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市镇发展经验
地铁案例-香港新市镇-将军澳
填海工程已完成,在东涌新 市镇附近兴建大屿山物流园 的可行性研究已完成,其余 待开发土地正在规划中。
东涌站上盖东荟城商场物业发展项目
物业 楼面积 商场 43,000 m2 写字楼 15,000 m2 酒店 22,000 m2
12
核心举措
香港地铁站点周边新市镇开发模式及成功KPI
香港新市镇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绩斐然
►
随着经济发展为了解 决日益严重的城市拥 挤问题 1982年港府选择了 将军澳区域内临近九 龙的翠林、宝林以及 坑口为新市镇发展的 第一批对象
►
►
1999年4月将军澳地 铁开始兴建,2002年 4月地铁线路的开通进 一步解决了对外交通 的问题 ,使将军澳镇 从人口不足1万人发展 到31万人 随着人流量增大,在 地铁站附近兴建更高 要求的商业办公住房, 把其打造成繁华的商 业市镇中心成为这一 阶段的任务
►
着力发展的是公共 屋村和廉价商品房
制定的土地建议主 要包括减少发展密度、 提供更多休憩及康乐 设施、靠海岸发展高 级休闲娱乐场所等, 力图打造一个更具吸 引力的新市镇
►
6
核心举措
将军澳新市镇的建设围绕站点腹地展开,目前开发的区域为站点以北 区域,以高密度住宅开发为主体(占90%),配有完善的生活配套设 施(占5%)和商业设施(5%)。
中密度商住发展区-容积率为
市中心南部
市镇广场-优质的园艺设计,发
展成为主要社区活动如市集、表 演、展览、节庆活动等的新场地, 成为将军澳居民的聚脚点 休闲 市政 居住 商业
优质居住生态环境 活力与凝聚力 康乐与休闲 独特都市设计
8
海滨公园&河畔公园-优质的
园艺设计,发展成为主要社区活 动如市集、表演、展览、节庆活 动等的新场地,成为将军澳居民 的聚脚点
港产城融合情况汇报
港产城融合情况汇报
近年来,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其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港产城融合作为
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香港港产城融合情况进行一次汇报,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首先,香港的港产城融合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城市设计上,香港充分考虑了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的融合,通过建设产业园区、科技园区等,促进了产业与城市的有机结合。
同时,香港还注重了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将环保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中,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其次,在产业发展方面,香港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努力实现产业与城市
的融合发展。
特别是在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领域,香港不断加大对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创新和发展,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外,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香港也在积极推动港产城融合。
通过建设
智慧城市、优化公共服务体系等举措,提升了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生活条件。
最后,展望未来,香港将继续致力于港产城融合的深化和发展。
通过加强城市
规划、推动产业升级、优化公共服务等措施,香港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活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总的来看,香港的港产城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我们期待香港能够在港产城融合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TOD模式案例调研(新加坡、香港、新罗谢尔、查波)
中国 香港
地铁
部分设计特色——利用公交之便把车站发展为聚集点
中国 香港
地铁
部分设计特色——人车分流
中国 香港
美国 康涅狄格 Connecticut
哈特福德车站地段(Hartford Station Area)
查珀尔希尔长距离范围TOD规划
手指型城市形态
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拥有170万人口,其中城区人口50万。早在1947年,该市就提出了著名的“手指形态 规划”,该规划规定城市开发要沿着几条狭窄的放射形走廊集中进行,走廊间被森林、农田和开放绿 地组成的绿楔所分隔,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该规划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发达的轨道交通系统沿着这些 走廊从中心城区向外辐射,沿线的土地开发与轨道交通的建设整合在一起,大多数公共建筑和高密度 的住宅区集中在轨道交通车站周围,使得新城的居民能够方便地利用轨道交通出行。同时,在中心城 区,公交系统与完善的行人和自行车设施相结合,共同维持并加强了中世纪风貌的中心城区的交通功 能。作为欧洲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之一,哥本哈根的人均汽车拥有率却很低,人们更多的是依靠公共 交通、步行和自行车来完成出行。哥本哈根的这种发展模式是在整个区域层面上实施的,而不是仅仅 限于某一条走廊或是一个小区。城市的活动是在整个区域内存在的,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小的区域, 如果只是在一个小的区域内实行TOD模式,并不能改变整个区域原有的用地形态和出行特征,所能 取得的效果就非常有限。在整个区域的范围内实行这种发展模式,就能充分地发挥规模效应,形成整 合的优势,从而改变整个区域的用地形态和出行特征,促进区域发展。
