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诗句赏析
读后感的好开头结合诗句
读后感的好开头结合诗句《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衍生注释:1. “鉴”:镜子。
这里是把池塘比作镜子。
2.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
二、赏析:这首诗表面上是在描写池塘的景色。
那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里一起移动。
然后诗人发出疑问,池塘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呢?原来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为它送来活水啊。
其实诗人是用池塘来比喻人的心灵,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像那池塘一样清澈,不被世俗的污垢所沾染。
这就像是一棵大树,只有不断从土壤中汲取养分,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如果停止了汲取,就会像干枯的树枝,毫无生机。
三、作者介绍: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理学思想被元、明、清三朝奉为官方哲学。
朱熹一生著述极多,在经学、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
四、运用片段:我有个朋友,他总是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够了,不需要再学习了。
我就跟他说:“你知道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的心灵就像那池塘啊,如果不持续注入新的知识,就会变得浑浊不堪。
你现在就像是一潭死水,没有新的知识流入,怎么能进步呢?”他听了我的话,开始反思自己,又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我觉得朱熹这首诗真的很有道理,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这诗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求知的道路。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衍生注释:1. “结庐”:构筑房屋。
这里指居住。
2. “尔”:如此、这样。
二、赏析:陶渊明写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是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了世俗的纷扰,所以即使身处闹市,也仿佛处在偏远之地。
《观书有感》诗评
《观书有感》诗评一、原文:《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二、衍生注释:1. “鉴”:镜子。
这里将池塘比作镜子,形象地写出了池塘水面的平静和清澈,如同镜子一般可以映照出事物。
2. “渠”:它,这里指方塘。
3. “蒙冲”:也作“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三、赏析:主题这两首诗看似写的是生活中的平常景象,实则蕴含深刻的哲理,主题都是强调知识或者成长要不断注入新的源头。
诗中所传达的情感比较积极向上。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感悟,以一种欣然的态度表达出对知识获取、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解。
表现手法- 在第一首诗中,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将“半亩方塘”比作“鉴”,生动地描绘出塘水的清澈和平静。
而最后引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则是借景喻理,用池塘的清澈需要源头活水的注入,来比喻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使人保持清醒和进步。
- 第二首诗依旧是喻理于景。
在江水未涨之时,巨大的战船推移费力。
而当“春水生”时,却变得“一毛轻”,在江中自在航行。
生动地表明了一种做事或是学习时,外在条件合适时就能顺水行舟般顺利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学识渊博,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诗歌很多也是充满哲理,如同这两首《观书有感》,将理学的思想与日常生活中的感悟巧妙融合,以通俗易懂的诗句表达深邃的哲理,有助于理学思想的传播,也体现了他善于观察生活和思考人生的一面。
五、运用片段:小王是一个在绘画道路上停滞不前的画师,他的色彩搭配以及构图总是感觉缺乏生命力。
有一天,他在翻阅旧书的时候看到了朱熹的《观书有感》,顿时感悟到。
他设身处地地想,自己就如那方塘,而新鲜的绘画技巧、潮流的色彩感受就如同那“源头活水”,于是开始四处求学,借鉴现代绘画大师的技巧,把自己的视野投向更广阔的艺术世界,自己的绘画也如同得到了生机一般鲜活起来。
朱熹《观书有感》译文及赏析(锦集13篇)
朱熹《观书有感》译文及赏析〔锦集13篇〕篇1:观书有感朱熹_全文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彷徨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翻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彷徨。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头活水: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开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究,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如今眼前,天空的光荣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挪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头为它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篇2:观书有感朱熹_全文赏析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进步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入,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朱熹写的《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写的《观书有感》其一一、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三、诗句解析1.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半亩方塘”点明池塘的大小和形状,“一鉴开”将池塘比作一面镜子,形象地写出了池塘平静、清澈的特点。
“鉴”就是镜子,古代镜子用铜制成,需打磨光亮才能照人,这里用“鉴”来形容池塘,可见池塘的清澈程度。
-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中的光亮和云朵的影子在池塘中来回移动,“徘徊”一词赋予了“天光云影”以人的动态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这两句诗通过对池塘美景的描写,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问渠那得清如许”,诗人以问句的形式,提出了池塘为何如此清澈的问题。
“渠”在这里指的是池塘。
- “为有源头活水来”则是对前面问题的回答,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池塘,所以池塘才会如此清澈。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在说池塘清澈的原因,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诗人以池塘为喻,把知识比作池塘里的水,把读书学习比作源头的活水,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像池塘一样清澈,不被陈腐的观念所蒙蔽。
