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透人生便是禅:顺逆都自在的14堂开悟课_第12课 重义的人交天下,故不孤
一禅经典语录大全
1.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2.师父说,人要懂谦卑,知进退,才能收获人生的大智慧。
3.师父说,要学会举一反三。
4.在禅者所谓的一炷香里,心能横遍十方,机能竖穷三际,心机能与无为法响应,虽然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了。
5.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
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
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顺灭,神识不昧。
须是直下便会。
6.禅心生,道乃正;禅心定,人自在。
悟禅,是人生清醒的开始。
7.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8.众生诸贪诤,皆因诸根起,若能摄诸根,疾得于解脱。
9.若问世尊拈花意,只道禅心是自然。
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
当内心博大、空灵无碍,犹如倒空的杯子,便能恬淡宁静。
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10.一定要认识到烦恼的伤害,几分钟的烦恼,要用几个小时去化解。
几个小时的烦恼,甚至要搭上一生去忘掉,内心世界的一点冲突,甚至能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方向。
记住一句话:人往平处坐,心往宽处想。
11.有一种让心灵复归平静的智慧,便是禅。
12.不能将心待悟。
将心待悟,永无悟期。
要把全部心力放在做功夫上,不管悟与不悟,功夫照做不误。
这样才是参禅人的本色。
13.一切相都无所着,无有一法可得,如果有法可得就不是自性了。
14.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15.道源于心,而归于尘,通常我们看到了浮华,却看不透其下涌动的暗流。
16.大象不游于兔径。
大悟不拘于小节。
莫将管见谤苍苍。
未了吾今为君诀。
17.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此去光阴,走过的回忆,沧海了高山,桑田了流水。
一丝丝,一缕缕,一段段。
缘来缘去都是定数,顺其自然就是最好。
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淡然便无怨,放下便无悔。
18.一了一切了,一悟一切悟,一证一切证,如斩一缕丝,一斩一时断。
少林武功的哲学基石
哲学禅武少林拳禅合一是少林寺武功的基本特征,也是少林寺武功的哲学基础。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中禅宗的祖庭。
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修行,将衣钵传授给道育、慧可、道副(一作“僧副”)、昙林诸人,是为禅宗之始,达摩因此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禅宗以“顿悟成佛”而著称。
禅宗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主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也就是说,只要指示人人本来具有的心性,彻见此心性,即可成佛。
六祖慧能说: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惠为日,智为月,知惠常明。
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
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澈,于自性中,万法皆见。
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
他又进一步指出: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智慧)观照。
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至佛地。
按照慧能的观点,尽管你心中有无数妄念邪欲,而一旦起般若观照,内外明澈,刹那间即可成佛。
这种单刀直入式的禅法彻底摒弃了以苦行为方式的烦琐戒律,为世人指出了一条立地成佛的终南捷径。
少林寺妙兴大师(字文豪,登封人,1891~1927)有一幅墨宝,题为《人祖门少林派性功罗汉拳诀》,其全文如下:头如波浪,手似流星。
身如杨柳,脚似醉汉。
出于心灵,发于性能。
似刚非刚,似实而虚。
久练自化,熟极自神。
妙兴大师为一代武林高手,又颇通文墨,佛学造诣很深,曾任少林寺当家和尚,传有僧徒上千人,俗家弟子二百余人。
“出于心灵,发于性能。
似刚非刚,似实而虚”这十六个字道出了少林拳的精要。
一般人多认为少林拳以刚猛为上,其实这种理解未免有点片面。
武林前辈认为,凡练少林拳而“筋努骨突,任气用力”者,皆是因为后来“支分派衍,渐失其真”。
而真正的少林高手,则是“藏神在眉尖一线,运气在腰囊一条,发如美人之采花,收如文士之藏笔。
诸葛君之纶巾羽扇,羊叔子之缓带轻裘,差可仿佛,夫岂有圭角之可寻哉? ”其中,“藏神眉尖”四字,说明内功修炼已达到相当火候;“运气腰囊”四字,则道出了少林拳运气发劲之所在,这与其他内家拳并无二致。
禅悟人生
禅悟人生——人品为贵成功之本自身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人格信誉,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
只有当一个人具备了良好品行的时候,他的人生才会显得充实,才会追求到自己的幸福。
每个人的人生本来就是起伏不定的,不过只要有所本,就不至于随波逐流、不知所措,以至于随波逐流。