新罗谢尔站地段
美国 新罗谢尔 New Rochelle
从香港公屋的发展反思内地经济适用房开发
屋 ,政府 向低 收入者大 量提供 了比市场租金 便 宜得 多 洲金 融危机 的影响 , 香港经 济严 重滑坡 , 屋价格跌 到 房
的住 房。 4 至 l 6 ( ) 9 5年 , 租住 公屋 的人 口数 量 已达 到 了 7 % 。 0 为此 , 政府修 订 了每年建 造 8 0 0套 住宅 的计划 50
成部分 。5 0多年来 , 府 已为千千 万万个 家庭 提供 了 原 来 只 用 于 租 用 的 一 部 分 公 屋 以 低 干 市 价 5 % 的 价 政 0 公共房 屋 , 让香 港 市民改善 了居住 条件 , 同时也为 社会 格 出售 给租 户, 民买房可获 得 9成 的按 揭贷款 ; 居 政府
的职 能。 房屋 委 员会 直属 港督领 导 , 面统 筹公共房 屋 的 重 要措 施 。 全 的发展 。 3 由于香港 市 区可用 于公屋 建设 的土地很 有 () 2 .香港 政府有 一个建 设公共 房屋 的长 远 目标 ,制
维普资讯
wE 嗍 E N E 翔N F U D 盯^ G0 c I WO K R H睫 RES
现今, 有近 5 % 的香港居 民 ( 3 0多万人 口) 0 约 0 住 后 ,接 近 市 区 、环 境 较 好 的公 屋 至少 也低 干 市价 的
着公 共房屋 ( 居屋 ) 。 ( 公 共房屋建 设情 况 一) 个 阶段 的情 况是 :
香 港公 共房屋 的建 设大致 可分 为三 个阶段 ,这 三 延长执 行到 18 9 7年 。 3 香 港政 府在 1 8 () 9 7年首次发 布 115 . 9 2年 一17 9 3年 : 一阶段政 府着手 为灾 民建 2 0 ) 同时 , 府 的政 策从 兴建 出租公屋调 整 为鼓 励 这 0 1。 政
香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前段时间,组织安排我参加省政府在香港金融管理学院举办的现代服务业领导干部培训班。
两周的学习培训,不仅系统学习和了解了现代服务业的新知识、新模式,而且亲身感受到了香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理念和氛围,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特别是香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思路和做法,对我市发展服务业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
一、香港服务业发展概况香港特别行政区总面积1104平方公里,人口680万,是亚太区最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信息服务枢纽之一,是跨国公司云集的地区总部。
目前,香港服务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运输、仓库及通信业,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
金融服务、贸易和物流、旅游、专业服务成为香港服务业的四大支柱产业,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90%以上。
二、香港服务业发展的理念和策略(一)发展理念香港政府奉行“大市场、小政府”及开放性发展理念。
多年致力于人才、教育、市场制度和监管等营商环境的优化,降低政府公共服务、社会诚信等带来的社会交易成本,努力营造公开的商业环境和开明的经济政策,进行适度的监管,提供公正的法律制度。
政府从中介、码头、金融等领域退出,为民间资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府对服务业持开放性态度,鼓励对内、对外的开放。
近年来,香港政府不断加大对服务业的推广,1997年成立推广服务业策略小组、投资推广署、旅游发展署、香港贸发局等部门,每年都对有关的行业进行宣传。
(二)发展策略香港政府在产业发展链条上努力成为每一环节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从城市整体的产业规划、运行基础建设,到吸引企业进来、帮助企业运营生产,再到产品推广和运销,所有的环节都可以有相应的政府部门积极参与负责,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功能强大的产业孵化链(规划-基础建设-招商-服务-推广)。
1、系统的规划、整体的发展。
香港政府十分注重产业整体布局的合理性和互补性,强调产业资源的集聚度、辐射能力、融合和互补。
香港新市镇规划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霍 华 德 ( bn zrHo ad 在 10 E e ee w r ) 9 2年 提 出 的 “ 园 城 市 ” 田
收 稿 日期 :0 1 8—1 2 1 一O 7
作 者 简 介 : 薇 ( 98 , , 要 从 事 城 市 规 划 研 究 。 李 18 一) 女 主
・
4 ・ 8
பைடு நூலகம்
唐 山学 院 学 报
第2 4卷
( ) 城 市 主义 。新 城 市 主义 ( e bns 是 2 3新 N w Ura i m) 0世 纪9 O年 代 初 提 出 的 一 个 新 的 城 市 设 计 思 想 , 张 借 鉴 二 战 主 前 美 国 小 城镇 和 城镇 规 划 的优 秀 传 统 , 造 具 有 城 镇 生 活 氛 塑 围 的 、 凑 的 社 区 , 代 郊 区 蔓 延 的 发 展 模 式 [ 。沙 田新 市 紧 取 = 3 ] 镇 在 混 合 使 用 、 密 度 开 发 、 速 交 通 、 性 化 尺 度 方 面就 体 高 快 人
第 2 第 6期 4卷 21 年 l 01 1月
唐 山 学 院 学 报
J u n 1 fTa g h nColg o r a n s a l e o e
Vo . 4 NO 6 12 .
