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服药护理
常用中药方剂与给药护理
常用中药方剂与给药护理中药方剂与给药护理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合理使用中药方剂,正确给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中药方剂及其给药护理。
常用中药方剂之一是石韦汤,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等症状。
给药时,应先将药物研末,再将30克研末加入500毫升水中煎煮,煎煮至250毫升,分两次服用。
给药时要注意患者的饮食习惯和过敏病史,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另一个常用方剂是银翘解毒片,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喉咙痛等症状。
该方剂的给药方法是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
给药时要提醒患者遵循医嘱,不可过量使用,避免对身体造成损害。
同时,要告知患者不可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黄连解毒片是用于治疗胃肠炎、痢疾等病症的常用方剂。
给药方法是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给药时应告知患者遵循医嘱,不可随意更改剂量,避免发生副作用。
同时,要注意配合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黄连上清片是用于治疗肠道感染、腹泻等症状的方剂。
给药方法是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
给药时要提醒患者饭前服用,避免饭后服用影响消化。
同时,要注意给药时间间隔,避免忘记服药或重复服药,影响疗效。
中药方剂的给药护理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比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
对于孕妇,应避免使用有毒副作用的中药方剂,尽量选择温和、无毒的中药。
对于儿童,剂量应根据年龄和体重合理调整,避免过量使用。
对于老年人,剂量应减少并间隔时间较短,以免影响药效。
在给药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患者的用药观念和食物禁忌等,避免因误服或配伍而引发不良反应。
同时,要提醒患者要按时服药,避免漏服或重复服药。
总之,中药方剂的给药护理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合理使用中药方剂和正确给药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中药方剂,并考虑给药护理等因素,才能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
下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4)在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燥屎泻下后再 给以米汤、面条等养胃气之品,禁食3~5日后 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忌油腻、辛辣食物及 饮酒,以防热结再作。 (5)服药期间不可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 (6)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忌用。。
下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2、温下: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脐下硬结,大 便不通,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脉沉迟。代表方有大 黄附子汤、温脾汤等。 (1)温下病证,宜住向阳病室,注意保暖,使病人 感到温暖舒适。 (2)同时,在饮食方面应注意给予温热性味之食品。 (3)温脾汤,方中大黄应先用酒洗后再与其它药同 煎,药宜饭前温服。 (4)服药后亦应观察腹部冷结疼痛减轻情况,宜取 连续轻泻。服药后,如腹痛渐减,肢温回缓,为病趋 好转之势。
五、温法与护理
温法,亦称温阳法。温法是通过温中、祛寒、 回阳、通络等的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 络通,血脉和,适用于· 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 “治寒以热”,就是温法的理论依据之一。 寒病的成因,有外感、内伤的不同, 或由寒邪直中于里,或因治不如法而 误伤人体阳气,或其人素体阳气虚 弱,以致寒从中生。。
《伤寒明理论》说:“伤寒邪在表者, 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 以为利。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 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 是当和解则可以矣。”
和解是专治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 法,它既没有明显的祛邪作用,也没 有明显的补益作用,而是通过缓和和 解与调和疏解而达到气机调畅,使表 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 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至复。症见寒 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 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等。调和指治肝 脾不和,肝胃不和等症。在太阳病 中,和法首推桂枝汤。
中药用药护理
3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 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
后。 4 用无菌镊子夹取敷布拧至不滴
水为度 5湿敷中注意观察敷布的湿度和温
度。 5 操作完毕,擦干局部皮肤
中药湿敷法——方法
• 注意事项
1、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 纱布要拧挤至干湿适宜。过干
• 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1局部皮肤电灼伤; 2用电意外;3药物 过敏反应;4皮肤
瘙痒
第八节 中药其他用药途径护理
特点
1
中药静脉用药法
2
中药雾化吸入法
