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心理研究
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
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引言: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各种形式的媒体正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社交媒体、电视、电影、音乐等媒体形式纷纷出现,这使得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理解和研究受众的审美心理对于广告商、娱乐行业和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全媒体视野下,探讨受众审美心理的研究内容和相关影响因素。
一、受众审美心理的定义及特点受众扮演着媒体传播过程中的接受者角色,而审美心理是指人们对美感的感知、理解和评判能力。
全媒体时代的受众审美心理呈现以下特点:1. 多元化:全媒体时代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媒体形式,受众们对于美的定义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标准。
不同人群对于审美的偏好和需求存在差异。
2. 趋同性:全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在审美偏好上更容易受到大众意见的影响,出现审美趋同的现象。
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加剧了这种趋势。
3. 个体差异:受众的审美心理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背景、教育经历、个人品味等。
不同受众群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审美差异。
二、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因素1. 文化因素:全媒体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受到的审美教育和影响不同,导致了受众对于美的理解和评判存在差异。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内在美和含蓄,而在西方文化中,对于外在美的追求较为突出。
2. 社会环境和大众媒体:社会环境和媒体对受众的审美偏好产生重要影响。
人们对于客观美的接受程度可以通过媒体和社交网络上的广告、电影、音乐和艺术作品等进行引导。
3. 个人特质:个人的教育程度、知识储备、经济状况以及价值观等都会对审美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个人特质决定了个体对于美的感知和需求的不同,进而影响其审美区分和评价能力。
三、全媒体时代受众审美心理研究的意义1. 广告效果优化:了解受众的审美心理可以帮助广告商制作更符合受众偏好的广告。
通过对广告文字、美术设计、音乐等元素的精心选择,可以提高广告在全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效果。
《2024年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范文
《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全媒体已逐渐成为社会传播的主要途径,信息量、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和用户参与的便利性带来了更为复杂多元的受众审美体验。
对于如何精准捕捉和理解全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审美心理变化,已然成为传播学、心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进行深入探讨。
二、全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特点1. 碎片化阅读习惯与审美心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获取信息,这也使得受众的审美心理逐渐呈现出碎片化特征。
这种碎片化阅读习惯不仅改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
2. 视觉冲击与审美需求在全媒体时代,视觉元素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视觉元素不仅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还能引发受众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
因此,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对视觉冲击力强的内容往往更加敏感,这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需求。
3. 互动性与参与感全媒体时代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用户参与度高。
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弹幕等互动形式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
这种互动性使得受众在审美体验中产生了更强的参与感,也使得他们的审美心理更具个性化和多元化。
三、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影响因素1. 媒体形式与内容不同的媒体形式和内容对受众的审美心理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体形式因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互动性,更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而高质量的内容则能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2. 传播者的权威性与信誉度在全媒体时代,传播者的权威性和信誉度也是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
具有较高权威性和信誉度的传播者往往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和信任,进而影响他们的审美判断和选择。
3. 社会文化背景与个体差异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体差异也是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
《2024年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范文
《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全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已深入人心,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认知的重要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受众的审美心理对于信息的传播和接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全媒体视野出发,探讨受众的审美心理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二、全媒体时代背景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日益丰富,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这些不同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为受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获取空间,同时也对受众的审美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受众审美心理特征(一)多元化审美需求在全媒体时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这主要表现在对信息传播形式和内容的需求上。
受众不仅关注信息本身,还对信息的传播形式有着极高的要求。
他们渴望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同时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有着严格的要求。
(二)个性化审美倾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化审美倾向逐渐成为主流。
受众在信息选择和接收过程中,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个性展示。
他们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审美观念和价值观的信息,并以此作为自我认同的标志。
(三)情感化审美体验在全媒体时代,情感化审美体验成为受众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情感的共鸣和体验。