N OV 20 . 11
. = , 白 = 香 港 新 市 镇 规 划 建 设 经 验 及 其 -; 口 、
新市镇(三)荃湾
地方-新市镇(三)荃湾荃湾新市镇,包括荃湾、葵涌及青衣,由于大屿山东北部份包括阴澳、竹篙湾等地区历年来和荃湾关系密切,所以连同马湾亦一同划入荃湾范围内。
为配合荃湾发展,一九八六年,葵青区议会成立,使整个荃湾新市镇分成两个行政区:荃湾管辖荃湾市中心、石围角、西约、马湾及大屿山东北部,而葵青管辖葵涌、青衣、荔景等地方。
一九零三年时,香港政府发表了九广铁路香港段之勘测工程报告,报告中建议了两条定线:新界东部方案-在毕架山开辟隧道并在新界东沿岸向北伸展。
而新界西部方案侧时以荃湾为中途大站,并在大榄涌及元朗等地开挖多条隧道向北伸延。
其中一个原因是报告中指出荃湾只是「店铺疏落」,反观东部方案途经的大埔为当时政府计划发展的新行政中心,所以最后政府采用东部方案。
「寻财路,旧金山;找死路,去荃湾」;「店铺疏落」就是当时香港人对荃湾其中一个看法。
新界西部的发展正式开始是在一九一七年新界环回公路西段落成之后,环回公路加速了新界西部包括荃湾的发展。
二次大战前后,因为兴建城门水塘、城门谷钨矿场等,令大量移民迁入荃湾。
五十年代,荃湾进行大大小小的填海工程造地,除了墟市及民居外,亦开始有工厂进驻荃湾。
七十年代,荃湾填海工程、荃湾大型迁拆工程(包括象山寮屋区、下城门谷的古坑村及地下铁路支线地方)、葵涌醉酒湾填海工程等为荃湾地区带来大量土地兴建房屋,货柜码头及工业区,荃湾发展正式起飞。
近年,由于香港赤鱲角新机场的兴建,更加速了荃湾的发展。
虽然荃湾中部的部分工业用地大厦需求减低,令部分地产商将工业用地更改为商业或商贸楼宇,但现在仍有相当部分的工厂设置在荃湾区内。
而因为荃湾为机场进出市区必经之路,荃湾亦有机会成为香港下世纪商住中心。
青衣岛本只有农民及渔民居住在青衣大街、门仔塘及青衣塘一带,及后政府为发展长沙湾,在西九龙进行大型填海工程,令原本在长沙湾经营的船坞需迁往青衣岛继续经营。
六十年代初期,政府批出青衣东部及南部土地供兴建油库、发电厂及工业用途;使青衣慢慢成为重工业集中地。
香港城市公共空间解读_徐宁
香港城市公共空间解读徐宁徐小东摘要:高密度并不意味着拥挤和公共空间的极度匮乏,香港的成功经验表明,在高密度的生活环境下,也可以实现一个持续发展和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图景。
论文将多元化的香港公共空间归为滨水型、商业①质”重于“量”;型、交通节点型和社区型公共空间四类加以具体剖析,并总结香港公共空间的特色为:“②层级性与系统性;③多元化与异质性。
以期为内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空间类型;香港1 引言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建设用地内以人工要素为主导、空间属性具有公共性的开放空间体。
在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城市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作为公众共享的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中间场所,城市公共空间在市民休闲、娱乐、锻炼和日常交往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
就香港而言,其山地岛屿型地形给城市建设带来一定约束,更由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贯彻和规划管控政策的有力落实,已开发城市用地仅占总用地面积(1104km2)的21%,导致城市建成区密度和人口密度都相当高。
①但就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却承载着世界级的高度发达的金融、商业和旅游活动,形成高效有序的运作模式。
据英国《经济学人》信息部(简称EIU)2011年最新公布的年度调查显示,香港在世界宜居城市中排名第31位,这对于超高密度城市来说难能可贵,其设计良好和富于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是它能够超越洛杉矶、伦敦和纽约等城市名列前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1]香港不同人群对公共空间有着独特需要:既要考虑为那些高强度工作环境下的人士提供精神放松的乐土;也要为发达的商业金融活动提供高品质的休闲娱乐场所;更重要的是,要为居住条件狭小局促的中低收入人群提供愉悦身心的室外活动场地,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此外,双休日制度和人口老龄化带来加倍的休闲时间,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和质量都面临着巨大的困窘与压力。
上述需求逐渐转化为香港公众生活的一部分,并日益渗透和影响到香港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与模式。
香港商业综合项目介绍——太古城、又一城、青衣城、APM
商务区
随着太古城商业氛围的聚集,加之中心商务区写字楼 市场的饱和,太古城于1991和1992年先后在靠近海 湾和高档楼盘海景花园的地块开发了太古城中心三座 和四座两个甲级写字楼项目,并于1997年将太古城 中心一期的部分楼宇改建为甲级写字楼
太古城—功能布局
住宅区
由于太古集团之前没有地产开发的经验,加 之周边环境不成熟,太古城的主体是作为住 宅区来开发的 住宅区分为8期进行开发,共兴建了61栋高层、 提供12,698套公寓;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 米方米,占总开发体量的83%
辉台、观海台、高山台及翠湖台总计8期住宅,61栋26-30楼的高层
1982 — 1992年,太古城中心一期至四期分别于1982、1986、1991及1992年 落成,成为港岛东区最大型的购物中心 1997 年, 太古城一期的一部分翻新改建成商厦
太古城—整体定位
高品质住宅小区
作为香港第一个设有园艺花园和绿化平米台设计 的大型私人住宅项目,太古城通过实用的设计和 高素质的管理来赢得香港中产阶级的青睐。
大型商业
借助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成熟社区的支持,太古城 中心引进高端品牌及香港第一个真雪溜冰场等特 色休闲娱乐设施,成为港岛目前最大的商场。
将太古城打 造成香港优 质的综合性
社区
新兴商务区
太古城中心先后兴建3座甲级写字楼,与相邻的太 古坊相连成为香港岛又一重要的商务中心。
பைடு நூலகம்
太古城—功能布局
住宅区
维多利亚港 太古城中心三座 海景花园 安盛台 金殿台 海天花园 太古城中心二期 太古城中心一期 酒店 高山台 太古城中心四座 海景花园 星辉台 观海台
中庭位置和询问处的轮船设计,餐厅竖起了 帆船桅杆,两部扶手梯中间的百舸竞渡
国内外新市镇建设与发展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设计和 开 发 中 已经 进行 了较 为成 功
的尝试 , 目前在 美国并没有被 广泛 但
视 为适于主导未来社 区发展 的模 式。
不是像埃 比尼泽 ・ 霍华德所指 的那种
生产跟 生活结合在一 起的新市镇 , 而 是 变成 建立 在汽 车上 的纯 居住 新市
被誉 为 “ 步 的建筑 ” 进 的亚利 桑那 州
入 了新都 市主义城 市规划思想 。表示 东丽 区城 市化 规 划建设将在 “ 城 市化的郊 区发展 中。 在 对城市边缘
区进 行 重 构 ”这 一 新 都 市 主 义 城 市规 划 思 想 的 指 导
的 设 计 理 论 和 社 会 思 潮 .0世 纪 8 2 0年 代 末 期 兴 起
于美国。这种全新的理论在 美国、 国、 英 新加坡等 国
训。
一
住宅地 、 多户住 宅地 、 零售 、 公和仓 办
一
界发达 国家解 决都市化 发展 的
库用地等 ) 一种 类别都 有其 不同 ,每
的运作 方式 、 场 、 市 行业 组织 和融 资 来源。
空间 矛盾所采取 的一个极 重要 的 发
展策 略。特别是新都市 主义 自 2 0世 纪8 O年代末期美 国兴起后 ,在近 十
维普资讯
究
EC o N 0 a l o U T Lo o K T H E B o H A l E A C 8
.