禅悟人生——佛性九岁时仰山慧寂禅师就投师于和安寺,十四岁时,他的父母想让他还俗成亲,慧寂禅师不愿意还俗,并自断两根手指,以此来表示他一心向佛的决心。
南塔光涌禅师第一次拜见慧寂禅师的时候,仰山问他:“你是来做什么的?”仰山又问道:“见到了!”仰山在问到:“那禅师的样貌像不像驴马?”光涌说道:“那禅师的样子也不像佛呀!”光涌不甘示弱的回答道:“若有所像那驴马还有什么区别呀!”仰山非常惊叹,说:“我用这句话来考验人已经有二十年了,从没有人能够大彻大悟的。
而你今天的回答真是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之中,二十年中再也没有人比你更优秀的了!你一定要好好保重呀!”智慧小语人世间的种种显赫其实全部来源于名利;同样,人世间的种种爱上也全部来自名利;人世间的种种凄凉更是来自于名利。
淡泊是治疗贪心的一方良药,它是一种崇高的心态和境界,更是一种将人生追求定位在深层次的方式。
有了淡泊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样,一切对身心健康有害的因素,才会全部被击退。
我们看待名利的时候,应该用平和的心态和理智的眼光,我们还要去善待名利。
仰山和光涌两位禅师议论人不像驴马,也不像佛,那么人究竟想什么呢?像自己!只有真正见到自己的本性,真正做到凡圣两忘,体用一如,那才真的是见到无相的真谛。
只有一个人到了非常真诚的忘记自我的时候,那才可以说是真正的禅。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参透人生便是禅:顺逆都自在的14堂开悟课_第1课 凡事皆有极重大之时,沉得住的便是静者
参禅悟道,首先要做到本心清静。
事有大小,静为常态才能不痴不妄,沉住气性,在烦琐之时钻研出学问,重大之时修炼出气度。
人生之静,并非使生活如一池死水,不起波澜,而是静心忍性,在磨难中提取智慧,达到自如的境界。
一双慧眼,一颗慧心,自可化劫难为造化,于厄运觅转机。
人生如处荆棘丛中,静者不伤气静人则平,神静人自清,心静人则悟。
一次,庄子与一位君王谈话,正看到一只猴子在树林间跳跃。
君王对庄子说:"您瞧这只猴子身手灵活,在树林之中游玩,多么自在,多么开心。
"庄子看着那不断跳跃的猴子,笑着对君王说:"这猴子现在虽然开心,但如果有一天,它误入荆棘丛中,就算有再灵活的身手,它也一筹莫展。
"有一位禅师曾说:"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
"这句话说得真好,形象贴切,让人感同身受。
我们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像庄子口中的猴子,在荆棘丛中,全身的本事无法施展。
那位禅师又说:"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由此可见,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苦难的历程,每个人都会受苦。
曾有哲人这样评价婴儿的啼哭:"婴儿降生为什么会啼哭?因为他从此离开母体的呵护,独自一人在这世间漂泊,要忍受种种痛苦与煎熬,他怎么会不哭呢?"是的,从降生到成熟,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成长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困境与伤痛,这些伤痛都会变为心灵的划痕,留下大大小小的伤疤。
佛教说人生有七苦,任谁也避免不了。
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人,特别是那些为生计奔波的人,更加理解"苦"的含义。
沉重的工作,巨大的生存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他们的内心日渐疲乏,每一天都生活在焦虑与失望中。
焦虑,是因为压力得不到合理疏解,思虑越来越重;失望,是因为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产生不满。
心病还要心药医,那么,究竟什么是心药?什么是最有效的疏解方式?这种方式不能依靠他人,因为他人不是你,永远只能按照他自己的思维方式帮你出主意,那主意也许好,却未必适合你;也不是环境,环境从不迁就任何人,只有人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
参透人生便是禅:顺逆都自在的14堂开悟课_第5课 凡事皆有极寂寞之时,耐得住的便是逸者
人生有追求便有寂寞,王国维说人要做事业,要望尽天涯,衣带渐宽,众里相寻,这都是寂寞而又苦闷的体验。
但也正是寂寞,成就了人们的深思、独立、坚韧、自如。
想拥有一颗禅心,便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信念。
不因一时的无助而放弃,不因一时的失意而失志,不因无人理解而降低自己,这才是超脱之人、飘逸之人。
众人皆醉我自醒,独处者深思拥有丰富内在的人,能够享受到孤独的美与好。
一位禅师正在给他的弟子授课,他说:"很多人好奇我如何能成为一个有修为的人,我认为方法很简单,只要你学会享受孤独。
"看着弟子们不解的样子,禅师进一步解释:"就像各位看到的,我是个瘸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腿断了,不能走路。
当别人尽情享受生命时,我一个人在病床上抱怨苍天不公。
我不与外界接触,不与他人接触,陪伴我的只有孤独。
""最初,孤独让我难过,我认为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忘。
后来我渐渐发现,原来孤独也有好处,它能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平复心情,以冷静的心态思考问题,让我重新理顺人生,也让我发现活着是一种幸福。
在独处时,我懂得了什么是人生,以及如何获得清明的心境。
如果你们也能学会独处,享受孤独与沉思的乐趣,你们就是禅者。
"禅师给弟子们讲授修禅的道理,修禅让他忘记了自身的残疾、生活中的烦恼,让他懂得了人生的意义,这一切首先来自他能够接受现状,接受孤独。
禅师说孤独与沉思都是一种乐趣。
想拥有一颗禅者的心,首先要学会正视孤独。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面对寂寞,哲人说寂寞是人生的常态。
