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赏析及练习

合集下载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通过描绘自然景象阐述读书感悟和人生哲理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通过描绘自然景象阐述读书感悟和人生哲理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通过描绘自然景象阐述读书感悟和人生哲理《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第一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事说理,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作品原文第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二首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及注释第一首诗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第二首诗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注释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观书有感》诗评

《观书有感》诗评

《观书有感》诗评一、原文:《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二、衍生注释:1. “鉴”:镜子。

这里将池塘比作镜子,形象地写出了池塘水面的平静和清澈,如同镜子一般可以映照出事物。

2. “渠”:它,这里指方塘。

3. “蒙冲”:也作“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三、赏析:主题这两首诗看似写的是生活中的平常景象,实则蕴含深刻的哲理,主题都是强调知识或者成长要不断注入新的源头。

诗中所传达的情感比较积极向上。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感悟,以一种欣然的态度表达出对知识获取、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解。

表现手法- 在第一首诗中,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将“半亩方塘”比作“鉴”,生动地描绘出塘水的清澈和平静。

而最后引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则是借景喻理,用池塘的清澈需要源头活水的注入,来比喻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使人保持清醒和进步。

- 第二首诗依旧是喻理于景。

在江水未涨之时,巨大的战船推移费力。

而当“春水生”时,却变得“一毛轻”,在江中自在航行。

生动地表明了一种做事或是学习时,外在条件合适时就能顺水行舟般顺利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学识渊博,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诗歌很多也是充满哲理,如同这两首《观书有感》,将理学的思想与日常生活中的感悟巧妙融合,以通俗易懂的诗句表达深邃的哲理,有助于理学思想的传播,也体现了他善于观察生活和思考人生的一面。

五、运用片段:小王是一个在绘画道路上停滞不前的画师,他的色彩搭配以及构图总是感觉缺乏生命力。

有一天,他在翻阅旧书的时候看到了朱熹的《观书有感》,顿时感悟到。

他设身处地地想,自己就如那方塘,而新鲜的绘画技巧、潮流的色彩感受就如同那“源头活水”,于是开始四处求学,借鉴现代绘画大师的技巧,把自己的视野投向更广阔的艺术世界,自己的绘画也如同得到了生机一般鲜活起来。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观书有感(一)朱熹半亩方塘1一鉴2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3哪得4清如许5?为有源头活水来。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鉴:镜。

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3渠:他,指方塘。

4哪得:怎么会。

5如许:这样。

一块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如同打开的一面镜子,池塘水面上荡漾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

如果要问这池塘为何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的缘故。

【静谧之美】《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在朱熹的笔下,平静得像展开的一面明亮的镜子,这样的起笔不但恬静、幽雅,而且给人一种真实的形象,仿佛看见了那面镜子光洁无比,一陽一光和云彩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让人立即展开想象。

这面“镜子”平静得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而知那清澈的水面有多么静谧可一爱一了。

【赏析】《观书有感》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池塘的美丽的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才气捱止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这就启示我们在写作中怎样从古诗中挖掘语言因素,如何从语言、形象、情感方面入手,把学到的东西注入我们的写作中,在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同时,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得到益处。

【启示】朱熹的这首诗寓意深刻,仔细品读,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一性一,这首诗以源头活水来比喻学一习一,告诉我们每个人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才能感知到畅快、清澈、活泼。

诗人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其实,一个人要想获得更大的学问,就得不断地去学一习一,去用新的知识填充就知识,也就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随时给自己充电。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观书有感》是明代文人冯梦龙创作的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将为您翻译并赏析这首古诗的原文。

观书有感开卷有益真可贵,翻开古籍启智慧。

豪杰风流江山亮,史书流传歌舞飞。

前贤智者文章辨,奇书幻境神仙追。

宝典图谱成追求,风华胜概魏晋风。

上古诗书茂林泽,楚辞唐诗堪回味。

遥想当年人民雅,学识渊博如海深。

读书能使人充实,勤学苦练身心灵。

诗中所倡导的是一种读书的精神,其主题主张着书香传世,博学多才,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在尘世中寻得了知识的宝藏。