四、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池塘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的景象,以景喻理,告诉人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心智更加敏锐、思想更加清明。
强调了知识的不断更新和积累对于个人修养和智慧增长的重要性。
五、艺术特色1. 形象生动的比喻- 诗中以“半亩方塘”喻人的心智,以“源头活水”喻知识的不断输入。
这种比喻形象贴切,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读者易于理解。
2. 富有哲理的议论- 在描写池塘美景之后,诗人通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富有哲理的问答,将诗的意境从写景提升到说理的层面,使诗歌既有艺术美感,又有思想深度。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的意思和解释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的意思和解释【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观书有感其一的意思和解释1.观书有感其一的出处和作者2.诗句的内容和意境3.诗句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三、观书有感其二的意思和解释1.观书有感其二的出处和作者2.诗句的内容和意境3.诗句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四、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观书有感”是两首描绘读书场景、抒发读书感慨的著名诗篇。
观书有感其一和观书有感其二分别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和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本文将对这两首诗进行解读,探讨它们的意义和解释。
二、观书有感其一的意思和解释1.观书有感其一的出处和作者观书有感其一是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的一首诗。
袁枚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富有个性和创意。
2.诗句的内容和意境观书有感其一的诗句为:“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句以江水春涨为背景,描绘了一艘庞大的艨艟巨舰在水中轻松自如地行驶。
通过形象的比喻,诗人表达了读书的愉悦和收获。
3.诗句的寓意和象征意义观书有感其一的诗句寓意着读书的过程。
诗中的春水象征着知识的积累,艨艟巨舰则象征着人的心灵。
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人们会感到轻松愉悦,而当心灵被知识充实后,人也会在人生道路上行驶得更加自如。
因此,诗句传达了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读书的热爱。
三、观书有感其二的意思和解释1.观书有感其二的出处和作者观书有感其二是明代诗人杨慎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一句诗。
杨慎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富有个性和创意。
2.诗句的内容和意境观书有感其二的诗句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诗句以长江东逝水为背景,描绘了英雄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沉浮、荣枯。
通过形象的比喻,诗人表达了读书的愉悦和收获。
3.诗句的寓意和象征意义观书有感其二的诗句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读书的意义。
观书有感全诗其一其二
观书有感全诗其一其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一、作者简介
二、诗句赏析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
这里诗人以“方塘”为喻,形象地说明只有心灵澄明,才能感知外界事物的美好。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诗人以设问的方式,先问池塘的水为何如此清澈,然后自答是因为有源头不断地有活水注入。
实际上,诗人是用这一景象来比喻知识的不断更新与积累。
人要不断读书学习,汲取新的知识,才能让自己的心智更加清明,如同池塘有源头活水才能清澈一样。
-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 前两句写因为昨夜江边春水猛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盈。
这里通过春水涨起前后巨舰的不同状态,来暗示一种力量的变化。
-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往日水浅时,花费很大力气也难以推动巨舰,而如今江水上涨,巨舰却能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江水中。
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就像巨舰需要江水涨到一定程度才能轻松航行一样,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豁然开朗,得心应手。
三、主题思想。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作品原文: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品注释:其一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4、徘徊:来回移动。
5、为:因为。
6、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7、那得:怎么会。
8、那:怎么的意思。
9、清如许:这样清澈。
10、如:如此,这样。
11、清:清澈。
12、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1、“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2、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3、中流:河流的中心。
作品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告诫人们要多读书的诗句
告诫人们要多读书的诗句《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衍生注释:1. “鉴”:镜子。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二、赏析: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描绘了一幅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的画面。
但实际上诗人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读书学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以巧妙的设问和生动的比喻,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像那池塘之水一样清澈。
就如同池塘需要源头的活水不断注入才能保持清澈一样,人的心灵也需要知识的不断滋养才能不被蒙蔽,才能充满智慧。
三、作者介绍: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尊称为朱子。
朱熹一生致力于讲学和著述,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发展,构建了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小明聊天,他总是抱怨自己的想法很狭隘,感觉自己没有什么创新的思维。
我就对他说:“你看朱熹的那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咱们的脑子就像那个池塘啊,如果不读书,就没有新知识这个‘活水’注入,那脑子就会变得浑浊,想法自然就很局限啦。
你要是能多读书,就像给池塘不断注入活水一样,思维肯定会变得开阔起来的。
”我觉得读书真的就像给心灵注入活力,不读书的话,人就像干涸的土地,怎么能生长出智慧的果实呢?所以啊,还是要多读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衍生注释:1. “示”:教导、告诫。
