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溶液《溶液的形成》学案
鲁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溶液《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涵义教学方法: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设计方案→ 动手实验→ 观察记录→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 溶液由什么组成?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引导】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饱和溶液二要素:1.一定温度2.一定量的溶剂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不能。
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溶解。
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里,不能继续种溶质的)饱和溶液.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里,还能继续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学生发言]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学案1(无答案)(新版)鲁教版.docx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组成。
2. 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相互转化、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图、结晶现象3. 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进行有关的计算;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4. 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分析和查找实验的误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 学会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浏览九年级上册58-64页,完善下知识网络的构建11. 定义:由-•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屮 饱和溶液(填一定或不一定)难点突破题(一)1.(重庆B 卷):下列物质屮不属于溶液的是( )A.食盐水B.矿泉水C.蒸憎水D.冰汽水2.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3. 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不具有乳化功能的(溶 液 及 溶 解 性1 •溶液{形虑( )的.(2.特征: __________ 性、2•乳化作用: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能聚集 成人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溶液的稳定性强,这种现 彖称为( )现彖,耳3・溶解时的热现象:J I 吸执.2.放热:举例 举例L 3.变化不明显:举例 ___________________4 •饱 和溶 液和 不饱1・定义:在()下,在一定量的()里,()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转化・:饱和溶液 v立:饱和溶液3•关系:浓溶液 ___ 是饱和溶液,稀溶液 是不A. 溶液一左是无色透明的。
B.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C.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D.稀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
A. 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B.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C. 用肥皂液洗衣D.用沐浴露洗澡4.下列物质,溶解于水后,溶液温度会明显降低的是()A 浓硫酸B 硝酸钱C 氯化钠D 氧化钙浏览九年级下册37-42页,完善下知识网络的构建21•固体(1 •定义:在()下,某固态物质()溶剂里,达到()状态所溶解的气体还与 有关.r i.定义:物质的溶解度随( )的变化曲线 1•曲线上的点:该点表示对应温度下的 _________ O 2. < 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曲线的交点:两物质在该温度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新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2.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你和伙伴们玩累了,满头大汗地跑回家,想喝糖水。
于是取一个玻璃杯放在桌上,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一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
你喝了一口以后觉得不甜!于是再加一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可你觉得还不够甜,再加入一勺糖,搅拌……如此反复。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向一杯水中加糖,是不是一直会溶解?(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后说:"不会,糖放多了就不能溶解了。
")师:是这样的吗?师:我们一起来做一做,我们用另一种物质──硝酸钾来实验。
生:举例子,体会,感觉似曾相识(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播放视频]活动天地3-3现象:①5g硝酸钾能在10mL水中完全溶解;②再加5g硝酸钾不能全部溶解,杯底有少许固体剩余。
[设疑]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设疑]1. 为什么在表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明确“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呢?2. 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3. 为什么必须说明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设疑]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课时2教学设计
4.每个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情景,如配制消毒液、饮料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解答。
4.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学会防范。
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九年级学生掌握溶液的形成和性质,通过实验、讨论、思考等环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如糖水、盐水等,引发学生对溶液的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基本概念与性质:讲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溶液与悬浮液、乳液的区别。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及其计算。
3.溶液的稳定性:介绍溶液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如温度、溶剂量等。结合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溶液的稳定性变化,加深理解。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5.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合理使用化学物质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3.对比法教学:在引导学生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时,运用对比法进行教学。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明确溶液的特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形成原理。
3.创设生活情境,如厨房溶解盐、医药配比等,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总结溶液的特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本质特征,如“溶液是什么?”、“溶液是如何形成的?”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溶液的形成原理,如“溶质和溶剂是什么?”、“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溶液的形成是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基本性质之后,进一步深入探讨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溶液的概念、溶液的形成、溶液的性质等。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在溶液的形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因此,制定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形成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总结溶液的特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溶液的形成原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工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九年级化学《3.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鲁教版
