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2)
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每个国家的文化和习俗都是不一样的,几千年流传下来,每个国家的人在思维方式方也会有所不同,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呢?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解析顺应规律春节通常在立春前后,既是一年四季的开端,也是万物更新、大地回春的节日。
按照中国传统的历法,无论从时间还是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春节都是名副其实的新一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
阴阳对立转换学说,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重要思维模式。
古代中国人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万事万物均有其阴阳属性,阴阳和合,万物才能生长变化。
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如此。
如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等。
如果违反阴阳基本原则,就会造成误会或冲突。
古代中国人的这种阴阳分类方式,通常称为“二元分类宇宙观”。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具有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这一学说的基本理念是使万事万物达到阴阳均衡和谐。
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万事万物都需要均衡和谐。
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都是失衡的表现。
在自然界,阴阳失衡意味着自然灾害频发;在人类社会,阴阳失衡意味着社会不稳定;在个人,阴阳失衡意味着身体不适。
阴阳失衡必须用抑强扶弱的方式使之均衡和谐。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冬至之后,天气寒冷,是因为阳气太弱、阴气太强的缘故。
因此,必须增强阳气的力量,压抑阴气的力量。
春节期间许多与火有关的事物均与这种调节阴阳的观念有关,是扶阳弱抑阴强的表现。
如除夕生旺火,就是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乞求兴旺发达、红红火火。
还有点长明灯,就是除夕夜家家户户点燃灯火,一旦燃上,就不能吹灭,点灯守岁成为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体现了人们对长寿安康的祈求。
放鞭炮是“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最早也是祭祀太阳的,后来增添了驱除邪秽、接神迎神等新的意义。
所有这些活动,目的都是增强阳的力量,以使阴阳平衡。
所以,春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现象变化发展规律的节日,是体现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节日。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在认识方法上具有“意会体悟”的直觉性,在思想方法上以“月令图示”的辩证性为主要内容,在分析方法上则首选“取象比类”的推理性。
中国的传统思维可以说是直觉性和悟性的结合(1)什么是直觉。
直觉是针对某事务的直接的大致想法,可以说直觉来自过去的经验,知识的累积和重组,以及自己所受过的思维训练。
(2)悟性是高层次的直觉,有较强的领悟能力,由于悟性思维长于将自然、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直接纳入人的经验,而不是进行部分的分析,因此,对事物认识只有概括性,同时还有点模糊性,缺乏了严密的而系统地论证。
(3)思维的模糊性,和朴素性促使人们用概括的语言笼统地直接说出格言式的定律和定则,然而,概括出的往往既具体对抽象的一般性结论。
在这种思维模式的产生,主要是源于秦汉以后的大一统,随着国家组织化日益严密和国家同构,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致思趋势,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视线开始从先秦百家争鸣时的种形态在收缩,流连于道德领域;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合二为一的结构随之向前倾斜,即使是在科学思维范围内,发展的心有偏向,与哲学思维相的辩证性特别发达,却忽视了另外的分析和创造性部分。
但是在宋明清时期,“由数达理”“缘数寻理”“事物之理”这些新思维发出了点闪光,给传统性思维带来了冲击,从模糊的整体观过渡为有序的整体观。
“月令图示”的辩证性,传统的思维方式擅长于从具体同一性出发,整体地,流动地,统一的认识对象。
在思考方法上,一直倾向于发展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而拙于以形式逻辑作为分析的主要手段。
是一种辩证思维,也是带有有机论色彩的过程性思维,认为万物都有生命,也包括非生物,这种观点代表中国的传统思维,说明中国人的思维则重于考察对象的相互联系及其运动变化的复杂情形,是把握对象动态联系的思维。
也说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成为现代科学“代数”的摇篮,代数代表了中国传统思维对现代科学的代表。
这种思维方式应该说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精于观察的古代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普遍联系的大量现象,利用进去和前人积累的经验,对事物的大致方向,发展趋势和整体效果做出预见和选择,还可以通过触类旁通去认识未能接触的事物,尤其是科学尚未能完全反映真理的时候,悟性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补充,还是很有作用的。
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这个题目下,我将以论说文的形式来探讨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一、思辨与观察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思辨与观察是两个核心的思维方式。
古代哲学家们认为,要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而是要深入思考和观察。
他们通过不断思辨和探究来寻找事物的本质和原理。
以孔子为例,他在《论语》中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孔子还提出了“致良知”和“格物致知”的观点,强调要通过观察事物的表象来深入理解其内在的道理。
这种思辨与观察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能够深入剖析问题,寻找事物的本质。
