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粮区域是如何划分的

合集下载

粮食主产区划分依据

粮食主产区划分依据

粮食主产区划分依据一、引言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统筹粮食生产,我国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粮食主产区。

本文将从气候因素、土壤条件、种植结构等方面,对我国粮食主产区进行详细的划分依据进行探讨。

二、气候因素气候是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

根据气候特点,可以将粮食主产区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黄淮海地区黄淮海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这里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2. 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

这里适宜种植水稻、油菜、小麦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稻作和油料作物生产区。

3.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富。

这里适宜种植稻谷、水果、茶叶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稻米和水果产区。

4.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地势较高,气候多样,适宜种植高山作物。

这里适宜种植玉米、豆类、薯类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高山农业区。

5.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这里适宜种植油菜、小麦、葡萄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小麦生产区。

三、土壤条件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也是粮食主产区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土壤特点,可以将粮食主产区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2. 辽东半岛地区辽东半岛地区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3. 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油菜、小麦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稻作和油料作物生产区。

4. 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大豆、玉米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四、种植结构种植结构也是划分粮食主产区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作物种植结构,可以将粮食主产区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小麦主产区小麦主产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黄土高原地区、东北地区等地,这些地方适宜种植小麦,产量较高。

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分析

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分析

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分析粮食储备是指国家为应对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而对粮食进行储备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

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分析,可从不同地区的粮食需求、产能、地理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

本文将为大家分析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地区差异1.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以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为主要产粮区。

由于该地区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粮食的产量一直较高。

东北地区在粮食储备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

东北地区也因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气候条件不稳定等因素,需要储备更多的粮食以防范风险。

2.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区,包括河北、山西、河南等省。

但由于该地区人口密集,城市化进程较为快速,土地资源逐渐减少,粮食储备规模相对较小。

由于地处黄淮海平原,易受自然灾害影响,需要更多的粮食储备以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

3.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地处高原和山地,气候条件恶劣,粮食产量较低,因此粮食储备规模也相对较小。

由于地处内陆,交通条件相对较差,使得该地区更加依赖粮食运输和储备。

4.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等省,气候条件较好,粮食产量较高,但也受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需要储备更多的粮食。

由于该地区更多地从事农作物种植,对粮食的需求也较大。

二、规模分析1.粮食需求不同地区的粮食需求量会受到该地区人口数量、经济水平、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人口密集的地区和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的粮食需求量会比较大,这也会影响其粮食储备规模。

2.粮食产能不同地区的粮食产能也是影响储备规模的重要因素。

产能大的地区可以较为充分地满足本地的粮食需求,相对来说储备规模会较小;而产能小的地区则需要更大规模的储备来确保粮食供应。

3.地理特点地理特点包括气候条件、土地资源、地形地貌等因素,会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通常产量较低,需要更大规模的储备;而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则可以较为充分地产出粮食,储备规模相对较小。

粮食存储管理制度

粮食存储管理制度

粮食存储管理制度一、国家粮食储备建设国家粮食储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建立健全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能够在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调度储备粮食,保障市场供应和社会稳定。

我国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包括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两个层级。

中央储备是国家的重要基本储备,主要用于应急调度和重大灾害救灾。

中央储备实行全国统一管理,由国家粮食局负责组织中央储备粮食的收购储存和调度。

地方储备是地方政府的重要基本储备,主要用于地方粮食供应保障和困难群众救助。

地方储备实行地方管理、地方使用、地方储存、地方调度的原则,由各地方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建设要坚持以国家为主体、统筹兼顾、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思路,统筹兼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完善国家粮食储备法规和政策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储备规模和结构,健全紧急调运机制,提高国家粮食储备的可持续性和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二、粮食仓储配送粮食仓储配送是粮食存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粮食的收储、保管、运输、配送等多个环节。

1、粮食收购粮食收购是指国家通过各级粮食部门或粮食企业以购销合同方式从农民手中收购国家粮食收购计划的粮食数量。

粮食收购是国家实施价格政策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国家粮食储备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在粮食收购中,要健全农民粮食直购和粮食流通市场两个渠道,鼓励粮食企业和产地经营者走转场直供的订货生产方式,完善粮食收购价格形成机制,加强粮食质量监管,推进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2、粮食仓储粮食仓储是指国家在各个级别的粮食仓库进行粮食收储和保管。

粮食仓储要建立现代化粮食仓储管理制度,提高粮食仓储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健全完善各级粮食仓储设施和设备,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粮食保管和储存水平,保证粮食质量和安全。

