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大鼓

合集下载

胶东大鼓的传承研究

胶东大鼓的传承研究

胶东大鼓的传承研究作者:赵子睿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年第04期胶东大鼓,顾名思义是在山东胶东半岛流行的一种说唱鼓书艺术,其伴奏乐器主要有钢板、三弦等,与其他鼓曲艺术形式相似,这些乐器统称为“大鼓”。

最初,胶东大鼓的创始人和演唱者多为盲人,故又称“盲人调”。

在抗日战争期间,胶东大鼓积极宣传革命精神,遂又称“革命大鼓”。

随着胶东大鼓的传承与创新,2006年,烟台胶东大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胶东大鼓艺术能够流传至今,得益于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只有通过传承才能将民间曲艺的火种保存至今。

文章着重对胶东大鼓的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过程和其流传现状进行探究,希望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参考。

一、胶东大鼓的创始与传承(一)胶东大鼓的创始者和传承载体——盲艺人盲人因身体残疾,在社会中属于弱势群体,如果家中难以养活这个盲人,那么大多數盲人会成为沿街乞讨者。

但是乞讨者并非单纯的不劳而获,通常都要有一技傍身,像其他卖艺人一样,通过一些技艺来谋生,这样的盲人也称为“盲艺人”。

由于盲艺人的特殊性,他们的谋生手段主要是算命和唱大鼓书,也正是因为这些盲艺人的传习,才使大鼓艺术流传至今。

起初,“盲人调”只是简单的农家小曲,盲艺人将节子板绑在腿上,靠抖动腿部来带动板子的节奏,自弹自唱演出。

后来在“靠山调”“满洲转”等的基础上,传承发展成了今天胶东大鼓的原型。

(二)胶东大鼓的传承历程1.从口传心授到流派形成口传心授是民间曲艺传承的主要方式,由于胶东大鼓传承的载体是盲艺人,难有成型的曲谱,所以“口传心授”成了主要的传习方式。

首先,盲艺人学习胶东大鼓的第一步就是口传,主要是了解曲调、唱腔和板式结构。

其次,心授是盲艺人在研习鼓曲时,能否真正领会鼓曲的意义,是掌握鼓曲的关键。

许多盲艺人在用心领悟到胶东大鼓的意义后,技术上也会得到极大提升,并且能够在演唱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鼓曲的传承者。

最后,虽然胶东大鼓传习是师徒制,但是并没有很多的局限。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国家级、省级、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国家级、省级、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第一批(3个):海阳大秧歌(海阳市)胶东大鼓(烟台市)蓝关戏(莱州市)第二批(10个):八仙过海传说(蓬莱市)烟台剪纸(烟台市)掖县滑石雕刻(莱州市)胶东全真道教音乐(烟台市)长岛渔号(长岛县)黄金溜槽碓石砌灶冶炼技艺(招远市)莱州草辫技艺(莱州市)螳螂拳(莱阳市)渔灯节(开发区)八卦鼓舞(栖霞市)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第一批(16个):八仙过海传说(蓬莱市)烟台剪纸(烟台市)掖县滑石雕刻(莱州市)胶东全真道教音乐(烟台市)长岛渔号(长岛县)大杆号吹奏乐(蓬莱市)海阳大秧歌(海阳市)八卦鼓舞(栖霞市)胶东大鼓(烟台市)蓝关戏(莱州市)黄金溜槽碓石砌灶冶炼技艺(招远市)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招远市)莱州草辫技艺(莱州市)鲁菜烹饪技艺(福山区)螳螂拳(莱阳市)渔灯节(开发区)第二批(13个):徐福传说(龙口市)丘处机传说(栖霞市)黄县窗染花(龙口市)福山雷鼓(福山区)棒槌花边技艺(栖霞市)长岛木帆船制造技艺(长岛县)黄县民居雕刻技艺(龙口市)长岛显应宫妈祖祭典(长岛县)胶东花饽饽习俗(烟台市)吴氏太极拳(莱州市)戚家拳(蓬莱市)省第一批扩展名录胶东大鼓(栖霞市)螳螂拳(栖霞市)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第一批(共计31个)八仙过海传说(蓬莱市)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招远市)芝罘岛秦始皇东巡、阳主庙传说等民间故事(芝罘区)姊妹易嫁故事(莱州市)姑嫂塔的传说(莱州市)长岛渔号(长岛县)蓬莱烧纸调(蓬莱市)蓬莱大杆号吹奏乐(蓬莱市)胶东道教音乐(烟台市)海阳大秧歌(海阳市)福山雷鼓(福山区)芝罘咯鞭(芝罘区)八卦鼓舞(栖霞市)只楚庙鼓(芝罘区)蓝关戏(莱州市)胶东蹦蹦戏(莱州市、蓬莱市)胶东大鼓(市群众艺术馆)戚家拳(蓬莱市)螳螂拳(莱阳市、海阳市)吕村年画(莱州市)莱州玉雕(莱州市)烟台剪纸(市群众艺术馆、蓬莱市)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烟台金华粉丝有限公司)黄金溜槽碓石砌灶冶炼技艺(招远市)烟台抽纱技艺(烟台嘉亿刺绣有限责任公司)莱州毛笔制作工艺(莱州市)莱州草辫技艺(莱州市)鲁菜烹饪技艺(福山区)东海神庙祭祀活动(莱州市)渔灯节(开发区)登州海市文化(蓬莱市)第二批(共19个):徐福东渡传说(龙口市)丘处机的传说(栖霞市)玲珑的传说(招远市)蓬莱的传说(蓬莱市)栖霞民歌(栖霞市)栖霞穿花舞(栖霞市)胶东大鼓(栖霞市)螳螂拳(栖霞市)吴式太极拳(莱州市)烟台面塑(市艺术馆)烟台绒绣(烟台绒绣厂)黄县窗染花(龙口市)棒槌花边(栖霞市)福山大面(福山区)蓬莱小面(蓬莱市)“黄县房”的特色建造技艺—石雕、木调、砖雕(龙口市)长岛木帆船制造技艺(长岛县)长岛显应宫妈祖祭祀大典(长岛县)祭海(海阳市)。

