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文本分析及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旨
• 一、对阵亡将士的歌颂与赞扬,如郭沫若的 《屈原赋今译》,认为《国殇》是直接礼赞阵 亡将士的歌
• 二、姜亮夫认为是诅秦之作,通过祭祀在战场 上英勇杀敌的烈士,使其助楚国打败秦军等。
• 三、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是安慰冤魂,使其不打 扰生人,具有驱鬼的性质,如汤炳正的《<国 殇>与中国傩文化的演变》与黄凤显的《再论< 国殇>与<九歌>》等文。
《国殇》
文本分析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子魂魄兮)为鬼雄。
——先秦·屈原《九歌·国殇》
解题
• 《九歌》 11篇 祭祀诗歌 多为祭神
• 《国殇》 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 祭人鬼
• 戴震《屈原赋注》说:“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笄而死 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 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歌此以吊之, 通篇直赋其事。”
创作背景
• 一说《国殇》是为了所有“楚与秦的战争”而作。
• 一说《国殇》是秦楚丹阳之战以后、蓝田之战以前 ,屈原 奉命为祭祀战死丹阳的全军将士和激励蓝田之战的全国将 士而作。《左传·成公十三年》 (公元前 578年 )载刘康公语 云: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国殇》之作 ,义兼祀戎 ,属 国家大事 ,故爱国之情极为纯粹 ,不比《离骚》、《九章》 等诗杂有个人动机。
• 一、导入: 1、关于屈原和他的作品,听一听学生们
的了解程度,教师适当补充。
2、解题
• 二、读 • 1、学生自主朗读,教师标示生字词,正音 • 2、播放名家的朗读音频,让学生体会语气
语调、节奏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情感变化
•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出原诗的气势。
• 三、析
1、这首诗叙事色彩很浓,让学生找出叙事的部分 (1-10句),描述出战争的场面,说出哪一句最为 震撼自己并简述原因。
2、分别找出描写敌军和楚军的词语,了解敌“我” 双方的实力悬殊,分析楚军将士们的形象。
3、介绍这首祭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理解楚军将士 英勇献身的缘由。
4、分析赞颂部分,诗人对其生前身后的双重赞扬。
• 四、探
思考屈原为什么要写这首祭歌?
这个时期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楚怀王﹑顷襄王父子昏庸,楚国 接连大败于秦,丧城失地,损兵折将,损失惨重。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 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 仇雪恨的决心,产生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国殇》是为悼念 死难的烈士而作的祭歌。但屈原所写的这首祭歌不仅仅是为了祭悼亡灵, 抒发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阵亡将士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来激励民心士气, 感召人们同仇敌忾,雪洗耻辱,以振兴楚国。
• 五、写
学生为战士们写一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挽歌
• 六、评
小组内评选后,黑板板书,全班评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味楚辞体语言的特色,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分析诗中塑造的将士形象。 3、体会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长:一课时
• 学习情境:
学校举办战国时期文化展,我们班负责 屈原《九歌》中的《国殇》解读,现在需要 同学们为这首诗歌中的将士们写一首挽歌, 班级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评选,推举 出最优秀的一首选入展板。
内容和结构
• 乐歌分为两节,第一节(前十句)是描写在一场 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 面,第二节(后八句)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 无畏精神和高尚志节。
• 楚军奔赴战场(1、2句)——敌人强大众多,万 箭齐发,飞向楚军(3、4句)——楚军遭受重创 (5、6句)——楚军拼死抵抗(7、8句)——楚军 全军覆没,上天为之震怒(9、10句)——追叙楚 军长途行军,义无反顾,无怨无悔(11-14 句)——歌颂与悼念(15-18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