黼 鞲《 褥 彰瓣 灞 辍 穗 粥黧 翳 霜 黼 髓 瓣氍 飘翳 丽日
新 都市主义 与新市镇建设
理 论是 旨在 再 造 城 市社 区活 力
之所 以如此 , 一个重要 原 因是新都 市 主义 的实际 设计标 准 和执 行 操作还
不能完 全 与北 美地 区 的法规 框架 相
从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
开发区建设要以城镇为依托。开发区的建立和发
展,为新形势下郊区副中心和卫星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契 机。一些特大城市抓住这一良机,将开发区配置于郊区 副中心和卫星城镇,建成集工业生产、居住、生活娱 乐、商业、教育于一体的社区型开发区,带动了郊区工 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多布局于城 市郊区和外围地带,且多以群体形式布点。因此,必须 加强卫星城镇的工业集聚规模,培植支柱产业体系,同
人口和产业职能的作用,仅对缓解大都市住房紧张起了
些许作用,又由于职住远离,更加剧了母城与卫星城之
间的交通紧张程度。而只有少数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与 母城有一定距离、配置了各种产业和大型公共服务设施 及服务中心、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舒适环境的卫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专题成果,批准号498 01(10s
城3 5座,但由于数量过多,分布较广,且以职能单一的 卧城居多,因而多数卫星城并未真正起到疏解大都市区
要的城市形态;当前,许多小城市和中等规模的城市仍
是单中心城市。由于在单中心城市中,人口和工商业活
动高度集中于狭小的建成区内,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市中 心区人口密度过高、工业企业过多、工业区与居住区犬 牙交错等现象,既导致城市交通、住房和基础设施拥 挤,又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还带来了特大城 市“摊大饼”式的蔓生扩张。
界各国都在力图限制大城市扩展,但大城市的增长却似
乎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不仅大城市的数量在增加,而且 地域范围也不断扩展,甚至出现众多的城市连绵区、大 都市圈。1900年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只有“座,
1 9 5
城市化的进展,逐渐将大城市的发展重点放到郊区,在 大都市区周围建设若干卫星城镇,作为疏散中心城市人
香港城市发展
三、空间形态演进
1841 年开埠后,经过100多年转口港经济时期的建设,香港城市形成了集中于维多利 亚港南北两岸,长约17km的带状布局,城市形态表现为东西走向“带形”的典型山地 城市结构。这一时期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城市用地紧张,城市不得不“向上、向 下”寻求发展空间。“向上”:通过平整山坡,城市垂直等高线向山上发展;“向 下”:在港九的维多利亚港两岸不断填海造地,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这一时期的香 港城市都是以维多利亚港为中心,呈现单中心、高密度的发展态势,城市逐步向海面 和外围山地拓展。 1971年后,香港城市发展开始由港九都市区向广大的新界地区扩展,城市结构形态也 由以维多利亚港为核心的同心带形结构向以港九都市区为中心的“集中紧凑,相对松 散”的组团结构演化。香港的城市形态布局走过了从集中到分散的发展之路,城市形 态布局由散点分布到集中带形分布,最终形成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
四、产业变迁
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了用地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比重 在进入工业化后期即开始显著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在第二产业比重达 到极限后(一般不超过50%),第三产业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 主要动力,也使得配套的生活和服务设施用地增加,占据了城市的黄金地段, 使得城市中心区建设用地的利用率得以提高。 悉尼的就业比重符合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近80%的就业岗位来自第三产业。 2001年,财产和商业服务部门超过制造业成为悉尼最大的产业部门。 悉尼城的主导产业为商业和金融服务及通信业,占劳动力人口45%的人在金 融、保险和商业服务部门工作,其次为政府部门和酒店餐饮业。
五、政策影响
政府的政策
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影响城市发展和城市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时而限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展, 时而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超常规发展。一般而言,影响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动的相关政策有行政 区划调整、城市规划政策、土地管理体制、房地产产业政策和特殊优惠政策等等。 在悉尼的发展中,城市规划政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调整了悉尼的行政区划,通过用地预测 将人口预测转化为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的需求预测,并制定严格的土地使用计划来控制和管理城 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和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 (1)悉尼大都市规划 悉尼大都市规划先后编制过5次,一般期限为20~50年,分别在1948年、1968年、1988年、1995年 和1999年进行过编制。悉尼历次规划的主要内容如表10-6所示。 (2)可持续的悉尼—2030年悉尼规划 悉尼2030年规划以“建设长期持续繁荣、具有世界地位的活跃而生机盎然的城市”为目标。根据 此规划,未来的25年悉尼人口预计增加110万,政府面临着道路交通、住房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和 服务供给的诸多压力。其战略目标包括:适于居住、提高经济竞争力、保证公平、环境保护、高 效治理。 整个悉尼2030年规划包括七个战略计划,分别为:经济和就业、中心和走廊、住房、交通、环境 和资源、公园和公共区域、治理和执行。并同步启动了三个重大项目,即悉尼用水计划、西部悉 尼公园地块和新城开发。 这些战略计划和重大项目,均影响大悉尼各类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动。
香港城市发展