二、综合与整合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强调综合与整合的能力。
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能仅仅从个别的方面来看待问题。
他们擅长从全局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整合各种观点和理论。
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他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两个对立的观点。
然而,荀子并没有固执于某一种观点,而是通过整合两种观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人性本恶,道是以来河洛,以为温蒙失之所突”的观点,既包含了“性恶论”的思想,又融合了“道”的概念,开拓了道德哲学的新境界。
这种综合与整合的能力,使得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能够建立起较为完整和复杂的理论体系。
三、平衡与和谐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强调平衡与和谐。
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而不是相互对立和斗争的。
他们强调要在相互关系中寻求平衡,追求和谐共生的状态。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和“德”作为人类追求和谐的指南。
他认为,只有遵循“道”的原则,努力追求自律和道德修养,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这种平衡与和谐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关注人的精神境界的同时,注重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四、实践与思考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强调实践与思考的结合。
中国古人的文化思维模式
中国古人的文化思维模式
中国古人的文化思维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思维:古代中国人注重整体和综合性思考,强调事物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考虑多个因素,并寻求综合的解决方案。
2. 阴阳思维:古代中国人深信世界上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而互补的力量。
他们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转化而来的。
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国的哲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广泛应用。
3. 周易思维:古代中国人注重观察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规律,并试图通过推演和预测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周易思维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的行为道德有着内在的联系。
4. 德治思维:古代中国人重视道德伦理的观念,认为道德是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基础。
他们相信通过德治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不仅仅是依靠法律的制约。
5. 古代中国人还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他们尊重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但也鼓励创新和发展。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文化思维模式中,传统与创新并存,相互融合。
这些思维模式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书》)
第六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二、辩证思维
(二)相生相胜
用五行相生相胜理论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 最为基本、最为古老的观念之一。 五行相胜,指其间相互排斥、 否定、对立的关系或趋势,其顺 序为:水—火—金—木—土……;
第六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整体思维 辩证思维
直觉思维 经学思维
第六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一、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即把自然界和社会看成是一个有组织的有机系统, 构成这个整体系统的又有许多小系统,每个系统又由不同 部分所构成,整个宇宙就是由这样的部分所构成的系统化 整体。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就体现出 明显的整体思维的特点,即习 惯于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着眼 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 作用,而把天地万物看成是一 个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整体。
思维方式一般可以分为哲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日 常思维方式三个不同层次,有高低深浅之分。哲学思维方 式以思辨的形式理解世界,科学思维方式以实证的形式理 解世界,日常性思维方式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相பைடு நூலகம்联,以 感性的、经验的形式理解和把握对象世界。 例如,阴阳五行是中国先民最基本的观念形式之一,积存 为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先民习惯于从天人同构或天人同 质的角度理解对象事物的关系,把宇宙视为一个阴阳对立 互补,并按照五行秩序进行变化的统一整体,这显然属于 哲学层面的思维方式。当先民用阴阳消息、五行生胜来解 释人体的结构及养生与病理机制时,即为科学思维方式。 而当先民用阴阳五行观念去求神占卜、祭祀鬼神天地、看 相卜宅、观察风水等,就又是日常思维方式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能动的、创造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外在显现。