他们渴望通过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从信息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四、影响因素及机制(一)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导致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解读存在差异。
因此,媒体在传播信息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受众需求和审美心理。
(二)媒体自身特点媒体的传播方式和特点也会对受众的审美心理产生影响。
例如,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使得受众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信息传播过程,从而影响其审美心理。
而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则使得受众在接收信息时更加信任和依赖。
(三)个体差异个体差异也是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
电视广告创意与受众心理研究
电视广告创意与受众心理研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其创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广告的传播效果和产品的销售业绩。
而要打造出成功的电视广告创意,就必须深入了解受众的心理。
受众的心理需求、认知模式、情感反应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广告的接受程度和记忆深度。
因此,研究电视广告创意与受众心理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受众心理的基本特征(一)注意力分散在电视节目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受众的注意力往往是分散的。
他们可能在同时进行其他活动,如聊天、吃东西或做家务。
这就要求电视广告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以独特的视觉、听觉元素或情节吸引他们的目光。
(二)选择性记忆受众对于接收到的信息并非全盘接受,而是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价值观进行选择性记忆。
那些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情感共鸣或独特卖点的广告内容更容易被记住。
(三)追求娱乐和轻松现代人生活压力较大,看电视往往是为了放松和娱乐。
因此,电视广告如果能够以轻松幽默、富有娱乐性的方式呈现,更容易赢得受众的好感。
(四)信任和权威倾向受众在面对广告时,往往更倾向于相信权威的声音和知名的品牌。
如果广告能够借助专家、明星或权威机构的推荐,会增加受众的信任度。
二、电视广告创意的表现形式(一)情感诉求通过触动受众的情感,如亲情、爱情、友情等,引发他们的共鸣。
例如,一些保险广告常常以家庭的温馨场景为背景,强调保险对家人的保障和关爱,让受众在情感上产生认同。
(二)幽默风趣以幽默的方式传达广告信息,使受众在欢笑中记住品牌和产品。
比如,某些饮料广告通过夸张的情节和搞笑的表演,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故事性叙述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产品或品牌融入其中。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广告的趣味性,还能让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广告的内容。
(四)视觉冲击运用精美的画面、独特的色彩搭配和震撼的特效,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
比如汽车广告中酷炫的车型展示和高速行驶的场景。
广播电视受众心理研究
广播电视受众的求近倾向即使是在新媒体发达的今天,广播电视也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
其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依靠收视率,因此获得如何获取受众的心便是广播电视的首要目标。
想要获取受众的心就必须要做好传播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揣摩受众的心理,知道受众喜欢什么。
求近倾向是大多数广播电视受众的心理规律之一。
受众不仅希望通过广播电视来了解自己生活以外的信息,也更希望获得自己周围的、与自己相关的内容。
虽然不同文化阶层的受众群体有着不同的层次心理需求,但是他们的求近倾向是不会被改变的。
谈到求近倾向就必须要提到一个问题,就是情感的接近性。
只有产生了感情才会觉得亲近。
人不管处于哪个社会阶层都会有感情的存在。
不管是谁,当看到一幅震撼人心画面的时候,听到一首动人的曲子、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说的时候,人的感情就会流入出来,自然流露的结果就会使广大受众产生共鸣,从而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假如某个新闻,受众需要知道某个最近发生的事件,以及和事件发展变化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和事,在电视新闻中事实中的人和事与受众的经历、情感相近时受众便会产生共鸣,在心理上和事件中的人保持着无形的心理连接,表达一种情感的融合,建立了一种良好的交流,满足了受众的情感需求,使新闻本身更具有感染力。
拿新闻联播来说,相对于中央台的新闻联播绝大多数观众可能更喜欢收看自己家乡所在的地方台的新闻联播,虽然中央台在各方面做的比地方台要好很多,但是对于受众来说,自己家乡台播放的新闻事件比中央台播放的新闻事要近很多,即使可能没有中央台的重要,但是会与自己又很多联系。
而中央台的一些新闻就没有地方台播放的新闻与自己的联系性强,相对于有关奥巴马的新闻可能更愿意看自己家乡有关蔬菜水果的新闻。
用一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就是“无利不起早”,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大家怎么都不会去做。
正因为家乡台的新闻联播与自己有那么一些关系,受众才会去花时间去看。
否则作为普通的一般受众来说他们不会去主动看枯燥无味的新闻联播。
受众心理的名词解释
受众心理的名词解释受众心理是指在传媒和市场营销领域中,研究消费者或接受者在接收和参与特定信息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反应的学科。
无论是广告、电影、新闻还是社交媒体,受众心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研究和了解受众心理,营销人员和媒体制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创造出符合他们心理诉求的信息和产品。
一、认知心理的影响受众心理的核心是对认知心理的研究,即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感知。
根据认知心理理论,人们的信息处理过程经历着感知、注意、记忆、思考和评估等阶段。
了解受众在这些阶段中的心理过程,使营销人员能够有效引导和操纵消费者对特定信息的认知。
例如,注意力是受众接收信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海量的信息中,人们往往选择关注与自己兴趣相关的信息。
因此,广告和媒体宣传往往会通过吸引眼球的方式来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例如通过鲜艳的颜色、引人注目的形象或生动有趣的语言。
二、情感和态度的塑造情感是人类行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受众心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营销人员和媒体制作者利用情感来刺激和塑造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情感化的营销策略,企业可以将产品或服务与积极的情绪联系起来,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例如,汽车广告会强调驾驶的乐趣和自由感,而旅游广告则强调放松、幸福和探索的情绪。
另一方面,媒体也可以通过情感化的报道来引发公众的共鸣和关注。
例如,一些慈善机构通过展示悲情的故事和描绘受苦群体的生活,来呼吁社会关注并捐助。
三、社会认同与群体心理受众心理还涉及到人们在群体中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影响力。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与特定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和归属感。
人们往往会通过接受和模仿群体中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来寻求认同。
营销人员常常会利用社会认同来激发人们购买特定品牌或产品的欲望。
例如,很多品牌通过明星代言人来塑造自身形象,吸引受众投射自己的社会认同感。
此外,群体心理也常常影响着受众的行为。