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多元化 香港基本实现工业化后不久,经济遭遇两股巨大冲击波的夹击,一是1973 年的世界 石油危机;二是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挑战。70年代末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对 香港经济是一个重大而关键的影响因素。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来势迅猛,使香港在资 源和市场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了种种新的比较优势,造成了香港又一次迅速而 重大的经济结构调整,即“第二次经济结构调整”。 这次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征是 本地生产总值及就业构成中制造业的比重迅速下降,服务业比重迅速上升。工业多元 化。制造业开始走出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劳动及资本密集产 业中的技术密集度也在上升。 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以创新和科技为动力的知识经济 在经济高通胀和高成本的压力下,香港经济正出现新的调整,即由劳动密集型的服务 业转向向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转移,或服务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工序,特别是后勤支援 部门向外转移。
五、政策影响
政府的政策
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影响城市发展和城市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时而限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展, 时而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超常规发展。一般而言,影响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动的相关政策有行政 区划调整、城市规划政策、土地管理体制、房地产产业政策和特殊优惠政策等等。 在悉尼的发展中,城市规划政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调整了悉尼的行政区划,通过用地预测 将人口预测转化为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的需求预测,并制定严格的土地使用计划来控制和管理城 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和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 (1)悉尼大都市规划 悉尼大都市规划先后编制过5次,一般期限为20~50年,分别在1948年、1968年、1988年、1995年 和1999年进行过编制。悉尼历次规划的主要内容如表10-6所示。 (2)可持续的悉尼—2030年悉尼规划 悉尼2030年规划以“建设长期持续繁荣、具有世界地位的活跃而生机盎然的城市”为目标。根据 此规划,未来的25年悉尼人口预计增加110万,政府面临着道路交通、住房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和 服务供给的诸多压力。其战略目标包括:适于居住、提高经济竞争力、保证公平、环境保护、高 效治理。 整个悉尼2030年规划包括七个战略计划,分别为:经济和就业、中心和走廊、住房、交通、环境 和资源、公园和公共区域、治理和执行。并同步启动了三个重大项目,即悉尼用水计划、西部悉 尼公园地块和新城开发。 这些战略计划和重大项目,均影响大悉尼各类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动。
香港行政区面积小,城市用地狭窄,为何不向北建设新市区,却只是填海? - 知乎
提问搜索话题、问题或人...首页发现消息香港城市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修改香港行政区面积小,城市用地狭窄,为何不向北建设新市区,却只是填海?修改主要还是想请教香港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比较感兴趣。
另,有几点不太理解:1、填海造成的生态问题比开发新市区更严重,为何执意要填海造地?2、不知香港的城市功能是否过分集中于港九?是否有分散城市功能的规划?修改举报添加评论 分享 • 邀请回答6 个回答按票数排序陈琴琴,给99%的一行字答案点反对和没有帮助!!!张战、刘德华 赞同我记得我们原先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过,香港为了保护太平山的生态环境,坚决是作为保护地进行使用的,为的就是给香港人留下最后一片绿地。
2编辑于 201205053 条评论chen shawn ,奇葩柳天阳、非典熊Hermosa 、cill 等人赞同(手机码字,缓慢更新中)香港的土地问题与其说是规划问题不如说是政治问题,它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大瓶颈。
政府的城市规划及土地开发被各种利益集团,政治团体,环保组织所挟持,寸步难行,基本上就是一个“无为”状态。
当你用卫星地图查看新界时,你会发现北区其实有很多荒地,郊野公园和棕地(地产商低价收购农民土地用于放置集装箱的,说白了就是在待价而沽),还有更让人头疼的:港英政府时期遗留下来的新界丁屋问题,这更涉及到基本法层面上。
为什么不开发新界反而去填海?因为新界土地补偿代价和政治风险实在是太高了....填海反而更划算。
链接:香港为什么学不了新加坡?(高密度城市生存之三)大片的棕地7Lawrenc…话题位于落马洲附近的河套地区,上方为深圳市农地,荒地,丁屋,右方为八仙岭郊野公园从1990年以来,香港就一直在推新界东北发展规划,阻力实在太大,一路上修修改改, 最近出台了新界古洞北新市镇、坪輋/打鼓岭新市镇以及粉岭北新市镇的规划。
具体见下图:结果呢,网上谣言四起,说有内地房企打算入驻买地,新发展区实为“深圳后花园”,而且政府届时会引进大量双非入住,是”富豪双非教育城”。
2024年发展现代新市镇总结材料
____年发展现代新市镇总结材料引言:近年来,我国经济和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为了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____年开始发展现代新市镇。
这一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增加了人民群众的福祉。
本文将对____年发展现代新市镇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以期进一步推动新市镇的发展。
一、新市镇的概念和背景:新市镇是我国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城乡结合部新建或改造的以新型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化城镇。
新市镇作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问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城镇。
二、新市镇发展的成果:1.人口迁徙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新市镇的建设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据统计,截至____年底,我国新市镇的人口达到了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
这一趋势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0%以上,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发展的升级:新市镇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发展的升级。
新市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引导企业提升技术含量、提高产业链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型。