鼓曲类曲种

鼓曲类曲种

鼓曲类曲种河南坠子鼓词:梅花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沧州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潞安鼓书,襄垣鼓书,东北大鼓,温州鼓词,安徽大鼓,山东大鼓,胶东大鼓,河洛大鼓,河南坠子,三弦书,陕北说书等。

弹词:苏州弹词,开篇,扬州弹词,四明南词,平胡调,长沙弹词,木鱼歌等。

时调小曲:天津时调,上海说唱,扬州清曲,江西清音,赣州南北词,湖北小调,襄阳小曲,长阳南曲,湖南丝弦,祁阳小调,四川清音,盘子等。

道情:晋北说唱道情,江西道情,宜春道情,永新小鼓,湖北渔鼓,衡阳渔鼓,四川竹琴等。

牌子曲:单弦,岔曲,南音,聊城八角鼓,大调曲子,广西文场,西府曲子,安康曲子,兰州鼓子,青海平弦,越弦,打搅儿等。

琴书:北京琴书,翼城琴书,武乡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山东琴书,恩施扬琴,四川扬琴,贵州琴书,云南扬琴等。

走唱:十不闲莲花落,二人转,宁波走书,凤阳花鼓,车灯,商雒〔luò〕花鼓等。

杂曲:无锡评曲,绍兴莲花落,锦歌,褒歌,芗歌,江西莲花落,南丰香钹,瑞昌船鼓,于都古文,三棒鼓,善书,潮州歌,粤曲,粤讴,龙舟歌,粤东渔歌,五句落板,零零落,荷叶,姚安莲花落,贤孝,倒浆水,台湾歌仔等。

少数民族曲种:好来宝(蒙古族),笑嗑亚热〔蒙古族〕,乌力格尔〔蒙古族〕,太平鼓〔满族〕,三老人〔朝鲜族〕,漫谈〔朝鲜族〕,才谈,鼓打铃〔朝鲜族〕,判捎里〔朝鲜族〕,依玛堪〔赫哲族〕,铃鼓〔瑶族〕,蜂鼓〔壮族〕,末伦〔壮族〕,琵琶歌〔侗族〕,嘎锦〔侗族〕,果哈〔苗族〕,嘎百福〔苗族〕,阿苏巴底〔彝族〕,四弦弹唱〔彝族〕,甲苏〔彝族〕,布依弹唱〔布依族〕,哈巴〔哈尼族〕,大本曲〔白族〕,赞哈〔傣族〕,喊半光〔傣族〕,折嘎〔藏族〕,喇嘛玛尼〔藏族〕,《格萨尔王传》说唱〔藏族〕,宴席曲〔回族〕,巴西古溜溜〔撒拉族〕,念说〔锡伯族〕,冬〔东〕不拉弹唱〔哈萨克族〕,苛夏克〔维吾尔族〕,维吾尔族说唱维吾尔族,达斯坦〔维吾尔族〕。

传统曲艺“梁派大鼓”的艺术特色与保护传承

传统曲艺“梁派大鼓”的艺术特色与保护传承

已有2 0 0 余年历史 。大鼓演唱早期因流行地域不 同 而多 以艺人所在县命名 ,如蓬莱大鼓 、福 山大鼓 、 栖霞大鼓 、莱阳大鼓 、荣成大鼓 、文登大鼓等等。 2 O 世 纪2 0 年代 ,流行 于胶东各县 的盲艺人 ,在 吸
他编创 的 《 血洒七里庄》 《 打大黄家炮楼》 《 上
腔 、平板 、花 腔 、悲调 、快板 、反 调快 板 、数 板 、
落板 、烧纸调 ”等 。这种 “ 唱腔鼓板结构 ”随着
他宽 阔声调 的多种 自由变化和故事情节发展 自由
舞 了抗战军 民的革命 斗志 ,树立 了传统 曲艺如何
与全 民抗战相结合 的典范 ,被称为 “ 梁派大鼓” 。 “ 梁派大鼓 ”是在全 国人 民同仇敌忾抗击 日 本侵略
大胆创新 了基本调 、愉快调 、紧张调 和悲调 。在
板式 上 去 掉 了更 多 的甩 腔 ,增 加 了 激 昂 的 口语 化 快 板 、反 调 快 板 和 蓬 莱 烧 纸 调 ,并 以 大鼓 的贯 口

国共产党全民抗 战的方针路线和政策 ,都需要编 写 、歌颂 和宣传。为了将大鼓艺术变成 团结人民 、 打击敌人 ,鼓舞斗 志的武器 ,梁前光深 入前线 、 深入 自己的家乡采访 收集第一手资料 ,然后进行
者 的血 雨 腥风 和 枪林 弹 雨 中形成 的 。
衔接 的格式 ,逐渐形成 了抗战战士和人 民群众认
可的 “ 梁派 大 鼓 ” 。
三是唱词 、故事情 节新 。梁前光在接触 传统
的蓬 莱 大鼓 和胶 东 其 他 地 方 大 鼓 之 后 ,认 为 抗 战
二、 “ 梁 派大 鼓 ” 的艺 术特 色
人而得名 。这种曲艺 创始于清代嘉庆 年间 ,至今
合蓬莱盲艺人周德香 的演唱风格和任福庭击板甩 动 的表演 ,更加扩大 了动作范 围。最 明显 的是用 高架书鼓 和上 为月牙形下 为长方 形 的钢板 伴奏 , 又吸收 了多种 民间传统锣鼓和秧歌鼓点 的节奏性