人们倾向于相信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
《2024年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范文
《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使得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受众的审美心理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全媒体视野下,受众的审美心理特点、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媒体传播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移动终端等。
这些渠道的融合,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同时,信息的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受众的审美心理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三、受众审美心理的特点1. 多元化:全媒体时代下,受众的审美心理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等都会影响受众的审美心理。
因此,媒体在传播信息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
2. 个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
受众在审美上也越来越注重个性化表达,追求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
3. 碎片化: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受众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
因此,媒体在传播信息时,需要以简短、精炼的方式呈现信息,以满足受众的碎片化阅读需求。
四、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因素1. 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是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受众对美的认知和评价产生差异。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受众的审美心理。
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保、公益等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高,这也影响了受众的审美取向。
3. 媒体传播:媒体传播是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直接因素。
不同的媒体形式和内容会对受众的审美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五、受众审美心理的发展趋势1. 追求高质量内容: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受众更加注重内容的质量。
因此,媒体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以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
2. 强调互动性:全媒体时代下,互动性成为衡量媒体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
受众更加注重与媒体的互动,希望在传播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受众心理研究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文化・受众心理研究○ 花 建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新时期党的战略性任务,文学艺术对此负有重要的使命。
高度重视当前受众心理的研究,是发挥文学艺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积极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
随着90年代中国社会越趋开放,大众传媒的发展速度和更新频率在现代化浪潮中处于超前发展的位置,信息量的成倍增长带来了受众心理的急剧变化。
长期稳定的欣赏习惯被迅速更替的消费热点所取代,受众的文化需求不再是有节奏地渐进,而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跌宕和跳跃。
如1994年和1995年,上海电影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 1994年票房收入达到1.4亿元,1995年更突破2亿元大关。
尤其是1995年出现了10部票房收入分别超过一百万元的国产大片,其中如《红樱桃》超过670万元收入,使专家们额手称庆,“场面壮观,制作精湛的国产片将在市场上重振雄风”。
岂料,几个月之后的1996年春天,受众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刚刚获得广电部“华表奖”的优秀国产片《悲情布鲁克》在沪上映一周便酿票房悲剧,全市日均票房收入仅5万元。
与此同时,另一些高雅艺术也摆脱了80年代以来的低迷状态,在90年代屡屡出现接受高潮。
1994年前后,以“米罗艺术大展”为代表的一批古典画展成为上海滩观赏热点,日均观众数万人次,从大学教授到外来民工蜂拥而至。
1996年5月上海艺术节期间,由外国艺术家加盟的歌剧《蝙蝠》上演一周也连续爆满,大出主办者的意外!凡此种种,使有心于文学艺术建设的人们深切感到:我们的文学艺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尚缺乏对受众心理的准确把握。
随着受众心理的经济、文化和审美因素越来越多样化,它也越具有新的变化规律。
正如北京电影学院周传基教授所说:在一些发达国家,研究受众心理是市场预测的关键环节,受到高度重视。
①如美国不少电影、电视和其他文化产业,都与信息分析和咨询机构联手。
信息机构允许文化公司采用“800”打头的免费热线电话,供观众听众进行咨询、询问票务和节目预告及订票等。
受众调查与分析4 受众心理
受众心理需要 受众心理动机 受众心理效应 受众心理倾向 受众反馈
受众心理是由受众的接受需要、接受 动机、心理效应、心理倾向四大特点组成。
(一)受众的接受需要
概念:需要是受众对客观事物的需
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 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说到底是满足各 种需要。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
或思想,然后再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渗透
和组织进去,使受众产生一种印象,似乎
传播者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
点是相近的。
3、“自己人”效应——受传者在接 受活动中感到传播者在许多方面与自己有 相似或相同之处,并在心理学上将其定位 为“自己人”,因而提高了传播者的影响 力。
4、晕轮效应—受传者在接受活动中 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
第四章 受众心理
受众心理需要 受众心理动机 受众心理效应 受众心理倾向 受众反馈
(三)受众的心理效应
指传播活动中的一些心理现象对传播
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影响。有以下六种:
1、威信效应—传播者个人或群体的
权威性、可信性对受众的心理作用以及由
此产生的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2、“名片”效应—传播者向受众传播 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欢的观点
(二)反馈,译为回流、回报或译为 回馈,但现已渐趋一致。 传播学中的反馈是指从受传者送回 给传播者的少量意见信息,“告诉”传 播者关于其信息是怎样被接收了。
THANK YOU
(三)反馈的作用
1、有助于传播者检验和证实传播效果。
2、有助于传播者改进和优化下一步的
THANK YOU
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行为。
到其他方面去的接受倾向,从而得出全
短视频社交软件的受众心理研究——以抖音APP为例
短视频社交软件的受众心理研究——以抖音APP为例短视频社交软件的受众心理研究——以抖音App为例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短视频社交软件迅速崛起,抖音App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用户基础。
本文通过对抖音App的受众心理研究,探讨了人们为何钟爱该应用,以及其背后的心理需求。
一、娱乐与放松的需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与焦虑随之而来。
在这样的环境下,娱乐和放松成为了人们追求的重要需求。
抖音App的短视频形式提供了一种快速、易于消化的娱乐方式,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浏览视频获得愉悦感。
