他的影响却无处不在,易生在一封信里谈到剧名叫《海达.高布勒》我取这个名字的意图是指出海达作为一个人.宁可被看作是她父亲的女儿.而不是他丈夫的妻子’当勃拉克小心的提起海达怀孕的事情时.海达也表现得很烦躁勃拉克现在有一个大家所谓的一一说得好听一点吧一一神圣的责任在你肩膀上的话.你打算怎么办微微~一笑一个新责任,海达太太?海达含怒少胡说八道!那种事永远不会有!……易卜生似乎也在有意的为女主人公有营造这样一种氛围,其厌倦颓废情绪包裹在秋天和灰暗的颜色中.颇为契合,那色词深沉的客厅、那从玻璃门望出去可以看见外面走廊的一一部分和满缀秋叶的树木以及从中透出的海达的话语没1么,我在瞧那些树叶子.黄得那么厉害.干的那么可怜[119……在颓废的概念中.时问被当成一个衰退过程来经验颓废通常与没落,黄昏.秋天.衰老和耗尽这类概念相联系……这种衰败和没落还不仅仅指一个方面.它指的是生活的符个方面的衰败以及一种颓唐没落的命运$1113三、颓废中的诗性——对海达形象的深层分析透过表层.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对生活厌倦。
契诃夫与易卜生的戏剧
易卜生:娜拉走后怎样?
➢ 将19世纪已建立的道德体系视为一个巨大的阴谋, 这个阴谋的最大受害者就是女性。
➢ 欣喜于自己的觉悟和解放。 ➢ 如果哈姆雷特是批评家们所谓的“第一个现代人
(男性)”,那么,娜拉就算得上是“第一个现代 女性”。
➢ 妇女解放运动乎?
➢ 有两种道德原则,一种是男人的;另一种全然不同的,是 女人的。
令人迷恋、陶醉,但这美丽器皿中盛放的竟 是无数的劳作的艰辛与人事的酸楚以及命运 的粗粝与乖张。
《草原》分水岭之作
喝粥的时候,大家沉默着思索刚刚听到的故事。 生活是可怕而美妙的,因此在俄国不管是讲多么可 怕的故事,不管你怎么用土匪窝、大刀和奇迹装饰 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在听众心目中总会觉得是真实 的,只有饱学之士才会投以怀疑的目光,而且即使 这种人也是保持沉默的。路边的十字架,黑糊糊的 羊毛捆,辽阔的原野和篝火旁边这些人的遭遇—— 这一切本身即使那么美妙而可怕的,以致故事或童 话的种种幻想相形之下黯然失色,而同生活融合到 了一起。
❖ “戏剧情调”比“戏剧情节”还要引人注目。
第一幕开头是阳光灿烂的春天,第四幕结尾则是秋风扫落 叶的日子。
爱情在滋长;爱情随之落空。
❖ 契诃夫通过舞台指示对三姐妹各自的服装设计作了 象征性的区分:
奥尔加身穿着蓝色的女子中学教员的制服裙……玛莎穿着 黑裙子,膝上放着帽子,正在读书;伊琳娜穿着白裙子在 沉思。
4、中国作家余华的理解
➢ 契诃夫的等待犹如不断延伸的道路,可是它的方 向并不是远方,而是越来越深的内心。
➢ 萨缪尔·贝克特似乎更愿意发出一个时代的声音, 当永远不会来到的戈多总是不来时,爱斯特拉冈 说:“我都呼吸得腻烦啦!”
易卜生:娜拉走后怎样?
