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透人生便是禅:顺逆都自在的14堂开悟课_第1课 凡事皆有极重大之时,沉得住的便是静者

合集下载

参透人生便是禅:顺逆都自在的14堂开悟课_第12课 重义的人交天下,故不孤

参透人生便是禅:顺逆都自在的14堂开悟课_第12课 重义的人交天下,故不孤

"义"是我国一个古来的概念,也是人们遵循了几千年的道德规范,重义者讲信用、讲原则、存善心,历来为人所称道,被奉为君子。

禅心重大义,始终意念端正,注重诚信,不会损人利己、背离本心。

只要心中常怀仁义,行善举、结善缘,自然会与贤者为友,以四海为家,永不会孤单。

恭敬忠信即为大义,义者不孤义者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

春秋时期,孔子曾经这样教导他的弟子:"君子想要安身立命,只需记下四个字--恭、敬、忠、信。

"孔子又进一步解释这句话:"恭,就是对人真心诚意,这样就不会被周围的人排斥;敬,就是要尊重别人的个性和习惯,这样才能被他人喜爱;忠,就是依从本心,有分寸、有原则地做事,这样才让更多的人愿意与你共事;信,就是讲究诚信,让人信赖。

这四点能够让人安身立命,避免灾祸,赢得尊重,做出一番事业。

"孔子这些教诲,就是人们常说的"大义"。

"义",是我国古代人们遵循的一种道德规范。

"义"代表公正,凡事都要有客观的立场,平等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义"代表道义,是道德对人们行为的一种要求;"义"代表正义,要求人们拥有正直的人格,不畏外界的压力......孔子以恭、敬、忠、信作为对弟子的要求,就是教导弟子知晓大义,无愧为人。

古代人看重义胜过自己的生命,所以有个成语叫"舍生取义"。

即使在今天,"义"仍然有广泛的意义。

一个人想要有丰富的人生,就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要有相应的精神基础。

"义"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很多缺点,但懂得"义"的人很少偏离人生的大方向。

懂得真诚,就能有良好的心态;懂得尊敬,就不会无视他人;懂得忠诚,就不会勉强自己,也不会背弃他人;懂得信用,就能有好的形象。

禅悟人生经典句子精选80句

禅悟人生经典句子精选80句

禅悟人生经典句子禅悟人生经典句子精选80句引导语: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的快乐。

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禅悟人生经典句子,欢迎阅读!1、让别人一步,实际上是让自己一步。

2、顺逆因比较而显,善恶以分别而生。

3、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4、口头禅人人会说,心头道个个难修。

5、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6、让别人快乐是慈悲,让自己快乐是智慧。

7、在心思复杂的人眼中,没有“简单”二字。

8、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

9、心有主见,不听传言,莫论人非,笑对人间。

10、不放弃任何人,不放弃任何事,这才是圆满。

11、能控制自己怒意的人,已经打倒了最大的敌人。

12、世界上没有什么完美,想开了想通了,就是完美。

13、能在性格上不断修正的人,就能成为自己的主宰。

14、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15、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16、看重了钱财,你围着钱财转;看淡了钱财,财神围着你转。

17、没有平静的心,就不会有清净处,也不会有平平安安的事。

18、万物在说法,看你如何着眼;一切是考验,试你如何用心。

19、大富大贵不难,平平安安难;吃喝玩乐不难,自由自在难!20、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做一切事,修一切法,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21、人得有智慧。

事情本身没有好和坏,好坏是我们自己的分别执着。

22、抱怨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人无益,于己不利,于事无补。

23、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

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24、不求牛气冲天,只求默默耕耘;不盼牛高马大,只盼俯首成孺子牛!25、不要混日子,样样事都好好做,明明白白,用心来做,这就是修行!26、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27、存平常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

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28、开拓者独辟蹊径,保守者因循守旧,探索者勇攀高峰,执着者勇往直前。

2024年净空大师语录

2024年净空大师语录

2024年净空大师语录2024年净空大师语录(精选的)1、我们过去不得罪人,今天别人就不会得罪我;我过去没有陷害人,今天别人怎么会陷害我?我们受人侮辱,受人毁谤,受人陷害,都是自己造的。

2、在一切善恶顺逆境界中不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着,这是清净心,也是定力。

能够时常保持这个境界,就是真心;真心不动。

3、真正用功,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保护自己清修的环境。

4、自己生死有把握,至于什么时候去极乐世界,就要看缘分。

如果与众生有缘就要留下来,多帮助一些人往生。

没有缘分,不妨自己先去,将来倒驾慈航,再来普度众生。

5、万万不可以骗人,骗人是妄语。

当然,更不能够欺骗自己。

6、现代社会环境复杂,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诱惑很大,修行的确不容易,如果没有很深的定力,坚强的道心,往往会退转。

所以我们要记取古大德的教训,谨言慎行,小心保护自己的清净心。

7、即使是发心修行、度众生,如果发的心不真、不纯、不专、不精,修行还是不能够得力。

8、在台上讲经不是教训别人,而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训,共同反省、努力改过自新。

实在讲,得真实受用的还是自己,每讲一遍,自己就反省、检点一遍。

9、我们共住在一个道场,有时间、有精力,应该多读经、念佛、研究讨论,即使未发心学讲经的同学,也要提高自己的佛学修养。

10、台上讲经的是学生,台下的`听众才是老师。

自己要有认真求教、虚心改过的精神,才能够得真实受用,将经讲好。

11、弘扬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是帮助眾生觉悟,降伏烦恼。

如果帮助眾生增长贪瞋痴的,绝对不是善知识。

12、度眾生要看机缘,好比採果实,先熟的先採,还没有成熟的,等过些时候再採。

13、真正修持是要老老实实去做,所以修行的方法愈简单,就愈适合众生的根机,也愈契合实相妙理。

如果光是高谈阔论,实际上做不到,说得再多都是假的,只不过妄想而已。

14、处事难,处人更难;处事待人都要做得圆满如法,这些就是修行。

15、真正能够帮助眾生得到真实利益的只有念佛法门,问题就在於我们是不是真正放下身心世界,老实念佛。

开悟的各种知识点总结

开悟的各种知识点总结

开悟的各种知识点总结开悟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和修行。

下面对开悟的各种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一、灵性开悟1. 修行和内省:修行是通往开悟的途径之一。