而且,抖音App内的视频内容种类繁多,有搞笑、音乐、舞蹈等多样化的内容,满足了用户对不同类型的娱乐需求。
此外,抖音App强调用户创造、分享内容的特点,用户可以通过拍摄和发布自己的短视频来展示自我。
这种参与性的互动增加了用户的参与感和满足感,让用户能够更好地放松自己,享受到娱乐带来的乐趣。
二、社交需求与自我表达人是社交动物,对于社交需求的满足是每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
抖音App提供了一个社交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互动行为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
这种社交互动让用户感受到被关注、被认可的愉悦,满足了他们表达自我的需求。
同时,抖音App还提供了一种展示个人才艺和创意的机会。
用户可以通过拍摄短视频展示自己的舞蹈、歌唱、乐器演奏等才艺,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这种自我表达的机会激发了用户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并得到他人的赞赏。
三、情感共鸣与认同需求抖音App的视频内容涵盖了各种人生场景和情感表达,包括快乐、伤感、幽默等。
这些内容能够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让用户在观看过程中体验到与视频内容相似的情感状态。
与此同时,用户也能够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情感表达与其他用户产生认同,从而寻求情感上的满足。
情感共鸣和认同需求在抖音App的“挑战”功能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满足。
浅谈受众心理
浅谈受众心理浅谈受众心理【摘要】受众,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具体可以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等。
他们能够决定一条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
可以说,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而不能称其为传播活动。
受众作为社会群体的人,是具有一定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的,本文将简要的介绍受众心理。
【关键词】受众心理媒介传播一、何为受众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
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
二、受众的特点1、广泛性这里指的是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
新闻媒介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
从广义上讲,所有社会成员都是新闻媒介现实或潜在的受众群,无论种族、性别、年龄、职业,这时他们都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闻媒介的受众。
新闻传播的广泛也使受众超越了地域的间隔,在相同或相近的时间里,聚合而为传媒信息的接受者。
2、混杂性也正因为新闻媒体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早就了受众群体成员的混杂性特征。
他们在同为传媒受众这一点上是同一的,但他们彼此之间却又同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个体差异,如身份、地位的悬殊,贫富的差别,文化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的不同等,可谓千差万别。
3、隐蔽性尽管分散的受众成员有时也采用各种形式直接、间接参与新闻媒体工作,如加入受众参与节目,来信、来电反映意见和要求,或参与、接受媒体组织的受众调查等,但在总体上,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是不见面的,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三、受众的类型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如男性受众和女性受众。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4、按照受众不同信息的需求:一般受众(广受众)和特殊受众(窄受众)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四、受众的心理特征1、新奇心理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物或环境事,所产生的朝向探究反射。
受众心理分析
受众心理的分析【摘要】受众,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具体可以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等。
他们能够决定一条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
可以说,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而不能称其为传播活动。
受众作为社会群体的人,是具有一定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的,本文从受众的心理分析其在传播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受众心理、从众、求真、逆反、塌楼【正文】大众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过程。
大众传播以传播者搜集、制作、传递信息开始,而以受众接触、接受信息并对信息作出反馈结束。
所以受众是大众传播的信宿,即“目的地”。
在新闻学里,新闻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是新闻产品的消费者,是新闻传播的反馈者。
可以说,新闻传播者进行的采、写、编、评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受众接受信息,并且能接受与信息相关的态度。
各方面研究证明,抓住受众心理是研究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新闻受众心理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受众原有的心理基础与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刺激。
传播媒介刺激是受众心理产生的诱导因素,是受众主体的需要。
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往往是这种心理产生的基础,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人类行为的源泉之一。
传播活动所针对的对象不是孤立的,受众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它具有鲜明的群休性和社会性。
传播者在考虑传播的效果时,不应该忽视受众的群体心理特征及其产生的心理效应。
传播者与受众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受众心理的分析,对于新闻传播者有极大的辅助意义。
最近几天,宁波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12月16日中午12时许,宁波江东区徐戎三村一幢居民楼发生坍塌,当日下午5时从江东区塌楼废墟中被救出来的1名女性居民,经医院全力抢救,终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
据了解,倒塌的房子是一栋1989年建造的6层建筑,是预制板结构,每层有3户人家,共有18户。
这一突发事件的发生,引起了舆论的哗然。
受众从新闻报道中获知这一灾难后,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
第一,在众多报道中,受众如何选择自己的信息源,很大程度上,凭借对新闻标题的接受程度。
《2024年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范文
《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渠道日益丰富,媒体形态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这一变革为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使受众审美心理在审美认知、审美偏好、审美习惯等方面产生了新的变化。
因此,研究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对于理解媒体传播的内在规律,提高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全媒体时代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交互性和即时性上。
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交互性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即时性则保证了信息的实时传递,使受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取信息。