最初,在易卜生对于他那 个时代所有主要的制度——婚 姻、商业、政府管理、宗教以 及教育——中的虚伪予以坦率 的揭露时,那些维多利亚观众 都大为反感。虽然现在人们认 为《玩偶之家》(1879)改 变了整个戏剧的发展方向,但 是,在它问世的那个时代里, 这部作品却被看作是不道德的、 淫秽的。
契科夫戏剧革新中的现代主义色彩
2016年4月刊【摘要】契科夫是十九世纪末崛起的俄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
他的小说,一经问世就受到世人的好评与公认,然而他的剧作却没有交到这样的好运。
当他的《海鸥》完稿后在亚历山大剧院初演就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人们没有从剧本中找到他们以往熟知的噱头与笑料,既失望又不满,小剧院首席演员连斯基看过他的剧本毫不客气地给契科夫写信说:“您知道,我对您的评价是极高的,您也知道,我十分敬重您,所以我才应该对您完全坦率,别再写剧本了,这是我对您友善的忠告,您完全就不是写剧本的人。
”同时期的主流托尔斯泰也是这么认为,他称赞契科夫的小说,但不认可他的剧本,觉得这方面他完全外行,劝他不要再浪费时间。
契科夫的剧作如此碰壁,是由于他与主流的剧作不尽相同,与传统的戏剧形式相比也有所改变,这与他对戏剧大胆的创新改造有关。
本文即将简介契科夫生平相关的剧作经历,具体从契科夫剧作的形式结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语言表达这四大方面来发掘其戏剧中的现代主义戏剧的色彩与意义。
【关键词】契科夫;戏剧;现代主义一、戏剧结构的重新改造1.契科夫之前的戏剧结构模式戏剧结构是剧作家对自己的戏剧素材采用的一种时空排列的叙事方法,剧作家的创作思想以及对戏剧的认识和理解都直接影响他对戏剧材料的处理和叙述故事的模式。
因为戏剧结构直接影响戏剧的矛盾冲突、悬念设置、情节发展走向等。
契科夫为了更好表达日常生活化的再现,对戏剧结构也做出适当相应的调整。
在这里最突出的就改变了传统戏剧对幕的划分。
2.契科夫的戏剧结构模式“剧本写完了。
强劲的开头,柔弱的结尾。
违背了所有戏剧的法规。
写得像部小说。
”这是契科夫在1895年给苏沃林的信中对自己剧作的评价。
他没有遵循以往戏剧法规。
说明他对戏剧有自己的理解。
他的戏剧基本上都是四幕剧,有利于均匀地不温不火地展现生活中的人们聚在一起闲聊日常琐事,闲谈人生的平凡场景。
他从不故意地去追求高潮与矛盾冲突,使得分散的矛盾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积累,到了最后一幕:或爆发《伊凡诺夫》为逃离被人非议的空虚生活而举枪自杀;《没有父亲的儿子》的普拉东诺夫因为空虚而滥情最终被女人开枪打死;或乐观展望未来,四大戏剧利用精神胜利法,自我鼓舞“会好起来的!”到最后契科夫就连痛苦与死亡也是轻描淡写地一笔而带,因为痛苦现阶段无法消除,只能寄希望于未来,因为死亡随着剧情的深入,也是意料之中。
论易卜生,契诃夫对中国现实主义戏剧发展的影响
论易卜生,契诃夫对中国现实主义戏剧发展的影响
黄爱华
【期刊名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0(000)002
【摘要】本文从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发生、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易卜生、契诃夫两位世界戏剧大师对中国现实主义戏剧发展的影响,认为易卜生促成了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初潮,而契诃夫则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深化,但中国并没有简单地重复西方现实主义戏剧的道路,而是始终有着自己的发展路径,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人文精神的民族风貌。
【总页数】6页(P51-56)
【作者】黄爱华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
【相关文献】
1.戏剧现实主义的新拓展——论沈虹光戏剧创作所受契诃夫的影响 [J], 陈晖
2.契诃夫对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以曹禺为例 [J], 李凤玲
3.共同的意义传播空间:诗性美——契诃夫现实主义诗化形态对曹禺风格转型的影响 [J], 沈万顺
4.一言难尽的"契诃夫"契诃夫对中国话剧的影响 [J], 孙韵丰
5.易卜生对中国现实主义戏剧发展的影响探析 [J], 肖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契诃夫戏剧现代性的探讨
对契诃夫戏剧现代性的探讨
张晓玲
【期刊名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1)003
【摘要】契诃夫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他是现代的,他的作品已经预见到了20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幻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的迷茫与困惑、人类寻求自我的本能,以及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出路问题的探索.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张晓玲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商丘,4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9.4
【相关文献】