通过冥想、禅修、祷告等方式,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清澈,从而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2. 觉悟和觉察:觉悟是灵性开悟的核心。

它包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觉悟,以及对生死、轮回、因果的觉悟。

觉悟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象看内在,透过世界看自己。

3. 悟道和悟境:悟道是指对道的悟解,对宇宙、生命、真理的领悟。

悟境是指通往悟道的过程和境界。

4. 心性和心境:心性是灵性的本质,是智慧、慈悲、喜舍的展现。

心境是内心的状态和情绪,对开悟有着重要的影响。

5. 正念和正见:正念是指保持清醒、觉察的心态,正见是指对事物和现象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正念和正见是灵性修行的基础。

二、生活开悟1. 生命的意义和目的:生活开悟包括对生命的意义和目的的认识。

人生有八苦,有生老病死,有离合悲欢,有成住坏空等等,对于这些苦难,我们应该有一种超然的态度。

了悟是精神上的一种拯救,超然可以使我们摆脱这些苦难。

2. 爱与智慧:爱是生活的动力,智慧是生活的指引。

爱和智慧相辅相成,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同时培养爱心和智慧,这样才能够真正领悟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3. 舍得和知足:舍得是放下贪念,知足是满足现状。

生活开悟需要我们学会舍得和知足,不断净化内心,摆脱欲望的执着,体验简朴的幸福。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教导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重修养个人品德、管理家庭、执政治国、关怀世界。

这是生活开悟的实践原则。

5. 学会感恩:生活中需要我们学会感恩,感恩生命、感恩家人、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自然。

感恩的心态可以让我们看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也能够成就更多的幸福。

三、智慧开悟1. 知识和智慧:知识是世界的表象,智慧是事物的本质。

在开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汲取知识,同时也需要培养智慧,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透过现象看到真理。

如是心态如是禅_第一章 直面自我——你真的认识自己吗

如是心态如是禅_第一章 直面自我——你真的认识自己吗

我们之所以彷徨,苦闷,郁郁寡欢,找不到快乐的根源,就在于不清楚自己。

因为不了解自己,不认识自己,所以盲目攀附,追求那些并不是我们急需的、对我们自身有所裨益的东西。

于是,在遭遇挫折时,快乐便也随之远去,失落便成了我们人生的主题。

如何冲破抑郁的阴霾,找到一方乐土?选择直面自我吧。

真正认识自己,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认识自己便是智慧的开端惶恐不安是因为你并不认识自己。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惶恐不安,感叹命运无常,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狭小的舞台上晕头转向忙命奔波?人之所以疲于奔命,是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

为了这所谓的幸福,于是有了忙碌的人生。

然而极具讽刺意义的是,大部分忙碌的人都是不幸福的,而反倒是少数悠然自得如陶渊明者更能享受到幸福人生。

个中原因是因为前者不能认识自己,而后者非常了解自己。

无疑,真正要做到清醒地认知自己,很难。

【斯芬克斯之谜】在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有一个关于斯芬克斯之谜的故事: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每天守在路口,问过往行人一个问题:“有一种动物,它在早晨的时候四条腿,在中午的时候两条腿,在晚上的时候三条腿,这个动物是什么呢?”来人答不上来,就会被斯芬克斯吃掉。

有很多人命丧生在斯芬克斯之嘴。

斯芬克斯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恶魔。

为了替路人扫清这个障碍,年轻的阿狄浦斯找上了斯芬克斯,并说出了最终答案:“这个动物就是人。

”斯芬克斯一听,大叫了一声,就跑到悬崖边跳下了去。

由此,祸患得解除。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离我们最近的东西,往往是最难认知的。

在人生整个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地认知天地万物,增长经验,但唯独难以认清我们自己。

因为人生的变化在不经意之间经过了很多阶段。

一个孩子,当他匍匐着四肢爬行的时候,这是在生命成长的初期。

等到他可以站立起来了,可以走路了,可以奔跑了,在这段时间,有很多东西需要积累、需要建立,也因此有了很多内心的惶惑和游离。

到了晚年的时候,我们所积累的那些财富、声名、情感,一切的一切负累于心,苍老了生命,让我们日渐疲惫,就要借助拐杖,拐杖于是就成为了人的第三条腿。

参透人生便是禅:顺逆都自在的14堂开悟课_第5课 凡事皆有极寂寞之时,耐得住的便是逸者

参透人生便是禅:顺逆都自在的14堂开悟课_第5课 凡事皆有极寂寞之时,耐得住的便是逸者

人生有追求便有寂寞,王国维说人要做事业,要望尽天涯,衣带渐宽,众里相寻,这都是寂寞而又苦闷的体验。

但也正是寂寞,成就了人们的深思、独立、坚韧、自如。

想拥有一颗禅心,便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信念。

不因一时的无助而放弃,不因一时的失意而失志,不因无人理解而降低自己,这才是超脱之人、飘逸之人。

众人皆醉我自醒,独处者深思拥有丰富内在的人,能够享受到孤独的美与好。

一位禅师正在给他的弟子授课,他说:"很多人好奇我如何能成为一个有修为的人,我认为方法很简单,只要你学会享受孤独。

"看着弟子们不解的样子,禅师进一步解释:"就像各位看到的,我是个瘸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腿断了,不能走路。

当别人尽情享受生命时,我一个人在病床上抱怨苍天不公。

我不与外界接触,不与他人接触,陪伴我的只有孤独。

""最初,孤独让我难过,我认为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忘。

后来我渐渐发现,原来孤独也有好处,它能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平复心情,以冷静的心态思考问题,让我重新理顺人生,也让我发现活着是一种幸福。