3、粮食运输粮食运输是指国家通过铁路、公路、水路、管道等运输方式将粮食从产地运送到仓储地或市场,然后从仓储地或市场运送到消费地。

储备粮管理制度

储备粮管理制度

储备粮管理制度一、概述储备粮是指由国家组织储存的粮食,其管理制度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将从储备粮的定义和分类、储备粮的管理目标、储备粮的管理主体以及储备粮的管理流程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储备粮的定义和分类1. 定义储备粮是指由国家按照一定的计划和比例,储存在特定地点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其目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国家经济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

2. 分类储备粮根据其用途和性质可以分为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

中央储备粮是由中央政府组织储存,主要用于抗灾救济、应急物资和市场调控等方面。

地方储备粮是由地方政府组织储存,主要用于地方的应急救灾和保障居民粮食安全。

三、储备粮的管理目标储备粮的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储备粮作为一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其管理目标之一是确保国家在面临自然灾害、战争等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调配和投放粮食,保障人民的生活需求。

2. 维护市场稳定储备粮的管理目标还包括维护粮食市场的供需平衡和价格稳定。

通过调控储备粮的投放和收储时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维护市场秩序。

3. 支持农业发展储备粮的管理目标还包括支持农业发展。

通过建立储备粮制度,可以给予农民一定的收购和收储保护,鼓励他们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四、储备粮的管理主体储备粮的管理主体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

1. 中央层面中央层面主要由国家粮食局等相关部门负责。

他们负责制定储备粮的管理政策、确定储备粮的规模和储存地点,并且组织粮食的调配和投放。

2. 地方层面地方层面主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粮食局等负责。

他们负责地方储备粮的管理,包括储备粮的收储和投放,并向中央报告储备粮的情况。

五、储备粮的管理流程1. 储备粮的收储储备粮的收储是指按照一定的政策和计划,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组织购买农民的粮食,并将其储存到指定的储备粮库中。

在收储过程中,需要做好粮食质量和数量的检验,并支付相应的收购款。

储备粮管理制度

储备粮管理制度

储备粮管理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储备粮是指由国家采取措施保持并储存一定量的粮食,以应对突发性粮食需求和市场异常波动,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积极保障。

对于国家和人民生活来说,储备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则是保障储备粮顺利储存、存储和运输的重要环节。

一、的背景与发展相对较早始于计划经济时期,那时候国家粮食储备主要是为了国家统计用途,并没有把粮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储备粮开始逐渐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管理储备粮,对储备粮的管理制度也开始不断完善和创新。

二、及其特点1. 储备粮分级管理国家对储备粮的管理采用的是分级管理制度,主要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级。

国家级别的储备粮由国家储备粮局直接管理,而地方级别的储备粮则是由各地方政府负责管理。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压缩成本,而且可以更好地监管储备粮的质量和数量。

2. 协作管理国家对储备粮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选址、设备采购、库房建设、粮食储存、运输等多个环节。

因此,针对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和监督。

3. 指挥调度针对突发情况,国家对储备粮采用的是指挥调度制度,当发生灾害、价格波动等突发情况时,可以迅速启动储备粮,及时对市场进行调节,保障市场稳定和人民基本生活。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国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政策缺失、制度不完善、监管不严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 法规要更加完善当前的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特别是在储备粮的收购和销售方面,仍缺乏明确的法规和规章制度。

为了更好地规范储备粮的管理,为储备粮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服务,需要将储备粮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

2. 信息化程度亟需提高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而国家的信息化程度却远远滞后于时代发展趋势。

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储备粮管理中的应用,提高管理效率,优化工作流程。

储备粮 两分开 组织架构

储备粮 两分开 组织架构

储备粮两分开组织架构储备粮是指国家为了应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或紧急情况等造成的粮食供应短缺而储备的粮食物资。

为了提高储备粮的管理效率和应急能力,组织架构方面采取两分开的模式,即由国家粮食局和地方粮食局共同负责。

在国家级组织层面,国家粮食局负责储备粮的总体规划和管理工作。

国家粮食局设立相应的机构,包括储备粮管理司、储备粮调拨司等,来负责具体的管理和协调工作。

储备粮管理司负责编制和实施储备粮的计划,包括确定储备粮的种类、数量、储存地点等;同时还负责监督和检查各地方粮食局的储备粮工作,并组织调拨和配送等工作。

储备粮调拨司负责协调各地方粮食局之间的粮食调拨工作,确保储备粮能够迅速、有效地调配到需要的地方。

在地方级组织层面,地方各级政府设立地方粮食局来负责地方范围内的储备粮工作。

省级地方粮食局负责协调和指导本省内各地市的储备粮工作,包括储备粮的选购、收储、储存、保管和检验等工作。

地方粮食局设立相应的机构,如储备粮管理处、储备粮调拨处等,来具体执行储备粮的管理和协调工作。

储备粮管理处负责具体的收储和储存工作,包括选购合适的粮食品种和数量,确保储备粮的质量和完整性。

储备粮调拨处负责协调本地范围内的粮食调拨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和储备粮的库存情况,及时、灵活地进行调配。

