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带现象ppt课件
电泳拖带的原因
电泳出现拖尾现象电泳出现拖尾现象,英文成为smear,就是弥散。
琼脂糖凝胶电泳拖尾是怎么回事?1:样品浓度过高。
这种情况稀释一下就行了。
提质粒的时候常出现这种情况。
2:蛋白杂质阻碍DNA的泳动。
提基因组DNA时常出现这种情况。
以上两种情况,拖尾都是在电泳条带的后面。
3:样品破碎或是被降解4:存在RNA这两种情况,拖尾都是在电泳条带的前面。
PCR产物电泳拖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1、PCR产物自身原因:往往由于酶量过多或酶的质量差,dNTP浓度过高,Mg2+浓度过高,退火温度过低,循环次数过多,而造成PCR的非特异性产物过多。
对策:①减少Taq酶的量,或调换另一来源的酶。
②减少dNTP的浓度。
③适当降低Mg2+浓度。
④增加模板量,减少引物的用量,减少循环次数,提高退火温度。
2、电泳体系的问题:(1)电泳缓冲液TAE或者TBE的污染,建议更换缓冲液。
(2)上样时样品漂了,建议增加上样缓冲液的用量,以及小心加样。
(3)电压太高。
(4)适当把你的胶的浓度加大。
(根据你的片断大小而定)(5)观察你的marker是否也存在拖尾现象,作为对照。
PCR拖尾及假阳性的原因及对策拖尾现象:产物在凝胶上呈Smear状态。
原因:1.模板不纯2.Buffer不合适3.退火温度偏低4.酶量过多5.dNTP、Mg2+浓度偏高6.循环次数过多对策:1.纯化模板2.更换Buffer3.适当提高退火温度4.适量用酶5.适当降低dNTP 和镁离子的浓度6.减少循环次数假阳性现象:空白对照出现目的扩增产物原因:靶序列或扩增产物的交*污染对策:1.操作时应小心轻柔,防止将靶序列吸入加样枪内或溅出离心管外;2.除酶及不能耐高温的物质外,所有试剂或器材均应高压消毒。
所用离心管及加样枪头等均应一次性使用。
3.各种试剂最好先进行分装,然后低温贮存1921年C.C.Little用Lathrop小鼠作近亲培育时,用No.57雄鼠和No.52雌鼠交配,培育成C57。
甩挂运输简介PPT课件
优势(经济社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9
优势(行业发展)
甩挂运输有助于推动道路运输企业向集约化发 展,促进运输场站的建设
甩挂运输能够促进多式联运的发展,加快现代 物流体系的构建
20
甩挂运输适用条件
21
22
现状
我国甩挂运输总体起步较晚,发展缓慢。2010年我国共有营 运载货汽车1050万辆,其中牵引车只有27万辆,挂车仅32万 辆,分别只占2.6%和3%,道路货运车辆仍然以普通单体货车 为主,牵引车和挂车的数量之比仅为1:1.2。牵引车和挂车数 量少,拖挂比低,与发达国家甩挂运输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与 国民经济和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求差距很大。
35
市场状况
信息化。道路运输货运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逐步提 高,部分企业利用全球卫星定义技术(GNSS)、地理信息系 统(GIS)、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先进技术,建设了车辆 智能调度系统,实现了车辆跟踪监控功能,但只适用于内部使 用,各类信息不能互联互通,无法实现资源共享,难以满足甩 挂运输发展的需要。
31
32
市场状况
运输企业。从整体上看,我国道路运输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2010年我国拥有10辆车以上的经营业户数占比不到1%,个体 运输户占比高达90%,市场上缺乏具有充足货源、车辆以及站 场和信息化设施的大型运输或物流企业,难以有效整合各类运 输资源,支撑甩挂运输运作。目前,我国已经开展甩挂运输运 作的企业总体数量仍然较少,企业总体规模仍较为有限,甩挂 线路仍以单一线路为主。
