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2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 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1单元 长度单位-第2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上》第1单元“长度单位”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对长度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距离生活实际还有一段距离。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米作为长度单位的作用,提高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米作为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米作为长度单位的作用。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课件、实物等。
2.学具:米尺、练习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并用米尺测量。
引导学生发现,测量长度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引出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米尺的构成,掌握米尺的使用方法。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宽、高,并记录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运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教师及时批改,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需要用到长度单位?引导学生发现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人教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我今天要教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一单元,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来量长度。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米的长度单位,并能够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米的长度单位。
然后,我会讲解米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通过例题来加深理解。
接着,我会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突出米的长度单位,让学生一目了然。
在作业设计上,我会布置一些有关米的长度单位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以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米的长度单位。
现在,让我来具体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我会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比如我会拿出一条绳子,让学生看这条绳子的长度,并告诉他们这就是一米。
通过这样的实践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米的长度单位。
然后,我会讲解米的长度单位,我会告诉学生,米是长度的一种单位,用来量物体的长度。
我会让学生记住一米的长度,并知道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然后,我会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我会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自己的桌子、椅子等物体的长度,并用米来表示。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突出米的长度单位。
我会写上“米”的字样,并画出一米长的线段,让学生一目了然。
在作业设计上,我会布置一些有关米的长度单位的练习题。
比如,我会让学生量一量家里的门、窗户等物体的长度,并用米来表示。
课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想一想,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比如,我可能会想,学生是否已经很好地掌握了米的长度单位,他们是否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米来量长度。
我也会想一些拓展延伸的问题,比如,除了米,还有其他的长度单位,学生是否也需要了解这些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教案(实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教案(实用)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的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1.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2.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米尺,卷尺,绳子。
【复习导入】(1)复习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一量?①用刻度尺量出数学书的长、宽约是几厘米,桌子的长、宽约是几厘米。
②量一量黑板的长是多少。
(找两名同学测量)(2)导入课题刚才,这两名同学测量了黑板的长度,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这样量太麻烦了)对!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出示课题),如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桌子的高等。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有关米的知识。
【进行新课】认识米(1)谈话:我们通常用“米尺”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出示米尺或米尺图(下面是米尺的缩小图),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2)提问: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你还能在米尺上找出其它的10厘米吗?(3)交流: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高?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4)学生活动:①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找出1米的长度。
②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身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 长度单位 认识米、用米量 第2课时|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长度单位认识米、用米量第2课时|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章节的第二个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长度单位“米”的认识,以及如何使用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的测量。
学生将学习到米的基本概念,掌握使用米尺进行测量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 培养学生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1. 对长度单位“米”的理解和记忆。
2. 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的准确性。
3.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具学具准备:1. 米尺。
2. 实物模型或图片,如桌子、椅子、书本等。
3. 教学PPT。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介绍长度单位“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米的基本知识。
3. 演示与讲解: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的演示,讲解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米尺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米2. 米的概念3. 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4. 实际操作注意事项5. 课堂练习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米尺测量家中一件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设计一道题目,要求学生使用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米的概念理解是否到位,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强讲解。
2.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能够准确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是否需要进一步指导。
3. 课堂练习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其他问题,如何改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认识米、用米量(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认识米、用米量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米”的概念,知道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2. 培养学生能够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米”的概念。
2. 培养学生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教学准备:1. 米尺2. 学习单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米尺,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的特点。
2.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二、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米”的概念,讲解“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2.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讲解测量方法。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体验测量的过程。
三、实践活动1. 教师发放学习单,学生根据学习单的要求,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
2. 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学习单上,并与同学分享。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米”的概念和长度测量的方法。
2. 教师强调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中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2. 学生可以与家长一起讨论长度单位的应用,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实践活动在“认识米、用米量”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长度单位“米”的理解,并培养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确保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1单元 长度单位-第2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一、教学目标1.了解米的重要性和应用场合。
2.掌握实际生活中使用米量的方法和技巧。
3.能够运用米的改成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二、教学重点1.认识米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2.掌握米和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难点1.理解米和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2.运用米量进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板书工具3.实际米量和长度单位测量工具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第二步:概念讲解1.介绍米的定义和常见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米和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第三步:示范操作1.展示不同长度单位的物品,并引导学生用米进行测量和比较。
第四步:练习检测1.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练习,运用米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和测量。
2.老师巡回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
第五步:反馈总结1.老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强调米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对米量和长度单位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六、课堂延伸1.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际生活场景的问题,要求运用米量进行解决。
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七、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中剩余的问题。
2.回家测量家中一件物品的长度,并用米进行表示。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掌握好米的认识和使用方法。
如有不理解之处,请积极向老师请教。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优秀教学案例
3.创设问题情境,如“小明家的客厅大约有多长?”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有哪些?”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1米等于多少厘米?”,“用米量一个物体需要哪些步骤?”等。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3.通过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运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如教室的长度、黑板的长度等,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的教学案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和用法,能够用米量物体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和计算。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结合实物演示、操作实践和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同时,也要注重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本节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如测量身高等,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认识长度单位》 第2课时 认识米(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认识长度单位》第2课时认识米(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米尺的构造,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米尺,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能正确测量并估算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测量物体长度可以用什么工具吗?(尺子)- 提问:我们学过的尺子有哪些单位?(厘米、毫米)- 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2. 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米尺的构造。