山东常识

山东常识

【山东文化】山东省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因在太行山以东而得名,属于黄河的下游以及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简称为“鲁”,省会是济南市。

山东省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公元前11世纪,当时周武王灭商纣,开创了周朝基业。

武王册封辅佐有功的“姜太公”于齐,而武王之弟周公则封于鲁。

齐国在临淄定都,其融合了“东夷文化”、“因其俗,简其礼”且“举贤而尚功”,因此国力在当时非常鼎盛,并且工商业以及纺织业也都十分发达,故有“冠带衣履天下”的美誉。

鲁国定都于曲阜,秉承了周朝的礼乐典仪,被誉为尊尚“仁义、传统、伦理、人和”的“礼仪之邦”。

故山东省又被称之为“齐鲁大地”,而著名的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直以来,人们把齐鲁文化概括为“一山一水一圣人”,其中“一山”是指“五岳之首”的泰山,“一水”是指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一圣人”则是指孔子。

【世界遗产】泰山地处山东省的中部,被称为东岳,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着“天下第一山”的美名。

泰山不但其自然景观十分雄伟高大,更有着几千年精神文化的沉积和渲染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在1987年成为“世界首例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先后共有十二位皇帝前来泰山封禅,圣人孔子发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更有伟大诗人杜甫所留下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句。

泰山一名最早出现于《诗经》,“泰”被意为极大、通畅以及安宁。

在《五经通义》中所载:“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

泰山大约形成于太古时代﹐现今海拔为1545米。

几千年来,泰山一直就是东方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重要地区。

泰山文化沉积深厚,这里的古建筑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和林木等融为了一体,自古便是各朝代帝王们封禅祭拜天地,祈福苍生,一统天下,国泰民安的神山,更是东方文明庄重而伟大的象征。

【儒家文化】曲阜市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是一个孔姓人口非常多的县级市,更是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

胶东大鼓在威海地区的传承与保护

胶东大鼓在威海地区的传承与保护

胶东大鼓在威海地区的传承与保护胶东大鼓是一种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说唱鼓书艺术。

因其早期由盲人所创,演唱者也均系盲人,因此又称"盲人调";或"瞎腔";。

据1990年版《栖霞县志》记载:"(胶东大鼓)在县内已流传数百年。

早前音调较呆板,多为盲艺人演唱";。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政府便把盲人们组织在一起,成立盲人曲艺宣传队,以三弦、坠琴、书鼓、日月板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在街头巷尾进行演出。

宣传队通过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胶东大鼓表演形式,为基层宣传国家大政方针、促进移风易俗、增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百姓们闲暇之余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胶东大鼓的发端演变及流派据刘洋所撰《胶东大鼓音乐文化考察研究》考证,早在北宋时期,山东就出现以"说诨话";唱长短句的形式。

其创始者为说唱艺人张寿(张山人)。

宋王灼《碧鸡漫志》有"熙丰、元佑间,兖州张山人,以诙谐独步京师";的记载。

"说诨话";是山东出现最早的说唱曲艺形式。

已知的山东说唱最早的鼓曲形式为山东大鼓(又名犁铧大鼓、梨花大鼓),产生于明代中叶,是由鲁北、冀南的民间说书形式发展而来。

这一时期,与犁铧大鼓相对应的一种鼓曲形式在潍坊、惠民一带产生并流行,艺人自称"东路大鼓";。

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在胶东半岛沿海地区,出现了由"盲人调";发展而成的大鼓,即胶东大鼓。

由此可见,山东地区鼓词类说唱音乐的生成,是自西向东逐步产生的。

在胶东大鼓形成初期,说唱鼓曲比较有名的盲艺人有:乾隆年间(1736-1795)荣成籍刘学义、莱阳籍徐尚厚,道光年间(1821-1850)福山籍刘行有,同治年间(1862-1874)黄县籍丁戊辰,光绪年间(1875-1908)蓬莱籍杨大田等。

以该曲种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早期来推算,距今的历史约250 年。

胶州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胶州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胶州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胶州市位于中国山东省的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作为胶东半岛的重要城市,胶州在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胶州的传统特色文化具有多元化和独特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胶州传统戏曲,如胶东大鼓、山东皮影戏等。

这些戏曲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胶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戏曲,胶州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

他们对戏曲教育进行了加强,开设了特色课程,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戏曲演员。

通过组织演出和比赛等活动,提升了人们对传统戏曲的认识和兴趣。

胶州还在保护传统戏曲演员的权益方面做出了努力,提高了他们的待遇和地位,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统戏曲的传承中来。

除了传统戏曲,胶州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传承。

胶州的传统手工艺品如木雕、泥塑、绣花等技艺独特,作品精美,已经成为胶州独特的文化符号。

胶州市政府重视对这些传统手工艺品的保护和传承,并积极推动相关的保护工作。

他们组织了培训班和工作坊,传授传统手工艺品技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这一领域。

胶州市政府还开展了展览和销售活动,提升了传统手工艺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价值。

胶州的传统节日也是保护与传承的重点。

胶州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元旦节、中秋节、春节等。

胶州市政府通过组织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加强了人们对这些节日的认识和参与。

他们注重节日的传统仪式和习俗的保留,弘扬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胶州还积极开展非遗项目传承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传统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胶州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传承的难度都增加了。

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甚至有些传统文化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持续的资金和人力支持,这对一个地方政府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责任。

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难题。

胶东大鼓,论述对其进行有效保护的措施

胶东大鼓,论述对其进行有效保护的措施

简介:胶东大鼓,起源于“盲人调”,流行于山东胶东半岛沿海一线。

过去多以艺人所在县命名,如蓬莱大鼓、栖霞大鼓等。

梁前光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曾在胶东一带随军演唱新编的曲词,深受战士和群众欢迎,被称为梁派大鼓,1949年定名为胶东大鼓。

它最初为盲人卖艺谋生的手段,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

由于其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近年来,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省文化厅组织开展了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选工作。