3
中药口腔护理法
4
中药擦浴降温法
5
中药介入疗法
• 定义
中药静脉用药法
是将中药有效提纯物的无菌制剂直接注 入或滴入静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不宜口服、皮下 或肌肉注射中药,需迅
中药外敷法——方法
•
目的
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 肿止痛等的作用。
• 适应证与禁忌证
对所敷药物过敏者禁用。
• 操作前准备
1患者准备;2用物准备;3环境 准备;4操作者准备
中药外敷法——方法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 得患者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 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第六药 中药用药护理 (第五--八节)
主要内容
五 常用中草药中毒解救及护理
六 中药灌肠法
七
中药外用法
八 中药其他用药途径护理特点
第五节 常用中草药中毒解救及护理
1 毒药的概念 2 中草药中毒的途径 3 中草药中毒的常见原因 4 中草药中毒的预防措施 5 中草药中毒的临床表现 6 中草药中毒的解救及护理
中药服药护理
3
其他辅助工具
根据患者需求,准备如吸管、喂药器等其他辅助 工具。
03
服药方法与技巧
口服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口服给药方法:将中药煎剂或中成药按照规定 剂量和用法,通过口服用药。
01
服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 性质、功效、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03
02
注意事项
04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 或改变用药方式。
服用中药期间,饮食宜清淡,避免生冷、 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05
06
如有不适或疑似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 咨询医生。
外用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外用给药方法:将中药制剂直接涂抹 于患处或通过贴敷、熏洗等方式给药
。
注意事项
使用前清洁患处皮肤,保持皮肤干燥 。
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嘱正确使用药物 ,避免过量使用或使用不当导致皮肤 刺激或损伤。
05
中药副作用与禁忌
常见中药副作用及处理方法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等胃 肠道反应是中药常见的 副作用,可调整服药时 间、减少药量或停药等 方法缓解。
过敏反应
皮疹、瘙痒、呼吸困难 等过敏反应可能发生, 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肝损害
部分中药可能导致肝损 害,表现为黄疸、肝区 疼痛等,需定期检查肝 功能。
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在使用中药前应咨询 医生意见,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 良影响的药物。
04
服药后观察与记录
观察患者反应和病情变化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神志 、面色、舌象、脉象等中医证候变化。
胃肠道反应观察
注意患者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以及食欲 、口味等变化。
中药给药指导及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中药给药指导及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13页
服药方法与护理
❖ 2)温服: 是将煎好汤剂或送药水等放温后再服用。 普通汤剂均采取温服。 (3)冷服: 将煎好汤剂放冷后服下。惯用于热证用 寒药或真寒假热证用热药。属“热者寒之”、“热 药冷服”、“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大法。 另外,服药剂量在服药方法中也需重视一个问题, 虽用药剂量普通由医生确定,但护理人员也应掌握 和了解,方便在有误时给以及时指出。
中药给药指导及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14页
服药后护理
❖ 除了认真做好服药时间及方法外,还应做好 服药后护理。 1.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有不良反应。尤 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药品,更须严密观察 和统计。
中药给药指导及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15页
服药后护理
❖ 2.观察药品效果和反应,如服解表药后,应给病人喝些热粥 或热饮,以助药力。冬令感冒还需稍盖衣被,让其周身微汗 出。服涌吐药后要观察呕吐物性质、量和次数,服泻下药后 应观察泻下次数,大便性质、量等。服排石汤要观察二便情 况,检验有没有结石排出等。对服用逐水药或剧毒药时,应 事先向病人或家眷交待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反应。服药后要 观察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中药给药指导及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10页Βιβλιοθήκη 服药方法与护理❖ 汤剂服法 (1)分服法: 即是将一日一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 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也可采取少许多数或浓煎后服用。 (2)顿服: 将一剂汤药一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 起效之作用。惯用于急危症抢救治疗。 (3)频服: 是将一天药量,少许屡次服用。多用于上部疾 病,尤其是咽喉或呕吐病人。 (4)连服: 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品服用方法。 如治疗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败血症等,多用此法。意 在短时间内,使体内到达较高药品浓度。
中医给药护理的指导规范
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相互作用,确保用药安全。
3