一方面,思维方式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行为,因而必然影响着文化的创造,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人们自觉创造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获得了自身生命的同时,又必然反过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存在与发展,也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再创造。
因此,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的精华与糟粕,都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关。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学者们对传统思维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但我们认为,它主要包括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和思维三种思维方式。
从思维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中国,还是希腊,辩证思维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都已经自觉的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来认识世界。
在中国,古代的《易经》、老子、孔子、庄子和荀子,也都变现出较深刻的辩证思维。
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形式。
它是指思维主体通过对思维对象的直观认识,以非逻辑、非理性的形式,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从思维发展史来看,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是在直观与体悟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
直观即对事物进行整体的观照所产生的感觉;体悟则是以心观物,以过去的惊艳为积淀,对事物进行感悟和体验。
因此,直觉思维既有直观性,又有体悟性,是直观与体悟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表现在思维方式上,中和思维既反映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共性,又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所谓中和思维,是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式。
从思维科学和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和思维是古代朴素辩证思维的一种特殊体现,也是古人对哲学中介的思考。
辩证思维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
一、以修、齐、治、平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至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 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民,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大 学》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叔孙豹把立德、立功、立言看作是“三不朽”,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 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而成仁。——《论语》
崇尚平均主义在历代农民起义中也可以看出来:
1. 东汉末黄巾起义军提出了“太平”的口号,太平,即非常公平。 2. 唐末黄巢起义,他自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打出了“平均”的旗帜。 3. 北宋王小波起义以“均贫富”为理想;南宋钟相、杨么起义以“等贵贱、 均 贫富”为理想。 4. 元末农民起义以“杀尽不平方太平”为旗帜; 5. 明末李自成要“均田”。 6.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则有“四有二无”的社会理想。
(一) 直觉思维是直观与体悟的统一
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是在直观和体悟的基础上把握事物 的一种思维方式。直观,就是对事物进行整体的观察所产生 的感觉;体悟,就是用心来观察,以过去的经验为积淀,对 事物进行感悟和体验。 “盖天说”—— 西汉杨雄等 “浑天说”—— 东汉张衡
(二)直觉思维是一种特殊的顿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天下大同
大同 : 儒家在《礼记· 礼运》中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 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 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 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礼运》 近代康有为《大同书》也提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 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影响续.ppt
对策一 齐王: +3 田忌: - 3 结果: 齐王赢3
田忌输3 齐王赢
对策二 - 2,+1 + 2,-1 田忌赢2输1 齐王输2赢1 田忌赢
条件是“活” 的
赢
博弈
设置条件
运筹
“搬运”条件
“正兵”—— 建立秩序
“取象比类”、“合理外推” 等
有效管理
“奇兵” ——
“运计
同上 同上·并战计
方法 内容 核心 实例
引书
战
取象比类 “比类”
上·敌战 合理外推
“瞒天过海” 三十六计·胜
“借刀杀人”
同上
“以逸待劳”
同上
“序” “隔岸观火” 同
“抛砖引玉” “擒贼擒王” “金蝉脱壳”
同上·攻战 同上
同上·混战
方法 内容 核心 实例
引书
设置条件 “运筹”
第二讲
龚红月 主讲
三、比类和运筹——商战和兵战谋略
兵法思维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 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三十六计 ·胜战 ·瞒天过海 》
㈠ “取象比类”和“合理外推(”课本: pp.80-82)
取象比类,指的是将杂乱无章的事物
分门别类,用以比较某种结构、规律或秩序, 以此了解这些事物间的关系。这里的“象” 指的是元素、指代的事物及其特征;“比” 是“比照”、“对比”的意思。
弈:围棋。 “零和博弈”(a zero-sum game):
一胜一负。 “非零和博弈”( a non-zero-sum game):
“杀敌一千,自损三百。 ”
零和博弈的核心:
双方条件一样,你如何突破“先行(或强)” 的一方?