三、受众审美心理的构成受众审美心理包括审美认知、审美偏好和审美习惯等多个方面。
审美认知是指受众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对美的感知、判断和评价;审美偏好则是指受众在审美过程中形成的个人喜好和倾向;审美习惯则是受众在长期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固定模式和规律。
四、全媒体对受众审美心理的影响(一)多元化媒体形态对审美认知的影响全媒体时代的多元化媒体形态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和多样的审美体验。
这种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有助于拓宽受众的视野,提高其审美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不同媒体形态的传播特点也会影响受众的审美认知方式和深度。
(二)交互性对审美偏好的影响全媒体的交互性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和表达机会,使受众在审美过程中能够更加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互动性有助于形成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审美偏好。
(三)即时性对审美习惯的影响全媒体的即时性使得受众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信息获取和交流,这种便捷性改变了受众的审美习惯。
受众在全媒体环境下更倾向于快速浏览和即时反馈的审美方式。
五、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全媒体对受众审美心理的影响。
其中,文献研究法用于梳理全媒体和受众审美心理的相关理论;问卷调查法用于收集大量数据,分析受众的审美偏好和习惯;实验法则用于验证理论假设,探索全媒体对受众审美心理的具体影响。
受众心理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
受众心理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广告传播是当代商业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广告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广告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还与受众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就受众心理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认知因素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1.1 阅读习惯在数字化时代,人们经常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因此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
相比于传统平面广告位,网络广告所依托的多种媒介和多种形式,更能吸引受众的阅读和关注。
此外,短小精悍的信息更容易在受众之间传播,这与现代人欣赏信息的快读倾向有直接关系。
1.2 认知能力受众的认知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广告传播的效果。
对于相同的广告张贴,高认知能力的人更容易看出广告的主题和关键信息。
而对于低认知能力的人,广告信息往往不易传达。
此外,受众对广告语的理解也与认知能力相关。
高认知能力的人更能够理解广告语,而低认知能力的人容易产生误解和理解上的偏差。
1.3 聚焦度广告的效果与受众的关注度密切相关,而聚焦度是受众关注度的一种度量体系。
研究表明,高聚焦度的受众更容易注意到广告,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广告的内容。
相比之下,低聚焦度的受众则容易忽略广告的内容。
二、情感因素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2.1 喜好与情感人们的情绪和喜好会直接影响受众对广告的反应。
广告内容能够触及生活、文化和情感共鸣,往往更容易打动受众的情感。
同时,广告为受众创造幸福感或快乐感也是一种常用的情感营销方式。
2.2 神经生物学研究广告的影响涉及多个脑区的交互作用,对受众的心理、认知和情感三个方面都有直接影响。
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与受众脑区的功能有直接关联。
例如,前额叶对于广告情感部分的处理非常重要,颞叶是关键的语音与音乐反刍区域,这些特定的脑区激活程度与广告情感内容的传达和影响程度息息相关。
三、文化因素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3.1 经济文化差异受众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广告效果。
跨文化广告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但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广告效果可能不如原版广告。
研究受众心理需求实现新闻传播功效
2009·1记者摇篮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
心理规律是指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之类的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点。
人们在接受外界事物刺激的时候,大脑首先进行反映。
符合人们心理规律的就接受,违反心理规律的就不接受甚至拒绝接受。
我们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把党和政府的声音有效地传达给受众,使他们愿意接受。
因此,要下功夫研究受众的心理规律,才能让我们的宣传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一、求新、好奇、寻根源是受众的共同心理,报道中用“吊胃口”方法来满足求新,好奇,寻根源是受众的共同的普遍心理规律或者心理特点。
我们做新闻工作的就要满足受众的这些心理需求。
象我们做法制节目,如何能以案说法,寓法制教育于案情之中,应该根据受众的心理需要设悬造谜,分段切开讲故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对事情寻根究底的心理。
像我们制作的电视片《状纸上的晚年》,标题本身就是悬念和问题,引起受众的兴趣。
整个电视片以疑问方式把问题提出,环环紧扣把赡养老人人人有责是社会责任的主题深化,说法讲法用法,强调法制的力量,警示人教育人,达到宣传的效果。
二、出生年代不同,心理也不同,采访时根据心理需求随机应变不同年龄段的人,情感、好恶、憧憬各有不同,因为他们的经历阅历相差甚远。
现在五十、六十岁的人他们经历过国家困难时期的生活和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心理复杂,对二十、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人心理很陌生,甚至不理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资精神文化生活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社会的不断前行给人们心理以新的影响,新的变化。
我们新闻工作者就要研究这些变化,善于掌握新的心理特点以及情感,性格上差异,根据这些差异进行采访和报道。
像我们正在策划改革开放30年成就报道,以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亲历变化说改革,30、40、50、60岁我们把这四个年龄段人群作为采访对象,就要找出他们不同心理特点,提出不同的问题。
60、70岁人他们亲身感受了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采访他们多让他们说改革开放30前的落后来对此30年后的巨变,这样他们会很愿意去讲。
《2024年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范文
《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
在这个时代,媒体的形式和传播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审美心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因此,对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受众的喜好和需求,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内容创作和传播。
本文旨在探讨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全媒体时代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二是传播方式的互动性,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机会;三是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