注重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
按照中药煎煮规范进行煎煮,指导患者正确服用 。
个体化给药方案制定
因人施药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 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调整给药剂量和时间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药物反应,适时 调整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
辨证施治
制剂类型
根据病情和用药目的,选 择合适的制剂类型,如汤 剂、丸剂、散剂等。
功效与主治
明确中草药及其制剂的功 效与主治,确保与患者病 情相符合。
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预防
01
配伍禁忌
熟悉各种中草药的配伍禁忌,避 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不良 反应。
02
03
不良反应监测
预防措施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 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 应。
中医给药护理的指导 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 • 药物选择与使用注意事项 • 给药途径和技巧指导 • 疗效评估与调整方案制定 • 质量保障措施及监管要求 • 总结:提高中医给药护理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01
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
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
1 2
依据中医药理论进行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体质、证候等,选择符合中医药 理论的药物。
使用技巧:应指导患者正确的使用药 物部位、药物涂抹厚度和更换时间等 。对于需要热敷或冷敷的药物,应详 细告知患者操作方法。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配合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在中医护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
配合技巧:在给患者进行非药物治疗时,应指导患者保持 舒适的体位,放松身心。同时,应告知患者治疗后的注意 事项,如避免受凉、保持局部清洁等。
中医护理之中药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采用温服法,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二、内服中成药
1.内服中成药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
2.用药关注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及时告诉医生。
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4.服用胶囊不能锉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三、中药注射剂
1.用前询问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四、外用中药的使用
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过敏体பைடு நூலகம்者慎用。
中医护理之中药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一、内服汤剂
1.服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如:(1,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后应避风寒。2,消食化积药,饭后服;3,泻下药宜饭前服;4,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5,安神药宜睡前服;6,补益药宜空腹服;7,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
中药用药护理
中药用药护理汇报人:2023-12-11•中药用药护理概述•中药用药护理的核心理论•中药用药护理的实践应用目录•中药用药护理的注意事项与风险控制•中药用药护理的研究与发展趋势•中药用药护理案例分享01中药用药护理概述中药用药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季节等因素,运用中药材、中成药或中药配方,结合护理技能,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用药护理。
定义中药用药护理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注重药物的性味、归经和配伍禁忌,同时结合患者的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理。
特点中药用药护理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中医的用药实践。
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中药用药护理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近年来,随着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提高,中药用药护理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发展历史目前,中药用药护理已经在临床医疗、康复保健、养老养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随着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中药用药护理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挑战然而,中药用药护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中药材质量不稳定、中药制剂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中药用药护理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02中药用药护理的核心理论四气五味中药药性理论中的四气五味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
