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第【1】篇〗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与文字资料课件;水中间的小块陆地课件;三首诗词意境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诗句连连看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1.借助拼音读好古诗词。

(1)指名读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

对作者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感悟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一)《宿建德江》1.释诗题。

宿:住。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个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德”,通过字形了解“德”的内涵。

2、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4、背诵全诗。

重难点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难点: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教学过程一、诗文回顾,情境导入师简介羁旅诗后展示相关诗句,全班齐读,而后师创设情景导入。

PPT展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引入《宿建德江》:唐代诗人孟浩然孤身一人,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的时候也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的羁旅诗《宿建德江》,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感受孟浩然的情思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羁旅诗有个初步认识,初步了解羁旅诗大多抒发思乡思亲之情,便于体会诗人在《宿建德江》抒发的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解读诗题,初读感知1、学生字:齐读课题,师指导书写“德”, 通过字形讲解“德”的内涵2、解诗题:读了诗题后,你读懂了什么?预设:“宿”的意思,“宿”住宿、留宿。

“建德江”是一个地名。

诗人正在建德江留宿。

师生对话中点出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3、初读诗歌,疏通字词,读出节奏(1)个人读师点评,指导读音:“烟渚”的“渚”,多音字“宿”“泊”(2)自由读(3)点名读,点名学生评价(4)PPT展示节奏,师生合作读,全班齐读设计意图:多种方式朗读,把握朗读节奏,体会诗歌的味道。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1、借助创作背景悟情介绍诗人写作背景,PPT展示,全班齐读师:你们觉得求官不成、仕途失意的孟浩然是什么心情呢?预设:“愁”“愁苦”……(板书:仕途失意)设计意图:联系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情,是学诗的重要方法。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语文是初中学习的重点科目之一,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年级作为初中最后一年,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提高的时期,也是面临初中升学考试的重要阶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篇文章是《宿建德江》,是一篇少年题材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宿建德江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不断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少年形象。

通过本课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文本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变化、语言表达等方面,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等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变化等内容;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述对文本中的情节、人物性格予以描述;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态度,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寻求真理;4.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示。

三、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变化;2.运用适当的语言对文本进行描述;3.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节变化,从而能够准确地描述文本;2.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介绍小说《宿建德江》的作者、背景和内容,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小说《宿建德江》;2.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本中的关键词汇、人物性格和情节变化;3.学生针对文本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理解文本的主旨和含义。

3. 语言表达1.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情节、人物进行描述,并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2.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和汇报,同学们进行交流和互动。

4. 思考反思1.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宿建德江》中的主题和内涵;2.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和总结,总结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六、作业布置阅读小说《宿建德江》,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想并进行反思。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上04.1《宿建德江》名师精品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上04.1《宿建德江》名师精品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上04.1《宿建德江》名师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山水诗,描绘了诗人在建德江畔临时停宿时所见景物和所感之情。

全诗以简洁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本诗作为一组描写山水风光的诗篇之首,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通过学习本诗,学生可以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独特见解,感受山水诗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基础,对诗歌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山水诗的鉴赏,他们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去感受和理解山水诗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山水诗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等方面去鉴赏山水诗。

2.原因:诗歌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时,山水诗的鉴赏方法也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总结。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诗歌。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诗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语言、形象等方面去鉴赏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引导他们发现和总结山水诗的鉴赏方法。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与反思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与反思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部编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宿建德江》这一首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有过傍晚时分,停泊在美丽江边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意境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如何在自然景色中抒发情感。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和创作美”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启发他们如何用诗词表达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教学重点中的“诗句解析”,以“移舟泊烟渚”为例,教师需解释“烟渚”是指江中雾气缭绕的小洲,通过这个意象,诗人营造了一种朦胧、孤寂的氛围,这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
-教学难点中的“诗歌意境的体会”,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江上烟波的图片,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帮助学生想象诗人当时的心境,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与理解:《宿建德江》的朗读节奏和韵律是教学的重点,通过正确的朗读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音韵美,理解诗句的意境。
-诗句解析: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和句意理解是核心内容,如“移舟泊烟渚”中的“烟渚”和“日暮客愁新”中的“客愁”等,需要学生掌握。
-诗歌主题:把握诗人表达的自然美景与人生感慨的融合,理解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宿建德江》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江边夜景和旅人心情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古代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