2.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3. “躬行”:亲身实践。
二、赏析:诗的前两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强调了古人做学问是竭尽全力的,往往要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观书有感》其一的意思。
《观书有感》其一的意思。
摘要:1.诗人简介2.诗的背景与主题3.诗句解析4.诗的意义及启示正文:《观书有感》其一的意思《观书有感》是宋代诗人朱熹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感悟,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读书可以达到的认识世界、提高自己的境界。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1.诗人简介朱熹(1130 年-1200 年),字元晦,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创立了“婺学”,与程颢、程颐并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等。
2.诗的背景与主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朱熹在阅读前人诗文时,产生了许多感慨,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主题是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提倡通过读书来认识世界、提高自己的境界。
3.诗句解析首句“半亩方塘一鉴开”,用半亩大的方形池塘比喻读书的作用,池塘的水面如同镜子一般明亮,可以清晰地映照出周围的美景。
这里暗示了读书可以让我们心境宽广,明辨是非。
第二句“天光云影共徘徊”,进一步描述了池塘中的景色,天空的光线和云彩的影子在水中共同摇曳,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这里表达了读书可以让我们领略自然之美,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
第三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作者自问池塘的水为何如此清澈。
这里暗示了读书可以让我们心灵清澈,明辨是非,具有高度的道德品质。
最后一句“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回答了前一个问题,指出池塘的水源是活水,所以才能保持清澈。
这里表达了读书可以让我们获得源源不断的知识,使我们的思想保持活力。
4.诗的意义及启示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读书可以达到的认识世界、提高自己的境界。
2023最新-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赏析【7篇】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赏析【7篇】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如下是美丽的小编帮大家收集的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赏析【7篇】。
观书有感篇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就是说:只有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并且积极的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观点保持正确,而且要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使自己做事不太死板。
而这个道理则被朱熹从书中所悟出,于是借这那一池池水写了出来,可以说这首诗也是一首即景至作吧!诗中,描写了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的读上几遍,会觉得无比明丽!你看,半亩方圆的池塘好像一面镜子放在地面上。
而天空和云彩倒映在上面,云彩在天空中飘荡着,映在池塘上,好像阳光和云彩在互相追逐徘徊。
真的是“天光云影共徘徊”啊!“这池水为什么如此的清澈呢?”朱熹高兴地自问自答:“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并不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天才’与‘弱智’的比例。
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掌握现在,赊取未来。
只有不断地吸收新事物、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方塘”。
书中那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已经令人读完后清晰明确。
但是更让人拍手叫绝的还在后面呢!一看标题,是观书的感想,顿时美的意境升华了,把池水与读书相辅结合,更是锦上添花。
我很佩服朱熹。
因为他以一首小诗,说理了: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的思想“年轻,”情操高雅!简简单单的字字句句居然有这么大的道理,并且给人的启示也回味无穷!《观书有感》教案篇二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一)导入: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观书有感其一的诗句
观书有感其一的诗句
观书有感其一的诗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观书有感二首》中的一句,原文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扩展:
这句话强调了年轻时如果不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到老年时就会感到悔恨和遗憾。
因此,这句话也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和工作,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文化中,读书一直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读书不仅可以拓宽人们的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个人的气质和修养。
因此,人们常常在年轻时就注重积累知识和经验,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
除了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杜甫的《观书有感二首》还表达了他对读书的感悟和思考。
在第二首诗中,他写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他还写了“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句话,提醒人们要热爱读书,读书可以治愈我们的愚笨和不足。
杜甫的《观书有感二首》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感悟的诗歌,表达了他对读书和人生的思考。
读书不仅是一个知识积累和技能培养的过程,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文化修养。
观书有感 朱熹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 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 说理诗。从字面上看好像 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 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 重要性。这首诗包含着隽 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 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 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 切希望。
【译文】 观圣人之书,犹如观塘:一半云彩,一半阴影;
同时在池塘中呈现,见塘水的映像,就在知道天上云 影变幻之像。圣人句子,皆字符音符双借贷,字符盛 音符,还是音符盛字符?犹如观塘中云影,见滴水之 冰而知天下之寒。人心总是一半显露,一半深藏。动 静之辨,人心之察,得无异乎?
