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17)
《巴黎笔记》:马克思旅居巴黎期间第一次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形成的笔记。
写于1843年10月至1845年1月间,原文第一次发表于1932年柏林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第一部分第3卷中。
现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第四部分第2卷。
1843年4月,《莱茵报》被反动当局查封后,马克思于当年10月离开德国,迁居到当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心的巴黎,并积极投身到各种运动斗争中,对无产阶级运动有了直接接触和深刻认识,这更加确认了他之前已经觉察到的开展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性。
由此,马克思投入到紧张的理论研究工作中,在一年多时间里先后阅读了包括A.斯密、D.李嘉图、J.穆勒、J.R.麦克库洛赫等十多位英法著名经济学家的20余本著作,摘录形成了《巴黎笔记》。
《巴黎笔记》保留下来的笔记一共有7本,其中不仅有对著作的摘要,更有大量的评注和马克思本人思想的阐述,尤以《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也称《穆勒笔记》或《穆勒评注》)为代表。
在《巴黎笔记》中,马克思开始从哲学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从青年黑格尔派通过法哲学和思想观念领域来探求社会变革,转变为在对“市民社会”的现实关照中研究社会关系的弊端及其历史成因。
他运用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观点批判私有制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揭露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始终为私有制辩护的阶级本质,论述了私有制使工人陷入贫困的真正原因。
同时,马克思在著作中还运用哲学中的异化概念研究了货币的本质,指出货币的本质并“不在于财产通过它转让,而在于人的产品赖以互相补充的中介活动或中介运动,人的、社会的行动异化了并成为在人之外的物质东西的属性,成为货币的属性”。
在他看来,正是由于私有制和交换的发展,使劳动者的劳动失去了原有的创造活动的意义,成为一种“谋生的劳动”“异化的劳动”。
马克思的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异化劳动理论奠定了基础。
《巴黎笔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从而开启了理论研究的崭新篇章,为撰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做了直接准备,并成为他后期《资本论》创作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地学习和整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论、唯物史观、辩证法、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等方面,对其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汇总,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
物质不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是独立于人类意识存在的客观实在。
2.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认识不是主观的自生自灭的,而是建立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
3.辩证法是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运动规律。
辩证法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
4.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活动是认识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过程,是认识的基础和条件。
5.历史是由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决定的。
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灵魂。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矛盾普遍存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等。
3.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包括分析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运用矛盾的转化规律、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性原则等。
三、唯物史观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生产的有别而产生的社会分化,阶级斗争是由于利益分歧而展开的斗争。
四、辩证法1.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研究事物运动和变化的一种方法论。
2.质量互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基础。
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是单纯的量变,而是量变到一定程度形成质变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38)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2年德文第一版序言》:恩格斯为他的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德文版写的导言。
写于1882年9月,载于1882年在霍廷根·苏黎世出版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
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25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版第4卷。
1880年,恩格斯将自己1878年出版的批判杜林主义的著作《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现的变革》中的三章交由拉法格翻译成法文,并增加详细的说明,发表在《社会主义评论》上,后又在巴黎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名发行单行本,取得了意外的成功。
为满足德国社会民主党宣传的迫切需要,恩格斯将德文版单行本交给苏黎世《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发行,并为此单行本写下了这篇序言。
在这篇序言中,恩格斯回答了这篇原本是纯学术的著作怎样修改才能适用于在工人中进行直接的宣传。
他指出,在形式上,不需要避讳使用外来语,对于经常阅读报纸的工人来说,只要“删去一起不必要的外来语”即可;而在内容上,这篇著作真实地“概括了工人的一般生活条件”,由此相对于那些“有教养的资产者”来说,工人在理解起来要容易得多,内容并不需要进行修改。
除此之外,恩格斯还解释了在简述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文献中提到自然科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原因。
在他看来,科学社会主义只有在英国和法国所产生的经济和政治状态受到德国哲学中辩证法的批判才能真正形成,而德国的辩证法由于受折衷主义的影响,只能通过在现实中已经证明过辩证法的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才能得到有效的证明。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2年德文第一版序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它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唯物辩证法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关系,并具体说明了纯学术文献适用于在群众中进行理论宣传的方式,为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启示。
第0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伊壁鸠鲁
恩格斯故居
• 1820年11月28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 于巴门市一个棉纺厂主家庭。他中学未毕业就被父亲 安排学习经商。在不来梅学习商业知识期间,他受到 青年黑格尔主义者施特劳斯《耶稣传》反宗教思想的 影响,开始研究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历史 哲学》,认识到了历史向着自由发展的必然趋势。他 在柏林服兵役期间,旁听了柏林大学的哲学课程,受 到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发表了3篇批 判谢林启示哲学的论文。
一、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开端