在独处时,我懂得了什么是人生,以及如何获得清明的心境。

如果你们也能学会独处,享受孤独与沉思的乐趣,你们就是禅者。

"禅师给弟子们讲授修禅的道理,修禅让他忘记了自身的残疾、生活中的烦恼,让他懂得了人生的意义,这一切首先来自他能够接受现状,接受孤独。

禅师说孤独与沉思都是一种乐趣。

想拥有一颗禅者的心,首先要学会正视孤独。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面对寂寞,哲人说寂寞是人生的常态。

父母养育疼爱我们,但他们无法替我们走完人生道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来疼爱我们,未必理解我们的心理;朋友理解、支持我们,但朋友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够时时刻刻陪伴我们,何况个性不同,难免也有矛盾产生;爱人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但人与人本质不同,一个人无法完全认同另一个人......所以,人生的本质是孤独的。

多数人害怕孤独,一旦他们落了单,就产生一种被遗弃的心理,认为自己是个可怜的人。

参透人生便是禅:顺逆都自在的14堂开悟课_第9课 得道的人晓天意,故不急

参透人生便是禅:顺逆都自在的14堂开悟课_第9课 得道的人晓天意,故不急

人们常常羡慕那些"得道高人",这"得道"并不是宗教上的意义,而是说他们参透世情,知天命,乐人事,虽处俗世之中却能不惊不扰,拥有大智慧与大气量。

禅者乐天知命,不骄不躁,不急不迫。

他们有平和的心境,了解自己是谁,需要做什么,不以自身境遇定喜乐,常常记挂他人,故意境高远,令人感佩心服。

平和的心才能耕种福田,得道者不急躁如果内心失去了安详,生命就失去了源头活水。

古时候,有个男人心胸狭窄,经常和邻居发生口角,今天嫌东家的篱笆占了自己家的土地,明天骂西家的鸡吃了自己院子里的小米。

有一天,他又和一位邻居发生争执,双方吵不出个所以然,男人决定去附近的寺庙找一位禅师评理。

禅师听完了这个男人的话,对他说:"我今天刚好有事,不如你明天再来吧。

"第二天,男人又去寺庙找禅师,禅师不在,弟子说:"师父出去了,让我告诉你明天再来。

"连续几天都是如此。

直到第五天,男人终于见到了禅师。

禅师说:"你有什么事要对我说?说吧。

"男人想要数落邻居的不是,突然觉得那么小的事情,过了好几天还要说个没完,显得自己太没气量,于是说:"没什么事,就是来问候您一下。

"禅师说:"这就对了,仔细想想,世间能有什么大事?平和一点,没什么事值得你生气。

"心胸狭窄的人看世界也是窄的,处处都有气,事事都急躁。

而为他评理的禅师却不紧不慢,他是得道高人,自然不会将区区口角放在眼里,他知道忍上几天,怒气就会烟消云散。

在得道者看来,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与其急躁,不如从容待之。

什么是"道"?"道"就是指万事万物的规律与法则。

在现代生活中,所谓"得道",就是要有一颗平和的心,与人为善。

这样的人才能耕种福田。

"福田"是佛教中的概念,既指人对外界与他人的布施,是一种慈善举动;也指人如果以平等的心对待世间的一切,就能得到善果。

宗镜录开悟十个标准白话文

宗镜录开悟十个标准白话文

宗镜录开悟十个标准白话文《宗镜录》是明代杨时所著的佛教禅宗经典,以中观禅宗思想为主,探讨了如何通过禅修达到开悟的境界。

以下是对《宗镜录》中开悟的十个标准以白话文的解读。

1. 见自性常住开悟的第一个标准是“见自性常住”。

即通过禅修,我们能够直接了解到我们内心的本性是常住的,不会受到任何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

这种了解不是理智上的推论,而是通过亲身体验而得来的。

2. 悉有法非实有第二个标准是“悉有法非实有”。

这里的“悉有”指的是我们所经历的一切现象和事物,而“法非实有”则是指这些现象和事物并不存在于实相之中。

通过禅修,我们能够透彻地理解到一切现象都是变幻无常、虚幻不实的。

3. 无变易心见法第三个标准是“无变易心见法”。

这意味着我们的内心不再受到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波动,能够保持稳定和平静的状态。

在这种心境下,我们能够亲身体验到佛法的真实性,而不再被表象所迷惑。

4. 无迹见法“无迹见法”是开悟的第四个标准。

这里的“迹”指的是外在的形相和表象,而“见法”则是指通过内观的方式,直接认知到佛法的本质。

当我们能够超越形象的幻象,直接见到佛法之时,我们就达到了开悟的境地。

5. 无分裂心开悟的第五个标准是“无分裂心”。

这意味着我们的内心不再被世间的对立和矛盾所困扰,不再有好恶和取舍的心理。

当我们能够毫无分别地接纳一切事物,包容一切矛盾时,我们的内心就得到了统一。

6. 佛心相继“佛心相继”是开悟的第六个标准。

这意味着我们的内心与佛心相通。

我们不再是独善其身,而是能够体验到一切众生的痛苦和喜乐,从而能够无私地利益他人。

只有当我们内心与佛心融为一体时,才能真正开悟。

7. 智与觉通第七个标准是“智与觉通”。

这里的“智”是指通过禅修所得到的智慧,能够看破一切幻象和迷惑。

而“觉”则是指我们的内心能够体验到无上的觉悟和解脱。

当我们的智慧和觉悟能够相互促进、相互贯通时,我们就达到了开悟的境地。

8. 体证无碍“体证无碍”是开悟的第八个标准。

参透人生便是禅:顺逆都自在的14堂开悟课_第10课 厚德的人重谦和,故不躁

参透人生便是禅:顺逆都自在的14堂开悟课_第10课 厚德的人重谦和,故不躁

人无德不立,道德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生存意识,每个人都应该注重道德的培养,常常自省,时时修身。

道德如树的根基,根基越深,人越安稳茁壮。

禅者谦和,懂得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能载物,不因妄念生躁动,不以尊卑定亲疏,温和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人之初如玉璞,厚德者慎独反省是认知自己的不二法门。