2006年,胶东大鼓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金华被评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价值胶东大鼓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响巨大。

发掘、抢救和保护胶东大鼓,对烟台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目前的现状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仅有一位传人---梁金华,由于身体原因已经不能登台演唱。

她介绍说:父亲梁前光成就了“胶东大鼓”。

当时梁前光的鼓词主要为抗战服务,在抗战最艰苦的日子里,他在台上演唱完后,台下便有无数的热血青年报名学习。

但现如今到梁金华这一代,传承却是一个极大地问题,原来的三个徒弟也因种种原因,没有继续学习这门技艺,面对这种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只有梁金华一人还在苦苦支撑着这个曲种。

保护计划为保护胶东大鼓的传承与发展,政府文化部门应当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逐步健全动态的持续发展保护体系。

其具体的保护措施如下:1.结合胶东地区的具体实际,在以文化战略发展中定向、定位,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比如说,每年拿出部分资金用作传承经费,培养新人,为胶东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以便更好地传承下去,而不至于达到消亡的地步。

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烟台市已经公布的名录与传承人第一批国家级名录(3项)1、海阳大秧歌2、蓝关戏3、胶东大鼓第二批国家级名录(9项)1、八仙传说2、长岛渔号3、胶东全真道教音乐4、八卦鼓舞5、螳螂拳6、莱州草辫7、掖县滑石雕刻海阳市文化馆莱州市文化馆烟台市群众艺术馆蓬莱市文化馆长岛县文化馆烟台市群众艺术馆栖霞市文化馆莱阳市文化馆莱州市文化馆莱州市文化馆8、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招远市文化馆9、渔灯节开发区文化局第一批国家级名录扩展项目烟台剪纸烟台市群众艺术馆第一批山东省名录(16项)1、海阳大秧歌2、蓝关戏3、胶东大鼓4、八仙过海传说5、长岛渔号6、莱州草辫技艺7、掖县滑石雕刻8、栖霞八卦鼓舞9、渔灯节10、胶东道教音乐11、烟台剪纸12、螳螂拳13、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14、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15、大杆号吹奏乐16、鲁菜烹饪技艺第二批山东省名录(11项)1、徐福传说2、丘处机传说海阳市文化馆莱州市文化馆烟台市群众艺术馆蓬莱市文化馆长岛县文化馆莱州市文化馆莱州市文化馆栖霞市文化馆开发区文化局烟台市群众艺术馆烟台市群众艺术馆莱阳市文化馆招远市文化馆招远市文化馆蓬莱市文化馆福山区文化馆龙口市徐福研究会栖霞市文化馆福山区文化馆莱州市文化馆蓬莱市文化馆3、福山雷鼓4、吴氏太极拳5、戚家拳6、胶东花饽饽习俗7、黄县窗染花遗产保护办公室8、棒槌花边技艺9、长岛木帆船制造技艺10、黄县民居雕刻技艺11、长岛显应宫妈祖祭典第一批山东省名录扩展项目胶东大鼓螳螂拳烟台市群众艺术馆龙口市非物质文化栖霞市文化馆长岛县文化馆龙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长岛县文化馆栖霞市文化馆栖霞市文化馆市级第一批名录(31项)1、八仙过海传说2、秃尾巴老李的传说3、芝罘岛秦始皇东巡、阳主庙传说等民间故事4、姊妹易嫁故事5、姑嫂塔的传说6、长岛渔号7、蓬莱烧纸调8、蓬莱大杆号吹奏乐9、胶东道教音乐10、海阳大秧歌11、福山雷鼓12、芝罘咯鞭13、八卦鼓舞14、只楚庙鼓15、蓝关戏16、胶东蹦蹦戏17、胶东大鼓18、戚家拳19、螳螂拳20、吕村年画21、莱州玉雕22、烟台剪纸23、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24、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25、烟台抽纱技艺26、莱州毛笔制作工艺27、莱州草辫技艺28、鲁菜烹饪技艺29、东海神庙祭祀活动30、渔灯节蓬莱市文化馆招远市文化馆芝罘区文化馆莱州市文化馆莱州市文化馆长岛县文化馆蓬莱市文化馆蓬莱市文化馆烟台市群众艺术馆海阳市文化馆福山区文化馆芝罘区文化馆栖霞市文化馆芝罘区文化馆莱州市文化馆莱州市、蓬莱市烟台市群众艺术馆蓬莱市文化馆莱阳市、海阳市莱州市文化馆莱州市文化馆烟台市群众艺术馆、蓬莱市招远市文化馆招远市文化馆烟台嘉亿刺绣有限责任公司莱州市文化馆莱州市文化馆福山区文化馆莱州市文化馆开发区文化局31、登州海市文化市级第二批名录(17项)1、烟台面塑2、徐福东渡传说3、丘处机传说4、玲珑传说5、蓬莱传说6、栖霞民歌7、栖霞穿花8、吴氏太极拳9、黄县窗染花办公室10、棒槌花边制作技艺11、蓬莱小面制作技艺12、长岛木帆船制造技艺13、黄县房的特色建造技艺石雕、木雕、砖雕14、烟台绒绣15、福山大面制作技艺16、长岛显应宫妈祖祭祀大典17、祭海市级第一批名录扩展项目胶东大鼓螳螂拳蓬莱市文化馆烟台市群众艺术馆龙口市徐福研究会栖霞市文化馆招远市文联蓬莱市文化馆栖霞市文化馆栖霞市文化馆莱州市文化馆龙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栖霞市文化馆蓬莱市文化馆长岛县文化馆龙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烟台华艺绒绣有限责任公司烟台市福山区清洋大娘面馆长岛县文化馆海阳市文化馆栖霞市文化馆栖霞市文化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1、王发(已故)海阳大秧歌2、鞠洪钧(已故)海阳大秧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1、王金勇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2、栾淑荣烟台剪纸首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1、王发海阳大秧歌2、鞠洪钧海阳大秧歌3、张道锦莱阳螳螂拳4、林东柱莱阳螳螂拳5、郭兰堂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6、林振全栖霞八卦鼓舞第二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1、李强烟台剪纸2、王石麟掖县滑石雕刻胶东道教音乐 海洋渔号(长岛渔号) 大杆号吹奏乐 海阳大秧歌 海阳大秧歌 胶东大鼓 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 螳螂拳 莱州草辫技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7人) 1、朱大相 长岛渔号 2、杨懋铎 胶东全真道教音乐 3、李之廉 蓬莱大杆号吹奏乐 4、盛玉宾 海阳大秧歌 5、于信 海阳大秧歌 6、李克选福山雷鼓 7、李培峰福山雷鼓 8、林振全八卦鼓舞 9、杨学业兰关戏 10、刘岩峰胶东大鼓 11、张道锦螳螂拳 12、林栋柱螳螂拳 13、李飞林螳螂拳 14、郝明立螳螂拳 15、张福洲螳螂拳 16、李万胜戚家拳 17、张同杰吕村年画 18、栾淑荣烟台剪纸 19、李强烟台剪纸 20、孙靖烟台剪纸 21、王石麟滑石雕刻 22、郭兰堂龙口粉丝 23、杨玉兴草辫编制技艺 24、张吉顺鲁菜烹饪技艺 25、王良 鲁菜烹饪技艺 26、王志部 栖霞胶东大鼓 27、王金勇 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首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2个)1、海阳大秧歌保护示范基地2、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保护示范基地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1、螳螂拳首批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3、杨懋铎5、朱大相6、李之廉6、于信7、盛玉宾8、王志部9、王金勇10、李飞林11、杨玉兴1、蓬莱大杆号吹奏乐传承基地--蓬莱市潮水镇综合文化站2、长岛渔号传承基地--长岛县文化馆3、海阳大秧歌传承基地--海阳市方圆街道办事处东石兰沟村4、蓝关戏传承基地--莱州市金城镇东季村5、螳螂拳传承基地--烟台武协螳螂拳推广中心6、螳螂拳传承基地--莱阳市七星螳螂拳武术馆7、烟台绒绣传承基地--烟台华艺绒绣有限责任公司8、烟台剪纸传承基地--李强剪纸研究室9、烟台剪纸传承基地--朱曼华剪纸艺术工作室10、鲁菜烹饪传统技艺传承基地--烟台万盛合酒楼有限责任公司11、鲁菜烹饪传统技艺传承基地--烟台市福山区技工学校12、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传承基地--招远市阜山镇九曲蒋家村13、胶东大鼓传承基地--烟台市群众艺术馆14、莱州草辫传承基地--莱州市顺兴草艺品公司15、掖县滑石雕刻传承基地--莱州市王石麟雕刻工作室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名单(共15个)福山区(1个):福山区文化局牟平区(1个):牟平区文化馆蓬莱市(2个):蓬莱市文化馆、蓬莱市潮水镇综合文化站龙口市(1个):龙口市文化局莱州市(2个):莱州市文化局、莱州市文化馆招远市(1个):招远市展览馆栖霞市(2个):栖霞市文化局、栖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莱阳市(1个):莱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海阳市(2个):海阳市文化局、海阳市文化馆长岛县(1个):长岛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直(1个):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名单(共25名)芝罘区(1名):袁婧莱山区(1名):许鹏福山区(1名):马咏梅牟平区(1名):葛笑蕾蓬莱市(3名):王勇龙口市(2名):马铭荣莱州市(3名):刘东昌招远市(2名):康宁栖霞市(3名):刘红枫莱阳市(1名):尹忆军海阳市(2名):李晶涛长岛县(1名):宁学娟开发区(1名):谭立惠市直(3名):姚斌王金鹏李慧莹郝慧民贾英华韩国英石少杰李玉光栾建成王仁杰石民琦曲建鹏。