新市镇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截至____年底,新市镇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0%以上。
新市镇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
3.社会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新市镇的发展带来了社会服务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新市镇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社会基础设施,提高了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新市镇的居民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提高了生活质量。
此外,新市镇注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增加了民生福祉。
三、新市镇发展的挑战和对策:1.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新市镇的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新市镇的发展
地方-新市镇的发展香港在一九七三年开始发展新市镇,发展至今,香港已经有九个新市镇。
现今,超过一半的香港居民皆住在新市镇内。
最初的一代新市镇设计以「自给自足,均衡发展」为目的,市镇内除了设有大型住宅区,亦设有大型工业区及工业邨,供当区居民设业。
及后因应香港的社会发展,现在的新市镇皆主要以居住为主。
荃湾(亦可参考这里)荃湾、葵涌及青衣岛皆属于荃湾新市镇范围之内。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荃湾已有很多移民迁入居住。
在六十年代政府宣布发展荃湾为新市镇时,荃湾已是一个小墟市。
现在荃湾为全港最大的新市镇,人口接近八十万。
沙咀道及杨屋道一带的旧区及绿杨新邨为现时的荃湾市中心,而在荃湾发展计划中,杨屋道以南至西铁荃湾西站将会有多个综合发展,未来荃湾市中心会扩展至这里。
荃湾的大型住宅多数位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例如荃景围、荃湾北等地方,而工业区则设在柴湾角、杨屋道等地方。
部分工业区的土地更已划为商贸用地,鼓励商业贸易等行业在荃湾发展。
葵涌以公共房屋为主,包括葵涌、葵盛围、葵涌北及荔景一带。
另外,葵涌的大连排道及和宜合道一带仍然为十分活跃的工业区。
青衣以前为重工业集中地,现在除了青衣东北面及中部为住宅区外,青衣北面、西面及南面则仍然是香港重要的工业区。
而位于葵涌及青衣的香港货柜码头为世界上其中一个吞吐量最高的货柜港。
荃湾为进出香港国际机场必经之路,因而建有多条公路,连接香港各地,而地下铁路及九广西铁亦在荃湾新市镇内设站,为荃湾居民服务沙田(亦可参考这里)沙田新市镇包括沙田及马鞍山两部分,面积约3,587公顷。
沙田为香港第一代的新市镇,早在六十年代,政府已经开始规划及兴建沙田。
而在七十年代,政府决定将马鞍山纳入沙田新市镇作为沙田的扩展部分。
直至现时为止,沙田新市镇已有超过六十三万人居住,而当整个新市镇发展完成,人口预算会增加至七十万左右。
新市镇属于带型发展设计,以城门河为中轴线,新市镇在城门谷向两面的山脉扩展。
市中心设在沙田车站,设有大型购物中心、公共交通交汇处及政府设施。
香港回归日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香港回归日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香港回归日,标志着香港重新回归中国主权。
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回归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与改善。
本文将以香港回归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为主题,探讨其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
一、回归后的城市规划香港回归后,为了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致力于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上,香港注重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并加强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协调。
1. 综合性规划香港制定了一系列综合性的城市规划,包括“香港2030+”规划和“香港可持续发展蓝图”等,从不同维度和时间尺度上规划香港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些规划充分考虑了人口增长、土地利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因素,为香港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2. 区域规划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通过区域规划,以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提升各区域的发展潜力。
例如,将中环地区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通过相关政策吸引金融机构和公司进驻;在新界地区建设新市镇,以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在离岛地区发展旅游业,丰富香港的文化和休闲资源。
二、建设成就香港回归后,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以下将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发展和文化景观等方面进行介绍。
1. 基础设施建设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包括地铁、高速公路和机场等,提升了香港的交通便利性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此外,还注重水、电、气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并加强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配套,提高了城市的智能化水平。
2. 住房发展为了解决香港的住房问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推动住房供应和公共房屋建设。
通过多种措施,包括土地供应、建立保障性住房系统等,有效提升了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质量。
3. 文化景观为了保护和传承香港的文化遗产,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注重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
通过修复文化遗产建筑、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提升了香港的文化吸引力和城市形象。
站高望远 脚踏实地——香港规划工作一瞥
划师、 规划师、 总规划师 ) 一类是测量师及技术人员2 9 ; 9
介绍、 实地考察及阅览一些技术资料和法律文件 。 初步 了 解了香港规划的运作体 系。 总体感觉其法律体系完备 、 工
作流程完善、决策程序民主 、部门协作紧密。
人 ( 负责 图则的编绘和数字化 工作 ) ;另一类是行政事务
面的标准 ,同时也为公私发展计划的规划大纲提供指导 。
2 11 全港 和 次 区域 发展 策略 ..