两分开的组织架构模式有助于提高储备粮的管理效率和应急能力。

国家粮食局作为总体规划和管理的机构,负责统筹储备粮的总量和布局,确保储备粮能够满足国家的需要;地方粮食局则负责具体的操作和执行工作,负责分散储备粮的管理和调拨。

这样的分工明确,能够使储备粮的管理和调拨更加高效和灵活。

此外,两分开的组织架构还能够促进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

地方粮食局作为地方政府的机构,更加了解本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能够更好地满足本地的粮食供应需求。

同时,地方粮食局还负有协助国家粮食局的工作职责,通过与国家粮食局紧密合作,共同抓好储备粮的管理和调拨。

综上所述,储备粮的两分开组织架构模式能够提高储备粮的管理效率和应急能力,保障国家粮食供应的安全和稳定。

储备粮管理制度

储备粮管理制度

储备粮管理制度储备粮作为国家重要的食品安全保障手段之一,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

为确保储备粮有效管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储备粮管理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储备粮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储备粮的分类和管理储备粮分为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两类。

中央储备粮是国家根据国家储备粮调控需求,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购买的粮食。

地方储备粮是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情况和食品安全需要,自行储备的粮食。

储备粮管理制度涉及储备粮的收购、仓储、质检、销售等多个环节。

首先,储备粮的收购由国家粮食部门负责,通过向农民购粮或从市场上购买粮食来实现。

其次,储备粮需要有统一的仓储管理机构,负责粮食的储存、保管和运输等工作。

同时,对储备粮进行质量监控,确保粮食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最后,根据粮食市场需求,储备粮可进行销售和调拨。

二、储备粮管理制度的目的和意义储备粮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国家在灾害、战争等紧急情况下有足够的粮食储备。

储备粮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安全支撑,能够有效稳定粮食市场价格,防止粮价的大幅波动。

储备粮管理制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为国家提供了战略储备资源,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储备粮的有效管理能够维护市场秩序,防止投机行为和粮食资源浪费。

此外,储备粮的灵活调配能够确保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粮食供应,维护社会稳定和居民生活水平。

三、储备粮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我国的储备粮管理制度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首先,在储备粮收购方面,国家粮食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和价格支持,积极引导农民增加粮食产量,确保了粮食供应的稳定。

其次,在储备粮仓储管理方面,国家和地方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的储备粮仓库和设施,提高了粮食储存和保管的能力。

再次,储备粮的质检和销售工作也得到了加强,确保了储备粮的质量和市场合理流通。

然而,储备粮管理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国家收购价格偏低,农民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导致粮食产量不稳定。

中国储粮生态区域划分

中国储粮生态区域划分
1.小麦收后夏季高温晾晒
2.秋季晾晒、通风或烘干高水分玉米
3.自然低温
4.次年夏初前用晾晒、通风方法处理高水分玉米。
5.施用防护剂并密闭储藏
6.密切注意过夏粮粮情
第五区:中温高湿储粮区
15℃以上有效积温1029℃·d~3180℃·d,15℃以上的时间121~253d;年降水量800 mm~16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34%~98%;1月气温0℃~10℃,7月气温28℃左右;主要粮油作物为单、双季稻、冬小麦;代表性储粮害虫为玉米象、谷蠹、麦蛾、锯谷盗、长角扁谷盗、大谷盗、赤拟谷盗;夏季高温、高湿;晚稻水分含量高。
1.机械通风、烘干
2.自然通风
3.春末、夏初自然风干、晾晒和通风、烘干
4.施用防护剂并密闭储藏
第四区:中温干燥储粮区
15℃以上有效积温828℃·d~1690℃·d,15℃以上的时间143~192d;年降水量400 mm~8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13%~97%;1月气温0℃~-10℃,7月气温>24℃;主要粮油作物为冬小麦、玉米、大豆;代表性储粮害虫为玉米象、麦蛾、印度谷螟、锯谷盗、大谷盗、赤拟谷盗;冬季寒冷干燥为储粮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为不利条件。
1收后及时通风或高温干燥(晚稻收后自然通风即可满足降水要求)
2有虫及时熏蒸
3干季及时通风降温、降水,然后施用防护剂并密闭储藏
4使用降温、吸湿设备
5采用降温、吸湿和熏蒸设备
注:①各储粮生态区域的主要分布范围详见中国储粮生态区划图。
注:②由于同一储粮生态区域内因海拔、地形等差异,不同地区的实际储粮生态环境可能存在差异。应以实际储粮生态环境为依据,确定储粮技术的最佳组合。比如,在云南省,按地域划分属于“西南中温低湿区”,但高海拔地区的储粮生态符合高寒干燥储粮区的条件;低海拔偏低地区的储粮生态则符合高温高湿储粮区的条件。