不同药性的中药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和适用范围。
升降沉浮中药药性理论中的升降沉浮是指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特点,升浮是指药物具有向上、向外的作用特点,沉降是指药物具有向下、向内的作用特点。
中药药性理论中药用药护理原则辨症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整体观念中药用药护理强调整体观念,即从患者的整体出发,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综合制定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中药用药护理的常用方法煎煮法煎煮法是中药用药护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将中药饮片按照一定的程序煎煮后,制成汤剂或药剂进行使用。
中药用服药及外用护理ppt课件
三、服药方法的护理
(2)热服: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剂 均应热服。
(3)凉服:止血、收敛、清热、解毒、 祛暑剂均应凉服。
四、服药后病情观察的护理
服药后应观察汗液、二便、脉象等,以 便了解病情变化,给予恰当的治疗与护 理。
五、中药内服法与护理
• 解表类药的服法与 护理
– 解表类药应温服。 发汗以微汗为宜。
(四)熨敷疗法与护理
– 用于虚寒性脘腹痛、跌打损伤、寒 湿痹痛、癃闭、泻泄、腹水等。
(五)掺药疗法与护理
• 将药物制成极细粉末直接撒布 于创面局部,以达到去腐生新 ,清热止痛,生肌收口、促进 创面愈合的目的。
(五)掺药疗法与护理
–适用范围 疮疡创面、皮肤溃烂或湿 疹、口腔粘膜炎症或溃疡等。
(六)吹药疗法与护理
敷贴药物。 3、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敷贴穴位不宜过多
,敷贴面积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 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4、选准穴位,注意体位。
护理要点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 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久 ,并在敷贴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
6 、 局部清洁,预防不良反应。在药物敷贴之前, 穴位局部应洗净擦干或用75%酒精消毒。这有 两个好处(1)可以避免感染(2)穴区清洁后 ,敷贴多较牢固,不易脱落。
药膏的种类
• 我科药膏经过改良,已根据常用方配成超粉,再 配单味药的超粉,然后根据病情随时增减常用方 ,避免了一方到底,一方通用的弊端。
药膏的种类
现有四黄粉、消胀利水散、化瘀止痛散 、五倍子粉、半夏粉、大黄粉等
护理要点
1、凡用溶剂调幅药物,需随调配随敷贴,以防蒸
发。 2、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无纺布制品或用绷带固定
中药用药护理
中药用药护理中药是我国传统的宝贵药物资源,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治疗疾病的功效。
在护理学科中,中药用药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下面我将介绍中药用药护理的相关知识和具体的护理方法。
首先,中药用药护理的知识是护士科室业务学习中必不可少的。
护士需要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常见的治疗疾病的中药方剂以及不同中药的配伍禁忌等内容。
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中药用药护理工作。
中药用药护理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患者的护理评估。
护士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过敏史、身体状况等,以便确定中药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其次是对中药的制备和制作。
护士需要按照中医药师的开方要求,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进行煎煮、炮制或提取。
然后是对中药的使用指导。
护士需要向患者和其家属详细讲解中药的使用方法,包括服用的时间、剂量和注意事项等。
同时,还需要解答患者在使用中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最后是对中药的观察和记录。
护士需要观察患者在使用中药后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并及时记录下来,以便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判断。
在中药用药护理过程中,护士还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首先是患者对中药的接受情况。
不同的患者对中药的接受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有些患者可能对中药的味道不喜欢,或者对中药的煎煮方法有所疑虑。
因此,护士需要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解答他们的疑问,并鼓励他们积极配合中药的使用。
其次是中药的配伍禁忌问题。
由于中药复方中存在一些不适宜夹杂使用的中药,护士在制作中药时需要严格遵循中医药师的开方要求,避免出现配伍禁忌的情况。
最后是中药的剂量控制。
不同的患者对中药的使用剂量可能会有所不同,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中药的剂量,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之,中药用药护理是护理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护士需要具备一定的中药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地制备和使用中药,并及时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通过合理的中药用药护理,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中药基本知识及用药护理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药基本知识 • 中药的采集与加工 • 中药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 中药的使用护理 • 中药在生活中的应用