这些特点使得全媒体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三、受众审美心理的变化在全媒体时代,受众的审美心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受众的审美需求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美学标准。
其次,受众的审美体验更加个性化,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情感共鸣。
此外,受众的审美标准也更加注重创新和独特性,对于千篇一律的内容越来越不感兴趣。
这些变化对内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在全媒体视野下,对受众审美心理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媒体形式与审美心理的关系。
不同的媒体形式对受众的审美心理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文字媒体更注重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而视频媒体更注重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
因此,了解不同媒体形式的特点和受众的喜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选择和运用媒体形式。
2. 传播方式与审美心理的互动。
全媒体的传播方式具有互动性,这使得受众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内容的创作和传播。
通过研究受众的互动行为和反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审美心理和需求。
3. 信息获取与审美心理的关系。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对受众的审美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以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
4. 受众心理特征与内容创作。
深入了解目标受众心理精准传播
深入了解目标受众心理精准传播工作总结一、背景介绍过去一段时间,我在工作中致力于深入了解目标受众心理,并通过精准传播实现更好的沟通效果。
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目标受众心理的重要性了解目标受众的心理是进行有效传播的基础。
在信息过载的今天,仅仅通过大量信息的推送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因此,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将有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三、调研方法与数据采集为了深入了解目标受众的心理,我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和专业书籍学习,对目标受众的心理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其次,结合网络调查和实地访谈,获得了实际数据和反馈意见。
最后,通过对社交媒体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了目标受众在虚拟社交空间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四、目标受众心理特点的分析基于以上所述的调研方法和数据采集,我对目标受众的心理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
在心理特点方面,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期望。
例如,年轻一代更注重个性和自我表达,而中年人更关注经济稳定和家庭幸福。
此外,个体差异也会影响受众的心理反应,包括兴趣爱好、认知水平、价值观等方面。
五、精准传播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在对目标受众心理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我制定了一系列精准传播策略。
首先,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期望,定制专门的传播内容,确保其与受众产生共鸣。
其次,结合不同平台和渠道,选择最适合目标受众接触和接收信息的途径,增强传播效果。
此外,注重情感共鸣,通过感性、充满张力的内容激发目标受众的情绪共鸣,增加传播的影响力。
六、成效评估与持续优化为了评估精准传播策略的效果,我首先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包括传播范围、互动程度和转化率等。
通过对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及时了解传播效果,发现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迭代优化。
同时,我也定期与团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工作效能和传播质量。
七、存在的问题与展望在工作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由于受众群体多样化,如何形成统一的传播策略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4年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范文
《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
在这个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审美心理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因此,对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进行研究,对于理解媒体传播、文化消费以及社会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全媒体环境下受众审美心理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媒体传播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全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特点1. 多元化审美需求在全媒体时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标准存在差异。
因此,媒体需要满足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内容。
2. 个性化审美体验全媒体环境为受众提供了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不同的媒体平台和内容。
同时,媒体平台也通过算法等技术手段,为受众推荐符合其口味的内容,使受众获得更加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3. 互动性审美交流全媒体时代,受众之间的审美交流更加便捷和频繁。
通过社交媒体、弹幕、评论等功能,受众可以实时分享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感受,与其他受众进行互动和交流。
这种互动性审美交流有助于形成共同的审美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三、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因素1. 媒体平台特点不同的媒体平台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对受众的审美心理产生影响。
例如,社交媒体平台注重互动和分享,使受众在审美交流中形成共同价值观;视频平台则通过画质、音效等手段提升观众的审美体验。
2. 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受众的审美心理产生深远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美的认知和追求存在差异,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受众的审美观念和标准。
因此,媒体需要关注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传播内容和方式。
3. 个人经历和心理特征个人经历和心理特征也是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性格的受众,对美的认知和追求存在差异。
因此,媒体需要关注受众的个人经历和心理特征,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传播内容和方式。
《2024年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范文