《3.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学案课标要求: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通过实验探究感受乳浊液及乳化作用。
内容和学情分析:溶液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学生对溶液存在诸多错误认识,例如:将水~牛奶~橙汁等认为是溶液;对于溶液的均一性没有科学认识,会认为一杯糖水下半部分比上半部分甜。
因此,教学中既要调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要引导他们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细观察,深思考,多想象,将生活概念修正,转化为科学概念。
当然,溶液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学生们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都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用洗洁精等洗涤剂来清洗餐具等等。
因为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学习建议:通过动手实验弄清溶液的形成、特征和能量变化及乳化现象。
学习目标:1.知道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的溶质和溶剂;2.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能量存在变化;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识点(含重点、难点):重点: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认识溶液的特征;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难点:从微观解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以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准备:多媒体、温度计,烧杯,药匙,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玻璃棒,食盐,蒸馏水,汽油,食用油,洗洁精,泥土,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等。
板书设计:溶液的形成一、溶液的形成1、定义2、组成:溶质、溶剂3、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4、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5、能量变化二、乳化现象学习过程:2、尝一尝、注射用的葡萄糖溶液,并说出它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板书:第一节溶液的形成【展示目标,指导自学】1.知道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教后反思:1、充分利用溶液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实物或实例,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能影响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认识物质。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 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课前预习1.在蔗糖溶液中,蔗糖以的形式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
在食盐水(即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以和的形式分散到水中。
2.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的物,叫做溶液。
它的主要特征是性和性。
溶液由和组成,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被溶解的物质叫做。
溶解在中形成溶液。
3. 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
、等也可以做溶剂。
4.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或。
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量少的一种叫做。
5.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这种液体不稳定,静置后会出现 _现象。
6.洗涤剂有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使之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能够稳定存在的液,该现象又称之为乳化现象,在生活及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7.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伴有热量的变化。
这是由于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热量,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
◆随堂检测1.(09海南)将下列物质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食盐B.味精C.蔗糖D.花生油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C.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D.溶液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3.乳浊液、溶液之间的相同点是()A.都是纯净物B.都是混合物C.都澄清透明D.都均一、稳定4.(09湛江)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充分搅拌后能导电的是A.氢氧化铜B.酒精C.食盐D.氯化银5.(09苏州)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6.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的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A.硝酸铵B.烧碱C.食盐D.熟石灰7.(09湖北襄樊市)糖水、生理盐水、碘酒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三种物质。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3.1溶液的形成学案
溶解地形成【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地基本特征;(重点)2.能辨别典型溶液中地溶质.溶剂;(重.难点)3.了解溶解过程中地能量变化;(重点)4.了解乳化作用及应用。
【学习过程】一、【导学自习】溶解地过程学生活动1:课本58页“活动天地3-1”观察氯化钠溶液.黄泥水.油水这三杯液体,从外观上看有什么不同?1.悬浊液:物质以细小地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形成悬浊液。
如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如学生活动2:阅读课本P58,找出上述三杯液体中谁是溶液?2.溶液:(1)定义:。
(2)特征:①均一性:是指溶液内各部分地组成和性质均相同。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即温度或压强不变,溶剂不蒸发),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析出固体物质。
(补充实验)演示实验:将高锰酸钾溶于水中想一想:①溶液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②溶液一定无色吗?③透明地液体一定是溶液吗?④溶液一定是液体吗?多媒体展示:氯化钠溶于水地微观分析二、【研习展评】3.溶液组成:(1)溶质:地物质;如(2)溶剂:地物质;如想一想:①作溶质或溶剂地物质地状态一定吗?②溶液地质量等于什么?4.溶质.溶剂地判断方法:(1)若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2)若溶液中有水,则水为溶剂,若未指明溶剂时,水为溶剂;(3)物质要与水反应时,则产物为溶质,水为溶剂;(4)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无水化合物为溶质,水为溶剂。
5.溶液地读法:某某(溶质)地某某(溶剂)溶液如:(1)氯化钠(NaCl)地水溶液(溶剂为水时,可以省略)简称:氯化钠溶液(2)碘地酒精溶液(简称碘酒)学生活动3:课本P59“实验探究3-1”测定固体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溶于水时地温度6.物质溶解时地温度变化:在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地过程中,常伴随地变化。
如溶于水时,温度升高;如溶于水时,温度降低;如溶于水时,温度变化不大。
原理:(P60)交流共享: P60乳化现象演示实验:课本P61“活动天地”7.乳化作用:能促使地液体形成叫较稳定乳浊液地物质叫,起作用,属于现象。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3.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选择合适的溶液处理废水?”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溶液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溶液实例,如饮料、药片等,引导学生关注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提问:“你们对溶液有什么了解?溶液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3.总结溶液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溶液的形成”。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透明的混合物。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溶液在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如药品溶解、饮料混合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液的形成过程。