烟台民俗文化

烟台民俗文化

■海阳大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的表演完全可以用“震撼”二字来形容,隆隆的花鼓声与铿锵的锣鼓伴奏,60名秧歌手舞动起来,犹如万马奔腾,英雄气概尽显。

指挥者“乐大夫”、花鼓、小嫚、霸王鞭、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等以及各类角色的舞者,各有各的妙,各有各的喜。

庙会上,海阳大秧歌“串”了好几个“场”,一路跳一路演,看得观众目不暇接。

据介绍,历经580多年传承与发展的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它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式和恢宏的表演气势而著称于世。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朝初期,近年来更是走向世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上也出现了他们的身影,如今俨然是烟台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

■胶东大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栖霞盲人曲艺队表演的胶东大鼓则令人在感悟历史文化中为之动容。

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东大鼓,是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曲艺形式。

当日庙会上,盲人曲艺队先后给观众表演了《打黄狼》、《家有贤妇》、《劈老头》三部鼓书。

曲艺队中年龄最大的是68岁的王秀云老人,他说,这支盲人曲艺队从当年抗日时期的“盲人救国会”以及建国后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发展而来,从爱国热情到如今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很高兴,很自豪。

据介绍,胶东大鼓在整个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1923年,世界音乐大师克莱斯勒来到烟台,耳濡目染了胶东大鼓的神韵,随后,就创作了世界经典名曲《中国大鼓》,成为近百年来世界乐坛反映中国乃至亚洲的经典之作。

■只楚庙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咚,咚,咚咚,咚……”只楚庙鼓打起来,气势恢宏。

庙鼓手舞动槌穗、击鼓开场,边甩边打,击鼓震天如雷声,槌穗飞舞如闪电,节奏抑扬顿挫,表演威武强悍。

庙鼓的第二代传人、今年已经72岁的邹积沅说,只楚庙鼓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在旧社会,敲打庙鼓是村民祭祀祈雨以及赶庙会时必举行的活动。