观书有感,透过作品展现对读书的态度与价值。

从诗中我们可以发现,冯梦龙深深被古籍的力量和启迪所感动。

他用“开卷有益真可贵”来表达古籍的益处,并力主人们要善于翻开古籍,去获取智慧。

第二联“豪杰风流江山亮,史书流传歌舞飞”,以豪杰之风和江山的风流为象征,引发出历史的长河和无尽的故事。

古代的史书经过传承,流传至今,记录了文化、历史、社会的变迁,它们如同歌舞在我们眼前跳跃,为我们展示了辉煌的历史画卷。

接下来几句“前贤智者文章辨,奇书幻境神仙追,宝典图谱成追求,风华胜概魏晋风”则表达了古籍中前贤的智慧,及其对奇书幻境的追求。

这些古籍不仅为智者提供了指引,更能开启人们的遐想,将读者带入奇妙的境界。

最后两句“上古诗书茂林泽,楚辞唐诗堪回味,”表达了古代文学作品的丰富多样,上古的诗书犹如茂密的林泽,而楚辞、唐诗更是让人念念不忘,回味无穷。

在最后两句中,“遥想当年人民雅,学识渊博如海深。

读书能使人充实,勤学苦练身心灵。

”作者呼吁读书能使人充实,这是他对读书人的要求与期望。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修养身心。

总结一下,冯梦龙的《观书有感》通过对古籍与读书的赞美来弘扬读书精神。

古籍是我们心灵的滋养源泉,是我们智慧的积累之地,开卷有益,开启智慧之门。

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素质,更能够让人充实身心灵。

让我们一同传承古人智慧的火炬,继续翻开古籍,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阅读题目:
14.(3分)上面的诗或写□或写□,但都借景写理,所以人们称这类诗为□□诗。

15.(2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诗
中的理是由塘而□,见□觉清,由清思源,自然天成。

16.(3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书有感阅读答案:
14 水,山,哲理(理趣)
15 水水
1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初中诗歌阅读】《观书有感》赏析及中考预测

【初中诗歌阅读】《观书有感》赏析及中考预测

【初中诗歌阅读】《观书有感》赏析及中考预测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

“问渠”就是“问它”。

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

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

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与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与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与赏析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托物喻理,以“方塘”喻“书本”,说明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保持活力,具有较高的学养。

如果抛开诗题《观书有感》,诗则纯然是咏山水的,咏物中也寓理。

“半亩方塘一鉴开”,小小的池塘犹如镜面样展开,波平浪静,光滑无痕。

这就给“天光云影共徘徊”创设了条件。

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天上和地上相映照,云光明亮,云影舒淡,确为美景。

这美景之所以呈人睫前,关键在于水的“清”。

因此接下来提出“问渠那得清如许”的问题,自然导出“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答案。

诗既描述了美景,又揭示了美景的成因,给人以“流水不腐”的启示。

如果联系上诗题一看,则会发觉全诗都作为比喻:“方塘”比喻“书本”;“天光云影”比喻书的丰富多采的内容;“水清”比喻知识的明晰;“活水”比喻看书人不断增加学识,有独到的见解。

整个诗意在说明要有好的著作,必须穷究各种典籍。

这首诗由读书写到写书,读书可饱览“天光云影”,写书要有“源头活水”,形象鲜明,事理也明澈。

这首诗妙在写“观书”和“观塘”若即若离,不粘不脱。

写“方塘”则形似书。

“鉴”比方塘之平,也喻书的光洁。

缘此则跃入写“天光云影”,与“书”已无关系,紧切着“鉴”和“水”,从而导出“源头活水”,自然捷便。

可是细思之下,则又为讲的读书、写书之理,将读者的思绪纳入本题之中。

由于作者观察入微,表现熨贴,读来饶有兴味。

当然,以今天的观点来说,“源头活水”不仅包含书本知识,也还包含着生活实践。

这也是作者以喻说理,给人留下想象补充余地的效果。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朱喜《观书有感》诗歌赏析

朱喜《观书有感》诗歌赏析

朱喜《观书有感》诗歌赏析朱喜《观书有感》诗歌赏析【原文】: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①一鉴②开,天光③云影共徘徊。

问渠④哪得清如许?为⑤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⑥巨舰一毛轻。

向来⑦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⑧自在行。

【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鉴:古代的镜子。

③“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移动。

④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⑤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⑥“艨艟”:古代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羽毛一般轻盈。

⑦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⑧中流:江心。

引(那通哪)。

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

【写作背景】:《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腚兄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

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

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古诗词阅读理解(三)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古诗词阅读理解(三)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古诗词阅读理解(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所展现的画面。

2.诗的标题是“观书有感”,但全诗没有出现一个关于读书的字眼,却被称为抒发读书体会的佳作,为什么?【拓展试题】1.第一句中“鉴”是“镜子”的意思,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前两句。