——统筹(条件)全局,即从全局的角度出 发,合理安排你的“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1. 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思维方式是以整体性为核心的。
我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会从整体上去考虑,而不是片面地看待事物。
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形成系统性的思维。
另外,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有着较为谨慎的思维方式。
历史上,我国人民在处理事务时,往往会更加慎重,会全面考虑、思虑周详,这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稳重、审慎的思维方式。
2. 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念,比如孝道、仁爱、礼仪、忠诚等。
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我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和处世态度。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
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与尊重,认为孝顺父母是一种道德和社会责任。
这一价值观念影响着我国人民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也体现了我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和关爱。
仁爱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
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同情,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形成和谐相处的社会风气。
这一价值观念影响着我国人的待人处事态度和社会交往方式,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3.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整体性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促进问题的全面解决。
而谨慎的思维方式也对于我们在处理事务时更加深思熟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价值观念方面,孝道、仁爱等传统价值观念仍然为我们指明着处世的方向和道路。
尊重父母、帮助他人、和谐相处等观念,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回顾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
其整体性思维方式和谨慎的处世态度,为我们在处理事务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孝道、仁爱等价值观念也为我们树立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人的健康成长。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积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让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导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厚而庞大。
在这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深深影响了他们对待世界、人生和价值的态度。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剖析其内涵,并对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探讨。
一、和谐思维:追求整体平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念。
与西方哲学的对立思维相异,中国人注重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
这种思维方式可追溯到《易经》中的阴阳学说,强调相对性和相互依赖。
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关注的是整体和谐的维系,而非特定的个体。
二、辩证思维:看待事物的复杂性辩证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习惯以包容的态度看待事物的复杂性,并通过发现事物的矛盾与变化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例如,道家哲学中的"至柔"和"至刚"的观念,认为事物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不断求得内外之道的平衡。
中国人通过辩证思维,尝试理解事物的多维度,融合矛盾之中寻求发展的契机。
三、中庸思维:追求中路之道中庸思维意味着寻求平衡和中庸之道。
儒家强调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道德的中和与身心的调和。
中庸思维也反映在中国人在价值观中的不激进、温和和稳定的倾向上。
这种思维方式使中国人更加注重和平共处、稳定发展和团结合作,并对社会关系和个人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命运观:认同自然的力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蕴含了一种对宇宙、自然和命运的敬畏和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流淌着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中国人相信宇宙存在着一种有序的力量,而人应顺应这种力量,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并将自身融入其中。
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国人的行为和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他们更加注重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
五、人伦关系:强调亲情和社交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伦关系,强调亲情和社交。
中国人以家庭、亲友和社会关系为核心,这种关系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思维里,追求和谐人际关系是道德和修养的体现。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历史悠久,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多,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几个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起来看看吧!自我超越有形有相的东西终归于毁灭,要实现真正的不朽,就要超越自我这个有限的存在。
中国先哲将“道”作为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的永恒存在。
但这个“道”又不是不可捉摸、高高在上的上帝,它“有情有信”,就在万事万物之中。
理想人格的获得就在于与“道”自觉、自然而然地合和。
道虽“有情有信”,它又超言绝象。
要与“道”冥合,就需要超越一切形体和自己的生命。
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中达到无限,在现实中实现永恒。
