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波将金号》之奥德萨阶梯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舰波将金号》之奥德萨阶梯分析
《战舰波将金号》是一部经典的蒙太奇式黑白电影,对于没有带任何研究电影的念头看它的时候,我想这不就是一部黑白无声电影,肯定会很枯燥无味。但是从第一个篇章到最后,我发现,我的情绪确实是被带动着,在跟着电影情节走。这是我意识到,原本觉得黑白电影会很晦涩枯燥,而我竟然可以被它的画面带动得情绪愤慨、激昂,效果比看了一部彩色声画电影、3D电影等等现代技术下的商业电影还明显!于是,心中带着对电影画面剪辑技术上的疑问和敬意,重新再看并分析这部电影。
敖德萨阶梯是影片的经典段落,这段中间,可以清晰看到杂耍蒙太奇的效果。
段落中,几个关键人物的刻画让人印象深刻,第一个就是死去小孩的妈妈。当妈妈发现身后的孩子被射倒,导演四次在孩子被踩,母亲张大嘴吃惊的镜头进行交叉剪辑,仅仅几步路的距离,导演在第五次切到妈妈身上才让妈妈走到孩子身边。这样快频率的交叉剪辑,增加了镜头的表现力,可以看出,导演在踩孩子的镜头上也是加以选择的,先是绕过孩子,在是从腿间经过,最后将孩子替翻了面,从肚子上踩过,配上音乐,层层递进,镜头的组接不再是简单叙事,情绪,气氛等通过镜头组接都得以表现,这也就是为什么爱森斯坦说,两个镜头相接,得出的不是其和,而是其乘积。
女传教士在整个片段中是另外一条线索,从开始不久鼓动人们去说服屠杀者,到前进,到周围人被射杀,到最后自己被砍死,是伴随整个片段而发生的,其与母子被枪杀,婴儿车滑落平行发生,相互形成内在联系,目的是为了突显沙俄的残暴。最后以女教士被砍死的镜头作为结束,强调画面冲击力。
另一条情节线则是婴儿车的滚动,在下滚过程中,不断进行人物特写的切换:眼镜男,女教士,婴儿,这无疑是对蒙太奇理论最直接的运用。因为无论是以上哪一个特写镜头,单独看来,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或许眼镜男所看到的根本不是孩子的车在滑动,但是情绪配合,画面配合,在剪辑的帮助下,整体感觉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此外,为了让影片更具戏剧冲突,表现力更强,爱森斯坦还出奇地将杂耍蒙太奇理论运用在单个镜头之中,称为单镜头内的杂耍蒙太奇。例如导演设计母亲为保护孩子而被杀死后,婴儿车再缓缓滑落的情节则要比边逃跑边被射杀的套路更具戏剧冲突;导演还运用了许多特技和人为加工的方法来造成单镜头内的杂耍蒙太奇,好比影片中为了充分渲染情绪,导演用手绘的方式将旗子涂成鲜红色,要知道这在当时默片黑白画面中给人的视觉冲击是相当惊人的。敖德萨阶梯整个段落只有7分钟,镜头数却高达155个,平均1分钟就有22个镜头,每个镜头时长不到3秒钟。正因为如此快频率的切换,加上景别、机位的变化,才能让短时间无限扩展却让观众毫不觉察。
电影失去蒙太奇,就像是影子失去光线。影子一直存在,可是只有光线才能证实影子。不再是固定单镜头的延续,蒙太奇赋予了电影无限大的表现张力。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将电影视为一个有机体,透过每个单一、无意义的镜头组合,自然撞击、彼此冲击而形成新的意义。相信,当时爱森斯坦是怀着这样一种巨大的兴奋之情去拍摄影片的,他要将蒙太奇产生的效应不断地扩大扩大。影片前面的基调真是十分的均匀啊。镜头按照匀速频繁切换,直到后面甲板上的悲剧,阶梯大屠杀,母亲眼看婴儿车滚下石阶这些高潮的出现,剪辑精准,将蒙太奇效应推向最高潮。还有那三只代表性的狮子,就像这部电影一样在历史中屹立不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