储备粮管理制度

储备粮管理制度

储备粮管理制度储备粮是指由国家进行长期贮存的粮食储备,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应对突发情况。

为了有效管理和利用储备粮,国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储备粮管理制度,以确保储备粮的质量、数量和安全。

一、储备粮的分类与存储根据用途和质量等因素,储备粮可分为国家公共储备粮和地方公共储备粮。

国家公共储备粮由国家粮食局负责统一管理,地方公共储备粮由各地省级粮食局或委托的储备粮企业负责管理。

储备粮的存储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首先,应选择适宜的仓库,确保仓库的结构稳固,通风、防潮等设备完善。

其次,在存储过程中,要保持仓库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翻仓和消毒。

最后,要定期进行粮食质量检测和防虫防鼠等工作,确保储备粮的质量安全。

二、储备粮的保管与处置储备粮的保管主要包括储存、盘点、保鲜、防虫防灾等工作。

存储时要确保粮食的密封性,密切关注仓库环境,及时消除漏食、混料、露天晒粮等问题。

盘点是指定期对储备粮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核实,确保与统计数据相符。

为了保证储备粮的质量和数量,需要制定相应的处置措施。

当发现储备粮存在质量问题时,应及时采取整改措施,确保粮食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当储备粮出现损耗、灾害或其他原因导致减少时,应及时上报情况,并按照规定进行补充或调拨。

三、储备粮的调拨与使用储备粮的调拨是指根据国家需要,将储存的粮食分配到各个需要的地区或单位。

调拨应根据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重点关注贫困地区和突发事件发生地。

调拨单位应及时完成调拨任务,并做好记录和统计工作。

储备粮的使用主要包括自用和出售两种情况。

自用是指国家在面临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时,利用储备粮满足国内需求,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出售是指将一部分储备粮以市场价格或补贴价格向社会公开销售,以维持市场稳定和粮食供应。

四、储备粮的检验与监管为了确保储备粮的质量和安全,国家粮食局定期进行储备粮的质量检验和抽检工作。

检验内容主要包括粮食品质、品种、含水量、干燥度、虫害等。

监管部门应建立储备粮的档案和信息系统,加强对相关单位的指导、监督和评估,确保储备粮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

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划分依据

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划分依据

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划分依据粮食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农业产品,而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是农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对于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这三个区域的划分和关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划分依据、特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粮食主产区的划分依据粮食主产区是指粮食生产的主要地区,也是国家粮食供应的主要来源地区。

其划分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主产区通常位于气候条件良好、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例如,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主要位于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

2、农业基础:主产区通常具有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例如先进的农业技术、灌溉设施和种植面积等。

3、产量和质量: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和质量通常较高,能够满足国家和地区的粮食需求。

二、粮食主销区的划分依据粮食主销区是指粮食生产的主要消费地区,也是国家粮食供应的主要消费地区。

其划分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密度:主销区通常位于人口密集的地区,例如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

2、经济发展水平:主销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能力较强。

3、消费习惯:主销区的消费习惯通常对粮食有较高的需求量和较高的消费水平。

三、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划分依据粮食产销平衡区是指粮食生产和消费达到一定平衡状态的地区,也是国家粮食供应的重要地区。

其划分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产销平衡:产销平衡区的粮食生产和消费能够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既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又能够有一定的粮食供应能力。

2、政策支持:产销平衡区通常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有利于粮食生产和供应的平衡发展。

3、市场需求:产销平衡区的市场需求和供应能够相对平衡,市场价格相对稳定。

四、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意义1、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划分为国家实施粮食生产和供应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2、合理划分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有利于粮食生产和供应的合理配置,优化粮食产销关系。

粮食功能区划分实施方案

粮食功能区划分实施方案

粮食功能区划分实施方案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

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粮食生产,我国对粮食功能区进行了划分,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

一、粮食功能区划分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和土地类型多样,不同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也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对粮食功能区进行划分,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同时,粮食功能区划分也有利于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

二、粮食功能区划分的依据和原则。

粮食功能区划分的依据主要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以及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在划分粮食功能区时,应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确保划分结果符合农业生产的需要。

