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范围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起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代表人物有黑格尔、费尔巴哈。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以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第一章1。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
针对此,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一性,事实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则相反.(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针对此,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则相反。
2.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选读1、黑格尔认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表现形式”,这个命题的内涵什么?答:一方面,每一中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关于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不断的证明。
但是,费尔巴哈就没有想到要研究道德上的恶所起的历史作用。
历史对他来说是一个不愉快的可怕的领域。
2、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是如何论证个别和一般辩证法关系的?答: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辩证的。
⑴个别与一般是同一的。
个别与一般是相互联系。
相互包含的。
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个别也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与个别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⑵个别和一般是对立的、有差别的。
个别与一般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关系。
每个个别的特性并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个别比一般丰富、一般比个别贫乏。
因此,个别和一般是有差别的。
⑶个别和一般的联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客观事物是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孤立的和外界脱离的个别事物是不存在的。
因为个别和一般,个别与个别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通过个别和一般的转化,可以把这一类的个别与另一类的个别联系起来,把一个一般同另一个一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的链条。
在现实世界中,个别和个别、个别和一般的相互转化,是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⑷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中,包含有偶然和必然、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我们认识和研究事物的过程,也就是通过个别的、现象的、偶然的东西,发现一般的、本质的、必然的东西的辩证过程。
⒊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是如何针对费尔巴哈提出的“人类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的观点进行批判的?答;首先,费尔巴哈把人类的历史看做是宗教的变迁史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复习
哲学部分1.世界的物质性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存在和思维,何者为世界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列宁 马克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这一定义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也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地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鱼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3.运动 静止 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关系。
3.时间 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至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第一章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哲学的含义: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人生观: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理论。
方法论主要解决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事物和问题须“怎么办”这个问题,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问题。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和宗教的区别就在于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就是说“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可以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本质和规律的学科。
(1)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
——本体论2.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
——认识论3.思维怎样反映存在的问题。
——方法论基本派别:唯心主义哲学形态:凡认为万物的最大共相和本质是精神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理论都叫唯心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哲学形态凡认为万物的最大共相和本质是物质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理论都叫唯物主义哲学。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万物的本源看作是某种物质具体形态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把构成事物的最小单位原子(或分子)等同于物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把从包括“黑马”在内的世界万物中抽象出来最大共性的本质视为物质,即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形而上学:一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
二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思维方式,即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客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客观精神”)主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主观精神”或万 物共相、本质为人心所造) 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谈话论辩、在辩论中揭露对话议论中的矛盾并通过克服这些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
1.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政权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两大贡献: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上的两大贡献: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5.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
是指引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
8.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社会两极分化;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9.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0.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
1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
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集中体现为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
13.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14.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1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4.矛盾的两个特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居安思危)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特殊性: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重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1、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P11、13。
时代背景: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正经历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机器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世界范围的交往关系;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凸显,经济危机频频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艰难困苦;资产阶级为开辟世界市场,用血与火开路,到处建立殖民地,使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等等。
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社会背景。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广泛吸纳了其他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主要包括古希腊哲学,近代欧洲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历史雪茄的观点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这些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渊源。
2、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两个转变”→唯物主义、共产主义。
两个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结果。
他们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
(1)马克思的哲学观。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如何理解?p19~20。
如何理解:马克思认为,哲学要抓住“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问题“是公开的、无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哲学应该是对人民最关心的时代问题的探究,是对人民根本的意愿、要求和呼声的理论表达。
他主张哲学应该走出书斋,从“爱好宁静孤寂,追求体系的完满”转向考察人们的现实生活,使哲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在1844年2月发表于《德法年鉴》上的《伦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表明,他已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哲学的基本问题(3)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本体论与认识论两方面。