23
24
区域分布
我国甩挂运输发展存在着地区不平衡。目前主要集中在东中 部沿海地区。东部地区源于港口集装箱的集疏运需求(较长的 装卸等待时间),以及工业企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如订单生产、 及时生产、零库存等)。依托港口集装箱运输,产生了以港口 为节点的辐射式的甩挂作业模式。
拖带现象_40_
年08月第16卷第4临床心电学杂志2007期1977年Waldo在心脏外科术后房扑患者的电生理检查时,首次发现心动过速的拖带现象,并提出诊断拖带的4条标准,目前拖带已成为心脏电生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和技术。
[定义]心动过速发生时用高于心动过速的频率起搏,心动过速的频率可升高到起搏频率;当超速起搏停止后,心动过速又回到原来频率的现象称为拖带现象(图1)。
[判断拖带现象的标准]1.心动过速时用固定频率起搏,体表心电图表现为固定不变的融合波。
停止起搏后第一次心搏仍为拖带波,但不表现为融合波。
2.心动过速时用不同频率起搏,心电图可出现程度不同的融合波,起搏频率越快,融合波中起搏所占的成分就越大,即融合波的程度进行性增加。
3.用更快频率起搏并使心动过速终止时,一个或几个部位对起搏刺激存在局部传入阻滞,这些部位能被其他方向来的刺激激动伴传导时间更短。
4.拖带的融合波程度较轻时,体表心电图可能不表现出融合波(如AVRT、AVNRT),因此,凭体表心电图判断融合波有时存在困难。
1988年Waldo又提出应用心内电图为基础判断是否存在融合波,进而判断是否发生了拖带。
在非起搏部位记录心内电图时,随起搏频率的变化,可出现刺激的传导时间和心内电图图形的变化。
凡符合上述4条标准中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拖带的方法]常用高于心动过速频率5~10ppm的频率起搏5~60s,然后停止,并观察与分析心电图或心内电图。
[临床意义]拖带标测技术在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消融治疗中有重要价值,应用广泛。
起搏后间期(PPI)是指刺激部位发放的最后一个刺激到恢复心动过速时第一个波起点的间期。
通过PPI间期及是否存在隐匿性拖带可以判断起搏位点是位于折返环上或位于其他部位。
此外,凡能被拖带的心动过速均为折返机制引起。
・一词一图・(40)拖带现象李鼎【关键词】心动过速;折返;拖带[中图分类号]R54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272(2007)04-319-01(收稿日期:2007-6-10)(本文编辑:胡立群)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00044)319・・。
心律失常心电图的几个特殊现象讲课文档
拖带现象
拖带的机理: 心动过速时折返径路内存在可激动 间隙,起搏脉冲在可激动间隙内打入折返环,并 循折返径路向两侧传导。起搏激动沿折返环顺钟 向下传时,恰与正面而来的折返激动相遇,发生 干扰而形成融合波;沿逆钟向下传的起搏激动进 入折返环的缓慢传导区,并继续下传形成一次新 的折返激动,从而使心动过速发生一次节律重整。 连续起搏时,心动过速被起搏脉冲连续重整,使 原心动过速频率加速到起搏频率,即形成拖带。
4 房颤形成的重要电生理基础是极缓慢传导及不应期缩 短,两者的乘积等于折返波长
第八页,共27页。
混沌现象-心房颤动
I型: 右心房被一个单一的前传波激动,常起源于右心耳, 传导时间50-90ms,可存在较小的局部传导延缓
II型: 右心房被单一的前传波激动,伴有较大的局部 传导延缓(IIa),或者由两个不同的激动波,两者之 前存在一条功能性传导阻滞带(IIb)
垂直于心肌纤维长轴走向的横向传导显著慢于沿 心肌纤维长轴纵走向的纵向传导。这种随心肌纤维 排列的走向不同而使其生物学特性不同的事实证明, 心肌属于各向异性体。