察人心变幻,犹如察自然天光云影,何来人心变
幻莫测之说?愿望、怨气,是人的思维之源、人性辨 析之源。我用‘源’统揽‘怨气、愿望’,于是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疑问句语 义、肯定句语义合一的主从句诗句的析出。
释义: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
(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 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 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 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 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释义: (3)渠:他,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 (4)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
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 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 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3、了解哲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4、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哲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2、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
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藜涡倍有情。
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可谓远矣。
百学须先立志。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
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乎彼。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主一无适便是敬。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盛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3、预习《观书有感》,理解诗意。
关于读书的古文诗句
关于读书的古文诗句一、原文:《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衍生注释:1. “鉴”:在这里是镜子的意思,将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形象地描绘出池塘水面的平静和清澈。
2. “渠”:这里不是指水渠,而是代词,相当于“它”,在诗中指代方塘。
三、赏析:主题方面,这首诗看似是在描写池塘江水清澈的画面,但实际主题是关于读书的感悟。
情感上是轻松又充满哲理的。
诗人借池塘需要不断注入清水才能清澈的道理,表达书本知识就如同那源头的活水,人们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让自己的心智如同那方塘一样清澈。
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手法。
把方塘比作镜子,将读书比作池塘的源头活水,通过常见的自然景象阐述了深刻的读书哲理,使得这种充满智慧的感悟易于读者接受。
四、作者介绍:作者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一生著述颇丰,对儒家经典的注释等对中国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其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
五、运用片段:1. 在班级的读书交流会上,小明站起来说:“同学们,我们就像那半亩方塘,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浑浊,就得不断学习知识。
就如朱熹在《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中说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读书就如同源头的活水,不断滋养我们的内心。
”2. 在学校的图书馆角落里,小红对正在埋头苦读的小刚说:“你看,我们在这里尽情地吸收知识多么幸福啊。
这知识就像源头的活水一样源源不断,你知道吗,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朱熹那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在这方知识的池塘里,想保持清澈就得多读书呢。
”3. 在家庭的书房里,爸爸看到不爱读书的儿子在发呆,就语重心长地说:“儿子啊,你得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啊。
你看,倘若把你的内心比作那半亩方塘,你是希望它清澈明亮,还是浑浊昏沉呢?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人说读书好的诗句
古人说读书好的诗句《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衍生注释:1. “鉴”:镜子。
这里将半亩方塘比作一面镜子。
2. “渠”:它,这里指方塘之水。
二、赏析:诗的开篇把书比作半亩方塘,形象地说明只有不断读书,才能让自己的心智像那池塘一样清澈。
“天光云影共徘徊”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好像知识在脑海里交融碰撞。
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是经典,用设问的方式,告诉人们知识就如同那源头的活水,不断注入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比喻,把抽象的读书学习和具体的景象联系起来,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
三、作者介绍: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和著书立说,整理了许多经典著作,其思想体系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一些理念,构建起庞大的理学体系。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小明聊天,他说觉得自己的思维总是很局限,很多事情想不明白。
我就跟他说:“你知道朱熹的那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吗?就像那池塘一样,如果没有活水注入,就会变得浑浊。
咱们的脑子也是啊,如果不读书,不学习新的知识,就会像一潭死水,思维怎么能开阔呢?你得像池塘不断迎接活水那样,多读书,让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
”《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衍生注释:1. “示”:给……看,这里指教诲。
2.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二、赏析:前两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强调古人做学问竭尽全力,年少时努力,到老年才有所成,这是在告诉人们读书学习要持之以恒,付出足够的努力。
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则是更深层次的领悟,光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不够的,还得亲自去实践。
陆游通过这首诗把读书学习的两个重要方面,即勤奋积累和实践检验都涵盖了,既有对儿子的劝诫,也能让所有读诗的人从中受益。
《观书有感》中描写时间出真相的诗句
《观书有感》中描写时间出真相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原文】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
小小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仿佛悠闲自在地在水面上来回游荡。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发源处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
正如读书一样,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
【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一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