01
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的分类与作用
草药
来源于植物,治疗日常疾病和轻度 病情,如感冒、咳嗽等。
矿物药
来源于矿物和岩石,补充人体的微 量元素和矿物质。
咳嗽
咳嗽的治疗需要分清寒热虚实,如风寒咳嗽可用麻黄、杏仁等中药材,风热咳嗽可用桑叶 、菊花等中药材。
胃痛
胃痛分为寒性胃痛和热性胃痛,寒性胃痛可用干姜、吴茱萸等中药材,热性胃痛可用黄连 、黄芩等中药材。
中药在四季养生中的应用
春季养生
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宜用辛温 发散的中药材,如黄芪、红枣等, 以促进人体的阳气生发。
等。
中药的不良反应与防治
不良反应类型
中药不良反应包括药物过敏、药物性肝损害、药 物性肾损害等。
预防措施
严格掌握中药适应症和禁忌症,了解患者身体状 况和过敏史,避免过量和滥用药物。
治疗措施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采取相 应的治疗措施。
05
中药在生活中的应用
中药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药膳
中药与食物结合,起到调理身体、滋养补益的作用,如人参炖鸡 、黄芪炖瘦肉等。
中药的药性及药味
寒凉性
温热性
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适用于热性 病症和阴虚火旺的病人。
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适用于寒 性病症和阳虚怕冷的病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平性
五味
不偏寒也不偏热,适用于各种体质的人使用 ,一般无特殊禁忌。
中药根据味道分为辛、甘、酸、苦、咸五种 味道,不同味道的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 效。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及用药后的护理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及用药后的护理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最常用的手段,正确的服用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
因此,必须正确掌握给药途径、方法、时间,中药起效时间和服药禁忌等有关护理。
1给药要求(1)严格查对制度;(2)明确给药方法;(3)了解过敏史,熟悉中药的不良反应;(4)掌握给药时间;(5)观察服药后反应及治疗效果。
2中药的煎药法(1)煎药前要逐一核对无误;(2)煎药器具以砂罐、瓷罐为佳。
忌用铁锅、铝锅;(3)煎药前应先用清水将药物浸泡30~40min.加水量应根据药物的量及煎药时间长短而定。
一般加水至高出药面 3.33cm,第二煎为第一煎加水量的1/3~1/2;(4)煎药时间和火候要根据药性而定;(5)每剂药煎取液量,成人200~300ml,小儿减半;(6)需特殊煎法的药物要按要求特殊煎。
3内服中药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酒剂、片剂、冲剂、糖浆剂等剂型。
4服药方法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
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
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
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1)汤剂服法:包括分服法、顿服法、频服法、连服法四种。
(2)中成药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
5服药护理(1)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2)观察药物效果和反应,如服解表药后,应给病人喝些热粥或热饮,以助药力;服用吐药后要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量和次数;服泻下药后应观察泻下次数,大便性质、量等。
服排石汤要观察二便情况,检查有无结石排出等。
服药后要观察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3)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和间隔时间。
(4)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
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即寒、热、温、凉和“五味”即辛、甘、酸、苦、咸的相同内容和区别。
中药用药护理
在微沸状态,既可减慢药物的蒸发,又有利于有效成 分的煎出。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 以防药物挥发;滋补药宜先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久 煎,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第八页,共54页。
三、煎药方法
❖ 汤剂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一种剂型,其煎药 方法正确与否,是确保疗效的关键。为了使 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历代医家非常重视汤 剂的煎煮方法,如明代医家李时珍指出: “凡服汤药,虽物品专精,修治如法,而煎 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 亦无功。”清代医家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亦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 全在乎此。”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正确的煎 药方法。
第十五页,共54页。
❖ 2、后下 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藿香、砂仁、
钩藤等,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不宜久煎,应待 其他药煎煮将成时再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 3、包煎 对煎后可使药液浑浊,或易产生沉淀、
焦糊,或有细小种子、茸毛、粉末,取汁时难以 滤除的药物,应以纱布包裹后再入煎。