第十三页,共27页。
各向异性学说与折返
闰盘
缝隙联结
第十四页,共27页。
心动过速重整
节律重整
节律重整是指两个节律点发生的激动相遇时则发生 干扰,其中主节律受到这种干扰后,其下一次激动 的发生将打破原来的间期而重新安排。
心动过速的可激动间隙 心动过速的折返环路上常存在着外来激动可进入 并发生干扰现象的窗口,其所持续的时间约等于 心动过速折返一周所用时间减去其所经过的组织 的有效不应期。可以看出心动过速在所经不同组 织的可激动间隙不等。
第十五页,共27页。
心动过速重整
电生理现象探讨
电生理现象
温醒、冷却 折返 拖带 隐匿性传导 裂隙现象 重整
温醒、冷却
当高位起搏点的起搏冲动突然停止,低位潜在起搏点刚开始发放 冲动时,其频率比其固有的频率缓慢,然后才逐 渐恢复至固有频率, 这一现象称为温醒现象(Warming up)。在终止前,心动过 速心率有逐渐减慢现象(Cool down) 发生机制是由于低位起搏点自发性4相舒张期除极率加快,阈电 位水平下降和最大舒张期电位变大。 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温醒、冷却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温醒、冷却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
折返(Reentrant phenomenon)
定义: 是指一次激动兴奋了心脏某一部分,经过传导再次激动该部分的现 象 三要素:l、激动传导方向上有双径路: 解剖学上,如W-P-W; 功能学上,如 DAVNP; 2、其中一条径路出现单向阻滞; 3、另一条径路出现缓慢传导。 折返周期一定长于折返环中各部分最长ERP。 分类: 1、根据部位;2、根据折返环大小: ①大折返: WPW, ②中折返: 马海 姆束, ③小折返: AVN内折返、房内、室内,④微折返: Af, Vf。
裂隙现象
1965年,Moe在研究狗的房室结传导特征时发现心动周期的某 一段间期中,心房的期外刺激不能经房室结下传心室,引起心 室激动。但是在这个之前或之后的心房期前刺激,却都能经房 室结下传激动心室。 Moe将这个带称为房室结传导的裂隙带 首次提出心脏电活动的裂隙现象 (Gap Phenomenon)
隐匿性传导概念及发生机制
激动在心脏某处传导组织内已传入一定的距离或深度,但未能
通过全程,因此体表心电图表现不出来,但它可对其后的激动 产生影响,如产生传导延缓、阻滞,节律重整及传导改善,可
心动过速拖带现象
心动过速拖带现象李忠杰;王慧【摘要】@@ 拖带现象是指心动过速时给予超速起搏刺激,使原有的心动过速频率加速到刺激频率,当刺激停止或刺激频率减慢至原来心动过速频率以下时,即恢复原有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现象.1977年Waldo等在研究心房扑动时发现了该现象,并命名为拖带现象.【期刊名称】《心电与循环》【年(卷),期】2010(029)006【总页数】5页(P520-524)【作者】李忠杰;王慧【作者单位】310014,杭州市,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310014,杭州市,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0.4+1;R541.7+1拖带现象是指心动过速时给予超速起搏刺激,使原有的心动过速频率加速到刺激频率,当刺激停止或刺激频率减慢至原来心动过速频率以下时,即恢复原有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现象。
1977年Waldo等在研究心房扑动时发现了该现象,并命名为拖带现象。
拖带现象是折返性心动过速所具有的特征性表现,常见于超速刺激终止心房扑动、心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时。
激动在折返环路内发生环形运动就形成了折返性心动过速。