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

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

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而领悟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绪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墨客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忧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1.同砚们,喜爱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本日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研究再次感受诗的美妙意境吧!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释题: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4.引见作者。

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墨客。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蓬菖人终身。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墨客的自我表现。

【设想意图】通过吟诵诗句导入,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来。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德、鹊、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查找有关诗词的作者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德”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玩两组“飞花令”(“月”和“雨”飞花令)。

看来,大家的诗词储备量还不错,一起来读读下面这两组诗词。

课件出示:月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有关“月”和“雨”的古诗。

我们先来学习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3.板书诗题,齐读课题,简介诗人。

课件出示: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

【设计意图】以“飞花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与热爱,为学好本课古诗词作情感铺垫。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疏通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诗,同桌互助纠正诗句读音。

(2)指名读诗。

指导读准“渚(zhǔ)”的字音。

(3)指导书写“德”,书写时注意右边“心”上面的一横不要漏掉,学生正确规范书写3遍。

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想起昨日刻苦求学之时,纵然辛苦,却斗志昂扬,奋发向前,可是,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
真好,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现在咱们一起来读。每行的前两个字,你们一起读,后三个字,老师读。明白了吗?我读题目和作者,开始。再来,要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好的,我们反过来,前两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你们一起读,要读得像老师这样。
3、 同学们,还记得学习古诗“四步法”吗?板书: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⑥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还有人在干什么呢?(看图片)多么温馨多么幸福啊!
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思念亲人了;感到寂寞了;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那—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 ,谁来读—读这满怀的愁绪?读出了思亲之愁。
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遵循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四个步骤,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涵。首先,通过解诗题,学生明确了诗歌的主题和背景;接着,通过知作者,学生了解了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意和诗情奠定了基础;然后,通过明诗意,学生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并通过自己的解读感受到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最后,通过悟诗情,学生深入体会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整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发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情景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素养。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

2.边读边想象画面,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孤寂愁苦之情。

教学重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孤寂愁苦之情。

教法学法:讲授法,谈话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预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诗,直奔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把诗句读顺。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1)第一行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泊”,pō(湖泊),在这里是“停船靠岸”的意思,读作“bó”。

(2)“泊烟渚”的“渚”是翘舌音,“日暮客愁新”的“愁”也是翘舌音;最后一行诗中,“清”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

3.合作朗读,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

请各小组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三、四步读法,读懂古诗1.回顾“四步”法。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学习古诗“四步法”吗?(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2.知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你们在课前已经搜集了他的资料,现在说说对他的了解吧。

(生交流)(孟浩然生于盛唐时期,字浩然,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王孟”,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早年有满腔政治抱负,25岁辞亲远行,漫游长江各地,广交李白、王昌龄等诗人好友。

用诗文向高官推荐自己,想要为官,没有得力的人举荐,没能实现。

)(2)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榜了。

于是他南下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时,天幕低垂,月色当空的景色触发了诗人心中愁绪,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课时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含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课时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含反思

第三课第一课时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一、教学目标:1. 借助注释、字典,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 诵读诗词,培养语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人的生活环境和情感经历,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情境。

2. 阅读:带领学生阅读诗词,初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3. 讲解:详细讲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

4. 深入分析:通过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意境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5. 诵读:通过多次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6. 小结:通过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借助注释、字典等工具,让学生自主探究诗词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2. 通过讲解、分析、诵读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诗词。

3. 使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每句诗词的意思,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2. 作业:让学生课后多次诵读诗词,培养语感。

3. 评价方式:通过提问、观察学生的表现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注释、字典等工具书,帮助学生自主探究诗词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2. 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3. 板书,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诗词。

七、结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诗词的意思,体会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了语感,加深了对中国古诗词的了解和欣赏。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第【1】篇〗《宿建德江》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现在请大家看课文,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读好。