❖ 4、另煎 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羚羊角等, 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不被其他药渣吸附而造 成浪费,应单独煎服,也称为“另炖”。
第九页,共54页。
(一)煎煮容器
❖ 应选用陶器制品如砂锅,瓦罐或搪瓷器皿为 好。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制品,因金属容 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 或增加毒性。如:铁器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 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生成难溶性 络合物,与有机酸生成盐类药物等均可影响 疗效,加上长时间煎煮后,有些可给药液带 入铁锈味,甚至引起恶心,呕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寒证患者应忌食生冷;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
3、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 之品
4、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5、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急症重 证
昏迷病 人
恶心 呕吐 者
可在药液中加入少量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 或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汤药,或采用冷服, 小量而多次饮用的方法
服用时间
一般每天一剂,分早晚二次服用,用药时可根据病情增
常规
减次数 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
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
特殊
滋补药要空腹服用 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 急性病、呕吐、惊厥及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
冷服
热服
服药剂量
分服 适用于慢性病、病情较轻,可慢慢调 治的患者。一剂汤药可分2~3次口服, 每次100~200ml。
顿服
适用于急性病及病情较重的,应急速 治疗的患者。一剂汤药可1次服下。 这样药力大而猛,能充分发挥药效。
服药方法
一般服 法 1天1剂,即将两次或三次煎煮的药液合并, 分2~3次温服 可一次性服用(顿服)以使药力集中,也可 一天数次服用、或煎汤代茶多次服用,以使 药力持续,甚至一天可连服两剂以加强疗效 吞咽困难者,也可用鼻饲法给药
胶囊剂:宜用温开水送服。如血脂康胶囊、藿香正气 软胶囊、消栓肠溶胶囊。
气雾剂:将药物喷雾直接吸入,主要用于止咳平喘或 开窍醒神。切忌口服。如复方丹参气雾剂。
按剂型分类服用方法
胶剂: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单独服用时,均 可加黄酒或糖、水,隔水加热使之溶化(又叫烊化) 后服用。
茶剂、饮剂:需用沸水泡汁,频服代茶饮。如午时
• 原则 • 选材 • 温度 水质洁净、矿物质少 井水、自来水、蒸馏水、纯净水 凉水或凉开水,忌用开水煎药
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 约2厘米为宜。
煎前泡药
药物种类
复方汤剂
浸泡时间
加水搅拌后应浸泡 30~60分钟
以花、叶、草类等药为主的方剂 20~30分钟 以根、茎、种子、果实类等为主 60分钟 的方剂
2
免煎中药服用方法
3
中成药的服用方法
中药汤剂服用方法
服药的温度 服药的剂量 服药的方法 服药的时间
服药的温度
温服
温服能和胃益脾,减轻刺激,以达到 治疗的目的。如瓜蒌仁、乳香等。 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湿热蕴结 证、肝胆湿热证等)。如解毒药、止 吐药、清热药均应该冷服。 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寒湿困脾 证等)。
按剂型分类服用方法
颗粒剂(冲剂)宜用温开水冲服; 颗粒剂按溶解性可分为可溶型、混悬型和泡腾型。 宜用温开水冲服为好,以免高温易引发使药物 可溶性颗粒剂 的挥发性成分的分解或散失;板蓝根颗粒 混悬型颗粒剂 如有部分药物不溶解,也应一并服用, 以免影响药效;复脉颗粒剂 泡腾型颗粒 只能加水泡腾溶解后服用,切忌放入口中 直接冲服。山楂泡腾冲剂
服 用时,可根据药液的温度加热后再服用
免煎中药的煎煮服用
免煎中药用温开水冲后有时会出现难溶或 不能完全溶化的现象时,可放在小火上加热2~
3min,可促使其完全溶化,从而提高其溶解性和
吸收效果
三、中药的服药方法 1 中药汤剂服用方法
2
免煎中药服用方法
3
中成药的服用方法
中成药的服用方法
按剂型分类
分为:丸剂 ,散剂、粉剂,膏剂,颗粒剂,糖浆剂、 口服液,胶囊剂,气雾剂 ,胶剂,茶剂、饮剂等
中药的不足:
1、药物治疗见效慢; 2、中药煎煮麻烦,口感难受; 3、药物剂量难以掌握。
四气
1、概念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为 四性。
2、作用及适应证 寒凉—清热、泻火、解毒→阳证、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助阳→阴证、寒证
五味
1、概念 药物本身具备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
2、适应证 辛—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等。 酸—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等。 苦—如: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等。 甘—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等。 咸—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散瘿瘤等。
治疗胃痛、呕吐等症时,可采用生姜煎 汤送服,以增强药效; 治疗痛经时,可用温热的红糖水送服, 以增强药物散寒活血的作用; 艾附暖 宫丸
补中益 气丸
治疗慢性肠炎时,可用大枣煎汤送服以 增强药物补脾益气的作用; 治疗中风偏瘫、口眼歪斜时,为了增加 药物活血通络的功效,可用黄酒送服。 大活
络丸
按剂型分类服用方法
按剂型分类服用方法
糖浆剂、口服液:直接服用。 如急支糖浆、清热解毒口服液。
按剂型分类服用方法
片剂
一般均用温开水送服。
咀嚼片
应嚼服,四岁以下儿童不宜服用;
含片
因需含服,如草珊瑚含片,因此婴幼儿 也不宜服用,以免气管被卡住的危险。 凡肠溶片、缓释片、控释片均应整粒吞服, 切忌掰开服用。
其它
按剂型分类服用方法
Thank you!
随堂练习
1 、四气的概念?
2 、特殊煎药的方法? 3 、服药饮食禁忌?