三、粮食功能区划分的具体方案。

1. 黄淮海平原粮食功能区。

黄淮海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

因此,该地区划分为稻麦轮作区,以保障水稻和小麦的生产。

2. 长江中下游粮食功能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适宜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

因此,该地区划分为水稻油菜轮作区,以保障水稻和油菜的生产。

3. 西北干旱地区粮食功能区。

西北干旱地区气候干燥,土地贫瘠,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耐旱作物。

因此,该地区划分为小麦玉米轮作区,以保障小麦和玉米的生产。

四、粮食功能区划分的实施措施。

1. 加强科学研究,不断完善粮食功能区划分标准和方法,确保划分结果科学合理。

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各粮食功能区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农民种植适宜作物,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3. 加强技术指导,为农民提供种植技术咨询和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确保粮食功能区划分的实施效果。

五、粮食功能区划分的意义和影响。

粮食功能区划分的实施,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

同时,粮食功能区划分也有利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增收和绿色发展。

中储粮三三制扦样说明

中储粮三三制扦样说明

中储粮三三制扦样说明(最新版)目录1.中储粮三三制的概念和历史背景2.中储粮三三制的具体实施方法3.中储粮三三制的优势和作用4.中储粮三三制的意义和未来发展正文一、中储粮三三制的概念和历史背景中储粮三三制是中国国家粮食储备局(中储粮)在 21 世纪初开始实施的一种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要求中央储备粮库、地方储备粮库和社会储备粮库的储备规模分别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30%、30% 和 30%。

中储粮三三制的实施,旨在加强国家粮食储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市场调控能力。

二、中储粮三三制的具体实施方法1.中央储备粮库:由国家粮食储备局直接管理,负责储备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30%。

中央储备粮库主要储备小麦、稻谷、玉米等主粮作物,以应对全国性的粮食供应短缺。

2.地方储备粮库:由各省级粮食储备部门管理,负责储备本省粮食总产量的 30%。

地方储备粮库主要储备本省主销粮食作物,以应对本省范围内的粮食供应短缺。

3.社会储备粮库:由各类粮食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参与储备,负责储备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30%。

社会储备粮库主要储备优质粮食,以满足市场对优质粮食的需求。

三、中储粮三三制的优势和作用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储粮三三制通过建立中央、地方和社会多层次的粮食储备体系,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供了有力的物资保障。

2.提高粮食市场调控能力:中储粮三三制有助于国家对粮食市场进行有效调控,稳定粮食价格,维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促进优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储粮三三制鼓励社会储备粮库储备优质粮食,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粮食作物,满足市场对优质粮食的需求。

四、中储粮三三制的意义和未来发展中储粮三三制是中国国家粮食储备局在新时期应对国家粮食安全挑战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实施这一制度,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市场调控能力、促进优质粮食生产和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划分依据

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划分依据

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划分依据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粮食生产和销售情况划分出来的。

这些区域的划分依据主要包括粮食生产能力、市场需求和交通运输等因素。

下面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些划分依据以及不同区域的特点。

首先,粮食主产区通常是指粮食生产能力较强的地区。

这些地区通常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如肥沃的土地、充足的降水和适宜的气候等。

这些条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提高了粮食产量。

同时,这些地区通常也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充足的耕地面积,为粮食生产提供了保障。

根据这些特点,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主要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等。

这些地区的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产量居全国前列,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

其次,粮食主销区通常是指粮食市场需求较大的地区。

这些地区通常是我国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

这些地区的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对粮食的需求量大。

同时,粮食主销区的居民通常具有较高的购买能力,他们更愿意购买优质的粮食产品。

因此,粮食主销区通常要依赖外地的粮食供应,特别是依赖粮食主产区的供应。

最后,产销平衡区通常是指粮食生产和销售能力较为平衡的地区。

这些地区既具有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又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同时,这些地区的交通运输也十分发达,能够便利地与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进行贸易往来。

因此,产销平衡区的粮食供需关系相对较为平衡,不会出现较大的供需问题。

总的来说,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划分主要是根据粮食的生产和销售情况来进行的。

在实际生产和销售中,这些区域的划分有助于调整粮食资源的配置,提高粮食的生产效率和市场供应能力。

同时,这些区域的划分也有助于优化粮食的流通和交易方式,促进粮食产销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由于地区间的差异,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划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在实际生产和销售中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划分这些区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粮食的生产和销售。