通常折返环路内环性运动波峰到达前的区域总是处于应激期,能使折返激动持续进行下去,波尾后的区域则因激动后处于不应期无法再次激动。
处于应激期的区域可被外来的电刺激所激动,称为可激动间歇(图1A)。
例如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心房和心室均为折返区域,当心房或心室激动过后恢复了应激,在下一次折返激动尚未到达时处于应激期。
此时在心房或心室发放电刺激可重整、拖带或终止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一般可激动间歇与心动过速周长呈正比关系,心动过速的周期越长(频率越慢),可激动间歇越宽,电脉冲就越容易进入可激动间歇。
当适时的电刺激进入可激动间歇后,可同时向两个方向传导。
一方面在逆传支中与原心动过速的波峰相碰撞,使折返运动终止;另一方面从顺传支中传导,又沿原来的折返环路形成新的折返,再与下一次电刺激形成的激动在逆传支中发生碰撞。
拖带中的主要风险及应对措施
拖带中的主要风险及应对措施海上拖带作为海上救助、海上运输、海上施工等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其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
文章对几个主要风险做出分析,并分别给出应对策略。
标签:拖轮;拖带;主拖缆引言现今,海上运输规模越来越大,各类水上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多。
船舶在海上航行过程中,遇到恶劣天气,或者由于某些船舶的自身原因,海上事故时有发生。
有些船舶在事故中失去动力,需要由拖轮将其拖带至就近港口维修或者避险。
另外在海洋资源开采过程中,有时候施工者需要对海上平台以及各类施工的无动力工程船进行拖带。
基于上述原因,船员经常进行海上拖带,而在海上拖带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下面系统的分析一下海上拖带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并针对各类风险给出应对措施的建议。
1 海上拖带过程中的风险分析1.1 主拖缆缠绕螺旋桨海上拖带的模式是用一根主拖缆将拖轮和被拖船的船头连接起来,然后由拖轮提供动力,将被拖船拖带至目的地的过程。
在整个拖带过程中最大的风险就是主拖缆缠绕到拖轮螺旋桨里。
一旦主拖缆缠绕到拖轮的螺旋桨里,轻则缆绳断掉,造成带缆失败,重则造成螺旋桨齿轮箱、轴系的损坏,从而导致拖轮失控,引发更大的危险。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主拖缆缠绕螺旋桨的情况:(1)在拖带过程中,主拖缆最前端部分是用八股尼龙缆来充当的。
在带缆过程中,为了便于将主拖缆系到被拖船上,需要让主拖缆长时间保持不受力的状态,这样很容易使主拖缆漂浮并堆积在拖轮船尾的海面上。
螺旋桨在转动时会对其附近的水面产生吸力,致使堆积在拖轮船尾的主拖缆被吸进螺旋桨并缠绕在螺旋桨上。
(2)在带缆整个过程中,拖轮驾驶台和拖轮船尾需要用VHF(对讲机)进行实时通信联系,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驾驶台和船尾不能做到协调一致,船尾船员没能及时把拖轮船尾的缆绳情况、缆绳走向、应采取的措施报告给船长(在驾驶台),或者是没有注意观察入海缆绳的情况,及时收起海上富余的缆绳,这些都会造成缆绳进入船尾底部被吸入螺旋桨。
(3)在带缆过程中,由于被拖带船舶不够配合拖轮的带缆操作,或是工作人员带缆的技术不够熟练,经验不够丰富,又或是拖轮上的设备陈旧老化等原因,都有可能造成漂浮在海上的多余主拖缆没能及时收回,最后被卷进螺旋桨。
各种现象-长短周期现象、拖带现象、钩拢现象长短周期现象、拖带现象、钩拢现象-