父母养育疼爱我们,但他们无法替我们走完人生道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来疼爱我们,未必理解我们的心理;朋友理解、支持我们,但朋友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够时时刻刻陪伴我们,何况个性不同,难免也有矛盾产生;爱人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但人与人本质不同,一个人无法完全认同另一个人......所以,人生的本质是孤独的。
多数人害怕孤独,一旦他们落了单,就产生一种被遗弃的心理,认为自己是个可怜的人。
慧能悟道时说的五句话
慧能悟道时说的五句话
慧能悟道是一本含深刻哲理的佛学经典,其中包含了许多精彩的句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经书中值得关注的五句话:
1. “持戒安心,如影随形。
”这是一句教导我们如何掌握内心的平静
与坚定的话语。
我们应当不断保持忏悔、善行等美好品性,以此消除
心中的贪嗔痴,达到安心纯净的境地。
2. “无门无派心自明,万法归宗本自同。
”这句话告诉我们佛法的本
质就在人心中,只有修行者将自己的心境变得纯净无杂,才能够真正
的理解佛法、体现佛法。
3. “你我之间、丝毫无隔。
”这句话表达了佛法中极为重要的缘起性
理论,它呼唤我们要善待每个人,要珍惜与每个人的缘分,让学佛之
行更为圆满。
4.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话警醒我们,饶有趣味的幽默
带着莫大的意义。
它企图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内心需要远离浮躁与
里外不太一致的状态,更应该坚守本心,不受物欲表象干扰,让自己
纯净无染。
5. “自性本空,无得无失,即是真人。
”这句话是与禅宗密切相连的
一句话,表达了真实的自我境界。
惟有“空”的理念观念下,才能真
正领悟到“真人”的境界,体现出人生的最高价值。
胜义谛的五句口诀
胜义谛的五句口诀
一、世间世俗谛又名有名无实谛。
瓶衣军林等之假法也。
是为隐覆真理世谷之法,故曰世间。
为凡法之认为实有者,故曰世俗。
二、道理世俗谛,又名随事差别谛,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种种差别之法门也。
一一法门,顺于道理。
故曰道理。
事相差别易见,故名世俗,
三、证得世俗谛,又名方便安立谛。
以佛之方便安立知断证修之苦等四谛也。
是为行人证悟之法,故曰证得,因果之相状,分明可知,故名世俗。
四、胜义世俗谛,又名假名非安立谛。
二空真如也(空我而得之真如,空法而得之法空真如也),是离诸相(非安立之义),而为圣智所觉,故云胜义,尚以假相安立,体非离言(假名之义),故名世俗。
五、世间胜义,又名体用显现谛。
即第二俗三科等之法也。
事相粗显,犹可破坏,故曰世间,为圣者所知,异于第一之俗,故名胜义。
六、道理胜义,又名因果差别谛。
即第三俗苦等之四谛也。
知断证修因果之差别,谓之道理,无漏智之境界,异于前第二俗,故名胜义。
七、证得胜义谛,又名依门显实谛。
即第四俗之二空真如也。
依圣智诠空门观而显理,故曰证得,凡愚不测,胜于前第三俗,故名胜义。
八、胜义胜义谛,又名废诠谈旨。
即一真法界也。
妙体离言,超法相,故曰胜义。
为圣智之内智,胜于前第四俗,故复曰胜义。
见义林章二末。
参透人生便是禅:顺逆都自在的14堂开悟课_第9课 得道的人晓天意,故不急
人们常常羡慕那些"得道高人",这"得道"并不是宗教上的意义,而是说他们参透世情,知天命,乐人事,虽处俗世之中却能不惊不扰,拥有大智慧与大气量。
禅者乐天知命,不骄不躁,不急不迫。
他们有平和的心境,了解自己是谁,需要做什么,不以自身境遇定喜乐,常常记挂他人,故意境高远,令人感佩心服。
平和的心才能耕种福田,得道者不急躁如果内心失去了安详,生命就失去了源头活水。
古时候,有个男人心胸狭窄,经常和邻居发生口角,今天嫌东家的篱笆占了自己家的土地,明天骂西家的鸡吃了自己院子里的小米。
有一天,他又和一位邻居发生争执,双方吵不出个所以然,男人决定去附近的寺庙找一位禅师评理。
禅师听完了这个男人的话,对他说:"我今天刚好有事,不如你明天再来吧。
"第二天,男人又去寺庙找禅师,禅师不在,弟子说:"师父出去了,让我告诉你明天再来。
"连续几天都是如此。
直到第五天,男人终于见到了禅师。
禅师说:"你有什么事要对我说?说吧。
"男人想要数落邻居的不是,突然觉得那么小的事情,过了好几天还要说个没完,显得自己太没气量,于是说:"没什么事,就是来问候您一下。
"禅师说:"这就对了,仔细想想,世间能有什么大事?平和一点,没什么事值得你生气。
"心胸狭窄的人看世界也是窄的,处处都有气,事事都急躁。
而为他评理的禅师却不紧不慢,他是得道高人,自然不会将区区口角放在眼里,他知道忍上几天,怒气就会烟消云散。
在得道者看来,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与其急躁,不如从容待之。
什么是"道"?"道"就是指万事万物的规律与法则。
在现代生活中,所谓"得道",就是要有一颗平和的心,与人为善。
这样的人才能耕种福田。
"福田"是佛教中的概念,既指人对外界与他人的布施,是一种慈善举动;也指人如果以平等的心对待世间的一切,就能得到善果。
二规教言论第12课辅导资料
二规教言论第12课辅导资料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学习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二规教言论》。
《二规教言论》讲了十一个问题,前面十个问题宣讲了应该具有的功德或者条件。
第十一个问题是讲如果具有了前面的功德,自然而然就可以获得今生来世殊胜的果报,是讲果。
前面讲了九个问题,今天讲第十——布施。
不管是在世间还是在佛法中,布施都是很熟悉的行为。
全知麦彭仁波切也通过比较少的颂词,宣讲了布施的巨大利益、布施的理念和原则。
我们有必要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布施的内容。
我今虽多积受用,死时必定留此世,故当生起施财心,勤修今来圆满果。