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2 、教学生字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生字吗?3 、再读古诗: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看板书)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齐读)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宿建德江》,使学生能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情感的能力;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将讨论的精华记录在黑板上。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习了《宿建德江》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还通过分析和实践活动加深了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宿建德江》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夜宿建德江畔所见景色的诗。它展现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是唐代山水田园诗风的代表作之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解析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江清月近人”中的动静结合和情感表达。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宿建德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并背诵《宿建德江》全诗;分析诗歌的意境、描绘的画面及其表现手法;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建德”、“江清”等;体会诗人孟浩然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比阅读,了解古代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时的共同特点。同时,结合教材,拓展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格律、韵脚等。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宿建德江11-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宿建德江11-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 3《宿建德江》
教学目标
品读诗句,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宿建德江》前两句触景生情,后两句借景抒情。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诗句平实简单,却意味深刻,学生不容易通过诗句体会到诗人忧愁的情感。
难点分析
学生生活经验有限,难以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1.通过注释、查阅资料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诗词大意。
2.老师通过作者的写作背景、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找关键词等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诗句意思。
(二)悟诗情。
1.找出诗眼“愁”。请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诗中哪一个字最能代表孟浩然此刻的心境?(愁)
2.品味“愁”字。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六、拓诗句
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七、背诵古诗,升华情感
同学们可以通过想象画面,动手画一幅简图,用简图法来记忆古诗。
小结
《宿建德江》描写了诗人夜宿建德江,看着周围的景色,触景生情,表达了诗人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复杂的感受。
(2)了解写作背景。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经建德江时所作。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一诗人的羁旅之思。
五、想象品读,明意悟情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宿建德江》教材版本: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古诗词《宿建德江》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并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2.学习古诗词的基本知识,领悟作者的情感、思想、艺术表现等方面。

3.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领悟作者的情感、思想、艺术表现等方面。

教学难点:翻译古籍古文。

教学方法:听写、课堂比较、解析诗词。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表关于江河的故事、传说以及好听的歌曲等。

(2)展示图片,呈现江河风光,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课堂讲解(1)了解作者背景作者:杜甫时代:唐代(2)了解诗词内容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3)解析诗词第一句:“移舟泊烟渚”,写作者途中泊船停留在烟雾缭绕的渚边。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临夜思家,客情已愁,但苦思无故,又无办法解决,愁上心头。

第三句:“野旷天低树”,此句形容大自然,当时是狂风呼啸的夜晚,树木显得寂寞而孤单。

第四句:“江清月近人”,写作者伸手不见五指,静观夜景。

画面衬托江水的清澈和良夜的宁静。

第五句:“三万里河东入海”,远看长江入海口,长达三万里的江水翻腾汇入大海,气度宏阔。

第六句:“五千仞岳上摩天”,写下壮阔的自然美景。

形容高山,像塔一样穿天而起,恢弘大气。

三、巩固练习(1)听写诗词第一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出这句话所描绘的景象。

(2)通过课堂比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掌握诗词。

四、拓展任务:假设你是杜甫,写一篇关于此诗的续写。

五、作业布置:背诵本课诗词,并完成拓展任务。

教学反思:本课是古诗词中的《宿建德江》。

希望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印象,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内涵,达到教材所期望的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比较丰富,既有听写、解析,又有课堂比较、拓展任务等。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4.1《宿建德江》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4.1《宿建德江》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4.1《宿建德江》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本课主要描绘了作者在建德江边停泊船只,夜晚投宿在江边的一个小村庄,欣赏大自然美景的过程。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引导。

此外,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时点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文言文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难点:欣赏诗句的韵味,学会品味古代诗词,提高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3.欣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诗词,便于拓展教学。

3.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作品《宿建德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解释生词。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主动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

古诗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夜行黄沙道中宿建德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4.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而领悟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5.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课: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图片)(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出示古诗内容:(出示图片)(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2)个体感知: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3)说一说: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

(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4)比一比: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

(小组比赛)(5)问一问:客人的“愁绪”有哪些?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读一读:有感情朗读。