- 讲解米尺的刻度,让学生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 活动二:测量物体的长度- 分组合作,用米尺测量课桌、黑板等物体的长度。
- 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方法,如:从0刻度线开始,物体的一端与刻度线对齐,读出另一端对应的刻度。
- 活动三:认识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估算它们的长度,并说明为什么用米作单位。
- 如:教室的宽度、篮球场的长度等。
3. 巩固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7页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今天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 强调测量物体长度时要选择合适的单位,注意测量方法。
四、课后作业- 让学生用米尺测量家里的物品长度,并记录下来。
五、板书设计《认识长度单位》第2课时认识米1. 米尺的构造2. 1米=100厘米3. 测量物体的长度4. 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了米尺的构造,学会了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人教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我们将会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引入这个概念,然后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来加深理解。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使用人教版的教材,具体是第一单元的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这一课时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米的基本概念,学习如何用米来量物体,以及如何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米的基本概念,学会用米来量物体,并且能够熟练地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米的基本概念,学会用米来量物体,以及熟练地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
难点主要是让学生们理解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我会准备一些米尺和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
学生们需要准备自己的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引入米的概念。
比如,我会让学生们用米尺来量一下自己的座位到讲桌的距离。
2. 讲解:然后我会通过一些例题来讲解如何用米来量物体。
比如,我会出示一个长为3米的绳子,让学生们用米尺来量一下这个绳子的长度。
4. 换算:我会讲解如何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
我会给出一些换算题目,让学生们来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米的基本概念,用米来量物体的方法,以及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用自己的米尺来量一下家里的家具,比如床、桌子、椅子等,并记录下来。
答案:略答案:2米50厘米、3米20厘米、4米10厘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活动引入在引入米的概念时,我使用了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用米尺来量一下自己的座位到讲桌的距离。
这个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们直观地理解米的长度,并且能够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用米来量物体的过程。
在实践活动中,我需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操作是否正确,以及他们对于米的概念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docx
《长度单位》教案(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
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课件出示:(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
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点明课题:认识米。
(板书:认识米)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一)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
(小组合作交流)(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举例说明)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生举例说明)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板书:米m)(二)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认识米用米量【学习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
(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
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
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长度单位 第2课时 认识米 (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长度单位第2课时认识米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米的定义,掌握1米等于100厘米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描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米的定义和1米等于100厘米的关系。
2. 运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描述。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掌握1米等于100厘米的关系。
2. 运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米尺2. 直尺3. 实物(如桌子、椅子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米尺,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米尺。
”3. 教师追问:“那你们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吗?”4. 学生回答:“1米等于100厘米。
”1. 教师出示直尺,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直尺。
”3. 教师追问:“那你们知道直尺上的刻度代表什么吗?”4. 学生回答:“刻度代表长度。
”5. 教师讲解:“直尺上的刻度是以厘米为单位的,每个小格子代表1厘米,10个小格子组成一个大格子,代表10厘米。
而1米等于100厘米,也就是说,100个小格子组成1米。
”6. 教师举例说明:“比如这张桌子的长度是1米,我们可以用直尺上的刻度来测量一下。
”7.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测量桌子的长度,并确认结果。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实物(如桌子、椅子等),引导学生运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描述。
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2. 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知道了1米等于100厘米,还学会了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描述。
”3. 教师总结:“是的,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 长度单位 第2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长度单位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1. 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里面有几个分米,几个厘米,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 使学生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学会估测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学会估测物体长度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米尺一把,直尺一把,带有刻度的线段,绳子,小刀,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课件出示直尺,问:直尺有什么用?2. 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厘米。
3. 提问:谁知道比厘米、分米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 认识米尺。
(1)课件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米尺,提问:谁知道米尺有什么用?(2)让学生观察米尺,说一说米尺有什么特点。
2. 认识1米。
(1)让学生用小刀在带有刻度的线段上刻下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用米尺量一量1米的长度。
3. 认识米尺上的刻度。
(1)让学生观察米尺上的刻度,提问:米尺上有多少个刻度?(2)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米尺上的刻度,提问:每个刻度之间的距离是多少?4. 学习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用米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提问:数学课本的长度是多少米?(2)让学生用米尺量一量绳子的长度,提问:绳子的长度是多少米?5. 学习估测物体长度的方法。
(1)让学生用眼睛估测数学课本的长度,然后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2)让学生用眼睛估测绳子的长度,然后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铅笔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用米尺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 让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学会了估测物体长度的方法。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这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重要内容,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等概念打下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长度和长度的量化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等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
他们在生活中对长度单位有直观的感受,如“长”、“短”、“高”、“低”等,但将这些概念转化为数学概念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对“米”这一长度单位尚不熟悉,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理解“米”的意义。
2.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米”,理解“米”的意义。
2.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米”的意义,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采用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米”的理解。
3.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物体,如直尺、铅笔、书本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一些“米”的道具,如米尺、米袋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米”。
3.准备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教室、操场、家庭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长度单位吗?它们是什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出“米”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米”的概念,解释“米”的意义。
展示米尺、米袋等道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米”。
同时,讲解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如量尺、量棍等。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米”的概念,能够熟练地进行米与厘米的单位换算。
2.正确使用米尺进行测量,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3.结合实际情境,运用米来测量长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生活实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等,让学生感受到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用米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3)教师示范测量,学生跟随操作,学会正确使用米尺。
3.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与拓展:
(1)学生分享测量心得,总结测量方法。
(2)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课后作业: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测量题目,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和毫米的概念,并掌握了简单的长度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入“米”的概念和用米量长度,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拓展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本章节内容时,可能会在单位换算和实际测量操作上遇到困难。因此,教学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实际测量中,如何避免误差?