本体论: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它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它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103)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相对静止(111)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4、规律(120)指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意识(130)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联系(143)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诸要素、成分、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7、发展(147)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
8、矛盾(150)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9、量变(159)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0、质变(159)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1、否定之否定(164)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2、客观真理(236)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3、人口(248)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14、生产力(254)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_复习资料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讲义)绪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①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④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
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p35答:①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A、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B、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分为:a、可知论b、不可知论②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4.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在世界统一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何不同?p36①一元论:指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观点。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认识论(1)
1 两条根本对⽴的认识路线。
两条根本对⽴的认识路线:⼀条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论的反映论;⼀条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唯⼼主义认识路线,即唯⼼论的先验论。
2 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论的先验论(唯⼼主义认识论)的对⽴。
(1)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切唯物论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
(2)唯⼼主义先验论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的认识是先于本质,先于经验,先于实践的,否认⼈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切唯⼼主义在认识论上都是先验论。
3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机械反映论)的区别。
(1)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两种反映论⼜有根本不同。
①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次完成的。
(3)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能动的⾰命的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
3 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
(1)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认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反对⼀切不可知论。
(2)不可知论怀疑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否定⼈类有认识世界的能⼒。
不可知论的着名代表是休谟和康德。
休谟认为,⼈只知道⾃⼰的感觉,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是不能回答的。
康德认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休谟割裂了感觉和客观事物的联系;康德割裂了本质与现象的联系。
4 认识的本质。
马哲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笔记绪论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立足于无产阶级,为全人类谋福利的解放学说。
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经济学: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剩余价值理论——主体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世界观为指导,对后资本主义社会做出判断的理论体系——直接目的二.产生和发展社会历史条件:(1)各主要资义国资义生产方式已经确立,生产力迅猛发展(2)各主要资义国内生产关系相对滞后,阶级矛盾尖锐,工人斗争激昂而盲目,迫切需要先进理论指导(3)当时德国特殊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条件:(1)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黑格尔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2)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3)科学社义:空想社会主义学者的有益尝试马主义的发展:(1)马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与时俱进。
科学的理论会随着时代、实践和具体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3)马义的发展脉络:马义—列宁主义—毛思—中国特色社义理论体系三.理论特征: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 什么是哲学胡适:凡研究人生之切要问题,欲求从根寻求一个解决的,这种学习便叫哲学冯友兰:思想思想的思想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2 哲学的基本问题(1)根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即二者谁是第一性存在,谁决定谁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区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①唯物主义: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源界定为物质,但却将物质归结于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的哲学派别。
B 形而上学/半截子/机械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但却以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在对待自然界时坚持唯物主义,而对人类社会历史观陷入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以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看待物质世界,是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
②唯心主义:A 主观唯心主义:承认世界的本源是意识,坚持认识者的主观意识决定物质世界存在与否的观点。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资料
单选部分1 . 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依据是: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孰一孰二。
(p28,29)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客观实在性。
(p30)3.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是矛盾问题的精髓(p45)4.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63)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说明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5.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34)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08)7.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8.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P128 )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P 107 )【题目会从一个实例中说明】10.商品的两个因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P144 )11.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P160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价值。
12.实现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追求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P163)1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贸易;金融;企业经营的全球化(P194-196 )【题目是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4.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P 196 )15.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所谓的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P185)16. 1)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2)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P158-159 )17.资本循环的职能:1)购买阶段:货币资本;2)生产阶段:生产资本3)售卖阶段:商品资本(P16518.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P146 )19.平均利润概念:(P168 )平均利润,是指以预付资本大小按平均利润率计算归每个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马克思主 义哲学核心要点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要点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认识社会和指导实践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对其核心要点进行一次系统的复习。
一、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唯物论的基石。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具有客观存在性和规律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主观臆断。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不是被动地反映物质,而是能够主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同时,联系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等。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事物。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这一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
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我们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定信心,不断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同时又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否定之否定规律则表明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总的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三、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考试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考试复习题一、青年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的论述1、《手稿》对人的一般性思考,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哲学策源地。