胶东大鼓 烟台文化艺术瑰宝

胶东大鼓 烟台文化艺术瑰宝

文化·非遗CULTURE图/李玉光Jiaodong Drum Songs-a Quyi Treasure in Jiaodong Peninsula 胶东大鼓烟台文化艺术瑰宝文/曲建鹏—李芳禄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是我们民族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胶东大鼓是产生并流行于山东东部胶东半岛各县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从最早演唱盲调的艺人、乾隆初年刘学义出现时推算,至今已有260年左右的历史。

2006年,胶东大鼓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胶东大鼓最初为盲人所创,并且很长一段时间演唱者均系盲人,故名盲人调,俗称瞎腔。

“试问知音何处有,一声低吟一回首”。

胶东大鼓自产生之初即伴随着盲人艺术家的辛酸血泪。

初期的“盲人调”只是由一些简单的农家小曲组成,盲艺人以此走街串巷讨生活,演出形式以占卜为主说唱为辅,他们将节子板绑在左腿上,靠腿的颤动打板击节,自弹三弦演唱。

此时可谓“萌芽时期”的胶东大鼓,其曲目比较通俗,伴奏乐器单调且伴奏、表演均由一人完成,为其后期的丰满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代的推进、交通的发展,各地的交流不断加强,由此也带来了各地文化、艺术上的不断碰撞、摩擦。

到了清康熙年间,东北的“靠山调”、“满洲转”以及京津的京韵大鼓、两河大鼓、京剧、梆子、落子等纷纷传入胶东,为胶东大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温床。

当地说书艺人不断吸收外来因素,将其融入胶东大鼓,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早期演唱盲人调的盲艺人有乾隆初年荣成刘学义,再其后有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莱阳徐尚厚,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福山刘行有。

同治年间(公元1868年),黄县(今天的龙口)的著名艺人丁武臣,在“盲人调”基础上,吸收当地渔号、山歌以及民歌等音调,创出了一种音调高亢、起伏、婉转的头腔和一些具有叙述性的新调,发展为具有主曲和插曲的说唱形式。

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鼓胶东大鼓胶东大鼓是产生于山东胶东半岛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

它广泛流传于胶东半岛,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2007年“全国第二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期间,由国家文化部组织的包括“胶东大鼓”在内的国家首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展示活动,再次走向全国人民的视野。

为详细了解胶东大鼓的传承发展历程,笔者先后采访了负责“胶东大鼓”申遗工作的烟台市群众艺术馆邢建国副教授和从事胶东大鼓研究的莱州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刘岩峰。

初为盲人谋生手段据了解,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东大鼓,是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曲艺形式。

最初是盲人走街串巷、求生糊口唱的小调,被称为瞎子唱、盲人调,所演唱的曲本包括《姜太公卖面》、《韩湘子讨封》等民间传说,他们将节子板绑在左腿上,靠腿的颤动打板击节,自弹三弦演唱。

后因袭用鼓书、三弦等与其它鼓书相同乐器伴奏,故称“大鼓”,流传何地就以何地命名,如福山大鼓、蓬莱大鼓等。

由于在当时并没有其它的娱乐方式,于是盲人们的演唱便成为当地百姓一天劳作之余的最大消遣。

邢建国介绍说,最早演唱盲人调的盲艺人有乾隆年间荣成的刘学义、莱阳的徐尚厚,道光年间福山的刘行有,同治年间黄县的丁戊辰,光绪年间蓬莱的杨大田等。

如果按刘学义出现时推算,胶东大鼓产生已有250多年的历史。

它的传统曲目较为丰富,短篇书目有《刘伶醉酒》、《三渡林英》、《大螃蟹》、《馋老婆》、《吕蒙正教学》、《谭香女哭瓜》、《曹秀英卖文》,中长篇书目有《红灯记》、《紫金镯》、《进宝传》等较有特色。

新作品中以《打青石岭》、《半壁店战斗》、《刘四翻身》、《儿童英雄李大鹏》等较有影响。

笔者从烟台市群众艺术馆提供的“申遗书”上看到,由于胶东大鼓所具有的韵味比较独特,1923年,世界音乐大师克莱斯勒来到烟台,耳濡目染了胶东大鼓的神韵,同时也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

胶东大鼓:被时光打磨的“人文戏”

胶东大鼓:被时光打磨的“人文戏”

胶东大鼓:被时光打磨的“人文戏”
朱七七
【期刊名称】《旅游世界》
【年(卷),期】2024()6
【摘要】左手抡起日月板,右手击打书鼓,顿时清脆的板声响起,鼓声阵阵。

在日月板与书鼓天衣无缝的配合中,表演者两眼炯炯有神,余光里闪着一丝温婉的俏皮劲儿,这就是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原为盲人调。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

【总页数】2页(P112-113)
【作者】朱七七
【作者单位】青岛市文化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
【相关文献】
1.胶东大鼓唱腔结构和音乐特征研究
2.传统文化中胶东大鼓的校本化课程建设与探索
3.胶东大鼓的艺术价值及传承发展研究
4.胶东大鼓
5.胶东大鼓,“擂动”生命的鼓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胶东大鼓源流与文化价值小议

胶东大鼓源流与文化价值小议

胶东大鼓源流与文化价值小议本文以胶东大鼓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变迁为线索,并且对其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综合了历史、音乐、社会、地理等多个学科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并且列举了诸多生动鲜明的例子,用具体、客观的事物来佐证,更显清晰、生动。

一、胶东大鼓的历史源流与演变胶东大鼓,原名“盲人调”,是植根于胶东半岛的鼓曲说唱形式,距今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是现今流行于山东省胶东半岛沿海地区的一种鼓曲艺术形式。