颂词的意思是说,现在虽然积累了很多的受用,但在死亡来临的时候,这一切的受用都没办法带走,必定只是留在此世中。
“故当生起施财心”,了解了这个本性之后,我们应该产生布施财物的作意生起施财心。
“勤修今来圆满果”,精勤地为今生来世积累圆满的资粮,修持今来圆满的果报。
第一句、第二句宣讲了即便拥有受用,死亡的时候也没办法带走的现实情况。
“我今虽多积受用”,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有些人非常想要得到财富,拼命地去积累,但是因为前世缺少善根、福报的缘故,没有办法得到财富;第二种情况,今生对财富非常地欢喜,积累的时候也能够得到很多的财富。
不管是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得到了财富,或者没有得到财富,或者得到少许的财富,死亡到来的时候,“必定留此世”。
佛陀在经典中也再再地宣讲,“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在死亡的时候,自己的身体,还有拼命积累的财产,不管是房屋、货币,还是其他的资具,都没办法带走。
在《大圆满前行》中也说过,不管是拥有再多财富的国王,在死亡的时候,连一分钱、一根针、一根线都没办法带走。
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的,虽然万般珍惜最后还是要留在此世中。
要么在火葬场中化成一把灰,要么埋在地里面被虫子吃到只剩下白骨最后白骨变成灰。
二十四禅图,太珍贵了!
佛陀还门问道:“我已经两手空空,请问您还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花瓶,我是让你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你将它们统统放下,便可超脱生死,永出轮回。” 黑氏婆罗门当下悟到了无生法忍。
2. 初示宗旨
二十四禅图,太珍贵了! 二十四禅示世间,
善巧方便度迷者。若能觉悟梦中人,不枉圣贤来一遭。
1. 无生秘义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黑氏婆罗门,两手托着两个花瓶,前来供佛。 佛对黑氏婆罗门说:“放下吧!”
婆罗门便将左手托着的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吧!”
婆罗门又将右手托着的另一个花瓶放下。
参透人生便是禅:顺逆都自在的14堂开悟课_第10课 厚德的人重谦和,故不躁
人无德不立,道德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生存意识,每个人都应该注重道德的培养,常常自省,时时修身。
道德如树的根基,根基越深,人越安稳茁壮。
禅者谦和,懂得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能载物,不因妄念生躁动,不以尊卑定亲疏,温和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人之初如玉璞,厚德者慎独反省是认知自己的不二法门。
古时候,先贤墨子曾给弟子们讲过生动一课,他将弟子们带进一家染坊,工匠们正在将织好的布放进不同颜色的染缸,浸泡不同时间后,取出晾晒,这样就成了五颜六色的花布。
墨子对弟子们说:"你们看这些丝织品,本来是雪白的颜色,放到青色的染缸,就变为青布;放到黄色的染缸,就变成黄布。
染缸里的颜色不同,布的颜色就不同,如果一块布进入不同的染缸,就会沾上其他颜色,所以,染布的时候要加倍小心,才能保证布的纯色。
""一个人的品性就像一块洁白的布,想要染出什么颜色,要靠我们自己把握。
"墨子说。
我们生活在一个古老又有底蕴的国度,先贤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智慧,值得我们研读效法。
就如故事中的墨子,从几个染缸几块布料就能看到人性的本质和变迁。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如一块洁白的布,在成长的过程中,受父母师长教诲,受他人熏陶,渐渐有了自己的颜色。
小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很难把握布的颜色。
当我们渐渐懂事,开始以更高的要求看待自己时,首先审视的是自己的品德。
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人格的底座,有什么样的品德,决定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样是学者,有道德的人会为人类造福,而道德感欠缺的人却会为社会带来危害。
就如同样搞医学研究,有些人研制药品,有些人却研制毒品。
一个人万万不可轻忽对道德的要求,因为人的欲念本来就多,不加以控制,很容易旁逸斜出,失去本心。
在智者看来,一颗禅心应是纤尘不染,不论世事如何变幻,心灵始终明净。
这就更需要我们有极高的道德水平。
在古代有一种提高自己道德的方法叫做"慎独",就是说在无人看到的地方也要检讨自己的缺点,真正做到从里到外严格规范品行。
参透人生便是禅:顺逆都自在的14堂开悟课_第11课 明理的人放得下,故不痴
常言道:"酒足狂智士,色足杀壮士,名利足绊高士。
"世人放不下酒色财气,所以成痴,唯有放下才是灵魂的出路。
所谓"放下"不是放弃责任,而是完成责任,同时解脱心智。
禅者明理,万事万物都遵循着一定的法则,不会错误地执著于一事一物,也不会过度苛求他人。
他们放下的是痴念,得到的是无负荷的心灵,海阔天空的人生。
世事无常乱纷纷,明理者心宽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一个青年坐在村口不住地叹气,有位禅师经过问道:"后生,你为何长吁短叹?""大师,我叹世事无常,人生不如意之事良多。
我本是一书生,寒窗之下,只待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谁知近日我朝战事不断,村里的男子都将应征入伍。
"禅师听罢,劝道:"世人寒窗苦读,不过为一朝功名,战场之上依然能取得功名。
""可是,我就要远离家乡。
"青年说。
"远离家乡,也许赴塞外,也许戍北海,也许你被派到战事不紧的北海。
"禅师说。
"那如果我被派到塞外苦寒之地呢?"青年说。
"塞外苦寒,亦可陶冶情怀,增长见闻。
"禅师说。