粮食主产区划分标准

粮食主产区划分标准

粮食主产区划分标准
全国31个省份划分为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的区域划分,以粮食产量、人均占有量、商品粮库存等为指标,将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3个省(自治区)确定为主产区;粮食调入量较大的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7个省(直辖市)为主销区;山西、广西、贵州、云南、重庆、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产销平衡区。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农业专家。

中国储粮区域是如何划分的

中国储粮区域是如何划分的

中国储粮区域是如何划分的粮食安全储藏要求粮食在其储藏期间品质良好,无虫霉滋生污染。

这与粮食收获入仓条件、储期温度和水分、储期虫害防治、外界温湿度等因素密不可分。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条件及耕作制度复杂多变,各地区粮食储藏环境也呈现不同的特点,表现为地域上的差异。

科学划分储粮区划、明确储粮区划特征,对于储粮技术应用和储粮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我国储粮区域如何划分?依据是什么呢?下面,科技君带大家一起揭秘!第一区:高寒干燥储粮区生态特点15℃以上有效积温0~178℃·d,15℃以上的时间0 d~70 d;年降水量≤4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10%~90%;1月气温0℃~-16℃,7月气温6℃~18℃;主要粮油作物为青稞、春小麦、冬小麦;代表性储粮害虫为褐皮蠹、花斑皮蠹、黄蛛甲、褐蛛甲;空气稀薄,太阳能、风能资源极为丰富,寒冷、干季干燥,是储粮最适宜区域。

主要储粮措施1.风干、晾晒,自然通风2.干季低温储藏3.雨季前密封第二区:低温干燥储粮区生态特点15℃以上有效积温626℃·d~2280℃·d,15℃以上的时间112d~194 d;年降水量800 mm以下;年平均相对湿度28%~90%;1月气温-8℃~-20℃,7月气温18℃~24℃;主要粮油作物为春小麦、冬小麦、玉米;代表性储粮害虫为黑拟谷盗、褐毛皮蠹、花斑皮蠹、黄蛛甲、裸蛛甲、日本蛛甲、谷象(新疆);全国最干旱地区,日照充足,寒冷、风力大,适宜低温储粮,玉米收获后常来不及降低水分。

主要储粮措施1.风干、晾晒、自然通风2.自然低温3.次年春末、夏初、风干晾晒和通风处理高水分粮4.夏初前施拌保护剂密封5.新疆个别地区夏季如只靠机械通风不能达到降温目的,可使用谷冷机降温第三区:低温高湿储粮区生态特点5℃以上有效积温223℃·d~819℃·d,15℃以上的时间55 d~122 d;年降水量400 mm~10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22%~93%;1月气温-12℃~-30℃,7月气温19℃~24.5℃;主要粮油作物为春小麦、玉米、大豆;代表性储粮害虫为玉米象、锯谷盗、大谷盗、赤拟谷盗;“冷、湿”是其气候特点,玉米收获后常来不及降低水分。

粮食仓库分类管理制度

粮食仓库分类管理制度

粮食仓库分类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粮食仓库的管理,保障粮食的安全储存和有效管理,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具备粮食储存功能的仓库,包括国家粮食储备仓库、商业粮仓、农户粮仓等。

三、仓库分类管理1、国家粮食储备仓库国家粮食储备仓库是由国家粮油储备管理局建设和管理的粮食储备机构,主要用于存储国家粮食储备及国家发放的临时储备、救灾储备等粮食。

国家粮食储备仓库分为中央粮食储备仓库和地方粮食储备仓库。

中央粮食储备仓库由国家粮油储备管理局直接管理,地方粮食储备仓库由省级粮食储备管理机构管理。

2、商业粮仓商业粮仓是指依法设立的具有经营资格的粮食储存、加工、运输企业所拥有的粮食储存设施,主要用于商业粮食的进出口、储存和销售。

商业粮仓按照其功能和服务范围可分为粮油仓库、饲料仓库、食品仓库等,按照业务性质可分为进口粮仓、出口粮仓、交易市场粮仓等。

3、农户粮仓农户粮仓是指农民个人或家庭为存放自家粮食而建设的储存设施,主要用于存储农民种植的粮食作物。

农户粮仓根据其建设形式可分为地下粮仓、平房粮仓等,根据其功能可分为自家储存粮仓和合作社粮仓。

四、粮食仓库管理原则1、保障粮食安全粮食仓库应当设置完善的安全设施和管理制度,确保粮食在储存过程中不受损坏、变质和污染。

2、科学管理粮食仓库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粮食的特性和储存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储存管理方法,保障粮食质量。

3、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粮食仓库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粮食储存的合法合规。

4、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粮食仓库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包括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等,确保仓库运作的有序性。

5、依法经营粮食仓库应当依法经营,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履行相关的行政手续和程序。