全港发展策略制订长远规 划大纲 , 贯彻政府的土地用 途、 交通基础设施及环境方面 的政策 , 作为次区域及地 区 规划的依据 。 次区域发展策略将全港发展 目标在五个次区
域( 即都会区、新界东北 、新界西北 、新界东南及新界西
及地区图则三层架构的发展规划系统。《 香港规划标准与 准则 》 是技术政策文件 , 明各类土地用途在设施配置方 列
个决策局 , 主要职责是负责根据行政长官发布 的年度施政
纲领中有关内容 ,制定有关政策、年度计 划、有关法案,
如负责城 市规划方面决策 的是 发展局 。第二个层面是约
6 0多个执行部 门,根据执行局的要 求开展工作、执行决 策 ,规划署就属此类 ,它的主管部 门是发展局。 香港规划署是城市规划委员会( 下称 “ 城规会”的执 ) 行机构 , 为城规会提供行政和秘书服务 。 规划署的工作职 责是:负责制订 、 监察及检讨市区和乡郊地区的规划政策 和图则 , 以及执行有关的工作 , 并处理所有涉及全港和地
了市政府外办和市人事局组织的赴香港公务员交流培训计 划, 我主要的交流单位是香港规划署 。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 里, 接收单位——香港规划署对我 的交流计划作 了精心 的 安排 ,内容涉及到策略规划 的制定、 法定图则的制定 、申
tod香港案例
tod香港案例
在香港,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案例:
1. 港岛线:在地铁港岛线兴建时,港铁公司得到了太古站康怡花园住宅的开发权,作为对地铁建设的补贴。
这是一个典型的地铁建设和地产开发互相促进的案例。
2. 九龙湾:九龙湾是香港的一个新市镇,其规划和发展受到了地铁和公屋政策的共同影响。
这个区域的发展,得益于地铁和公屋的引导,吸引了大量人口从中心城区迁移至此。
3. 将军澳线:将军澳线沿线地区的发展也受到了地铁的显著影响。
这条线路的建设,推动了沿线地区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建议查阅TOD相关书籍或文献,获取更多信息。
香港新市镇建设的启示
王 纪武 1 ,张 丽 璐 2
4000 45;2. 州 市 规 划勘 溯 设 计研 究 院 , 河南 郑 州 郑
厂 新 市 镇 产 生 的 历 史 背 景 工 ]
香 港 人 多地 少 ,沿 海 岸线 一 带 的 平 地 很 少 ,可供城 市都会 区发展 的用地非 常有限, 只 有 在 远 离 市 区 的 新 界 西 北 部 有 较 大 面 积
庭 提 供 住 房 。 “ 年 建 屋 计 划 ” 是推 动 新 市 十
镇 发 展 的 主 要 动 力 来 源 【】 图 2 0( )。
b s n M1 、 社 会 组 合 ( o i 1 i 、 uig x) S c M x) a 均 衡 的人 口组 合 ( m g a i 1 a a c De o r p n c D l n e) 以及 均 衡 的 土 地 利 用 [ 。 5 ]
2 1 原 则 .
类 型 的 房 屋 供 居 民选 择 , 其 中包 括 出 租 的 、 住 者购 置 的 ;也 包 括 公共 的 、私 人 的和 不 同
质量 与价 格 的 房 屋 , 以满 足 居 民的 不 同需 要 。
2. . 1 1高标 准 建 设
香 港 政 府 希 望 通 过 发 展 新 市 镇 将 大 量人 口分 散到 新界 地 区。为 达到 这一 发 展 目标 , 需 要 将 新市 镇 建 设 成 为能 够 吸 引市 民迁 入 的 新 型 城 镇 。 因 此, 在 新 市 镇 的建 设 与 发 展 过 程 中 , 采 用 了 一 系 列 比市 区 高 的 规 划 控 制 指 标
[] 4
,
在 用 地 分 配 上 , 工 业 、 商 业 、住 宅 用 地 之 间 绿 化 带 分 隔 ,并 连 同休 憩 用 地 、 公共 设 施 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发展后人口约67.3万)
规划为机场的支持社区
规划为机场的支持社区 提供大型房屋发展的其中一个主要 策略性增长地区 现时可容纳约10.8万人口
即将开展《东涌余下发展计划的规 划及工程研究》提供土地容纳总人 口將增至22万
最高住用地积比率 5 - 8倍
2030远景规划和策略
2036
资料来源:入境事务处
26 资料来源:香港统计处
人口老齡化
85+ 80-84 75-79 70-74 65-69 60-64 55-59 50-54 45-49 40-44 35-39 30-34 25-29 20-24 15-19 10-14 5-9 0-4 400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香港新市镇规划经验
1
百万
10
8
7.7 7.1
8.3
6
5.8 5.1
6.7
4
4.0 3.1
2
2.1
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2030
城市化在海港两岸进行 戰後大量移民,生活環境擁擠
50年代末/60年代初 -巨大的住房需求, 开始向原城区外发展 70年代初 - 城市大规模向新界扩散,策 劃新市镇 ,急速提供建屋土地
第二節 支持港澳培育新興產業
支持港澳增強產業創新能力,加快培育新的 經濟增長點,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支持 香港環保、醫療服務、教育服務、檢測和認 證、創新科技、文化創意等優勢產業發展, 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範圍。支持澳門推動經 濟適度多元化,加快發展休閒旅遊、會展商 務、中醫藥、教育服務、文化創意等產業
金融服务
专业服务及工商业支持 旅游
235.6B
202.8B 50.9B
15.2%
13.1% 3.3%
资料来源:香港统计处
29
『香港2030』全港发展策略
为未来30年规划进行研究 结合土地用途、交通运输 及环境方面的规划大纲 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广泛咨询公众人士
30
『香港2030』全港发展策略
依据《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在每个房屋区提供足够的设施
服务新市镇的大型基建计划 : 公共房屋 + 集体运输系统(公 路 + 铁路)
均衡社区
第一代新市镇 - 沙田
可持续发展、环保概念、以人为本 优质城市设计
第八個新市镇 -將軍澳
面积 (平方公里) 沙田 屯門 荃湾 /葵涌 元朗 大埔 粉岭 / 上水 将军澳 天水围 北大屿山 所有新市鎮 35.9 32.6 32.9 5.6
港澳專章
粵港澳合作重大項目
持續规划
49
欢迎指正
第三節深化內地與港澳經濟合作