中国知识分子习惯于自我克制和自我提升,不在躯壳上起念,追求某种精神境界,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现实中的体现与应用。
自我实现中国先哲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道德人性,从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谓的“心中乐地”。
这种实现完全是现世主义的,它主张在现世人生中实现最高理想,并不需要彼岸的永恒和幸福。
因为永恒和幸福本来就在你的心中,随时可以实现和受用。
中国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定为人生“三不朽”,正体现了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世特征。
然而,也同样由于这种现世的自我实现导致了中国人的功利主义、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
同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正好形成明显的反差。
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把“双刃剑”。
这种着眼于现世的自我实现既解释了中国人易于满足不思进取、长期安于小农生活的弊病,也成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忍耐的美德。
中庸之道中庸作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执两用中,不走极端,如对圣人的描写,“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2)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不偏激,追求平和。
最明显体现在中医对身体阴阳二气的调节上。
(3)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
至今仍有关于种小麦的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4)允执其中,保持平衡。
(5)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农业、医学、政治和人际关系之中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中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建筑中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思维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是指它通过其他媒介作用认识客观事物,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的事物。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传统建筑中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希望大家喜欢!中国传统建筑中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一特点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②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
③创造斗栱结构形式。
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④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
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
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也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字形、套环形等平面。
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
⑤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
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
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
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合多样,层次丰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
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
管理者必须知道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
3.类比与类推
类比已含有类推,可以发展出类推,因而类比思维中包含了类推。例如《孟子?告子上》中“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就是在作类推。可以看出,类推是把两个以上有联系的类比排列出来,按照意义发展的顺序逐层往下推导。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述了治政应经历的几个阶段:修养个人道德,和谐家庭人伦,治理国家政事,安定百姓与治平天下。《大学》上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阐明了上述几个阶段的本末先后关系。《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就告诉我们,修、齐、治、平四个阶段之间存在着本末始终的关系,因而可
2.“天、地、人、万物”之间的类比
古代汉民族的类比思维,常见的主要是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间作类比,正如《说文?叙》指出的:“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将这段话加以缩略,就是仰观天象,俯察地法,近取人身,远取万物。可见“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体现系统整体思维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其中一项重要的特点是传统思维的影响和体现。
传统思维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维,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整体观与辩证思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观和辩证思维。
整体观是指将事物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事物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辩证思维则是指将问题看作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世界的综合和求同存异的态度。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道家和儒家思想尤其强调整体观和辩证思维。
道家注重自然的整体规律和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儒家则注重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这两种思想流派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二、尊重传统与崇尚孝道中国传统思维中,尊重传统和崇尚孝道是重要的价值观。
尊重传统是指对于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的敬重和继承。