古时候,先贤墨子曾给弟子们讲过生动一课,他将弟子们带进一家染坊,工匠们正在将织好的布放进不同颜色的染缸,浸泡不同时间后,取出晾晒,这样就成了五颜六色的花布。

墨子对弟子们说:"你们看这些丝织品,本来是雪白的颜色,放到青色的染缸,就变为青布;放到黄色的染缸,就变成黄布。

染缸里的颜色不同,布的颜色就不同,如果一块布进入不同的染缸,就会沾上其他颜色,所以,染布的时候要加倍小心,才能保证布的纯色。

""一个人的品性就像一块洁白的布,想要染出什么颜色,要靠我们自己把握。

"墨子说。

我们生活在一个古老又有底蕴的国度,先贤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智慧,值得我们研读效法。

就如故事中的墨子,从几个染缸几块布料就能看到人性的本质和变迁。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如一块洁白的布,在成长的过程中,受父母师长教诲,受他人熏陶,渐渐有了自己的颜色。

小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很难把握布的颜色。

当我们渐渐懂事,开始以更高的要求看待自己时,首先审视的是自己的品德。

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人格的底座,有什么样的品德,决定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样是学者,有道德的人会为人类造福,而道德感欠缺的人却会为社会带来危害。

就如同样搞医学研究,有些人研制药品,有些人却研制毒品。

一个人万万不可轻忽对道德的要求,因为人的欲念本来就多,不加以控制,很容易旁逸斜出,失去本心。

在智者看来,一颗禅心应是纤尘不染,不论世事如何变幻,心灵始终明净。

这就更需要我们有极高的道德水平。

在古代有一种提高自己道德的方法叫做"慎独",就是说在无人看到的地方也要检讨自己的缺点,真正做到从里到外严格规范品行。

二十四堂课

二十四堂课

The Master Key System《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24堂课作者:查尔斯哈耐尔翻译:福源整理精华摘要:周勇旗推荐序言在生活中有三种东西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并渴求的:财富、健康和爱。

任何事物都是由这三点派生出来的。

现在,你可以最大程度地拥有他们了——财富、健康和爱。

秘密就在于《世界上最神奇的 24 堂课》。

在我寻求充分发展人类潜能的道路上,它是我所见过的最杰出的书。

——史蒂夫格瑞葛《百万富翁的智慧和生活钥匙》的作者、企业家、互联网的开拓者。

拿破仑拿破仑希尔的感谢信亲爱的哈奈尔先生:也许你还记得我,《金规则》的编辑拿破仑希尔。

首先,请允许我向您报告一个好消息,我刚刚被一家公司所雇用,每个月只需要工作几天,年薪 105200 美元。

他们看中的是我的思想以及我的思想对他们公司的影响。

想必您已经知道,正如 1 月号《金规则》(我的秘书给您寄了一份)的社论中所说,在我 22 岁时,还只是每天挣 1 美元的煤矿工人。

之所以告诉您这个,是因为,我目前取得的成功,以及我在担任拿破仑希尔学会会长之后的所有成就,完全归功于“世界上最神奇的 24 堂课”体系所制定的那些原则。

正如书中所写的,一个人能够在想像中创造的事情,没有什么是不能实现的。

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把蕴含在我们自身的所有潜在力量激发出来。

非常感谢您让我及时看到这本书,也感谢您现在正在让更多的人去认识这本书中的精华。

我将与您合作,竭力把这些课程推荐给我所能接触到的人群中,让他们与我共同分享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成果。

您忠诚的拿破仑希尔《金规则》的编辑 1919 年 4 月 21 日,伊利诺斯,芝加哥作者序言“人生而平等”,这是为大多数人所倡导的,然而人并不是平等的,虽然身体构造是相同的,但是人的思想、人的意识、人的心智却有很大的差别,正是这种差别,才有了成功与失败,富有与贫穷,非凡与平庸。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正是心智,使我们能够超越环境、战胜困难。

智者大师最经典的十句话

智者大师最经典的十句话

智者大师最经典的十句话1.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就像你面对困难时,只要内心坚定,那些外界的干扰又能把你怎样呢?比如当别人都质疑你时,你坚守自己的信念,这不就是心若不动嘛!2. “放下,便是重生。

”这不是很直白嘛,就好比你一直纠结于过去的失败,当你真正放下了,不就像获得了新生一样嘛!你想想,是不是很多时候放下了,就会轻松很多。

3. “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哎呀,这就好像有些人总把幻想当成现实,而智者就能立刻分辨出来并远离呀!你看那些沉迷于不切实际幻想的人,不就是愚者嘛。

4.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这就如同你总是回忆过去的辉煌或痛苦,而智者却能专注于当下,不想那些过去的情境,你说对不对呀!5. “能观心者,究竟解脱。

”好比你能够审视自己的内心,那你不就有可能获得最终的解脱嘛!当你自我反思的时候,不就是在观心嘛。

6. “如水虽同性,因地而不同。

”这就跟人一样呀,大家本质都差不多,但因为成长环境不同,就变得不一样了,你说神奇不神奇!7. “一切诸烦恼,皆从不忍生。

”想想看,很多烦恼不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忍耐才产生的嘛!就像和别人发生争执的时候,要是能忍一下,不就少很多麻烦啦!8.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哎呀呀,就好像有些深刻的道理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只能用心去体会呀,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呢?9. “真正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

”这不就是说,别总想着去什么深山老林修行,在平常的生活里也能修行呀!比如你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不也是一种修行嘛!10. “烦恼即菩提。

”这多有意思呀,就好像看似是烦恼的东西,换个角度看,也可能变成让你成长的契机呢!你想想,有时候困难不就是让我们变得更强大嘛!我觉得智者大师的这些话真的很有智慧,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指引呀!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从容和明智。

2024年学禅终成缠所有帖子总结

2024年学禅终成缠所有帖子总结

2024年学禅终成缠所有帖子总结
2024年,学禅终于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这一年里,我深入研究了禅宗的理论和实践,通过不断努力和修炼,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验。