各种现象------长短周期现象、拖带现象、钩拢现象长短周期现象、拖带现象、钩拢现象与等频现象-1、长短周期现象;是一些室早易出现在长心动周期后.并由它引起的长代偿间歇又促使下一个室早发生.如此重复形成二联律.这种遵守二联律法则的室性早搏与某些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称为长短周期现象。
这种现象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大多是多形性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室颤的发生与此现象有关。
2、拖带现象;各种心动过速.适时的外界提前冲动或刺激可以提前进人心动过速的起博点或折返环.使..心动过速的节律重整.心动过速并未被终止.并随超速刺激.出现节律连续重整.心速增至超速刺激频率.一旦停止刺激.心动过速频率逐渐恢复至被刺激前频率.这种现象称为心动过速的拖带现象。
3、钩拢现象与等频现象;在频率完全相等或接近相等的双重心律所互相形成的干扰性和阻滞性脱节中.双重心律的心搏几乎同时或同时出现的现象称钩拢现象。
钩拢现象中的双重心律由于频率完全相等或接近相等而互相形成干扰性和阻滞性脱节.双重心律的等频程度同时也反映了两重心律的钩拢重度。
根据这两种心律的不同钩拢现象可分为不完全性(指干扰性或阻滞性脱节中的双重心律的频率相等.两种心律先后出现.但差距不大.基本钩拢在一起. )和完全性.(指双重心律在干扰性或阻滞性脱节中频率完全相等且心搏是同时出现.两种心博完全钩拢在一起.)。
心电图;1 不完全性钩拢现象;双重心律频率相等但钩拢程度较差, P--R间距长。
表现为;⑴ P—R固定.但P与QRS无关系;⑵心室率快时心电图显示类似伴干扰性房室传导延缓的窦性心动过速或房性心动过速图形,但一旦心室率减慢,呈现完全性房室脱节现象。
2 完全性钩拢现象;双重心律完全等频,又同时出现。
主要表现为;⑴一系列P波埋在QRS波群中,是QRS波群与P波同时出现相互重叠所致;⑵一系列房性融合波或室性融合波。
等频现象;指任何原因引起的两种心律在互相干扰性和阻滞性脱节中表现为频率近乎相等的现象,如果双重心律的频率完全相等则称为完全等频现象,钩拢现象中的双重心律均为等频现象。
激动传导中的异常心电现象
(2)传入传导阻滞(entrance block)
亦称“保护性传导阻滞”。指包括来自窦 房结等主要心律的激动不能侵入某一异位 起搏点而使其发生节律重整。因此该起搏 点的激动可不受窦房结或基本心律的影响 或控制,能独立地持续地形成激动。传入 传导阻滞常是并行心律等心律失常的发生 基础
(7)单向传导与单向传导阻滞
(20)二联律法则和 Ashman现象
( 21)文氏现象和反文氏 现象 ( 22)混沌现象 (23)手风琴样效应 (24)干扰及干扰性房 室脱节
隐匿性传导(concealed conduction)
指一个窦性或异位冲动激动了心脏 的特殊传导组织,但未能传到心房或心 室,在体表心电图上不能显示P波或QRS波 群。但由于它已激动了一部分心脏特殊 传导组织,产生了一次新的不应期,对于 下一次激动的形成或传导均发生影响,而 使心电图上出现相应改变,使心律失常变 得更加复杂,并能出现各种反常现象。
折返激动(impu1ser66ntry)是指兴奋在心脏 内一定部位产生后,由于传导异常,可通过不 同路径回到原先兴奋产生的部位而引起再 兴奋。折返激动可形成各种快速性心律失 常,如房性、室性过早搏动,心动过速,朴动和 颤动,称折返型心律失常。
(10)分层传导阻滞现象
传导系统的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不应期和传导 性。传导系统的不同层次,可同时存在程度和方 式不同的传导障碍,称为分层传导阻滞。分层传 导阻滞现象是近年来心电图的研究的进展之一, 可发生在心脏传导系统的各个部分,但以房室交 界区最为多见。分层传导阻滞可产生多种心律失 常现象,如隐匿性传导、交替性文氏现象、空隙 现象等。同时利用分层传导阻滞现象可使一些反 常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
由于干扰的产生是因心肌某一部位 正处于不应期,而非心肌病变所致,故属 生理性传导阻滞。