胶东大鼓唱腔高亢挺拔、婉转动听,善于运用唱腔的变化来表现人物情感,属于“鼓书”的一种,“鼓书”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变文,后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在清代时,达到繁荣的高潮。

二、胶东大鼓艺术形式概述1.简洁的艺术结构。

一般说来,曲艺的曲调是从民歌来,是用民歌来唱故事,因此才有了说唱艺术。

如果说民歌是叙述的,那么在民歌里就是以叙述为主。

中国民歌的叙事传统历史久远,因此孕育和培育了说唱艺术。

胶东大鼓作为一种民间说唱形式,具有胶东半岛地区淳朴的乡土气息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原因在于胶东大鼓的内容都是劝人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因此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其中的内容大体上包括精忠报国、待母至孝、邻里和睦等内容,所以深受欢迎。

2.简约的表演方式。

胶东大鼓可以说是最简约的一种艺术形式了,师徒几人携带一两件乐器,甚至一个人带着击节鼓板,无需化妆,不需行头,走到哪里就说唱到哪里,通过说唱来讲述各式各样的故事,在一个人扮演多个角色的情况下,可以就凭着一张嘴,用生动、流畅的语言来说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语言艺术,它可以不借助舞台的化妆不借助音乐,可以不借助很多很多的外来的东西,单凭演员的身手技艺就可以波澜壮阔的讲述着历史,还可以委婉多姿的谈谈人间的各种情怀,各种故事。

3.简朴的从艺人员。

1942年梁前光在蓬莱磁石山区燕子夼举办盲人训练班时期,与盲艺人们朝夕相处、共同学习、创编新词、改进大鼓曲调,在研究了各个区域流派盲人调唱腔的基础上,在自己的演唱技巧上吸取各路大鼓流派的长处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和鼓板结构,梁前光到前线为士兵们演唱自己编写的新鼓词,在演唱时往往会博得一阵阵意想不到的掌声和喝彩声。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

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等众多种类。

山东非遗是比较多的,有多达173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分别是蹴鞠、徐福传说、聊斋俚曲、海洋号子、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吕剧、皮影戏、胶东大鼓、山东大鼓、孙膑拳等等,展现着齐鲁文化的独有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

作为古代齐鲁文化圣地,山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统计,截至目前,山东共拥有173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约占国家非遗总量的5%,位居全国第二。

按照所属类别划分,山东省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则分为10大类,其中,传统戏剧有32项,数量最多;其次为民间文学,为27项;传统美术有25项,非遗项目是比较多的,对当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鼓
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山东胶东半岛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

它广泛流传于胶东半岛,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2007年“全国第二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期间,由国家文化部组织的包括“胶东大鼓”在内的国家首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展示活动,再次走向全国人民的视野。

为详细了解胶东大鼓的传承发展历程,笔者先后采访了负责“胶东大鼓”申遗工作的烟台市群众艺术馆邢建国副教授和从事胶东大鼓研究的莱州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刘岩峰。

初为盲人谋生手段
据了解,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东大鼓,是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曲艺形式。

最初是盲人走街串巷、求生糊口唱的小调,被称为瞎子唱、盲人调,所演唱的曲本包括《姜太公卖面》、《韩湘子讨封》等民间传说,他们将节子板绑在左腿上,靠腿的颤动打板击节,自弹三弦演唱。

后因袭用鼓书、三弦等和其它鼓书相同乐器伴奏,故称“大鼓”,流传何地就以何地命名,如福山大鼓、蓬莱大鼓等。

由于在当时并没有其它的娱乐方式,于是盲人们的演唱便成为当地百姓一天劳作之余的最大消遣。

邢建国介绍说,最早演唱盲人调的盲艺人有乾隆年间荣成的刘学义、莱阳的徐尚厚,道光年间福山的刘行有,同治年间黄县的丁戊辰,光绪年间蓬莱的杨大田等。

如果按刘学义出现时推算,胶东大鼓产生已有250多年的历史。

它的传统曲目较为丰富,短篇书目有《刘伶醉酒》、《三渡林英》、《大螃蟹》、《馋老婆》、《吕蒙正教学》、《谭香女哭瓜》、《曹秀英卖文》,中长篇书目有《红灯记》、《紫金镯》、《进宝传》等较有特色。

新作品中以《打青石岭》、《半壁店战斗》、《刘四翻身》、《儿童英雄李大鹏》等较有影响。

笔者从烟台市群众艺术馆提供的“申遗书”上看到,由于胶东大鼓所具有的韵味比较独特,1923年,世界音乐大师克莱斯勒来到烟台,耳濡目染了胶东大鼓的神韵,同时也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

随后,他创作的世界经典名曲《中国大鼓》,成为近百年来世界乐坛反映中国乃至亚洲的经典之作,让世人感受到了“最具民族性才最具世界性”的真正含义。

独特神韵传遍中国
一个最初由盲人演唱的民间曲艺形式,是怎样感染了世界音乐大师?
从事胶东大鼓研究多年的莱州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刘岩峰介绍,胶东大鼓大致分为南、北、东三路流派;南路主要流行在莱阳、莱西、海阳、即墨、平度、掖县及半岛中部栖霞等地,北路主要流行在蓬莱、黄县(今龙口)、烟台、福山、牟平等地,东路主要流行在文登、荣成、威海、乳山等地,各路派系唱腔不同,构成了胶东大鼓独特的音乐特色。