首先,禅宗的核心教义是无我、空性和中道的思想。

学习禅宗让我逐渐认识到人生中的许多烦恼和纠结源于对自我的执着和欲望。

通过冥想和觉察自己的思维过程,我开始逐渐放下对自我的追求,而更加关注当下的体验和与他人的连结。

其次,我学会了通过冥想和呼吸法来调节内心的平静和安定。

在忙碌的生活中,很容易被外界的噪音和压力所困扰,而禅宗的冥想让我学会了如何独立于外界的环境,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焦虑的距离。

每天坚持冥想让我逐渐培养了一种宁静的心态,使我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此外,禅宗也教会了我在生活中要更加关心他人,并以慈悲和善心面对世界。

禅宗的中道思想告诉我,生活中不存在绝对的是非对错,我们应该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人的观点和选择。

通过禅宗的修行,我学会了放下怨恨和嫉妒,去愿意帮助别人并与他人一道共同成长。

综上所述,学禅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深入理解禅宗的教义,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我从中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学禅让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坚持修习禅宗,
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体验,能够对更多人传递禅宗的智慧和力量。

参透人生便是禅:顺逆都自在的14堂开悟课_第11课 明理的人放得下,故不痴

参透人生便是禅:顺逆都自在的14堂开悟课_第11课 明理的人放得下,故不痴

常言道:"酒足狂智士,色足杀壮士,名利足绊高士。

"世人放不下酒色财气,所以成痴,唯有放下才是灵魂的出路。

所谓"放下"不是放弃责任,而是完成责任,同时解脱心智。

禅者明理,万事万物都遵循着一定的法则,不会错误地执著于一事一物,也不会过度苛求他人。

他们放下的是痴念,得到的是无负荷的心灵,海阔天空的人生。

世事无常乱纷纷,明理者心宽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一个青年坐在村口不住地叹气,有位禅师经过问道:"后生,你为何长吁短叹?""大师,我叹世事无常,人生不如意之事良多。

我本是一书生,寒窗之下,只待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谁知近日我朝战事不断,村里的男子都将应征入伍。

"禅师听罢,劝道:"世人寒窗苦读,不过为一朝功名,战场之上依然能取得功名。

""可是,我就要远离家乡。

"青年说。

"远离家乡,也许赴塞外,也许戍北海,也许你被派到战事不紧的北海。

"禅师说。

"那如果我被派到塞外苦寒之地呢?"青年说。

"塞外苦寒,亦可陶冶情怀,增长见闻。

"禅师说。

"可是,如果我上了战场,刀剑无眼,死于战场怎么办?"青年说。

"死于战场,便归于大道,从此无知无觉,再也不必惊惧,所以施主无须烦恼。

"禅师说。

青年听罢,深以为然,果然放下心中重担。

人总是习惯为命运担忧,从眼前一事就能想起万千烦恼,没个了断。

故事里的书生说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却不能在不如意中看到机会,一味认为自己时运不济,这种太过笃定的念头可称之为"痴",也可叫做"执"。

对一件事、一个想法太过坚持,就会把路越走越窄,再也不能心宽明理。

可世间诸事纷纭,若不能心宽以待,怎能有豁达与舒坦的心境?什么是明理?在古代,"道理"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

顿悟入道要门论

顿悟入道要门论

《顿悟入道要门论》作者:大珠慧海禅师问:于来世中,多有杂学之徒,云何共住?答:但和其光,不同其业,同处不同住。

经云:随流而性常也。

只如学道者,自为大事因缘解脱之事,俱勿轻未学,敬学如佛;不高己德,不疾彼能;自察于行,不举他过;于一切处,悉无妨碍,自然快乐也。

重说偈云:忍辱第一道先须除我人事来无所受即真菩提身金刚经云: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又云:不取亦不舍,永断于生死;一切处无心,即名诸佛子。

涅槃经云: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

偈曰:我今意况大好他人骂时无恼无言不说是非涅槃生死同道识达自家本宗犹来无有青草一切妄想分别将知世人不了寄言凡夫末代除却心中蒿草我今意况大宽不语无事心安从容自在解脱东西去易不难终日无言寂寞念念向理思看自然逍遥见道生死定不相干我今意况大奇不向世上侵欺荣华总是虚诳弊衣粗食充饥道逢世人懒语世人咸说我疾外道瞪瞪暗钝心中明若琉璃默契罗侯密行非汝凡夫所知吾恐汝等不会了真解脱理,再示汝等。

问: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云何是净心?答:以毕竟净为净。

问:云何是毕竟净为净?答: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问:云何是无净无无净?答: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

即名无净也。

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即是无无净也。

问:修道者,以何为证?答:毕竟证为证。

问:云何是毕竟证?答: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问:云何是无证?云何是无无证?答:于外不染色声等,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即名无证也;得此无证之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证即名无无证也。

问:云何解脱心?答: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即名真解脱也。

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者是有,非法是无也;但不取有无,即真解脱。

问:云何得道?答:以毕竟得为得。

问:云何是毕竟得?答:无得无无得,是名毕竟得。

问:云何是毕竟空?答:无空无无空,即名毕竟空。

问:云何是真如定?答:无定无无定,即名真如定。

经云: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定法如来可说。

参透人生便是禅:顺逆都自在的14堂开悟课_第8课 豁达的人想得开,故不求

参透人生便是禅:顺逆都自在的14堂开悟课_第8课 豁达的人想得开,故不求

俗事扰扰,人心欲求太多,故为人处世斤斤计较,行止起居常怀担忧,难得安稳与开心。

人生还长,路程尚远,你需要一份豁达的心胸,才能放下大千世界。

禅者不强求,他们看开造化,讲求缘法,不挽留逝去的事物,也不期盼分外的收获,更不计较人世的纠葛,万事顺其自然,得意失意都能安泰。

万物法自然,豁达者不强求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有一位很有名望的禅师住在远离闹市的寺院里,很多人慕名前来拜访,想要聆听他充满智慧的言语。