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有趣的溶液实验,如酸碱中和反应、盐水提取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如提问:“溶液是如何形成的?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有何区别?”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4.引导学生关注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严谨的治学态度,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同时,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收获成长和快乐。
1.布置作业:设计一份关于溶液的实验报告,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种溶液,用于清洗油污。”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学案
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根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2、通过实验认识溶质溶解过程都伴随能量的变化。
3、了解乳化作用,能分析洗洁精洗油与汽油洗油的本质不同4、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一般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请阅读课本P58——61答复以下问题: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溶液由两局部组成:和。
2、溶剂:溶解物质的物质,如水,一般常为。
3、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如NaCl 等。
一种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溶质可以是___________体、体或体。
4、均一性:溶液中各局部的性质都__________ 。
5、稳定性:只要溶剂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 _________ 和 ________ 就不会别离。
6、溶液质量=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7、什么是乳化作用?8、洗洁精、洗衣粉去污能力是由于作用二:课堂助学:导入新课:1. 我们在以往的化学实验中,曾用到许多溶液,如H2O2溶液能分解产生氧气,无色酚酞试液遇到氢氧化钠溶液会变红色。
在化学实验室里你还曾用过或见过哪些溶液?探究活动一:溶液的形成。
学生交流讨论:通过活动天地3—1观察到发生了哪些变化?温度有什么变化?并思考以下问题。
1.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2.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3.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想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学生交流共享:回想一下前面学过上面的内容,你认为什么是溶液呢?尝试练习:一、判断:1.溶液是无色的液体。
( )2.冰水混合体是溶液。
( )3.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 )4.在温度不变,水不蒸发的条件下,蔗糖溶液中的蔗糖会从水中别离出来。
鲁教版九上化学 3.1溶液的形成 学案
溶液的形成【学习目标】1、知道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2、学会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3、掌握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重点难点】1、学会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2、掌握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自主预习1、溶液的概念:。
2、溶质和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做。
因此,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和组成的。
溶解在中形成溶液。
3、溶液的特征:和A 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和都相同。
B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也不会。
注意:溶液都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碘酒溶液为棕黄色。
4、溶解:物质以或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5、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物质溶解在水中发生的两个过程及能量变化A 扩散过程:溶质的向水中扩散的过程,热量。
B 水合过程:溶质的和作用,生成或的过程,热量。
6、加速溶解的方法:、、。
预习自测1、溶液的基本特征是()A.无色透明B.无色均一C.均一、稳定D.纯净的液体2、人类生产、生活与溶液关系十分密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种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B.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C.室温下的一瓶盐水,其底部密度大于上部D.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3、下列液体不属于溶液的是() A.氯化钠投入水中 B.冰投入水中 C.碘酒 D.二氧化碳投入水中4、一杯食盐溶液,实验测得其上部密度为a,下部密度为b,则a与b的关系为()A. a=bB. a﹤bC. a﹥bD. 无法确定我的疑惑: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合作探究学始于疑——我思考. 我收获【探究点一】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判断方法:①当固体、气体和液体混合时,一般作溶质,作溶剂。
②液体与液体混合时,作溶剂。
③当溶液中有时,无论多少,它都作溶剂。
④根据名称判断:在前,在后。
针对练习: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氯化钠溶液:溶质,溶剂。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 溶液的形成 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4.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相互转化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1.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溶液探究思考: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 11H 22O 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 +、Cl -)。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色的吗?2.溶液的宏观特征:均一性和稳定性。
3.溶液的组成:溶剂与溶质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m (液)=m (溶剂)+m (溶质)探究思考:哪些物质可以做溶剂,哪些物质可以做溶质?溶剂:水、汽油、酒精等物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二、乳浊液1.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宏观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3.乳化: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1.洗衣粉洗衣服2.洗发水洗头发3.洗餐具时滴加洗洁精效果更好思考: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试分析二者原理是否相同?四、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创设情境故事:“小花熊喝糖水的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有几个同学笑了,好似有过与“小花熊”相似的经历。
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甜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演示实验现象:①5gKNO3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 KNO3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KNO3。
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上册3.1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学案鲁教版
第三单元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学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
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知识点(重点、难点):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重点)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重点)3。