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且是类的存在物。
首先,这里的类指的是社会,类存在则是社会存在;其次马克思是从劳动这种人的生命活动来把握人的本质,他以为“自由的意识的活动的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欣然,马克思把劳动看成是人的本质,他用自由自觉的活动和人的真正社会联系作为人的本质。
这使他关于人的本质学说有了新的含义,即实践性、个别性、能动性、客观性和社会性。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看到了人在劳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对人的本质的作用,但《手稿》中所讲的人仍然是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中的人。
所以《手稿》中人的本质并未超出费尔巴哈的框架,但其中又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为马克思后来的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奠定了基础。
2、《提纲》从考察人与环境的辩证法关系入手,否定了人的抽象的类本质,提出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崭新命题。
这一认识使他在人的本质观上与费尔巴哈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强调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把握和解释人的本质,因为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的。
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关系,强调人的实践,实际上就是强调人的本质的生成性质。
可见在《提纲》中马克思已经抛弃了以抽象的人作为理论的出发点的人本主义,找到了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及其社会关系为新的理论出发点。
3、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形态》比《提纲》又前进了一大步,在《形态》中马克思不仅考察了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考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的本质收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双重制约,在他看来,人的自然本质应看做是形成人的社会本质的前提,人的本质应被理解为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形态》丰富和发展了《提纲》中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并使之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哲学不一定都是科学的。
)【2】哲学研究的对象:自然、社会、思维知识【3】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4】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首次提出)【6】回答世界“是什么”,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7【8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存在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注: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有可知论,也有不可知论)【9】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10】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11】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金木水火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哲)【12】唯心主义的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13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发展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1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从属于唯心和唯物主义的。
【15】辩证法就是用普遍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注:不存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独立的基本派别)【16】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17】德国古典哲学(直接来源、批判继承)、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哲的理论来源。
【18】实践性(最显著、首要的、基本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马哲的基本特征。
【19】学习马哲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辅导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辅导资料第一部分一、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条主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世界是什么是物质(唯物)还是精神(唯心主义)的2、世界是怎样的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还是孤立、静止、片面、不动的(形而上学)二、书的整体结构世界构成的两个部分:自然、人类社会书的整体结构:自然一、世界是什么二、世界是怎样的第二章人类社会一、世界是什么第五章第六章二、世界是怎样的第七章辩证法第三章认识论第四章人的问题第八章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的特征和辩证唯物自然观第一章第二章:一、什么是哲学二、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1、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问题唯物与唯心主义区分唯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2、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物质A、什么是物质B、物质的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与时间和空间是密不可分的)2、意识A、什么是意识B、意识的本质内容形式3、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的答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B 旧哲学的基本问题C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D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2、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必然和偶然的关系3、物质的唯一的特性是A、前后相继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运动变化性4、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是一种A、唯心主义的观点B、唯物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5、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B、时间和空间相对性C、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D、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84、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
物质观: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就是说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意义:第一,它揭示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性,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它强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抓主了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
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3、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以及意识的能动性?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大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哲学概念,亦称为“自觉能动性”,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即表现出人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
4、简述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内容,并联系实际分析。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点复习资料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三方面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
发展(永恒性、普遍性)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616《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内容范围
616《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内容范围
一、考试总体要求
主要考查考生对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同时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考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辨证发展的本性,正确理解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题型及试题比重
1 、名词解释,占20% ;
2 、辨析题,占20% ;
3 、简答题,占27% ;
4 、论述题,占20% ;
5 、分析题,占13%.
三、考试形式及时间
1 、考试形式:笔试
2 、考试时间:
3 小时。
四、主要参考教材
1.陈先达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范围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研究对象是().A.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B。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C。
人类思维运动的规律 D.整个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2.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C。
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唯心主义的观点3.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依赖于()。
A.唯物辩证法的创立 B。
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C。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D.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4.“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
不可知论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
科学性C。
实践性 D。
与时俱进6.哲学上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 。
运动的绝对性 B。
客观实在性C。
客观规律性 D。
本质的可知性7.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沟通客观与主观的桥梁B。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思想的产物C。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D。
意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8.一元论的哲学派别都主张世界()。
A.统一于物质 B。
统一于精神C。
统一于存在 D。
只有一个本原9。
离开物质主体谈运动,必然导致()。
A.形而上学 B。
唯心主义C。
二元论 D。
诡辩论10.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C。
形而上学 D。
客观唯心主义11.刺激感应性是()。