其中不乏当朝的权贵人物。

一日,几个大臣相约拜见禅师,一行人在山中泉水旁谈天,有个大臣向禅师请教万事万物的道理。

当时正是初秋,山里的树木半黄不黄,禅师指着一棵树问:"你们说,这树是枯萎的好,还是繁茂的好?""当然是繁茂的好!"有人说。

禅师却说:"繁茂的东西免不了枯萎。

""我觉得枯萎的好。

"又有人说。

禅师说:"枯萎的也会成为过去。

""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请大师指点。

"几位大臣同时作揖。

禅师说:"繁茂的就让它繁茂,枯萎的就随它枯萎,这就是最好的。

"繁华也好,枯萎也罢,大自然的一切遵循四季规律,对于树木来说,春天抽枝,夏天繁茂,秋日结果落叶,冬日休养生息以待来年,这种轮回型的一生一息是最合理、最自然,也是最好的生存方式。

如果放进暖棚春冬不息地茂密着,恐怕树木也觉得疲惫,观者也觉得太过刻意。

唯有自然的,才是最好的。

人生也是如此。

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改变。

生老病死伴随着一个人的生命,所有人都会为它们苦恼,所有人都逃不开它们的束缚,这就是生命的本质。

一个懂得自然的人,幼时嬉戏,壮时立业,老来颐养天年,就是生命的最佳状态。

唯有这种自然,才能让身心达到和谐,领略每个年龄段的乐趣,这样的生命才能称为享受。

与人相处也应自然,人与人之间有冥冥中的缘分,否则如何解释茫茫人海你遇到的是这一个、这一些?当缘分来了,千山万水也躲不掉;缘分去了,一街之隔也会老死不相往来。

第十四讲 禅宗

第十四讲 禅宗

第十四讲禅宗14.1禅宗的修行今天讲禅宗的用功路线,有四种方法。

第一种是忘心忘境,用冯大阿阇黎说话便是:“即心即境,能所双忘”。

第二种是参话头,第三种为观力线,第四种为观月轮。

这四种方法的关系,参话头和忘心忘境是从去妄,观力线和月轮是显真。

参话头和忘心忘境先去妄,等破了初关,月轮和力线随之显现。

当然,观力线和月轮也有去妄作用。

只是,前两类偏于去妄,后两类强调显真。

14.1.1忘心忘境现讲第一种忘心忘境方法。

第一个例子是七佛传法偈[1]。

七佛传法偈全是表现的对心境双忘的方法。

毗婆湿佛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前两句说身是幻,第三句说心识本来也没有。

身心都是空幻的,本来皆无。

尸弃佛偈曰:“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锯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一致的,第三句标明“身如锯末心如风”,身心均是空幻的性质,通过遮妄来显真。

毗舍浮佛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尘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基本是同一意思:忘心,无心无境,连用词都差不多。

拘留孙佛偈曰:“见身无时是佛见,了身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处别?”全是身心皆忘的精神。

拘那含牟尼佛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之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不见身是佛,实有之别无佛。

下一位迦叶佛偈曰:“一切众生性清静,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身心是幻。

释迦牟尼佛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万法皆空的境界。

总之,七佛传法偈,都是从去妄角度,从对妄的观察中遮妄显真。

第二个文献是初祖达摩尊者入道“二入四行”论。

二入指理入和行入;行入又分作四种入。

“依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缚,不能显了。

若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道冥符,无有分别。

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这里达摩祖师既说了去妄,又说了显真,就跟七佛传法偈不同了。

开悟的禅句

开悟的禅句

开悟的禅句1、是人就需要自由,是人就应该有慈悲心,是人就应该懂修炼,是人就应该不断完善自己,影响身边的人向善。

2、心中无欲真解脱。

“无欲”并不是什么都不要,或什么都不做,而是忘我地、无我地、不为我地去要,去做。

只有达到无欲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到热爱自然,融入自然,此时哪怕只是见到一片树叶,你也会感到深深的幸福和满足。

3、悟道之人如何待事?时时刻刻保持内在的觉知,对事物清楚明了,又不加以分别。

事物就是事物,它没有属性,一旦你给它下了定义,就有了好坏、善恶、是非,而我们普通人则相反。

4、生活中遭遇的所有的困难与挫折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培养我们的毅力和创造力,把我们打造成完美的人。

5、生活的最髙境界是慈悲、知足、感恩,具体表现是简单、无欲、解脱、自在。

6、幸福和富有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放下了多少。

对物质世界的一切越执着,越说明你是它们的奴隶。

内心一丝不挂,才是万物的主人。

7、“放下”并不是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而是放下你对事物执着的心、贪恋的心,放下你的私心和顾虑。

但是,责任心,利益集体、利国利民的心和团队精神是不能放下的。

“8、过分地追求外在的一切,心灵才会变得浑沌、污浊、空虚、彷徨。

大自然是心灵真正的净化剂,万物的灵魂就是大自然。

我们应该崇尚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

9、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唯一、永远的依靠,是我们真正的朋友,我们应当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大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类的恩宠。

10、是因为你的心没有敞开,没有读懂这个社会,接受这个社会,才会感到孤独,甚至漂泊。

唯有敞开自己的心扉,才能接受一切,容纳一切,才会感到充实、宁静、祥和,与万物同一体。

11、生命的价值远远超过世间任何物质的价值。

可是现在的人恰恰相反,迷失了本性,迷失了方向,对物质过分地贪求,物欲高涨,忘却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荒芜了生命,实在可悲可叹!12、真理不分彼此,更不分种族与宗教。

圣人应众生的根基与需求,千变万化,在各个领域里演说真理。

2024年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名言名句

2024年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名言名句

2024年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名言名句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最新)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

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

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人天福报非久计,苦海茫茫莫留连.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要一直检讨自己才对。

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热门)1、做人要地道,好人有好报;做事要踏实,步履才坚实!2、好心情才会有好风景,好眼光才会有好发现,好思考才会有好主意。