胶东大鼓的形成既有对当地民歌、小调的广泛吸收和传承,又有从戏曲、曲艺乐曲的引进。

伴奏乐器主要有小圆鼓、日月板、三弦组成,随着戏曲乐队的出现,逐步出现了坠琴、洋琴、二胡、京胡、四胡、三弦等多种乐器,具有高亢、起伏、婉转、热烈急促等特点。

刘岩峰介绍说,日月板为胶东大鼓所独有,其形状设置和胶东大鼓艺人崇信“天地人”三皇有关,称为天皇在上(日板),地皇在下(月板),人在当中。

他一边
说一边拿起早已准备好的演唱胶东大鼓家什,右手执槌,左手打板,叮叮咚咚地演唱起来,只听得那鼓板声音清脆响亮,错落有致,鼓套子丰富、花样繁多。

就是这样一种曲艺形式,在感染世界音乐大师后被逐步推上了演出舞台,它的神韵传遍中国。

刘岩峰说,近几年他演唱的《偷年糕》、《小猫钓鱼》、《忙年》等十几首胶东大鼓曲目,在中央电视台先后多次播放,让全国观众感受了这一百年艺术的韵味。

另外,让他永远不能忘记的是,2004年8月他同烟台魅力城市大使范冰冰、魅力城市推荐人龙永图等代表烟台登上央视舞台,利用胶东大鼓演唱《八仙过海》,展示了烟台的瑰宝魅力,为烟台夺得“中国魅力城”称号。

传承发展举步维艰
胶东大鼓在逐步走上舞台的同时,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今胶东大鼓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问题。

笔者从烟台市群众艺术馆获悉,作为国家首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东大鼓,目前已处于濒危状况,演唱胶东大鼓的艺人青黄不接,面临后继乏人问题。

据了解,虽然在烟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文化部门作了许多发掘、抢救、继承、弘扬工作,但胶东大鼓仍然存在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是胶东大鼓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胶东大鼓在广大农村中的展示平台日益减少。

二是一些颇有造诣的演员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目前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胶东大鼓演员屈指可数。

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提高,胶东大鼓的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

正因如此,如果不抓紧培养新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成为看不见、抓不着的遗产了。

(刘进强)
龙口市成立盲人宣传队,经过一段时间筹备,开始下乡演出。

(如何组织,如何排练,
他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在当时起到的作用,他们的创新、聪明才智、闲闻趣事,大概16年由烟台申遗成功,名字就是“胶东大鼓”,中国四鼓之一。

目前现状,存世不多,缺乏影像资料,缺乏后继之人,渐行渐远渐无书,龙口是这样的。

其他县市有发扬趋势。

)儿时听到的是“瞎子说大鼓书”,每逢到了秋后挂锄,就有了听“大鼓书”的机会。

看到的是前面一个人领路,后面盲人一个挨着一个,后面的搭着前面人的肩膀前行。

看到的主要乐器:鼓板坠琴二胡等,现在有印象的就是这些,记忆中有雷琴独奏表演,附加现场发挥,和人交流,还能模仿各种动物、人声等大自然的声音。

一般的演出地点都是在大队院里。

得到消息后(一个村子来讲,那时的消息传播速度靠人力也不算慢),大家拎着马扎、板凳老早占地方,天没黑呢,大队院子基本满了,稍晚点的只能挤地方站着了。

记得小孩子都会找个树棍画圈占地方,基本也没什么争执,占了就是占了,毫无争议。

汽灯挂起,演出开始,非常简单,也没有主持,有时说话,有时甚至上来就开唱。

观众很安静,都聚精会神听,每唱完一段都奉以雷鸣般的掌声。

一般都是一个小时左右就结束,然后大家熙熙攘攘的散去,回到家就这热忽热炕头进入梦乡。

现在看来那是一种最淳朴的演出,而且幽默滑稽,不拘一格,唱功、伴奏都具有一定的水准,不是下来骗吃骗喝骗感情的,是真下了功夫。

70年代,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构成比较简单:电影、秧歌、小型话剧,再就是大鼓书。

农忙季节(注意,是农忙,没错),我们村子里会进驻农机队,像耕地、播种、收割、脱粒,这些在单干以前都是由公社进行统一调度,集中机械化力量来完成。

在这个时候,农机队会安排到某一个农户家进行招待,当然这个农户家必须要根正、苗红,还要能干、手巧,反正当时能派到谁家招待,那是无上光荣的。

我记忆中一般都是在我们老屋对面邻居那里招待,所以到了傍晚,爱赶热闹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凑过来,这么说吧,基本上属于“包围”状态。

人多了,凑起来了,接下来节目就来了。

这时候大家都在等一个人——农机队的大厨。

这个厨师是农机队安排的,我记不住名字,只记得是洼后田家人,中等身材,略瘦,长脸,头发不多,眼眉很秀气,在当时那个环境下有一种很怪异的感觉,因为他说话“娘娘腔”,可是却非常招人喜欢。

等到他把一切的杂活忙完,摘下围裙走出来的时候,外面的喧闹瞬时安静下来。

他微笑的冲着大家点点头,轻声细语的说道:“今天来什么?”“——《小姑贤》,‘大姑娘’(这里有对他的一个称谓,好像是“大姑娘”很女人,我记不准,等我回家问老爸),“行!”他掩嘴一笑,冲着我爸一点头(我爸爸当时也算是文艺界的精英了,毕竟他属于国营单位的文艺宣传队的首席二胡,在周边村子也是首屈一指的,所以这个‘大姑娘’的专职伴奏师非我爸莫属了。

)当二胡想起的时候,大厨马上进入了角色,优雅的身段,如花般的手势,妩媚的眼神,清亮的嗓音,不知道为什么,直到现在这段影像还存在我的记忆深处,只是具体唱的什么我根本无法想起。

此时此刻,整个空间都被美妙的音乐所充斥,现场听不到一丝杂音,即使从远处赶过来的人也刻意的放缓脚步,唯恐打破这个梦境......“好!”一曲唱罢,掌声雷鸣,真正的是用十足的力气拍巴掌,小孩子的手都拍的通红,每个人脸上都是那种激动、崇拜的表情,没有一丝做作,没有一丝的虚假,真实、淳朴。

本来想整点“大鼓书”的,记忆中的真的不多,却想起了“大姑娘”这一段,太随意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