2.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关于读书的什么道理?【答案】1.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浮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2.本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读书比作“源头活水”,只有活水不断注入,方塘才会清澈;只有不断读书,思维才会活跃。

这一比喻将读书微妙难言的感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可以看见天上的颜色和云的影子,写出了方塘里水的清澈。

4.人要常读书、多读书,才能为知识注入源头活水,从而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类题型先平实地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然后再用优美地语言润色一下,答案中“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浮云的影子”“充满生机和活力”都是语言运用过程中借助联想、想象加入的。

2.考查对诗歌艺术特征的鉴赏。

这首诗看似写水,实际上是把人比作“方塘”,把读书比作“活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暗喻人只有像方塘一样不断注入“活水”,用读书的办法注入新知识,才能保持思维的活跃。

写“观书有感”却不在诗中明写,而是通过暗喻的方式表达出读书的感受,描写生动有趣,哲理简单易懂,所以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佳作。

据此概括即可。

3.考查赏析诗句。

从题干可知“鉴”是“镜子”的意思,因此“半亩方塘一鉴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是为了凸显水的清澈,映在方塘里的天光云影也是从侧面描写方塘的清澈。

朱熹《观书有感》赏析精选

朱熹《观书有感》赏析精选

朱熹《观书有感》赏析精选朱熹《观书有感》赏析精选原作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彷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头活水来。

赏析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进步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入,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到达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沉的渊。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泼,以开通宽阔的胸襟,承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开展的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详细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微妙。

所谓“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泉,说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赏析二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县(今江西省婺)人。

这首诗是朱熹访问占仪之时所写的。

占仪之是浙江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考取了进士。

《观书有感》的全诗赏析

《观书有感》的全诗赏析

《观书有感》的全诗赏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了出来,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为它送来活水。

意境: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的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吸取新的知识,这样心智才能开豁,更加敏锐想告诉我们:人心的睿智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得来的.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前边还有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暗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意思是说半亩地那么大的水塘象一面镜子,天上的光影云*在水面上荡漾,问一下水塘水怎么这样清亮,还不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流进来。

这两句诗就表明了诗人的一种生活乃至治学态度,沉滞不可取,活动流动运动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做什么,生命力是最重要的,学习就是要不断吸收新的东西,才能保持自己的进步和富有活力的状态。

观书有感古诗原文赏析

观书有感古诗原文赏析

观书有感古诗原文赏析《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观书有感诗词鉴赏

观书有感诗词鉴赏

观书有感诗词鉴赏《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第一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事说理,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观书有感二首》原文: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诗词鉴赏: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

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既写得清新自然,又略带禅机。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的“方塘”虽然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二)赏析及练习题解析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二)赏析及练习题解析

一、题目(一)1.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诗中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的诗句是“,?”2.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诗中告诉我们读书能使我们心智明澈,见识多广的诗句是哪一句?1和2答案都是: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答案解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知识之泉源源不断。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赏析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诗今译:小小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仿佛悠闲自在地在水面上来回游荡。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发源处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

正如读书一样,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

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

古徽州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频、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赏析: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二、题目(二)《观书有感》其二中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提前做好准备,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诗句是,。

答案: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答案解析:本诗作者朱熹以泛舟作比喻,深含哲理。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3、了解哲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4、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哲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2、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

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藜涡倍有情。

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可谓远矣。

百学须先立志。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

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乎彼。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主一无适便是敬。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盛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3、预习《观书有感》,理解诗意。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2023年《观书有感》赏析

2023年《观书有感》赏析

2023年《观书有感》赏析2023年《观书有感》赏析1[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天光云影共徘徊: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4】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5】那得:怎么会。

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6】清:清澈。

【7】如许:如此,这样。

【8】为:因为。

【9】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注释](1)鉴:镜子。

(2)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移动。

(3)渠:它。

指方塘里的水。

那得:怎么会。

如许:像这样。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赏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

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赏析及练习第一篇:《【阅读欣赏+训练】《观书有感》1 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省婺源)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主题本诗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云影。

以源头活水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人们还常常用后两句来比喻人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赏析前两句诗写“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写得十分生动。

在此基础上,诗人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句。

诗人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题库1、本文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答案:借景喻理。

以源头活水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2、理解性默写(1)诗中富含哲理的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2(2)诗中暗喻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第二篇:《习题:观书有感》教育云资源中心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观书有感》习题洪山区武珞路小学祁玲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3.“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_____________。

4.诗人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表达关于_________的。

《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5.知诗人朱熹(1130-1200)南宋______家,______家。