3、迈开脚步,再长的路也不在话下;停滞不前,再短的路也难以到达。

4、不求牛气冲天,只求默默耕耘;不盼牛高马大,只盼俯首成孺子牛!5、人生道路虽很曲折,却很美丽。

只要你细心观看,就能饱尝沿途美景。

6、安乐给人予舒适,却又给人予早逝;劳作给人予磨砺,却能给人予长久。

7、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最易迷失自己;处在别人的关爱中,最易弱化自己。

8、敢于面对困境的人,生命因此坚强;敢于挑战逆境的人,生命因此茁壮。

9、开拓者独辟蹊径,保守者因循守旧,探索者勇攀高峰,执着者勇往直前。

10、生命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次旅行。

比赛在乎终点,而旅行在乎沿途风景。

11、运动使人充满生机活力,音乐使人充满浪漫快乐,思考使人充满智慧理智。

12、如果你盼望明天,那必须先脚踏现实;如果你希望辉煌,那么你须脚不停步。

13、拥有了一颗赤城的.心,便拥有了朋友;拥有了一颗善良的心,便拥有了友爱。

14、要感谢给你提意见的人,他使你成熟;要感谢给你造困境的人,他使你坚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禅悟道,首先要做到本心清静。

事有大小,静为常态才能不痴不妄,沉住气性,在烦琐之时钻研出学问,重大之时修炼出气度。

人生之静,并非使生活如一池死水,不起波澜,而是静心忍性,在磨难中提取智慧,达到自如的境界。

一双慧眼,一颗慧心,自可化劫难为造化,于厄运觅转机。

人生如处荆棘丛中,静者不伤气静人则平,神静人自清,心静人则悟。

一次,庄子与一位君王谈话,正看到一只猴子在树林间跳跃。

君王对庄子说:"您瞧这只猴子身手灵活,在树林之中游玩,多么自在,多么开心。

"庄子看着那不断跳跃的猴子,笑着对君王说:"这猴子现在虽然开心,但如果有一天,它误入荆棘丛中,就算有再灵活的身手,它也一筹莫展。

"有一位禅师曾说:"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

"这句话说得真好,形象贴切,让人感同身受。

我们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像庄子口中的猴子,在荆棘丛中,全身的本事无法施展。

那位禅师又说:"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由此可见,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苦难的历程,每个人都会受苦。

曾有哲人这样评价婴儿的啼哭:"婴儿降生为什么会啼哭?因为他从此离开母体的呵护,独自一人在这世间漂泊,要忍受种种痛苦与煎熬,他怎么会不哭呢?"是的,从降生到成熟,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成长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困境与伤痛,这些伤痛都会变为心灵的划痕,留下大大小小的伤疤。

佛教说人生有七苦,任谁也避免不了。

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人,特别是那些为生计奔波的人,更加理解"苦"的含义。

沉重的工作,巨大的生存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他们的内心日渐疲乏,每一天都生活在焦虑与失望中。

焦虑,是因为压力得不到合理疏解,思虑越来越重;失望,是因为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产生不满。

心病还要心药医,那么,究竟什么是心药?什么是最有效的疏解方式?这种方式不能依靠他人,因为他人不是你,永远只能按照他自己的思维方式帮你出主意,那主意也许好,却未必适合你;也不是环境,环境从不迁就任何人,只有人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

你需要领悟生存的智慧,在纷繁的人世,只有一颗禅心能让人平静;静,则不伤。

从前有位禅师,他云游四方,最后回到出家的寺院。

他每天都会坐在大殿里通宵打坐。

这一天,知事僧打开大殿的功德箱,突然大呼起来。

原来,功德箱里少了一大笔钱。

和尚们都说,昨夜并没有人进入大殿,一定是打坐的禅师偷走了这笔钱。

面对众人的指责,禅师并不解释,也拿不出那笔钱。

大家认定他就是小偷,每天都对他投以鄙夷的目光。

而禅师仍然心平气和,照常打坐,没有流露半点不满。

这样的日子过了半个月,出去办事的方丈回到寺院,听说这件事后连忙说:"那笔钱是我拿走的,你们冤枉了禅师。

"众人连忙去对禅师道歉,他们都说:"在这样的怀疑下竟然能做到不慌张,以一颗平常心生活,这才是真正的修为和境界!"当一个人被他人冤枉,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是拿出证据辩解。

但事有凑巧,如果刚好拿不出证据呢?这个时候争辩毫无意义,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

在别人不相信你的时候,任何解释都是徒劳。

人正不怕影子歪,只要问心无愧,相信事情总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旁人的猜测就不能损害你的内心。

以淡定的态度对待是是非非,这就是"静者不伤"。

禅之要义是心静。

沉默,正是心静的外在体现,因为心中没有妄念,没有不合时宜的冲动,自然不会草率行动。

沉默者最初让人觉得木讷无趣,接触得久了,就会发现此类人往往有大智慧、大底蕴。

他们不说,只因深知三思而后行的重要。

在面临困境的时候,沉默的人能够容忍误解与困苦,他们并非逆来顺受,而是积蓄后劲,等待时机扭转局面。

有一首歌叫《沉默是金》,其中一句歌词说:"是错永不对,真永是真。

任你怎说,安守我本分。

"安分守己的人知道沉默的可贵,特别是在喧哗的人群中,沉默的人自有一种气度,让人不敢小觑,不愿生疑。

如果能够守住内心的坚持,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凡事有自己的原则,久而久之,沉默就会令人信服,令人尊敬。

不必在乎外界环境的苛刻,用静与默当做保护自我的盾牌,足可抵御外界的真真假假,保持内心的平和。

静水流深,大音声希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

慧远禅师与无定禅师在一起品画。

慧远禅师说:"画能够传达画师的心声,看一张画,就能够看出画画人的性格。

"无定禅师说:"那你说说,哪一位画师最有禅心。

这一张如何?"那张画画了春日田野,春光无限。

慧远禅师说:"此人心内被春光所染,乃世俗之人。

""那这一张如何呢?"无定禅师又指向另一张画,那张画上深山一座,古刹一方,幽深宁静。

慧远禅师说:"此画有出世的冷僻,但太过凄清,乃避世之人。

""那么,哪一张画的画者有禅心?"无定禅师问。

慧远禅师指向一张画,画上风雨交加,乌云翻滚,雷电轰隆,而山崖间有一鸟巢,里边的母鸟护着小鸟,径自入睡。

"您说得没错!"无定禅师惊叹:"这是我国最有名的高僧所画!"艺术作品往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格调。