•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出生于特里尔市,其父 亲是当地法律界有名望的律师。马克思是在自由的思 想氛围中成长的。他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就把人类的 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作为选择职业的志向。他说:“人 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 才能达到完美。”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渊源
•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悠久的西方哲学传统, 广泛吸纳了其他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主要包括 古希腊哲学,近代欧洲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德国古 典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 学,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 历史学家的观点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虽然这些理论 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们在不同 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以 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需要,蕴涵着许多合理的 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 料和理论渊源。
三、对物质利益关系的初步探索
• 在《莱茵报》工作时期,马克思主要围绕反对书报检 查令、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以及摩泽尔河地区的贫 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使得他更加深入现实生活之 中,为他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提供了动力。
新《莱茵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55)
《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恩格斯在其生命最后五年所写的一系列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
包括《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致弗·梅林》(1893年7月14日)和《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等。
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37~39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19世纪末,特别是马克思逝世后,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盛行,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和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诋毁不绝于耳。
以保尔·巴尔特为首的资产阶级学者用庸俗社会学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恶意歪曲为“经济决定论”和“机械论”;而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恩斯特为代表的青年派则片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用形而上学观点去解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完全否认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将唯物史观庸俗化、简单化为“经济唯物主义”“社会宿命论”。
这些错误观点,严重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对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
为驳斥这些错误观点和认识,也为了进一步帮助像布洛赫和博尔吉乌斯这些立志于钻研马克思主义的人提升理论水平,恩格斯写下这些信。
《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主要阐释了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第一,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首先,阐述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
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决定性的。
”其次,指出了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所谓的“反作用”,是相对的经济的“决定作用”而言的,恩格斯指出:“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1)时代背景(2)思想背景(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1)基本内容:1.论述人与现实环境的关系时,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人的自由。
2.把自我意识看作世界发展的决定力量,强调哲学在改造现实世界中的作用。
(同青年黑格尔派一样)3.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4.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扬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及其根源。
2)哲学史意义: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的思想,不仅同黑格尔哲学有重大差别,而且也开始越过青年黑格尔派。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回答:黑格尔把国家看作自在自为的现实的理念,他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在国家之前只是现象和经验关系,本质的关系则是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
问题5: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的基本倾向仍然属于辩证唯心主义,但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
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急剧转向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分歧。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30)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是马克思倾其毕生精力耗费40年时间撰写的有关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伟大成果,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巨著。
1867年9月,《资本论》第1卷由汉堡迈斯纳出版社出版,第2、3卷是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
1930年3月,上海昆仑书店出版马克思的主要经典著作《资本论》的第1卷第一分册,由陈启修根据德文版参照日文版翻译。
其后历经曲折,新中国成立后才由三联书店完成三大卷的出版。
现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3~25卷、第二版第44~46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7卷。
《资本论》的诞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提供了客观条件。
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和复杂化。
尤其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更加表明无产阶级运动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这促使马克思恩格斯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创立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使命。
从1843年起,马克思开始系统收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资料。
1849年由于法国政府的驱逐,马克思从法国巴黎来到英国伦敦。
在伦敦大英博物馆,他广泛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做了大量的摘录和笔记,其中仅仅是通篇精读的理论著作就达1500本以上。
在对已有研究资料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基础上,他着手《资本论》的写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