(3)如何快速地进行米与厘米的单位换算?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用米尺进行实际测量,并记录结果。
例如:测量课桌的长度、宽度,计算黑板的面积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长度单位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人教新课标
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页及做一做,练习一的第第5题。
学生对长、短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并且也会直观地进行比较物体的长或短,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第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对比较短的物体进行量的描述和操作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要学习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单位——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积累测量长度的经验,理解米和厘米的关系,为估计、测量做好准备。
(二)核心能力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测量”范围,所以通过学生的不断测量,积累一定的测量经验,增长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体会“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建立“1米”单位长度的表象,发现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通过估测的活动,建立估测意识,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习重点初步建立1米单位长度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五)学习难点初步建立1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①小明测量出家里的床是2厘米,你认为他的测量结果对吗?为什么?②一只新铅笔的长度是多少?5只新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呢?③一根筷子的长度是多少?4根筷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二)课堂设计1.回顾旧知,活动引入活动1: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的长度.思考1:生活中1厘米长的物体有哪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如手掌的宽,一拃的长,数学书的长)。
思考2:要想知道黑板的长度,怎么办?活动2:找2~3名学生动手测量黑板的长度。
思考3:对于这几位同学的测量你想说什么?预设1:用学生尺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再相加,最后求出黑板的长是400厘米,这样测量有点慢,太麻烦了。
预设2:提出厘米尺太短了,要用更长的尺子量。
在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做单位,可以用厘米尺进行测量,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就需要用更长的测量工具——米尺或者卷尺来测量,需要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02课时_认识米》说课稿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02课时_认识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测量能力。
本节课时内容主要包括米的概念、米的单位换算以及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长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对米有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米,理解米的长度单位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长度观念和测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米的长度单位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米与厘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米的长度单位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米的长度单位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实物,了解米的长度单位,学习米与厘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用米作为单位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长度,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5.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测量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家中的物体长度。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米的长度单位概念,另一部分是米与厘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人教新课标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人教新课标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第一单元第二课时,即认识米和用米量这一部分,有着深入的理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人教新课标教材中第一单元的第二个课时,即认识米以及用米量。
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认识米的长度单位,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学会用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以及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掌握米的长度单位,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二是培养学生用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三是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米与厘米的关系,以及用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的方法。
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米尺、直尺、厘米尺、测量工具等,以及一些实际的物体,如书本、铅笔等,以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给学生展示了一些实际的长度情景,如教室的宽度、桌子的长度等,让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米的长度单位介绍:接着,我向学生介绍了米的长度单位,讲解了米与厘米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
3. 实际操作: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米尺和直尺测量教室的宽度和桌子的长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用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的方法。
4. 测量练习:在学生掌握了测量方法后,我让学生进行一些测量练习,如测量书本的长度、铅笔的长度等,以巩固学生对米的理解和掌握。
5. 空间观念培养:我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一些物体按照长度进行排列,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了米的长度单位、米与厘米的关系、用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的方法等关键信息,以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回顾。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长度单位第2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 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学习内容】:课本第4页。
【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课前准备】: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
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学习过程】: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
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板书:“米”)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1.出示卷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案
【学习内容】:课本第4页。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课前准备】: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
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学习过程】: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
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
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
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厘米”的表象后,又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厘米的认识对米的表象的形成构成了一种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厘米和米在测量物体时的区别。
但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是完全没有感觉的。
以此为教学的切入口,同时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所以我为学生设
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存在不足:
1、学生准备的1米绳子较多,因为比较软的关系,在操作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妨碍了学生对1米的精确感受。
2、由于年龄的关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仍不够。
在操作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偷偷玩,不能做到认真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