"可是,如果我上了战场,刀剑无眼,死于战场怎么办?"青年说。
"死于战场,便归于大道,从此无知无觉,再也不必惊惧,所以施主无须烦恼。
"禅师说。
青年听罢,深以为然,果然放下心中重担。
人总是习惯为命运担忧,从眼前一事就能想起万千烦恼,没个了断。
故事里的书生说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却不能在不如意中看到机会,一味认为自己时运不济,这种太过笃定的念头可称之为"痴",也可叫做"执"。
对一件事、一个想法太过坚持,就会把路越走越窄,再也不能心宽明理。
可世间诸事纷纭,若不能心宽以待,怎能有豁达与舒坦的心境?什么是明理?在古代,"道理"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
佛说人生感悟的禅语
佛说人生感悟的禅语佛说人生感悟的禅语精选1. 事在人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随遇而安,是一种乐观的处世妙方,顺其自然,是一种豁达的生存之道,水到渠成,是一种高超的入世智慧。
不保留的,才叫青春。
不解释的,才叫从容。
不放手的,才叫真爱。
不完美的,才叫人生。
2. 人生就是这样,处同样的位置,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沉默。
有一种坚强是假装的,笑容背后是一颗酸楚的心;有一种转身是隐忍的,心碎了依然惦念那走远的背影;有一种执着是逞强的,没有人愿意输得太多;有一种付出是徒劳的,错误的路上走得再远也是错的;有些事不可避免地发生,只能坦然接受。
3. “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哲学。
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
只有先取,才有后舍。
取多了之后,常得舍弃,才能再取。
4. 相信自己,贵在坚持,只要我去做了,一点一滴,慢慢地改变,也许和别人比我是最差劲的那个,但是我一定要做到最好的自己,我尝试着去改变很多,我的性格,我的脾气,。
我的普通话,相信我可以成为心中的那个自己,只要努力,坚持。
5. 1.发现自己的错误,就是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成就。
发现了所有的错误,就是彻悟;改正了所有的错误,就是圆满。
2.多看自己的缺点,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多看别人的优点,方能学到别人的功德。
3.世界上没有什么完美,想开了想通了,就是完美。
6. 母爱是一片阳光,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春天的温暖;母爱是一泓清泉,即使心灵岁月里风尘蒙沙,也能让你清澈澄净;母爱是一株树,即使季节轮回也固守家园,甘愿撑起一片绿荫。
7. 最使人颓废的往往不是前途的坎坷,而是你自信的丧失;最使人痛苦的往往不是生活的不幸,而是你希望的破灭;最使人绝望的往往不是挫折的打击,而是你心灵的死亡;凡事看淡一些,心放开一点,一切都会慢慢变好。
8. 时光悠然,不快不慢,其实是对人生的一种提醒。
把握自己的力量,活一场适合自己的人生,让心态慢下来。
路在脚下,对自己做一份合理的安排,不忘初衷,悠然向前。
参透人生便是禅:顺逆都自在的14堂开悟课_第8课 豁达的人想得开,故不求
俗事扰扰,人心欲求太多,故为人处世斤斤计较,行止起居常怀担忧,难得安稳与开心。
人生还长,路程尚远,你需要一份豁达的心胸,才能放下大千世界。
禅者不强求,他们看开造化,讲求缘法,不挽留逝去的事物,也不期盼分外的收获,更不计较人世的纠葛,万事顺其自然,得意失意都能安泰。
万物法自然,豁达者不强求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有一位很有名望的禅师住在远离闹市的寺院里,很多人慕名前来拜访,想要聆听他充满智慧的言语。
其中不乏当朝的权贵人物。
一日,几个大臣相约拜见禅师,一行人在山中泉水旁谈天,有个大臣向禅师请教万事万物的道理。
当时正是初秋,山里的树木半黄不黄,禅师指着一棵树问:"你们说,这树是枯萎的好,还是繁茂的好?""当然是繁茂的好!"有人说。
禅师却说:"繁茂的东西免不了枯萎。
""我觉得枯萎的好。
"又有人说。
禅师说:"枯萎的也会成为过去。
""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请大师指点。
"几位大臣同时作揖。
禅师说:"繁茂的就让它繁茂,枯萎的就随它枯萎,这就是最好的。
"繁华也好,枯萎也罢,大自然的一切遵循四季规律,对于树木来说,春天抽枝,夏天繁茂,秋日结果落叶,冬日休养生息以待来年,这种轮回型的一生一息是最合理、最自然,也是最好的生存方式。
如果放进暖棚春冬不息地茂密着,恐怕树木也觉得疲惫,观者也觉得太过刻意。
唯有自然的,才是最好的。
人生也是如此。
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改变。
生老病死伴随着一个人的生命,所有人都会为它们苦恼,所有人都逃不开它们的束缚,这就是生命的本质。
一个懂得自然的人,幼时嬉戏,壮时立业,老来颐养天年,就是生命的最佳状态。
唯有这种自然,才能让身心达到和谐,领略每个年龄段的乐趣,这样的生命才能称为享受。
与人相处也应自然,人与人之间有冥冥中的缘分,否则如何解释茫茫人海你遇到的是这一个、这一些?当缘分来了,千山万水也躲不掉;缘分去了,一街之隔也会老死不相往来。
28条天规
天规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将困于人生最大的陷阱人人都有一个“自我”——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感情,我的财产、名誉、地位等等。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就应该多替他人着想,因为没有他人,也就没有自己。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字强调的过分,就会变成诅咒。
天规二: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将丧失自我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是许多人偏偏喜欢按照别人的眼光和说法生活。