中国人崇尚孝道,将家庭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这种传统思维在中国社会中深深扎根,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相信,孝顺父母可以延长寿命、祈来好运,因此尽孝是家庭中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尤其在中国农村地区,孝道思想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传承和弘扬着这一传统美德。
三、礼仪之邦和人情味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注重礼仪和人情味。
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也贯穿于社交场合和各种仪式活动。
礼仪不仅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也起到了社会秩序和和谐稳定的作用。
人情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情谊。
中国传统文化鼓励人们关心他人,培养友善和亲和力。
人情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
四、谦虚与宽容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谦虚和宽容。
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一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深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一、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1. 重视“天人合一”思想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
他们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而自然的变化的也应当受到人类的尊重和保护。
因此,古代中国人始终重视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强调人类应该遵循天道的规律。
2.注重研究自然科学古代中国人注重研究自然科学,在科学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他们发明了许多实用的技术和器具,使中国的农业、手工业、水利等方面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3.重视知识和教育古代中国人重视知识和教育,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古代中国人把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4.注重联想思维和象征意义古代中国人注重联想思维和象征意义,这使得古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有了独特的特点。
例如,中国古代的文学和诗歌中常用动物、植物等自然元素作为象征来描绘人物和事物,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象征意识。
二、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1.强调道德伦理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强调道德伦理。
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水平是最重要的,所以古代中国人把道德伦理看做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社会秩序的关键。
在古代中国人的眼中,一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道德标准,尤其是基本的道德准则,如孝道、仁爱、忠诚、廉洁等。
2.注重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注重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家庭是古代中国人重视的社会单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社会也对每个人有着明确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3.重视友情和交往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重视友情和交往。
儒家思想认为,人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与市井之间的友情和交往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就有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一、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辩证思维深深地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 决定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 影响古代的军事理论和战争决策; 影响传统的中医理论; 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民族智慧的开发、文化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形式,指的是思维主体通过对思维对象的直观认识,以非逻辑、非理性的形式,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 直觉思维既有直观性,又有体悟性,是直观与体悟的统一。
直觉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影响着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的把握? 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审美艺术? 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对“顿悟”的重视? 需要注意的是:1.传统的直觉思维不同于今天所说的直觉思维 2.直觉思维表面看来是非理性的,实质上蕴含、积淀着理性三、中和思维 ? 中和思维: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法。
? 中和思维起源于人们对“执中”“尚中”的认识? 中和思维将“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中和思维被普遍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艺术创造中强调“中和之美”就是一种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中华传统文化即是先秦时期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有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
其中,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是指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把握;直觉思维则是指通过感性认识来把握事物的本质。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
强调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分析,通过对矛盾的把握和处理,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
2.整体思维:整体思维是指将事物看做一个整体,强调事物的内在
联系和相互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反映了整体思维的特点。