1.外国文学经典传播中的“契诃夫经验”——以契诃夫戏剧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为例[J], 查晓燕
2.从《樱桃园》看契诃夫戏剧的现代性 [J], 顾梅珑
3.文化语境中的契诃夫戏剧——读王远泽新著《戏剧革新家契诃夫》 [J], 王田葵
4.走向契诃夫——论契诃夫对曹禺戏剧风格转型的影响 [J], 黄蓉
5.从阐释学的角度再释契诃夫戏剧的现代性 [J], 顾春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接受与创化: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契诃夫戏剧的开题报告
接受与创化: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契诃夫戏剧的开题报告一、背景概述契诃夫是俄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戏剧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戏剧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人们的生存状态,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同时,随着中国不断与世界接轨,契诃夫的戏剧也被引入中国,并在中国语境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中国语境中契诃夫戏剧的接受与创化问题。
二、研究意义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不仅是文艺界人士,普通读者也对其感到兴趣。
通过研究契诃夫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创化,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文化背景下对于该作品的解读和理解,同时也可以从中突显出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文化接受的特点和独特之处。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契诃夫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和创化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1.契诃夫戏剧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2.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翻译问题;3.契诃夫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演出形式和表现手法;4.契诃夫戏剧在中国文学中的引用和模仿。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文本分析法等。
四、预期成果通过研究契诃夫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和创化问题,可以得到以下预期成果:1.探讨中国文化背景对于西方戏剧的接受与理解的特点和方法;2.分析契诃夫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演出形式和表现手法;3.研究契诃夫戏剧在中国文学中的引用和模仿现象,探讨契诃夫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五、研究意义和局限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探讨契诃夫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创化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然而,本文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对于契诃夫戏剧作品的阐释和解读也需要结合其他文学理论和批评观点来进行探讨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一直是西方学术界近几十年来的一个理论课题,其中涉及文学现代主义和文化现代性两个方面。
契诃夫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他是现代的,他的作品已经预见到了20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幻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的迷茫与困惑、人类寻求自我的本能,以及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出路问题的探索。
早在19世纪末期,契诃夫的同时代的卢纳察尔斯基就看到了契诃夫的剧作所表达的现代人的苦闷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契诃夫戏剧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生存状态:寻找生存的价值、生活的出路和意义,及无果而终的苦闷的把握。
易卜生戏剧的特点在19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易卜生处于浪漫主义文学创作阶段,这时候的主要作品有《布朗达》和《培尔·金特》等;