心电特殊现象之钩拢与拖带现象
钩拢现象的常见心电图表现
1.三度房室阻滞时的钩拢现象
钩拢现象的常见心电图表现
1.三度房室阻滞时的钩拢现象
钩拢现象的常见心电图表现
1.三度房室阻滞时的钩拢现象
钩拢现象的常见心电图表现
1.三度房室阻滞时的钩拢现象
1.三度房室阻滞时的钩拢现象
三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在窦房结控制下频率较快,约 70~80次/分,心室在自主节律点控制下频率较慢,约40~50次/分。 心房心室的两个频率不同的节律点可发生明显的正性变时作用, 即心室激动发出时可使窦性心律的频率暂时增加,产生窦性心律不 齐,心电图表现为含有QRS波的P-P间期比不含QRS波的P-P间期短, 发生在QRS波后的P波常来的稍早。 这种正性变时性作用属于钩拢现象。
5.二度房室阻滞时的钩拢现象
本图记录的1例心电图从房室1:1下传到2:1下传的动态过 程。1:1下传时,窦性心率为86次/分(P-P间期700ms),P4 后发生2:1房室传导阻滞,此后的P5-P6间期660ms,明显短 于P6-P7间期(740ms),即发生了钩拢现象。P7-P8间期也 为660ms,也属于钩拢现象,P8-P9、P9-P10间期均为660ms, 此时因正性变时性作用窦性心率已提高到90次/分。
做这种诊断时,一定要确定室早后的P波是窦性P波,而 不是室早引起的逆传P’波。由于室早后的P波常与T 波有不同程度的融合,使P波极向的判断有时困难。
3.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时的钩拢现象
A图、B图为连续记录。本图窦性心率开始为55~60次/分之间,R4 为交界性早搏,并引起交界性心动过速,心率为75~80次/分,交界 性心动过速发生后,对窦性心率的正性变时作用使窦性心率提高 到75~80次/分,并形成等频脱节。
常见电生理现象的判断
常见电生理现象的判断⑴、裂隙现象:裂隙现象是指激动在一定联律间期内发生传导阻滞,而长于或短于这个联律间期均不发生阻滞的现象。
房室传导的裂隙现象表现为在心动周期的某个时相(称为裂隙带),电激动不能通过房室结下传,而早于和晚于这个时相到达的激动,都能通过房室结下传。
心房程序刺激可以观察房室顺传的裂隙现象,当心房程序刺激的联律间期逐渐缩短时,AH间期逐渐延长,最后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联律间期再进一步缩短时,房室传导又可以暂时恢复。
裂隙现象是由于房室传导系统相邻两个水平应激性不同所致。
晚于裂隙带到达的激动,如果正值远近两处均脱离了不应期,激动可以下传。
在裂隙带到达的激动,由于远端处于有效不应期,激动受阻不能下传。
而早于裂隙带到达的激动,由于近端处于相对不应期,传导速度减慢,待激动到达远端时,远端已脱离不应期,恢复应激性,因而激动得以下传。
从理论上讲,房室传导系统不同水平的相邻组织间均可出现裂隙现象。
⑵、隐匿性传导:隐匿性传导指激动经过某部位心肌时,因该处尚处于相对不应期,激动可进入该部位,但不能传出此部位。
由于该处心肌的激动在体表心电图上没有直接信号,故不能进行辨认。
但是通过此次激动对其后心电活动的影响,可以推测该处心肌组织已被激动。
隐匿性传导多发生于房室交界区,心房激动虽然未传入心室,但已到达房室交界区深部,以致影响到以后继续到达房室交界区激动的传导。
房室交界区隐匿性传导不仅见于房室顺向传导,也见于室房逆向传导。
隐匿性传导可使下一个激动传导延迟、传导阻滞或传导改善,也可影响下一个激动的生成。
隐匿性传导是分析心律失常时最基本的现象,与许多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
⑶、周期重整:周期重整是指在心动过速时,引进期前刺激激动心室,引起不完全代偿间歇后,原来的心动过速继续发生。
不论所用的期前刺激是单个还是多个,重整后的心动过速其第一个QRS波必须与刺激前的形态和周长相同。
这段不完全代偿间期称为回归周期。
期前刺激只有在折返性心律失常时才能引起重整。