3.经验思维:中国传统哲学注重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通过对
实践经验的深入探究,推进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4.反思性思维:反思性思维是指对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通
过对现实的分析和评价,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5.神秘思维:中国传统哲学中存在着一种神秘思维方式,强调对自
然和人类存在的神秘力量的崇拜和敬畏。
这种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超自然观念和信仰。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1、逻辑分析与辨证综合中国哲学的各家各派有着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
一般说来,中国哲学家欣赏整体动态、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但并不是说中国没有逻辑分析的传统。
孔子兼重学思,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孟子提出“心之官则思”的命题,宣称“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五步骤。
又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
”这都是肯定思必须慎,辨必须明,提倡细微分析。
儒家比较推崇“明辨”,即逻辑之学的是荀子及其后学。
荀子主张形式逻辑的类推原则,倾向于对事物及其类别的确定性加以研究,有实证分析的认知倾向。
后期墨家比较重视分析方法,《墨子》书中所保存的《墨经》显示出墨家分析思维的光辉。
墨家严格地确立了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程序和规则,《墨经》所指出的“故”、“理”、“类”的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步骤和方法,亦有精到之处。
名家对于分析思维也有贡献。
惠施的“历物”十事,既表现了辩证思维,也表现了分析思维。
公孙龙讲“离坚白”,所谓“离”即分别之意。
法家韩非也很强调分析性、确定性的认知方式。
宋明理学家中,朱熹比较注意分析。
他曾讲学问之道云:“盖必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不余。
”(《大学或问》)这就是兼重分析与综合。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缺点是分析方法的薄弱,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分析思维。
我们今天以西方的形式逻辑、理性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法来改造传统的思维方式时,应当注意发掘中国古代已有的成果,重建精密化的语言指谓关系,开拓明晰的概念认知系统,使概念和观念确定化,建立分析的程序、逻辑的结构和论证推理的规范,避免语言、概念、观念、判断、推理的空洞、游移、不确定、不严密,避免忽视实证、实验中严谨的工具、步骤、方法,避免以情绪代替逻辑,将怀疑视为结论,把主观估计的或然的东西当做客观实在的必然的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一:《易经》
《易经》(《易》)
——中国最早的宗教经书 之一。含:
“卦”(符号)——传说 由远古伏羲所创。
“辞”(释卦)——传说 由周文王编于商代末期。
现在学术界认为,该书萌 芽于殷,成书约在晚周。
《易传》(《易经大传》 《传》)
——后人解释或发挥 《易经》的心得感想及思 想体会,共十篇(“十 翼”)汇总而成,是中国 第一部哲学著作。
整体思维
1.含义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 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所谓整体思维,是指 把天地、人、社会看 做密切贯通的整体, 认为天地人我、人身 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 系统之中,各系统要 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 存的联系。
天地
社会
人
2.思想家关于整体思维的著名言论
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 上 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一。” 《易•系辞传下》说:“天下之物,贞乎一 者也。” 老子说:“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该书传由孔子编写,最新 观点认为其是春秋至战国 后期陆续形成的研究《易》 的一部总集。
例一:《易经》
在“观象”的基础上,《易经》建立起阴 阳八卦的思维模式和思想体系。
《周易》中的乾、坤、震、巽、坎、离、 艮、兑,所指的则是天、地、雷、风、水、 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
例一:《易经》
阴阳观念起源于中国古人对各种自然现象诸如明暗、冷热、 日月、上下、雄雌、动静、男女等两极现象的观察,阴阳 观念虽有高度的概括性,但并没有成为一个完全抽象化的 逻辑概念。
艺术审美——尚意追求。 国画: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诗歌:西方讲究技巧的运用,注重细节的 勾勒,通过许多人工安排来加强诗的情节, 采用不同的修辞方法。如《荷马史诗》, 由若干故事组成。中国古代诗歌则讲究用 凝练的语言表达情感。——言有尽而意无 穷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孔子:“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 阳货》)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
• 齐物论》)“万物皆种业,以不同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
(《寓言》) “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
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荀子• 王制》)
4.直觉思维和悟性思维的优点
可以利用过去和前人积累的经验,对事物 的大致方向、发展趋势和整体效果做出预 见和选择,还可以通过触类旁通去认识未 能接触到的事物,尤其是在科学尚未能完 全反映真理的时候,悟性思维作为一种科 学的补充,还是很有作用的。
5.直觉思维的缺点
太重视经验,甚至会陷入经验的泥淖而不 能自拔。而且这种思维偏重不确定性和模 糊性,而且常过多地使用暗示,难以准确 表达思想和反映事物本质。
民族思维方式如何形成的呢?
个人思维习惯
脑组织结构
知识结构
生活环境
当一个地方或某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经过一代代流 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具有自己独特的 形式时,地方或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就形成了。 简言之,民族思维方式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 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采用的方法。
研究思维方式的意义
由于思维方式贯串于一个民族文化和社会 实践的各个方面,所以把握了一个民族的 思维方式,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把握他们的 文化特色和本质,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 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 有助于渗透这一民族的内在心理特质。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世界上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 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心理底 层结构的一种外在表现,是民族结构的重 要标志。究竟什么是思维方式?