古人从一个人的墨迹中能够揣度出这个人的为人与禀性。

画作同理,画家描绘的景致更能反映其心中所思所想。

内心浪漫的人喜欢画明媚春光与花花草草,孤僻内敛之人喜欢画深山古寺,以标榜自己清幽雅致。

一个内心平静的人却会画暴风雨之中的闲庭信步,以表达内心的安泰。

人生也难免要经历暴风雨,这风雨也许是一次失败,也许是突如其来的打击,也许是一场意外,也许是长久以来求之不得的失落,也许只是内心突然对现状不满和因此而来的不安稳心态。

这个时候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定性如何。

是惊慌失措,还是坦然面对?有一句诗写出了一种大无畏的气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闲庭信步",指的是在大风大浪之前要沉得住气,就如画中那只在暴风雨中安睡的母鸟,因为心中没有畏惧,何时何地都能入睡。

宁静是一种有容乃大的心态,就像最深的水潭表面上看起来是最静的,没有什么声音。

它最不易因为外界的一点响动而翻腾不已,而且最有容量。

倘若人的心胸能够像沉静的流水,自然能够容纳外界的一切声响,包括那随时都可能袭来的暴风雨。

想要修炼自己的内心,就是要扩大它的容量,让它如一泓深水,能够包容越来越多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中国古代的皇帝很重视人们对自己的评价,在他们生前,不但会建好自己的豪华陵墓,还会关心自己的碑文。

皇帝们都希望碑文写满自己的丰功伟绩,供后世永远怀念。

在众多帝王中,只有武则天独树一帜。

她嘱咐在她死后,不要在墓碑上撰写任何碑文,就留下一块无字碑给后人,让后人任意评说。

历朝历代,不少人对这块无字碑向往不已,人们认为比起连篇累牍的赞颂文字,这块无字碑才真正体现了女皇的心胸与远见。

她没有说任何一句话,人们却对她念念不忘;没有写一个字,字却印在了后人的心上,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大音声希"。

她做了一件任何女人都做不到的事,她留了一块历代帝王都不敢留的碑,这就是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一生。

历代帝王都在意后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在史册上有一个光辉形象,相信武则天也有这样的愿望。

但比起那些拼命为自己歌功颂德的人,武则天则更有智慧,她知道坏的就是坏的,不会因为几句好话就变好;好的就是好的,只要做得够多,黎民百姓自然记在心里,公允的史臣自有公正的评价。

所以,她选择沉默,选择大智无言。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稳健的、沉重的,就像人来人往的石桥,人们站在桥上的时候,往往忘记桥的存在,但提起某条河,人们首先想到的却是河上的桥,而不是桥上的人。

所以,变动不居的东西,远不如静止无言的东西来得长久。

沉默与宁静是一种力量,让人远离世俗的喧嚣,保持个性的独立与心性的完整。

古语说:"大音声希","大音"就是大道,真正的境界不需要声音,沉默的力量远胜于喧哗。

最聪明的人不会炫耀自己的聪明,最成功的人是那些懂得默默努力的人。

与其高声呼叫,提醒众人自己的存在,不如默默流淌,将自己的生命流成一条静静的长河,供人敬仰和评说。

锋芒毕露是招惹是非的祸根祸从口出是非生,破败由来皆自惹。

我们从小就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那个从小就聪明礼让的才子是我们童年时的楷模。

可是,历史上的孔融命运却并不好。

也许是因为年少就聪明,孔融自视甚高,锋芒毕露。

有一次,他和父亲去拜访一位朋友,刚好有个叫陈炜的官员也在那位朋友家里做客。

互相介绍后,陈炜语带不屑地评论孔融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未必有智慧。

"孔融立刻说:"那么想来,您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陈炜被堵得目瞪口呆,最后说:"你虽然聪明,但如果改不了这个一逞口舌之快的毛病,恐怕将来会有祸患。

"陈炜说得果然没错,孔融长大后,仍然改不了心高气傲的毛病。

他效力于曹操麾下,却经常对曹操冷嘲热讽,曹操对他一忍再忍,终于有一天受不了他的恃才傲物,给他冠了个"谋反"的罪名,将他处死。

人们常说年少成名,名气大多不会持久,因为少年心性一旦有才名相伴,加上众人的夸赞之声,就很容易让人丧失对自己的警惕,变得骄傲自大。

因为自视太高,难免在与人相处时气性太盛,锋芒毕露,在言语之间得罪他人而不自知。

三国时期的孔融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他对待别人能像对待自己哥哥那样做到谦恭礼让,又怎会落得这样悲惨的结局?提到灾祸,人们头脑里蹦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倒霉",对待自己遇到的灾祸,更有多种借口安慰自己,比如"运气不好"、"没赶上好时候"、"遇到的人不对"等等。

但仔细分析,有多少灾祸是"运气不好"?有多少是"自作自受"?性格决定命运,生命中的某些灾祸的确来自不可测的外界因素,但更多的,是我们自身性格埋下的祸根。

不懂得收敛锋芒,最容易招致祸端。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时候不是风摧,而是树木太爱显摆自己,因此被周围的人嫉恨。

还有一部分人不收敛锋芒也就算了,还要刻意招惹、贬低他人,以提高自己的身价,这样的人怎能不结下仇敌?森林里,百鸟之王要给自己的女儿--美丽的白鸟公主找一位女婿,各路鸟儿都来求婚,白鸟公主逐一观察,最后对父王说:"父王,我觉得孔雀最有贵族仪态,而且它看上去知书达理,沉稳可靠,我愿意他做我的丈夫。

"鸟王很高兴,当即宣布孔雀为王国贵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