五、粮食仓库管理责任1、仓库经理粮食仓库应当有专门的经理负责仓库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制定和执行仓库管理制度,对仓库的安全生产、粮食质量、人员管理等方面负责。

2、粮食质量管理员粮食仓库应当配备专门的粮食质量管理员,负责粮食的质量检验、储存条件监控、风险评估等工作。

粮食仓储布局方案

粮食仓储布局方案

粮食仓储布局方案引言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粮食消费量逐年增加,粮食仓储问题也逐渐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粮食的储存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建立合理的粮食仓储布局方案,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粮食仓储现状我国粮食仓储主要由国家粮食储备系统和地方粮食储备系统组成。

国家粮食储备系统主要负责集中调动和储备国家粮食储备,而地方粮食储备系统主要负责地方粮食的储备和管理。

截至2020年6月底,我国国家和地方粮食储备总量为27605亿斤,其中国家粮食储备为15000亿斤,地方粮食储备为12605亿斤。

粮食仓储布局分布不均,存在一些仓储点库容不足或装备老化等问题。

粮食仓储布局方案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粮食仓储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建立合理的粮食仓储布局方案。

下面是一些具体建议。

1. 合理确定仓储布局区域粮食仓储布局区域要充分考虑粮食生产、物流、市场、储备等方面的需求,以保障粮食仓储的全过程不间断地实现。

应该依据粮食生产地区、物流中心、市场和储备情况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

2. 加强制度建设应根据实际需求,建立科学、有效的粮食仓储制度,逐步完善国家和地方储备制度,加强仓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储备效率和利用率。

3. 加强技术支持与创新应利用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手段,优化仓储管理和运营模式,提高仓储质量和效率。

同时,可以引进新技术、新设备,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并为粮食仓储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4. 加强仓储安全保障在仓储设施建设和使用过程中,要注重仓储风险防范和安全保障。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仓库设施的改造和更新,定期检查和维修仓库设施,提高仓库设施的抗震和防火等级。

结论建立合理的粮食仓储布局方案,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储备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逐步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仓储质量和效率,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功能区

粮食生产功能区

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相对集中连片的地块,主要涵盖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生产区域。

这些区域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定义与目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是确保粮食产能的重要基础,其划定需满足特定条件,如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坡度在15度以下的永久基本农田,且相对集中连片,河谷地区连片面积不低于100亩,山区连片面积不低于50亩。

这些区域通过科学划定和建设,旨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并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设立不仅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更是为了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通过合理的区域划分,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这些功能区的设立也有助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政策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能够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划定与建设划定标准与任务分解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划定需遵循科学标准,自上而下将任务分解到省、市、县。

具体步骤包括:●●科学确定划定标准:综合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农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因素,确保划定的地块具备粮食生产的优越条件。

科学的划定标准是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有效运作的基础。

通过对水土资源、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估,可以确保选定的地块具备最佳的生产条件,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自上而下分解任务:根据全国总体划定规模和各地实际情况,将划定任务逐级分解到省、市、县,确保任务落实到位。

任务分解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各地的实际情况,以确保每个地区都能根据自身条件合理规划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

这种自上而下的任务分解方式有助于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

●精准落地与信息化管理以县为基础,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具体地块明确到图上、落到地上,并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实现信息化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储粮区域是如何划分的
粮食安全储藏要求粮食在其储藏期间品质良好,无虫霉滋生污染。

这与粮食收获入仓条件、储期温度和水分、储期虫害防治、外界温湿度等因素密不可分。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条件及耕作制度复杂多变,各地区粮食储藏环境也呈现不同的特点,表现为地域上的差异。

科学划分储粮区划、明确储粮区划特征,对于储粮技术应用和储粮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我国储粮区域如何划分?依据是什么呢?下面,科技君带大家一起揭秘!第一区:高寒干燥储粮区生态特点15℃以上有效积温0~178℃·d,15℃以上的时间0 d~70 d;年降水量≤4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10%~90%;1月气温0℃~-16℃,7月气温6℃~18℃;主要粮油作物为青稞、春小麦、冬小麦;代表性储粮害虫为褐皮蠹、花斑皮蠹、黄蛛甲、褐蛛甲;空气稀薄,太阳能、风能资源极为丰富,寒冷、干季干燥,是储粮最适宜区域。