《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全媒体以其独特的方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其中,受众的审美心理作为研究这一领域的重要视角,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从全媒体视野出发,对受众审美心理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
二、全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审美心理形成全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审美心理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受到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个人经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在全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信息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这些信息通过不同的媒介平台传播,使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
三、受众审美心理的影响因素(一)媒介平台的影响不同的媒介平台对受众审美心理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形式多样,容易激发受众的猎奇心理和分享欲望;而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等则更注重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其受众审美心理可能更偏向于理性思考和深度解读。
(二)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化背景是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美的定义和审美标准存在差异,这导致他们在接受全媒体信息时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判断。
例如,东方文化注重和谐与平衡,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个性与自由。
(三)个人经历的影响个人经历也是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等都不尽相同,这些因素使得人们在接受全媒体信息时产生独特的审美偏好和价值取向。
例如,一个生活在城市的人可能更喜欢现代、前卫的艺术作品,而一个来自农村的人可能更倾向于朴素、自然的美。
四、受众审美心理的发展趋势在全媒体时代,受众审美心理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互动化等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媒体信息呈现方式日益丰富,这使得受众的审美需求越来越多元化。
其次,个性化推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受众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获取信息,这进一步促进了受众审美心理的个性化发展。
最后,全媒体时代的互动性使得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能够进行反馈和交流,这有助于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
演讲中的目标受众心理分析与应对策略
演讲中的目标受众心理分析与应对策略一、引言演讲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无论是在学术会议、商务场合还是公众演讲中,了解目标受众的心理需求是成功演讲的关键。
本文将分析演讲中的目标受众心理,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帮助演讲者更好地与受众进行交流。
二、目标受众心理分析1.兴趣和关注度:目标受众对特定话题的兴趣和关注度不同,这将影响他们对演讲内容的接受程度。
演讲者应该通过事前调研了解受众的兴趣领域,并根据受众的关注度安排演讲内容的重点,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2.知识水平和经验:受众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不同,对演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会有所差异。
演讲者应该根据受众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语言和术语,使演讲内容易于理解,并通过实例、案例等方式让受众更容易与内容产生共鸣。
3.情感需求:受众在演讲中也有情感需求,包括情感共鸣、获得认同和安慰等。
演讲者可以通过采用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或者通过赞美、鼓励等方式让受众获得认同和安慰,从而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三、应对策略1.适应受众心理需求:演讲者应该根据受众的心理需求,调整演讲内容和语言风格。
对于兴趣和关注度较低的受众,可以在开头进行问题引入或者提出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对于知识水平较低的受众,应该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提供详细的解释和例子;对于情感需求较强的受众,可以在演讲中加入一些情感渲染的元素,让受众更易于产生共鸣。
2.注意言辞和表达方式:言辞和表达方式是演讲中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受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演讲者应避免使用太专业或太晦涩的词汇和术语,以免受众难以理解。
同时,表达方式应该简洁明了,语句通顺,避免长篇大论或罗嗦冗长的句子,以提高受众的阅读体验。
3.交互与参与:演讲应该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演讲者可以通过互动环节或提问等方式鼓励受众的参与。
例如,可以设置问答环节,让受众提出问题或分享观点,从而增加受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4.技巧与修养:除了针对目标受众心理进行应对外,演讲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文化・受众心理研究○ 花 建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新时期党的战略性任务,文学艺术对此负有重要的使命。
高度重视当前受众心理的研究,是发挥文学艺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积极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
随着90年代中国社会越趋开放,大众传媒的发展速度和更新频率在现代化浪潮中处于超前发展的位置,信息量的成倍增长带来了受众心理的急剧变化。
长期稳定的欣赏习惯被迅速更替的消费热点所取代,受众的文化需求不再是有节奏地渐进,而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跌宕和跳跃。
如1994年和1995年,上海电影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 1994年票房收入达到1.4亿元,1995年更突破2亿元大关。
尤其是1995年出现了10部票房收入分别超过一百万元的国产大片,其中如《红樱桃》超过670万元收入,使专家们额手称庆,“场面壮观,制作精湛的国产片将在市场上重振雄风”。
岂料,几个月之后的1996年春天,受众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刚刚获得广电部“华表奖”的优秀国产片《悲情布鲁克》在沪上映一周便酿票房悲剧,全市日均票房收入仅5万元。
与此同时,另一些高雅艺术也摆脱了80年代以来的低迷状态,在90年代屡屡出现接受高潮。
1994年前后,以“米罗艺术大展”为代表的一批古典画展成为上海滩观赏热点,日均观众数万人次,从大学教授到外来民工蜂拥而至。
1996年5月上海艺术节期间,由外国艺术家加盟的歌剧《蝙蝠》上演一周也连续爆满,大出主办者的意外!凡此种种,使有心于文学艺术建设的人们深切感到:我们的文学艺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尚缺乏对受众心理的准确把握。
随着受众心理的经济、文化和审美因素越来越多样化,它也越具有新的变化规律。
正如北京电影学院周传基教授所说:在一些发达国家,研究受众心理是市场预测的关键环节,受到高度重视。
①如美国不少电影、电视和其他文化产业,都与信息分析和咨询机构联手。
信息机构允许文化公司采用“800”打头的免费热线电话,供观众听众进行咨询、询问票务和节目预告及订票等。
作为回报,文化公司允许信息机构通过这一渠道,搜集受众心理,再将这类情报出售给文化公司。
著名的安布林娱乐公司和美国联合国际电影公司(U IP)正是通过这类有效的调查和宣传工作,创造了科幻故事片《侏罗纪公园》的票房奇迹。
他们在受众中发现,由于电视新闻的大量刺激,今天的观众更关心“轰动性的社会事件”或是“重大的探索性发现”,而不是电影公司的作品本身。