就像寓言中那个邯郸学步的人一样,这种人将丧失自我、个性及其所能带来的一切。
本色最美。
天规三:嗜欲深者天机浅玩人丧德,玩物往往丧志,贪欲难免败身。
古今以嗜好和贪欲身辱家丧的事太多了,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如不以事业和修养为重,随时都会陷入可怕的危机。
天规四:适度是药,过度是毒骄傲如满月,日渐亏缺;骄傲的人,总以为自己有学识、有能力,然而骄傲的真正原因是无知。
请记住列夫?托尔斯泰的巧喻:“如果把一个人的真实能力比作分数值,那么他的自我评价就是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就越小。
”天规五: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战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临时抱佛脚,不如平时多烧香”,只有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参与竞争,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天规六:缺乏自制力的人,百无一成你敢戴起镣铐跳舞吗?闻一多先生把诗比做戴着镣铐的舞蹈,是耐人寻味的。
不能设想没有规则的游戏,也不能设想没有控制的言行。
只有在规则和规矩的控制下,一切才会美好。
天规七:不能超越自己,便无法超越别人“人对了,世界就错不了。
”一个人能否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战胜对手,赢得一席之地,决定于能否战胜自己;而比之于战胜他人,战胜自己是一个更大的难题……天规八:交友是人生重中之重,关乎一生成败友谊对于人生的意义,大概怎样夸张也不过分。
有太多的人因为朋友而决定了一生的命运。
一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令人们从两千年前一直感慨至今。
正是这一点,使择友、交友的话题万古常新。
2024年禅语一种人生经典佛语语录
33、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34、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35、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1、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2、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2024年禅语一种人生经典佛语语录
1、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2、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3、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4、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5、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6、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27、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28、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29、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30、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1、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20、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14、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5、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6、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去反咬他一口吗?
17、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8、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人生处世之智慧
人生处世之智慧
你信不信,有些事上天让你做不成,那是在保护你,不需抱怨,更别生气。
世间万物皆有定数,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祸。
人生各有渡口,各有归舟,有缘躲不开,无缘碰不到,缘起则相聚,缘尽则离散。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如果走不出内心的执念,到哪里都是牢笼。
我们要做的就是过好每一个现在,这是我们对抗世界的最好方式,也是我们拥抱世界的最佳方法。
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之相交,恩义深。
然人生漫漫,恩怨是非,难免纠葛。
故君子当以“不忘人恩,不念人过,不思人非,不计人怨”为处世之道,则心境澄明,人生自得其乐,此四点,乃人生处世之智慧,亦为人际交往之法则。
愿君子们皆能践行此道,共创和谐社会,共享美好人生。
衷心问候早晨吉祥安康!。
禅语悟道:你必须学会独立,找到自己的路
禅语悟道:你必须学会独立,找到自己的路禅语悟道:你必须学会独立,找到自己的路
吹熄蜡烛
唐朝德山宣鉴禅师,在未悟道之前是龙潭崇信的侍者。
有一天晚上,龙潭对他说:“夜已深,该回去歇息了!”