字元晦,婺源(今_________)人。

所著《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保存至今。

6.“半亩方塘一鉴开”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7.这首诗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教育云资源中心参考答案:1. 明净的小方塘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飘动的天光云影清清楚楚地在“镜子”中荡漾。

(说明:语言要生动、形象)2. 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或: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

)(说明:大意正确即可)3.“源头活水”,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4. 读书5. 思想家哲学家省婺源6. 比喻7. 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的道理。

第三篇:《别董大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别董大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别董大》作者是( )代诗人( )这是一首( )诗?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

2、诗的前两句是( )描写?3、诗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描写别时的景物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唐高适送别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

2、环境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不要担心以后没有人了解你,赏识你。

天下人谁不知道你呢?4、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古诗《石灰吟》“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意思是()。

《石灰吟》就是赞颂()。

1、《石灰吟》这首诗中最有名的诗句是(),意思是()。

2、在《石灰吟》这首诗中我最喜欢的诗句还有(),意思是说()。

3、这首诗通过赞颂石灰()的精神,表达了于谦也要像()一样,任凭千()万()、()焚烧,哪怕粉骨(),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若等闲”的意思是(),清白指石灰的()。

3、我知道诗中()和()是一对同义词,()和()是描写动作的词,我还能写出“若”的同义词是()。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阅读训练1.从格律上看,这是一首___。

作者是( )朝的著名诗人__。

(3分) 2.从容上看,这是一首( )。

(4分)A.送别诗B.弃妇诗C.宫怨诗D.爱情诗3.这首诗的前两句写______时节,_________________的情境(4分)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从结构上看是本诗的______ ;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4分)朱熹《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是写( ),是借景写理的诗,所以人们称这类诗为( )诗。

(3分)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诗中的理是由塘而( ),见( )觉清,由清思源,自然天成。

(2分)3、“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_____________。

4、诗人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表达关于_________的心得体会。

5、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6、《观书有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品。

这首诗以_____的手法,借__________的形象来壁喻__________。

这首诗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水,哲理(理趣)2、水水3、"源头活水",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4、明净的小方塘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飘动的天光云影清清楚楚地在“镜子”中荡漾。

(说明:语言要生动、形象)5、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或: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

)(说明:大意正确即可)望月怀远练习题及答案1.说说此诗是如何做到紧扣题目的?2.写出第三句中的情人的三种含义:(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3.此诗是如何处理景和情的关系的4.首句“海上生明月”一句为什么用“生”,而不用“升”?5、简析“月”的作用?6、用一个词概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并分析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好处?7、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8、“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它好在哪里?9、全诗是如何扣装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参考答案】1.题目分为两个容:“望月”和“怀远”。

第一句扣“月”;第三句扣“望”;第五、六两句扣“怀”;第七、八两句扣“怀远”。

2.好友恋人美好的理想。

3.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用“升”,仅表示月亮的动态,而用“生”,把大海和月亮拟人化,使月亮更加有活力,更加有生气。

5、这是一首望月怀人诗,由望月而引起相思而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

6、雄浑阔大手法: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7、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8、“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

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海天浑融的气象。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仅富有动感,而且点染了海和月的同生共命的缠绵。

“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9、首联,第一句望月,第二句引发怀远之情。

颔联,望着这样一个漫长的月夜,不禁心生其“怨”,因“怨”而更加怀远。

颈联,“怜”由怀远而生,因相思难眠,便离家来到月下。

尾联,望月而生遐思,“赠”月不成,还寝求梦,在梦里与远人相会,传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冬夜读书示子聿,练习题及答案:《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1.这首诗诗题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后两句的意思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俗语相近。

4.有关读书.做学问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试写出一句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读书要与实践结合2.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第四篇:《朱熹《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朱熹《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诗。

完成14-16题。

(8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朱熹《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3分)上面的诗或写□或写□,但都借景写理,所以人们称这类诗为□□诗。

15.(2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朱熹《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文章朱熹《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出自水1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朱熹《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第五篇:《朱熹《观书有感其二》阅读答案及赏析》现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蒙冲:古代战船名。

(1)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请选择一个角度,对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作简要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其二》阅读答案及赏析】朱熹《观书有感其二》阅读答案及赏析。

答案:.(1)昨夜春水上涨,蒙冲巨舰在激流中如羽毛般轻快航行。

往常费尽力气不能推动的大船,此刻却能在江流中航行自如。

寓意是读书须积累,当积累到融会贯通的地步,自然就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2)答题要点:可从比喻、对比、夸等修辞手法,或寓理于景、理趣交融等角度入手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