拖带技术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拖带机制
最早1977 年发现拖带时,仅仅只是描述了一个现象,但并不知道其 内在的机制。直到1984 年,WaldoAL在一个室速的病例中,才真正阐 明拖带的机制。该病例为手术后室速发作的患者,伴有1:1 逆向传导 激动心房,提示通过起搏心房或许能终止室速,尤其是对于这种频率 较慢(141bpm),且耐受性较好的室速。图3 示中央峡部的“8 字” 折返表示室速折返环路,此图是第1 幅描述此类折返环路的示意图。 图3A 中,图(a)表明自发室速波锋在折返环路中的传导路径;图 (b)示略快于室速频率的心房起搏(150ppm),此时来源于起搏刺 激的心室波锋能够打入折返环路的可激动间隙,并沿顺向和逆向两个 方向向外传导。逆向波锋与前一跳的顺向波锋发生碰撞,在心电图上 产生融合波;顺向波锋进入折返环路早,因此能够夺获折返环路,并 重整心动过速至起搏频率。由于在折返环路中传导的顺向波锋,要直 到它遇到下一跳的逆向波锋时才会出现阻滞,因此,在起搏过程中, 心电图表现为固定融合的QRS 波。也就是说,心室是由两个不同来源 起搏刺激的波锋同时激动,而心动过速的连续重整则是由每一跳的顺 向波锋产生。 拖带的机制可总结为:用高于心动过速频率的起搏刺激引起心动过速 拖带发生时,每次起搏刺激的顺向波锋重整心动过速至起搏频率,逆 向波锋与前一跳的顺向波锋发生碰撞,甚至产生阻滞。
拖带的四个判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准
固定融合 进行性融合 局部传导阻滞致室速终止和激动传导变化 进行性融合的腔内电图表现
显性拖带和隐匿性拖带
心动过速时,用高于心动过速频率的起搏 刺激未终止心动过速,而使心动过速的频 率提高到起搏频率,起搏停止后,观察并 分析心电图或心腔内电图。
发生拖带时,伴有融合波群称为显性拖带 (manifested entrainment),导致融合的原 因是因为部分激动来源于刺激部位,部分 激动来源于刺激经过的缓慢传导区。
拖带现象_郭继鸿
结束语上述三种类型的巨大倒置的T 波临床较多见到,其发病机制截然不同,巨大倒置的T 波及伴发的其他心电图改变迥然不同,使三者的鉴别并不困难。
缺血性巨大倒置T 波呈对称性,可伴有Q 波及ST 段的改变。
心尖肥厚性巨大倒置T 波深而略不对称,常伴同导联高振幅的R 波及S T 段明显下移,ST -T 的改变无动态演变。
Niag ara 瀑布样T 波十分宽大而且不对称,并伴显著的QT 间期延长。
拖带现象郭继鸿 1977年Waldo AL 首次提出拖带现象(Entrain -ment Phenomenon )的概念。
在心外科开胸手术的患者,其用快速的心房起搏拖带及终止了典型的I 型心房扑动。
但在当时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
随后在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有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等一系列的研究中,对拖带现象的机制有了不断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对这一现象的机制提出了三种假设。
目前已得到这样一个共识,能够被拖带的心动过速是折返机制引起,并存在着可激动间隙。
晚近Waldo AL 又提出了拖带现象诊断的四条标准,使拖带的研究又迈进了一步。
目前拖带现象已成为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线索,是现代临床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治疗中的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除此,重整与拖带现象还是在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理论。