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以源头活
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
观书有感,古诗其一
观书有感,古诗其一
摘要:
1.观书有感的背景介绍
2.古诗其一的内容概述
3.古诗其一的意境分析
4.古诗其一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直接反映社会现实而著名。
观书有感是他在阅读《汉书》时所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古诗其一的内容概述】
古诗其一是观书有感中的一句诗句,全文如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古人做学问的态度,二是做学问的方法。
【古诗其一的意境分析】
首先,诗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表达了古人做学问的态度。
古人做学问是非常勤奋努力的,他们不会留下任何遗憾。
只有在年轻时努力工作,老年时才能有所成就。
其次,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表达了做学问的方法。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始终是浅薄的,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知识。
【古诗其一的启示和影响】
古诗其一给我们的启示是,做学问要有古人那种勤奋努力的态度,不能留下任何遗憾。
同时,做学问还要有正确的方法,不能只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要通过亲身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古诗其一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
观书有感其二古诗全文诗意
观书有感其二古诗全文诗意
观书有感其二。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千古事,书中自有华丽句。
书中自有智慧慧,书中自有真知识。
书中自有人生理,书中自有天地理。
这首古诗表达了书籍的珍贵和重要性。
诗人通过“书中自有黄
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形容书籍就像是一座黄金屋,里面充满
了宝贵的知识和智慧,就像是拥有了无价的宝石。
接着诗中提到
“书中自有千古事,书中自有华丽句”,说明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历
史和文学知识,读书可以让人了解千古事迹,感受华丽的语言。
诗
句“书中自有智慧慧,书中自有真知识”强调了书籍中蕴含的智慧
和真知识,读书可以使人获得智慧和真知识。
最后两句“书中自有
人生理,书中自有天地理”则表明书籍中包含了人生和天地的道理,读书可以让人了解人生和天地的奥秘。
这首古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表达了对书籍的赞美和珍视,表达了对知识的向往和追求。
读完这首古诗,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书籍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励人们要多读书,汲取智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可游讲作文的诗句
可游讲作文的诗句《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衍生注释:1. “鉴”:镜子。
这里把半亩方塘比作镜子一样澄澈。
2. “渠”:它,这里指方塘。
二、赏析:这首诗看似在写方塘的景色,实则是在讲述读书学习的道理。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那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在镜子里一起移动。
后两句则是诗人的发问与回答,诗人问这池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原来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啊。
这就如同我们学习知识,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才能让自己的思想如同这池塘的水一样清澈,不被陈腐的观念所禁锢。
三、作者介绍: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一生致力于讲学和著述,在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
四、运用片段:我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总是感觉自己的思路不够开阔。
就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气。
有一天我读到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突然就明白了。
我不能总是用老方法做数学题,得不断学习新的解题思路,接触新的题型,就像给我的知识小池塘注入活水一样。
哎,朱熹可真是个智慧的人,他的这首诗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学习的道路。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衍生注释:1. “遗力”:保留力量。
2. “躬行”:亲身实践。
二、赏析:诗的前两句讲述古人做学问是竭尽全力的,往往要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这是在强调做学问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积累。
后两句则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诗人指出,仅仅从书本上得到知识是不够的,还得要亲身去实践。
就好比学游泳,只看理论知识,在岸上比划动作,永远也学不会,只有真正下到水里,才能掌握游泳的技巧。
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见解,告诫人们学习不能脱离实践。
三、作者介绍: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形容勤奋工作的诗词
形容勤奋工作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衍生注释:1.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 “鉴”:镜子。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3.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二、赏析: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
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清澈的方塘美景图,那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后两句诗人却突然发问: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然后自答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
其实这是诗人以水比喻书,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像那方塘一样清澈,富有智慧。
就好像一个花园,如果没有新的花卉种子种进去,怎么能一直繁花似锦呢?三、作者介绍: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四、运用片段:我有个朋友小明,他在学习上总是很迷茫,成绩也不太好。
我就跟他说:“你知道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吗?就像这池塘,如果没有新的水注入就会变成一潭死水,你在学习上如果不一直吸收新的知识,怎么能进步呢?你得像这池塘一样,不断寻找知识的‘源头活水’啊。
”小明听了我的话,就像突然开窍了一样,开始积极地阅读各种书籍,学习新知识,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我觉得这句诗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很多人在求知路上的困惑之门。
《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衍生注释:1. “示”:训示、指示。
2.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3. “遗力”:保留力量。
这里指竭尽全力。
二、赏析:这首诗是陆游用自身的经验来教导儿子。
前两句说古人做学问是竭尽全力的,往往要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