德山道过晚安,走出师父的茅棚,却又折回来说:“外面太黑了。
”
龙潭就点了一根蜡烛给他。
当德山正要接过去的时候,龙潭即刻把蜡烛吹熄。
就在这个时候,德山大悟,便向龙潭道谢。
所有可以依赖的东西,原来只是这么狭隘,如果不打开自己的心独立思考,就不能成为一个清醒的人。
人活着必须有所依赖,但又不能完全依赖。
没有可以依赖的人或事,生命就会显得孤独和空虚,而完全依赖某些东西却会失去自己。
你必须学会独立,找到自己的路,以便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是我国一个古来的概念,也是人们遵循了几千年的道德规范,重义者讲信用、讲原则、存善心,历来为人所称道,被奉为君子。
禅心重大义,始终意念端正,注重诚信,不会损人利己、背离本心。
只要心中常怀仁义,行善举、结善缘,自然会与贤者为友,以四海为家,永不会孤单。
恭敬忠信即为大义,义者不孤义者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
春秋时期,孔子曾经这样教导他的弟子:"君子想要安身立命,只需记下四个字--恭、敬、忠、信。
"孔子又进一步解释这句话:"恭,就是对人真心诚意,这样就不会被周围的人排斥;敬,就是要尊重别人的个性和习惯,这样才能被他人喜爱;忠,就是依从本心,有分寸、有原则地做事,这样才让更多的人愿意与你共事;信,就是讲究诚信,让人信赖。
这四点能够让人安身立命,避免灾祸,赢得尊重,做出一番事业。
"孔子这些教诲,就是人们常说的"大义"。
"义",是我国古代人们遵循的一种道德规范。
"义"代表公正,凡事都要有客观的立场,平等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义"代表道义,是道德对人们行为的一种要求;"义"代表正义,要求人们拥有正直的人格,不畏外界的压力......孔子以恭、敬、忠、信作为对弟子的要求,就是教导弟子知晓大义,无愧为人。
古代人看重义胜过自己的生命,所以有个成语叫"舍生取义"。
即使在今天,"义"仍然有广泛的意义。
一个人想要有丰富的人生,就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要有相应的精神基础。
"义"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很多缺点,但懂得"义"的人很少偏离人生的大方向。
懂得真诚,就能有良好的心态;懂得尊敬,就不会无视他人;懂得忠诚,就不会勉强自己,也不会背弃他人;懂得信用,就能有好的形象。
修禅者也要懂"义",因为禅心的基础不是自私,也不是避世,而是为了和世界共处,和他人友好,并以善心对待他人。
这就是一种高层次的"义"。
相反,现代人如果偏离了修禅的本意,只顾着远离烦恼,置自己的责任于不顾,他们修得的不是禅,而是一己清净与冷漠。
由此可见,"义",是为了保证禅心的清明与端正。
有两个擅长钓鱼的人喜欢在湖边钓鱼。
那个湖是一个钓鱼俱乐部常去的地方。
这两个人钓鱼技术高,连俱乐部的人都常来与他们切磋。
不过,这两个人的性格却不太一样,一个瘦瘦高高,对人爱答不理,别人问十句,他最多答一句。
另一个人心宽体胖,爱交朋友,不论别人问他什么,他都热心地教导。
他说:"钓鱼就是个爱好,大家玩得开心最重要,自己会什么东西也不必藏着,一起交流,互相进步。
"不久之后,胖子身边总是围满了人,大家都会跟他亲亲热热地打招呼。
瘦子呢,孤单一人在湖边,觉得很闷,渐渐不再喜欢钓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经常听到"义"这个字,甚至以为它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但仔细观察,"义"仍然存在于大多数人心中。
与人为善是一种"义",无偿地帮助他人也是一种"义"。
"义"不必说出来,更无须着意夸奖,它会以最自然的方式作用于人际关系。
重义的人身边自然会有很多朋友和仰慕者,他们看上去总是愉快的,反之,难免孤零零落单,遭人排斥。
"义"的高尚在于它的无偿性,这种没有目的的特性能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纯净温暖。
人心有时就像一床棉被,你刚刚接触的时候,会发现它是冰冷的,如果你这个时候放弃它,那你和棉被就都是冷的。
相反,如果你愿意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它,很快它也会生出热度,反过来帮你抵御寒冷。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事不要挂在嘴边,特别是"义"这种概念更应放在心中。
不论奉献爱心的义行还是援助他人的义举,做比说要好。
如果整天把这些概念对别人说,别人难免觉得你太过矫情,只要记得为人要重大义,处世要有义心。
始终将他人放在心中,他人自然也会惦记着你的好,所以义者不会孤单。
一诺千金,信用是无价的财富讲信用的人,就像有坚固房梁的房子,永远不用担心它塌下来。
古时候,有个国王接到一个犯人的请愿书。
这个犯人犯了死罪,他惦记家乡的母亲,想要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希望国王宽宏大量,能够给他这个机会。
他向国王发誓,行刑当天一定赶回来受死。
这封请愿书最后由一位大臣转交。
"你为什么要把这封信转给我?"国王问大臣。
"我认为一个孝顺的年轻人应该得到您的恩准。
"大臣说。
"如果有一个人愿意代替他进到牢房,我就放他回家看母亲。
"国王说,"难道你愿意为这个孝顺的人进牢房吗?""如果没有其他的人愿意代替他,我愿意这样做。
"大臣说,"我相信孝子会讲信用。
""如果他没有按期赶回来,那走上断头台的人就会是你。
"国王警告,大臣表示同意,其他大臣都认为这个大臣疯了。
而那个被放回家乡的犯人一直没有消息。
转眼,就到了行刑的那一天。
大臣却没有表现出后悔的神色,无所畏惧地走上绞刑台。