加強內地和香港、澳門交流合作,繼續實施更緊密經貿關係 安排。深化粵港澳合作,落實粵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 促進區域經濟共同發展,打造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 市群。支持建設以香港金融體系為龍頭、珠江三角洲城市 金融資源和服務為支撐的金融合作區域,打造世界先進製 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構建現代流通經濟圈,支持廣東 在對港澳服務業開放中先行先試,並逐步將先行先試措施 拓展到其他地區。加快共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步伐。加強 規劃協調,完善珠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的交通運輸體系。 加強內地與港澳文化、教育等領域交流與合作。
3.9 3.7
3.4 3.3
3.0
3.1 3.0 2.9 2.8 2.8 2.7 2.6
2.0 1981 1986 1991 1996 2001 2006 2011 2016 2021 2026 2031
资料来源:香港统计处
25
26
流动性增加
百万
200
千
500
160
150
154
426
400
147
390
《新界东北新发展区规划及工程研究》 指導原則
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 • 保留现有乡村、风水林及文化遗产 • 私人参与可融合自然生态的发展 • 优质步行环境 • 节能、节水措施 落实计划安排: • 公众参与 • 政策配合(征地、补偿) • 私营机构参与发展模式
蓬塘/香园围管制站 落马洲河套区
文锦道 罗湖 古洞 上水 缸瓦甫 沙头角
《新界东北新发展区规划及工程研究》
三合一計划
洪水桥
假设人口 ﹕ 35万 (佔人口增長22%)
《新界东北新发展区规划及工程研究》
指导原则
新发展区的策略性角色 : • 利用地理上毗连跨境设施的优势,配合珠三角发展 发挥协同效应 • 住宅、特殊工业、六项优势产业(支持检测和认证、 医疗、创新科技、文化及创意、环保、教育) 以人为本的社区: • 新旧社区的融合 • 公私营房屋比例 35-45% 比 55-65% • 保护自然景观
发展密度
地區類別
地點
最高住用 地積比率
8 -10 倍 7.5 倍 8倍 6.5 倍 5倍
住宅發展密度第 現有發展區 1區
香港島 九龍及新九 龍 荃灣、葵涌 及青衣
新發展區及綜合發展區 住宅發展密度第2區
住宅發展密度第3區
3倍
第一代 – 沙田, 屯門 及 荃湾 (1973 通過) 第二代 – 元朗, 大埔, 粉岭 / 上水
354 300 281 248 200 185 100 219 317
117
128
124
100
86 75
111 99
50
60
65
0 1995 1996 1997 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1
2006
2011
2016 2021 2026 2031 流动居民 (年中数 )
规划发展人口 限制,公私营 房屋发展目标 和人口比例
预留就业相关 发展土地, 提供就业机会
订定道路及交通 网络所需的基础 设施及发展计划
根据香港规划标准和 准则,规划发展密度 和所需的休憩及政府 及社区设施用地
规划及工程可行性研究, 把基本概念转化为发展大纲图 根据环境影响评估条例, 评估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城市规划委员会 按城市规划条例 审议法定分区计划大纲图
(1978/79年通過)
第三代 –将军澳, 天水围 及 北大屿山
(1983-1992年間通過)
全面发展后可容纳400万人口
新市鎮
粉岭 / 上水 天水围 大埔 元朗 屯門 荃湾 沙田
将军澳 东涌
10
根据环境影响评估条例,评估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城市规劃委員会按城市规划条例審議法定分区计划大纲图 根据香港规划标准和准则,规劃发展密度和所需的休憩及政府及社区设施用地 预留就业相关土地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繼續支持香港發展金融、航運、物流、旅遊 、專業服務、資訊以及其他高增值服務業, 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和國 際資產管理中心,支持香港發展高價值貨物 存貨管理及區域分銷中心,鞏固和提升香港 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增強金 融中心的全球影響力。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 遊休閒中心,加快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 合作服務平臺。
新田
新的禁区界线于2010年年底实施后,禁区的土地面积 会由约 2,800 公顷,分階段缩减至约 400 公顷,将释 出约2,400公顷土地 。
愿景: 香港及深圳之间的 自然保育、文化遗产及可 持续用途地带
将按下列主题,制定拟议概念规划草 图:
加強自然保育 : • 保护丰富的天然资源,平衡保育和发展 保护文化遗产资源: • 以点线面的方式(例如活化区内建筑物、辟设 文物径),可持续地为社会带来活力,创造商 机,促进本土经济 推广可持续用途: • 善用边界的地理位置,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
27
男性
女性
400
2006
2036
27 资料来源:香港统计处
28
经济上的转变
美元$10,000 %
73%
80%
92.5%
2006年人均本地生产总值
(以当时市价计算)
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
(以当时市价计算)
资料来源:香港统计处
28
香港经济四个主要行业 占本地生产总值(2009)百分比
贸易及物流 373.4B 24.1%
《启德发展计划》
• 发展范围超过320公顷,涵盖前启德机场和附近地区。
主要发展项目包 括: •游轮码头 •多用途体育馆 •直升机场 •政府大楼 •都会公园和跑道 •公园 •公共房屋 •沙田至中环线铁路 及T2公路
《西九文化区发展计划》
• 占地约40公顷 • 愿景:将发展成为具备世界级文化艺术设施、卓越 人才、地标式建筑及优质节目的综合文化艺术区, 具有不容错过的吸引力,亦有潜力令香港成为国际 文化都会。
33
空间模式的概念
宝安 罗湖 南山
34
以更少资源满足更多需要
在都会区及已开发的新市镇 寻求发展机会
福田
蛇口
以铁路为本的发展模式
充分利用三个发展轴沿线的 发展机会
平衡发展及保育
尽量保留郊野地区
达四方
进一步发展区域运输网络
34
2008年6月展开 为古洞北、粉岭北及坪輋/打鼓岭新发展区 制定规划及发展架构 首批居民于2019年迁入新发展区 工程可行性 发展及基础建设的环境可接受性 符合公眾期望
22
近期主要课题 人口增长放缓 住户人数缩减 流动性增加 人口老齡化 经济上的转变
23
人口增长放缓
百万
10
8
7.7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