A一切物质共有的反映形式 B。
植物所特有的反映形式C。
动物所特有的反映形式 D。
原生动植物所具有的反映形式12.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
社会实践C。
科学活动 D。
思想斗争1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14.形而上学片面性认识论的根源在于否认事物的()。
A.发展 B。
联系 C。
矛盾 D。
静止15.区别事物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是()。
A.量变不显著,质变显著 B。
量变渐进,质变突然C。
量变限于度的范围,质变超出度的范围D。
量变决定于质变,质变决定于量变1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17.量变的复杂性是()。
A.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B。
量变的发展程度不同 C。
质变中有量的扩张D。
量变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1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肯定和否定的区别 B。
肯定和否定的联系C。
事物的自我否定 D。
被否定的事物的消灭19.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
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C。
由坏向好转化 D。
由低级向高级转化20.由于机遇,科学家发现了新成果,这是()。
A.偶然的碰巧 B。
必然的结果C。
偶然中有必然 D。
运气好21.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C。
相对主义的观点 D。
折中主义的观点22.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根据在于()。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
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C。
矛盾所固有的斗争性 D。
事物内部的矛盾性23.夸大实践的自觉能动性就会犯()。
A.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 B。
诡辩论的错误C。
唯意志主义的错误 D。
二元论的错误24.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
A.机械的反映论 B。
消极的反映论C。
能动的反映论 D。
被动的反映论25.实践是指()。
A.人们认识世界的意识活动 B。
人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C。
人们进行物质生产的活动D。
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2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C。
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2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其主要依据是()。
A.它具有主观能动性 B.它具有客观物质性C。
它具有社会历史性 D。
它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28.在从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
A.直立行走 B。
生产劳动 C。
群体生活 D。
杂食习性29.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A.全部自然界 B。
劳动资料C。
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D。
人类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30.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A.政治法律思想 B。
国家政权 C。
政党 D。
军队31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生活资料 B。
劳动者 C。
生产资料 D。
生产工具32.社会两大基本矛盾涉及的三个方面是()。
A.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B。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C。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D。
生产力、生产方式、意识形态33.国家本质,指的是()。
A.政体,即国家的阶级性质B。
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C。
国体,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D。
国体,即国家的机构形式34.()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
A.一切为了群众 B。
群众观点35.哲学上最基本的派别是()。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
唯物论和唯心论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6.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D )。
A.它有严密的逻辑性 B。
它是革命导师马克思创立的C。
它是一个真理体系D。
它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体系37.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C。
形而上学唯物论观点 D。
二元论观点38.世界上没有鬼神,人的鬼神观念()。
A.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B。
说明意识是不依赖于物质的C。
是某种精神启示下产生的 D.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反映39.世界的物质性是指()。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
世界是可知的C。
世界是运动的 D。
世界统一于存在40.物质运动最高级的形式是()。
A.化学运动 B。
物理运动 C。
生物运动 D。
社会运动41.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是()。
A 。
唯物论的观点 B。
唯心论的观点4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 B。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C。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D。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43.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
A.抛弃 B。
继承 C。
扬弃 D。
循环44.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A.矛盾 B。
矛盾的普遍性C。
特殊矛盾 D。
矛盾运动4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
部分和整体的关系.B形式和内容的关系C。
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D。
次要和主要的关系46.“或然率”这个概念是对()。
A.现实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B。
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C。
必然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D。
偶然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47.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4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
A.反映的观点 B。
矛盾的观点C。
实践的观点 D。
发展的观点49.认识的本质是()。
A.客体对主体的能动反映.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
感觉对认识的能动反映 D。
认识对感觉的能动反映50.毛泽东把认识的辩证过程表述为()。
A.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B。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C。
认识-再认识-实践-再实践D。
实践-再实践-认识-再认识51.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实事求是 B。
一切从实际出发C。
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5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的对立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5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A.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B。
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C。
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 D。
可以独立并存的两种真理54.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因为()。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B。
真理和谬误的区别是主观设定的 C。
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包含的D。
真理都是具体的、又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55.联系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A.地理环境 B。
生产关系 C。
生产劳动 D。
社会意识56.在人类的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
A.血缘关系 B。
生产关系 C。
政治关系 D。
思想关系57.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运输设备B仓储设备 C。
维修工具 D。
生产工具58.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方面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产品的分配方式C。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个作用 D。
人们的消费方式5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
经济和政治的统一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6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其意思是说(C )。
A.社会意识是独立存在的. B。
社会意识是不变的C。
社会意识被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的、独特的发展规律 D。
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首要特点61.评价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具有优越性应当以()为标准。
A.公有化程度 B。
上层建筑的性质6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
A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B。
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C。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3.上层建筑的性质取决于()。
A.经济基础 B。
政治制度 C。
国家政权 D。
意识形态64.社会主义改革的最终目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B。
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方面.C。
促进生产力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D。
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6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相统一的观点,就必须反对()。
A.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思想僵化 B。
封建主义思想C。
无政府主义思想 D。
无所作为的思想66.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说明()。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B。
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C。
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D。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67.在阶级产生的过程中,使阶级产生由可能变为现实的环节是()。
A.剩余产品的出现 B。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C。
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 D。
商品交换的产生和扩大68.知识分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