这时,犯人从远处飞奔而来,对国王说:"对不起陛下,我回来时,路上发生地震,我好不容易才能走到这里。
幸好还来得及,请释放那位慷慨的大臣,现在我可以了无牵挂地走上绞刑台了!"国王听了感叹:"你不但孝顺,还是个有信用的人,这样的人应该继续活着,我决定让你当我的秘书官。
至于我那位慷慨的大臣,这样的气度,应该出任宰相一职!"很多时候,人格不仅是内在的修养,还需要一个外在标度,在人的各种行为中,守信最被看重。
就像故事中的犯人与大臣,大臣相信他人的信用,也要维持自己的信用;犯人为了一句承诺同样历尽艰苦。
国王对两个人的重用,反映的正是人们对有信用的人的评价:他们值得信任,值得托付,不论何时都值得尊重。
中国古代有个叫季布的人非常讲信用,当时有人夸奖他"得黄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
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诚信做纽带,那么人际关系将只剩下欺骗与相互利用,再也没有感情可言。
所以,人们非常注重自己的信誉度,一旦被贴上"不讲信誉"的标签,他人就再也无法对他信任。
"信"是"义"的重要部分,答应过的事一定要做到就是信用。
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
信用没有大小,最小的事,如约好了时间却迟到,也是不守信用的表现。
即使是这样的失信,也需要检讨和道歉。
唯有如此,才能养成自己守信的性格。
凡事在于点滴积累,注重日常小节,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懂得守信的人。
老贾是某工厂的车间主任,也是业务高手。
厂长经常对人称赞:"我们厂的老贾一点也不'假',有了他,我从不担心厂里的事!"去年,工厂遇到了麻烦,因为竞争对手的强劲打击,销售量出现下滑趋势,偏巧这个时候厂长生了重病。
厂长对老贾说:"老贾,我知道厂子现在效益不好,我把它暂时交给你,你帮我看着,等我病好了立刻回去。
"老贾郑重答应了卧床的厂长。
厂里的效益连连下降,不少人跳槽,也有人劝老贾:"别在这个厂子耽误时间了,这个厂子的产品早就没有市场了,偏偏没有生产新产品的机器,而且连资金都没有,这个厂子早晚会倒闭。
你年纪这么大,应该趁还有精力,赶快跳槽。
再过几年你也不值钱了。
"老贾不为所动,他说:"既然我答应了厂长,就算倒闭,我也要撑着。
"很多工人被老贾感动。
半年后,厂长身体康复,重新整顿了工厂,贷款买了新设备,终于使厂子起死回生。
厂长说:"这家厂子还能存在,最大的功臣不是我,是老贾,老贾不假!"信用是无价的财富。
信用就是"不假"。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厂商、商店还是饭店,越是大型的企业,越重视自己的信誉,不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他们一定会在第一时间采取补救措施,力图使影响变得最小。
因为一个品牌得到信誉靠的是日积月累,但一个微小的疏忽换来顾客的质疑,这个品牌的生命力就岌岌可危。
做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品牌",你可以张扬个性,但不能失去信用这个底座,否则就是无耻小人。
信用代表真实,失信代表虚假。
人与人的关系不只靠感情来决定,有时也靠信用来决定。
就像上面故事中的老贾,他能够得到旁人的尊敬,就是因为他能够放弃一己之私,完成别人的托付。
因为有信用,他的名字就是一道牌子。
诚信是一张通行证,不仅可以伴随你闯过事业的门槛,还能对你的人生大有助益。
一个讲求诚信的人处处都让人信赖,因为别人放心他的人格,也就能够安心地与他共事、与他交往、对他倾诉肺腑之言,相交莫逆。
信用也与一个人的禅性有关,因为它能够让你通向别人的心灵深处,让你能够更加真实地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自然也就看得透。
而有信用的人不会为他人的行为更改自己的内心,这就是定性。
信用与定性相辅相成,故修禅者讲求信义,心正神明。
信任,有时是对他人最大的帮助相信一个人,就是拯救一个人。
一位禅师接到万里之外的家书,家人说他的侄子性格顽劣、行迹浪荡,不管家人如何劝说,依然不务正业。
家人希望禅师回来劝劝这个侄子。
禅师接到这封信后即刻起程,赶回家乡。
家人团聚,欢天喜地,侄子特意邀请禅师在自己家中过夜。
晚上,禅师对侄子说:"我接到家书,原为来劝你浪子回头,但我今日看你性格热诚、生性憨实,并不是奸邪之辈,可见众人误解了你。
我明日一早便要回返,你要保重自己。
"侄子连连点头,连夜为禅师准备行李。
禅师回寺后,又接到家书,家人说侄子脱胎换骨,如今再也不做过去的浪荡之事。
什么是真正的"信"?这个字应该看两方面,不但要让他人信任,还要信任他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犯错甚至荒唐的时候,但一时的错误并不等于一辈子的错误。
就像故事中的禅师,对顽劣的侄子没有说教,只是以自己的行动告诉对方:"我相信你的人格。
"就是这种无言的相信让犯错的人反省自己,引导人走向正途。
相信他人的悔过,就等于给别人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
人人都会有错误,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有错,这时候你提醒他,是一种信任;有些人知错不改,你指正他、相信他,仍然是信任。
信任是对他人人格的最大尊重。
如果你信任一个人,即使只是一句言语,也会给人以巨大的力量,让他相信自我,欣赏自我,进而超越自我。
森林里的狐狸经常有小偷小摸行为,不是偷鸡就是偷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