19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易卜生的作品开始向现实主义风格转变,这个阶段是易卜生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在这个时期杰出的成就是现实主义的社会问题剧。
提出一连串重大的社会问题,如反对封建的传统道
德,扫除资产阶级的市侩意识,争取民族独立,提倡个性自由,主张妇女解放等。
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如《玩偶之家》;
19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他的作品涂上了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人生哲学的探讨与戏剧人物心理的剖析进一步深化,人道主义的批判精神与愤世嫉俗的悲观情绪交错在一起。
这些作品仍有揭露问题的一面,只是悲观情绪有时削弱了批判力量。
《野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易卜生从对社会的批判转向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
关注易卜生戏剧的人,可能都注意到他大部分反映社会现实作品的回溯性,它不是即时性地呈现事件,而是由舞台人物从一个稍后时间的视角对事件进行回顾。
这表明事件的连续性被降低了,注意力被更多地放在回顾与分析上。
这就导致了易卜生戏剧的外部行动较少。
早期批评家认为易卜生戏剧不够戏剧化,认为它们涉及的东西不适合用戏剧来表达。
其实,易卜生的分析性戏剧吸收了许多时代话语的元素,情节往往是分离或破碎的,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理性分析才能把它们连接起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戏剧类型,我们会发现,作为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的先驱,易卜生的“史诗性”戏剧也不过是古希腊悲剧,如《俄底浦斯王》中我们所熟悉的回溯性结构戏剧的延续和改编。
其次,他认为不仅易卜生剧中人物能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独立分
析问题,同时对读者和观众的分析能力提出了挑战。
易卜生戏剧之所以能永葆魅力,一方面是由于它们结构精妙,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充满了含混,呈现出多义性,吸引着无数观众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去阐释它。
易卜生戏剧具有伊瑟尔所提出来的一种“召唤结构”,存在很多不同阐释的可能性。
再次,他认为从《野鸭》开始,易卜生戏剧就充满了对文艺的本质和艺术家作用的反思,并且这种元文本层次的东西越来越频繁地侵入到其后期的作品中。
一方面,一些自传性的成分常常投射到一些被疏离了的艺术形象身上,如《野鸭》中摄影师、《建筑师》中的建筑师、《咱们死人醒来时候》中的雕刻家等。
对纯粹的、理
想的艺术的追求,结果变成了对雕刻家自身及其
模特艾绿尼(Irene)的背叛,他们俩都因为把艺术
与生活完全割裂的错误想法付出了死亡的代价。
雕刻家一味地追求艺术,摒弃了生活,因而在他
们的余生里,他们只能如同行尸走肉般迷失在生
活中。
在最后一幕戏里,两人在登山时因遭遇雪
崩而丧生
在早期作品《皮尔·金特》中,易卜生表现了他杰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描述了主人公美学和伦理的转变。
这部作品囊括了许多快速变化的场景,这种设置与表现主义戏剧和斯特林堡的梦幻剧都非常相似,
也与浪漫主义的冒险剧相似,这部戏剧展现了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尔所谓的“美学舞台”。
《培尔金特》的现代性
这些社会问题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对剧中人物的深层心理活动的反映,尤其是对诸如“无意识”或“本能”等现代心理学范畴的理解。
与唐璜一样,培尔·金特也是
个风流浪子,不过遇到索尔薇格之后,他就洗心
革面了,在他的人生旅途上几乎忘记了她和她所
代表的那些抉择。
培尔·金特总是在躲避那些具
有永恒身份的生活所需的东西,他不再忠于自己,
而是逃入了一种非真实的生活,他根据需要不断
地改变自身的面貌,因而他的存在变成了一种角
色表演,没有任何实质的终点。
从这个角度上
看,《培尔·金特》这部作品反映的是关于现代身
份危机的问题。
如在第五幕的那个著名的洋葱场
景中,培尔·金特边坐着剥洋葱头,边奇怪着为
什么总是剥不到洋葱的核。
分层的利己主义取代
了人物的核心—易卜生的戏剧常常反映出这种
“失去中心”的现代性经验。
金特是一个缺乏根基,没有灵魂的现代人的原型。
在放弃理性和幻想魔力的念头折磨下,金特放弃了自我,最终转换开罗的精神病院结束了生命。
这个开罗的疯人院场景成为了现代主义意大利怪诞派戏剧的先驱。
这些场景与培尔·金特开始梦幻之旅的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证实了一位超现实主义画家皮卡比亚((Francis Picabia)的话:理性的光芒能够让我们看到还未展现的世界。
人既具有制造怪物的非理性,又具有盲目的理性,表现这种充满悖论人的生存状态正是易卜生戏剧的现代性所在,也是全世界戏剧成功之所在
克努特先生认为,易卜生在世界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许多印记,对荒诞派戏剧、表现主义戏剧、存在主义戏剧的变异和早期形式产生过很大影响。
易卜生戏剧成为了从古希腊戏剧通向世界现代戏剧艺术的桥梁。
易卜生后期的作品越来越阴郁,而反讽和讽刺的语调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