主要储粮措施1.风干、晾晒,自然通风2.干季低温储藏3.雨季前密封第二区:低温干燥储粮区生态特点15℃以上有效积温626℃·d~2280℃·d,15℃以上的时间112d~194 d;年降水量800 mm以下;年平均相对湿度28%~90%;1月气温-8℃~-20℃,7月气温18℃~24℃;主要粮油作物为春小麦、冬小麦、玉米;代表性储粮害虫为黑拟谷盗、褐毛
皮蠹、花斑皮蠹、黄蛛甲、裸蛛甲、日本蛛甲、谷象(新疆);全国最干旱地区,日照充足,寒冷、风力大,适宜低温储粮,玉米收获后常来不及降低水分。

主要储粮措施1.风干、晾晒、自然通风2.自然低温3.次年春末、夏初、风干晾晒和通风处理高水分粮4.夏初前施拌保护剂密封5.新疆个别地区夏季如只靠机械通风不能达到降温目的,可使用谷冷机降温第三区:低温高湿储粮区生态特点5℃以上有效积温223℃·d~819℃·d,15℃以上的时间55 d~122 d;年降水量400 mm~10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22%~93%;1月气温-12℃~-30℃,7月气温19℃~24.5℃;主要粮油作物为春小麦、玉米、大豆;代表性储粮害虫为玉米象、锯谷盗、大谷盗、赤拟谷盗;“冷、湿”是其气候特点,玉米收获后常来不及降
低水分。

主要储粮措施1.机械通风、烘干2.自然通风3.春末、夏初自然风干、晾晒和通风、烘干4.施用防护剂并密闭储藏第四区:中温干燥储粮区生态特点5℃以上有效积温828℃·d~1690℃·d,15℃以上的时间143~192d;年降水量400 mm~8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13%~97%;1月
气温0℃~-10℃,7月气温>24℃;主要粮油作物为冬小麦、玉米、大豆;代表性储粮害虫为玉米象、麦蛾、印度谷螟、锯谷盗、大谷盗、赤拟谷盗;冬季寒冷干燥为储粮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为不利条件。

主要储粮措施1.小麦收后夏季高温晾晒2.秋季晾晒、通风或烘干高水分玉米3.自然低
温4.次年夏初前用晾晒、通风方法处理高水分玉米5.施用防护剂并密闭储藏6.密切注意过夏粮粮情第五区:中温高湿储粮区生态特点15℃以上有效积温1029℃·d~3180℃·d,15℃以上的时间121~253d;年降水量800 mm~16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34%~98%;1月气温0℃~10℃,7月气温28℃左右;主要粮油作物为单、双季稻、冬小麦;代表性储粮害虫为玉米象、谷蠹、麦蛾、锯谷盗、长角扁谷盗、大谷盗、赤拟谷盗;夏季高温、高湿;晚稻水分含量高。

主要储粮措施1.收后机械通风、烘干2.冬春通风降温
3.次年春季干燥高水分粮
4.春季气温回升前密封
5.施用防护剂,害虫多时熏蒸
6.密切注意过夏粮粮温、水分,及时采取措施第六区:中温低湿储粮区
生态特点15℃以上有效积温724℃·d~1307℃·d,15℃以上的时间173 d~224 d;年降水量1000 mm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30%~98%;1月气温2℃~10℃,7月气温18~28℃左右;主要粮油作物为单季稻、冬小麦、玉米;代表性储粮害虫为玉米象、谷蠹、麦蛾、锯谷盗、长角扁谷盗、大谷盗、赤拟谷盗;冬暖夏热。

降水较多,日照少、湿度高。

储粮虫害问题较严重。

主要储粮措施1.收后机械通风、烘干2.害虫多时熏蒸3.冬春通风降温4.施用防护剂并密闭储藏5.
四川盆地应密切注意过夏粮温、水分含量,及时采取措施第七区:高温高湿储粮区生态特点15℃以上有效积温1566℃·d~3476℃·d,15℃以上的时间289 d~352 d;年降水量1400 mm~20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35%~98%;1月气温10℃~26℃,7月气温23℃~28℃左右;主要粮油作物为双季稻、单季稻、冬小麦、玉米;代表性储粮害虫为米象、玉米象、谷蠹、麦蛾、锯谷盗、长角扁谷盗、大谷盗、赤拟谷盗;本区大部分地区夏长5~9个月。

本区长夏无冬,年均温20~26℃,只有干湿季之分。

降水多,相对湿度80%左右。

本区台风季节5~11月,台风雨占年降雨10%~40%,是我国最“湿、热”的地区,虫害问题严重,储粮难度最大。

主要储粮措施1.收后及时通风或高温干燥(晚稻收后自然通风即可满足降水要求)2.有虫及时熏蒸
3.干季及时通风降温、降水,然后施用防护剂并密闭储藏
4.使用降温、吸湿设备
5.采用降温、吸湿和熏蒸设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