中药服药护理
传统医学科 孙丽燕
2014.08.28
目录
1 2 3 4
中药的相关理论 中药的煎煮 中药的服药方法 中药服药的注意事项
中药的相关理论
中药的优势:
1、中药理论与应用的优势; 2、辩证施治有利于个体化治疗; 3、内涵丰富,是产品开发的源泉; 4、有利于防治疾病,降低医疗费用; 5、取自自然,较易获得; 6、毒副作用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中药的服药方法
1 中药汤剂服用方法
2
免煎中药服用方法
3
中成药的服用方法
免煎中药服用方法
一般常规服用方法
配合汤剂一起服用
煎煮服用
免煎中药的一般常规服用方法
1、将一天药量中的各味免煎中药包装袋全部撕开,倒入容器
中
2、根据药量加温开水200~300ml,可根据药量多少,酌情增减
加水量,搅拌使之充分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或遵医嘱。间隔
茶。
服药时间和服药剂量
服药时间 除遵循中药汤剂的规则外,认 真阅读说明书,按照说明书要 求服药。
服药剂量
小儿用药剂量要适当减少, 一般情况下3岁以内服1/4 成人量,3~5岁的可服 1/3成人量,5~10岁的可 服1/2成人量,10岁以上 可与成人量相差不大或遵 医嘱。孕妇或老年人,要 禁慎使用或遵医嘱。
片剂
指将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合 匀后,压制成片状或异形片状的制剂。
胶囊剂
胶囊剂分为胶囊剂、软胶囊剂、肠溶衣胶囊剂。
二、 中药的煎煮
• 煎药用具 • 煎药用水 • 煎前泡药
• 煎药火候 • 煎药时间 • 特殊煎药法
煎药用具
• 适宜器具
砂 锅
瓦 罐
陶瓷罐
• 禁忌器具
铝 锅
铁 锅
铜
锅
煎药用水
煎药火候
文火
• 火候
武火
• 原则: 先武后文 • 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滋补药宜先用武 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久煎。
煎药时间
药物种类
一般药物
一煎
20~30分钟
二煎
说明
10~20分钟 使有效成份充分溶出 10~15分钟 不宜久煎,以免药性 挥发,甚至改变药性
解表、芳香、清热 15~20分钟 类药物 滋补类药物 40~50分钟
散剂、粉剂:一般可用蜂蜜加以调合送服,或药汁 送服,也可装入胶囊中吞服,避免直接吞服,刺激 咽喉。 对于温胃止痛的散剂,如胃活散,不须用水送服, 直接舔服即可,以便药物在胃中多停留一些时间发 挥治疗作用,一般服后一小时再饮水为宜。 膏剂:宜用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以 免粘喉引起呕吐。如八珍益母膏。
按剂型分类服用方法
丸剂又分为蜜丸(大、小蜜丸,水蜜丸)、水丸、 浓缩丸、蜡丸、滴丸等。
小颗粒的丸剂
服用时,只需温开水送服
大蜜丸
因丸大不能整丸吞下, 应嚼碎后或分成小粒后再 用温开水送服
水丸质硬者
可用开水溶化后服。
按剂型分类服用方法
部分中成药丸剂为增强疗效,可采用药饮送服
藿香正气 丸或附子 理中丸
四、 服药的注意事项
1、服用中药时应忌烟酒,忌食辛、辣、油腻等食物。
2、皮肤病及疮伤应忌食鱼虾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3、若与西药联用,应与西药错开时间服用。 4、小儿、孕妇或老年人应遵医嘱。 5、煎好的中药汤剂应放在2~8℃的冰箱中保存,免 煎中药应放置在避光、阴凉干燥处保存。
服药饮食禁忌
一、一般而言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常用剂型简介
汤剂
散剂
丸剂
颗粒剂
片剂
胶囊剂
汤剂
指将处方药物加水适量,加热煎煮到一定 程度,去渣取汁,以供服用的液体制剂。
散剂
指将处方药物加工碾成细末,并干燥、混匀 以供临床应用的一种制剂。可内服或外用。
丸剂
指将药物碾成细末,混合均匀,以赋形剂制 成圆形的固体剂型。
颗粒剂
指将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少量药材 细粉混合均匀,制成颗粒状的一种制剂。
30~40分钟 使药效尽量煎出,充 分发挥药力
有毒性的药物
需久煎,约60~90分钟,可降低毒性
特殊煎药法
• 1.先煎
• 5.烊化
• 2.后下
• 3.包煎
• 6.磨汁
• 7.冲服
• 4.另炖
• 8.泡服
简捷煎煮法
浸泡
第一次 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