尤其重要的是,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入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实理论基础,颠覆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伟大变革。
从研究内容上看,《资本论》虽然主要研究的是政治经济学,但还包含着大量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关论述,甚至还涉及有关政治、历史、教育、文学艺术、法律、道德、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理论观点,堪称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29)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撰写的“总的导言”。
写于1857年8月下旬,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
1903年3月,卡尔·考茨基首次把它刊登在《新时代》第21卷(1902—1903年)第I册第23~25期。
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2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1857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席卷欧洲各国和北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马克思加快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进程。
马克思利用过去15年经济学研究积累的思想材料,在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间,写出了总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手稿,即《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导言》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首先明确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他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将分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而从孤立的个人生产出发,研究物质生产以及借研究“生产一般”把资产阶级生产说成是永恒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应该是“物质生产”,研究“物质生产”应该将其放在具体的社会发展阶段上。
即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脱离具体历史阶段的“生产一般”和“一般生产”,而是人类各个历史阶段或某一历史阶段的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方式。
这种具体的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四个辩证统一的环节。
这四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生产对其他环节居于决定和支配地位,其他要素也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生产。
所以,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重点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其次,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他仔细地考察了经济学史上经济学家们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批判地吸收了他们的积极成果,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改造,创立了自己构建经济学体系的逻辑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这种方法以现实为依据,从简单的抽象规定开始,逐步上升到越来越具体的规定,从而在理论上使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内部联系得到科学的说明和再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22)
《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零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经验的重要著作。
写于1849年底至1850年3月底和1850年10月至11月1日,它最初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写的三篇文章,总标题为“1848年至1849年”,1895年恩格斯为之写了导言并补充了第四章,使其更加完整,以单行本出版。
1942年,首个中译本由柯百年翻译,以《法兰西阶级斗争》为名由延安解放社出版。
现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7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1848年至1849年,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席卷了欧洲。
革命失败后,各国反动势力重新掌握政权,疯狂镇压革命,欧洲工人运动也因此陷入低潮。
在这种情况下,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便成为中心任务。
因此,马克思选取近代历史上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最典型的法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刻分析了1848年法国革命,从而写下这部著作。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全文一共包括四章。
第一章为《1848年的六月失败》,马克思回顾了1848年二月革命至六月起义时期的历史,分析了法国二月革命的原因、临时政府的性质和六月起义失败的原因、历史意义,集中表达了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他认为,七月王朝的反动统治引发了二月革命,但在二月街垒战中产生出来的临时政府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政府。
它采取种种措施压制无产阶级的要求,并随时准备镇压无产阶级的反抗。
这激起了无产阶级的愤怒,最终引发大规模的六月起义。
就六月起义而言,马克思认为其意义在于:“这是分裂现代社会的两个阶级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斗。
这是保存还是消灭资产阶级制度的斗争。
”六月起义以失败告终,这告诉无产阶级一条真理,“它要在资产阶级共和国范围内稍微改善一下自己的处境只是一种幻想”,无产阶级必须抛弃空想,推翻资产阶级制度,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19世纪中叶开始形成,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指研究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过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思想演变和重要概念等内容。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重要阶段和思想家,以及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贡献。
1. 列宁主义阶段(1870年-1924年)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发展阶段。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他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理论和策略,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对帝国主义经济和政治本质的深入分析,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著作。
2. 斯大林主义阶段(1924年-1953年)斯大林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全盛时期的发展阶段。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必须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快速工业化。
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内的建设”理论,并通过五年计划等政策推动苏联的迅速发展。
斯大林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3. 毛泽东思想阶段(1949年至今)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
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成功领导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思想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争议。
4. 邓小平理论阶段(1978年至今)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提倡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争议。