(7)背一背:比比谁背得快。

三、复习巩固:对照图片,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

四、全诗回读、情感共和。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

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

让我们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

(背诵全诗。

指名背,小组背,比赛背。

)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的背影如此美丽;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它以如此的凄凉带我们到那诗人的编织的清幽淡雅的诗的境界之中。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优秀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优秀版

古诗诵读——《宿建德江》教学目标:1、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满腔“愁绪”。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以“宿”为题的古诗导入1、师:同学们,古诗诗中华文化的瑰宝,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了,你最喜欢的古诗是哪一首?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两首,大家也学过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分别指名读两首诗你有什么发现?(这两首诗的诗题里都有“宿”字)2、同学们可真会观察!(PPT动作突出“宿”字)3、小结:很多古诗,都是作者来到某一处地方,看到一些景物,触动情怀,由此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诗句。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是诗人孟浩然建德江后作下的一首诗。

诗题就叫做——(宿建德江)(板书诗题、作者)二、了解背景,奠定情感1、解诗题一起来读读诗题。

“宿”字是什么意思?诗题的意思就是——孟浩然留宿在建德江。

介绍建德江(出示图片资料)再读诗题2、知作者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写的,说说你们对他的了解吧。

(孟浩然(公元689年——公元740年)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

)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我们一起来看孟浩然写这首诗前的一段经历:孟浩然从小聪颖好学,20多岁时就作诗多首,非常有名。

在40多岁的时候,来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考,一心想考取功名,这样可以做官实现自己的远大的抱负。

你们想想啊,孟浩然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名满天下了,一个科举考试难得住他吗?可是,没想到孟浩然竟然没有考上。

这可太让他伤心了。

出了京城,他自处游走,就来到浙江建德江这一带,住了一晚,写下了这首诗。

(教师口述,不出示ppt)三、学习古诗一)、诵读—入文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

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

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

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而领悟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释题: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4.介绍作者。

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吟诵诗句导入,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来。

从解题到了解诗人孟浩然都为下面学好这首诗做好了铺垫和准备,也培养了学生细细读书的习惯。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一)指导读诗,整体感知1.师范读全诗。

2.自由读诗,注意读音及断句。

3.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出示自学提示:(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2.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移舟:划船离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烟渚,指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

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前两行诗句的意思:“我”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我”的心头。

后两行诗句的意思: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分两步:第一步指导读诗,整体感知。

面向全体,给学生充分读古诗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的过程中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有了更深刻的感知;第二步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也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能力。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1.师范读,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发言: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近。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这些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全班齐读。

)2.师: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板书)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师: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4.师: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

)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

),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

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读出了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呢?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

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罢罢罢,还是看这里, 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让我们来读读下面的诗句。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设计意图】感受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是本课的难点。

本环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层层推进,透过诗人描绘的景物,抓住关键的“愁”字,感知诗人内心的愁绪。

与此同时,由此诗拓展到其他的表现思乡愁绪的诗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认识到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四、背诵全诗,情感共和1.师: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

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

让我们把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

2.背诵全诗,指名背,小组背,比赛背。

3.师: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的背影如此美丽;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它以如此的凄凉带我们到那诗人的编织的清幽淡雅的诗的境界之中。

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定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古诗的无限境界。

4.生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教师对诗的解读作为牵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并再次引导学生背诵诗歌,在朗朗的诵读声中感知情感,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思考。

五、布置作业1.背诵古诗。

2.给《宿建德江》诗配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给诗歌设计一幅插图,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六、板书设计宿建德江孟浩然孤独、沧桑、凄凉思乡之愁、寂寞之愁【设计意图】紧紧抓住课题,用板书串联课文内容,易于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精炼的语言,也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反思:古诗《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是一首抒写旅途愁思的诗。

诗人独自一人漂泊客乡,日暮之时,舟泊建德江上,触景生情留下这千古绝句。

诗人由景及情,由情及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复杂的感受。

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全诗围绕一个“愁”字,把诗人的孤寂、愁闷、思念、困惑等复杂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处景物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品味、反复推敲。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大胆猜想,说出欣赏后的初步感受,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景物,透过景物感知诗人的心情,进而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并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