于是他们有针对性地把恐龙和侏罗纪公园作为宣传重点,全力加强“恐龙文化”的传播,对好莱坞的影片则作了低调处理,光是在法国,就通过海洋公司投入93万美元广告费用,还调动了M TV卫星电视节目、有线电视—36—《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6年第4期节目等各种手段密集轰炸,“使恐龙和《侏罗纪公园》成为20世纪的一种文化现象,好像谁不知道此事的就不是现代人”。
于是,“恐龙文化”很快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形成一种信息风暴,该电影在美国上演31周票房收入达3.4亿美元,海外收入达5.3亿美元。
②纵览全球,现代文化艺术生产越来越走向产业化。
它涉及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管理等诸种因素,许多综合性项目更是投资巨大。
一旦决策失误,不但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派生出许多负面的社会效应。
中国的文化艺术要参与国际性的竞争,务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性实力。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提高对受众心理的分析和预测能力,以及针对受众的决策和应变能力。
正如北美几位传播学者所说:“描绘并且说明受众心理的特点是一回事,而利用这些特点来建立艺术生产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联系是另一回事。
从实际操作的意义上说,后者是更重要的。
”③事实说明,我们应该把研究当前受众心理与发挥文学艺术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积极作用的对策性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大量资料表明,以下受众心理的变化特点将是我们发展文学艺术所要掌握的几个重点。
一、受众的休闲性动机越趋强烈,文艺创作要重视思想性、艺术性和可看性的结合文艺欣赏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在受众心理的情绪、感知、理智、注意等因素中,欣赏的动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受众选择什么样的作品,追求什么样的心理满足。
大量调查表明,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受众把休闲当作他们参与文艺消费的主要目的。
这就是说,在休闲活动中愉娱身心、调节精神、调适感情的动机越来越强化,人们注重的首先是作品的可看性、可听性效果,而接受教育、实用探索的动机则大大弱化。
正因如此,近年来的文化市场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票房价值并不高,甚至“门前冷落车马稀”,而一些正面引导作用并不强,有的艺术上还相当粗糙的作品,反而成为收视收听的热点。
1995年,零点调查公司与I N RA(国际调查业组合网)合作,对上海、北京、广州、哈尔滨、武汉5个城市1000户居民的一次大规模调查表明,我国城市居民的工作时间随着双休日实行已大大减少。
双休日使人们在工作和商务之外,拥有了更多真正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休闲”不再是少数大款的专利,而且成为平民百姓的重要生活观念。
面对“工作与休闲,哪个更重要”的试题,15%的北京居民认为休闲更为重要,休闲能够积蓄人的精力而直接决定生活质量,另有47%认为工作和休闲一样重要。
而在上海认为休闲与工作至少同样重要,或者更重要的人达到64%,在广州更高达76%。
有趣的是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越认为休闲重要。
相对而言,30岁以下的人群中,认为休闲重要的人比例最高。
④与此同时,报纸杂志上公开倡导“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的文章更为“休闲热”的升温创造了舆论。
⑤随着“休闲”成为一种生活潮流,它在人们文艺欣赏动机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据我们课题组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有关科研人员在1995年和1996年对上海杨浦、黄浦、徐汇、浦东、静安、卢湾、虹口等7区市民文化休闲活动的抽样调查表明,在两次回收的1970多份调查表中,针对“您参加文化艺术活动的动机是什么?”“愉娱身心、调剂精神”为首选动机,占40.51%;“扩大眼界,获得信息”为第二位,占16.17%;“开展社交,结识朋友”为第三位,占7.14%。
其余为“消磨时光”、“寻求刺激”、“接受教育”等等。
另据共青团上海市委和《青年报》对上海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状况的一项4000人次调—46—查结果表明,在针对有关“您最喜欢从事哪类文娱活动”的提问,有48.83%的人首选为“轻松幽默”,选择“获得知识信息”的人有18.82%,选择“紧张刺激”的有11.80%,选择“富有哲理”的人有7.73%。
在“最喜欢的电视栏目”中,前4名分别是“新闻”(60. 80%)、“体育”(33.06%)、“歌舞”(22.28%)、“游戏”(13.33%),这些数据都有力地论证了“休闲”已成为当代青年文艺接受动机的首要选择。
另外,据中央电视台组织的一次“上海地区妇女的电视收视习惯与兴趣”调查表明,在15-65岁遍及各行业的妇女的观念中,对中央电视台最喜欢的三个节目次序是:《新闻联播》(38.7%)、《综艺大观》(32.5%)、《正大综艺》(28.8%),远远超过其他节目。
有趣的是中央台专为妇女开的栏目《半边天》中,尤其是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妇女最喜欢《休闲时光》,比例高达20.8%。
以职业分类,在科教文卫工作者和学生中,也是喜欢“休闲时光”的人数大大高于平均的收视率。
可见除了中央的独家新闻联播之外,休闲性的综艺节目最受上海妇女观众的欢迎。
上述三项调查,分别以上海的市民、青年、妇女为侧重点,而在调查结果的休闲性取向上,却是惊人的相似。
这充分说明,参加文艺欣赏时的休闲性取向,已经成为最普遍的社会潮流,寻求愉娱和快感,已成为主导性的社会心理趋向。
正因为这样,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要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密切的感情交流,必须紧紧把握“可看性”、“观赏性”、“娱乐性”的要素,把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愉娱休闲功能紧密地结合起来。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的领导在今年初的电视剧创作规划会议上和全国十佳电视制片人颁奖会议上,都强调今后的主旋律创作,也要抓收视率。
没有好的收视率,算不上是优秀的主旋律创作。
不能只讲“思想性”和“艺术性”两结合,还要强调和“可看性”的结合。
这一指示精神,不仅对广播电影电视,而且对整个文学艺术创作都有宏观的指导意义。
二、追逐流行和复归传统成为受众的思维定势,文艺创作应在适应中加强引导文艺接受中的思维定势,是指相对稳定的文艺欣赏习惯。
它决定着受众的情趣,驱动着他们的感知方式和理解方式。
分析当前受众的接受心理,可以发现两个相辅相成的思维定势:首先是跟随流行,呈现出明显的从众心态。
一首歌曲,一部小说,一出影视剧,一旦引起社会瞩目,其影响往往会以几何级数迅速扩散,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为接受热点,然后又迅速退潮。
这是大工业时代文化消费的特有现象,也反映了许多受众在休闲性动机指引下,寻求新鲜刺激,偏爱“快餐式文化”的欣赏口味。
我们在进行本课题研究中抽样调查了徐汇、静安、闵行、浦东、卢湾、普陀6个区的150家书刊零售网点。
从1995年10月到1996年3月的追踪调查表明,平均每个网点陈列书籍每天为89.71种,杂志为51.62种。
其中,纪实类书籍约为19.1%,实用型技巧和生活指导性书籍约为17.4%,文艺类流行书籍约为32.9%,社会科学类约占10.2%,工具辞典地图类约占7.1%,儿童读物约占10.3%,杂类为3%。
其中通俗流行的文艺书籍占有压倒优势,其更替的速度也相当惊人,其中,30天内被卖空或被更换的约占32. 1%,40天内售完或更换的约占25.8%,50天内售完或更换的约占10.1%。
业主普遍反映,一旦电影、电视或其他传媒中形成了热点,就会迅速带动图书阅读的流行趋势。
如新加坡华语大学生电视辩论赛复旦大学辩论队—56—员姜丰,后调至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任主持人,一时成为新闻人物,她所写的文艺散文集在10个月内出版2次,总销售量超过15万册。
又如随着“新市民文学”的兴起,30年代的海派小说家张爱玲、苏青、徐 等人的小说再度成为畅销书。
经陈逸飞执导,根据徐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约黄昏》上映后,新版的徐 小说选首版2万多册,被一销而空。
《张爱玲小说选》出版半年后,在上海书店即告脱销。
流行书刊频繁变换表现形式和题材热点,辅之以富有可看性、刺激性和新鲜性的商业性外包装,适应了当代受众喜欢猎奇和愉娱的心理,与他们把文化欣赏作为一种日常性的大众消费密切相关。
综合我们课题组的受众问卷调查和上海市有关青年生存状态的调查结果:在问及“您最倾向于接受下列哪一类文化形式和文艺作品”时,港台流行文化高居第一位,占29.4%,比大陆文艺作品高出3.5%,比中国古典作品高出6.1%,比西方流行文化高出18%以上。
中国文化历来有人格化的传统,人们推崇哪一类文化艺术往往以具体推崇某些明星或偶象的形式出现,所以针对受众心理的另一项调查是“您最推崇的文化名人是谁?”结果显示:作家以23.5%跃居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