5.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当前,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继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选编,收录马克思恩格斯重要著作的四卷本文献集。
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发行三个版本,分别是1972年版、1995年版和2012年版。
最新出版发行的第三版(即2012年版),所收的著作按编年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所收文献全部采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最新译文,并再次进行了严格的审订。
第1卷选辑马克思恩格斯1843—1859年的著作,其中论述中国问题的10篇、印度问题的2篇,分别集中加以编排。
第2卷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卷,包括马克思《资本论》(节选)和《经济学手稿》(摘选),同时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4篇经济学论文。
第3卷选辑马克思和恩格斯1864—1883年的著作。
第4卷选辑恩格斯1884一1895年的著作,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1842—1895年写的102封书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出版发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普及,为研究、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资料参考。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收录马克思恩格斯重要著作的文献集。
是中共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旨在为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译文更准确、资料更翔实的基础文本。
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发行。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共10卷,选辑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各个历史阶段撰写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内容不仅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而且涉及政治、法律、历史、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民族、宗教等诸多领域。
体例上,采取编年和重要专著单独设卷相结合的方式。
第1卷收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3—1848年间的著作;第2卷收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1859年间的著作;第3卷收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64—1883年间的著作;第4卷收录恩格斯在1884—1895年间的著作;第5、6、7卷收录马克思《资本论》第1、2、3卷;第8卷收录马克思《资本论》手稿选编;第9卷收录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两部专著;第10卷收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选编,并附有《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大事年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26)
《1863 —1865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关于《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的直接草稿。
写于1863年8月—1865年底间,第一次用德文和俄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库》1933年第Ⅱ(WI)卷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第二版第49卷。
部分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9卷,摘选收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在相继完成《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后,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理论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一个个理论。
由此,在1863年7月到1865年底期间,他继续自己的经济学研究,撰写完成《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将这些理论形成三册的理论体系。
这部手稿包括:(1)《资本论》第一册手稿的《第六章。
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441~495页)和一些零星单页手稿(第一册手稿的其余部分没有保留下来);(2)《资本论》第二册(“第I稿”)(共计149页)和一份第二册的写作计划;(3)《资本论》第三册的主要手稿(共计575页)。
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手稿。
在《资本论》第1卷的全部手稿中,我们看到的只是未被收入正式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中的《第六章。
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
当初,马克思打算把这一章作为《资本论》第1卷的最后一章。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研究了作为资本产物的商品,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的主客观条件逐步形成的过程。
此外,马克思还阐述了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和实际上的从属问题、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总产品和纯产品问题等等。
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的“第I稿”。
在第一章《资本流通》中,通过对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相继的形态变化研究,马克思分析了资本在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新的形式规定性,从而说明了资本的循环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42)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
恩格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
写于1886年初,最初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
1888年,恩格斯对其进行修改并加写序言后出版了单行本。
首次由林超真翻译刊登在1929年10月上海沪滨书局出版的《宗教·哲学·社会主义》中。
现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1卷、第二版第28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
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得到广泛传播,极大地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企图通过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造成工人运动内部思想的混乱,从思想、理论层面歪曲马克思主义,达到瓦解工人运动的目的。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就想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搁置。
由此,恩格斯利用评论丹麦哲学家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的机会写下了这部著作。
该著作全文包括序言、正文、结束语和附录四个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先是对德国古典哲学作了全面分析和评价。
对于黑格尔哲学,恩格斯认为它是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既具有革命性,又兼具妥协性。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了革命的性质,它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把世界描绘成一个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然而,黑格尔辩证法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黑格尔哲学思想中辩证法和唯心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性恰恰是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在哲学上的反映。