图1 心动过速拖带的示意图 A .起搏频率低于心动过速频率使起搏刺激未打入折返环,心动过速的频率保持不变;B .心动过速频率跟随较高的起搏频率,起搏停止后回降至初始频率;C .心动过速频率跟随较高的起搏频率,停上起搏后心动过速终止。
一、拖带现象的定义拖带现象又称心动过速的暂时性拖带现象,是指心动过速发生时,用高于心动过速的频率进行超速起搏,心动过速不存在保护性传入阻滞时,心动过速的频率升高到起搏频率,当超速起搏停止或起搏频率降低到原心动过速频率以下时,心动过速的频率降回到原来频率的现象称为拖带现象。
心电特殊现象之钩拢与拖带现象57页PPT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心电特殊现象之钩拢与拖带现象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拖带技术 ppt课件
2021/2/5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2021/2/5
11
(五)、徒手借浪技术
徒手借浪技术指不使用 器材,而是利用正确 时间抓住浪,借浪推 进的技术。正确使用 借浪技术能够使救生 员节省体力,缩短游 程的时间。
2021/2/5
12
(五)、徒手借浪技术
海浪借浪技术的影响因素:1、时间 2、速度 3、浪高 4、方向
2021/2/5
13
(六)、游出急流
④访问证人,做好笔录;
D、完成事件报告
↓
E、职工评论
↓
F、完善急救方案
2021/2/5
18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6救生浮标拖带法2清醒者拖带方法在离溺者23米处将救生浮标的一头递给溺者抓住然后将溺者拖带到岸边徒手借浪技术指不使用器材而是利用正确时间抓住浪借浪推进的技术
拖带技术
2021/2/5
1
(四)、拖带
拖带是指救生员徒手在水上运送溺水者的一 项专门技术。 无论采用何种拖带方法,都应使溺水者 的口鼻保持在水面上,以保证溺水者的呼 吸。并且,在拖带的过程中,应将被拖带 者的身体位置尽可能呈水平,以利于拖带 和节省救生员的体力。
2021/2/5
7
(四)、拖带
4、双手托颌拖带法 技术:托住溺水者的颌
骨处,使溺水者的口 鼻始终保持在水面上, 用反蛙泳技术游进。
拖带课程 bw
• 出口 • 隐性 • PPI=TCL • 短S-QRS
• 关键峡部 • 隐性 • PPI=TCL • 长S-QRS
• 入口 • 隐性 • PPI=TCL • 长S-QRS
• 内环旁观者 • 隐性 • PPI>TCL • 长S-QRS
心动过速
• 练习:
起搏钉
拖带的应用
• 室速的标测,尤其是心梗后室速,用拖带来鉴别消融的关键峡部; • 鉴别房速和室上速; • 用于终止心动过速。。。
小结
• 什么是拖带?拖带4要素 • 拖带分类 • 四个关键词:PPI, TCL, E-QRS, S-QRS • 几个位置:出口,入口,峡部,旁观者 • 拖带的意义Βιβλιοθήκη THANKS拖带4要素
• 心动过速前提下; • S1-S1比心动过速周期短20-30ms; • 能够夺获(固定的融合波); • 起搏停止后,心动过速周期恢复原有频率。
显性拖带
拖带现象发生时,12导联 QRS/P 形态与心动过速发作时不一致 , 表明起搏不是发生在缓慢传导区或者其附近区域。 若PPI>TCL+/-30ms,则表明起搏不在环上。
A
C
B
C: TCL ; PPI=A+B+C
PPI:364ms TCL:364ms S-QRS:25ms E-QRS:25ms
1:出口; 2:入口; 3:关键峡部 4:、5:内部旁观者;6:内环 7、8:外环
A
S-QRS:起搏点到A(出口)距离
• 外环 • 显性 • PPI=TCL • 短S-QRS
隐性拖带
拖带现象发生时,12导联 QRS/P 形态与心动过速发作时一致,表明 起搏发生在缓慢传导区或者其附近区域。若PPI=TCL+/-30ms,说明 在环上,若>TCL+/-30ms,则在旁观者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