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难点)实验准备:多媒体教学素材、烧杯、玻璃棒、试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试管夹、药匙、硝酸钾、高锰酸钾,蒸馏水等. 过程设计:【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活动天地3—3 观察硝酸钾能否在一定量水中无限溶解[投影]课本62页活动天地的表格[巡视指导]指导学生根据投影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并填写有关表格。
[展示交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获得的结论—-定量的水中不能无限量溶解硝酸钾固体.[点拨释疑]引导学生观察分组实验中步骤2获得的硝酸钾溶液,提出饱和溶液的概念。
则步骤1中获得的硝酸钾溶液就是不饱和溶液,从而再得出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板书小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条件下这种溶质的饱和(不饱和)溶液。
[问题讨论]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这一问题吗?(要求以“活动天地3-3”步骤2中的饱和溶液展开设计)。
[探究升级]组织不同小组同学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有关“三要素”的实验探究:(1)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
(表格见上)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初步认识饱和现象.学生根据实验结论及老师的点拨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提出质疑:为什么要强调三个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某种溶质"?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展示各组的探究方案,,并大胆描述实验结论.分组完成探究,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的探究,得到结论:给饱和溶液加热或加入溶剂时,饱和溶液都可变成不饱和溶液;另外,某温度时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他溶质。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3单元溶液3.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学案新版鲁教版5
3.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教学重、难点】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来学习《 3.1 溶液的形成》(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P58-的62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叫溶液?什么叫溶质?什么叫溶剂?2.溶解的过程是什么样的?3.什么叫悬浊液?什么叫乳浊液?4.溶解过程的吸放热情况怎样判断?5.什么叫乳化现象?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以上问题。
三、先学(一)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质难。
(二)检测:(1)出示检测题过渡语:看完并看懂的请举手?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呢?请看检测题: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A、食盐B、面粉C、植物油D、石灰石2、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于溶液的是()A、豆浆B、果酱C、矿泉水D、蔗糖水3、将10g蔗糖溶于100g水中,完全溶解后形成溶液质量是。
4、将50g食盐溶于100g水中,经过搅拌、静止、过滤,称量出滤渣的质量为30g,那么形成的溶液的质量是。
5、下列常见的医用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A.葡萄糖注射液 B.生理盐水 C.消毒酒精 D.碘酒6、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D.用醋洗去水壶中的水垢让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四、后教:(一)先交换练习本,然后更正请同学仔细看这2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同学请举手。
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溶 液《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4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三个“活动天地”、两个“实验探究”和一个“多识一点”等一系列的活动,亲身体验科学探究,深化对有关溶液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构建物质之间相互溶解的本质,微观粒子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扩散、彼此形成新的分布格局的过程,并能初步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溶液的知识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生活中接触并使用到溶液,在实验室中也用到过溶液,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铜溶液等。
对溶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都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但他们对溶液的认识仍是感性的、不具体的,甚至还存在着“迷思概念”现象。
对溶液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溶液在生命活动中、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用途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食盐溶解于水的微观分析,认识溶解的本质和溶液的特性。
(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体会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这一事实。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食盐溶解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形成化学学科独特的观点微粒观。
(2)通过探究不同物质溶解后导致水温变化的实验,帮助学生了解能量变化与微粒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溶解的实质和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化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认识溶液的特征、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以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四、教学方法:根据设置的情境,从熟悉的溶液入手,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及观察,借助溶解动画视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认识溶解现象得出溶液的特征及概念,分析溶解过程中通常都伴随能量变化。
联系生活常识,通过实验观察,认识乳化现象。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烧杯(50ml)3只,试管2支,玻璃棒、温度计、药匙、胶头滴管;泥沙、食盐固体、氢氧化钠、硝酸铵、汽油、植物油、洗洁精六、教学过程:情景创设1:投影图片提问: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清澈透明,是不是纯净的水呢,为什么?[投影] 活动天地:请同学们将黄泥、食盐、蔗糖、植物油放入水中,仔细观察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溶液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2.通过实验认识溶质溶解过程都伴随能量的变化;
3.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一般应用;
4.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知道两者的转化关系。
【旧知回顾】
1.纯净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学习】
1.溶液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溶液由两部分组成:、。
(2)溶剂:溶解物质的物质,如水。
(3)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如氯化钠等。
一种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溶质可以是体、体或体。
2.溶液的性质
(1)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都。
(2)稳定性:只要溶剂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和就不会分离。
(3)溶液质量= +__________。
3.完成实验探究
4.洗洁精、洗衣粉去污能力由于作用,请看课本了解什么是乳化现象。
5.饱和溶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饱和溶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化的方法有哪些?
【自我检测】
1.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或,是常见的溶剂。
2.下列物质长期放置最稳定的是()
A、牛奶
B、豆浆
C、矿泉水
D、石灰乳
3.家用洗涤剂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效果较好()
A、冷水
B、冰水
C、开水
D、温水
4.下列溶液里的溶质和溶剂各是什么?
①白酒②碘酒③糖水④食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