也因此,黑格尔哲学不可避免地解体了。
恩格斯认为,在此过程中费尔巴哈正确地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却错误地彻底抛弃了辩证法,成为一个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不过,费尔巴哈哲学成为从黑格尔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渡。
接着,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一步阐述了辩证发展观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40)
《历史学笔记》:马克思阅读历史学者关于公元前1世纪到17世纪中叶世界历史状况的著作而形成的手稿。
手稿写于1881年底至1882年底间,共有四个笔记本,后来出版时以笔记本为单位将这批笔记编为四册,收录在1938年、1939年、1940年和1946年在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V、V、VⅡ、Ⅲ卷。
中译本有1992年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卡尔·马克思历史学笔记》和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卡尔·马克思历史学笔记》。
世界历史进程一直是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人类社会历史研究的一个内容,也是批判资本主义、探讨社会历史发展的分析架构。
晚年时期,马克思愈发认识到只有对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进行具体的研究,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历史的进程。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马克思阅读了大量历史学著作,包括博塔的《意大利人民史》、休谟的《英国史》、马基雅维利的《佛罗伦萨史》、卡拉姆津的《俄罗斯国家史》、科贝特的《英格兰和爱尔兰的新教改革史》、格林的《英国人民史》、赛居尔的《俄国和彼得大帝》、德国历史学家施洛塞尔的《世界史》等,内容涉及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后17世纪中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演变以及主要民族国家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在阅读中,马克思进行了提要和批判性地摘录,有针对性地补充了很多内容,形成了大量的笔记。
其主要内容有:第一册笔记摘录的是公元前1世纪到14世纪初从罗马帝国初期到意大利封建制度的形成的历史、西欧各民族的历史,5世纪到12世纪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蒙古人、花剌子模人的历史,14世纪中叶以前的北欧和东欧诸国的历史,以及11世纪到13世纪十字军东征的历史。
第二册笔记主要摘录了整个14世纪到15世纪70年代的欧洲阶级斗争的状况。
内容包括封建社会城市势力的增长、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动摇了封建社会的支柱,马克思还评述了扎克雷运动、瓦特·泰勒起义、捷克的胡斯战争等阶级斗争的发生、过程以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37)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
写于1880年1—3月,原载于1880年3月20日、4月20日和5月5日《社会主义评论》杂志第3、4和5期,并于1880年以《弗·恩格斯“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题在巴黎出版法文单行本。
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9卷、第二版第25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19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国际工人运动出现了新的状况:处于垄断地位的资产阶级,利用各种手段收买工人阶级中的上层分子,培植其代言人。
一些反马克思主义者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从内部来歪曲、迷乱马克思主义,助长了机会主义思潮。
在各种反马克思主义者思潮中,杜林主义的泛滥尤为凶猛。
杜林打着社会主义“改革家”的旗号,拼凑一套所谓“终极真理”和“最终形式”,妄图以此取代马克思主义。
为了清除杜林主义的迷惑,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毅然中断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于1877—1878年间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刊登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报《前进报》上。
1878年夏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为名集印成书,即著名的《反杜林论》。
1880年,应法国革命家保·拉法格的请求,恩格斯把《反杜林论》中的三章(引论的第一章和第三编的第一章、第二章)改写成一篇独立、通俗的著作,并由拉法格译成法文,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题发表。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全书由马克思写的《1880年法文版前言》《1882年德文第一版序言》《1891年德文第四版序言》《1892年英文版导言》和正文三章组成。
《序言》和《导言》重点介绍了写作意图、经过和撰写内容上的安排。
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
其主要内容有:第一,论述了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50)
《俄国在远东的成功》:恩格斯揭露俄国在远东进行侵略和扩张的一篇著作。
作为社论载于1858年11月18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5484号。
1938年收入武汉中国出版社出版的《马恩论中国》,译者方乃宜;同年又收入上海珠林书店出版的杨克斋编的《中国问题评论集》。
现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2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英、法、俄等欧洲列强对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为了深刻批判沙皇政府的侵华丑恶行为,揭露沙皇政府侵华的狡猾手腕,支持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恩格斯于1858年10月25日前后用英文撰写了这篇文章。
在文中,恩格斯揭露了参与侵略的欧洲列强利用残酷的战争、狡诈的外交手段以及不平等条约攫取在华利益。
他用大量的史实证明,对于中国等亚洲国家而言,沙皇俄国是最大的威胁,尤其是揭示了俄国的侵略手段的隐蔽性、欺骗性和危害性,且赚取的利益最大。
恩格斯把英国和俄国的侵略手段作比较,是为了揭示列强在攫取在华利益时既冲突又狼狈为奸的丑恶嘴脸。
他指出,与英法相比,俄国不只通过战争赚取利益,其对外交手段的运用显得尤为纯熟并富有隐蔽性。
当英国和法国对中国发动战争时,俄国先是保持中立,后以处于弱者地位的中国人的无私保护人身份出现。
在中国战败而被迫与英法缔结不平等和约时,俄国以调停者身份自居,其结果是,英国和法国在中国所攫取的一切利益中,俄国享有同等的权益。
除此之外,俄国还征服了中亚细亚和吞并了满洲,俄国使自己的领土增加了一块除俄罗斯帝国之外的整个欧洲那样大的地盘,并从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进入了温带。
恩格斯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俄国对亚洲领土的占有不会停止,其最终目标是侵占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亚洲最大的国家。
《俄国在远东的成功》写成于欧洲列强对亚洲国家进行侵略的过程中,它及时揭露了侵略者的险恶嘴脸,对中国等亚洲国家人民认清侵略者的真实面目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世界上处于弱势地位的被压迫民族的反侵略斗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21)
《揭露科隆共产党人案件》:马克思揭露和抨击普鲁士警察对付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著作。
写于1852年10月底至12月初,原文是德文,1853年以小册子《揭露科隆共产党人案件》在巴塞尔发行。
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8卷、第二版第11卷。
1852年,为压制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普鲁士司法当局在毫无令人信服证据的前提下,通过“奸细密探活动、伪造证据、凭空捏造”等卑劣手段,以莫须有的“叛国罪”逮捕了11名共产主义者同盟成员中的7名,并判处3—6年徒刑。
为了揭露反动的普鲁士政府策划的迫害共产主义者同盟成员的科隆共产党人案件的真相和警察当局的犯罪行为,马克思撰写了这部批判性政论。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首先说明了科隆案件的经过,全面揭露了普鲁士反动警察当局陷害革命阶级代表的卑劣行径和反革命的丑恶面目,严厉抨击与批判了虚伪的、反动的、腐朽的普鲁士的整个法律制度、警察官僚制度与国家体系,谴责了普鲁士司法当局强加给共产主义者同盟成员叛国罪这一反革命的卑鄙行为。