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的活动过程
知识
信息1
大脑 经验
信息2
推理
思维(思考、思索过程) 逻辑
什么是民族思维方式?
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 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 方法、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 就叫做该民族的思维方式。
荀子说:“百王之道—是矣。”
3.整体思维体现一:《易经》圜道观
在《易经》看来,天地、日月、四时、昼 夜、阴晴等无不在按部就班地做各自的循 环运动,一切生物和人事唯有在这循环运 动中得以生化发展。走完自己的历程。世 间所有变迁都是循环式的运动。“无平布 陂,无往不复”,这是《易经》对世界运 动的最高概括。
朱熹:“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说道由,有无底在前,说道无,有有 底在前,是循环物事。”(《朱子语类》卷九四)
4.整体思维体现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宇宙论的主体。
“五行”所代表的不仅是五种元素,显示的更是五种功能。 这一点,可以从“五行”的相生、相克的作用力即可显示 出来。所谓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具有一种促进滋生的作用, 具体体现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所谓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又具有一种限制约束的作用,具 体体现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作用,从而构成了一个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和功能 在这种相生、相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二、整体思维
1.整体思维的含义 2.思想家关于整体思维的著名言论 3.整体思维体现一—《易经》圜道观 4.整体思维体现二——阴阳五行学说 5.评价整体思维 (1)对中国科学的影响 (2)对中国宗教的影响 (3)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4)对中国民族心态的影响 (5)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6)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整体思维体现一:《易经》圜道观
《易经》认为,一切矛盾都应在循环的流 通过程中解决,如果事物的循环动转畅然 无阻,顺利完成,也就是按照事物法则运 行,那么就会产生于人于物有利的结果。 能顺利完成往复循环。则一切吉利,出入、 交往、办事都会成功。
历代关于圜道观的思想语录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 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生有制 美在中和
在中和思想影响下,中国美学主张“以理节情”、“音亦 有适”,提倡“中声”,而反对“侈乐”、“糜音”。因 此中国民族的艺术作品,总是奋而不激,忧而不伤,慷慨 却不狂放,情浓四溢但不使人志荡。无论绘画、雕塑、音 乐、建筑、舞蹈,一般读不采用过于强烈的对比,处处注 意把握适度,整体布局考究各部分之间的制约,变幻中追 求平和,旋动中给人以宁静,绚丽却含蕴淡雅。
消极面
1、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知识十分丰富, 但是,这些知识并非是探讨天文规 律和本质的逻辑体系。
2、中医的诊断,其要旨也不是靠逻 辑的推理,而是靠医师本人对病人 的观察、切脉,然后作出诊断,这 种诊断的准确度要依赖于医师本人 的治病经验。
3、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 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 我们没有能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 进入现代科学。
两种思维习惯各有利弊。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直观思维 整体思维 辩证思维 类比思维
一、直观思维
1.定义 2.直观思维(“观象”+“体悟” )——
立象 例一《易经》 例二:五行(金、木、水、火、土) 3.悟性思维 4.直觉思维的优点 5.直觉思维的缺点
一、直观思维
1.定义 中国古代直观思维是重体悟的、以经验为基 础的思维。
为什么中国的科学技术,直到18世纪以前在世界上领先了整整十六个世纪, 而近两百年却远远落后?
东西方的的巨大差异由何而来?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民族思维方式
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
东方人似乎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更关注背 景和关系,更多的借助经验,而不是抽象 的逻辑,更能容忍反驳意见。西方人更具 有分析性,倾向于使事物脱离背景,避开 矛盾,更多地依赖逻辑。
“阳” “阴”
太阳、白天、明亮、雄性、运动、上升 月亮、晚上、黑暗、雌性、静止、下降
例二:五行:金、木、水、火、土
整个世界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它们是在现实中普遍
存在的五种自然物。这五种自然物的性质亦均是人们在日
常生活中经验到的 。 水 润物向下的,
“五行”不仅是宇宙构成 的基本材料,即所谓“先
有生有制 美在中和
西方美学认识到美产生于矛盾之中,美是矛盾的 和谐 。
赫拉克利特推崇的和谐“是斗争所产生的”,它 强调在排斥、对立和斗争之中求得和谐,认为斗 争中蕴含的和谐最美。
中国美学认为矛盾双方由于绥靖、相济、互补造 成的平衡最美。这里,平衡、协调,不是泯除矛 盾,消灭差异,而是要约束它们。
东西方差异
为什么中国屡经战乱,然必定地统一为一个国家,而欧洲却分裂为数十个 国家,根本不可能统一称为一个国家?
为什么欧洲有繁荣发达的奴隶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而封建主义的中世 纪则是一个黑暗的几乎停滞的时代?
为什么中国的奴隶制发展不够充分, 而封建社会却长久昌盛?
为什么欧洲14世纪到16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中国自南宋时代已产生了相 当发达的城市手工业和商业,却始终未能出现文艺复兴门刚相类的运动?
评价整体思维观念对科学的影响
积极面
1、 对于世界上许多周期性的变化, 做了细密的观察和探索,例如 天体 运行、季候更迭、气象变迁,以及 一切对立事物的循环转化。
古代的历法长期领先世界,最早 最准确地测定了夏至、冬至、春分、 秋分的时间。
2、 整体思维促使中国的传统科学横 向联系,促进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 学的紧密渗透。如古代医学,是自 然科学(天文、地理、气象、历法) 和社会科学(如伦理学、社会学、 政治学、兵法等)的兼融的结果。
触类旁通 创造之使
2.直观思维(“观象”+“体悟” )——立象
“观象”+“体悟” “立象” 《易•系辞传上》说:“《易》与天地准, 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 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易•系辞传上》明确指出:“子曰:书不 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 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观象。这是指直 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