其次,他批判了维利希·沙佩尔集团在政治上脱离群众,严重损害工人运动的冒险主义错误策略和在革命动力问题上的唯意志论的错误观点,反对其立即举行武装起义的冒险主义立场。
再次,他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若干理论和策略问题,指出了(德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强调无产阶级需要注重积蓄革命力量,等待革命时机,不能急于求成,以免犯冒险主义错误等革命理论策略问题。
《揭露科隆共产党人案件》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在这部“具有很大的揭发力的文献”中,马克思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相关理论和策略问题,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恩格斯为《揭露科隆共产党人案件》德文第三版而写的引言,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简史。
写于1885年10月8日,首次载于1885年11月12、19日和26日《社会民主党人报》第46、47、48号上,后被收入1885年11月在霍廷根·苏黎世出版的小册子《揭露科隆共产党人案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4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
载于1883年3月22日《社会民主党人报》第13号。
中译文最早发表在1930年3月上海《萌芽》月刊第1卷第3期。
现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9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在讲话中,恩格斯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场景,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伟大一生。
他指出,马克思的逝世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历史科学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作为科学家,马克思一生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剩余价值学说则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以及剥削的秘密。
马克思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不仅如此,马克思在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在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
而作为革命家,马克思毕生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进行斗争。
恩格斯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从早期的办报、撰写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到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直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恩格斯充分肯定并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以及顽强的斗争精神。
在文末,恩格斯代表世界各地的革命战友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与敬仰。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高度地概括了马克思伟大一生的科学贡献和崇高品格,充分肯定了马克思的历史地位。
讲话发表后,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广泛流传,成为人们研究马克思生平与历史贡献的重要文献,激励着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为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懈奋斗。
《论土地国有化》:马克思阐释土地国有化问题的一篇手稿。
写于1872年3—4月间,最早以《土地国有化。
在国际工人协会曼彻斯特支部宣读的一个报告》为题发表在1872年6月15日《国际先驱报》第11号。
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8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19世纪70年代初,第一国际曼彻斯特支部的成员在土地问题上思想混乱,无法形成统一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义,包括费尔巴哈唯 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 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 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 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方面, 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 是不知道任何真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条)
旧唯物主义社会观的突出特点
“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 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 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 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的活动 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 的基础是,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 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基 础。”(《德意志意识形态》)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关 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8条)
二、转折的途径
转折的出发点:物质?精神?现实的人? 转折的阵地:朴素唯物主义?纯粹唯物主 义?直观唯物主义? 转折的路径:精神活动?感性直观?物质 生产实践?
马克思与恩格斯:
• 区别新旧唯物主义特点的不同表述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表述侧 重点 •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 哲学的终结》的表述侧重点
第四章 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阶 段)
1845-1848
第一节 新世界观界碑的 确立(1845年春)
“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文 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马克思的思想转折
• 1、转折的标志——与费尔巴哈在诸问题 上的差异 • 宗教批判:出发点应当是现实的社会状 况 • 理论研究:主要对象是国家、法律、市 民社会 • 人的本质:社会生活决定的、能动的、 活动的主体
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点
一、阶级性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 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 人类。” 二、实践性 “已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 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推荐
北京大学 /course/1748.ht ml 华东师范大学 /1016/ 广西师范大学 /mkszyzx/index .htm
旧唯物主义“人的问题”的根本 特点
•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 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 有的抽象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 费尔巴哈的提纲》第6条)
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共同特点
—— 唯心主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 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 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 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 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 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